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范文

  经典名著篇1

  [关键词]经典 名著 阅读兴趣 素质教育 个性化

  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徜徉在书籍的海洋之中,思绪和想象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肆意徜徉及你所渴望的任何角落。每每在书中读到作者幽默的语言亦或是诙谐的故事情节时,忍俊不禁是时常出现的美妙景象,这种心灵的愉悦是其他任何娱乐活动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一、我国公民阅读现状

  2013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针对我国公民的阅读状况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了调查,公布“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从1999年直2005年期间,公民阅读率从60.4%下降到了48.7%。2011年公民图书阅读率为53.9%,阅读率远低于12年前的上世纪末。2012年,18岁至70岁公民人均阅读图书4.39本,与2011年的4.35本基本持平,而韩国是11本、日本是8.4本,差距很大。0岁至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77.0%,比2011年有所下降,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也较2011年有所降低。

  一方面,中小学校也非常重视青少年的阅读行为,在学校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学教育存在升学压力以及学校之间互相竞争等问题,中小学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情况仍然不是很理想。2009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生所的第六次全民阅读调查显示:对于学生阅读课外书,66%的学校和74.3% 的家长表示赞成。“国家通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文字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初中生不少于260万字,高中生不少于150万字。即到高中毕业,一个孩子正常的阅读量应该在500~600万字间。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阅读量非常低,学生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大约为30min,粗略估计平均阅读量应在国家出台标准的20%以下。”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报告。同时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中也将全民阅读纳入其中。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就全民阅读问题提交提案、建议,使其成为两会关注的热点。

  二、经典阅读是学生体悟人生经历的有效的途径

  在孩子的成长中,阅读为其人生大厦夯实最稳固的根基。兴趣是求知最强大的心理动力,也是阅读最强大的心理动力。如果孩子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孜孜以求、乐在其中了。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并给予正确的阅读指导,能有效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阅读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还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的孩子们而言,读书,读好书更是对其一生都有深远影响的大事。这一阶段是孩子们发现兴趣,培养兴趣,使得兴趣形成习惯,获得身心的发育,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在人生的长河中,是塑造性最强,被多样化的新鲜事物所影响的程度最深的岁月。

  在语文学习层面,博览全书,丰厚积淀,可以让人下笔有神。离开名著阅读,一味埋头做题,无异于舍本求末。长此以往,会让机灵的孩子变木,聪敏的孩子变笨,正常的孩子反常,并患上语文学习的不治之症:品诗则头痛欲裂,赏文则六神无主,审题是无法逾越的难关,阅读是断难突破的瓶颈,写作是必败无疑的死穴。错过了最宝贵的读书季节,已牢牢附体的“名著阅读缺失症”就会从中学、大学一路跟进,直至影响人的一生。语文学科的人文特征决定了语文教育资源的无限丰富性,对学生的成长而言,课本内容充其量只是滴水,课外世界则是浩瀚的海洋。这“滴水”不该成为语文学习的限量和禁锢,也不该去提纯和蒸馏,而应该把它融进海洋,尽最大的可能,让学生五官开放、神骛八极,去拥抱整个世界。

  阅读经典远不是带给孩子们的全部,甚至也不是孩子们从经典阅读中获得的最为宝贵的收益。因为经典阅读的作用,不仅在于激发读书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拓宽人生视野,丰富人文积淀,为孩子们未来的高中学习、大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更在于陶冶性情,砥砺意志,滋养心灵,成长生命,给孩子们涂好绝美的精神底色,为其人生大厦夯实最稳固的根基。在精神层面,腹有诗书气自华。名著阅读培养精神、静定心性、滋养心灵的显著功效,足以为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奠定根基。正是他们,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延伸方向,续写着国家的未来。

  三、经典阅读在推广中的障碍

  1.内容选择障碍。由于孩子们受到年龄、阅历等影响,接触书籍时,往往在书籍的选择上存在局限性,为读什么书而感到困惑。升学率压力下,学校要求的阅读内容多与考试挂钩,学生不能从自身兴趣出发。经典是建筑心灵殿堂的基石,但在这个许多中学为考试和分数忙碌的时代,这原本应该最为稳固的基石早已摇摇欲坠。

  2.阅读时间障碍。学生课业压力大,不能保证必要的阅读时间。许多父母甚至学生自己都认为,名著阅读哪怕千好万好,但对提升考试成绩没有立竿见影之效,耗费这么多时间读书,远不如用来做习题。没有时间的保障,经典阅读无法开展,或只是停留在泛泛的翻阅,而无法从中得到真正的启迪和共鸣。

  3.阅读环境障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 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在家庭中,家长没有树立起科学阅读的理念,在对孩子各种特长要求和培养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对于孩子阅读的要求相对降低了。在学校中,教师为了升学率的提高而实行题海战术,为了高分而盲目阅读参考书,而对名著的阅读没有给予必要的指导,不再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四、从《走进名著――人大附中学生这样读书》这部书籍,看人大附中经典阅读教学方法

  《走进名著――人大附中学生这样读书》这部书籍,不仅仅是一部读书笔记的汇编,它具有更为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力,它不尽号召广大的初中生们去读书,更是提倡一种指导性的阅读即引导同学们读名著的培养方式。人大附中通过启迪和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性情的陶冶,人格的建设,价值观的树立以及各项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全范围提升。人大附中在语文教育事业上以长远的眼光和深厚的使命感为依托,面对升学压力,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坚持推行使学生们与名著相约的教学方式。在岁月的历练和检验中,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这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它不只是观念上的提倡与呼吁,更重要的是将其落到实处,并持之以恒地坚守。人大附中采取了很多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这正是人大附中多年来坚持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学校为学生搭建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一切教学活动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为分数所累,大胆开展创新性、个性化的素质教育,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灵活的个性化教育模式,为祖国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五、推广经典阅读的有效途径

