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精选(九篇)

  第1篇: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 健康概念;语义分析;概念谱系

  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文化认同能力,通过与社会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实现自我主张与价值,并最终实现对社会的创造性贡献。

  1.2.4 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可简单解释为做人的道理和应有的品德。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的发展与升华,是个体依据社会伦理要求而确立的心理和行为模式。道德健康的最高标准是“无私利他”,基本标准是“为己利他”,不健康的表现是“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道德健康是最高层次的健康。

  上述4个层次的健康,共同构成了健康的基本内涵;4个层次的健康,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并不是四种健康,而是“一个”健康的4个方面,我们平常所说健康状况、健康水平实际上就是对某一个体或群体的4个层次的健康所做的综合性或单一性描述与说明。从其判断标准看,4个层次的健康依次趋向于社会化。生理健康的标准个体化色彩最浓,道德健康的标准则最具社会化色彩,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介于二者之间。从外显性和对社会的影响来看,亦是如此(见图1)。

  1.3 健康概念的本质表达

  健康的“四层次说”,只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即“健康怎么样”,但“什么是健康”,仍未给出明确答案,这也是以往关于“健康”的论述中经常混淆的一个问题。

  我们认为,健康究其本质是指人与环境自觉的和谐统一的良性关系状态。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这里所说的“环境”(对个体而言)既包括内环境:生理环境、心理环境,也包括外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环境)、自然环境,还包括交互环境: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这里所说的“关系”主要指:天与人、身与心、内与外、人与我、我与理五种关系;这里所说的“和谐统一”主要指上述五对矛盾在发展中相互依存,平衡协调,即“和而生物”;所谓“自觉”是指健康状况的获得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也不是盲目的追寻过程,而是基于科学理念,依靠科学手段,有意识、有目的的追求过程。每个人都有获得健康的权利,但没有人是生而健康的,没有人在变化的环境面前会永远健康。“自觉”构成了健康的主观条件,“环境”构成了健康的客观条件,“和谐”与“动态”构成了健康的基本特征。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它不仅仅贯穿于人类生命从始至终的整个过程, 在横断面上也有它的复杂性, “健康”与“疾病”同处于一条直线的两端, 在特定条件下, 健康和疾病共存。

  基于上述定义,以健康为研究对象的健康学将是一门综合性、横断性的学科,它建立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体育与健身学、营养学、保健学、生态学、遗传学、哲学等学科之上。

  2 健康素质及其量化表达

  2.1 健康素质

  健康素质是表示健康的可能(潜在)状态的一个范畴,是现实健康的基础。健康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个体的健康状况与健康水平。健康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国民综合素质的有机构成部分,对个体及他人的健康水平的保持和提高有着特殊的作用。健康素质属于广义上的科学文化素质,但又区别于科学文化素质,它是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发展、转化、升值的推进剂,是人所拥有的创造性能力得以发挥的可能性平台。具体而言,健康素质包含以下四个层次的内容。

  2.1.1 健康意识 健康意识是以健康为对象的一种精神现象,包括3个要素:“知”——对健康的认识活动和了解程度;“情”——对健康的情感与情绪;“意”——对健康的价值认可程度和执著程度。健康意识从主体角度可分为个人健康意识和群体健康意识;从客体角度可分为自我健康意识和他人健康意识;依据自觉程度可分为潜健康意识和显健康意识。健康意识是健康素质的基础层次,健康意识的增强和提高有助于个体健康观念、健康知识、健康能力的更新、充实、提高;健康意识的淡薄,则会制约健康素质的提高,并最终决定个体的健康水平。健康意识决定于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具有社会性和能动性特征,遵循“感性、理性、科学”的递进发展历程。

  2.1.2 健康观念 健康观念是主体反映健康现实,在意识中创造理想化健康模型的思维活动的成果,同实际的健康活动相对应,表现为健康理念、健康箴言。如“生命在于运动”,“养生胜于治病”。健康观念依存于社会实践,“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3]。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健康观念,健康观念的升华加上人生阅历的练达,就形成了健康智慧,即一种对人生的基本态度。

  2.1.3 健康知识 健康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是在健康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健康实践检验的对健康规律的反映。依据人们反映健康规律的深刻性和系统性程度,健康知识可分为健康常识和健康科学。健康常识是对某些健康事实的判断和描述,健康科学是通过一定科学概念体系来理解和说明健康的知识系统。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多元到一元,由谬误到真理,由相对到绝对,是人类健康知识运动发展的真实写照,这一过程也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化过程。

  2.1.4 健康能力 健康能力是社会和个体基于主观意识和观念,综合运用医学、运动学、保健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健康知识,利用客观物质条件和资源,针对特定环境,实现健康状态,达到健康目标的现实力量。健康能力是健康由可能变为现实的基本途径,“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左传·昭公十年》),是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健康智慧、健康观念转变为现实行为的表现,是实现健康的桥梁与手段。

  上述4个层次依次递进,共同构成健康素质木桶,共同决定个体健康素质的高下。从知行关系来讲,健康意识最接近于“知”,健康能力最接近于“行”(见图2),正如孙中山所说:“以行而求知,因知而进行” [4]。

