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忏悔录》读书笔记(合集4篇)

  忏悔录读书笔记。

  一篇优秀的作品包括哪些方面?在阅读作品过后,我们通常会有在思想上有新的收获。读完书后,大家可以将所思所想撰写为一篇读后感,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2023《忏悔录》读书笔记》。

  

  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读,看到一半差点放弃了,觉得有些无趣了。感觉奥古斯丁只是在借这本书,以剖析自己内心的方式宣扬教会,达到传教的目的。

  直到坚持着看完一整本书,折返回来大略翻了一下,才又觉得并非如此。虽然全书确是在宣扬奥古斯丁对神的忏悔,对教会的皈依,但其中也不乏对共有人性的剖析与忏悔,令人警醒。

  奥古斯丁于354年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城。他的父母亲都十分重视对奥古斯丁的教育,还设法筹钱送他远游求学。奥古斯丁小时在塔斯加斯提成,后在迦太基学习文法和雄辩术,二十八岁时又前往罗马、米兰。

  《忏悔录》相当于奥古斯丁个人的自传,剖析个人内心的善、恶、欲望等。关于幼年时偷梨子摘梨树的行为,奥古斯丁在文中写着:为了作恶而作恶。并非是迫于穷困,也并非是想尝尝梨的滋味,只是为了偷盗而偷盗,要的也只是偷盗过程的乐趣,只是出于所谓的朋友情谊。

  来到迦太基,他迷恋戏剧和雄辩术。在剧场里,他发现人们愿意观看自己都无法承受的悲惨景象并为此伤心。难道人们追求的就是眼泪和悲伤吗?可是人人不都是趋乐避苦吗?戏剧打动观众,不是促使他们帮助受苦者,而是煽动他们可怜受苦者。编剧越是让观众伤心,观众就越是喜欢他。没有人愿意过悲惨的生活。但可怜一下别人却大有乐趣,那么我们之所以喜爱观看别人的悲惨,或许就是因为如果没有这些我们便没有可以怜悯的对象。

  同情和怜悯是可以的,但我们不能乐于去感到同情和悲伤。

  同时,奥古斯丁还陷入了对雄辩术的狂热和对功名利碌的追逐。不仅如此,奥古斯丁还教授雄辩术,教导学生们如何狡辩,如何挽救犯罪之人的生命,与爱慕虚荣和追求谎言的人们成为一丘之貉。

  此后,奥古斯丁因朋支的劝说及自己希望去一个有口皆碑的地方教书,决定前往罗马。在罗马,奥古斯丁继续教授雄辩术,在家中招收了几名学生。他厌恶学生们贪图诱惑,双手沾满肮脏的钱票铜臭味,但他也热爱着学生,把他们看作加以改良的对象,希望能引导他们热爱自己的学业胜于金钱。

  在摩尼教教友们的支持下,前往米兰的申请得到批准。在米兰,奥古斯丁彻底脱离摩尼教,皈依教会。在皈依过程中,他受到了金钱、情欲等种种诱惑。其中,最为让他摇摆不定便是情欲。一方面明知上帝才是真正的能找寻真理处,一方面又舍不得俗世的诱惑,这让他大为苦恼及愧疚。在米兰,他与一个比他小两岁的女孩子订婚了,但她还要过两年方到结婚年龄。在这两年间,奥古斯丁屈服于自身的肉欲,便有了另外一个情人,在这之前他还和上一情人育有一子。或许他渴望的并非是婚姻,只是情欲罢了。不过在米兰,三十二岁的奥古斯丁还是皈依了教会,即使之前他因摇摆苦闷而放声大哭,拳打脚踢地发泄,感觉灵魂被割裂成两个部分,一在天一在地。

  书,是没读透的,只是走马观花了一下罢了!许多思想与体悟也是不甚成熟的,或是还没沉下心来或是阅历不够。也许再过几年还可再看一遍,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在这本简短的忏悔录中,列夫托尔斯泰勇敢地坦白了他现在认为自己过去做过的无意义的蠢事。他一方面否定自己和周围人空虚的生活,一方面又试图通过理性推断获得生命的真谛,结果却陷入了更加痛苦的深渊。用文中的话说,他就像一个吊在深井中的人,外面是猛兽,下面是恶龙,而暂时支撑他的藤条,随时都有可能被老鼠啃断。

  我在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不得不佩服托尔斯泰的勇气。在他当时那种“功成名就”的状态下,还能如此冷静、理性地剖析自我,并且全盘托出,是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力量。另外,我也折服于托尔斯泰的逻辑思考能力。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的确应该是“文理”皆通的。

  但是,我不同意托尔斯泰关于生命无意义的分析。我不认为人终究要死去是虚无生命的证明,恰恰相反,正因此我们需要在有限的生命中赋予它更大的价值。我同意乔布斯和钱穆的观点,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在于增加后来人的选择性。Makeadifference!

  后来托尔斯泰想通了又投向“不理性”的宗教,在我看来很难理解。但是,旁观一位智者严密地审视自己、艰难地做出改变,亦给人启迪。

  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动,会让你有空灵飘逸感,会让你百看不厌,会让你捧腹大笑阅读作为人类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自有书籍文字伊始,人类就在阅读中传承着文化,开启心智。而一些经典名着的阅读,更是人类思想文明的精华,值得后人去研究,发现。出国留学网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以下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我大学读的第一本文学书,大学的我不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记得那时任老师教我们西方外国文学,当时考试的要求就是要我们读一本关于学前教育方面的西方名着,迫于考试压力所以选择了《忏悔录》,但是后面的研读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渐渐的接受文学书籍。

  第一次见到一个作者在书里流了这么多的泪水,为他遇见的每个女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绵长而伤感的眼泪,卢梭在情感方面的敏感和脆弱时惊人的。至少在二十五岁之前,他的智商和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情商远远低于常人,不知道着算不算书里的缺点,对于华伦夫人的美貌和人品,对于自己与她的情欲,卢梭不吝笔墨。读的人头晕目眩,他还是有一篓子情感要抒发,在与百科全书学派决裂后,他也几乎与所有的贵族保护人和社交圈子决裂,对此他的忏悔往往是因为我有一颗水晶般的心之类的话,有点不痛不痒,我总觉得卢梭本人也难辞其咎,即使他写了忏悔录这样的大作,也不意味着他的忏悔是完全真实的,他以为他做到了这一点,但还是很难说服我。

  譬如与狄德罗决裂的起因仅仅是因为狄德罗新书里有一句话貌似影射了隐士生活的不正确,冒犯了正在退隐庐隐居的他。卢梭为此在书中开始了对狄德罗的批评。直至后来彻底决裂,提到退隐庐,是由卢梭的另一位保护人埃皮奈夫人送给他的,当然到后来,跟这位夫人,他也因为些琐事绝交了,

  卢梭在退隐庐前后的生活极为重要,奠定了一个最伟大思想家的基础,他在这里写出了《爱弥儿或论教育》《社会经济学》和《感性伦理学》的部分草稿,在此之前他已因《论科学和文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爆得大名。而他自己与泰蕾兹所生的五个孩子,却被不愿意承担抚养义务的他分别送进了疗养院,并且他对此事的忏悔(如果算有的话),一笔带过,既然是时髦的做法没见过面得孩子谈不上父爱。对于泰雷兹,他也一直认为根本没有爱情,并且有一段冗长而诡异的自我解释,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与社交圈子一些重要人士的决裂,好像也与卢梭的喜欢诛心和自尊心过强的性格有关。这或许是他追求自由的性格使然,或许只是一个无私追求公理和正义的伟大灵魂的自私一面。通过忏悔录评价卢梭的为人意义不大,因为他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大致意思是对于宗教,或者道德方面,只是管好自己就好了。

  上下部结合处的那些段落,卢梭详细记录了自己自学的一些方法,在他的流浪生涯中,学习基本上是和一些贵族知识分子偶尔的交谈,加上如饥似渴、不加选择的阅读,使得他掌握了些散漫不成体系的知识和蹩脚的学习方法。但是通过在乡间居住的几个月,他用理智的自学完成了对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并锻炼了独特而强大的思辨能力。这一段非常有用处,要是对整本书没兴趣,也应该把着两页抽出来反复看看,确实很有帮助。卢梭本人从对音乐、植物学、物理、文学等各种杂七杂八的爱好转为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应该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这本书是从图书馆借的,等会要还回去,鉴于看完之后完全没有摸到门路,个人感受和通常对于本书形成的定论大有出入。我决定买一本以后慢慢翻看。不过我已经确定,在文学方面,想完全再现经验的真实的努力不仅会失败,做到了也没意思。

  时至今日,卢梭的《忏悔录》还是惊世骇俗的。试问:当各种诬陷、侮辱如雨点般落在身上时,有几个人敢于在自己撰写的传记中坦然地承认自己有偷窃的习惯:“直到现在,我有时还偷一点我所心爱的小玩艺儿。”当自己已经成为名噪全国的学者时,有几个人敢于披露自己曾经撒过谎、诬陷过善良的女仆?有几个男人乐于把那种最难堪的事情——手恶习自供出来让世人嘲骂?又有谁愿意把自己私生活中——和女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关系——加以剖析?对于一个名噪整个法兰西的思想家来说,主动地披露自己的卑鄙龌龊,带来的后果将是何等可怕?只有两种人——傻瓜和疯子才会赤身裸体地冲进道貌岸然的人群供他们耻笑与垢骂。卢梭写《忏悔录》时正处在腹背受敌的艰难处境中,析学家休漠说:“他好像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剥掉了衣服,而且剥掉了皮肤,在这种情况下被赶出去和猛烈的狂风暴雨进行搏斗。”

  在卢梭的《忏悔录》之前还有过一部影响至广的《忏悔录》,它的作者是著名的教父圣·奥古斯丁,而他的坦诚远不如卢梭的十分之一。更为重要的是,教父的坦诚是为了证明人是有原始罪恶的,人本身不值得爱,只有“上帝”才是惟一的“享用”对象。

