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三年制)

  5-17-21.png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下载PDF)

  (三年制)

   

  中文系

  2021年 1月修订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三年制)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新闻采编与制作

  专业代码:560205

  二、入学要求

  普通高中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三、修业年限

  三年

  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

  (代码)

  对应行业

  (代码)

  所属专业类

  (代码)

  主要职业类别

  (代码)

  主要岗位类别

  (或技术领域)

  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举例

  新闻传播

  56

  广播影视类

  5602

  新闻采编与制作

  560205

  记者、编辑

  2-02-17-02

  记者、新媒体采访、编辑与制作

  普通话等级证

  1+X新媒体营销证

  1+X移动互联网运营证

   

  五、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依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和专业教学标准,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制订本方案。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备较好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素养,具有相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掌握新闻采编与制作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以及能在记者、摄像、后期制作、文稿撰写、策划、网络新闻制作等领域工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1.素质要求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国家利益,遵纪守法。

  (3)始终坚守新闻真实性等基本准则,以及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理想。

  (4)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5)掌握从事新闻采访与写作、摄影摄像、后期制作、新闻传媒策划等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新闻传播理念。

  (6)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勇于奋斗、乐观向上。

  (7)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 1—2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8)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2.知识要求

  (1)了解党和国家新闻宣传的方针、政策和相关法规。

  (2)掌握新闻采编与制作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业务技能,拥有比较广博的扎实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基本知识。

  (3)掌握新闻采访、写作、摄录、编辑、评论、现场报道与主持和节目策划等知识。

  (4)掌握业界发展现状与变化趋势,了解外国行业和专业发展动态。

  (5)了解并掌握计算机和现代新媒体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关应用。

  (6)掌握媒介经营管理的相关原理和知识,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媒介调查、媒体策划与运营等方面的知识。

  (7)了解并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创新思维与一定的创业素质。

  3.能力要求

  (1)具有持续获取与本专业发展有关的新知识、促进自身与专业发展能力。

  (2)具有新闻策划能力、采编能力、摄影摄像能力、文字撰写能力。

  (3)具备与新闻采编与制作实践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业务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4)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

  (5)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

  (6)具备计算机和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

  (7)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社会科学调查与研究能力。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一)公共基础课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54学时/ 3学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核心课程。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着重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和改革创新的生力军;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积极投身道德实践,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有助于大学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运行和体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增进法治意识,养成法治思维,更好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从而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72学时/ 4学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重点,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准确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本课程有助于大学生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理论成果,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历史观点、世界视野、国情意识和问题意识,提高掌握基本理论、联系中国实际和自己思想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努力,有助于大学生透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形势与政策(90学时/ 5学分)

  本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核心课程。课程主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密切结合国内外形势,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党情、世情、国情教育;及时、准确、深入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宣传党中央大政方针。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和深刻理解及领会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认识当前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培养大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分析能力以及党和国家政策理解、掌握能力,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在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的实践中全面拓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大学体育(108学时/ 6学分)

  本课程分3个学期开设,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形成学生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院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按照《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的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独立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个人锻炼计划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5.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36学时/ 2学分)

  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就业政策、求职技巧、就业信息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各专业学生了解我国、当地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根据自身的条件、特点、职业目标、职业方向、社会需求等情况,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选择适当的职业,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对学生进行职业适应、就业权益、劳动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促使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6.军事理论(36学时/ 2学分)

  军事理论课以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着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为重点,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建设国防后备力量服务。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

  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8学时/ 1学分)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现实意义,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心、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整体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自我意识,自我认知,悦纳自我;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学习心理;挫折应对与意志力培养; 职业规划发展;健全人格的养成;常见心理问题咨询与心理危机干预等。

  8.《大学英语》(72学时/ 2学分)

  通过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体现发展性原则。按照普职互通、中高职衔接的理念,进一步夯实英语基础,同时突出高职英语教学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为用而学,学而能用,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英语、用英语做事的能力。在教学中,将语言基础能力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译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化现代教学手段,立体、互动地引导学生开发各种学习潜能。注重思政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树立大国工匠精神以及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学科专业课程

  专业必修课

  1.《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108学时/ 6学分)