  2.2 健商:健康素质的量化表达

  在智商(IQ)、情商(EQ)等概念传入中国并获得普遍接受之后,“健商”(HQ)悄然登陆中国。我们认为,健商是健康素质的量化体系,代表着一个人的健康能力和对健康的认识水平。健商不是先天就有的,它与一个人所受教育、知识水平、个人品格有密切关系。健商理念的核心是心理养生,健商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2.2.1 狭义健商 狭义健商主要指“具体健康”或“健康硬件”,内容包括 :①体商(BQ),即“身体成本”的状况,如身体的灵活性、柔韧性、适应性、耐久力、暴发力、抗逆性等。若测试不及格、刚及格的便要有针对性地锻炼和补救了。②心灵商(MQ),即心理状态的数字化。以α脑电波和脑啡肽为基本指标,定级为4级。一般人可达1级,注意心理养生者可达2级,善养心者可达3级;那些心理障碍、心理不正常或有心理疾患者则不够1级,而为0级,心灵商是心理养生的核心。③心缘商(RQ),即人际关系的数字化。有四种情况:我行,你不行(自负);你行,我不行(自卑);我不行,你也不行(嫉妒);你行,我也行(尊重别人和自信)。以末一种的RQ值为高。④性商(SQ),难以启齿的性问题大量存在,且对健康的影响举足轻重,性问题的定量使人们对自己健康的了解更加全面。这四个方面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影响,交织成网,其中一个不正常便会牵动全局。

  2.2.2 广义健商 广义健商是健康素质的具体化,内容包括:①健康意识,即自己对健康重视程度的量化;②健康知识,知识可带来健康,为增进健康,每个人都要积累和丰富健康知识;③健康智慧,成功需要智慧,而增进健康就是最大的成功,许多智慧已可数字化为商数(Quotient),如智商(IQ)、情商(EQ)、逆境商(AQ)、发育商(DQ)、成熟商(OQ)、职业商(JQ)、财商(FQ),加上健商(HQ)共同构成健康智慧;④健康能力,即由“知”转化为“行”的能力,是实现健康的关键一步。

  3 健康概念的表达体系

  我们平常所说的健康问题需要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方案,这一方案的核心就是大健康观。大健康观包括健康的定义、健康的构成要素、健康素质、健商等内容,关键是要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这构成了研究健康问题的理论前提(见图3)。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纵坐标为个体,横坐标为社会。健康意识是健康素质的核心,健康意识的强与弱决定着健康智慧的完整性,它是健康知识的原动力。没有健康意识就不可能有健康智慧的完善、健康知识的求知欲和较高的健康能力。与健康意识相对应的是健康资源和健康环境,它们是激发健康意识的基础条件,无论这些条件是否充足或良好都会对健康意识产生刺激作用 [5]。如果健康资源短缺或者健康环境恶劣最终将会削弱健康意识,而影响健康素质的完善;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都会激发和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使人们的健康素养和智慧得到完善,有着较强的求知欲望去获得健康知识和增强提高健康能力的信心。对于健康有着两个相对应的因素:一个是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人(个体);另一个是个体的集合——社会。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健康有着不同的要求。个人的健康意识是通过社会的健康意识作用于人而产生的,在社会的影响下,他的心理趋于社会化、理智化。人的这种社会化和理智化的心理也就是他的健康意识。换言之,只有社会的健康意识得到了加强,个人的健康意识才会随之得以强化。同样,健康智慧、健康知识也是如此,社会的行为规范得不到健康的发展,个人的健康智慧也就无法形成;社会的健康资源短缺,就无法满足个人对健康知识的求知欲望,健康能力的提高必将会受到影响。健康要素之和从个人的视角可以被称为健商,从社会的视角可以被称为健康素质,它们是同一内容的两个方面,与健康的四个层次共同组成了健康谱系。

  综上所述,当我们对某一群体进行健康考察时,应当对健康谱系中各因素都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既不能仅仅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以及道德健康来评价健康的水平,也不能单单地考察个体的健康水平,而忽略了社会健康素质的状况,同时还应对健康资源和环境状况对健康素质的影响程度进行考察。只有这样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制约健康素质发展的各因素,建立提高健康素质的战略发展规划,使得人口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Lalonde M.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health of canadians[M].Ottawa:Government of Canada,1974.

  [2]田中恒男.健康学概论[M].东京:大修馆书店,1983:18.

  [3]马克思.资本论[M].东京:人民出版社,1975:24.

  第2篇: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 健康状况;知识;组织和管理;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479 G 4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4-0320-03

  我国政府历来对学生身心健康管理予以高度重视。自1990年至今,先后下发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各级政府和学校也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笔者对杭州市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现状进行调查,以便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完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的有效策略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中小学及公办、民办等性质分层抽取杭州市区中小学校9所,选取9所学校的部分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作为调查对象。发放教师调查表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38份,应答率为96.6%,教师平均任教时间为(10.6±8.2)a;发放管理人员调查表140份,收回有效问卷132份,有效率为94.3%,管理人员平均在教育系统工作时间为(16.9±9.3)a;发放学生调查表1 610份,收回有效问卷1 580份,应答率为98.1%,其中小学生460份,中学生1 120份。

  1.2 方法 查询有关资料、召开座谈会、并采用自行设计的“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现状调查表”进行无记名调查。内容包括:(1)学校机构、规章制度建立情况;(2)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学生身心健康关注情况、有关知识培训及需求情况;(3)学生健康保健知识主要来源。

  1.3 资料分析 全部资料输入计算机,对极大值和极小值进行核对,对明显不合逻辑的异常点和缺失值及时纠正并补充。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

  2 结果

  2.1 教师与管理人员对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的认识程度 调查显示,所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均认为学校有责任对学生身心健康进行管理。98.2%的教师与92.4%的管理人员认为学校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投入一定的人员和经费来管理学生的身心健康。可见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的认识比较明确。

