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军事理论论文范文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篇1

  关键词:大学生 军事理论教育 素质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各大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以军事理论教育和军事技能训练主要形式的国防军事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与此同时,新时期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全面,层次越来越高。国防军事教育作为大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应顺应新形势,逐步更新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改善培养方式,有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校国防军事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历史经验证明: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目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时期,重视大学生国防军事教育,不仅对实现国防现代化有深远的意义,而且对于提升大学生自我养成、思想政治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高校国防军事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文化的高度自觉

  所谓自觉”,一是指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二是指自己感觉到或自己有所察觉。

  1..运用对比法,加强国防意识教育,培养大学生对国防意识的认同与自觉。近代中国屡遭外国列强侵略,山河破碎,老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如今,苦难屈辱成为过去,我国综合国力已跃居世界第二。但我们必须牢记屈辱,居安思危,在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中通过历史影片、五四画展、革命英雄报告会等多种形式,通过对比新旧两个时代,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时代变化,从而树立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报国热情。

  2.军事理论内容与学生特点、专业相结合,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

  在军事理论教学中,要把握大学生对新生事物充满兴趣和好奇的特点。一方面,介绍军事科技的进步催生了一大批新式武器,结合学生知识背景,向学生展示最先进军用技术,介绍最新的武器装备,最流行的作战理论和方式,培养他们潜心开展科学研究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将军事理论课按照专业的不同设置,突出军事理论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如向机械制造专业学生介绍目前世界军事领域的新材料等。在军事理论课程中体现专业差异,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的积极性。

  3.军事技能训练培养大学生行为自觉

  入学军训主题之一是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军训要求整齐划一、令行禁止、高度统一。高强度的训练让他们逐步熟悉大学生活,避免入学就松散的行为习惯。同时,在日常行为中严格规范,使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斗志,也让每个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后很快形成良好的行为自觉。

  三、新时期高校军训提升当代大学生自信品质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自信,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1.丰富国防军事教育形式,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

  在军事训练之余,用视频、电影等方法,观摩建国后历次阅兵,向大学生展示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崭新形象,通过介绍我军自主研发的各种新式武器,展示我国强大的国防实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的自信。

  2.加强国防军事理论教育,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

  向大学生介绍中国现存最早兵书《孙子兵法》,最大部头兵书《武备志》,第一部研究军制专著《历代兵制》,最早出现的军事巨著《左传》等经典军事著作;介绍中国古代官渡之战等十大经典战役的过程及结果,分析古代军事家谋略思想;介绍世界十大军事著作,世界十大战争等,拓展学生的国际思维宽度,培养学生关注军事领域的发展动向,让大学生体会到自信,不忘根本,吸收外来、不断创新、着眼未来。

  3.增强国防军事教肓实效,改善大学生自信品质

  “90”后是现在大学生的主体,大家普遍认为“90后”大学生有“独立追求,抵触约束,个性张扬,挑战新鲜事物,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差“等特点。根据“90后”大学生特点,军事教育应与时俱进,在军事理论教育内容安排时将世界热点、太空安全、海洋安全、中国周边安全等问题涉猎其中,培养大学生运用科学理论、统领谋略的思想。在军事技能训练中除基本军姿、步伐、军体拳、打靶等内容外,还可以增加抗震、防灾、反恐、防爆等内容,增强学生面对火灾、地震、劫持等灾难自救能力的同时,培养团结拼搏、敢于挑战的良好品质。

  四、新时期国防军事教育锤炼当代大学生自强的品质

  “自强”,是指个体努力向上,勉励图强,也指国家自力图强。

  1.军事理论与形势政策相结合,引导大学生爱国精神

  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军事教育,引导学生正视历史,自觉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和尊严,真正做到“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使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胜信念和决心。

  2.加大应征入伍力度,引导大学生主动投身祖国

  投身现代化国防建设事业是符合入伍条件的每位学生应有的职责和使命。在高校军训期间和结束后,通过校园网、广播、橱窗、海报、标语等渠道,采用国防教育理论课、国防法知识普及和知识竞赛等方式,持续宣传大学生应征入伍的国家政策,让更多高学历、高技能的大学生或毕业生自愿应征入伍,投身国防建设事业,增强国防现代化水平。

  3.强化报国之志,引导大学生主动投身中国特色

  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历史重任,更多的大学生以大学入学军训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在大学教育阶段,学生将远大抱负与现实相结合,将爱国热情转化成学习动力,坚持不懈,真正把自身发展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个人前途与祖国未来紧密联系起来。

  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党和国家今后一段时间的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代表不仅要充分认识身上肩负的责任,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而且通过大学时期学习和历练,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奉献青春力量。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篇2

  摘 要: 我国普通高校军事课的考核手段大都以笔试检测学生学习国防、军事知识的多寡为主,这种考核方法不能跟上时展的需要。因为军事课不仅要传授军事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高校军事课考核应遵循“知行统一、课内与课外考核统一、情感考核与知识考核统一”的原则,从课内考核、课外考核、课程结业考核三个方面细化考核指标,构建“3+1+1+1”(“3”指“三次考勤”、3个“1”分别指“一次课堂发言”、“一次小论文或调查报告”、“一次课程结业考试”)模式。这样既凸显了高校军事课程的知识性、思想性及情感性的学科特点,又可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教学目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12)05-0117-04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①而要实现军事课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考核就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最终达到教学效果的整体优化。

  一、大学生军事课程现行考核方法评析 目前,我国大学生军事课的考核评价方法与高校大多数课程一样,主要采用理论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期末考核和平时考核成绩各占一定比例的做法,来量化学生对该课的学习效果。如当前有些高校对学生军事课学习成绩以优、良、中、差、不及格的方式来评价,其中90分以上为优秀,80分以上为良好,70分以上为中等,60分以上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这种以笔试为主的评价方法,通常适合对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的考核评价,而不太适宜高校公共基础课的考核评价〔1〕。

  军事课教学是理论教学和情感教学的统一。军事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关系到能否完成我国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强弱,也关系到国防的兴衰。军事课固然需要通过笔试等方式来考查学生所掌握的军事理论知识的情况,但其教学目的不仅是使学生了解、掌握国防军事知识,而且还需“增强学生国防观念,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①。而教师传授军事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完全靠学生的笔试成绩是不能充分反映出来的。必需改革现行军事课的考核方式,以提高军事课程教学效果。