  1.要把握住最佳时机,解决“阅读时间”问题。小学阶段,是阅读的黄金季节,是培养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受年龄、心智水平、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一些伟大的经典名著还不能够在小学期间阅读。到了高中,课业负担很重,学生又往往无暇他顾。因此,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间应该在初中,尤其是初一初二。一旦没在初中阶段进行有质有量的课外阅读,错过了这一读书的黄金时间,指望到高中、大学或走上工作岗位后再提升读写能力,实际上已经意义不大。因为,一旦初中阶段学生的读书兴趣没激发出来,读书习惯没有养成,阅读视野没有打开,那么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们就会对读书心存障碍和抵触,不会读书将导致不去读书、不想读书,其阅读理解能力也将因此被终生“定格”在一个很低的层面上,再难补救。人大附中正是抓住了这一闪而逝的两年时光,充分加以利用,因而取得了如此不凡的成绩。

  2.要推荐最佳作品,解决“阅读什么”的问题。作品过浅过易不利于调动阅读兴趣,同样会形成阅读障碍,影响阅读的展开。阅读中要注意对孩子的引导,多读经典。在孩子们开启阅读长河的最初阶段,应该让孩子们去读那些经典的书籍,恒久传颂的书籍,去体会大家们在文学创作中的文思泉涌,挥洒自如和平实质朴,去领悟大家们通过作品所表达出的壮志豪情,温存关怀和那份从容豁达的心态。人大附中的名著阅读活动,是从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品起步的。让孩子们浸润其间,如醉如痴,欣然忘我。在对现当代名著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之后,老师们在推荐作品时,从时间上适当向古典名著扩展,从空间上逐步向外国名著扩展,从体裁上则向散文、人物传记、纪实作品扩展,逐渐拓展孩子们的阅读视野。经典名著不仅带给孩子们以巨大启迪,同时带给孩子们以极大乐趣。就这样,孩子们对阅读经典产生了强烈兴趣,阅读的局面也随之打开。

  3.要有科学有效的方法,解决“怎么读”的问题。经典阅读是语文学习之根,是心智成长的基础,现在已有不少人对此有基本的共识,但在许多学校,往往是给学生一个长长的书目了事,对于学生读没读、怎么读,则很少去做具体的指导和持之以恒的引领,这样的经典阅读,结果聊胜于无,也形同虚设。老师每次推荐一部作品,都要求师生共读,年级同学共读,甚至学生父母共读。读完一部,再推荐下一部。与此同时,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真切感受,每周不少于一篇,篇幅长短不限,体裁形式不限,内容角度也不限。关键是要放手放胆,写出真意和个性,展示思考和才情。每次的读书笔记,老师有批阅,有讲评,有指导。优秀的读书笔记作为范文印发全体学生,既是示范,又是激励,充分调动学生们读书和写作的热情。

  4.通过有效的方法,检验“读得怎么样”。多年来,人大附中一直坚持这种以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深化阅读的做法,使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兴趣、阅读质量不断提高,读书笔记越写越好,达到了读写结合、读写共进的目的。其实,这种做法与新教育实验倡导的“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理念完全一致。共同的阅读,不是一项简单的阅读活动,而是一种以团队智慧补个体思考之欠缺的有效阅读,尤其在形成共同的语言和密码、共同的价值和愿景上效果显著,对于班级文化和学校精神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

  5.采取了“共读共写”的模式。在这一读一写之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乃至整体的语文综合能力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一点从孩子们阅读名著之后所撰写的读后感中便可看出,其间体现出了孩子们通过阅读而产生的改变。孩子们从被动读书完成任务,到愉快地完成读书作业并主动为老师和同学们推荐新书好书;从手握笔杆艰难的堆砌着读书笔记的字眼,到文思泉涌,酣畅淋漓地吐露心声。

  6.要有敢于担当的自信,这是推广名著阅读的根本。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在相当程度上,教育已退化为教学,教学已退化为传授知识,传授知识已退化为追求考分。素质教育如此节节败退,也推波助澜地让以考分高低判断学生优劣、决定学生命运,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阅读名著,是要承担风险的,也很容易招致非议,是件受累不讨好的苦差事。但是,人大附中知难不退,充满自信。他们坚信阅读的力量,坚信教育的规律,并且通过创造性的工作,让学生们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因为他们坚信,任何劝导规训的金玉良言“都比不上他自己翻开书页,亲身体验书本中奇妙而广博的世界” 。

  书籍是美好的化身,阅读是美妙的旅程,身为人大附中的学生是幸运的,与经典同行的师生是幸福的。一个人可以不读书,一个人可以没有精神内核,然而一个民族若没有丰硕的精神养料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那将如同没有地基的高楼一般,随时面临轰然倒塌的危险。正是出于上述原因,促成了此次人民大学出版社与人大附中的一次合作,忠心希望孩子们都能够像人大附中的学生们一样,去读书,读好书,去享受读书带给自己的充实与幸福,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陈燕丽.青少年学生课外书阅读动机与阅读兴趣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3]于树泉.吴凌.《走进名著――人大附中学生这样读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13.7.

  [4]于树泉.人大附中老师这样教学生――我的教学育人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10.

