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论文

  一部完整的电视专题片包含着声音、画面、字幕等多重元素,电视解说词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是一种特殊的屏幕文体,它与画面语言相融合,形成一种反映社会、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独特语言形态。当电视画面语言所构成的视觉形象难以表达或不便于表达其思想感情时,这种有声语言帮助观众加深对其内容的理解,并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既然电视解说词本身就是电视专题中众多元素的其中之一,如果把电视专题看成一个综合体,那么电视解说词就是整体中的一个局部。电视解说词的这一属性决定了它的非独立性,所以在电视专题中电视解说词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和画面、音乐、字幕、同期声、特技手段等相互配合,去传达节目的信息,表达节目的思想。

  一、 电视解说的非独立性

  电视解说词不能独立地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也不能独立塑造电视艺术形象,它必须和电视的其他手段、尤其是画面一道配合起来,才能最终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对形象的整体塑造。解说词自身不独立承担这些任务,因此,电视解说词不能孤立存在,不能独立成章,这就是电视解说的非独立性。

  毫无疑问,电视解说的主要形式母体依然是文学写作,电视解说创作的一些技巧方法,大多是从文学写作中借鉴或演化过来的,其中包涵了极其浓厚的文学色彩和文学基因。这谁也无法否认。

  牐牭电视解说词的创作是在服务于电视整体创作的环境下进行的,在这里它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文学写作,衡量它的标准不再是文学标准,而是电视标准,就如同音乐、摄影、绘画等艺术形式一样,一旦被置于电视艺术的环境之下,就成了为电视服务的元素,具有了非独立性。

  电视解说词非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大多数时候,它必须“为看而写”。由于电视媒体最大的个性是具有形象生动的画面,因此在解说词创作的时候就要时时考虑到电视画面的形象、状态和特点以及节目要传达的信息,要表达的思想。

  犜诖蠖嗍电视专题中,解说词往往断断续续分布在画面、同期声、人物采访、音乐之间,呈一种镶嵌式或点睛式的形态,如果把解说词单独拿出来看,往往会让人觉得有前后不连贯,指代不清,交代不明等毛病。解说词不等同于一般文章,流畅不是它追求的目标,只有和其它电视元素结合在一起,才能突显出其存在意义。

  举例来说,在电视专题解说中,指示代词如“这,这里”有较大使用量。因为解说是与画面声音相配合的,这些指示代词,使解说向画面靠拢,不必具体地描述画面。例如“这位军人是她的丈夫(画面:一位身着军服男人的中景)”;“一直以来,这里的曾是一片清澈的水塘(画面:一片干涸的塘底)”;“(同期声:一段阿金的采访之后)这大约就是阿金不愿离开这里的原因吧。”。所有的解说第一目的是为画面、声音服务,不论完整性,就如很多人提到的,解说词的三字要诀是:跟、贴、让。即:跟主题、贴画面、让给其他手段去表现。在电视专题《沙之魅》中,有一段是各国沙雕艺术家各展所能做沙雕的一组镜头,解说撰写道:

  能用的都用上了,就是没有美院雕塑系里用的家伙。

  这位就象棉花地里打农药的。

  这位在挖土豆。

  这位在理发。

  这位象是掏耳朵。

  仅看这一段解说,难以了解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但是配上画面,就生动地显现出当时艺术家们工作时的状态,并且由于恰当的解说,体现出一种恢谐幽默的效果,这与整部片子的风格是完全吻合的。在这里,解说不独立存在,而是与电视中各元素各手段贴合,浑然天成地完成电视展现。

  二、 电视专题解说词的语言特点

  电视专题解说词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文字创作。但是这种文字创作与常态不同,电视专题解说词最终是通过播音员配音,以声音元素方式传播到受众耳中。因此,解说词创作是以文字为基础,以电视专题主题为脉络,以电视其它元素为依附,通过创作人思维组织,文字排列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文体。这种文体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各种文体有着很大的不同,有着自身的特点。

  解说词始终以“为听而写,为看而写”为最终的发展方向,它的文字魅力来自创作者对生活深层体验和感悟,它应当是有内蕴、能够传递信息的,而不是花哨的词句堆砌。电视是新兴大众媒体,其短处是稍纵即逝,没有重复视听的余地。前苏联杰出宣传学家曾有一段精辟论述,“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工作特点是他们所写的短评、随笔和文稿是不被人反复阅读的,而是被观众稍纵即逝地收听和一览而过地收看。对于阅读和接收绝不是常常把同样一个意思同样有效地表达出来。很多时候,对于接收和阅读的东西,需要采取完全不同的方法。所以,当一个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在写作文稿时,一定应该念起来试听一下,看他写的稿子念起来怎么样。” 美国广播新闻研究者马克霍尔说:“当你写新闻报道时,要记住你是在为一个处于半收听状态中的,具有九岁孩子那样程度的听众而写的。”同样的,对于电视专题解说来说,首先要让观众容易听懂容易接受,如果是深奥拗口的稿子,观众会听起来费劲而放弃理解其中含义甚至放弃收看整部片子,那么结果必然是失去传播意义。因此,电视解说写作者在写完一篇稿子之后,至少要念起来试听一下,其目的在于检验稿件和语言文字必须口语化,总体要求是念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看起来醒目,明白流畅一看就明白。

  解说词的语言力量不在华丽而在朴实。写一篇电视解说词写一篇小说或者散文完全不一样,那种天马行空的文章难以成为真正的解说,所谓洋洋洒洒之所致的性情中人的文彩,是要遭到无情的否定。因为电视永远是以画面为主的,所有的文字都应当为画面服务。形容词在这个时候应该避退三舍,因为没有形容词能够形容得过正在展示的画面。当画面清晰显示了蔚蓝的天、碧蓝的海,对于观众来说已经有了完全直观的印象,解说词在此时如若再形容一番,除了重复信息之外,还是一种画蛇添足的累赘。