  二、大学生军事课考核模式的构建原则 大学生军事课考核评价模式的构建应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严格教学管理和成绩考核〔2〕。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3卷第5期

  何政泉 大学生军事课考核评价模式变革1.知行统一原则

  高校军事课的教学效果,不仅表现为学生军事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认识的升华,行为表现上的优化;不仅显现在德育方面,而且也渗透到智、体、美、劳等方面。因此,对大学生军事课的考核,既要看学生课堂考试成绩,又要看学生平时的实际表现,应注重大学生的知行统一。

  2.课内考核与课外考核统一原则

  由于军事课的学时较少,要将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全部讲深、讲透比较困难,所以有些内容需要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课外延伸学习完成。因此大学军事课的考核成绩不仅要包括结业考试卷面成绩,还要包括课外作业成绩。结业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对国防军事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采用的手段通常是笔试;课外作业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动手能力,采用的手段可以选择让学生写一篇军事题材的调查报告或者写一篇国防军事小论文等形式。

  3.情感考核与知识考核统一原则

  军事课主要以传授国防教育知识为主,而国防教育的核心是国家的安全防卫,它与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存亡密切相关。这种事关国家、民族的荣辱兴衰、生存死亡的大事,最容易引起青年学生强烈的心理共鸣从而升华爱国情感〔3〕。因此,军事课不仅是国防军事理论的讲授,还是爱国热情深化的载体。大学生在学习国防军事知识的同时,也会自然而然地将其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到一起,从而会关注我国国防建设的现状,不断强化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责任感〔4〕。所以,军事课除考核学生文化理论学习状况外,还应该考核其爱国情感的体验状态。

  三、大学生军事理论课考核模式的构建方法 (一)构建要素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公正、科学和合理的课程考核,既可以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客观检测,也能够为课程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5〕。由于军事课教学目标具有抽象性、综合性的特点,军事课考核评价要做到科学、具体、公正会有一定难度,因而就需要把抽象的目标实体化,把综合的目标具体化,既体现出军事课教学理论性和情感性的特点,也使考核指标具有可测性、可操作性。据此,笔者拟从课内考核、课外考核和结业考核三个角度来构建军事课的考核评价模式。

  1.课内考核

  (1)考核指标,包括课堂到课指标和课堂互动指标。

  课堂到课指标:出勤率(迟到、早退、旷课)、听课率(是否在听课,听课集中度,是否做笔记)、前排入座率(坐前排的时间频率)。

  课堂互动指标:是否参与课堂发言,发言的主动性,发言的理论性和思想性,重点是时事宣讲情况、国防教育课堂讨论情况。

  (2)考核方式,考勤、查阅学生课堂听课记录、随访等。

  (3)考核权重,考核权重占30%,其中课堂到课指标占10%,课堂互动指标占20%。

  2.课外考核

  (1)考核指标,军事国防小论文完成情况,军事国防调查报告完成情况。

  (2)考核方式,判阅学生的军事国防小论文及调查报告。

  (3)考核权重,其考核权重占10%。

  3.结业考核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篇3

  关键词:高校军训;重要意义;素质养成

  大学入学的第一课就是军训,对于在当今和平年代,处境优越的大学生来说,出操、立正、稍息、齐步走、向左向右转、站军姿等一系列紧张、严格、单调、重复的训练无疑是一场精神与肉体上的砺炼,能否顺利走过这一关,通过艰苦的训练、严格的管理,锻铸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习惯,将对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人的素质结构包括身心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三大部分。大学生综合素质结构既具有人的素质结构的普遍性,但和同龄人相比,大学生的素质的内涵更深、层次更高、质量更优。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是依据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掌握和培养能力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受教育的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为出发点,以注重开展人的潜能和创新能力和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人格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正如李岚清同志指出的:“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一、高校军训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学校军训促进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当代大学生体质下降是众多教育工作者公认的事实。《中国青年报》刊发的报道《国民体质监测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能连续10年整体下降》更是引起了强烈反响。而军事训练具有很强的体能和运动机能锻炼功能,集中军训期间的“磨、爬、滚、打”,不仅能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而且有利于大学生锻炼体魄,增强体质。经过了军训的学生,力量增强了,“负担”减轻了。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确立了既要学习,也要体质的意识。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在优越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父母的溺爱使其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往往是受到表扬,得到荣誉就容易忘乎所以,而碰到困难,遇到挫折就会情绪低落,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感情意志十分脆弱。军训正是锻炼大学生意志品质的最好途径,严格而合理的军事管理措施,培养了学生严明的纪律性,提高了学生的自制能力。军训生活是紧张、严肃和艰苦的,烈日下的操练、晚上的紧急集合、长距离拉练等时刻考验着学生的体质和意志。与年龄相近的军训教官相处,军人所具有的坚毅果敢的性格以及不怕艰难困苦,连续作战的精神对大学生具有心理导向功能,增强了大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些都是大学生今后学习生活的巨大精神财富。

  (二)军训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状况怎样,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当前大学生道德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要看到大学生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比如少数大学生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远大理想,爱国意识、社会责任感淡化等。通过军事技能训练过程中的管理和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克服极端个人主义,强化遵纪守法意识,克服自由散漫习气,培养团结互助观念,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提高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军训有利于形成全面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

  军训当中的军事理论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与“两课”教育异曲同工,相得益彰。军事理论课程同时又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广泛,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高校的军事理论课程涉及时事政治、历史、军事、科技等,知识内容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从上面也可以看出军事理论课程没有传统的课程那种明显的文和理的界限,本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能够让学生形成全面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学生学习军事理论,不仅有利于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学生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大学生军事训练,是根据国家兵役法、国防教育法等相关法律,围绕国家人才培养的长远战略目标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对大学入学新生的一种带强制性的训练。通过训练,促使大学生履行兵役义务,接受国防教育,激发爱国情感与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与组织纪律观念,锻铸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坚韧不拔的意志,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