  经典名著篇2

  关键词:农村教育;阅读名著;素养

  一、现阶段名著阅读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师和家长不够重视

  目前在我国农村,名著阅读的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犹如带着镣铐的舞蹈。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当中,学校、教师和家长往往都会因为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等,而只注重对学生的应试教育。

  2.学生自身不够重视

  对于很多农村的初中生而言,他们并不太喜欢阅读具有深邃含义和现实意义的经典名著与文学作品,而更喜欢阅读现代流行的许多快餐书籍,比如小说和漫画等。经典文学名著因为其自身特性,通常具有一定的地域风格、人物特色和时代特点等,与农村初中生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等都有着较大的差距,再加上大多数初中生因为年龄所限,生活经验缺乏以及思维模式有所限制,尤其是农村初中生更是对世界各地多彩文化的见识体验少,因而导致他们会对经典名著的阅读理解感到难度很大,也就不愿意深读和深究。

  3.教师教学方法的落后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很多在名著阅读这方面的教学方法都较为落后,其主要表现在: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较少、讲解方式自说自话、太过灌输给学生自己的主观阅读体会与感悟、以名著总结资料代替名著让学生进行阅读等,这些落后且过于形式化的教学方式都不利于学生的名著阅读与思考,更何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阅读名著来提升语文素养的措施

  1.改变思想

  若想改变现状,解决以上问题,让农村初中的学生真正可以通过阅读名著来提升其语文素养,首先就要从思想入手,也即是学校、教师和家长都要认识到培养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重要性。其次从实际情况上来看,我国近年来中考语文的名著阅读题所涉猎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仅依靠课本中的名著节选课文已经无法完成试卷上的阅读题目,所以这更需要加强学生的名著阅读能力和范围,从而使学生真正学好语文这门课程。

  2.制订措施

  制订一套完整完善且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对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名著阅读方面来说意义重大。制订这项措施的主要目的是让农村初中的学生真正开始开展阅读名著的活动,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名著阅读活动进行引导,而并非只单纯对名著的内容进行讲述与解读。教师将传统的名著讲述与解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对名著做出简要介绍后,激发起学生对名著的兴趣,继而主动开展阅读,是一项非常好的名著阅读引导措施。当然,这一引导措施若想真正发挥出其效果,还需要做到常态化,也就是要促进学生阅读名著的坚持性,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名著阅读习惯;学校或班级内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名著阅读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的同时,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个人所长,并通过一定的比赛竞争来提高学生对阅读名著的热情,继而更进一步达到教学目的。

  3.指导方法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时,要充分令学生把“读”与“写”两者相结合,以求让学生真真正正地读出实实在在的效果。其具体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点:让学生制作名著简介卡片,摘录名著的作品名、作者、作者国籍以及主人公的相关信息等,以便记忆;让学生进行名著故事梗概写作,比如结合名著的序言与后记等写一则几百字的内容简介,以增强学生对名著全书的整体印象;让学生摘抄名著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写名著片段简评,比如根据所摘抄下来的精彩片段进行分析与简评,以便学生及时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受;让学生写名著全篇的读后感,使其真正体会到名著带给自己的人生启示与文学熏陶。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工作尤其是农村教育工作的成效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如何更加有效地引导农村初中生进行经典名著阅读,从而提升其语文素养,很多教育教学专家和工作者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总结出了重要理论。然而,若想真正做好这项工作,使农村初中的学生真正阅读好名著、学好语文这门课程,还需要更多的农村教师们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经典名著篇3

  通过对名著《水浒传》的阅读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兴趣。

  通过对人物相关故事情节的了解分析人物性格。

  训练和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中主要人物相关故事情节的解读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了解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教学设想:小说采用章回体结构,这堂课就借用其章回体结构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回:读名著,人物故事记心间;论英雄,翰墨书香常思考

  通过幻灯片播放水浒英雄的图像,同时播放《水浒传》的主题曲,在雄浑激昂的歌声中进入情境。

  假期大家读了《水浒传》,请学生简要概括这部小说的故事内容(随机请学生回答,注意随时点拨)。

  幻灯上出现四个英雄人物的图像,分四个小组,对每个人物进行简要的介绍,其他成员进行补充。

  《水浒》有一百单八将,其性格、形象迥异,我们该如何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呢,进入第二回。

  第二回:怒与悲,众学子同论豹子头;褒和贬,各小组共议呼保义

  以林冲和宋江为例进行分析,掌握分析人物的方法。

  (1)小组内讲述有关林冲的故事并分析形象,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2)教师总结,明确:

  林冲(豹子头)相关的故事:误入白虎堂、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火并王伦。

  人物形象:武艺高强、有勇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忍辱负重,最终被逼上梁山。

  (3)小组内讲述有关宋江的故事并分析形象,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4)教师总结,明确:

  宋江(及时雨)相关故事:义释晁天王、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攻打曾头市。

  人物形象:仗义疏财、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5)水浒英雄的形象各不相同,个人经历也不同,为了个“义”字,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让我们再次回顾那些令人难忘的精彩故事,请看第三回。

  第三回:渭州城,拳打镇关西,同说提辖之粗细;黄泥冈,正中七星计,共论计策之玄妙

  1.请学生打开课本,对照幻灯片的要求阅读课文

  (1)速读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片段,品读其描写精妙之处。

  引导学生读原著精彩情节“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引导学生分析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原著中精彩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多角度的描写。