  解说词可以是一些优美的语言,但决不等同于华丽词藻的堆砌。如电视艺术片《六龄童》有一组六龄童和他的学生们划着船在水乡的河网里赶水路的镜头,解说词是这样处理的:“多少年来,绍兴大班的戏船就是这样穿梭在水乡密密的河道里。锣鼓声贴着河面流向四乡八村,敲着每家每户的门窗。唱戏的人在水上化妆,看戏的人在水上赶路。许许多多的水乡孩子就这样成了痴心的戏迷”。这段解说交待了水乡戏的特点,也为六龄童接下来的学戏自述作了准备。如若这一段是描写六龄童和学生们在戏船上的心情、描写水乡的风光,那么事实上是重复画面上已告诉观众的东西,信息量也就不足。观众在看到画面的同时,实际上很想了解画面背后的东西。因此,解说应当说观众所想知、观众所想要。电视解说究竟要不要修饰性的语言?答案是肯定的。问题是其修饰对一部片子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把大量形容词放在已经很说明问题的画面里,除了把观众的视点搅乱、思路搅乱,恐怕难以起到更大的作用。朴实的语言不代表枯燥无味,在能驾驭它们的人的手里,它一样能表达深遂的思想内涵。有人总觉得不能用华美的语言就不能显示出自己的文学功底,其实一个人的才华和个性只要有创作环境,是不会轻易丢失的。

  电视专题解说词必须具有准确性。一篇优秀的解说词,除了应当很好地表达主题、传递信息外,更需要真实可信,这就需要有鲜明的准确性。专题片不是电视剧,剧情由人编,对白由人写,观众不但不以为意,如果编得好,观众还会喝一声彩。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是一母同胞的兄弟,甚至有“等同说”,认为“电视专题片”就是纪录片,它们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一种节目形态的两种不同称谓。无论如何,“电视专题片或纪录片都取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景为拍摄的对象和表现内容,都以“真实性”作为创作的生命,都需运用纪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真实是电视专题的基础,解说词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在写作时应具有准确性。解说不准确不真实就没有生命力和说服力,就会失信于观众。

  解说词要想具有准确性,创作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言之有据,听之可信。当然,这种准确性,并不排除运用文学的手段和修辞方式,诸如比喻、象征、对比、夸张、双关等艺术手法,但在具体运用时,也应以生活真实为依据,避免华而不实过分夸张。电视专题片《雷峰塔的记忆》在叙述雷峰塔倒塌时,解说词表现得十分精到、准确。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五日下午一点,那一刻,在西湖北岸的俞楼,红学家俞平伯看到了这一惊心动魄的倒塌。[“是日中午,塔顶已倾其一小部份,栖鸟悉飞散,当其崩圯时,我们从湖楼遥望,惟见黄烟直上。”](俞平伯语)

  一座在江南烟雨中站立了千年的古塔倒了。

  在这里,解说词对雷峰塔倒塌的时间、见证人观望地点及见证人当时语录的引用都十分准确,从片子主题来说,雷峰塔何时倒塌如何倒塌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真实准确的介绍却是必不可少的。

  三、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作用

  电视专题解说词一直是依附于电视画面而存在,虽然是从属地位,但并不代表不重要。一部完整的电视专题必然需要解说词的片配合才称之为完整,没有解说,完全依靠画面和其它声音元素组合的专题在传播时会遇到障碍,在信息缺失的情况下,受众在理解上就会发生困难。同时,解说词不仅仅是传递必要信息,贯穿片子逻辑线索,还应当起到深化内涵、升华主题的作用。一篇好的电视解说词,除了完成其介绍、信息补充、联结等最基本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对整个片子的主题、内蕴进行提炼和引申,成为作者与受众沟通的心灵渠道。

  首先,电视解说词的引申作用。引申就是解说词从电视画面的具体内容之中,开掘、提炼、引申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专题片《透亮的世界》中,一组镜头是社会实践课,在盲校老师的引导下,盲孩子们学习用盲杖在城市车流中穿马路、避让障碍物。解说写道: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走向这个社会。有点磕袢是正常的,他们必须学会适应这个社会,学会独立地与这个社会打交道,因为,毕竟有一天他们会长大,前面的路终究是要自己来走。这段解说不仅仅是述说盲孩子学习独立使用盲杖行走,而更引申出盲孩子们未来的路是艰难的,但又是必须独自勇敢面对。其背后蕴含着对盲孩子的鼓励和期待,正是这种引申,赋予画面更多层次、更意味深长的意义。

  其次,电视解说词的升华作用。在电视专题片中,形象思维常常附着在画面上,抽象思维往往寄寓在解说词里。因而,作品的理性表现和思想意念,主要靠解说词去完成。这些解说词本身,就是画面语言的思想升华。

  《沙之魅》的结尾的画面,是渐渐拉远的海滩,浪卷来又走,冲刷着金色的沙滩。解说这样写:

  这些神工鬼斧的沙雕很快就会从朱家尖的海滩上消失了

  他们无一例外地仰望着天空,在那里,有不灭的沙的灵魂在等待来年的好日子。

  那时还会有艺术家把他们聚在一起,让所有的人团结起来为一个美好家园,玩一个大大的美丽的沙雕。

  然后海还会把他们收回自己的怀抱。

  在这里,人与沙、沙与海、自然和人类还有人们自己,一切由于解说词的提升,形成了一个圆满而和谐的境界。海还是那个海,沙还是那些沙,但解说赋予它们以灵魂,主题因此而得到升华,意蕴因此而更深远,这就是解说的魅力。

  当然,电视专题解说词的作用,绝不只是以上几种,了解解说词更多更深层次的作用,并更好地运用它,利用它更好地为电视服务,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努力的。