  而卢梭的《忏悔录》向人们宣布了另一种与奥古斯丁全然对立的观念:人的本性是美好的,人的一切自然要求,如对自由的向往、对异性的追求、对精美物品的爱好,都是正常的、合理的。正是社会环境的恶浊“使我染上了自己痛恨的一些恶习,诸如撒谎、怠惰、偷窃,等等”。当我们面对这颗揭去一切面纱的心灵时,首先看到的是孩提时代的卢梭怎样和父亲抢读一本书,以至通宵达旦,听到燕子呢喃时才难为情地睡去。这种对于知识的渴求不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美好之处吗?当他出于维护面子而不肯承认自己偷了丝带反而诬陷是女仆玛丽永后,他竟被自己的罪过折磨了长达40年之久,直至把它披露于世才获得些许良心上的安慰。这种对于过失的忏悔精神不正是人类追求善良的纯真之情吗?他也曾被欲望所俘虏,但一种崇高的道德追求使他更重视感情的纯洁、深挚和持久在他的爱情生活中,特别是同华伦夫人之间那种看似奇特的关系中有着一种近乎无邪、纯洁透明、丰富而热烈的感情。这种对女性的尊重、保护、温柔和体贴,犹如一股新鲜的春风,在18世纪充满不好习气的上流社会中是非常罕见的。这位直到老年当他用颤巍巍的嗓音哼起歌曲还会感动得流泪的诗人始终保持着对整个人类的博大深沉之爱。《忏悔录》是一个普通人内心世界的全景式展现,在这块心灵的明镜上溅有种种社会的污斑,也显不出明镜自身的纯洁。

  这种袒露自己的勇气,来源于对人的自尊。他坚信人的本性是善的,每一个个体都不应是甸甸于上帝祭坛下的奴隶,而是一个保有自身价值的崇高生灵,人应该崇拜的不是某种传统观念和道德法则,而是他自身。卢梭在人类文化史上第一个把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提到如此高度,宣告了一种新的人生观念、文学观念的诞生。这种与圣·奥古斯丁完全对立的新观念,可以用德国K·P·Morite(1757—1793的话来概括:“人应当重新认识到他是为自身而存在,他应当体会到对于所有能思维的人来说,整体是为每个个人而存在,就如同每个个人是为整体而存在一样。永远不应当把个体的人仅仅当做一个有用的生物,而应当把他看做一个自身具有特殊价值的崇高的生灵。人的精神就是一个自足白在的整体。”

  众所周知,卢梭写作《忏悔录》的外部动因是回答来自教会、官方和启蒙学者(伏尔泰、狄德罗)对他的侮辱和攻击。用这种使人惊骇的方式为自己辩护,使卢梭的人格不仅没有受到贬损反而成为一个超乎伏尔泰等人之上的伟大人格典范。产生这种始料不及的后果仅仅是由于惊人的坦诚吗?不!这部书的震撼心灵的力量在于人们阅读它的时候会惊喜地发现:人最值得珍贵的东西就是他们自己。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阅读完以后,我们经常会仔细口味这本书,那些收获瞬时涌现,需要即时把它记录下来。你知道读书笔记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呢?经过整理,栏目小编为你呈上《忏悔录》读书笔记,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既然我所见的人都是善良的榜样,而我周围的人又都是最好的人物,我怎能变坏了呢?”

  对音乐的癖好是源于他的姑姑。在音乐中他寻找到了入世后的最初的感情。“这样,我就开始养成或表现出一种高傲而又温柔的心灵,一种优柔怯懦却又不受约束的性格,这种性格永远摇摆于软弱与勇敢,犹豫与坚定之间,最后是我自身充满了矛盾,最后是节制与享受、欢乐与谨慎哪一种都没有得到。”靠,怎么发现我正陷入这种矛盾之中,幸运的是,我不是他这样的伟人,偶尔自扰之,没人会难为你。

  卢梭啊,他的父亲和一个上尉发生了矛盾。他父亲正直而坚强的性格使他在那个社会只有离开日内瓦。随后,卢梭开始了他在舅舅家的寄宿生活。两年的乡村生活,“把我的罗马人的严峻性格减弱了一些,恢复了童年的稚气”,我现在还是很幼稚啊,想来,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再教育后,我的确进步了,感觉这个世界越来越唯物了。

  “这种淳朴的农村生活给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好处,我的心里豁然开朗,懂得了友谊。”他和他的表兄相处的很亲密,而且他们之间的友谊可以作为一个典范。在卢梭开来,他对他表兄的感情超过了对他哥哥的感情(是的,卢梭还有一个哥哥)。到这里,卢梭除了身体上瘦弱一些以外,其他的都还算完美。有一对恩爱的父母并且是爱情的典范,还获得了真挚的亲情和友谊。

  “没有可憎缺点的人是不存在的。”--摘自《忏悔录》

  假期里,随手翻阅一本书,它是一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一个主角卢梭反思了一生的书--《忏悔录》,它打动了我,它让我真正地了解人类灵魂的高贵之所在。摘抄美文

  作者雅克·主角卢梭,法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人类启蒙思想史上地位很高的哲学家,就是这样伟大的人,却对自我崇高的一生进行严格甚至残酷的忏悔。在主角卢梭充满挫折与磨难的一生中,童年是他生涯中的伊甸园。因为自我的思想与多数人欧洲人不一样,这么一个五十几岁的老人只得到处奔波、流浪。正是对自我童年的怀念,才写下这部巨著。

  主角卢梭在他的书中,深刻地对自我以及他人的行为进行了的反思。回顾自我的一生,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思想是否敏捷而定。”主角卢梭之所以获得极高的成就,是因为他思想敏捷,情感伟大。作为崇高的思想家,只有对自我不断地反思,才会有新的思泉向外淌。

  主角卢梭在从事音乐工作时,新的记谱法遭到了法国权威部门的否定,心里十分沮丧,但他立刻振作起来,又结识了许多18世纪的著名哲学家,并且参加了征文比赛获得大奖,从而,他走上了文学之路。他的小说《爱弥儿》发表后,受到了社会的咒骂,但他仍然坚持自我的思想。在发表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之后,再次遭到了人民的诅咒,甚至整个欧洲都在咒骂他,他只有逃离,但不曾想过要改变自我的思想,这需要怎样坚强的毅力与决心。当我们遇到挫折、失败时,我们应及时充分地反思自我的不足,敢于承认自我的不足,不能因此而气馁、低头,才能以良好的心态来应对这些挫折。

  主角卢梭在发表了《音乐辞典》、《社会契约论》后,博得了社会的好评,但他仍然对自我不满足,要求继续提高了自我的认识,再次写下了一篇又一篇蕴含丰富哲理的文章,悟出了人生更加深刻的道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就。当我们取得成功时,应谦虚地反思自我的行为,做的好的地方,继续发扬,做的不好的地方,在以后的生涯中加以改善。情话大全浪漫情话

  主角卢梭在与妻子的旅行中,钻进了密林深处,在那儿找到了原始时代的景象,他扫尽了人们所说的谎言,把自然的本性如实地坦露出来,他领悟到了:人的苦果真正来源于人类所谓的进化。他替法国反思时,领悟到自我从来都没有领悟到的哲理,他这种对社会、他人深切的关照,以及感同身受的思考,给我们以很多的启迪。当我们在他人身上找到缺点、错误时,要帮他人反思,对照自我身上是否也存在,从而提高自身认识水平。同时以我们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人们的素养。

  一生有主角卢梭般的经历的人并不多,但我们能够从他身上找到值得借鉴的地方。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像主角卢梭这样深刻地反思,那么,每个人的思想认识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每个民族都能够像主角卢梭一样深刻地反思,那这个民族就会更加独立、自强;如果一个国

  家能像主角卢梭一样深刻地反思,那么这个国家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

  从寒假到上个月中旬,差不多历时三个月,终于看完了卢梭的自传《忏悔录》以及《忏悔录》续篇《漫步遐想录》,前者是卢梭在面对造谣时极度渴望的自我辩护,而后者则是这料,人生总会有林林总总痛苦和烦恼,在这个路途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活、为什么活。幸福的、痛苦的、愧疚的、愤怒的;自我、友谊,这些都关乎生活、关乎人性、甚至,关乎灵魂。位伟大思想者在生命的最后路途的浅浅悲鸣。看完两本书的总体印象是:人生的事谁也无法预料。

  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他对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是正确的。

  卢梭开始写这部自传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但他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卢梭的精神源头,而且更重要地,已成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园,在坠落之后剩下的就是怅然回望,以及不自觉的对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纯粹的情感上的满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终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卢梭的情感如此细腻,性格如此敏感,休谟形容他“好象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被剥掉了衣服,而且被剥掉了皮肤”,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识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种天赋,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须把情感作为最高的价值。

  卢梭写的是“忏悔录”,却把一根绳索吊在了听他忏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现在也有人拿一根绳子去要求别人忏悔一样。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我大学读的第一本文学书,大学的我不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记得那时任老师教我们西方外国文学,当时考试的要求就是要我们读一本关于学前教育方面的西方名著,迫于考试压力所以选择了《忏悔录》,但是后面的研读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渐渐的接受文学书籍。

  第一次见到一个作者在书里流了这么多的泪水,为他遇见的每个女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绵长而伤感的眼泪,卢梭在情感方面的敏感和脆弱时惊人的。至少在二十五岁之前,他的智商和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情商远远低于常人,不知道着算不算书里的缺点,对于华伦夫人的美貌和人品,对于自己与她的情欲,卢梭不吝笔墨。读的人头晕目眩,他还是有一篓子情感要抒发,在与百科全书学派决裂后,他也几乎与所有的贵族保护人和社交圈子决裂,对此他的忏悔往往是“因为我有一颗水晶般的心”之类的话,有点不痛不痒,我总觉得卢梭本人也难辞其咎,即使他写了忏悔录这样的大作,也不意味着他的忏悔是完全真实的,他以为他做到了这一点,但还是很难说服我。

  譬如与狄德罗决裂的起因仅仅是因为狄德罗新书里有一句话貌似影射了隐士生活的不正确,冒犯了正在退隐庐隐居的他。卢梭为此在书中开始了对狄德罗的批评。直至后来彻底决裂,提到退隐庐,是由卢梭的另一位保护人埃皮奈夫人送给他的,当然到后来,跟这位夫人,他也因为些琐事绝交了,

  卢梭在退隐庐前后的生活极为重要,奠定了一个最伟大思想家的基础,他在这里写出了《爱弥儿或论教育》《社会经济学》和《感性伦理学》的部分草稿,在此之前他已因《论科学和文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爆得大名。而他自己与泰蕾兹所生的五个孩子,却被不愿意承担抚养义务的他分别送进了疗养院,并且他对此事的忏悔(如果算有的话),一笔带过,“既然是时髦的做法”“没见过面得孩子谈不上父爱”。对于泰雷兹,他也一直认为根本没有爱情,并且有一段冗长而诡异的自我解释,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与社交圈子一些重要人士的决裂,好像也与卢梭的喜欢诛心和自尊心过强的性格有关。这或许是他追求自由的性格使然,或许只是一个无私追求公理和正义的伟大灵魂的自私一面。通过忏悔录评价卢梭的为人意义不大,因为他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大致意思是对于宗教,或者道德方面,只是管好自己就好了。

  上下部结合处的那些段落,卢梭详细记录了自己自学的一些方法,在他的流浪生涯中,学习基本上是和一些贵族知识分子偶尔的交谈,加上如饥似渴、不加选择的阅读,使得他掌握了些散漫不成体系的知识和蹩脚的学习方法。但是通过在乡间居住的几个月,他用理智的自学完成了对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并锻炼了独特而强大的思辨能力。这一段非常有用处,要是对整本书没兴趣,也应该把着两页抽出来反复看看,确实很有帮助。卢梭本人从对音乐、植物学、物理、文学等各种杂七杂八的爱好转为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应该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这本书是从图书馆借的,等会要还回去,鉴于看完之后完全没有摸到门路,个人感受和通常对于本书形成的定论大有出入。我决定买一本以后慢慢翻看。不过我已经确定,在文学方面,想完全再现经验的真实的努力不仅会失败,做到了也没意思。

  我在春节期间读了卢梭的《忏悔录》,越读到后面,我越是激动。这是个伟大而真实的灵魂!