  (2)在“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鲁提辖性格中的粗与细表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明确:在去找郑屠复仇之前先在客栈坐等了两个时辰,估计金氏父女走远了,方才起身;打郑屠之前故意借买肉激怒他,让郑屠先动手;打死郑屠后,大骂镇关西诈死等。从这些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鲁提辖临危不乱、遇险不惊、胆大心细、有勇有谋的形象。

  (3)有同学说“我已经看过《水浒传》电视剧了,所以无需再看原著了”,请以“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精彩片段为例,对照影视,谈谈你的看法。

  通过比较文学名著和影视作品的优劣,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教师总结,指出影视作品的长处和短处,强调看影视不能代替阅读文学名著。通过讨论,学生明白阅读文学名著的必要性。

  (4)请学生根据“智取生辰纲”片段回答: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他们使用的“智”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后明确:

  一是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在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时那热不可当”。正是天气酷热,一行十五人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阴树下睡倒了”。天热加上一路的疲惫使杨志的随从们丧失了戒备和警惕。而吴用、晁盖等人却早已在此等候。

  二是智用地利。吴用、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的地点选在黄泥冈和树林里,自然有其道理。“当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茂密的松林既可引诱杨志一行人休息避暑,又可迷惑对方,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实情况。前两“智”充分说明吴用、晁盖等人已经对杨志一行人的行踪了如指掌,已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伏击圈”,只待他们自投罗网。

  三是智用人和。吴用、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巧妙加以利用。杨志此人非常精明,他担心生辰纲出事,每天推迟动身,士兵们担着百余斤的重担,在烈日下行走本就苦不堪言,稍有懈怠就会遭杨志用藤条鞭打,这激起了士兵们的共愤。虞侯、老都管同样对杨志强烈不满,他们的内部矛盾使吴用、晁盖等人有机可乘。

  四是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实现关键靠的是下蒙汗药的时间和方式。众目睽睽之下,吴用、晁盖等人喝酒若无其事,杨志等一行人却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这都得益于刘唐与白胜精湛的表演,可谓天衣无缝,吴用的计谋之巧妙也令人叹服。

  2.老师寄语:读名著长精神,扬我中华威;品经典增见识,铸我民族魂

  教师总结: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从《水浒传》中人物的绰号和人物的精彩故事中一起感受到了水浒英雄们独特的个性风采,也一起领略了名著经典的独特魅力。希望同学们多读经典名著,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经典名著篇4

  摘 要:裸读名著,读出真感、真情、真知。尝试从名著的体裁小说出发,让学生不仅知道故事情节,还要让学生带着理性的阅读兴趣,从“语文”的视角,透过生动的文字产生文学鉴赏意味的阅读理解,从而为初入中学的学生种下一颗文学阅读审美的种子。

  关键词:裸读;真感;真情;真知

  名著阅读现状:

  应试模式:为了能尽量拿到中考试题中的五分,老师一般会采用把名著每章回化成一道道碎片化的冷冰冰的题目,然后印成讲义让学生做,反复背,反复默。本该爱上名著的青春好时光,孩子们避恨唯恐不及。放任模式:名著阅读结果往往成了学生自己的事,自觉不自觉的事了。名著阅读现状堪忧,带领学生走进经典,裸读名著,将名著教学真正融入课堂势在必行。

  一、裸读名著,读出“真”感

  随着网络资源的丰富,老师的备课“拿来主义”成风,在粘贴剪辑下,形式代替了思考,备课成了简单的“手工操作”。当我这学期准备《西游记》阅读课时,我通过反复读原著,读出了自己的真感受。

  初读,读到故事:四圣试心、闹五庄观、尸魔戏僧。再读,读到幽默的语言,如:八戒为了留下来做女婿,反复标榜自己能干“虽然人物丑,勤紧有些功。家长里短诸般事,踢天弄井我皆能”;第一次看到白骨精变得美女,“八戒闻言,满心欢喜,急抽身,就跑了个猪癫疯。”读到这些文字,我都忍俊不禁。写白骨精的“一变:那女子生的――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难怪李卓吾会点评一个“妙”字。第三遍读,读到了反复叙述,例如五庄观中悟空求助,连着去了好几个地方,最后才在观音那里找到办法;“三打白骨精”一定要写“三打”,从小说的角度来说,情节的一波三折才会让故事更好看,也才更能烘托出人物形象。读完三遍,我体验更多的是阅读带给我层层深入的快乐,虽然《西游记》的电视连续剧是伴随我长大的,但是阅读原著带给我的感受更深刻,更能让我尝到探究和发现的乐趣。

  于是在第一次设计这堂课时,我的题目是“在三中品妙”,第一环节,梳理情节,检查学生的阅读状况,为了让孩子们在阅读时更有抓手,我设计了“阅读报告单”,便于学生概括人物和情节,课堂上的反馈证明了学生都认真阅读了这些回目。第二环节便是赏析语言,为了相对集中,我选取了三打白骨精中的一些语段,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发现语言上的特点,在这一环节,学生的发现超过了我的预期,他们不仅体验到了语言的幽默、描写的细腻,还说出了白骨精变化所用的计谋和内在的层次。第三环节关注数字“三”,三变、三打、三逐、三求、三挑唆,他们在这个数字中发现了作者情节安排的妙处。

  这堂课在师生共读原著的基础上,老师用自己的裸读感受来引领学生发现原著中语言和情节的妙处。

  二、裸读名著,读出“真”情

  第二次备课,在掌握了很多资料后,我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中,因为网络上各种言论都有,有的还是相悖的,都有各自立场和自我的解读。虽说这些文字也确实开阔了我的眼界,但我发现自己找不到自我了。所以我果断地抛开了所有的资料。