  在现在社会,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用到解说词,在写作上,解说词有一定的书写规范。相信写解说词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的技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解说词,顾名思义即口头说明解说的词。也可以说,解说词是“口头文学”。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描述、叙说,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就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而言,它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它虽然与电视画面中的任何一个人物或事物都产生不了交流关系,但它却又都与电视画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视画面与解说词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之间是互为作用、相互补充和印证的。如果在解说词中讲到乌云突变、大风骤起时,这边电视画面就不可能出现晴空万里、风和日丽的场景;而如果画面中是人潮涌动的铁路春运的场面,可解说词却用上了欢欢喜喜过大年的词句,这就使人很费解了。虽然观众在看电视节目的时候,注意的是画面,但解说词的作用仍不可忽略。在某些情况下,解说词还占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画面与解说词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现象,必然影响节目的整体表现效果,即使再优美的画面也弥补不了“文不对画”的缺憾。当然,有些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即使没有多少解说词,也没有影响观众对节目内容主题的理解,那是因为仅有的一点儿解说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产生的是指点迷津的效果,而再多用上些解说词倒显得画蛇添足了。

  如果我们把电视画面比作红花,那么解说词就是绿叶了,多么好的画面就如同漂亮的花一样,没有绿叶的陪衬也会失色不少。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的作用如此,怎样才能把解说词写好,使其真正担当起“绿叶”的作用呢?我以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和努力。

  一、对采访对象的详实了解、深入体验是写好解说词的前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好比电视记者没有充足的第一手材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解说词的。现在,有些电视记者采访,拎起摄像机就走,扛上摄像机就拍,只注意画面质量,不去深入采访,解说词是在人家准备好的文字材料上圈圈点点了事。更有甚者,干脆将报刊上发表过的文字拿来,“造就”了一篇解说词。这样的解说词毫无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没有任何深度和广度,这样的电视节目又怎能赢得观众呢?

  前期的深入采访对后期的解说词的写作非常重要,没有这个过程,没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就不可能写出让观众信服、感人的解说词。这就像作家、画家为创作必须去体验生活一样。没有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验某种生活的经历,而只坐在家里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因此说,亲临新闻现尝深入采访,尽可能多地掌握素材和信息是写作好解说词的第一步。

  二、融入真挚情感、表达真诚的内心世界是写好解说词的关键

  有了深入细致的第一线采访,这就为写好解说词奠定了基矗而在你真正动笔写解说词之前,首先要充分思考,围绕专题片的主题进行构思,然后一气呵成。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把你在采访中和采访后的感受、观点表达出来。必须把自己的`感情世界融入其中,将内心的情感用文字淋漓尽致地写出来。可以相信,在这种境况下写出来的解说词也定会打动观众的心。相反,同样是在作一个电视专题节目,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如果没有打动你的心或引起你的兴趣的地方,你肯定不会写出打动观众心的解说词。只有你对采访对象、镜头中所表现的内容或你想说明的事物感情真挚、兴趣十足、关心专注,这样你写出来的解说词才会感染观众。

  延伸阅读:试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写作艺术论文

  一部完整的电视专题片包含着声音、画面、字幕等多重元素,电视解说词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是一种特殊的屏幕文体,它与画面语言相融合,形成一种反映社会、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独特语言形态。当电视画面语言所构成的视觉形象难以表达或不便于表达其思想感情时,这种有声语言帮助观众加深对其内容的理解,并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既然电视解说词本身就是电视专题中众多元素的其中之一,如果把电视专题看成一个综合体,那么电视解说词就是整体中的一个局部。电视解说词的这一属性决定了它的非独立性,所以在电视专题中电视解说词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和画面、音乐、字幕、同期声、特技手段等相互配合,去传达节目的信息,表达节目的思想。

  一、 电视解说的非独立性

  电视解说词不能独立地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也不能独立塑造电视艺术形象,它必须和电视的其他手段、尤其是画面一道配合起来,才能最终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对形象的整体塑造。解说词自身不独立承担这些任务,因此,电视解说词不能孤立存在,不能独立成章,这就是电视解说的非独立性。

  毫无疑问,电视解说的主要形式母体依然是文学写作,电视解说创作的一些技巧方法,大多是从文学写作中借鉴或演化过来的,其中包涵了极其浓厚的文学色彩和文学基因。这谁也无法否认。

  电视解说词的创作是在服务于电视整体创作的环境下进行的,在这里它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文学写作,衡量它的标准不再是文学标准,而是电视标准,就如同音乐、摄影、绘画等艺术形式一样,一旦被置于电视艺术的环境之下,就成了为电视服务的元素,具有了非独立性。

  电视解说词非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大多数时候,它必须“为看而写”。由于电视媒体最大的个性是具有形象生动的画面,因此在解说词创作的时候就要时时考虑到电视画面的形象、状态和特点以及节目要传达的信息,要表达的思想。

  电视专题中,解说词往往断断续续分布在画面、同期声、人物采访、音乐之间,呈一种镶嵌式或点睛式的形态,如果把解说词单独拿出来看,往往会让人觉得有前后不连贯,指代不清,交代不明等毛病。解说词不等同于一般文章,流畅不是它追求的目标,只有和其它电视元素结合在一起,才能突显出其存在意义。

  举例来说,在电视专题解说中,指示代词如“这,这里”有较大使用量。因为解说是与画面声音相配合的,这些指示代词,使解说向画面靠拢,不必具体地描述画面。例如“这位军人是她的丈夫(画面:一位身着军服男人的中景)”;“一直以来,这里的曾是一片清澈的水塘(画面:一片干涸的塘底)”;“(同期声:一段阿金的采访之后)这大约就是阿金不愿离开这里的原因吧。”。所有的解说第一目的是为画面、声音服务,不论完整性,就如很多人提到的,解说词的三字要诀是:跟、贴、让。即:跟主题、贴画面、让给其他手段去表现。在电视专题《沙之魅》中,有一段是各国沙雕艺术家各展所能做沙雕的一组镜头,解说撰写道:

  能用的都用上了,就是没有美院雕塑系里用的家伙。

  这位就象棉花地里打农药的。

  这位在挖土豆。

  这位在理发。

  这位象是掏耳朵。

  仅看这一段解说,难以了解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但是配上画面,就生动地显现出当时艺术家们工作时的状态,并且由于恰当的解说,体现出一种恢谐幽默的效果,这与整部片子的风格是完全吻合的。在这里,解说不独立存在,而是与电视中各元素各手段贴合,浑然天成地完成电视展现。

  二、 电视专题解说词的语言特点

  电视专题解说词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文字创作。但是这种文字创作与常态不同,电视专题解说词最终是通过播音员配音,以声音元素方式传播到受众耳中。因此,解说词创作是以文字为基础,以电视专题主题为脉络,以电视其它元素为依附,通过创作人思维组织,文字排列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文体。这种文体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各种文体有着很大的不同,有着自身的特点。

  解说词始终以“为听而写,为看而写”为最终的发展方向,它的文字魅力来自创作者对生活深层体验和感悟,它应当是有内蕴、能够传递信息的,而不是花哨的词句堆砌。电视是新兴大众媒体,其短处是稍纵即逝,没有重复视听的余地。前苏联杰出宣传学家曾有一段精辟论述,“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工作特点是他们所写的短评、随笔和文稿是不被人反复阅读的,而是被观众稍纵即逝地收听和一览而过地收看。对于阅读和接收绝不是常常把同样一个意思同样有效地表达出来。很多时候,对于接收和阅读的东西,需要采取完全不同的方法。所以,当一个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在写作文稿时,一定应该念起来试听一下,看他写的稿子念起来怎么样。” 美国广播新闻研究者马克霍尔说:“当你写新闻报道时,要记住你是在为一个处于半收听状态中的,具有九岁孩子那样程度的听众而写的。”同样的,对于电视专题解说来说,首先要让观众容易听懂容易接受,如果是深奥拗口的稿子,观众会听起来费劲而放弃理解其中含义甚至放弃收看整部片子,那么结果必然是失去传播意义。因此,电视解说写作者在写完一篇稿子之后,至少要念起来试听一下,其目的在于检验稿件和语言文字必须口语化,总体要求是念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看起来醒目,明白流畅一看就明白。

  解说词的语言力量不在华丽而在朴实。写一篇电视解说词写一篇小说或者散文完全不一样,那种天马行空的文章难以成为真正的解说,所谓洋洋洒洒之所致的性情中人的文彩,是要遭到无情的否定。因为电视永远是以画面为主的,所有的文字都应当为画面服务。形容词在这个时候应该避退三舍,因为没有形容词能够形容得过正在展示的画面。当画面清晰显示了蔚蓝的天、碧蓝的海,对于观众来说已经有了完全直观的印象,解说词在此时如若再形容一番,除了重复信息之外,还是一种画蛇添足的累赘。

  解说词可以是一些优美的语言,但决不等同于华丽词藻的堆砌。如电视艺术片《六龄童》有一组六龄童和他的学生们划着船在水乡的河网里赶水路的镜头,解说词是这样处理的:“多少年来,绍兴大班的戏船就是这样穿梭在水乡密密的河道里。锣鼓声贴着河面流向四乡八村,敲着每家每户的门窗。唱戏的人在水上化妆,看戏的人在水上赶路。许许多多的水乡孩子就这样成了痴心的戏迷”。这段解说交待了水乡戏的特点,也为六龄童接下来的学戏自述作了准备。如若这一段是描写六龄童和学生们在戏船上的心情、描写水乡的风光,那么事实上是重复画面上已告诉观众的东西,信息量也就不足。观众在看到画面的同时,实际上很想了解画面背后的东西。因此,解说应当说观众所想知、观众所想要。电视解说究竟要不要修饰性的语言?答案是肯定的。问题是其修饰对一部片子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把大量形容词放在已经很说明问题的画面里,除了把观众的视点搅乱、思路搅乱,恐怕难以起到更大的作用。朴实的语言不代表枯燥无味,在能驾驭它们的人的手里,它一样能表达深遂的思想内涵。有人总觉得不能用华美的语言就不能显示出自己的文学功底,其实一个人的才华和个性只要有创作环境,是不会轻易丢失的。

  电视专题解说词必须具有准确性。一篇优秀的解说词,除了应当很好地表达主题、传递信息外,更需要真实可信,这就需要有鲜明的准确性。专题片不是电视剧,剧情由人编,对白由人写,观众不但不以为意,如果编得好,观众还会喝一声彩。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是一母同胞的兄弟,甚至有“等同说”,认为“电视专题片”就是纪录片,它们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一种节目形态的两种不同称谓。无论如何,“电视专题片或纪录片都取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景为拍摄的对象和表现内容,都以“真实性”作为创作的生命,都需运用纪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真实是电视专题的基础,解说词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在写作时应具有准确性。解说不准确不真实就没有生命力和说服力,就会失信于观众。

  解说词要想具有准确性,创作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言之有据,听之可信。当然,这种准确性,并不排除运用文学的手段和修辞方式,诸如比喻、象征、对比、夸张、双关等艺术手法,但在具体运用时,也应以生活真实为依据,避免华而不实过分夸张。电视专题片《雷峰塔的记忆》在叙述雷峰塔倒塌时,解说词表现得十分精到、准确。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五日下午一点,那一刻,在西湖北岸的俞楼,红学家俞平伯看到了这一惊心动魄的倒塌。[“是日中午,塔顶已倾其一小部份,栖鸟悉飞散,当其崩圯时,我们从湖楼遥望,惟见黄烟直上。”](俞平伯语)