  这是卢梭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它不但彻底剖解自己,毫不掩饰自己的过错,还揭露他人的虚伪及上流社会的狡诈。卢梭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里,温柔美丽的母亲在她几岁时就去世了。父亲培养了他对文学的兴趣,日内瓦优美的环境熏染了小卢梭。在16岁时,因父亲遭遇不公,卢梭被迫离开日内瓦,开始漂流。他做了许多临时工以维持生计。直到遇到华伦夫人,她与他过了10年幸福生活。之后他到了巴黎,做过音乐教师,写记员等。在他成名后,由于他的性格,他得罪了许多上层人物,这令他备受折磨!

  我对卢梭的人生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是一个真诚,热情,羞怯,崇尚正义与平等的人。他喜爱自然,欣赏下层人的朴实,极其讨厌上流社会的做作,尔虞我诈。他极其真切的对待每一个人,不愿轻易伤害一个人。当他受够了巴黎上层社会的压抑气氛,住到退隐庐时,众多巴黎知名人士攻击他假扮“清高”。卢梭极其反对压迫,不公正,他满腔热情的反击了他们。

  卢梭热爱艺术,尤其是音乐。他受狄德罗之邀编写了百科全书中的音乐部分。他观察敏锐,感受力强大,同情民众,反对封建专制,主张民主共和。卢梭将他的热情化为《爱弥儿》,《社会契约论》,《新爱洛伊丝》等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书。

  卢梭在书中毫不掩饰自己的丑陋。他说自己曾偷过老板东西,将自己5个孩子送到孤儿院,因害怕受罚而诬蔑一个品德良好的女孩。他极其坦诚的将自己所犯的错误写了出来, 并毫不掩饰的剖析自己。这样的做法,令许多人都自愧不如,包括我!同时卢梭也对许多人的丑陋面目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卢梭将这本书写成了活的,极具思想价值的人性批判书,影响了文学及艺术的发展。

  我极其欣赏卢梭对民主,正义的追求!他像夸父逐日,坚持民主共和的政治。他是勇敢的斗士,启蒙先锋!他的思想引发了革命及社会变革。他不惧怕迫害,忍受病痛,享受孤独,与狄德罗,达朗贝尔,伏尔泰等进行尖锐的笔战。即使受法国,日内瓦,普鲁士等国的政治压力,他也不放弃自己的主张。

  卢梭易受伤害,但又很乐观,坚信人类有光明的未来。《忏悔录》是划时代的作品,卢梭将自己赤裸裸的展现给世人,教一个人应如何生活,如何追求生命的价值!

  有幸读到卢梭的《忏悔录》,我知道自己将永远以他为参照,去修正自己的人生。对自己永远诚实,才会品尝到爱的滋味!

  引用卢梭的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来结束本文。他是人类进步星空不可忽略的一颗耀眼星辰, 照着人类的思想进步之路!

  他把他平民家庭中那亲切宁静的柔情描写得多么动人啊,使它在那冰冷无情的社会大海的背景上,象是一个始终召唤着他的温情之岛。他笔下的农民都是一些朴实的形象,他遇到的那个小店主是那么忠厚和富有同情心,竟允许一个素不相识的流浪者在他店里骗吃了一顿饭;他亲密的伙伴、华伦夫人的男仆阿奈不仅人格高尚,而且有广博的学识和出色的才干;此外,还有“善良的小伙子”平民乐师勒·麦特尔、他的少年流浪汉朋友“聪明的巴克勒”、可怜的女仆“和善、聪明和绝对诚实的”玛丽永,他们在那恶浊的社会环境里也都发散出了清新的气息,使卢梭对他们一直保持着美好的记忆。

  另一方面,卢梭又以不加掩饰的厌恶和鄙视追述了他所遇见的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中的各种人物,首席法官西蒙先生是“一个不断向贵妇们献殷勤的小猴子”;教会人物几乎都有“伪善或厚颜无耻的丑态”,其中还有不少淫邪的色情狂;贵妇人的习气是轻浮和寡廉鲜耻,有的“名声很坏”;至于巴黎的权贵,无不道德沦丧、性情刁钻、伪善阴险。在卢梭的眼里,平民的世界远比上流社会来得高尚、优越,他曾说“只有在庄稼人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廷臣的绣金衣服下面,才能发现有力的身躯。

  装饰与德行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这种对“布衣”的崇尚,对权贵的贬责,在《忏悔录》里又有了再一次的发挥,他这样总结说:“为什么我年轻的时候遇到了这样多的好人,到我年纪大了的时候,好人就那样少了呢?是好人绝种了吗?不是的,这是由于我今天需要找好人的社会阶层已经不再是我当年遇到好人的那个社会阶层了。在一般平民中间,虽然只偶尔流露热情,但自然情感却是随时可以见到的。

  在上流社会中,则连这种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们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利益或虚荣心的支配。”卢梭自传中强烈的平民精神,使他在文学史上获得了他所独有的特色,法国人自己说得好:“没有一个作家象卢梭这样善于把穷人表现得卓越不凡。”

  他告诉读者,他从自己那充满真挚温情的平民家庭中获得了“一颗多情的心”,虽然他把这视为“一生不幸的根源”,但一直以他“温柔多情”、具有真情实感而自豪;他又从“淳朴的农村生活”中得到了“不可估量的好处”,“心里豁然开朗,懂得了友情”,虽然他后来也做过不够朋友的事,但更多的时候是在友情与功利之间选择了前者,甚至为了和流浪少年巴克勒的友谊而高唱着“再见吧,都城,再见吧,宫廷、野心、虚荣心,再见吧,爱情和美人”,离开了为他提供“飞黄腾达”的机遇的古丰伯爵。在他看来人具有自己的本性,人的本性中包括了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对自由的向往、对异性的追求、对精美物品的爱好,

  他过着贫穷的生活,却有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他很早就对读书“有一种罕有的兴趣”,即使是在当学徒的时候,也甘冒受惩罚的危险而坚持读书,甚至为了得到书籍而当掉了自己的衬衫和领带。他博览群书,长期的读书生活唤起了他“更高尚的感情”,形成了他高出于上层阶级的精神境界。

  他处于反动黑暗的封建统治之下,却具有“倔强豪迈以及不肯受束缚受奴役的性格”,敢于“在巴黎成为专制君主政体的反对者和坚定的共和派”。他眼见“不幸的人民遭受痛苦”,“对压迫他们的人”又充满了“不可遏制的痛恨”,他鼓吹自由,反对奴役,宣称“无论在什么事情上,约束、屈从都是我不能忍受的”。他虽然反对法国的封建专制,并且在这个国家里受到了“政府、法官、作家联合在一起的疯狂攻击”,但他对法兰西的历史文化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对法兰西民族寄予了坚强的信念,深信“有一天他们会把我从苦恼的羁绊中解救出来”。

  他对爱情也表示了全新的理解,他崇尚男女之间真诚深挚的情感,特别重视感情的高尚和纯洁,认为彼此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它不是基于情欲、性别、年龄、容貌,而是基于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切,除非死亡,就绝不能丧失的那一切”,也就是说,应该包含着人类一切美好高尚的东西。他在生活中追求的是一种深挚、持久、超乎功利,有时甚至近乎天真无邪、纯洁透明,他恋爱的时候,感情丰富而热烈,同时又对对方保持着爱护、尊重和体贴。他与华伦夫人长期过着一种纯净的爱情生活,那种诚挚的性质在十八世纪的社会生活中是很难见到的。他与葛莱芬丽小姐和加蕾小姐的一段邂逅,是多么充满稚气而又散发出迷人的青春的气息!他与巴西勒太太之间的一段感情又是那样温馨而又洁净无瑕!他与年轻姑娘麦尔赛莱一道作了长途旅行,始终“坐怀不乱”。他有时也成为情欲的奴隶而逢场作戏,但不久就出于道德感而抛弃了这种游戏。他是十八世界里那个黑暗社会压迫下生活的万千普通人民的一个缩影,他不是最惨的,但是,他的遭遇一样令人同情。读《忏悔录》这一本书,让我更加了解了卢梭,品《忏悔录》这杯酒,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

  时至今日,卢梭的《忏悔录》还是惊世骇俗的。试问:当各种诬陷、侮辱如雨点般落在身上时,有几个人敢于在自己撰写的传记中坦然地承认自己有偷窃的习惯:“直到现在,我有时还偷一点我所心爱的小玩艺儿。”当自己已经成为名噪全国的学者时,有几个人敢于披露自己曾经撒过谎、诬陷过善良的女仆?有几个男人乐于把那种最难堪的事情——手恶习自供出来让世人嘲骂?又有谁愿意把自己私生活中——和女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关系——加以剖析?对于一个名噪整个法兰西的思想家来说,主动地披露自己的卑鄙龌龊,带来的后果将是何等可怕?只有两种人——傻瓜和疯子才会赤身裸体地冲进道貌岸然的人群供他们耻笑与垢骂。卢梭写《忏悔录》时正处在腹背受敌的艰难处境中,析学家休漠说:“他好像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剥掉了衣服,而且剥掉了皮肤,在这种情况下被赶出去和猛烈的狂风暴雨进行搏斗。”