  2.2 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建立和知晓情况 所有学校均能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建立有关规章制度(包括安全、卫生、定期体检等制度)、制定学生身心健康管理卡、定期给学生体检,并设立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做好学生身心健康管理工作。

  但调查发现,10.0%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不了解所在单位已经制定了有关学生健康管理制度;34.9%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不了解所在单位已经建立了系统的学生身心健康卡片;23.0%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不了解所在单位已经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案;4.5%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不清楚所在学校是否有专职(或兼职)心理咨询教师。

  2.3 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学生健康管理和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知识培训及需求情况 93.8%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过消防知识讲座,82.8%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77.9%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过预防交通事故知识讲座,60.0%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过急救包扎知识讲座,55.3%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过溺水预防及急救知识讲座,51.5%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过爆炸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知识讲座。

  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学生身心健康管理知识60%以上来源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40%左右来源于学校培训。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和处理中,39.8%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最困难的问题是判断事件所需的专业知识,48.0%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最需要的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见表1,2。

  2.4 教师和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中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程度 教师和管理人员主要是通过日常巡视、同班同学报告等途径发现和了解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见表3。一旦发现学生身心状况异常,55%左右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会马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身心治疗并通知家长。

  平时,当发现学生行为异常时,74.3%的教师会考虑到学生是否有心理问题,93.5%的教师遇到性格特别内向的学生会采取一定的方式与其沟通。当发现学生有危险行为时,56.8%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会立刻阻止。

  2.5 对学生健康教育的认识 57.4%的教师会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41.7%的教师会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教师主要通过班队活动、宣传栏、健康教育课、卫生小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学生身心健康教育。

  86.4%的教师能经常提醒学生不要随便在校门口买食品吃;81.7%的教师能经常提醒学生不要与校外不良分子来往;66.9%的教师能经常关注学生做作业的姿势;58.9%的教师能经常提醒学生下课后要运动和休息。

  2.6 学生对学校健康教育的反应 69.6%的学生认为已经掌握的健康保健知识来自于学校教育(表4);60%左右的学生认为经常能从学校学到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表5)。

  3 讨论

  中小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变化最大的时段[1],学生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将对他们一生中的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2-3]。虽然目前各级政府、学校对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管理有着不断加强的趋势,但调查显示,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学校对学生身心健康管理重要性虽然认识充分,但宣传、学习和贯彻不够。调查显示,9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和管理人员已经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身心管理的重要性,所有的学校都设立了有关机构、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和预案。但由于宣传、学习和贯彻不够,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还不了解。建议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组织学习,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加强学生身心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2)学校对学生健康保健和突发卫生事件预防处理知识培训虽然有所重视和加强,但管理人员和教师仍然感到健康专业知识缺乏,没有系统学习机会。建议在师范类学生培养中增加“预防医学”、“健康管理”和“突发公共卫生防制策略”等知识的课程;对非师范类毕业生,新进入教育系统工作的人员需进行岗前培训,增加健康管理、公共卫生知识。

  调查结果还显示,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自我保健和预防身心危机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中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较多,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改革健康教育方法,运用比较形象或模拟训练,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

  4 参考文献

  [1] 傅新光.关于中小学教育衔接的思考[EB/OL].[2005-12-29]省略.

  [2] 王淳,魏景芳.身心健康教育新理念构想.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592-593.

  第3篇: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1.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在阐述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时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决定》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也把健康教育与体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的位置。中学生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又处在增长智力和体力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智,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求,但是,目前中学生所掌握的关于人体身心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是零散的,不全面的,缺乏系统性,他们从根本上对“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还缺乏足够的重视。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比较分析等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对健康观念的理解欠全面

      现代社会已进入二十一世纪,“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早已成为人类所追求的共同目标,但我们去调查中发现还有为数不少的人对“健康”的概念,还缺乏正确的认识,这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认为无病就是健康,显然,这种把健康的认识只停留在人的躯体的健康的认识是有失偏颇的。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48年就在宪章上给健康下了新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对健康概念的正确认识,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健康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要能引起我们对健康概念的一项重要内容,即心理健康的重视,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上的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没有心理上的健康,就是没有身体健康的保证,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只有身体健康,同时心理也健康的人,才是一个完美健康的人。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的标准呢?有关专家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智力正常;⑵情绪反应适度;⑶意志品质健全;⑷自我控制意识正确,有自知自明;⑸个性结构日趋完善;⑹良好的人际交往;⑺行为得体生活态度积极。而从目前中学生健康现状来看,或多或少有心理障碍或者说心理疾患的人不在少数,尤其在社会竞争意识的日益增强的今天,培养中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是对中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3.2对健康知识的了解较匮乏

      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对于增强体质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当今,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民有没有健康知识,而我们现今的中学生对健康知识掌握的现状又如何呢?本人曾对我校的部分学生的有关健康知识进行问卷调查,其内容涉及青春期的生理卫生,心理健康知识、常见病的预防、乙肝、艾滋病等几个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缺乏系统的卫生健康知识,甚至有的学生对危害很大的传染病的相关知识都知道甚少,这不能不引起我们作为教育者的足够重视。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文化群体的代表,树立现代的健康意识,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不仅对提高自身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意识和水平,都能起到积极有益的推动作用。