  一座在江南烟雨中站立了千年的古塔倒了。

  在这里,解说词对雷峰塔倒塌的时间、见证人观望地点及见证人当时语录的引用都十分准确,从片子主题来说,雷峰塔何时倒塌如何倒塌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真实准确的介绍却是必不可少的。

  三、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作用

  电视专题解说词一直是依附于电视画面而存在,虽然是从属地位,但并不代表不重要。一部完整的电视专题必然需要解说词的片配合才称之为完整,没有解说,完全依靠画面和其它声音元素组合的专题在传播时会遇到障碍,在信息缺失的情况下,受众在理解上就会发生困难。同时,解说词不仅仅是传递必要信息,贯穿片子逻辑线索,还应当起到深化内涵、升华主题的作用。一篇好的电视解说词,除了完成其介绍、信息补充、联结等最基本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对整个片子的主题、内蕴进行提炼和引申,成为作者与受众沟通的心灵渠道。

  首先,电视解说词的引申作用。引申就是解说词从电视画面的具体内容之中,开掘、提炼、引申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专题片《透亮的世界》中,一组镜头是社会实践课,在盲校老师的引导下,盲孩子们学习用盲杖在城市车流中穿马路、避让障碍物。解说写道: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走向这个社会。有点磕袢是正常的,他们必须学会适应这个社会,学会独立地与这个社会打交道,因为,毕竟有一天他们会长大,前面的路终究是要自己来走。这段解说不仅仅是述说盲孩子学习独立使用盲杖行走,而更引申出盲孩子们未来的路是艰难的,但又是必须独自勇敢面对。其背后蕴含着对盲孩子的鼓励和期待,正是这种引申,赋予画面更多层次、更意味深长的意义。

  其次,电视解说词的升华作用。在电视专题片中,形象思维常常附着在画面上,抽象思维往往寄寓在解说词里。因而,作品的理性表现和思想意念,主要靠解说词去完成。这些解说词本身,就是画面语言的思想升华。

  《沙之魅》的结尾的画面,是渐渐拉远的海滩,浪卷来又走,冲刷着金色的沙滩。解说这样写:

  这些神工鬼斧的沙雕很快就会从朱家尖的海滩上消失了

  他们无一例外地仰望着天空,在那里,有不灭的沙的灵魂在等待来年的好日子。

  那时还会有艺术家把他们聚在一起,让所有的人团结起来为一个美好家园,玩一个大大的美丽的沙雕。

  然后海还会把他们收回自己的怀抱。

  在这里,人与沙、沙与海、自然和人类还有人们自己,一切由于解说词的提升,形成了一个圆满而和谐的境界。海还是那个海,沙还是那些沙,但解说赋予它们以灵魂,主题因此而得到升华,意蕴因此而更深远,这就是解说的魅力。

  当然,电视专题解说词的作用,绝不只是以上几种,了解解说词更多更深层次的作用,并更好地运用它,利用它更好地为电视服务,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努力的。

  毕业论文方案设计

  写作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重要实践环节之一,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是对学生学业水平和研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学生在校期间,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获得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最后一次重要的训练。这对于保证教学质量和保证合格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整理的毕业论文方案设计,欢迎参考阅读!

  毕业论文是学生实习及毕业设计成果的展示,反映了毕业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毕业论文的统一化,标准化是反映其质量的重要标志。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办的毕业论文质量,促进其编写的规范化,特对毕业论文的编写格式规定如下:

  一、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设计的目的;

  2、毕业设计的阶段性时间安排;

  3、毕业设计期间的工作安排。

  二、指导老师的职责

  1、以教、引导为主,结合学生的实际,帮助选题,每人一题;

  2、帮助学生修订毕业论文编写提纲,把握毕业论文编写的科学性、合理性、鼓励和保护学生的独创精神;

  3、明确要求,解答疑惑,教会方法,以正确的思想进行指导。

  三、答辩委员会的组织及职责

  1、答辩委员会由5—7人组成,设主席、委员、秘书,其中必须有副教授、教授职称的老师3—4人参加;

  2、阐明答辩程序及答辩要求。

  四、毕业论文(设计)的评分标准及原则

  1、毕业论文评分按五级评定:优秀(100—90)、良好(89—80)、中等(79 —70)、及格(69—60)、不及格(60以下),对每级成绩评定,标准要细化明了, 最终以分数多少计量,不标明等级;

  2、毕业论文(设计)的最终得分由指导老师评分、评阅老师评分、答辩委员会评分,各三分之一累加给出。

  五、毕业论文(设计)结构

  毕业论文(设计)由封面、原创性声明、中英文内容摘要及关键词、目录、正文、致谢、参考文献七部分组成。打印、装订一律采用十六开纸张形式,编排装订顺序依次为:

  (1)封面

  (2)原创性声明

  (3)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4)目录

  (5)正文

  (6)致谢

  (7)参考文献

  六、毕业论文应交附件

  附件1:本科生毕业论文

  附件2:答辩评定书

  七、论文结构的规范要求

  1、封面

  封面采用学校印制的统一格式封面,不得自制,铜板纸装订;题目字体为小二号加粗宋体,其他用四号宋体,英文采用四号Times New Roman;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有高度的概括性,且简明、易读,字数一般应在20字以内。

  2、原创性声明

  原创性声明采用学校统一文本,学生签名即可,务必本人亲笔签名,单独成页;

  3、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摘要应简要说明毕业论文(设计)所研究的内容、目的、方法、结论、主要成果和特色,语言力求精练,字数在200—300之间,中文字体为小四号宋体,与关键词一起单独成页;

  关键词:排在中文摘要的左下方,另起一段,缩进量为2个中文字,选3—5个,使用规范词组,各关键词之间不用任何符号,关键词之间应空两个中文字,紧跟摘要排版,字体为小四号宋体;