  再一次沉下心来去读原著,我发现第27回“三打白骨精”最后悟空被唐僧驱赶的部分特别打动我,当我独自用朗诵腔还原唐僧和悟空的对话时,我不禁流下了眼泪。反复细读,我问自己,到底是什么打动了我?是悟空内心变化中的复杂情感呈现出来的这个形象打动了我,从小到大,孙悟空在我心目中一直都是无所不能的英雄,从未感知过他的委屈、无助和绝望,如:“这才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罢,罢,罢!”这三个罢中有悟空的委屈、怨恨、颓丧等复杂的情感。“他将书摺了,留在袖中,却又软款唐僧道。”这个软款中能读到悟空在内心经历过挣扎后的释然。当我沉浸在这些文字中时,我读到了文字背后人物的“真情”。所以在这堂课中,我将这段对话通过学生的分角色朗诵和点评,带领学生体悟文字背后人物的情感。学生对文字的领悟能力一点不逊于老师。

  有感情地朗读和细细地揣摩语言是把握人物情感的最好方法,也只有这样的裸读才能真正走进名著,和名著中的人物a生共鸣,从而享受阅读的乐趣。

  三、裸读名著,读出“真”知

  一部好的名著之所以经久不衰受到读者的喜爱,不仅仅是故事吸引读者,情感上和读者产生共鸣,也因为它能带给读者深入的思考。

  《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从一开始被当成戏言,到后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主旨提炼。到近些年来的各种探秘,如妖精之谜、磨难之谜、心猿之谜等等层出不求,我想能写出这些文章的作者都是从名著中读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的。为了引领学生在《西游记》中也能读出自己的真“知”,这堂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从细节入手探索小说主题。

  (1)两次离开:14回唐僧抱怨,扭头就走;27回唐僧无情反复驱赶,悟空再三恳求。

  (2)三次流泪:第一次,担心会死;第二次离开菩提祖师;第三次受冤被赶。

  在比较阅读中慢慢地体悟在取经过程中悟空的变化真的很大,从一开始的任性,想走就走,到后来的一心保护唐僧取经,反复恳求唐僧留下他。从悟空的眼泪中读出他对唐僧的情谊渐浓,学生自然也就悟出了这条取经之路其实就是成长之路,也慢慢地悟出了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条取经之路,有困难挫折,也有互相帮助,但最终这些经历都会让自己成长。

  经典名著篇5

  关键词:初中名著导读 阅读计划 激发兴趣 阅读方法 形成习惯

  回顾多年的语文教学,我深深地感到,学生中考成绩的优秀与三年来学生们大量阅读名著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让我真正体验到了名著阅读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巨大作用,同时阅读名著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7~9年级的学生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 国家教育部门为此也指定了中学生每一个学期的必读书目,这些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中学生必须阅读的精神食粮。而且近年的语文中考当中,名著或者是近当代作家的名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阅读当中,而且名著考题也需要学生对文章情节有深入理解,才能较好地作答。这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相吻合的。

  我们同时也会发现,现在初中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学生不乐意进行课外阅读,尤其是阅读一些名著。学生平时作业较多,课业负担重。他们常常会把看电视和玩电脑当作课外的娱乐消遣方式,这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课余时间。特别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中学,学生家庭环境大多一般甚至困难,家中少有藏书,家长也较少引导孩子进行阅读。因此,真正能完整读过名著的学生很少。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走近经典,阅读名著,已成为每位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我在名著导读的教学中也做了一些尝试,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 制定阅读计划,设定目标。

  阅读计划须按年级制定,详细至每学期、每一个月、每一周。特别重要的是七年级。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过渡到中学,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自觉性不强,我们必须指导学生准确地设定目标,让目标成为他们精神跋涉的前方驿站,引导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按计划达成目标。七年级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时期。这时候打下了基础,往后在八、九年级才能循序渐进,事半功倍。在六册的语文教科书中,规定了每学期必读的名著篇目,但在课文当中其实也提供了不少的可读名著。依据这些,我们拟定七至九年级的阅读计划如下:

  制定每学期的阅读篇目后,还要布置适当的阅读量,合理安排好阅读的密度和时间。九年级的必读篇目不少,但九年级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因此,可以把九年级的阅读任务放到七、八年级。比如,可以把九年级上学期的《水浒传》、《傅雷家书》放到七年级,把《格列佛游记》和《培根随笔》放在八年级,九年级上学期阅读《简?爱》。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加以灵活安排。在平常的阅读中,七年级学生每天要抽出一个小时进行阅读;八年级,让学生每天抽出30-40分钟阅读;九年级因为学习时间紧张,阅读尽量安排在寒暑假以及周末,平时让学生每天抽出15分钟左右阅读回顾精彩片段,包括12部必读名著。同时,七八年级每周可安排一节课让学生阅读或点评名著。

  老师光帮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还不行,学生必须要落实计划才能收到效果。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自己拟订一个可行的措施,比如每月阅读的篇目内容、每周的进度、每天阅读的时间等等,制成一个表格,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栏中,以起到互相监督、互相鼓励的作用。也可以在全班进行阅读比赛,看谁读得更多更快。总之,在班级中要营造一种爱读书、读好书的氛围,让每一个孩子能落实阅读计划,养成阅读习惯。