  二、树立当代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虽然说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但在世界多元价值观与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消极不良的思想风气也在不断地滋长蔓延。为此,就必须以军训为契机,充分发挥国防教育课程的特长与优势,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通过历史传统教育、军事思想教育、我军的光荣传统教育,以史育人、以传统育人、以先进典型育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同时,充分发挥军训教官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以自身的军人气质、军人作风、军人高尚的道德情操与襟怀,来感染、教育当代大学生。三、树立成才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学生的军事训练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军事训练,它实际上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国防意识、激发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活动。因此,可以通过现代军事理论教育,了解我国军事科技发展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渎#”的热情,增强保家卫国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成才目标,深刻理解“人才”的内涵,找准人生的坐标,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多方位地进行自我设计与自我塑造,从而把个人成长与民族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并不屈不挠为之奋斗。让他们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问,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处理好学习与军训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军训要求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严格遵守组织纪律,按时起床,按时参加军事训练,按时参加军事理论课学习和政治学习,按时参加各种活动,反对拖拉、散漫的作风,做到雷厉风行,令行禁止。同时,在繁忙的训练之余,还要学会整理内务、洗军衣、练军歌,因而磨练了大学生的意志,增强了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高校军训创新途径

  (一)丰富军事技能训练的形式

  现在大学军训基本上还是以站队列,步法为主,最后结束时候进行会操、阅兵。有的学校加入了军体拳,条件好点的也有打靶的内容。 但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军训的内容应增加防灾、反恐、防暴、急救、求生的训练和演习,增强学生面对火灾、地震、洪水、劫持等灾难的救生和自救能力。部分地区已经有高校在进行这方面的改革。

  (二)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习热情

  军训当中的军事理论教学要应紧扣时代主题,渗透最新的国际国内军事、安全、形势、战略等问题。用新知识阐述新理论,用新信息带动新思维。当下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现代大学生是未来学习运用高科技、创新高科技的主力军,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为我国科技强国做出贡献。

  (三)按照要求,创新考核评价体系

  军事理论课考核应有别于其他的课程,可根据教学目标,改革考核的内容和形式,并通过考核促进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考核可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两者并重的原则。平时成绩可以根据学习态度、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定。考核内容采取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侧重于主观题的原则。主观题以简答、论述、小论文等形式进行。考试的形式可以选择开卷、半开卷等。通过灵活的考核评价体系,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开拓创新能力。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篇4

  某学院国防教育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__学院依法坚持将把国防教育纳入学校建设、管理、教学的内容,开拓进取,务求实效,凸显了鲜明的特色,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1995年以来,学校多次被省、地评为“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

  高度重视,长抓不懈。长期以来,学校坚持把国防教育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贯彻国防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做到心中有位子、工作上有路子、经费上有盘子。实行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了学校国防教育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国教办和武装部组织协调、各系部和班级具体实施的国防教育组织网络。并把国防教育工作列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作为年终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了一系列促进学校国防教育落到实处的长效机制。

  重点突出,扎实推进。该校在以教育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出一条加强国防教育,促进学校管理,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的新路子。学校严格按《高等学校军事训练大纲》要求组织实施学生军训,军训工作走上一条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建设开通了__省高校第一个国防教育专题网站,内容丰富,方式灵活,互动性强;学校充分利用人力、智力、装备和专业优势,建立了以化学系、生物系学生为主的“防毒防化民兵应急分队”,以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学生为主的“电子对抗技术应急分队”和以体育系学生为主的“抗洪抢险、消防救灾应急分队”,坚持对这三支队伍进行军事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强国防理论知识教育,使各分队在紧急情况下反应快速,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学校在人流量大的通道上,因地制宜建设了富有特色的国防教育长廊,内容适时更新,长年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使师生在不经意间就接受到熏陶和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在大学生中组建了“军事爱好者协会”,该协会与学校影视传媒协会利用课余时间义务为师生员工免费播放爱国主义影片,累计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影片3000余场次;学校采取了专题讲座、橱窗宣传、知识竞赛、网络互动、演讲比赛、征文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祭扫烈士墓、慰问子弟兵等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增加了国防教育的实效性;学校严格按照《高等学校军事理论教学大纲》,开设了国防教育课程并不断加强国防教育的师资建设,多次选派教师参加(来源:文秘站 http://)各级军事理论骨干教师培训,并选送教师攻读国防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不断提高了教学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养。组织军事理论课教育结合学校科研,该校教师李军、孟小平同志撰写的《关于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论文获第四届全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学校组织编写了《当代国际政治格局军事形势与我国国家安全》专著,参编了《大学军事理论与技能教程》,每年都有多名教师撰写文章在报刊上发表,教学科研相得益彰;学校加强与民主党派的工作互动,充分利用民主党派智力资源,适时邀请民主党派同志为国防教育工作献计献策,既增大了对民主人士的国防教育宣传力度,又团结民主党派同志一道为国防教育工作做贡献;学校不断加强军民共建力度,注重与驻军、驻警开展共建活动,促进了军警民的良好关系。1995年以来,学校多次被省、地、市评为“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多次被省教育厅评为“高校学生军训工作先进单位”,多次被地区评为“双拥工作先进单位”,6月,学校被总参、总政联合表彰为“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单位”。

  成效明显,促进学校全面发展。通过长期、规范的国防教育,广大师生员工强化了国防观念和爱国精神,强健了体魄,砥砺了意志,增强了组织纪律观念,培养了严谨的生活、工作作风,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都得到进一步提高,学校集会及参加游行活动时,大家作风严谨、队列整齐、士气昂扬,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上体育课时, 老师只需一声口令,同学们就能按口令列队,秩序井然,节约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寝室,同学们内务整洁、物品摆放有序,促进了寝室的正规化管理;同学们集体荣誉感增强,团结友爱,言行文明,爱护环境,促进了学校的全面管理。学校充分利用国防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增强进取心和责任心,校正人生坐标,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同学们思想稳定,健康发展。学校在为地方培养高质量建设人才的同时,也为部队储备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使他们成为战时扩建、组建部队的骨干,每年都有数十名学生参军入伍,目前,该校毕业生在部队担任营级以上职务的就有30余人。在地方建设中更是人才辈出,成绩斐然。总之,通过国防教育,促进了学校管理,优化了育人环境,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校风、学风建设,推动了学校全面发展。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篇5