  Abstract(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字体为小四号Times New Roman,词汇和语法必须使用正确,另起一页排在中文摘要之后;Key words(关键词):排在英文摘要的左下方,与中文关键词对应,英文字体为小四号Times New Roman;

  4、目录

  目录编号采用两个层次,由大到小为“一”、“(一)” 字体为小四号宋体,题目和页码之间用“……”连接,单独成页;

  5、正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设计)的主体,应占据主要篇幅,包括序言、主体论述和结束语等部分。为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和学生工作量,毕业论文(设计)正文字数一般在12000字左右,要求内容充实,主题明确,层次清晰,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图文并茂,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文字准确流畅; 毕业论文(设计)内容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涉及的内容、数据要求准确,引用他人观点、统计数据或计算公式的要注明出处。具体要求如下:

  (1)正文中各一级标题及“摘要”、“Abstract”、“目录”、“序言”、“结束语”、“致谢”、“参考文献”等标题使用三号加粗,与下文空一行,居中,其中“摘要”、“目录”、“序言”、“致谢”标题两字中间空四个中文字;论文全文均采用宋体字;

  (2)二级标题采用四号加粗,缩进量为2中文字;

  (3)二级以下标题采用小四号宋体,缩进量为2中文字;

  (4)标题层次编号由大到小一律采用“一”、“(一)”、“1”、“(1)”、“第一”表示。

  (5)正文中中文采用小四号宋体,英文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

  (6)正文中图、表不可少于四幅,图名在下,表名在上,图(表)名使用五号加粗,图(表)内容用五号宋体。图(表)与正文上下各空一行。(举例:1.2-3,1.2代表第一章第二节,3代表本节的第三个图表)。

  (7)具体页面设置为:十六开纸张大小,页边距为:上2cm、下2cm、左2.5cm右2cm ,通篇行距为1.25;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不设页眉,页码从正文开始编写,居中;左侧装订。

  (8)注释一般采用当页脚注,而不是行中注和篇末注。在同一页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注释时,按先后顺序编注释号,采用阿拉伯数字,编号用①②③……标出,隔页时,注释号需从头开始,不得连续。注释内容当页写完,不得隔页,采用小五号宋体。

  打印时一式四份,指导老师、评阅人、学生本人、存档各一份。

  6、致 谢

  致谢要求100—150字,单独成页,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

  7、参考文献

  为了反映论文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应在论文的致谢段之后列出参考文献表。参考文献表中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在正文中被引用过的文献。私人通信和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一般不宜列入参考文献表,可紧跟在引用的内容之后注释或标注在当页的脚注。本专业教科书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一律放在正文后。参考文献一般不应少于15篇,其中包括3篇以上的外文文献,但也不宜过多。具体格式要求如下:

  (1)参考文献内容中文采用五号宋体,英文正文五号Times New Roman编排;

  (2)并按顺序编码制,即按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

  (3)文献的作者不超过3位时,全部列出;超过3位时,只列前3位,后面加“等”字,英文作者超过3人的写“etal”(斜体);作者姓名之间不用“和”或“and”,而用“,”分开;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姓名一律采用姓前名后着录法。英文作者的名字部分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

  (4)参考文献表中的每条文献着录项目应齐全,对相同的项目不得用简写形式表示。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查,是衡量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具体贸易公司和校外实习岗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设计,以更好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根据职业岗位来选题,选题的时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与行业的应用相联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工作实践来写,学生的毕业设计侧重于“以就业为导向”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突出职业岗位应用分析能力。

  一、毕业设计的选题方向可以根据外贸职业岗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结合外贸业务员岗位,为企业设计某商品进 / 出口的交易磋商工作流程及方案。

  2、结合外贸业务员的岗位, 为企业设计某商品或项目进口 / 出口的谈判工作流程及方案。

  3、结合(外贸)业务员岗位,为企业设计某产品的市场调研方案。

  4、结合外贸业务员岗位,为企业设计某产品的市场调研报告(包括:产品分析、市场分析、客户分析、营销策略、合同拟定、全套单据)

  5、结合推销员(营销员)岗位,针对某国外市场 ,为企业设计某产品(项目)的推销(营销、促销)工作流程及方案。

  6、结合外贸跟单员岗位,为企业设计某商品(项目)出口的跟单工作流程及方案

  7、结合外贸制单员岗位,为企业设计某商品(项目)出口的制单工作流程及方案。

  8、结合外贸报关员岗位,为企业设计某商品(项目)出口的报关工作流程及方案。

  9、结合外贸报检员工作岗位,为企业设计某商品(项目、服务)出口进出口的报检工作流程及方案。

  10、结合广交会、华交会或中国 - 东盟博览会,为企业设计参展商品的参展工作流程及参展方案。

  二、毕业设计的框架应该包括 :

  1、题目;

  2、前言(说明毕业设计的范围、目的、意义、设计设想、选题依据、创新点和可行性分析等);

  3、设计背景(企业情况调查及数据收集,陈述和分析问题);

  4、项目设计(方案或其他设计);

  5、实施与评价(项目设计好后,到该企业或公司进行的实施情况或请该企业 / ()公司相关人士进行鉴定和评价的反馈情况,提出改进之处);

  6、结语(启示);

  7、附录;

  8、参考文献;

  9、致谢。

  三、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具体实施措施

  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前,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的实训活动,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实际工作环节,积累社会经验,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1、编写实训指导书

  在编写外贸业务理论与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等课堂实践教学中,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训,让学生参与编写实训指导书。

  2、拟写暑假公司(企业 / 机构)调查报告

  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利用暑假时间,下企业锻炼实习,并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模板拟写暑假公司(企业 / 机构)调查报告。