  本课程分别从呼吸控制、口腔控制、喉部及共鸣控制、声音的弹性和情、声、气的结合等部分讲述发声的原理和艺术语言发声的要求及需要掌握的要领,并配有较充分的练习材料。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发声的基本理论,运用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方法逐步改变、纠正不正确的、不科学的发声习惯,从而达到气息通畅,有一定控制能力,声音清晰、集中、圆润、明朗、朴实、大方,运用声音弹性的变化能够做到情、声、气结合以适应不同语言环境语言表达的需要。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播音发声学的理论知识,逐渐掌握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为下面语言表达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新闻采访与写作》(144学时/ 8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授新闻采访的性质与特点、新闻采访的方法及技巧、新闻写作的结构和语言,现场报道的采访与出镜,以及消息、通讯、专题、网络写作等各类新闻体裁写作要点,具有理论性,但更具有实践性。课堂采用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训练、课后实践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动手能力。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熟悉各类新闻文体,能够准确快捷进行新闻采访和现场报道,掌握常用新闻文体的基本写作知识,为学生日后从事各种新闻工作(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以及媒介经营管理等)奠定扎实的业务基础,让学生们在实践中领悟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核心要领,为学生们对接工作岗位,进行新闻报道夯实基本技能。

  3.《新闻学概论》(72学时/ 4学分)

  本课程属于新闻学基础理论课程,指导学生认识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新闻传媒整体运作的规律和效果,为学习新闻史、掌握新闻业务技能提供理论帮助。课程主要讲授新闻学核心概念及与新闻密切相关的概念;新闻传媒产生的原因、条件、后果;新闻传媒发展的基本规律;新闻传播的性质、功能与效果;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新闻传媒的运行体制和管理模式;新闻传媒的受众特征、受众权利、受众定位;新闻选择的标准、流程;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理念及职业道德。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新闻学和新闻理论的基础知识;理解并掌握重要概念机理论;养成较好的理论概括和思辨能力;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的理论观察、分析新闻现象和具体案例。

  4.《广播电视概论》(72学时/4学分)

  课程结合广播电视发展现实,以新的时代理念和中外参照的视野诠释广播电视传播观念与传播功能的新发展。课程主要讲授广播电视的特征与社会功能、广播电视的声音与画面、市场与编排、类别与变化;解析深度报道、谈话节目、娱乐节目、体育节目特点;我国广播电视法规与原则;广播电视受众研究;结合当前广播电视案例,深入解析相关理论。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广播电视特性;了解世界广播电视的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掌握广播电视基本理论;熟悉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工作原则、工作程序、业务要求、技术基础等;运用广播电视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广播电视领域出现的问题。

  5.《新闻评论》(36学时/2学分)

  课程结合理论与实践,全面教授当代新闻评论写作的学与术,涵盖新闻评论学的科学原理、写作的基本程度和常用技法;运用新闻评论基本知识分析新闻评论作品,并充分练习新闻评论标题、各体裁的写作。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新闻评论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熟悉新闻评论写作或制作的基本程序;掌握新闻评论各类体裁、样式的概念、特点及写作要求与方法;提高实际写作能力,并为将来总是的新闻工作提供思想理论指导。

  6.《传播学》(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等学科相关影响和渗透。课程主要讲授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以及全球传播等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解读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特点及运行规律;结合当前社会实时传播案例,加深理论理解。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培养基本媒介素养;形成以传播学专业角度解读社会热点、重点事件的习惯;了解传播学与相关学科的知识交叉性、具备初步的应用传播学理论进行各领域研究的能力;能运用相关原理分析传播现象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能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形成较强的传播事件分析能力。

  7.《新媒体技术》(72学时/4学分)

  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对新媒体的概念、特征、产生背景、社会影响、产业发展、新媒体带来的媒介融合、新媒体管理规范等问题进行系统深入阐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了解新媒体的定义、特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以及新媒体的产业和新媒体的管理等内容。对新媒体技术的总体框架有基本认识,对它的发展脉络有基本了解,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运用新媒体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8.《电视摄像与编辑》(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授新闻摄像构图表达、新闻摄像光线造型、新闻摄像语言表达、节目后期制作方法和技巧、非编系统运用等内容。既有课堂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操作学习。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电视摄像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专业摄像机甚至是手机进行视频拍摄采集,能够完成不同的新闻类型的拍摄采访工作。同时,掌握与熟悉电视节目的摄像、编辑、包装、声音处理等具体操作方法和技巧,重点掌握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与播出的原则,消息类、评论类、谈话类新闻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的特点及制作方法,清楚电视台内部各部门的职能及电视节目生产的运作流程等。

  9.《新闻摄影》(72学时/ 4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授新闻摄影的主题与题材、形象采访与现场抓拍、各种光线条件下的摄影、景深与对焦、数码技术对摄影真实性的挑战等内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新闻摄影的敏感和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新闻摄影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牢固树立新闻摄影的真实、形象、及时的观念,了解和掌握摄影器材知识,能够使用专业摄影设备拍出新闻作品,掌握新闻摄影的专业素养要求和技术伦理。