      3.3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存在着不良倾向。

      中学生处于青年初期,他们已经摆脱了少年期的那种半幼稚、半孩童的状态,开始形成渐趋成熟的健康行为,这一时期青年对生活的态度慢慢地表现出来,即意识到自己生活的连续性,明白了未来对于自己生活的重要意义,因此,这一时期,对能否形成健康的社会行为,以及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都是至关重要的。而我们在对中学生的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的调查时发现,危害健康的行为如吸烟、不吃早餐、饮酒、作息时间无规律、缺乏体育锻炼等占有一定的比例,有少部分中学生对这种不健康行为习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自恃年轻、抗得住,甚至于认为这是一种潇洒的表现,健康教育也是一种养成教育,我们要重视健康知识的传播,但对于健康行为的培养更不容忽视。健康教育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的一种有效策略,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已充分注意到一点,例如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提倡的“不吸烟、不饮酒、合理膳食和经常锻炼”四项有益健康的行为可使人的寿命普遍增加10年,由此可见,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思考与对策

      4.1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为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全球21世纪议程》指出:“如果没有健康的人,也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发展,面对二十一世纪,我们面临的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而国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作为祖国未来的一代,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智,才能迎接社会的挑战,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要从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的重要意义,健康教育搞得好不好,实际上涉及到教育思想和人才观的问题,我们要摆正健康教育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的位置,改变目前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一直处于薄弱环节的现状,在学校教育中要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关心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他们一生能健康地生活、学习和工作做准备,为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4.2以开展健康教育为契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的特征之一是全面性。而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毛泽东同志早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这样说过:“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位置。”“体强壮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这句话阐明了作为以传播健康知识,增进健康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可以这样说,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智是学生各方面得以和谐发展的基础,缺少它,其它素质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这是一个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日趋成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段时期我们施以健康教育,使中学生掌握自我保健的方法,培养和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确保他们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能力。素质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是种立体式的构建、健康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缺少了或削弱了这个环节,势必造成总体结构的倾斜。因此,我们必须围绕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以健康教育为契机,摆正健康教育素质的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使之与德育、智育等教育密切配合,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和水平,使素质教育这个立体式框架构建得更完善、更和谐。

      4.3为适应健康教育的需求,建立健全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队伍。

      健康教育的实施,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而从我国目前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师资力量是较为薄弱的:一是缺少专职的教师,二是教师缺乏全面的系统的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根据这一状况,我们工作的重要放在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提高上。从长远考虑,必须大力加强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设、办好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班,加强在职健康教育教师和卫生保健人员的培训与进修,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与此同时,还应在高等师范学校中普及健康教育。开设学校健康教育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健康教育素质和能力,使每个中小学教师都具备一定的健康教育能力,以便他们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4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为健康教育的开展创造必要条件。

      体育教学是实施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要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研究制定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加大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力度,积极推进体育与健康教育主辅修制,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健康教育的需要,组织力量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课题的应用性的研究,新课程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应注意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系统性的理论教学和健身活动实践,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增强体育健康意识,掌握调节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方法与手段,确立体育与健康的新观念。

      4.5为保证健康教育的实施,建立中学生健康监测机制

  第4篇: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基本措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不断推进,高职教育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社会的发展对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高职学生刚进入青年期,心理发育尚不够成熟;从社会大背景来看,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高职学生心理上的动荡、矛盾与不安日趋加剧,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成为高职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首先,由于高职学生中农村生源较多,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的学生相应也比较多,经济压力较大。其次,他们大多高考成绩不佳,因而被动选择高职深造;加上受知识基础的限制,学习兴趣不浓,信心不足,学习压力较大。最后,由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和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限制,其就业层次较低甚或就业困难。种种原因都导致高职学生产生自卑、焦虑、急躁、怯懦、自负等负面心理;从日常表现症状来看,往往表现为情绪低落、意志薄弱、处世消极、不思进取。另外,青春期成长的自然烦恼,人际关系的困扰,生活的单调乏味,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他们感到压抑、空虚和孤独;恋爱、情感问题也困扰了相当一部分学生,成为引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痴迷网络甚至网络成瘾是高职学生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

  这些问题要求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人力物力,遵循高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加大力度,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措施

  1.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建设。

  努力构建健全的组织机构,实行由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学生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机构并行的“两条腿走路”模式。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由院、处、系三级构成:院级即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危机处理委员会;处级即学生工作处管理下的心理咨询中心、教务处管理下的心理课程专程教师;系级即系主管学生办公室管理下的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机构由院系学生会心理部、各班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心理健康协会、朋辈心理咨询员构成。

  完善制度建设,制定操作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危机干预预案》等指导性文件,明确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和实施办法。

  要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和疏导机制。对心理危机的最佳处理办法莫过于使心理危机不发生。因此,危机预警系统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应建立心理普查制度以实现学生心理异常的早期识别。由专职心理咨询教师每年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针对有心理异常迹象的学生进行咨询与指导;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一旦发现有学生情绪异常,及时上报辅导员,再由辅导员通过谈话、咨询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改善和提高。如果情况严重,就应上报各系学生管理办公室和心理咨询中心,中心视情况需要再进行约谈疏导。

  要建立高效的危机处理系统。建立“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系主管领导―心理咨询中心―院分管领导”五级危机处理系统。发现危机预兆时,立即层层上报,危机处理委员会根据《危机干预预案》,迅速行动,启动应急措施,及时地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如果有必要,就应请求社会专业心理治疗机构介入,学校和家长协助进行治疗。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能力。

  尽管心理健康意识不断深入人心,但是有的学校在处理心理危机事件时仍出现知识性失误。有这样一件事情:某高职院校一个大二的女生由于失恋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辅导员异常重视,向系主管领导作了汇报,系领导在中层干部会议上进行了通报。因为保密不严,导致很多老师和学生都知道了这件事,出于“好心”纷纷前去看望与安慰,连宿舍管理人员也“关切”地开导她。结果,过多的“关爱”压垮了她,她不堪失恋和内心世界被“透视”的双重压力,选择了退学。

