《亲爱的小孩》反映现实,还是怨妇史诗?

  吸引到秦昊、任素汐两大演技派加盟的新剧《亲爱的小孩》,没播几集就被人民网点名批评"贩卖焦虑",但也有不少女观众赞它"反映现实"(有弹幕大军为证)。

  在争论 = 流量的今天,先对剧组和片方说声"恭喜"。

  

  这部剧堪称女性孕、产、育儿的糟心事儿大合集:产后控制不住屎尿、婆婆用胎盘给小叔子进补、月嫂不通知就跑路、丈夫在妻子产后一年都求欢不得于是疑似出轨......

  如果女观众们的说法为真,"现实确实如此",那不管是刻意贩卖还是如实反映,结果反正殊途同归:又是恐婚恐育的一天。

  殊途同归,有那么亿点点讽刺。

  

  ▲谁能想到,随着剧情发展

  前婆婆成了最受喜爱的角色

  《亲爱的小孩》讲述新手妈爸方一诺(任素汐 饰)和肖路(秦昊 饰)在女儿降生一年内婚姻触礁,三年后已各自找到新伴侣的他们,又因女儿突发急性白血病再度产生交集,并且为了治疗方案备受伦理挑战和内心折磨的故事。

  剧集的前三分之一篇幅从方一诺孕末期生产、坐月子讲起,满是细节地展示了两人婚姻崩坏的过程。

  表面上看,直接导火索是肖路酒后留宿女客户香闺,并被后者拍下照片"勇闯"方/肖女儿的周岁宴。而实际上,两人的婚姻早就出了问题,小三知,正宫也知。

  

  ▲面对正宫方一诺,"小三"毫不示弱

  

  ▲"小三" 来自父亲缺位的单亲家庭

  母亲对前夫刻骨仇恨,对女儿极尽打压

  拥有"全知视角"的观众看得就更清晰:女儿出生后,方一诺主动"自我降维"成了孩子妈,肖路被动降维成了孩子爸,两人之前的核心关系 - 夫妻 - 日渐枯萎。

  方一诺被产后焦虑、不满和疲惫紧紧箍住,不定时爆发。虽然肖路的留宿事件实际上是个乌龙,但这段婚姻的结束是迟早的,并且一定是以一种疾风骤雨的方式。

  因为以方一诺那"larger than life"的自尊,她不会错过「挥泪斩马谡」的机会。果然,她不顾各方苦劝,利落休夫,还组织"离婚宴"昭告天下:你肖路再也别想见女儿!

  

  方一诺这个角色挺有代表性,她是尽职尽责的母亲、爱丈夫的妻子、教育良好工作体面的独立女性。但成为新手妈妈后,她仿佛就只剩下三种状态:责备式怨言、亢奋地吼人(前夫)、找不到问题解决之路的热锅蚂蚁。

  这导致男性女性都在内的很多观众对她只有「理论上的同情」- 产子疲惫、育儿焦虑、婚姻触礁,我当然"应该"同情她 - 却没有感性层面的怜惜和共鸣。

  如果这是生娃的必然结果,那女人为什么还要生孩子?

  

  在和肖路的婚姻中方一诺表现得很「拧巴」。

  一方面,她散发着高高在上的自恃感,训肖路轻则像老师训学生(方自己是重点中学语文老师)重则就直接是母亲训儿子;但转过头,她又饱含自怜地对闺蜜大讲对丈夫的期待:"我遇到难的时候,能站在旁边让我靠着,老公不就是干这个的吗?"

  离婚之后三年过去,她依然对肖路充满了恨,见到就吼就骂完全无法自控,倒是肖路真正move on了,记者未婚妻漂亮、年轻还体贴。

  这就尴尬了。谁都知道,恨是「爱」的表现而不是「放下」的表现。而恨的背后,除了爱还有不甘,那是方一诺嗷嗷待哺的自尊。

  

  方一诺的「拧巴」其实是理解婚姻中两性矛盾根源和女性困境的最佳线索。

  男女先天的生理设定、后天的社会角色设定,以及这些设定所导致的男女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简直就是无形的矛盾培养皿。

  在目前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这些矛盾几乎无法调和;而想要改变那些设定,说需要一百年都算乐观。

  

  社会角色设定

  方一诺有代表性,肖路也一样。他在家庭里的自我定位并不是“和老婆分担起夜、喂奶、换尿布的多功能奶爸",而是"多赚钱为老婆孩子提供更好生活条件"的人。

  肖路愿意花钱请月嫂,认为既然有月嫂 、婆婆(或岳母)照顾老婆,自己当然可以并且也应该专注事业。

  他在方一诺生产后拿单量翻了三倍,中间有不想面对家里鸡飞狗跳的原因,但也是个人努力工作的结果。

  

  我曾在网上读到过一段话:

  「针对女性因生育而付出的成本,目前的社会福利拿不出补偿,所以鼓励男性要么深度参与带孩子,要么出钱(也就是做家里赚得多的那一方),算是给女性的补偿。

  只有当社会福利能为育儿相关成本兜底,「母职惩罚」才能消失,单纯由女方或/和男方来兜底,并不能减轻母职惩罚,因为男的大多数会选择出钱,然后社会分配就会更加默认男的更需要有钱、更需要去赚钱。」

  

  "老公是干什么的?"