  二、激发阅读兴趣,快乐阅读。

  名著阅读是快乐的,名著阅读也是枯燥、艰辛的。要想快乐阅读,必须有兴趣做基础。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人们只有在活动中对某种事物萌发的情感,才会去学去做。”兴趣是学生阅读的最佳老师。教材中的名著导读对作者、主要人物和情节作了简要的介绍,展示了作品精彩的片段并进行了简要的点评。有的学生仅凭兴趣看一下,或者在老师的讲课中快速浏览一下,而大多数学生是很少认真看的,很多学生就算看也是为了应付考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通过多种方式或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拉近学生主体与文本的距离,使之产生一定的阅读期待。

  1.视觉欣赏激发阅读兴趣。

  用影片片段也可以很好的激起阅读兴趣。比如播放《荒岛余生》的一个片段:主人公处于一个荒岛,赤脚艰难地走在水中,脚烂了,鲜血从红肿的腿脚上流出来。主人公咬着牙,脱下上衣,把他撕下,包裹在脚上,拄着棍子继续前行。主人公究竟发生了什么呢,才出现这一幕,学生都很想知道。这时候就可引导学生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同样,《骆驼样子》、《西游记》也可以播放片段让学生观看,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课堂引入名著内容。用教材名篇之“点”带动相关名著之“面”。课堂教学内容里,有很多名著的选读,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全部。比如,学习课文《寓言四则》(七年级上册)就可以联系《伊索寓言》;学习课文《列夫?托尔斯泰》(八年级下册)就可以联系《名人传》;学习课文《智取生辰纲》(九年级上册)就可以联系《水浒》等等。因为是课堂学习,学生对这些选读部分有一定的了解,但同时又不能全面了解其中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社会背景等,学生就会自然产生探求的愿望,利用这一点可以让学生走进名著。

  3.片断朗读激发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早读课或者在课前,我常常搜集与名著有关的佳文片断,读给学生听。由于读的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充满趣味,再加上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朗读,学生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他们会觉得读书是多么有趣的事,渐渐地他们就会觉得只从老师口中了解不能满足自己了,得找本书读才行。坚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学生阅读的兴趣就大大提高了。

  经典名著篇6

  麦庄版《关云长》是由甄子丹、孙俪、姜文等演员主演的历史人物传记型电影,影片讲述了官渡战役之后,关云长为存忠义和保护刘备家人被迫降曹以及千里走单骑护送嫂子追寻先主的故事。对比《三国演义》原著,电影版《关云长》剧情集中在关羽与曹操以及虚构出的三嫂关系上,影片对经典名著进行了既合乎情理又突破创新的改编,而叙事方式和功夫元素也满足了电影的商业诉求。以下,本文从角色塑造和叙事方式两个角度来论述该片的“非经典”的表现。

  一、 角色塑造的非经典

  (一)传统英雄史观的不同

  黑格尔在《小逻辑》里以“绝对理性”为理论前提,指出历史英雄“理性”精神执行任务,历史英雄身上集合了整个民族的品质,是整个民族的精神化身,虽然黑格尔模糊甚至对立了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根本推动作用,但黑格尔这里的英雄史观无疑是站在纯粹的、抽象的、单一化的,一种基于古希腊悲剧精神传统的理解,这和我国古典传统历史演义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上可谓异曲同工。学者蔡东洲、文廷海:《关羽崇拜研究》中指出,民间对关羽的崇拜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心理反映,是建立在民众的文化消费和崇拜需求基础之上的,华夏民族拥有共同文化心理,尤其是儒家伦理文化在明清时期被视作正统显学,因此关羽更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符合传统道义的圣人形象。[2]然而影片中试图透过历史重重迷雾还原出人性化的关羽,依托于其所在时代背景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解释和解读关羽内心思考与选择。从读者接受论角度来说,透过影片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解读化的关羽。

  (二)文化意义不同

  无论曹操和关羽都具有“双重文化意义”,一面是历史形象,一面是民间文化形象。导演庄文强、麦兆辉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自己是香港人,从小到大接触的三国漫画与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对历史人人物的描写也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对于广东、香港地区,“关二爷”广泛分布在庙堂和佛龛里,从民间文化和后现代解读下的关羽已经区别于《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这是麦庄版港味《关云长》“非经典”改编的文化因素。以拍港式警匪片出身的两位导演首次试水武侠片,其内核依然是对“忠义”的深入探讨。

  (三)人物性格刻画更为立体

  《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扁平化、脸谱化,符合古代人们审美趣味。但在影片中,主要三个角色即关羽、曹操以及虚构出来的绮兰,古典人物形象赋予了现代人的思维、情感方式,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不再非黑即白的单一。比如影片中曹操与僧人有一段对话,首先体现在曹操的矛盾性上,残忍而仁慈,“法”“术”“势”集于一身,曹操以战来平乱世,以牺牲来换取天下太平、四海统一,虽是枭雄却仍不失是个理想主义者。再如有一段曹操关羽二人关于征战袁绍的对话,曹操以“法纪”为平定安邦之良策,关羽则以“道义”为人之准则,这番争论无法用高下来判断。而事实上,关羽恪守“道义”最后落得如此下场,正如片中关羽不止一次自问难道关羽非杀不可,影片没有给出解释或答案,但情节叙述与安排似乎不言而喻。

  女性角色处理上,孙俪饰演的绮兰影片中虚构的人物,小说中涉及到女性角色都是作为男性附属而存在的,她们具有伦理象征的符号意义,就整部小说来说,女性角色很大程度上起剧情推进作用。在影片中,关羽一直默默保护着绮兰,出生入死几次解救不惜性命,绮兰深受感动也明白关羽心意,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这种女性性格的刻画区别于以往历史演义小说。当然《三国演义》笔墨着重于军事战争、政治外交等历史风云大事,对人物感情描述自然就少,这也正好为后人对历史经典进行二度创作提供素材。