  这是一起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引起的事件。因此,有必要在全体教职人员中普及心理教育知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员化、全程化。学校要通过广泛的宣传,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使全校学工系列教师、专业课教师、行政人员、宿舍管理人员和学生干部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掌握心理危机处理方法,从不同角度开展教育工作。

  (1)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个体差异性。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个体、解决困扰、注重发展为原则,分层次、分阶段、多途径推进。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堂讲授、团体辅导给予系统讲解、分析,指出解决的办法;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针对个体实际,进行心理疏导。要开通网络咨询热线,便于随时咨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介绍缓解或调适心理压力的技巧,提供心理健康测试,实施心理健康调查;运用QQ、BBS等网络工具实现师生在线心灵互动,使教师和朋辈咨询员对学生在线咨询和即时辅导成为可能。另外,由于心理咨询中心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还要承担起培训本院教职员工和学生干部的职责。

  (2)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加大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不仅仅是针对部分心理异常的学生,更重要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挖掘自身潜能,突破自我局限,建立自信、自尊、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辅导员的重要工作职责。学校要给予辅导员专业的培训,鼓励辅导员取得心理咨询师证,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

  (3)提高专业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特点,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自非师范院校或企业,心理学知识比较薄弱。高职院校应采取外聘心理专家作专题讲座、派遣教师外出考察学习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心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教师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4)学生干部、朋辈咨询员和宿舍管理员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宿舍管理人员又称“生活老师”,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管理者与引导者,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宿舍中度过,宿舍管理员有必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学生干部和朋辈咨询员是遍布全校学生的“触角”,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组织他们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专题培训,使他们掌握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及对一些突发事件进行初步处理的方法,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和实际工作能力。

  3.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办学水平。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最近20年才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高职院校的建校时间普遍较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都还有待提高。所以,高职院校既要借鉴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成果,又要系统调查、全面分析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努力探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适时地拿出对策和措施,为提高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及决策依据,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此外,高职院校要努力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探索适合高职学生基础和特点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学习困难问题,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从源头上解决厌学情绪;作深入的社会调研,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实现体面就业,减缓学生就业焦虑;探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方法,增强学生自信心,减轻学生自卑感;依托国家和学校日完善的资助体系,以“奖、助、贷、勤、补、缓、减”等多种方式切实缓解贫困生面临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

  4.纳入课堂教学,传授健康知识。

  高职院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列入课程计划之中,既系统讲解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传授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又用个案分析、角色扮演等通俗易懂的授课方式、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心理体验,掌握实用的心理知识和心理调节技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5.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在大学校园中营造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人人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通过校园内的宣传橱窗、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刊物、心理咨询中心网页,利用广播、黑板报、墙报、报纸等开设心理健康知识专栏;开展现场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剧表演、观看心理电影等活动,以多种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重视校风、班风建设,把班级建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关系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温暖集体,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6.强化自我教育,倡导自助互助。

  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能得以实现。自我教育是学生自我或学生之间的互助教育,它能充分发挥和挖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和群体相互影响作用,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自助活动,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使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意识深入人心;各班在班主任或辅导员指导下,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每月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每个班可以邀请一个朋辈心理咨询员长期联系班级,和学生作经常性的交流,给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心理委员带动和组织全班同学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这些措施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塑造良好人格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善文.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第5篇: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知识 重要任务 心理训练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一文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新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意义,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证。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学生就没有教育活动。学生具有能动性,他们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所依附的实体,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可以获得心理知识发展各方面能力啊,提高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掌握科学的心理方法。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全面而和谐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使学生获得心理知识。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学理论教育,不主张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但这并不是说心理健康教育中丝毫没有心理知识。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会渗透大量的心理知识例如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心理品质、能力、情感、意志、性格、自我意识等。心理知识是发展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掌握科学的心理方法的基础。

  使学生发展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可采取多种方法开发、提高学生的潜能,通过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适应力、自制力等能力,使学生得到发展。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学生的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与功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训练、咨询、辅导等形式,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记忆品质、思维品质、注意品质等智力品质;可以形成合理的需要,正确的动机,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乐观的心态等非智力心理品质。

  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心理方法。传授方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就其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来看,可以说是一种方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就是心理方法是用和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步掌握观察法、记忆法、思维法、创造法、心理调适法、心理激励法等科学有效的心理方法。

  正确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过程,这种综合性既体现为多途径、多措施,也体现为多手段、多方式。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并不只是传授知识,使学生获得运用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发展能力、形成品质、掌握方法的过程。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

  在管理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包括团队工作、行政工作、班主任工作等都必须注重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特点,不断改进工作内容、工作方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也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

  第6篇: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对策一、针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探讨与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1.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不够

  近年来,我国高校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问题,这也就导致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础非常薄弱,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也普遍较弱。随着高校对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学生相应大量的增加,学校所提供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也不充足,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的教师队伍更加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与需求。

  2.高职大学生的心理认知和适应能力较差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虽然已经基本上成熟了,但是他们的心理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缺乏各方面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对于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也比较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当他们碰到问题和挫折时,很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并且会采用不正确的方式与方法来应对处理。在学习方面,一部分高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不适应高校的教学模式,一旦出现学习方面的压力增大,不知道如何去化解压力,很容易丧失对学习的兴趣,随之就会产生厌学的心理,从而导致在学业上的悲观与消极心理。