  全国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围绕提高学生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化学生素质,作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军事课教学工作也按照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结合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教育部下达的教学大纲,突出重点、难点,在普及国防教育,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效果比较显著。国防教育的内容与世界政治军事密切相关,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几年来各高校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和丰富教学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和针对性,基本上达到国防教育的效果,打牢了强军固防的基础。随着国家和军队制度和观念不断变革,对国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将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适应这场深刻变革的需要。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中的不足。我国高校国防教育中尚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影响国防教育效果,制约国防教育实施双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首先,宣传教育和管理力度还不够,国防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国防教育过分依赖于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对校园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重视不够,国防教育的实际效果有限。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多采用新生入学后2~3周军事技能训练,但由于受到社会形势、资金、场地、训练设施的影响,军事技能训练也只能是以队列动作为主要形式,而军事地形学、轻武器射击、识图用图、野营拉练、军队观摩等大多不能进行。军事理论教学在所谓的大环境下不断缩减,时间集中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还有大多数高校把国防军事理论的教学以集中上大课的形式在军训期间完成,此后四年中便没有其他形式的国防教育。其次,创新和研究精神不强,围绕国防教育的学术氛围不浓厚,内涵不够丰富,与国防教育现实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培训和教育渠道不畅通,也导致了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发展后劲不足,空间有限。第三,协同效应没有体现出来,高校各学科的知识、技能作用发挥的不理想,知识性、技巧性、智慧性活动没有很好地结合,针对性不强,影响了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实际效果。第四,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利用不充分,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受到限制。大学生活动场所少,活动内容单一,文化底蕴不够,调动不起来大学生参与国防教育活动的兴趣。制约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渠道、多形式深入开展国防教育事在必行。

  依托校园文化强化国防教育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师生员工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积累形成的、共同创造的、具有学校个性特点的“物质、制度、心理”模式。校园文化环境的隐性育人功能不可低估。在新时期高校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理念,注重开发隐性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在强化高校国防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导向功能和促进作用。校园文化是校园内师生员工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积累形成的、共同创造的、具有学校个性特点的“物质、制度、心理”模式。校园文化环境的隐性育人功能不可低估。以文化为载体,把国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增强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有利于国防教育作用的广泛实现,有利于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应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理念,注重开发隐性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在强化高校国防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导向功能和促进作用。

  高校国防教育应该以校园文化为依托,综合利用各种有效资源,以求得教育效果最大化。建立浓厚的学术文化环境。《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高校应始终把培育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劳动者,当作建设人文校园、和谐校园、创新校园的重要任务来抓。首先,细化法规制度,依法建设,以法促进,认清国防教育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国防教育在学校的地位。其次,要重视学术队伍的建设,培养引进领军人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精神,提高钻研学术的兴趣。第三,高校要积极推进教育创新,以科研为先导,以改革为动力,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修改完善国防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支持师生共同搞科研,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第四,应建立和完善学术评价机制,把国防教育系列的人员、成果,纳入统筹范围中,在、学术著作出版、科研项目立项与评审、奖项评定等方面体现出来,实行正确的政策导向,激发人们从事国防教育活动的热情与动力。第五,提高国防教育的层次和品位,延展国防教育的发展空间,在内容上、手段上、方法上寻找突破点,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形势,冷静观察世界,理智看待国防军事与社会发展的问题。

  构建和谐的社团文化环境。高校社团文化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指令性社团文化,就是利用学校资源举办的社团活动,主要是每年的“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期间有组织的各项活动和学校组织的重大活动,覆盖面宽、参加人数多,是目前学校国防教育的主要载体。另一类是自发性社团文化,就是师生员工集资自发举办的社团活动,主要指由学生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比较自由、灵活、生动。社团组织是社团成员兴趣、责任、文化底蕴的结合体,人员比较集中,是开展社团活动的载体,国防教育活动应不断渗透进去。要指定专人筹划组织各种活动,对群众性、自发性的文体活动也要加以引导,在经费、场地、设施等方面为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各项活动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性,目的明确才能产生好的效果,活动应讲求实效,不可太多太滥,开展活动要达到一定的社会效益,应力求避免形式主义、走过场,活动应因地制宜、丰富多彩、有吸引力,力求形式多样,搞出特色来,活动应有阶段、有节奏,切不可一哄而上。选择活动载体时,应结合自身实际,突出主旋律、弘扬时代精神,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尽量满足活动参与者的合理需求。

  注重发挥高校学科群的协同效应提高国防教育的科技含量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篇6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学校教学与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学科建设是根据国家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客观需要,并结合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特点和规律,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促进国防教育学科发展和水平提高的活动过程。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构成国防教育这一学科学术体系的各个分支学科所组成。它包括国防教育学概论、中国国防教育史、中国国防教育法律法规概论、中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概论、国防心理学、国防教育管理学概论和中外国防教育比较等学科,构成了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体系。

  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意义及价值

  国防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又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因此,理论是先导,理论要先行。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研究高校国防教育的理论及其体系。所谓的国防教育理论是国防教育的先导,就是引导、指导高校国防教育的实践。作为先导的国防教育理论其作用在于:不仅让人“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理论为先导就是告诉人们作包括国防教育在内的任何事情时,首先要知道为什么,懂得怎么做,减少盲目性,随意性。国防教育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从理论上认清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才能引导他们树立牢固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从而在思想上、行动上投身到国防建设事业中去。国防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国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国防教育的体系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方针和原则;国防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党和国家的国防政策、国防战略;此外,还包括战争理论、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等与国防教育相关的理论。这些理论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成为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行动指南。高校国防教育的实践同样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但如何从高校的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并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摆在我们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由此可见,越是和平时期,越要重视和加强国防教育,越要重视和加强国防教育理论研究,越要重视和加强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学科建设,为高等学校乃至全社会开展国防教育提供理论指导,这是历史经验和科学结论。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中之重,居于核心和龙头地位,是高等学校的立足之本,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是一项关系学校发展的综合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基础性工程,是高校当前和未来改革的主攻方向。高等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科建设。学科是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教学研究机构的细胞和基础,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文化的结合点,学科又是凝聚人才和教学实验的基地,学科水平是衡量学校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就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学科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强学科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学校教育的共识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建设一流学科,已成为大多数高等学校的办学宗旨。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所辖的所有分支学科。所谓的学科是人们对物质世界、精神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集合”,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根据这一定义,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有其自已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构成独立的知识体系。因而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构成了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国防教育,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通过广泛深入的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增强当代大学的国家安全意识,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除了要有针对性外,这一学科的特点还要有超前性,要规范化、科学化,才能达到国防教育的有效性,达到国防教育的预期效果。由此可见,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是强国之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建设一流的学科,必定要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要有一流的学科来培养。高等学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各类人才的主阵地,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他还强调,“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人才培养成功与否,教师队伍的能力与水平至关重要。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首先要有一支理论功底雄厚、实践经验丰富,既懂文、又懂武,学术水平高、在国内影响大的学科带头人;同时,每个学科方向中,还要有国防教育学术功底比较扎实的、宽阔的国际视眼,富有为国防奉献和各方面的协作能力,尤其是学术方面的协调能力的学科骨干,学科骨干下面还要有一定数量的职务、学历、专业、年龄等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要有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来支撑,这些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是学科队伍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没有学科带头人,学科发展就难以为继,而只有带头人没有学术队伍,学科带头人也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学科带头人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学术视野以及丰富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善于把握学术前沿。并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凝聚力,它将带领学术团队始终走在本学科建设的最前列,从而推进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学术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其一。其二,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通过理论研究、学术交流、教材编写、申报课题、教学实践、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学习进修、学科管理、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活动过程来不断完善这门学科建设同时,又培养和提高了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理论素养。可见,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本学科建设的基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教师可以说是高等学校的核心,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学术和素养、精神和状态在根本上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术研究的水平和社会服务的贡献,教师队伍的水平直接反映、代表和决定了学校的水平。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成为高等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p#分页标题#e#