  在卢梭的《忏悔录》之前还有过一部影响至广的《忏悔录》,它的作者是著名的教父圣·奥古斯丁,而他的坦诚远不如卢梭的十分之一。更为重要的是,教父的坦诚是为了证明人是有原始罪恶的,人本身不值得爱,只有“上帝”才是惟一的“享用”对象。

  而卢梭的《忏悔录》向人们宣布了另一种与奥古斯丁全然对立的观念:人的本性是美好的,人的一切自然要求,如对自由的向往、对异性的追求、对精美物品的爱好,都是正常的、合理的。正是社会环境的恶浊“使我染上了自己痛恨的一些恶习,诸如撒谎、怠惰、偷窃,等等”。当我们面对这颗揭去一切面纱的心灵时,首先看到的是孩提时代的卢梭怎样和父亲抢读一本书,以至通宵达旦,听到燕子呢喃时才难为情地睡去。这种对于知识的渴求不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美好之处吗?当他出于维护面子而不肯承认自己偷了丝带反而诬陷是女仆玛丽永后,他竟被自己的罪过折磨了长达40年之久,直至把它披露于世才获得些许良心上的安慰。这种对于过失的忏悔精神不正是人类追求善良的纯真之情吗?他也曾被欲望所俘虏,但一种崇高的道德追求使他更重视感情的纯洁、深挚和持久在他的爱情生活中,特别是同华伦夫人之间那种看似奇特的关系中有着一种近乎无邪、纯洁透明、丰富而热烈的感情。这种对女性的尊重、保护、温柔和体贴,犹如一股新鲜的春风,在18世纪充满不好习气的上流社会中是非常罕见的。这位直到老年当他用颤巍巍的嗓音哼起歌曲还会感动得流泪的诗人始终保持着对整个人类的博大深沉之爱。《忏悔录》是一个普通人内心世界的全景式展现,在这块心灵的明镜上溅有种种社会的污斑,也显不出明镜自身的纯洁。

  这种袒露自己的勇气,来源于对人的自尊。他坚信人的本性是善的,每一个个体都不应是甸甸于上帝祭坛下的奴隶,而是一个保有自身价值的崇高生灵,人应该崇拜的不是某种传统观念和道德法则,而是他自身。卢梭在人类文化史上第一个把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提到如此高度,宣告了一种新的人生观念、文学观念的诞生。这种与圣·奥古斯丁完全对立的新观念,可以用德国K·P·Morite(1757—1793的话来概括:“人应当重新认识到他是为自身而存在,他应当体会到对于所有能思维的人来说,整体是为每个个人而存在,就如同每个个人是为整体而存在一样。永远不应当把个体的人仅仅当做一个有用的生物,而应当把他看做一个自身具有特殊价值的崇高的生灵。人的精神就是一个自足白在的整体。”

  众所周知,卢梭写作《忏悔录》的外部动因是回答来自教会、官方和启蒙学者(伏尔泰、狄德罗)对他的侮辱和攻击。用这种使人惊骇的方式为自己辩护,使卢梭的人格不仅没有受到贬损反而成为一个超乎伏尔泰等人之上的伟大人格典范。产生这种始料不及的后果仅仅是由于惊人的坦诚吗?不!这部书的震撼心灵的力量在于人们阅读它的时候会惊喜地发现:人最值得珍贵的东西就是他们自己。

  如何让自己的读后感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们常说读作者的作品会有不一样的感想和体验。读后感就是将自己的经验和书中的知识相结合,更好的提升我们的一种方式,下面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忏悔录》的读书笔记”。

  他把他平民家庭中那亲切宁静的柔情描写得多么动人啊,使它在那冰冷无情的社会大海的背景上,象是一个始终召唤着他的温情之岛。他笔下的农民都是一些朴实的形象,他遇到的那个小店主是那么忠厚和富有同情心,竟允许一个素不相识的流浪者在他店里骗吃了一顿饭;他亲密的伙伴、华伦夫人的男仆阿奈不仅人格高尚,而且有广博的学识和出色的才干;此外,还有“善良的小伙子”平民乐师勒·麦特尔、他的少年流浪汉朋友“聪明的巴克勒”、可怜的女仆“和善、聪明和绝对诚实的”玛丽永,他们在那恶浊的社会环境里也都发散出了清新的气息,使卢梭对他们一直保持着美好的记忆。

  另一方面,卢梭又以不加掩饰的厌恶和鄙视追述了他所遇见的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中的各种人物,首席法官西蒙先生是“一个不断向贵妇们献殷勤的小猴子”;教会人物几乎都有“伪善或厚颜无耻的丑态”,其中还有不少淫邪的色情狂;贵妇人的习气是轻浮和寡廉鲜耻,有的“名声很坏”;至于巴黎的权贵,无不道德沦丧、性情刁钻、伪善阴险。在卢梭的眼里,平民的世界远比上流社会来得高尚、优越,他曾说“只有在庄稼人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廷臣的绣金衣服下面,才能发现有力的身躯。

  装饰与德行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这种对“布衣”的崇尚,对权贵的贬责,在《忏悔录》里又有了再一次的发挥,他这样总结说:“为什么我年轻的时候遇到了这样多的好人,到我年纪大了的时候,好人就那样少了呢?是好人绝种了吗?不是的,这是由于我今天需要找好人的社会阶层已经不再是我当年遇到好人的那个社会阶层了。在一般平民中间,虽然只偶尔流露热情,但自然情感却是随时可以见到的。

  在上流社会中,则连这种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们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利益或虚荣心的支配。”卢梭自传中强烈的平民精神,使他在文学史上获得了他所独有的特色,法国人自己说得好:“没有一个作家象卢梭这样善于把穷人表现得卓越不凡。”

  他告诉读者,他从自己那充满真挚温情的平民家庭中获得了“一颗多情的心”,虽然他把这视为“一生不幸的根源”,但一直以他“温柔多情”、具有真情实感而自豪;他又从“淳朴的农村生活”中得到了“不可估量的好处”,“心里豁然开朗,懂得了友情”,虽然他后来也做过不够朋友的事,但更多的时候是在友情与功利之间选择了前者,甚至为了和流浪少年巴克勒的友谊而高唱着“再见吧,都城,再见吧,宫廷、野心、虚荣心,再见吧,爱情和美人”,离开了为他提供“飞黄腾达”的机遇的古丰伯爵。在他看来人具有自己的本性,人的本性中包括了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对自由的向往、对异性的追求、对精美物品的爱好,

  他过着贫穷的生活,却有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他很早就对读书“有一种罕有的兴趣”,即使是在当学徒的时候,也甘冒受惩罚的危险而坚持读书,甚至为了得到书籍而当掉了自己的衬衫和领带。他博览群书,长期的读书生活唤起了他“更高尚的感情”,形成了他高出于上层阶级的精神境界。

  他处于反动黑暗的封建统治之下,却具有“倔强豪迈以及不肯受束缚受奴役的性格”,敢于“在巴黎成为专制君主政体的反对者和坚定的共和派”。他眼见“不幸的人民遭受痛苦”,“对压迫他们的人”又充满了“不可遏制的痛恨”,他鼓吹自由,反对奴役,宣称“无论在什么事情上,约束、屈从都是我不能忍受的”。他虽然反对法国的封建专制,并且在这个国家里受到了“政府、法官、作家联合在一起的疯狂攻击”,但他对法兰西的历史文化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对法兰西民族寄予了坚强的信念,深信“有一天他们会把我从苦恼的羁绊中解救出来”。

  他对爱情也表示了全新的理解,他崇尚男女之间真诚深挚的情感,特别重视感情的高尚和纯洁,认为彼此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它不是基于情欲、性别、年龄、容貌,而是基于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切,除非死亡,就绝不能丧失的那一切”,也就是说,应该包含着人类一切美好高尚的东西。他在生活中追求的是一种深挚、持久、超乎功利,有时甚至近乎天真无邪、纯洁透明,他恋爱的时候,感情丰富而热烈,同时又对对方保持着爱护、尊重和体贴。他与华伦夫人长期过着一种纯净的爱情生活,那种诚挚的性质在十八世纪的社会生活中是很难见到的。他与葛莱芬丽小姐和加蕾小姐的一段邂逅,是多么充满稚气而又散发出迷人的青春的气息!他与巴西勒太太之间的一段感情又是那样温馨而又洁净无瑕!他与年轻姑娘麦尔赛莱一道作了长途旅行,始终“坐怀不乱”。他有时也成为情欲的奴隶而逢场作戏,但不久就出于道德感而抛弃了这种游戏。他是十八世界里那个黑暗社会压迫下生活的万千普通人民的一个缩影,他不是最惨的,但是,他的遭遇一样令人同情。读《忏悔录》这一本书,让我更加了解了卢梭,品《忏悔录》这杯酒,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忏悔录》,或者书名虽然不叫《忏悔录》,实际上也是《忏悔录》的东西。比如卢梭的《忏悔录》、托尔斯泰的《忏悔录》。《忏悔录》(Confession)confession这个词,它在_的历史上经常指的是,人既然都是罪人,都是有各种各样的罪过的,他就需要为自己的罪过来赎罪,来忏悔,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洗清自己的罪过。它也可以转化为另外一层意思,通过确认、通过忏悔自己所犯下的罪孽,转而颂扬上帝,转而颂扬神。

  卢梭的《忏悔录》一开始就在谈自己干了哪些坏事,自己如何偷偷摸摸,自己如何嫁祸于人,自己如何撒谎,但是他最后说来说去,好像想说的就是,就凭我敢把我干的脏事说出来,我比你们所有人都干净得多,何况我身上所有的坏的因素都是万恶的社会染成的,完全怨不得我自己。这好像是卢梭的意思。

  托尔斯泰的《忏悔录》的意思好像有点不太一样,他好像因为自己出身贵族,因为自己生而具有文化和财富的最优越的环境,因而对俄罗斯的大地上苦难的社会底层、对于农奴阶层好像自己就抱有极大的愧疚,好像自己完全不能够摆脱种种沉重的痛苦和耻辱的感觉等等。