  3.家庭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目前,高职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由于部分家长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导致了一些高职大学生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依赖性强或者独立性较差,无法和同学友好相处,人际关系紧张,遇到一点点困难和挫折时无法承受,还有就是极少数一些家庭不和睦的学生,因为一直受到家庭紧张气氛的影响,导致了他们的心理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阴影。

  二、高职院校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中所取得的成效

  1.学校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制定教学计划,解决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特殊性。高职学生在入学后的最大困扰一般会表现为中学时期对大学生活的过高期待与现实的反差造成的郁闷与不适应,导致对学校的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的消极与抵触情绪;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入学后对所学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担忧而产生的困惑;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擅于人际交往与同学相处缺乏技巧,在处理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上存在很多问题,同样也会表现出困扰与忧虑。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交织表现为经常性失眠与焦躁不安等现象。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技”“力”三位一体,其中的“德”就包含了学生的情感目标,即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

  因此,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培养他们能够成为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都非常强的高技能人才。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遇到挫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节。

  2.结合高职学生的就业方向需求制定授课内容,提升就业能力

  从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极少数学生能够直接走上管理岗位,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基本上都是从最基层的工作岗位做起。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在择业和对待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许多学校都在积极引导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正确的规划自我,认识自我,找到自身的兴趣与对于未来工作岗位的最佳结合点,少走弯路。

  另外,各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专业与就业需求,在开设专业课程内容上,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将心理学知识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和确定合理的职业规划。

  三、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研究对策

  1.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确传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或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健康培训班等形式,对大学生平常的行为规范进行培养。这样授课时间短、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选择。在必要时候,学校应制定一些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制度,并设专人督促检查,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充实,心智更加健全。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很多职业院校中心理咨询工作做得不够,相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需要心理指导和帮助。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目前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面临着人员的编制、人数少力量薄弱和待遇较低等方面的问题。现在一般院校心理咨询中心归属于学生处,具有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的多重职责,工作任务重,压力大。

  3.重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宣传,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学校定期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演讲会、体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相互沟通交流水平。同时,整洁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有利条件,这样不仅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还能缓解、改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倡导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自觉地多读有关心理方面的书籍,从中掌握心理学知识,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学会自我调节控制情绪,对自己充满信心,能够从容的面对挫折。

  5.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建立与开设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同时,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心理训练和团体活动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学校还可以通过心理热线、网络咨询等手段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决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总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只是心理健康知识的简单传授,要授之以渔,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自己的心态,无论是学习上、情感上以及今后到了工作岗位上遇到了挫折与困惑能够自助与自救。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仅凭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去完成,毕竟专职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应该专兼职结合,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加强和鼓励高职院校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关注,及时地对他们进行指导,相信在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与辅导员的共同努力下,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会有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晋武,佘双好.大学生心理控制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1994.

  [2]丁国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教育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4.

  第7篇: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农村社区;健康教育;预防保健

  江苏省溧阳市竹箦镇辖11个行政村,332个村民小组。2012年底全镇总人口37542人,其中农业人口30088人。经调查发现,该镇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约为28%左右,通过对其治病因素分析,约有45%是有不良生活习惯引发的。而健康教育在疾病预防以及健康保护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加强农村社区健康理念与知识宣传,强化行为干预,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是农村社区预防保健中面临的重要任务。

  1 通过多种媒介,加强健康知识宣传

  1.1发挥网络媒介优势,强化健康理念宣传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在农村社区预防保健中的引导与促进作用,方法创新必不可少。基于此,在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应积极发挥媒体优势,加强健康理念等的宣传,提升社区居民的疾病预防意识。一方面,在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可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优势,强化健康理念的宣传[1]。江苏省溧阳市竹箦镇在农村社区工作中,加强了卫生机构与广播电视台等单位的合作,积极创办相关电视专栏与广播专题节目,通过大众传媒,集中宣传该镇最为关心的高血压防护的知识,加强健康生活理念与疾病预防理念知识、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提升居民的疾病预防意识。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健康教育中,还应积极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如疾病防控中心还应积极创办相关的专题网站,在网站中刊载高血压相关的知识,使居民可通过网络渠道,自由阅读与下载各类疾病的防治的知识。

  1.2开展多元化活动,加强健康知识宣传 竹箦镇各社区在社区工作站、村级卫生室的协助以及镇卫生部门等的引导之下,在该镇的332个村民小组中积极开展了多元化的健康教育活动,强化健康知识宣传。例如,在以"膳食平衡创健康生活"为主题的高血压疾病美食评比大赛中,动员全社区的高血压患者积极参与该活动,使社区居民在参与活动中了解到日常饮食平衡的重要性,正确理解到餐桌上的"降压药"的重要作用[2],在宣传了疾病预防知识同时,引导居民树立起健康生活理念。同时,该镇在健康教育工作中,还积极通过"科普赶集"[3]等形式,在各大卫生节日,全镇卫技人员与健康教育人员以"科普赶集"的形式,设立相关的咨询点,设置相关的展板,分发高血压等各类疾病防治知识传单[4],通过多元活动,强化健康知识宣传。

  1.3动员各方力量,优化健康教育服务 首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疾病防控中心等,应充分发挥自身组织优势,在全镇人流集中的街道积极设置宣传版面与健康宣传橱窗,加强高血压等疾病知识的宣传。同时,选择健康教育工作基础较好且患病率较高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健康教育宣传基地,开展各类健康知识讲座,播放高血压知识等影像资料。此外,该镇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中,还积极建立健康知识讲团,并积极招募相关的志愿者,针对农村社区中的不同对象与群体,开展健康知识巡讲活动[5],以多种手段,使居民充分了解各类疾病、不良生活习惯与方式的危害以及疾病预防的相关知识,促进该镇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迈向更高水平。