  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正确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光辉思想的指引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建国六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其它学科建设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国防教育是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像,它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组织纪律性、身心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培养国防后备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国防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对在校大学生的军训。1955年7月,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一次从法律上对学生军训作了规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在[1981]11号文件中,规定高等院校要把学生军事训练纳入教学计划,从此,部分高等院校又恢复了学生军训的工作。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新修订的《兵役法》,把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学生的军事训练单列一章,再一次从法律上对学生军训作了明确规定。200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以国办发[2001]48号文件转发了《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要求从2001年起,逐步在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训工作,并积极创造条件在2005年前全面实施学生军训。同年11月,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在天津召开“全国学生军训工作会议”。

  会议对全国学生军训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国办发[2001]48号文件下发和会议的召开,标志着自1985年开始,历经16年的学生军训“试点”工作的结束。同时也标志学生军训工作的全面实施,并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从而确立以军训为内容的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方向建设、学科基地建设、学科的学术成果建设、学科队伍建设和学科管理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学术研究成果是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支撑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因素。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科学研究。在任何一个学科发展中,如果缺少科研项目,缺少必要的科研经费,就难有高水平的学术成果的累积,其学科也缺少了显著的标志。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当然也不例外。建国六十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其一,出版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著作和教材。它们主要是:吴温暖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军事理论教程》、《中国军事思想教程》;张正明:《军事理论与技能教程》;郝翔的《国防教育概论》;李先德主编的《国防教育学概论》;陈云金和吴忠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教程》以及陈云金、沈有生编写的作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统编教材的《高校国防教育教程》;庄雷、任婉玲编写的《大学生国防教育》;许慧远、黄科著的《大学生国防知识与军事理论》;孟庆金、张利华的《新编高校国防教育教程》;唐和祥、王亦成的《大学生国防教育与军训教程》;成锡岗的《大学军事理论常识》;张进喜主编、陶劲松副主编的《中外国防教育比较》;葛芝金、程新章、吴勇刚编写的《国防教育概论》;杨润华、岑应奎主编的《高校国防教育》;徐则平著的《中国国防教育史》以及主编的《大学生军事理论与技能教程》;杨茂锐著的《中国国防法规研究》。等等。除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的这些成果以外,军队的高等院校在这些方面也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国防教育的学科建设作出了贡献。例如:国防大学军训办公室编写的、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防教育学》;杜景山等编著的,兵器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国防理论教育读本》;苑士军著的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国防建设论纲》和《国防教育概论》;许江瑞、方宁合著的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防法概论》。等等。这些公开出版的著作和教材中,有的是填补了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空白。

  例如:吴温暖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国防大学军训办公室编写的、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防教育学》、张进喜主编、陶劲松副主编的《中外国防教育比较》、徐则平著的《中国国防教育史》;有的作为一个省、市、区或若干高校的教学用书。例如:陈云金和吴忠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教程》以及陈云金、沈有生编写的作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统编教材的《高校国防教育教程》、郝翔的《国防教育概论》、李先德主编的《国防教育学概论》;徐则平等著的《中国国防教育史》;有的还作为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研究生的教材。例如:苑士军著的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国防建设论纲》和《国防教育概论》、国防大学军训办公室编写的、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防教育学》、张进喜主编、陶劲松副主编的《中外国防教育比较》。等等。这些重要成果是研究者们长期艰辛研究的结果,倾吐了这些作者的心血汗水,为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和推动高校的国防教育的开展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二,公开发表了一大批有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例如:吴温暖:《论高校国防教育的创生》、《大力加强高校的国防教育》;魏联:《高校国防教育的心理学视角》;张冬胜:《论高校国防教育应有的准确定位》;毛远芳:《关于人武院校开设国防教育专业的思考》;陈芳:《关于创立国防教育管理学学科的几点思考》;刘大维、汪强:《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胡春锡:《论高校国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徐福水:《国防教育:高校文化教育中独特的风景线》;杨继环、朱荣杰:《外国国防教育特点及其对我们的启示》;石潇纯、余文武、缪鑫平:《论高校国防教育的学科定位》;何庆文:《中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周大雄:《论高校国防教育的法制建设》;黄妍、李开阳:《论建国后高校国防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张志、辅金华、李卫:《高校国防教育在全民国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探析》;张平海、田中胜《滇南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策略—基于红河学院国防教育的研究》;学位论文《中美高校国防教育比较研究》;李冬华:《浅谈对提高高校国防教育实效性的几点认识》;潘奎:《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研究》;苑士军:《论国防教育的主体与对象》、《论国防教育的方针与原则》、《论国防教育的内容》、《论国防教育的师资》。在这些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对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及其学科建设进行了探讨,涉及到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定位、创生、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法制建设、心理学视角、高校国防教育新学科的创立、中外高校国防教育的比较以及地方高校和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的地位和特殊性等。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推动了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p#分页标题#e#