  肖路刚上大学就丧父,那时弟弟才10岁,母亲文化水平低收入微薄。他的成长经历和对社会、金钱、生活的认知,和身为二线城市双职工父母独生掌上明珠的方诺截然不同。

  即便妻子方一诺明确说相比多赚钱,更期待他多顾家过小日子,肖路也依然认为努力赚钱才是他身为人子、人夫、人父的第一要务。

  方一诺离婚时也明白了这一点:「妻子不想让他花太多时间在工作/赚钱上」的婚姻,给不了肖路这样的男人安全感。

  

  方一诺的第二任老公谢天华,倒是个对她和继女毫不吝啬精力和心思的男人,但当方和肖路的女儿突发急性白血病,谢天华在收入能力上的短板马上就暴露出来了。

  于是谢天华马上开始自疑:我还是不是个"靠得住"的男人?

  事实上,当男人计划或者已经结婚生子,收入就很难不成为他们判定自己身为人夫、人父的核心价值标准。这一点和女性有很大不同。

  而谢天华还有另一重"可悲",就是方一诺对他的感激怎么也转化不成纯粹的男女之爱,这肯定和他爱她的初衷相违背的。也就是说,他作为男人的性魅力性价值并没有得到方一诺的"认证"。

  

  关于"老公是干什么的?" 方一诺的标准其实从来没变过:一个照顾者。

  她和肖路离婚,是因为她明白了肖路不是这种类型的男人,而她二婚选择谢天华,是因为谢甘心情愿承担父职,利好她和前夫的女儿。

  

  ▲方一诺执意离婚时,婆婆和亲妈

  不约而同苦劝她单亲妈妈将非常辛苦

  

  「责备式怨言」和「强忍的疲惫」

  一对双生子

  「中国男人找老婆就是给自己找妈」这句话近来得到很多女性共鸣,那么女人找老公的标准呢?高兴了就要求他把自己当女儿宠着,不高兴了就像训儿子一样数落?

  方一诺训肖路就很像妈训儿子,但内心却期待对方能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变成她期待中体贴、耐心的"照顾者" 。

  其实这种在不幸福的婚姻中极有代表性的「责备式怨言」,很难让对方有效接收方一诺们试图表达的需求和诉求。

  

  和「责备式怨言」成对出现的是「强忍的疲惫」。

  进入婚姻的女性当然期待自己做个好妻子、好母亲,而社会长久以来向女性灌输"隐忍才是好妻子/好母亲的自我修养"。

  肖路气头上吼出的是真话,既是他作为丈夫的直观感受,也揭示了造成女性「拧巴」的原因:既在社会规训下自我要求"强忍",又因为无法压抑内心的不甘和不满而"叽叽歪歪"。

  

  把女人下半身糟心事儿

  讲出来的重要性

  社会给男性的束缚少,他们内心的矛盾就少。

  只要他们想,就可以在不同"自我"之间自如穿梭:职场人、丈夫、父亲、horny man、乃至婚里婚外享受齐人之福的"赢家通吃"者....

  他们不认为这些"自我"之间有冲突,也很少从性道德角度自我质疑自我批判,心安理得地认为各种欲望皆是他们的天赋权利。

  而社会在精神、身体、欲望上对女性的束缚则多得多,她们内心的冲突、自疑、疲惫自然就多得多。

  

  《亲爱的小孩》中,方一诺摆下"离婚宴",在一众老同学面前宣告剥夺肖路对女儿的探视权,背后的心态值得玩味。

  她试图通过不让前夫见孩子、不让他为孩子花钱来获得一种「自我赋权感」:你作为丈夫自己给了自己在外风流的权利,而我作为女性、妻子却被社会的双重标准剥夺了这个权力,那我就要找到其他自我赋权的方式来"代偿"。

  

  ▲不惜剥夺女儿拥有父爱权利的方一诺

  未来会成为前面那个"小三"母亲那样的女人

  最近,美国亚裔单口喜剧女大佬黄阿丽(Ali Wong)爆出离婚消息。而她的事业和所收获的赞誉、名气与财富正是建立在对两性「双重标准」的劲爆揭示和麻辣批判上。

  黄阿丽通过她最擅长的"女人下半身屎尿屁"黄暴段子,表达着女性「想迎合社会期待的欲望」和「想忤逆这些期待的欲望」之间的斗争与碰撞。

  社会对两性的不同角色设定,导致了两性间大不相同的行为和情感模式,继而造成了婚育中难以调和的矛盾与拧巴。《亲爱的小孩》里的方一诺和肖路,就是这些设定、模式、矛盾与拧巴所化成的人形。

  「设定」是一切的根源。简单一句"男人就是渣"既没有意义,更不是济世良药。

  

  喜欢今天的推送吗?点击如下标题

  你还会喜欢这些 ↓↓↓

  华灯初上 | "求生存" 永远比 "找凶手" 精彩

  女人过了三十,总能把大S那一套看透了吧

  入如错行又嫁错郎的日子,哪儿有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