  影片探讨的核心话题便是“忠义”,导演想要探讨的是现代意义上的“忠义”,剧中关羽依然忠义为骨、义字当头,但是一路被追杀,被迫出手杀人,铲除路障便使他开始自我省思以及对“忠义”的新思考。导演认为对今天来说,“忠义”类似于一种宗教般的狂热,而植入现代人所面临的处境和思考,这种怀疑是现实合理的。我们知道关羽是“神武”“忠义”的人化象征,而电影中对关羽来说忠和义似乎是无法调和的矛盾,忠是对于刘备的,义是对于曹操的,也是对于天下百姓的,正是这种矛盾冲突构成了片中关羽情感上的撕裂与冲突。影片将抽象的英雄还原到具体的人,展现的是人性中最为微妙的思想情感,这种对角色性格的处理是符合现代人审美趣味的。

  二、 叙事方式的非经典

  关于《三国演义》的评本,比较成体系和权威的版本有钟惺、毛宗岗的评本,每一版本根据评者所处时代和学派不同又各有千秋,为此本文在演义小说基础上结合历代名家点评继而根据叙事本体理论,创作论两个方面进行影片叙事的论述。

  (一)叙事本体上的改编

  1.关羽在影片中呈现的“孤胆英雄”的形象,无论是以一对一还是以一对多,片中关羽一直是孤军奋战的状态,他在剧中不止一次问到“难道关羽非死不可”,或许他不明白自己恪守“道义”究竟哪里有问题,这些恰恰引发了他内省和自我怀疑的心理动机,这是小说或正史中没有给出的,而片尾借曹操之口说关羽实则是被一群披着羊皮的狼害死的这段对白也起到点睛作用。可以看出影片中剧情着力在“英雄之旅”的叙事模式中,“英雄之旅”是典型的好莱坞叙事模式,叙事上往往是英雄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完成超出自己预期和能力的任务。根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与推断,关羽亡归先主整个过程并不能推测出“过五关,斩六将”的历史事实依据,且后代学者研究关羽并非北山河北寻刘备,可见《三国演义》里有过五关斩六将情节描写为罗贯中杜撰情节,那么这种叙事恰恰和“英雄之旅”叙事模式不谋而合: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孟坦;过虎牢关时杀卞喜;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而影片对这段的表现则是充分展现了视听语言的艺术魅力。电影中这个“脱逃”抑或称为“追寻”的过程是全片的精华所在,也是电影叙事元素和技巧的核心体现,在剧情关键节点上制造冲突,脱逃元素,如关羽在兵器行被暗箭所伤,逃跑过程中后有追兵,前无去路,自己因受伤体力不支,还要保护弱质女子,内外交困下如何逃脱,这便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当然悲剧性结尾是本片升华,纵使是宅心仁厚、忠肝义胆、义薄云天的英雄,为何落得身首异处的悲剧下场,这种悲剧究竟是性格、时代还是命运造成的,这些问题的思考空间更多的是留给了观众。[3]

  2.增加情感线,丰富人物性格和叙事。本片副线是关羽和三嫂的微妙情感,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护送的是两位嫂子,而绮兰是影片中虚构的角色,影片对小说进行了大胆改编,绮兰则是勇于追求自己幸福的具有现代女性思想的角色。关羽原先“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无论《三国志》或《三国演义》中都没有提到关羽杀人原因,影片中解释为放牛倌时期的关羽为救他爱慕同村姑娘而杀了歹徒,这种设计也为后来两人情感叙事买下伏笔,包括后面刮骨疗伤、千里走单骑等小说情节做了合理解释,同时也丰富了整体叙事效果。

  (二)创作上的非经典

  1.创作情感基调的改编。事实上,在《三国志》里陈寿对曹操是比较推崇的,在历史文献和流传文学作品上,曹操也是雄才大略、文采奇高的人物,明代以后的市民社会民间文化兴盛发展,尤其儒家文人在文化上的汉室正统倾向性导致了刘备、关羽等人民间形象很好,而曹操被视作奸险小人,所谓“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广大人民接触更多的是民间文化而非正统历史,因此,“尊刘贬曹”的情感基调也就产生了。在《关云长》中,这种政治立场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回归本性后的人物刻画,电影对历史小说中有很多不符合逻辑的情节进行了合理化想象,比如原著中有“操欲乱其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毫无倦色”[4]情节,电影中作了合理化改编,虚实结合的影像表达出关羽思想上“情”与“理”的挣扎,丰富了人物性格。

  2.增添商业电影叙事元素,比如功夫元素、变节元素等。电影增加了打斗动作元素也能很好符合甄子丹功夫巨星角色定位,如黄河渡口杀秦琪一段,小说中用“二马相交,只一合,关公刀起,秦琪头落”寥寥数字就描述了整个打斗过程,电影中运用升格镜头以及富有张力的背景音乐更进一步放大了打斗的细节要素,影片讲述关羽带着绮兰投奔先主过程花了70分钟,这段正是影片叙事精华所在,电影叙述艺术在这段视听表现中得以充分展现。再如变节元素,如最后有一段林中打斗情节,明暗变化的光影可以映衬人物内心细腻情感,此时关羽先是受绮兰一刀后遭受埋伏,曹操、张辽等人悉数登场,最后汉献帝出场方知杀令为其所下,这段情节是本片高潮所在。

  结语

  电影通过对《三国演义》经典文学的改编,不仅提供了观众阅读名著的多元方式,同时突破文化传统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按照现代文化语境重新进行解读更符合现代人审美思维,这些要素在叙事和艺术表现上更符合商业电影诉求。

  参考文献:

  [1]王涛.刍议历史演义小说的叙事特色和人物形象塑造手段[D].西安:西北大学,2012.