  奥古斯丁《忏悔录》里面回忆自己如何被自己的各种各样的欲望所支配,自己干尽了很多很多的坏事,虽然有些坏事在我们今天看起来也不是特别特别的糟糕。比如他在回忆里说,小时候和别的小伙伴老要去偷别人家的梨,并不是别人家的梨比自己家的梨长得更大、更漂亮,也不是别人家的梨比自己家的梨滋味更甜,但是,自己却对吃自己家的梨完全没有兴趣,只想去把别人家的梨弄来吃。这好像是非常纯粹的为了干坏事而干坏事,所以他想起来好像觉得这样的事非常能够证明自己早年的非常危险的倾向。

  奥古斯丁时间学说之一:世界和时间共存世界是和时间共存的。上帝创造了世界,世界才具有时间,没有创造世界之前,无所谓时间,上帝是在时间之外的。

  奥古斯丁时间学说之二:永恒的现在对于他来说,一切都是永恒的现在。

  奥古斯丁时间学说之三:过去现在未来那就是人的主观感觉可以分成记忆、注意和期待。他最终还是认为,时间的延展、时间的伸展最终还是思想的一种伸展。

  卢梭的童年是可悲的同时又是幸运的,刚出生时,母亲便因难产而逝,父亲对他又怜又恨。他父亲时常从他身上抓摸出母亲的影子,给予他全部的爱。

  卢梭的母亲遗留下不少小说,父亲常常和他在晚饭后互相朗读。每读一卷,不一气读完是不肯罢休的,有时通宵达旦地读,父亲听到早晨的燕雀叫了,才很难为情地说:“我们去睡吧,我简直比你还孩子气呢。”在这种情况下,卢梭日复一日地读书,无形之中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渐渐充实并滋养了他年幼的心灵。

  在父亲的鼓励下,卢梭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7岁的卢梭就将家里的书籍遍览无余。读完了自己家里的藏书,他还外出借书阅读,从外祖父那里卢梭获得了许多使他终生受益的经典著作,如勒苏厄尔著的《教会与帝国历史》、包许埃的《世界通史讲话》、普鲁塔的《名人传》......这广泛的阅读无疑使他憧憬自由、追求民主和谐。

  晚年卢梭写成这本《忏悔录》用以回击给他的“敌人们”,其书最大特点便是真实、无与伦比的真实。不同于其他自传,这本书完全流露作者所思所感,如卢梭宣称那般:“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他承认自己因唾手可得的一点小小快乐,抛弃了自己的保护人;承认自己在做学徒的时候,因偷了师傅的东西而挨打,并诬陷了无辜的女仆马丽恩......

  有人说,这本书看起来有点枯燥无聊,好像是一个老男人神经质的絮絮叨叨、自言自语,他无非是想把这一生所做的坏事暴露出来,以求别人给他一个高尚人格的评价。然,他们没有想到卢梭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将要死去。也有人说,读卢梭的《忏悔录》,见证了心目中那位伟大的思想家,文艺复兴的启蒙者内心深处那么多的黑暗,情不自禁地会产生一种厌恶感。所以,这是一本很难读下去的书。

  我认为没有任何事物比研究人性更加有趣。自传本身的价值并不在于让我们了解一个人过往的历史曾经多么光荣,人们往往会用优美的辞藻以粉饰人性中的丑恶。《忏悔录》展露出的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具有个性特点的人,他性格激烈、多变、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无人而又缺乏自制力。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的个性让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骄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诚但是也有掩饰。他忏悔自己犯下的错误:嫁祸别人,抛弃孩子,一切是那么真实而又赤诚。

  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所谓现实令人变得虚伪的现状,所谓童心、初心也随之改变。恰,卢梭让我明白了真诚的可贵,没有它只怕到了未来我便会迷茫,而陷入所谓现实的圈套,能够读到读到此书,以卢梭的勇气为成长路上的精神楷模,我可算庆幸。

  读了部分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奥对自己从小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细致的回忆,对自己从小所作的恶进行了忏悔和剖析。如对他16岁时和小伙伴去偷邻居家树上的梨,他对此的反思是:我并不贪图这些果子,因为我有很多更好的。我把这些果子偷到后就丢掉,我偷窃只是为了品尝偷窃的罪恶感,享受犯罪的的乐趣。偷窃并不为东西本身,反而是为了从中感受一种乐趣,年少的人有这种心理也很正常。据说,国外有明星也喜欢到超市偷小东西,也是为了享受偷的乐趣,倒是蛮有趣的。有人说是明星变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明星也有孩子似的心态。而且从对这个事情分析来看也蛮有意思。在超市偷小东西,没被抓会有成功的感觉,被抓到了罚点款也够不上犯罪,反正明星也不缺那几个钱。明星也挺会算计的。这种算计跟少年的算计一样。奥古斯丁说: 在这次偷窃中,我究竟享受到什么乐趣?难道是我在恶意地模仿卓越的天主吗?其实,原因在于我没有能力违反法律,我只想拥有囚徒做禁止之事的快乐,得到一种欺骗性的感觉,而且在犯罪之后还不会立刻得到惩罚。这种偷窃,很可能不会受到惩罚,即使受到惩罚也很小,足可以承受,但却大大满足了少年或者明星们的敢犯罪的感觉,获得敢做常人不敢做的快乐感觉。所以这些看似无理或正常人看来不值得的事情,其实也隐藏着他们的一种智慧的算计。

  奥古斯丁对自己少年透彻的心理还分析说如果我只享受偷吃果子的乐趣,我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没有必要在同伴面前做。所以我的乐趣不在果子而在罪恶,在于多人合作完成的犯罪行为。哈哈,奥古斯丁真的是一个相当透彻的心理分析师,对自己少年的行为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而且那么合情合理。看过苏童的《刺青时代》,那些少年成立帮派,打打杀杀,甚至死都不怕,其实也有类似的心理,实际的物质利益反倒是不重要的。

  奥古斯丁分析自己是为了忏悔,为了让自己心灵纯洁,为了让自己彻底的心向天主。他为这段生活作了总结性发言这些丑陋不堪的事,我也不愿再去想它了。我现在需要的是你,我的天主,你拥有正义和纯洁,在你左右才能享受无比安宁的幸福生活。谁投入你的怀抱,谁就不再忧虑,就可以在至善中享受完美的生活。可是我年轻时远离了你,远离了你的支持,误入歧途。 对奥古斯丁对自我的分析我还是很佩服的,不过我不喜欢他的结论和目的。我的分析和结论是什么呢?我觉得人的成长是一个历程,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不一样。奥古斯丁少年时的偷窃和反叛,从某个角度来是也是他成长的一个过程。也许他从小一番风顺,从小就听从母亲的教导,而且如他长大后那样心灵上皈依了万能和至善的主,也许奥古斯丁如许多人那样反倒一生默默无名,也没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呢?也难以有这样一种透彻心灵的认识。

  另外,对为什么少年常会做那些偷鸡摸狗的事,我倒觉得,和奥古斯丁后来对自己的剖析和忏悔是人的一种相同的禀性。那就是人都有一种让自己成为世上独立无二的内在禀性。让自己成为一个跟他人不一样,一个特立独行的自己。少年时被父母和周围的人教导要努力学习自己并不喜欢的拉丁文,去做许多自己并不喜欢却不得不做的事,这时候,他会觉得自己是在为他人为环境而活着。而去偷去做那些有些历经叛道的恶事,虽然为世俗不容,却向自己证明了自己的存在,证明了自己有胆量和勇气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可以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别人要求的自己。当他多年后又开始反叛自己,对自己过去的恶进行剖析,向天主进行忏悔,并留下文字。其实也是在向自己证明自己,证明自己可以成为自己,让自己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别人没有这样过的忏悔,自己认识到了,就勇敢的去做,这正在另一个角度成就了自我。只不是少年时的偷窃是表层的反叛,在浅层次上让自己成为自己;而中年后对自己的深刻剖析和忏悔,却是在更深层次的反叛,在深层次上让自己成为一个新的独立无二的自己。

  在奥古斯丁看来,少年时候的偷窃是犯罪和错误,中年后的反思和剖析是在走向真理。我却不这样看,他们都是一个人思想自由成长的一个历程。少年时的错误不是真的错误,中年后的反思和忏悔也不是真理。只代表一个人成为自己层次的深浅而已,也是一个人思想自由发展所要经历的一些阶段而已。

  读了两天的忏悔录,令我不得不感叹,人老了,就可以坦然的面对自己以前所经历的好的,不好的事情,甚至是令人难以启齿的事情。

  卢梭是一个勇敢的人,我不得不佩服的一点就是他很诚实的表明自己是一个好色的人,不管年少时还是成年时,他始终对于美丽的,内心高贵的女人抱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不管是某某小姐还是他的妈妈,他都是很喜欢的,而且到了一种痴情的地步。

  他讲了很多不堪的事,他想借此来忏悔,借此来让读者更加了解他是一个什么的人。小时候的他是很有才能的,这一点体现在他爸爸对他的偏爱,对哥哥的冷漠。可以说,小时候的他衣食无忧,简直就是一位花花公子。可是后来去当了学徒,被压迫,被剥夺了许多他以前能够拥有的一切快乐来源,他变了。变得很害羞,很腼腆,对那些能引起他的热爱的一切事物都显得那么的珍贵,那么的诱人,可他却不能光明正大的拥有,所以他只能偷窃。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那是他的第一次,可正是有了第一次,才会有了后来偷酒,偷漂亮的不值钱的丝带。

  妈妈对他的教导很重要,如果没有遇见她,他很难活下去,也很难有后来的发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妈妈也不再把他当成小孩看待了,可是卢梭一直尊重她,在和她相处的那段时间,他早就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妈,神圣不可欺,他不再对她抱有贪心的想法。可是妈妈的变化,使他很愧疚,很后悔,一直把这件事当成一个秘密。假如能一直保持着当年的那份感觉该多好啊。时间过得总是十分快速,后来妈妈有了自己的男人,便把他冷淡了。于是,卢梭也只能离开。我想这是很明确的做法。