  10.《广告学》(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主要包括对广告发展历史、广告写作、广告策划、广告战略、广告战术、媒体选择、广告心理、广告摄影、广告设计、广告管理、广告道德规范等一系列原理和理论进行讲授。在教与学过程中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在生活中自觉去创造好的广告创意的习惯。通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系统了解并掌握广告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广告学涉及相关方面的主要内容,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为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

  11.《全球新闻传播史》(72学时/ 4学分)

  本课程以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等媒介形式为中轴,针对全球新闻传播的历史演化、社会动因、专业背景、内在逻辑及发展趋势等,以点面结合、史论结合、历史与逻辑结合,细致分析和勾画全球新闻传播史,为学生奠定基础新闻史理论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在面对新闻传播工作全球化挑战和机遇时提供学科参照。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熟悉全球新闻史的基本脉络,丰富专业历史知识;掌握中外新闻传播各时代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为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打下坚实基础;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和时代观;培养必备的专业素养,从新闻史学的视角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进行思辨,增强学生的文人素养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度思考。

  12.《广播电视节目策划》(72学时/ 4学分)

  本课程以讲授电视节目选题、创意,电视新闻节目策划、电视谈话节目策划、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策划、电视真人秀节目策划等内容为主,有较强的理论应用性。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电视节目策划的内在规律,树立科学的策划观念,掌握正确的策划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及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电视节目策划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电视节目策划能力与素质,能够较为熟练的进行电视节目策划书的撰写,为学生将来到媒介或与媒介相关的工作单位奠定基础,以适应电视编导的需要,使之能够胜任电视策划工作。

  13.《广告文案》(72学时/ 4学分)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广告文案的基本观念、文案源流、文案撰稿人的素质与思维方式;广告文案写作的策略思考、文案如何配合创意、文案的诉求、文案的感性和理性手法;广告文案各组成部分的写作、不同媒体文案的写作、不同产品文案的写作。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广告文案基本观念、领会广告文案写作的思考框架,掌握文案的写作要求与方法,在识记和领会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其中的基本原理、基本观念,分析、阐述广告文案写作的相关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广告作品中的广告文案特征和手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不同媒体广告文案、不同产品广告文案。

  14.《品牌营销传播》(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授品牌的内涵、品牌定位、品牌设计、品牌形象、品牌传播、品牌危机管理;解析品牌系统策略、品牌延伸等系统管理;从品牌资产的维度、建立、评估和保护四个方面阐述品牌资产管理;解读当前品牌全球化、网络品牌、品牌关系管理、品牌原产地与品牌竞争力等问题。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品牌营销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了解品牌营销理论新趋势;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著名品牌企业案例,深化理论理解与掌握,培养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甚至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15.《基础写作》(36学时/ 2学分)

  本课程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写作理论知识、较强的文章评析与写作能力的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其任务和目的是通过教学和实践,使学生理解基本的写作理论知识、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常用文体的写作规律和要求;能运用写作理论知识阅读分析不同体裁的文章,指导写作实践,学会写作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和一般需求的文章;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专业写作的水平。

  16.《新闻心理学》(36学时/2学分)

  本课程是学生学习借助心理学知识更好地开展新闻业务实践的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新闻动机、新闻态度;采访心理基本知识、新闻写作心理、新闻编辑心理;新闻认知与情感、新闻角色与人格;课程将心理学理论与新闻实践结合,在指导业务实践的同时,运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解释。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知识,能在新闻实践中灵活运用;认识现代社会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的全面要求,自觉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掌握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与经济效益。

  17.《中国文化概论》(54学时/3学分)

  本课程主要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容,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18. 《美学基础》(36学时/2学分)

  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美学的对象和范围,美学的学科性质;掌握有关西方美学史、中国美学史的一些基本知识;明确美感的含义,美感的产生和发展,美感的性质和特征,美感的心理要素;掌握古今中外有关美的本质的主要观点,理解美的本质的主要方面;了解美的几种主要形态,包括自然美、人文美、艺术美、形式美等等;掌握主要的审美类型:崇高和优美、荒诞和丑、喜剧和悲剧;明确审美教育的含义、目的、作用、特点、实施等方面内容,以便树立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学理论水平、审美欣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19.《广告设计》(36学时/ 2学分)

  本课程主要通过讲授、实例赏析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掌握电脑技能,同时能够运用平面软件熟练进行平面设计;通过广告设计学习,让学生了解客户需求、了解社会需求,并运用所学广告知识,加强学生艺术修养,拓宽就业面。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广告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广告设计的理论依据;初步掌握广告设计的艺术表达形式,广告设计的一般程序;通过大量范例欣赏,开拓学生思维与创意想象,创造出新颖别致的广告作品;丰富学生设计思维、提高审美判断能力和倡导创新的变革精神,增强学生的实战经验。