  建立了一支热爱国防教育事业的教学队伍和科研队伍教师可以说是高等学校的核心,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学术和素养、精神和状态从根本上来说,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术研究的水平和社会服务的贡献,教师队伍的水平直接反映、代表和决定了学校的水平。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成为高等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高校国防教育教师是大学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国防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传授者。高校国防教育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应具备的条件以外,还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热心国防教育事业、有基本的国防与军事知识或军事技能;二是要具有相应的学历和学位;三是具有较好的授课能力;四是要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要充分认识国防教育教师在培养国防后备人才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地位和作用,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国防教育师资的队伍,对于加强和完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关系重大。建国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高校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较好地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的军训任务和其他国防教育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任务,为国防和军队培养造就了高素质的后备兵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和值得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高校国防教育学学科与高校其他学科相比,仍然不够成熟。一个重要的方面表现在学科的归属至今尚有争论。其争论的焦点:国防教育学科到底归属于军事学科或是教育学科?持归属军事学科的主要代表有:武炳等主编的《国防教育学》认为:“国防教育学,是研究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象,探索国防教育的本质,揭示国防教育客观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并用于指导国防教育实践的学科。”(见国防大学军训办公室编写的《国防教育学》,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页)从这一定义出发,该书认为,国防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包括:探索国防教育本质、揭示国防教育的基本规律、总结国防教育经验和对未来的国防教育作出科学的预测等四个方面。《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指出:军事科学体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军事和军事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新的军事专业不断出现,学科随之增加。军事科学同其他领域中一些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从而又逐渐形成一些新的边缘学科,如国防经济学、国防外交学、国防教育学、军事管理学、军事社会学、军事人才学、军事伦理学、军事心理学等。可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把国防教育学归属于军事学的分支学科。持归属教育学科的主要代表有:厦门大学吴温暖教授等人。他们认为,“国防教育学宏观研究的对象本质属性是‘教育’的活动,国防教育学研究的问题从属于教育学研究的范畴,国防教育功能实现的途径是‘育人’,因此,国防教育学归属于教育学更加合理。”他们同时还认为,“国防教育学与教育学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国防教育学归属教育学的学科门类,不仅有利于国防教育学学科的创建和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指导国防教育实践。”(见《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持这一观点的还有周善标和高水练先生,他们在《浅谈国防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一文中谈到,“国防教育学研究是教育现象,从属于教育学的范畴,但其同军事学科的关系还需要认真探讨。”他们把国防教育学的学科定位表述为:“和军事学高度相关的教育学分之学科”。(见《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国防教育学学科的归属和定位尚未确定,不能不说影响到高校国防教育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国防教育学学科体系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它是由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所决定的。从现在各普通高校已开设的国防教育课程来看,其学科体系正在探讨和形成过程之中,所以,尚未统一,且差别和分岐很大,可谓之五花八门。有的学校的国防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只开国防教育课程,或者说把国防教育当作国防教育学课程来开;甚至有的学校国防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也只开国防教育课程。我们知道国防教育与国防教育学虽然有联系,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不同的,是有区别的。有的用国防建设论纲代替国防教育学,从学科和专业要求来说,我们认为,应当开设国防教育学更为合适、更为科学。有的开设中国教育史,有的开设中国国防史,有的开设中国国防教育史;有的开设军事心理学、有的开设国防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有的开设中国国防法律法规,有的则开设军事法律法规;有的开设形式逻辑,有的开设军事逻辑;有的开设了国防动员学、国防教育管理学、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理论,而相当的学校没有开设这些课。之所以造成以上学科体系不统一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方面:一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范,从而形成各自为政的现有局面;二是学科建设尚未成熟,公开出版的相关教材有限,满足不了国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的需要,就干脆不开这门课;三是没有专业老师。由于国防教育专业的特殊性,一般的情况下,有普通高校学历尤其是高学历的老师缺乏军事背景,军事知识较为欠缺,而军队转业干部担任教师的,虽然军事素质比较高,但是他们又是缺学历、缺职称,没有专业老师,课也就无法开。四是有的学校领导对国防教育学科建设重视不够,投入的经费和研究力量不足。

  学科内容构成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规范国防教育学科内容对于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从笔者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各地各院校开设的课程内容差别比较大。非国防教育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开设的两周的军训课和36个学时的理论课。有的个别院校甚至只象征性的搞军训,根本就不开军事理论课。多数院校虽然按要求开设了军事理论课,但却没有开设军事类选修课和辅修课,也就无法更新和补充国防教育的最新内容和最新信息。再从国防教育专业来看,我们以某院校国防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为例,其专业基础课主要有:教育学、管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教育行政学、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理论、军事高科技、军事思想、国防法律法规和国防动员学等。专业课主要有:国防教育学、中国国防教育史、国防教育管理学、国防教育法规、当代国外国防教育等。而西南某边疆省的人民武装学院国防教育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组织行为学、行政法、教学法、教育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应用文写作、社会学原理、公共政策概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国防历史、国防教育学、军事思想、国防动员学、新时期人民武装工作、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理论、军事学概论、军事技能、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等。根据这一现状,我们应该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国防教育法》和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颁布的《全民国防教育大纲》为依据,科学的规范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内容,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国防教育在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该学科的完善与发展。#p#分页标题#e#

  国防教育学科队伍是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根本。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精、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国防教育学科队伍是搞好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然而,相关资料显示,国防教育学科队伍建设却不尽人意。一是编制尚未落实。全国157所试点高校中有教师编制的为109所,占试点高校总数的69.4%。二是机构不统一。目前我国高校绝大多数都已成立了相应的教学组织———军事教研室(占85.3%),其余院校的任务暂时由武装部或其他部门代管。三是学历和职称结构不合理。各校专职军事教师队伍现状除年龄结构比较年轻化(30-49岁的占61.4%)之外,学历结构中,大专学历占40.3%,特别令人不安的是有12.5%无学历,5.9%为高中毕业学历;从职称来看,问题更显突出,无职称者竟达46.5%(参见,王原凯:普通高等院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四是学科队伍的研究水平有待于提高。郑宏先生在《中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研究:回顾与前瞻》一文中谈到:“1979至2009年的相关论文分析显示,中国高校国防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防教育基础理论、国防教育与学生培养、国防教育学与改革创新、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防学培养等方面,虽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研究视野不够开阔,理论分析缺乏深度,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参见,《高等教育》2011年第1期)。笔者认为,除上述之外,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的不够深、不够宽、不够细、也不系统,尤其是在整合资源,发挥群体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理论研究,做得远远不够。因此,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应当成为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重中之中。