  3、开设校内国际经济与贸易综合技能实训课程

  根据实训方案,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实训模块,实训内容紧贴国际贸易出口交易环节,提供真实的任务和情境,目的是训练学生涉外接待和谈判、函电和合同拟写、信用证审核和修改、制作全套结汇单据能力。安排在配有计算机设施的实训室授课,增强学生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外贸综合操作技能。

  4、开展校外顶岗实习

  制定校外顶岗实习方案,学生开始进行毕业设计期间,要求学生进行为期 2-3 个月的校外顶岗实习,实习岗位贴近所学专业要求的工作岗位群。

  5、开设指导老师专题讲座

  为了提升学生毕业设计能力,在指导之前专门请专业人士开设相关讲座。

  6、举办毕业生动员会

  鼓励学生多进行毕业设计,在学生即将开始进行毕业设计时,召开动员会,使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意义和方法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7、使毕业设计选题具体化

  要求选题上突出以下几点:要与具体的贸易企业(公司)挂钩,与具体的商品结合,针对具体的市场,采取一人一题制。

  一、选题依据

  1.创作(设计)题目

  课题题目:浅谈拍摄专题片的技巧——以《立夏》为例

  2.研究领域

  实际应用

  3.创作(设计)工作的理论意义和艺术应用价值

  (1)理论意义

  摄像机通过摄录的视觉形象来表现现实生活当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貌,记录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领域当中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表达人们的某种主旨或者思想等等。一部优秀的专题片的拍摄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而拍摄过程中不同的拍摄技巧更决定着拍摄效果的呈现。本文浅谈了拍摄一部优秀的专题片的技巧,希望能对专题片的拍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艺术应用价值

  摄像是运用摄像机、镜头、胶片把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记录下来的过程,它成为人们记录和再现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但同时,被拍摄的影像与人眼的视觉感受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为摄像师提供了主观选择性,因而掌握了拍摄技巧,使摄像作品得以摆脱对客观世界的机械复制而成为一门造型艺术。合理的运用技巧,会使摄像水平得到提升与发展。

  4.目前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1)研究的概况

  多年来,专家学者对于专题片的拍摄理论研究,存在着多方面的学术性争论。随着专题片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涉及专题片的拍摄技巧研究还不是很多。

  在国外,专题片被称之为“纪录片的变种”,研究主要集中在专题片的主持人、出镜一记者和专题片的叙事结构等方面。威尔伯施拉姆与威廉波特合著的《传播学概论》里提到了主持人的传播威望的问题。

  在国内,段文溪(2009)在《浅谈专题片的制作》一文中谈到,专题片就是以真实人物、真实事件为表现内容,借助电视手段的艺术形式。一个电视专题片的制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中期拍摄和后期编辑。姜国强(2013)在《专题片拍摄技巧的探讨》文中就拍摄一部优秀的专题片所涉及的前期准备工作到拍摄过程中光线、镜头、拍摄方式等不同技巧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综上,论文、期刊,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和系统。本文将结合《立夏》为例,进一步探讨拍摄专题片的技巧。

  (2)发展趋势

  专题片的类型分为讲授型、图解型、戏剧型和综合型四种表现形式。通常情况下,讲解型专题片的花销预算和成本相对于其他类型来说比较低,这是其优势所在,但是这种类型呈现出来的拍摄画面不足以吸引大众的眼球;而一般的专题片所涉及的拍摄内容和制片要求,成品一般都不会采用图解型或戏剧型;如果制作人员水平有限,经费不够充足,综合型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现如今,综合多方面因素的考量,综合型是当下专题片最常选择的表达形式。

  二、创作(设计)研究的内容

  1.重点解决的问题

  1.1如何获取拍摄真实的素材

  1.2如何注意细节

  1.3如何把握好拍摄的过程

  1.4 在拍摄过程中光线的巧妙运用

  1.5 在拍摄专题片过程中广角镜头与微距拍摄技巧的应用

  1.6 在拍摄过程中不常规的拍摄方式的应用

  2.拟开展创作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创作、设计思路)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拍摄专题片发展提供了美好的前景。拍摄专题片的技巧,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经过精心策划包装的专题片,就象一座完美的雕塑,立体的呈现在受众面前。它强调真实自然,它追求异彩纷呈,但不提倡光怪陆离;要求容量和深刻但拒绝繁冗和堆积。它不同于电影、电视剧、文学的表现手法,而象一面镜子反映着真实的人文和环境。本文从专题片技巧的概念入手,尝试从多角度浅谈了拍摄专题片的技巧及应用。文章第三章首先从拍摄姿势是否正确非常重要、合理选择拍摄辅助设备、合理选择镜头三个方面讨论了充分掌握摄像机的拍摄技巧;然后以专题片《立夏》为例,介绍了拍摄过程中获取拍摄真实的素材、细节的注意、把握好拍摄的过程、拍摄过程中光线的巧妙运用、拍摄专题片过程中广角镜头与微距拍摄技巧的应用、拍摄过程中不常规的拍摄方式的应用五方面的一些巧妙应用;文章的最后对我国拍摄专题片的技巧进行了展望。

  3.创作(设计)预期取得的成果

  通过以拍摄专题片《立夏》为例,介绍了拍摄过程中获取拍摄真实的素材、细节的注意、把握好拍摄的过程、拍摄过程中光线的巧妙运用、拍摄专题片过程中广角镜头与微距拍摄技巧的应用、拍摄过程中不常规的拍摄方式的应用五方面的一些巧妙应用。合理的运用技巧,使摄像水平得到提升与发展。希望能对专题片的拍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创作(设计)工作安排

  1.拟采用的主要创作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即通过对中国各大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的电子文献检索,对图书馆,报刊室等相关收藏学术成果的地点的搜索阅览,收集大量相关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整理、分类、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终整合成为一个最大限度适合论文撰写的文献集合。

  归纳分析法。这是与归纳总结法相对的方法,即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归纳分析,查找先进的成果和研究的不足。从而进行本文的研究,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对已经收集的信息材料资源进行归纳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

  2.创作(设计)进度计划

  查阅文献、搜集资料:20xx年1月-2月

  开题报告:20xx年3月

  论文提纲及目录:20xx年3月

  论文撰写:20xx年4月-5月

  导师首次批复及修改:20xx年5月

  定稿:20xx年6月

  四、需要阅读的参考文献(图片)

  [1]朱金娥,刘永福.浅谈电视新闻节目画面拍摄的技巧[J]. 电影评介,2008(21):362-363.