  20.《新闻伦理与法规》(36学时/2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授新闻法制的基本理论、新闻事业的行政管理、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新闻传播与公民权益和新闻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新闻道德自律信条与新闻法规,在思想上更加明晰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为学生在今后从事新闻工作打下坚实的职业道德基础,让学生在理解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善于观察、分析和解答新闻实践中复杂的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提高新闻职业道德水准和修养。

  专业选修课

  1.《公共关系学》(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作为一门普适性基础课程,公共关系学研究社会组织与相关公众之间双向传播沟通问题,主要讲授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公共关系的工作对象、调查与研究方法;公共关系策划与创意;公共关系策划方案的实施及效果评估。学生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增强公共关系意识,完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的公共关系能力,为走向职场奠定良好的基础。课程主要讲授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公共关系的历史起源及其发展;了解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基本思想、基本要素和基本职能,掌握公共关系的工作原则,熟悉组织内外的公共关系的基本方法;了解公共关系传播的类型、技巧和效果,熟悉公共关系工作程序;形成公共关系意识,具备公共关系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

  2.《社会学》(36学时/2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授社会学基本知识,包括社会与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问题与控制、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和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等。这门课程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上科学地分析和研究社会,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熟练地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来指导工作和生活,为学生学习其他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3.《应用文写作》(36学时/ 2学分)

  本课程通过应用文写作基础理论和各种应用文体知识的教学和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提高常用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并通过常见应用文的案例分析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处理职业生涯及日常生活应用文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逻辑学》(36学时/ 2学分)

  本课程通过讲授逻辑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历程和现代逻辑的基本常识、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规则以及有关概念、命题、推理的基本逻辑特征,以及正确使用概念、命题、推理进行推理的规则和逻辑方法,从而具备自觉的逻辑意识,并达到自由的逻辑精神,形成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尊重真理的文化精神。培养学生正确思维,准确表达的能力,为语言学习提供支撑。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高综合素质,为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好必要的逻辑基础。

  5.《文学基础》(36学时/2学分)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知识,了解中外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对中外文学作家、作品、文学思潮与流派有基本的认识。通过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健全人格,提升思想水平。在教学中奉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辩与欣赏、写作能力。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实践、劳动实践、军训、社会实践、毕业教育等。具体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实践环节教学安排表

  项目

  周数

  学期

  校内外

  内容

  备注

  入学教育

  1

  1

  校内

  学生手册、校史校情、专业计划、学习要求等

   

  军事训练

  2

  1

  校内

  国防知识、队列、射击等

   

  劳动实践

  1

  1-4

  校内

  劳动纪律、劳动观念等

   

  专业实习

  18

  6

  校外

  新闻采编与制作工作、实践学习与应用等

   

  专业实践

  社会实践

  4

  1-4

  校外

  学生从事专业工作的实践锻炼

  寒暑假

  毕业教育

  2

  5

  校内

  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

   

   

  七、教育教学总时间及课程(含学分)结构比例安排表

  表2  教育教学总时间安排表(单位:周)

  学年

  一

  二

  三

  合计

  学期

  1

  2

  3

  4

  5

  6

  教学周数

  20

  20

  20

  20

  20

  20

  120

  课堂教学

  16

  18

  18

  18

  16

  0

  90

  考试

  1

  1

  1

  1

  1

   

  5

  专业实习

   

   

   

   

   

  18

  18

  军事教育

  2

   

   

   

   

   

  2

  入学教育

  1

   

   

   

   

   

  1

  毕业教育

   

   

   

   

  2

   

  2

  寒暑假

  3

  7

  3

  7

  3

  7

  30

  机动周数

  0

  1

  1

  1

  0

  1

  4

   

  表3  课程(含学分)结构比例表(三年制)

  课程类别一

  课程门数

  学分

  占总学分的比例

  必修课

  (共103学分)

  公共基础课

  11

  29

  19.72

  学科专业课

  20

  73

  49.65

  选修课

  (共30学分)

  公共基础课

  5

  10

  6.80

  学科专业课

  5

  12

  8.16

  其他

  入学教育

  1

  0.68

  军事训练

  2

  1.36

  劳动实践

  2

  1.36

  专业实习

  18

  12.24

  合计

  45

  147

  100

   

   

  课程类别二

  课程门数

  学分

  占总学分的比例

  公共基础课

  (其中: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

  16(12)

  39(36)

  26.53

  学科专业课

  25

  85

  5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