  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在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必须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国防建设的方针政策要求,以《国防教育法》为依据,努力地探索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整合资源、加强国防教育的师资力量,加强科学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体系。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必须以法律为依据。这是依法治国、依法施教、依法开展国防教育的客观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专门设置了学校国防教育一章,对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国防教育作了具体的规定,这就为我国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是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法律依据。第13条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第15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第16条规定,“学校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根据以上规定,我们不难看出,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必须认真的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保卫者和接班人。其工作的基本点就是要放在提高学生的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一中心点上。而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国防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有自己的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探索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应当把握以下原则:其一,它是一门独立学科,其它学科不能替代。要充分认识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在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其二,它是军事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从学科的称谓就不难看出。同时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的新兴学科。其三,它有自己的学科体系,至少应当包括:国防教育学概论、高校国防教育学概论、国防心理学、中国国防教育史、国防教育法规、国防教育管理学、当代国外国防教育概论等。其四、它有自己的学科范畴。例如:国防、国防教育、国防教育学、高校国防教育学、高校国防教育学科、高校国防教育学科规律、高校国防教育学科特征、高校国防教育学科体系、高校国防教育法制、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高校国防教育管理等等。其五,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例如:综合研究法。由于高校国防教育学科涉及到军事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哲学、法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才学、新闻学等学科,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它具有综合性特征。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最近下发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国防教育的师资力量”。加强国防教育的师资力量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加强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强国防教育的师资力量呢?笔者认为:其一,要按照要求和规定配齐国防教育的教师。目前一部分高校的国防教育教师由于编制等原因尚未配备到位,有的由相近学科老师兼任,这样不利于国防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因此,要按照相关文件要求配好、配强一支政治素质高、热爱国防教育教学工作,业务精、结构合理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其二,提高学历层次。由于国防教育学科特点所决定,部分师资力量来自于部队的转业干部,虽然他们的政治素质高,军事素质强,但学历偏低。有的学校没有专职教师或专职老师不足,由思政老师或辅导员、总支书记、副书记担任,一般来说,这些人的学历层次偏低。所以,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是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迫切要求。其三,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当前,全国各高校国防教育教师的来源渠道都不够宽,应当解放思想,打破框框套套,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把那些符合、胜任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工作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中来。其四,加强对现有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多渠道、多层次地培养现有的中青年教师队伍,尤其是年轻教师队伍,更新和提高他们的的专业素质。比如说,集中培训请专家讲课的办法、学术交流的办法、到基层、到部队锻炼的办法、申报和参与课题研究的办法、进修的办法、以老带新的办法等等。

  整合高等学校国防教育资源是弥补资源不足,促进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手段。国防教育资源包括现有的教材与资料、经验与技能、资产与费用、制度与品牌、人格与理念、设施与教师等。在这里主要论述教师资源的整合。一是整合教师资源联合攻关。尽管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与其它学科相比,这一学科相对年轻,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需要填补的空白点很多。因此,要整合全国各高校的国防教育教师进行联合攻关,尽快的健全和完善这一学科。二是整合教师资源办博士点。目前,我国高校已有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以及武汉理工大学等学校招生攻读国防教育硕士的研究生。然而,培养国防教育博士点仍然是空白。笔者认为,应当不断创新理念和机制体制,以某一大学牵头,以其为主,整合国防教育的教授力量,尽快的建立国防教育博士点,培养和造就国防教育的高层次人才,从而推动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三是整合教师资源编写教材。我们前面曾提到各高校编写了一些国防教育方面的教材,满足了高校教学教材的需要。但是,有的教材是国防教育法和全民国防教育大纲颁布之前编写的,观点、内容、思想都比较陈旧,有的是区域性的或地方性的,没有代表性、统一性和规范性,到目前为止,全国高校尚未有一本规范统一的教材供各高校使用。因此,把全国各高校的专家整合起来,统一编写相关国防教育的教材,以满足高校教学的需要。四是整合军队院校与地方院校的教师资源。#p#分页标题#e#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篇7

  关键词:教育;国防教育;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18-02

  一、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

  振兴国防,教育为本。目前,高校是培养国家高级专业人才的摇篮,大学生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和国家安全的保卫者,大学生的自身国防素质水平,国防意识状态,将直接影响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振兴。而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的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成熟时期,这一阶段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如果对他们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国防教育,将有利于他们提高国防观念,树立正确的国防意识,促建爱国精神的培养。同时,高校应具有开展国防教育的条件,而大学的国防教育能够搞好,就能够达到为全民国防教育的发展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

  二、独立学院国防教育当前面对的问题

  自1985年开展学生军训试点工作以来,经过2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面临市场经济、信息化等新的形势,独立学院国防教育还是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独立学院作为高校中的一个特殊个体,其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具有其特殊性和时代性。

  1.独立学院本身存在的特殊性。独立学院是高校变革下产生的新生产物,属于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型,这样就导致在硬件方面的投资不够,条件不能完全达到教学要求。独立学院国防教育工作的归口单位没有加以明确是造成现行国防教育体制比较混乱的直接原因。不少独立院校根据要求设置了军事教研室,但师资是远远不足的。但是还是有很多独立学院没有设立军事教研室等专门的职能部门,有的学院虽有,却有名无实,最多也是上上理论课,过于空泛,教学管理上也有很多问题。独立学院对于学生的人生安全承担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责任,而新生军训的时间都是在9月份得时候进行。重庆的九月是天气比较炎热的时候,独立学院怕学生出安全意外,对于军训一般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未达到真正的军事化管理。

  2.独立学院对国防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国防教育是一项多领域的交叉学科,需要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独立学院对于学生的国防教育只是基于军训层面,较少开展其他形式的国防教育。现在国家提出的预征入伍工作,使独立学院的国防教育有了一个新的形式,但学生的积极性相对较小。就现在独立学院的师资而言,大多是思想政治专业老师担任国防课程,专业不对口、教师知识体系相对单一,缺乏实践经验,对我国国防政策了解不够全面,不具备完整的国防知识体系。难以形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国防教育研究也难以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学生忧患意识不足,国防责任意识淡薄。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庭条件及学习成绩两极分化较大,大多是在家里娇生惯养了的,忧患意识薄弱。学生自身素质也较差。大多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不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战争只是发展中国家才有的事情离我们很遥远;还有的学生觉得,现在学的军事理论课,内容比较宽泛、不生动,大学没有必要学习。还有的学生对于加强国防建设意识开始淡化,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对建设国防的责任意识逐渐模糊。