  2 通过多种渠道,强化健康行为干预

  首先,作为便民、为民服务站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在社区居委会的引导下,积极结合街道办以及周边的社区工作站,在深入调查社区居民最为关心的健康问题的基础上,开展各类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或者讨论会,配合社区健康知识宣传,开展疾病知识防控现场讲解等活动,加强对居民健康知识的普及,提高社区居民对健康知识的知晓水平,在增强其健康理念的基础上,使其健康生活理念外化为行为,改善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如"吸烟、过渡饮酒"等,使居民能够养成健康的行为,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促进社区疾病防控目标得以实现。同时,社区居委会还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对社区居民实施分类管理,对社区高危人群、慢性病患者等进行统计与分类,实施档案登记,对不同类别居民的个人健康问题实施档案管理[6],从而针对居民个人健康实际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教育。尤其是对于慢性病患者等,可运用"分级管理"的方式,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定期指导教育,督促居民实施定期健康检查,在避免自身疾病恶化的同时,对于慢性病可及早发现,尽早防治,加强农村社区的卫生监督,提升社区卫生工作水平。江苏省溧阳市竹箦镇所设的一级甲等医院下属卫生服务站于2006年,以家庭为单位,积极为居民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到2012年,该镇建立起的居民健康档案涵盖该镇332个村民小组共30000余人。该镇在健康教育工作中,通过"健康档案管理"方式[7],准确掌握了居民的实际健康状况,对居民进行实施随访管理,为建档人群积极提供健康教育指导,并针对居民的个人健康问题,积极开展深入的交流,对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从而做到了社区疾病监控一体化,促进居民心理康复,防止社区居民群体中的慢性病复发,避免高危致病因素威胁社区居民的健康,促进该镇社区疾病预防与健康保护工作水平的提升。

  其次,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要动员多部门参与,促进社区健康教育的任务与目标真正落实到位。例如,政府应积极组织联合卫生部门、教育部门、传播媒体以及各协会等,积极建立多方联合机制,在日常工作中,强化联合监督,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积极落实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任务与目标,为社区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最后,在农村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中,还应积极发挥专业人员与相关组织与协会的作用,落实健康教育中的各项职责,促进农村社区健康水平的提升。江苏省溧阳市竹箦镇拥有8个村级卫生室,保健医生21名,卫技人员63名,在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这些专业人员的优势,针对社区居民的实际健康状况以及关心的热点问题,合理编制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与健康教育培训指导方案,并积极参与到对村民的健康培训与指导检查工作之中,发挥其专业技术优势,将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任务与目标落真正落到实处。此外,在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工作中,还应充分发挥农民健康教育协会、医学会等组织协会的作用,积极举办培训班,或召开交流会,在平时工作中渗透健康教育任务。

  3 通过多元形式,加强健康生活营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获取疾病防控知识,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一方面,在健康教育以及社区预防保健工作实践中,应充分重视对社区中弱势群体健康问题的解决。由于文化水平以及经济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农村社区中存在着的相当一部分的群众,对于一些"伪科学"的辨别能力不强,容易受其蛊惑,尤其是相信市场中一些所谓的"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威胁着群众的身体健康[8]。同时,受经济条件的制约,部分弱势群众存在着"看病贵、看病难"的心理,不愿意到医院看病消费,而是凭自身经验诊断,盲目吃药,从而引发健康问题。针对这一状况,在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充分重视对弱势群众的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社区卫生工作室开展免费义诊等活动,对于负担较重的家庭,可提供免费的健康咨询与辅导;对于农村社区中的特殊群体等,如行动不便的居民,还可为其提供上门诊疗服务,或组织相关义工,对其进行健康知识的讲解与日常健康行为的指导,引导这一部分居民走出健康思想误区,树立科学的健康意识,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的健康保健水平。另一方面,还应运用多种方法,加强对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检查,在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中,可针对社区中的重大疾病,居民关心的热点健康问题,积极制定各类疾病健康教育检查制度,加强对农村社区卫生工作监督,促进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溧阳市竹箦镇在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根据该镇高血压疾病患病率高的现状,积极制定了每季度一次的高血压健康教育检查制度,并充分结合"科普赶集"、"健康橱窗"等宣传活动、部分群众走访等形式,加强对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检查,了解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的知晓水平,通过多种方法加强对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考查,为实现"健康社区、健康生活"目标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不良生活习惯是主要的致病原因之一,加强对农村社区居民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对于帮助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健康生活理念,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与方式,提升居民自身保健能力,增强其健康知识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在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动员各方力量,创新健康教育方式,选择合理的健康教育内容,加强健康理念与知识宣传、引导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营造健康生活在农村社区预防保健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志华,周玲,王洪军,等.昆山市张浦镇农村社区高血压病健康教育效果研究[J].江苏预防医学,2009,20(1):1-3.

  [2]陈爱华,林艳娟,王玲琴,等.温州农村社区护理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7):240-241.

  [3]周航.中国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4]李大平.乡镇卫生院功能改革目标研究[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3):35-36.

  [5]陈斌,沈忠芳,吴敏,等.家庭医生模式下农村社区高血压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20):41-42.

  [6]罗念慈.健康教育对社区儿童家长参与预防保健的效果观察[J].健康大视野,2012,20(8):1-2.