  [2]王峰旗.关羽形象――从历史到艺术的演变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3]刘辉.港式三国――从麦庄版关云长说起[J].当代电影,2011(11).

  经典名著篇7

  其实这是《红楼梦》里面的一个经典名句。不管是看《红楼梦》的小说还是电视剧,其实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这种那种情绪就让你有所感染力。

  上一个暑假的时候,我就和我妹妹在家里一起看《红楼梦》电视剧和小说加在一起。

  然而这个暑假的时候,我就和我妹妹在一起看了新版的《水浒传》电视剧,因为比较老版的《水浒传》的话还是比较喜欢新版的《水浒传》,因为演员什么的都能够看得进去,画面特质还有制作效果都比以前的要好很多。

  至于经典嘛,这个就很容易意见不一了。

  以前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里面的智多星吴勇总是觉得他长得很帅,而且还很有智慧的样子。

  经典名著篇8

  关键词:名著;阅读;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化的不断深入,“权钱至上”等思想严峻,人们似乎没有了最初的信仰,为了名利不择手段。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道德修养的熏陶与培养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显得尤为重要。有人曾经说过:“语文是开启人生智慧的金钥匙,好的语文教育是对学生心灵的滋养。”而经典名著是语文中最能体现人类智慧的读物,它可以充分滋养人类的修养与性情。长期阅读经典名著不仅可以学习读物中人物具有的精神与品格,养成独立的自我认知;更会在阅读中陶冶情操,让自己明白人生追求与生活信仰,而不在浑浑噩噩淹没在无休止的名利追逐的长河中。

  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在手机或者其他电子工具上阅读,包括心灵鸡汤、网络小说,很少有人愿意安静地坐下来去阅读一本经典。这就造成阅读的人越来越少,阅读所花的时间越来越少,阅读的质量越来越差。长期缺乏优秀作品的滋养,让学生形成片面的人生观,使得其思考能力与综合素质水平都在下降。面对这些情况,如何正确指导学生去阅读经典、去热爱经典成为教师重点思考的教学工作。以下是本人在借鉴大量学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以下看法总结的几点关于经典名著阅读的教学策略,希望对优化当前阅读现状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指导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经典名著通常由于篇幅较长,内容较晦涩而不入学生的法眼。如果老师强迫学生去读,学生在阅读时通常会抱有应付的心态和畏惧的心态,不能正确领悟其中的精华,同时还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阅读初期,教师应该选择几本趣味性较强、内容较为通俗易懂的名著推荐学生去阅读,慢慢地再推荐一些有深度的经典名著让他们去阅读。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爱上阅读,在乐趣中慢慢品味经典中集结的智慧。例如,四大史书中《资治通鉴》比较难理解,但是《史记》相对就容易一些,因此对于刚开始接触名著的学生来说,老师首先应该推荐《史记》而不是《资治通鉴》。

  二、指导学生安排合理的阅读时间

  经典名著的阅读不是一蹴而成的,有时候读一遍往往难以理解其中更深层次的含义,只达到走马观花的效果,想要真正理解名著的价值需要重复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部分学生都有三分钟热度的习惯,有时候兴致勃勃拿起一本名著读了几页就放下再也不去触碰,有的学生可能会沉溺其中而耽误正常学业。因此,老师要指导学生、关心学生的阅读状况,及时帮助其纠正错误的阅读时间安排。对于半途而废的学生,老师可以将名著中一些有趣的情节讲给学生激发其继续阅读的兴趣;或者安排合理的任务让其完成。例如,学生在阅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时,一开始可能是被名称所吸引,但是开始阅读后发现不容易读懂,这时候老师可以适当地透露一些有趣的片段,让学生不要放弃。对于“爱不释手”的同学,老师要积极引导,不要让其沉溺其中而耽误其他学业。

  三、借用媒体作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在许多名著都已经被改编成了电视剧或者是电影,最家喻户晓的应该是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但是大部分学生应该是只看过电视而没有真正阅读过这几本经典名著,老师在活动课上让学生将这些影视作品与原著进行对比,这样既有趣味性,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原著的经典所在。例如在《红楼梦》的原著中,在宝玉挨打后宝钗去探病的一节中,原著的描写是:“宝玉被抬回怡红院后,宝钗是最先来探病的。宝钗先嘱咐袭人如何用药后才开始与宝玉说话。”在关心宝玉时说的是:“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心疼的话并没有说出口,是典型的封建社会妇女该有的形象。而在影视作品中对原著就有所改动了,宝钗说的是:“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心疼。”这“心疼”二字一说出口,不仅破坏了宝钗含蓄的形象,更缺少了对封建时代妇女形象的正确诠释。

  总之,我们都应该认识到读书可以增长见识,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提升一个人的气质与修养。名著的阅读更是这样,它是智慧的结晶,长期阅读可以在增长智慧的同时让我们散发出睿智的气息,让我们用更成熟的思想去思考人生,让我们的意志得到磨炼,让我们的品性得到升华。因此,当代学生要抓住在学校的宝贵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人生道路的发展圈上智慧的光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