  4.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育措施不够完善。①教学手段单一,未达到教学效果,目前,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学手法和手段一般采用的是理论知识的面授和新生的入学军训来完成。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也选择在学校进行军事训练,这样学生军训就达不到实际训练的效果,也没有在部队训练的氛围,导致整个军训非常的形式化,未达到真正的军事训练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照本宣科或是放几盘录像的互动教学形式几乎没有,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提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模拟实验室、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比较落后,很难满足学生对国防军事理论学习的需要。另外学生没有真正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条件和实习基地,使得教学缺乏生机和动力。②教育硬件不足,未达到实际要求标准,如今大学年年扩招,学生军训的保障难度加大。有的学校进行军事技能训练的场地不足,在进行军事训练时拥挤在体育场或者校园的马路上,出现队伍无法展开,常规项目难以进行的情况。有些高校只是简单的采用组织新生军训的方式,未开展组建国防社团,开展战争游戏或请英雄模范人物演讲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这样一来,原本对学生制定的国防教育计划就无法实施,学生实际训练时间、科目无法达到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规范化、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是提高高校国防教育的前提,但当前全国高校普遍存在国防教育教材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也极大地限制了独立学院国防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

  1.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首先建立一支思想稳定、业务精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高校国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独立学院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将国防教育能力发展作为重点,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大力建设一支教师数量充足、教学水平高、人才知识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国防建设队伍。可以采取从部队院校引进毕业生做专职教师,或邀请军事专家、国防教育教授做兼职教师,邀请英雄模范人物,军队干部等人员来学校作国防教育的讲座等方式来加强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建设。

  2.形成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高校整个环境的有机构成部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在校园里面张贴国防知识、学生预征入伍的好处,国家的国防政策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国防知识,逐渐树立国防意识。同时还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风气,纪律性加强,诱发出热爱学习的动力。可以把国防教育贯穿于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中。

  3.加强相关法规建设。独立学院国防教育工作要上台阶,就必须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这就要求必须有法律作为保障,要进一步明确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国防教育的开展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并作为评估高校的一个体系,促进高校领导的重视。

  独立学院国防教育的发展要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为保障,高校领导的足够重视为依靠,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为依托,着力提高学生的国防安全意识。以促进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为契机,为实施全民国防教育打好奠基,大力推进全民国防教育上台阶,上水平。

  参考文献:

  [1]徐敏.我国大学生国防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成功(教育),2009,(8).

  [2]杨勇.对当前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若干问题的思考[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3]花爱军.当前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0.

  [4]柳艳鸿.当代国防教育发展面临的困惑[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

  大学军事理论论文篇8

  关键词:基层连队 战士 学习型组织

  21世纪最成功的组织应该是学习型组织,学习是全面提升基层连队质量,锻造优秀战士人才的阶梯。针对胡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党以才兴,国以才立,军以才强。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科学发展,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关键靠人才和部队担负的任务,我们从抓学习型组织入手,采取多种形式培养战士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战士的综合素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基层连队工作要求和战士队伍现状

  1.1基层连队工作的要求

  我连是负责所属地区执勤保障工作任务,执勤工作是警备纠察连的重要工作任务,也是连队的重中之重,一切工作都是围绕执勤保障工作开展的。能否在执勤任务工作中,做到了认真学习,不断提高执勤管理能力和技能,特别是在执勤标准要高,形象要好,并注意文明礼貌的严格要求下,注意维护好连队形象,认真履行管理哨兵职责和哨位纪律至关重要。

  1.2连队战士队伍现状

  履行职责提高全连责任意识。连队现有战士中较为年轻且新同志多,大专以上学历为数不多,而军事活动的每一环节都要是以“人”为中心,人才已成为战斗力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目前现状与信息化条件下打赢现代战争对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

  2.打造学习型组织的做法

  打造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促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关键环节。针对基层连队工作的要求与战士总体素质不高的矛盾,我们采取以下方式开展战士学习与培训。

  2.1统一认识,制定目标

  通过召开骨干会议和全体战士会议,把脉会诊,针对基层连队的队伍现状与担负任务的突出矛盾,统一思想认识,将打造学习型组织,把提升战士能力素质作为连队人才建设的突破口,制定了短期与长期学习目标,即:①逐步提高战士的学历和实际学识水平;②通过开展多元化知识和技能培训,在2~3年内,使所有战士均能熟练掌握相关工作任务技能。用目标细化促进层次升华,在时间上坚持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在对象上坚持执行任务与基层落实共同实施,在类别上坚持干部与战士共同学习,通过丰富履历、多岗执勤、任务历练、实现人才信息化素质与战斗力生成发展的要求。③培养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战士,拟到2012年底前,培养1~2名军事技术尖子,3~5名学习标兵。我们将目标公布,并制定了明晰的实施方案,使战士人人心中有目标,个个身上有动力,连队迅速掀起了学习的高潮。

  2.2形式活泼,开展学习

  2.2.1鼓励战士参加学习提高学历层次

  我们采取促进学习提高战士学历,大专以上战士以及参加大专以上学习者给予时间的照顾,上级遴选优秀士兵优先推荐大专以上战士等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战士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2.2.2举办战士业校

  积极开办战士业余学校,通过晚间开展多种学习讲座、计算机理论及网络学习与考试、随机抽考等形式进行学习。聘请有一定资历和学历的干部、大学生士官、高年资战士授课,定期进行考试,战士可根据不同年资与学历抽取难度系数不同的考题,通过学习与考试,不仅提高了战士的专业理论水平,也提高了大家的应试能力、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几年来,连队战士的专业理论知识取得了显著成效。提高了战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陶冶了战士的情操,展示了战士的才华,培育了战士们学习、竞争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2.2.3开办各种形势和内容的学习

  为了提高战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我们先后开展了计算机理论与应用、基本英语口语、Powerpoint制作、军事理论论文选题与写作、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成功学等学习班,通过学习,使战士的综合能力和军事技能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全连战士都能熟练的应用计算机、Powerpoint等开展各项工作。近年来,我们尝试利用Powerpoint进行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内容分给每个战士制作成Powerpoint动漫课件,由每个战士轮流上课。这些健康教育课,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深受战士的欢迎,收到了明显的教育效果。通过讲课,也提高了战士的Powerpoint课件制作水平和授课能力。我们通过Powerpoint课件展示军事技术训练要领等适时动态照片,战士普遍反映这种教学方式非常好,可以使军事科目的学习与观察直观化、形象化,便于理解、记忆和掌握。

  3.培训工作的效果与成绩

  通过开展学习型组织活动,大大提高了战士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目前,全连有50%的战士可以独立完成军事训练战术教学、军事技能授课、带教等工作,100%的战士可以熟练掌握军事业务技能和执勤任务,并能够自觉认真抓好军事训练、体能训练、执勤训练等任务,做到不畏惧上级任何考核,能胜任上级下达的一切任务。并且在上级组织的历次综合考评中连队成绩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