  卢梭是个很热爱思考的人,也是很热爱学习的人。他很喜欢文学,对书本的渴望,对文学的热爱,使他开始结交一些有识之士,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开始,对音乐一知半解,被人嘲笑过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真的迷上了音乐,他开始认真学习,而且还试着写歌剧。尽管一开始总是被那些高人嘲笑和漠视,但是他有自己的想法,有不断的向上学习的能力,后来写的歌剧也越来越受人欢迎,这也为他赢来了名声和生存的胜利。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以前卢梭还没有成名的时候,有很多的朋友,有很多人很乐意接近他。可当他出名之后,人们不仅没有恭喜他,为他感到高兴,反而疏远他,甚至诽谤他。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但他好像并不在意。我既然决定在独立和贫穷中度过不多的余生,就尽我灵魂的全部力量去挣脱舆论的桎梏,去勇敢的干自己觉得有益的事情,而不必顾及人家是怎么看的。我需要冲破的障碍,我所付出的努力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我取得了尽可能大的成功,甚至超出了自己的希望。我挣脱了友谊和舆论的桎梏,实现了自己的意愿,然而,我一面把那群自称大人物和贤哲的庸人的荒谬评论踩在脚下,一面却又听凭那些自称为朋友的人的空盒子,像小孩子一样被他们牵着走。他也很矛盾,也很困惑,但是他努力挣脱开,想为自己开拓一片自由林。他的思想也是自由的,我觉得任何人也无法左右他的思想,就算是现实的艰辛也不能让他彻底地投降。他的自由,绝对是无法控制的。

  卢梭说过我曾长时间的探寻这种偏爱的缘由。我只能从产生这种偏爱的机遇里找出原因。我对文学日益爱好,因此对法国书籍,对法国书的作者,甚至这些作者的祖国产生了感情。他把这种原因归结为从书中汲取的思想。这也是卢梭越到晚年,他的作品就越受欢迎。我一本接一本的读书,读的都是法国书,这就培养了我对法国的喜爱,最后这种喜爱变成了任何力量也灭不了的盲目的激情。他看了很多的书,先是接受作者的思想,最后把那些思想和知识整理后变成自己的一套理论,所以后来要写文章的时候,他总可以先打腹稿,然后很顺畅的写下来。当然了,一开始总会有些难度。但是熟能生巧,慢慢的,他越思考,文章写得也就越好。这里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文章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只有经过漫长的岁月的反复思考和提炼、广泛的阅读和积累经验才能写出好文章。

  当我打开忏悔录的时候,我很难理解作者到底要说些什么,后来他一步步地把自己想要忏悔的,想要公布于世的事情都描写出来之后,我明白了这是对生命的一种交代。生命是短暂的,但是假如要带着那么多的秘密进入死亡,也许会很不安心。既然我们是多么单纯干净的来到这个世界,那么我们也要一丝不挂的离开这个世界。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秘密,都会有一些过错,但是人就会有过错。更何况,真正的圣人是没有几个的,那么我们又何必对自己的过错隐隐藏藏的呢?承认自己的过错,心也会得到解放的。

  幸好,现在的我是一个敢于认错的人,敢于直面自己的过错的人,至少我很爱我自己,很珍惜自己的时间。因为我觉得,当初是多少的精子和卵子经过多么激烈的竞争才有的我,而我又在母亲的子宫里不断地吸收营养,不断的想出来见见这个世界,好不容易来到这个世界了,难道我还要对自己躲躲藏藏?难道还要为了迎合时尚而忘记自己的真实面目?难道还要辜负当初的那份真诚的诺言?

  不!我要好好活着,而且要活出色彩,活出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从小处做起。这句话,很小的时候就懂了,可是践行起来还真不是那么简单。我要好好珍惜每一个陪我走过人生道路的人,不管他们曾经是好的还是坏的,我都愿意接受他们。因为我们都是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我要好好珍惜每一路过十字路口的机会,因为那将是决定我命运的地点。我要好好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时间对于我来说实在太宝贵了,我没有胆量说我有的是时间。

  同时,我明白喜欢一件事情,原来是真的可以做到废寝忘食的境界。为了享受那种感觉,我要努力发展我的兴趣爱好,让生命更加有趣,为将来留多一份宝贵的回忆。

  在这本简短的忏悔录中,列夫托尔斯泰勇敢地坦白了他现在认为自己过去做过的无意义的蠢事。他一方面否定自己和周围人空虚的生活,一方面又试图通过理性推断获得生命的真谛,结果却陷入了更加痛苦的深渊。用文中的话说,他就像一个吊在深井中的人,外面是猛兽,下面是恶龙,而暂时支撑他的藤条,随时都有可能被老鼠啃断。

  我在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不得不佩服托尔斯泰的勇气。在他当时那种“功成名就”的状态下,还能如此冷静、理性地剖析自我,并且全盘托出,是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力量。另外,我也折服于托尔斯泰的逻辑思考能力。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的确应该是“文理”皆通的。

  但是,我不同意托尔斯泰关于生命无意义的分析。我不认为人终究要死去是虚无生命的证明,恰恰相反,正因此我们需要在有限的生命中赋予它更大的价值。我同意乔布斯和钱穆的观点,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在于增加后来人的选择性。Makeadifference!

  后来托尔斯泰想通了又投向“不理性”的宗教,在我看来很难理解。但是,旁观一位智者严密地审视自己、艰难地做出改变,亦给人启迪。

  有请阅读“忏悔录的读书笔记”相关内容,作品令我印象深刻。我们可以将读书时感受最深的地方,写成读后感,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他把他平民家庭中那亲切宁静的柔情描写得多么动人啊,使它在那冰冷无情的社会大海的背景上,象是一个始终召唤着他的温情之岛。他笔下的农民都是一些朴实的形象,他遇到的那个小店主是那么忠厚和富有同情心,竟允许一个素不相识的流浪者在他店里骗吃了一顿饭;他亲密的伙伴、华伦夫人的男仆阿奈不仅人格高尚,而且有广博的学识和出色的才干;此外,还有“善良的小伙子”平民乐师勒·麦特尔、他的少年流浪汉朋友“聪明的巴克勒”、可怜的女仆“和善、聪明和绝对诚实的”玛丽永,他们在那恶浊的社会环境里也都发散出了清新的气息,使卢梭对他们一直保持着美好的记忆。

  另一方面,卢梭又以不加掩饰的厌恶和鄙视追述了他所遇见的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中的各种人物,首席法官西蒙先生是“一个不断向贵妇们献殷勤的小猴子”;教会人物几乎都有“伪善或厚颜无耻的丑态”,其中还有不少淫邪的色情狂;贵妇人的习气是轻浮和寡廉鲜耻,有的“名声很坏”;至于巴黎的权贵,无不道德沦丧、性情刁钻、伪善阴险。在卢梭的眼里,平民的世界远比上流社会来得高尚、优越,他曾说“只有在庄稼人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廷臣的绣金衣服下面,才能发现有力的身躯。

  装饰与德行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这种对“布衣”的崇尚,对权贵的贬责,在《忏悔录》里又有了再一次的发挥,他这样总结说:“为什么我年轻的时候遇到了这样多的好人,到我年纪大了的时候,好人就那样少了呢?是好人绝种了吗?不是的,这是由于我今天需要找好人的社会阶层已经不再是我当年遇到好人的那个社会阶层了。在一般平民中间,虽然只偶尔流露热情,但自然情感却是随时可以见到的。

  在上流社会中,则连这种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们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利益或虚荣心的支配。”卢梭自传中强烈的平民精神,使他在文学史上获得了他所独有的特色,法国人自己说得好:“没有一个作家象卢梭这样善于把穷人表现得卓越不凡。”

  他告诉读者,他从自己那充满真挚温情的平民家庭中获得了“一颗多情的心”,虽然他把这视为“一生不幸的根源”,但一直以他“温柔多情”、具有真情实感而自豪;他又从“淳朴的农村生活”中得到了“不可估量的好处”,“心里豁然开朗,懂得了友情”,虽然他后来也做过不够朋友的事,但更多的时候是在友情与功利之间选择了前者,甚至为了和流浪少年巴克勒的友谊而高唱着“再见吧,都城,再见吧,宫廷、野心、虚荣心,再见吧,爱情和美人”,离开了为他提供“飞黄腾达”的机遇的古丰伯爵。在他看来人具有自己的本性,人的本性中包括了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对自由的向往、对异性的追求、对精美物品的爱好,

  他过着贫穷的生活,却有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他很早就对读书“有一种罕有的兴趣”,即使是在当学徒的时候,也甘冒受惩罚的危险而坚持读书,甚至为了得到书籍而当掉了自己的衬衫和领带。他博览群书,长期的读书生活唤起了他“更高尚的感情”,形成了他高出于上层阶级的精神境界。

  他处于反动黑暗的封建统治之下,却具有“倔强豪迈以及不肯受束缚受奴役的性格”,敢于“在巴黎成为专制君主政体的反对者和坚定的共和派”。他眼见“不幸的人民遭受痛苦”,“对压迫他们的人”又充满了“不可遏制的痛恨”,他鼓吹自由,反对奴役,宣称“无论在什么事情上,约束、屈从都是我不能忍受的”。他虽然反对法国的封建专制,并且在这个国家里受到了“政府、法官、作家联合在一起的疯狂攻击”,但他对法兰西的历史文化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对法兰西民族寄予了坚强的信念,深信“有一天他们会把我从苦恼的羁绊中解救出来”。

  他对爱情也表示了全新的理解,他崇尚男女之间真诚深挚的情感,特别重视感情的高尚和纯洁,认为彼此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它不是基于情欲、性别、年龄、容貌,而是基于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切,除非死亡,就绝不能丧失的那一切”,也就是说,应该包含着人类一切美好高尚的东西。他在生活中追求的是一种深挚、持久、超乎功利,有时甚至近乎天真无邪、纯洁透明,他恋爱的时候,感情丰富而热烈,同时又对对方保持着爱护、尊重和体贴。他与华伦夫人长期过着一种纯净的爱情生活,那种诚挚的性质在十八世纪的社会生活中是很难见到的。他与葛莱芬丽小姐和加蕾小姐的一段邂逅,是多么充满稚气而又散发出迷人的青春的气息!他与巴西勒太太之间的一段感情又是那样温馨而又洁净无瑕!他与年轻姑娘麦尔赛莱一道作了长途旅行,始终“坐怀不乱”。他有时也成为情欲的奴隶而逢场作戏,但不久就出于道德感而抛弃了这种游戏。他是十八世界里那个黑暗社会压迫下生活的万千普通人民的一个缩影,他不是最惨的,但是,他的遭遇一样令人同情。读《忏悔录》这一本书,让我更加了解了卢梭,品《忏悔录》这杯酒,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

  “既然我所见的人都是善良的榜样,而我周围的人又都是最好的人物,我怎能变坏了呢?”