  [2]孟旭东. 浅谈电视纪实作品摄像艺术的审美选择[J]. 硅谷,2009(5):152-155.

  [3]郑欣. 试论绘画构图法则在电视画面中的应用[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10):236-237.

  [4]牛伟秀. 关于电视节目制作中拍摄景别的选择与技巧初探[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8):128-130.

  [5]韩振雷. 论电视摄像的开放式构图[J]. 广播与电视技术,2007(10):125-126.

  [6] 谢伟. 浅谈电视专题片的策划与包装[J]. 新闻知识, 2010.5

  [7] 刘洋. 论电视专题片的元素[J]. 新闻爱好者,2008.6

  [8] 姜国强. 专题片拍摄技巧的探讨[J].新闻传播. 2013.5: 265

  [9] 段文溪. 浅谈专题片的制作[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9.6:79-80

  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安排,20xx届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即将开始。为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保障这项工作顺利进行,拟订以下工作方案。

  一、实训目标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集中实践环节。

  通过这一环节的实施,指导学生掌握论文写作方法,学会调查研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并在论文写作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创新意识和专业素质,成为一名善调查、懂研究、能说会写的合格的毕业生。

  二、论文设计指导小组

  组长:徐先海、鲁伦文

  组员:唐娟、李向萍、温晓琼、邓君瑞、卜剑莉

  三、论文设计(写作)要求

  毕业论文是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在校所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技能工具与方法等,研究和探讨实际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它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

  1、 应在实事求是、深入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

  2、 毕业论文选题应在所学专业范围以内,其形式为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或分析报告。

  3、 毕业论文应做到观点新颖、明确,有独创性;材料翔实、有力;结构完整、谨严;语言准确、通顺流畅。

  4、 毕业论文按统一版式的规范化要求(参见系部统一格式),正文字数要求10000-15000字。

  四、论文设计实施环节

  1、组织动员

  时间:10年4月27日

  地点:二教(501)

  对象:国贸08级全体同学

  方式:集体动员会

  班主任(辅导员)要协助做好组织动员工作。

  2、学生报名分组

  毕业论文为学生必修环节,不得免修。11届毕业生要在5月1日前提交报名申请。根据报名情况对其进行分组。每位指导教师指导一组学生,原则上每组不超过18人。

  3、指导教师聘任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以对口专业,具有本科学历,且实践能力较强,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专职老师来担任。指导教师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全程指导工作。

  指导教师的职责有:

  (1)指导教师应认真履行职责,指导学生组织好毕业论文设计的全过程;

  (2)指导教师对论文的选题方向、思想观点、结构格式及文字质量负指导责任,并负责在论文定稿的指定位置按要求签署评阅意见;

  评阅意见包括的主要内容有:选题是否恰当,论文主题是否明确;结构是否合理,表述是否准确、流畅;选用资料是否恰当、充分,是否具有代表性;论述的逻辑性是否合理等。

  (3)指导教师应督促学生及时与老师联系,按时提交写作提纲、初稿、修改稿和正稿。

  (4)指导教师须将指导意见记录在工作纪录本上;

  (5)指导教师对每学生的论文指导时间不低于5学时/周。

  4、学生设计(撰写)论文

  学生在指导老师指导下确定选题。选题要求:

  (1)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2)题目大小适中,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应结合当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思考,鼓励解决实际问题;

  (4)选题一经确定,一般不再作变动。

  在论文设计(撰写)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帮助解决学生在设计(写作)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论文完成后,指导教师须写出符合整个论文设计过程情况的初评成绩与评语。

  5、时间安排(共5周)

  布置动员、确定选题阶段:4月27-5月10日;

  拟定论文大纲阶段:5月10-24日;

  设计(撰写)论文初稿阶段:5月25-6月24日;

  修改阶段:20xx年6月25日-20xx年6月

  提交论文及论文成绩初评、答辩阶段:2011年6月底-7月。

  五、论文设计成绩评定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以百分制体现,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写作态度和论文质量给出。分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

  1、优(90分以上)

  (1)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

  (2)论文选题明确,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经济工作或学术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独到性与现实性,并有一定的新意;

  (3)论文中心论点突出,论据充足,论证过程逻辑性强,文章结构合理,表述流畅,层次清楚。

  2、良(80-89分)

  (1)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明确,分析比较深入;

  (2)论文选题明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3)论文中心突出,论据较充足,论证过程较有逻辑性,文章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表述通顺。

  3、及格(60-79分)

  (1)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基本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但内容欠充实;

  (2)论文的论点较明确,尚能联系实际经济工作;

  (3)论文资料尚充足、具体,但比较陈旧,缺乏新意,论证不够充分,缺乏说服力。文章有一定的条理,文字尚通顺。

  4、不及格(60分以下)

  凡具有以下条款之一者均为不及格。

  (1)不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或在经济理论上有原则性错误,或未掌握已学的有关专业知识,缺乏写作技能;

  (2)论文选题不当,缺乏中心思想和论述主线,结构混乱,层次混淆不清,无逻辑性,主要论据短缺,论点论据脱节或严重搭配不当;

  (3)论文严重抄袭他人文章、成果、著作,或直接摘自网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