  第8篇: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 地理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教材中所隐含的心理健康知识。这样就使得高中生只是单纯地学习地理知识。无法通过此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强化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这样的情况,地理教师应该对教学进行重新认识,深入挖掘教材中潜藏的心理健康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地理教学相结合,以此来实现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高中地理教师想要在地理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首先教师就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教师的思想^念对其教学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教师具备了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之后。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就会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反之,教师则会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因此,教师要从自身人手,树立心理健康理念。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进行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学生具有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之后,就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对其中的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挖掘。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地理学习成绩。同时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这对学生以后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比如说,当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地球上的水》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知识讲解。一方面是讲解地理知识。对地球上的水资源组成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地表水、地下水的区别,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一思想的引入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水的重要性。然后渗透节约用水的观念。以此来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以教材为基础挖掘心理教育知识

  教师想要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地理教材进行深入挖掘,以教材为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若是教师脱离教材,引用课外资料来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就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教师必须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懂得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学生地理知识,附带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心理教育知识。

  比如说,当教师想要为学生讲解《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首先要从地理知识人手,为学生讲解在旅游开发中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如何保护环境,当教师讲解完地理知识,教师就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为学生讲解一下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等。然后通过这些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促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旅游过程中对环境进行保护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在以后旅游过程中就会自觉地不乱扔垃圾,不在景观建筑上乱写乱画,进行文明旅游。

  三、结合课外实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地理教学过程中,因为地理知识较为抽象,所以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过程中会采用实践活动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来习得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课外实践是比较常见的,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过程中,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理性的认识来影响学生感性的认识。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心理也能够健康发展。结合课外实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方面是以教材中的活动探究课题为基础,教师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在探究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是教师将学生带入到自然环境中,让学生能够通过切身的感受来了解自然。清楚自然和人类社会和谐相处的意义,以及如何和谐相处。同时通过野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

  比如说,当教师想要为学生讲解《环境污染与防治》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城市垃圾清理情况进行调查。当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垃圾对环境的危害之后,学生就能够认识到自己不应该乱扔垃圾,就会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对环境进行保护。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垃圾清理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知晓任何一件工作都有其难处,想要做好就必须克服重重困难。以此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9篇: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有效性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

  《教育大辞典》一书中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最早使用可见《史记》、《春秋》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往往会凭借一些经典的、生动的民间故事来阐述事理。在国外,案例教学法最早使用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采用讨论和启发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问题的结论。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将“产婆术”即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编辑成书。在书中,作者要阐述的事理是以一个个故事为媒介的,这就是西方案例教学法使用的先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其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全国高校中已体现出普及化的趋势。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却还存在教法单一、课程实施缺乏有效评价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就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案例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参与者、探究者,这种教学方法的本质是使师生在探究中实现自我的提升。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与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大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案例教学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教师所提供的与学生具体物理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相联系的一个个有思维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这主要是针对课堂讨论这一重要环节。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观察者和旁观者,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需要点拨的情境,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在学生阐述观点时,应尽可能留给学生问题的空间,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如发现学生间存在差异较大的观点时,师生可一起进行分析探究。从课堂学习的过程来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已关注了大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训练,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三)有利于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以布兰斯福德(Bransford)为首的旺达比尔特认知技术小组曾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王文静等,2002)。这种教学将学生的理性和感性认识相结合,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具有明显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和这种抛锚式教学一样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之上。在学习中,学生先看到教师设计好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问题情境,运用他们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去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问题,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这些问题。这在提高大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可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深层理解,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内化。

  (四)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阐述见解,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互动、对话。这种讨论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同时能增进师生的了解、合作,协调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和氛围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五)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一般知识覆盖面较广且具有不同时空背景和学科背景。渗透在案例中的知识包括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等学科知识,教师需充分挖掘蕴涵在案例之中的理论知识并能将之与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此外,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所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本体性知识、案例教学中驾驭教学所需的情景性知识、实现心理健康课程有效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和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完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关注的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元素。(1)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将学生理论学习升华为能力的目的。(2)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世界相贴近。这样才能激起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热情,从而增强课堂讨论的效果。(3)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案例会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都会随之而改变。所以,教师选择的案例具有时代性就会更具有说服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4)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丰富性。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上存在差异。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从大一到大四依次表现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恋爱与性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心理需求是不平衡的,既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又因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关注到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通过丰富的案例教会学生对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心理问题进行梳理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案例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案例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案例时应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方式,这样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要求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出系统性和方法性。教师的引导应关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状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探究和课堂教学结束之前对案例的延伸等方面。案例教学法对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较高,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程度影响到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取得。因此,教师的引导应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之前的对所学知识的准备。学生应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关系等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引导,要尽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果断性、独特性。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问题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目的不仅是要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心理调试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的引导还应关注对案例的延伸。具体的引导方法是教师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案例提出不同的假设,引导学生通过对假设的论证,分析案例中主体的心理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究案例材料中没有谈及的原因,以此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总结。

  教师的总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尤为关键。教师的总结可以是讨论进行中的适时的阶段性小结,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点评小结,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小结包括:对学生讨论观点的视角正确与否,对学生讨论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进行的概括、理论知识的提升,归纳案例中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以及其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心理学家布朗指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的活动的产物。由此可见,学生的经验世界对他们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经验世界(知识、智慧、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不同,导致学生在思考案例时会依据自身的经验世界,如此学生探讨问题的结论就会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总结时应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将教学总结的中心放在分析案例所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这是对学生知识内化和提升的一个关键。整个课堂教学小结可以说是对教师教学驾驭能力的一个考验。所以说,教师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成效,就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丰富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技巧。

  总之,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钻研,提高综合业务素养,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方.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