  对音乐的癖好是源于他的姑姑。在音乐中他寻找到了入世后的最初的感情。“这样,我就开始养成或表现出一种高傲而又温柔的心灵,一种优柔怯懦却又不受约束的性格,这种性格永远摇摆于软弱与勇敢,犹豫与坚定之间,最后是我自身充满了矛盾,最后是节制与享受、欢乐与谨慎哪一种都没有得到。”靠,怎么发现我正陷入这种矛盾之中,幸运的是,我不是他这样的伟人,偶尔自扰之,没人会难为你。

  卢梭啊,他的父亲和一个上尉发生了矛盾。他父亲正直而坚强的性格使他在那个社会只有离开日内瓦。随后,卢梭开始了他在舅舅家的寄宿生活。两年的乡村生活,“把我的罗马人的严峻性格减弱了一些,恢复了童年的稚气”,我现在还是很幼稚啊,想来,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再教育后,我的确进步了,感觉这个世界越来越唯物了。

  “这种淳朴的农村生活给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好处,我的心里豁然开朗,懂得了友谊。”他和他的表兄相处的很亲密,而且他们之间的友谊可以作为一个典范。在卢梭开来,他对他表兄的感情超过了对他哥哥的感情(是的,卢梭还有一个哥哥)。到这里,卢梭除了身体上瘦弱一些以外,其他的都还算完美。有一对恩爱的父母并且是爱情的典范,还获得了真挚的亲情和友谊。

  读了部分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奥对自己从小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细致的回忆,对自己从小所作的恶进行了忏悔和剖析。如对他16岁时和小伙伴去偷邻居家树上的梨,他对此的反思是:我并不贪图这些果子,因为我有很多更好的。我把这些果子偷到后就丢掉,我偷窃只是为了品尝偷窃的罪恶感,享受犯罪的的乐趣。偷窃并不为东西本身,反而是为了从中感受一种乐趣,年少的人有这种心理也很正常。据说,国外有明星也喜欢到超市偷小东西,也是为了享受偷的乐趣,倒是蛮有趣的。有人说是明星变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明星也有孩子似的心态。而且从对这个事情分析来看也蛮有意思。在超市偷小东西,没被抓会有成功的感觉,被抓到了罚点款也够不上犯罪,反正明星也不缺那几个钱。明星也挺会算计的。这种算计跟少年的算计一样。奥古斯丁说: 在这次偷窃中,我究竟享受到什么乐趣?难道是我在恶意地模仿卓越的天主吗?其实,原因在于我没有能力违反法律,我只想拥有囚徒做禁止之事的快乐,得到一种欺骗性的感觉,而且在犯罪之后还不会立刻得到惩罚。这种偷窃,很可能不会受到惩罚,即使受到惩罚也很小,足可以承受,但却大大满足了少年或者明星们的敢犯罪的感觉,获得敢做常人不敢做的快乐感觉。所以这些看似无理或正常人看来不值得的事情,其实也隐藏着他们的一种智慧的算计。

  奥古斯丁对自己少年透彻的心理还分析说如果我只享受偷吃果子的乐趣,我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没有必要在同伴面前做。所以我的乐趣不在果子而在罪恶,在于多人合作完成的犯罪行为。哈哈,奥古斯丁真的是一个相当透彻的心理分析师,对自己少年的行为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而且那么合情合理。看过苏童的《刺青时代》,那些少年成立帮派,打打杀杀,甚至死都不怕,其实也有类似的心理,实际的物质利益反倒是不重要的。

  奥古斯丁分析自己是为了忏悔,为了让自己心灵纯洁,为了让自己彻底的心向天主。他为这段生活作了总结性发言这些丑陋不堪的事,我也不愿再去想它了。我现在需要的是你,我的天主,你拥有正义和纯洁,在你左右才能享受无比安宁的幸福生活。谁投入你的怀抱,谁就不再忧虑,就可以在至善中享受完美的生活。可是我年轻时远离了你,远离了你的支持,误入歧途。 对奥古斯丁对自我的分析我还是很佩服的,不过我不喜欢他的结论和目的。我的分析和结论是什么呢?我觉得人的成长是一个历程,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不一样。奥古斯丁少年时的偷窃和反叛,从某个角度来是也是他成长的一个过程。也许他从小一番风顺,从小就听从母亲的教导,而且如他长大后那样心灵上皈依了万能和至善的主,也许奥古斯丁如许多人那样反倒一生默默无名,也没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呢?也难以有这样一种透彻心灵的认识。

  另外,对为什么少年常会做那些偷鸡摸狗的事,我倒觉得,和奥古斯丁后来对自己的剖析和忏悔是人的一种相同的禀性。那就是人都有一种让自己成为世上独立无二的内在禀性。让自己成为一个跟他人不一样,一个特立独行的自己。少年时被父母和周围的人教导要努力学习自己并不喜欢的拉丁文,去做许多自己并不喜欢却不得不做的事,这时候,他会觉得自己是在为他人为环境而活着。而去偷去做那些有些历经叛道的恶事,虽然为世俗不容,却向自己证明了自己的存在,证明了自己有胆量和勇气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可以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别人要求的自己。当他多年后又开始反叛自己,对自己过去的恶进行剖析,向天主进行忏悔,并留下文字。其实也是在向自己证明自己,证明自己可以成为自己,让自己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别人没有这样过的忏悔,自己认识到了,就勇敢的去做,这正在另一个角度成就了自我。只不是少年时的偷窃是表层的反叛,在浅层次上让自己成为自己;而中年后对自己的深刻剖析和忏悔,却是在更深层次的反叛,在深层次上让自己成为一个新的独立无二的自己。

  在奥古斯丁看来,少年时候的偷窃是犯罪和错误,中年后的反思和剖析是在走向真理。我却不这样看,他们都是一个人思想自由成长的一个历程。少年时的错误不是真的错误,中年后的反思和忏悔也不是真理。只代表一个人成为自己层次的深浅而已,也是一个人思想自由发展所要经历的一些阶段而已。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

  从寒假到上个月中旬,差不多历时三个月,终于看完了卢梭的自传《忏悔录》以及《忏悔录》续篇《漫步遐想录》,前者是卢梭在面对造谣时极度渴望的自我辩护,而后者则是这料,人生总会有林林总总痛苦和烦恼,在这个路途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活、为什么活。幸福的、痛苦的、愧疚的、愤怒的;自我、友谊,这些都关乎生活、关乎人性、甚至,关乎灵魂。位伟大思想者在生命的最后路途的浅浅悲鸣。看完两本书的总体印象是:人生的事谁也无法预料。

  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他对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是正确的。

  卢梭开始写这部自传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但他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卢梭的精神源头,而且更重要地,已成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园,在坠落之后剩下的就是怅然回望,以及不自觉的对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纯粹的情感上的满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终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卢梭的情感如此细腻,性格如此敏感,休谟形容他“好象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被剥掉了衣服,而且被剥掉了皮肤”,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识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种天赋,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须把情感作为最高的价值。

  卢梭写的是“忏悔录”,却把一根绳索吊在了听他忏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现在也有人拿一根绳子去要求别人忏悔一样。

  卢梭这本《忏悔录》,真的无愧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本奇书,它确实配得上这样的评价。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把真实的自己,不做任何的删减,完全的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直面自己的内心,是对是非,任由读者去评判。这是多么伟大并且让人敬佩的一个举措,在卢梭之前以及之后,都没有人再这么做过,没有人写的再像他这么真诚。因为一般人写回忆录,大都是惩恶扬善,文过饰非,只要是不好的地方,只是一笔带过。唯有卢梭,做到了真诚。

  这本书也算是一本回忆录,卢梭通过回忆自己的生活以及种种不幸,把当时的社会的现状描绘在公众面前。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也可以了解到卢梭之外其他历史人物的一些事迹,丰富一定的知识量。但是,如果你只是收获到了这些,这说明你还没有读懂这本书。书中更为让我收获的,是卢梭面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他特立独行行事风格,我可以从卢梭身上学习到很多的能够丰富自己的思想的内在东西,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卢梭让我深刻体会到的第一点,就是学习的重要性。一个人要一直不停的学习,或许你学习的东西,现在并派不上用场,但是这并不等于这样的学习就没有益处。卢梭从小家庭困难,又十二岁的时候,年纪轻轻就离开父亲自己出去闯荡,从此开始居无定所的生活。即使是出名后,还是被人迫害。不得不逃离自己的祖国,真可谓一生都是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但是即使如此,卢梭从小就一直对书籍有着强大的好奇心,并且这种好奇心保持到老年。即使卢梭生活困难,它依旧想方设法的去买到或者借到各种书来看,什么书都看,所以这才导致了他一直都有些小聪明和辩论知识,正是这些小聪明和辩论知识,让他能够得到贵人青睐,从而获取贵人们的欣赏和帮助。可以说,卢梭虽然一生颠沛流离,但是他从来没有停止阅读,也正是阅读,才让他学富五车,最后写出那篇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厚积薄发,一举成名。

  其次,我们不但应该一直坚持读书,我们更应该多学习几门技能,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前面已经说过,卢梭对于学习,一直抱有非常大的热情。但是,他并没有就此限制住自己,比如只阅读文学和哲学类书面知识。他还学习各种实用的技能,比如音乐和话剧等。中年的他决定到巴黎去闯荡的时候,也是由于在音乐方面创造出了一个新的记谱方法,顾想申请专利,才想着去巴黎闯出一番天地的。虽然他这个发明,被当时那些自大的教授们否定,没有取得认可和成功。但是最开始让他开始真正凭借自己的本事出现在上流社会中的原因,还是因为他最终写出来了一部美妙的音乐剧,并且由此名声大噪的。虽然卢梭最成功的地方还是在文学上,但是他在音乐方面,也是建树颇深,他还花了十几年断断续续的写了《音乐辞典》这部著作。所以可见,人在没有确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多学习几门技能。并且不要毫无目的的浪费着自己的时间,没有可能说学习什么东西是没有用的。因为这些技能,总会在适合的时候,为了你人生助力一番。

  然后就是我们永远不要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卢梭在写出那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时候,已经是三十多还是四十多岁了,我已经有些记不清了。但是再此之前,他一直是一位籍籍无名的小辈。可以说,卢梭也是一位大器晚成的思想家。但是即使他早期一直寄人篱下,到处为了生活了奔波,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期望,并一直在坚持学习。也正是因为他这种不服输、不苟且的精神,以及持之以恒的学习输入,才会有最后厚积薄发、才华如同泉水一般奔涌而出的时候。所以,当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请不要那么悲观。要相信,你不会是世界上最难的那个人,总有人比你难。即使那些你看起来过得很好的朋友,他们一定也有着许多的烦恼,只是没有在你的面前表现出来罢了。相信自己,相信生命,生活总是会有未来的。乐观的面对生活,活着才能翻盘,死了就一无所有。所以面对生活的困难,不要自暴自弃。并且即使生活不顺,也要坚持一直学习输入,丰富自己的羽翼,这样才会有展翅飞翔的一天。

  众所周知,卢梭在文学上的成就最大。但是,也正是因为文学,才导致卢梭背背叛和迫害,让他最终不得不逃离祖国,漂流异乡。《爱弥儿》是卢梭在世时(《忏悔录》因为涉及了很多人的隐私,所以是在卢梭死后才发表的)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其仅此于《忏悔录》的文学作品,但是,正是因为这部作品的出版,卢梭才被人设计迫害,导致这本书一出版就在巴黎被禁,然后卢梭成为了整个法国的罪人。法国虽大,最终却没有一处他的容身之地,最终逃亡他国。可以说,卢梭的名声,其实是在他死后,才被人正视并敬仰的。生前的卢梭,在祖国人的眼里,不过是个狂妄的罪人罢了。但是即使如此,卢梭还是一生都坚持自己心里最纯粹的东西,他永远只写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不受到他人以及权力等影响。他的作品的成功,源于他的心中的思想和日常冥想的结果。为了保护这份纯粹,他甚至拒绝了法国皇帝给的年金,即使这笔年纪能让他一辈子什么都不干就能过得奢侈。但是因为他不愿意他的创作因此受到了桎梏,不能写出自己心中真正想要的东西。所以,他拒绝了年金,拒绝了向权力逢迎。也正是因此,他才能保持内心的纯粹,创造出伟大的作品。我们应该也像路卢梭一样,为了自己的内心去写作,为了金钱而去写作的作家,永远写不出好的作品的,即使那部作品很赚钱。

  卢梭写文章,从来都不是一整天坐在书桌前,一边思考一边下笔,这样他反而会写不下去。反而,他作品的思想和情节,都是在一个人在漫无目的的散步的时候,一边走路一边冥想,然后思考出来的。他的作品《新爱洛伊斯》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创作出来的。所以可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用于思考、反思和冥想,这样,我们才能成为自己有思想深度的人,才不会成为一个思想极度肤浅的人。现在我们的社会,很多人永远都停不下,要么就忙于社交,与异性交往玩游戏。要么就一个人忙于手机短视频、朋友圈或者微博等。看起来好像过得很充实,但这其实都是无效和没有意义的充实。短暂的刺激和反馈创造的快感过后,留下的只是心灵的空虚,已经时间的浪费。这样的人生,是永远不会活出深度的。这样的人,也是没有追求的人。我们应该每天花一些时间,在工作和学习之后,好好反思自己的生活,好好总结自己的生活。记下自己每天的收获与过错,并不断在生活的实践中进行改善。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不断地步步高升,才会不留遗憾。

  最后,记得去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虽然说卢梭招到了一些无耻的朋友的迫害,但是,卢梭并没有因此就对友谊失去信心。反而,在他落难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的朋友,给他提供帮助,提供住所,以及保护他免受逮捕等。可见,有一些好朋友是多么的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必须花大量的时间来进行社交。反而,对于卢梭来说,他其实是极度不喜欢社交的,他极度珍惜独处的时间,用来进行思考和写作。面对一些无聊的所谓朋友的来访,他甚至说:“这些人不知道怎么浪费自己的时间,于是肆无忌惮的浪费别人的时间。”可以说,卢梭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就注定了他是一个不合群的人。他不喜欢去逢迎那些他不喜欢的上流社会的聚会,但是,他却愿意花很多时间,去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交谈和思考。也正是这些好朋友,在他困难的时候,给了他很多帮助。而那些社交场上的所谓的朋友,却是在他落魄的时候,落井下石。可见,提高朋友的数量不如提高朋友的质量。我们应该提高自己朋友圈的质量,并且不要随意为了所谓的在别人心里的好形象,就花时间去浪费在一些不适合自己的活动和社交上。永远记得,只去合自己适合的群。

  最后一点感受就是,卢梭之所以受到迫害,是因为某些所谓朋友对他成功的嫉妒,他们不喜欢卢梭在其他的方面比他们成功,所以就去迫害他,想让他身败名裂。正如卢梭自己所说的,在他籍籍无名,一无是处的时候,他没有一个仇人。我们应该吸取教训,永远不要成为一个嫉妒朋友的人。我们身边,总是有很多的人,嫉妒身边的人的成功,总看不惯别人比他做得更好,比他成功。所以,就一边对别人的成功表示着不屑,冷言嘲讽。并说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如此而已。然后,又一边在背后抹黑别人,败坏别人的名声。以达到自己比别人优秀的虚荣心,这种人,真的是无耻的小人。为什么,承认别人优秀就有那么的困难?我觉得,这其实都是嫉妒心在作怪,我们总觉得自己是最特别的人,所以才不能忍受别人在某些方面比我们优秀,比我们特别。所以,我们才会一边装着不屑,然后一边进行抹黑。但是,这样小肚鸡肠的人,永远不会有什么进步的。我们应该,承认并接受别人比有我们优秀的事实,并且承认,其实大部分人,一辈子都只是一个平常的人,保持这样平常的心态去和人交往,然后看到别人的优点,并且向别人的优点学习。我们以友为镜,端正自身,长善救失,才能进步。这看起来像是鸡汤,是讲大道理,是老生常谈。但是,扪心自问,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没有可憎缺点的人是不存在的。”--摘自《忏悔录》

  假期里,随手翻阅一本书,它是一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一个主角卢梭反思了一生的书--《忏悔录》,它打动了我,它让我真正地了解人类灵魂的高贵之所在。摘抄美文

  作者雅克·主角卢梭,法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人类启蒙思想史上地位很高的哲学家,就是这样伟大的人,却对自我崇高的一生进行严格甚至残酷的忏悔。在主角卢梭充满挫折与磨难的一生中,童年是他生涯中的伊甸园。因为自我的思想与多数人欧洲人不一样,这么一个五十几岁的老人只得到处奔波、流浪。正是对自我童年的怀念,才写下这部巨著。

  主角卢梭在他的书中,深刻地对自我以及他人的行为进行了的反思。回顾自我的一生,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思想是否敏捷而定。”主角卢梭之所以获得极高的成就,是因为他思想敏捷,情感伟大。作为崇高的思想家,只有对自我不断地反思,才会有新的思泉向外淌。

  主角卢梭在从事音乐工作时,新的记谱法遭到了法国权威部门的否定,心里十分沮丧,但他立刻振作起来,又结识了许多18世纪的著名哲学家,并且参加了征文比赛获得大奖,从而,他走上了文学之路。他的小说《爱弥儿》发表后,受到了社会的咒骂,但他仍然坚持自我的思想。在发表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之后,再次遭到了人民的诅咒,甚至整个欧洲都在咒骂他,他只有逃离,但不曾想过要改变自我的思想,这需要怎样坚强的毅力与决心。当我们遇到挫折、失败时,我们应及时充分地反思自我的不足,敢于承认自我的不足,不能因此而气馁、低头,才能以良好的心态来应对这些挫折。

  主角卢梭在发表了《音乐辞典》、《社会契约论》后,博得了社会的好评,但他仍然对自我不满足,要求继续提高了自我的认识,再次写下了一篇又一篇蕴含丰富哲理的文章,悟出了人生更加深刻的道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就。当我们取得成功时,应谦虚地反思自我的行为,做的好的地方,继续发扬,做的不好的地方,在以后的生涯中加以改善。情话大全浪漫情话

  主角卢梭在与妻子的旅行中,钻进了密林深处,在那儿找到了原始时代的景象,他扫尽了人们所说的谎言,把自然的本性如实地坦露出来,他领悟到了:人的苦果真正来源于人类所谓的进化。他替法国反思时,领悟到自我从来都没有领悟到的哲理,他这种对社会、他人深切的关照,以及感同身受的思考,给我们以很多的启迪。当我们在他人身上找到缺点、错误时,要帮他人反思,对照自我身上是否也存在,从而提高自身认识水平。同时以我们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人们的素养。

  一生有主角卢梭般的经历的人并不多,但我们能够从他身上找到值得借鉴的地方。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像主角卢梭这样深刻地反思,那么,每个人的思想认识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每个民族都能够像主角卢梭一样深刻地反思,那这个民族就会更加独立、自强;如果一个国

  家能像主角卢梭一样深刻地反思,那么这个国家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我在春节期间读了卢梭的《忏悔录》,越读到后面,我越是激动。这是个伟大而真实的灵魂!

  这是卢梭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它不但彻底剖解自己,毫不掩饰自己的过错,还揭露他人的虚伪及上流社会的狡诈。卢梭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里,温柔美丽的母亲在她几岁时就去世了。父亲培养了他对文学的兴趣,日内瓦优美的环境熏染了小卢梭。在16岁时,因父亲遭遇不公,卢梭被迫离开日内瓦,开始漂流。他做了许多临时工以维持生计。直到遇到华伦夫人,她与他过了10年幸福生活。之后他到了巴黎,做过音乐教师,写记员等。在他成名后,由于他的性格,他得罪了许多上层人物,这令他备受折磨!

  我对卢梭的人生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是一个真诚,热情,羞怯,崇尚正义与平等的人。他喜爱自然,欣赏下层人的朴实,极其讨厌上流社会的做作,尔虞我诈。他极其真切的对待每一个人,不愿轻易伤害一个人。当他受够了巴黎上层社会的压抑气氛,住到退隐庐时,众多巴黎知名人士攻击他假扮“清高”。卢梭极其反对压迫,不公正,他满腔热情的反击了他们。

  卢梭热爱艺术,尤其是音乐。他受狄德罗之邀编写了百科全书中的音乐部分。他观察敏锐,感受力强大,同情民众,反对封建专制,主张民主共和。卢梭将他的热情化为《爱弥儿》,《社会契约论》,《新爱洛伊丝》等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书。

  卢梭在书中毫不掩饰自己的丑陋。他说自己曾偷过老板东西,将自己5个孩子送到孤儿院,因害怕受罚而诬蔑一个品德良好的女孩。他极其坦诚的将自己所犯的错误写了出来, 并毫不掩饰的剖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