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之变,不可胜观

  中华五色

  彭德著,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的五色系统,不仅表明我们祖先对色彩的认识,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和整理这一部分珍贵的遗产,不仅对于今天的色彩史研究有重要的意义,还为当今和未来的人类行为模式提供启发。江苏美术出版社近日推出彭德著《中华五色》一书,系统介绍了五色系统的来龙去脉和详细内容,资料翔实全面,值得一读。

  何谓“五色”

  色彩是人生理视觉的感知现象。对色彩的认识与探求与人的生活、文化紧密相连。我们现在接触的大多是西方色彩体系,建构在自然学科的基础上,在中小学课本里,介绍的就是西方三原色理论。那么,我国传统的色彩体系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色彩体系――中华五色是自然观和社会观相结合的色彩理念。五色就是 青、赤、黄、白、黑,是组成一切色象的基本色,叫五正色,古籍里经常用生活中的物象来表现。刘熙《释名•释彩帛》:“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 “赤,赫也。太阳之色也。” “黄,晃也。犹晃晃象日光色也。” “白,启也。如冰启时色也。” “黑,晦也。如晦冥时色也。”历史文献中,此等描述并不鲜见。

  有传统文化学养的老一代艺术家,如潘天寿先生在著作《听天阁画谈随笔》里说:“吾国祖先,以红黄蓝白黑为五原色”,“均应以吾人眼目之感受为标准”,“定于眼中之实见也”。他们的色彩观受五色系统影响,艺术创作以人的主观感受为基础。

  五行与五色

  五色系统的基础是夏商周三代推行的五行学说。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我国古代思想家试图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逐步形成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式。同时,人们又将味、色、声的感受与五种物质一一对应起来,使得原先的哲学思想更加朴素、亲切,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感性。

  为了巩固统治,限制思想,古代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苛刻繁琐的制度,利用五行思想把一切行为规范在他们可以掌控的范围内。周朝时,周公根据五行框架,作《月令》,规定国王按时起居、穿着、饮食、行政的原则。后世纷纷效仿,陆续编写类似典籍,防止国家的无序混乱。战国时管仲向齐桓公指出五行系统是治国的机要,国君丧失了就要亡国,大夫丧失了就会失势,民众丧失了就会败家。所以,和五行相对应,要用青、黄、白、黑、赤五种正色,用来引导视觉。为了和五行匹配,五行学家生造了一个季节――季夏,时间大概是每季最后的18天,组成一个跨越四季的季节,又叫长夏。这样季节就能够同五行和五色对应,形成五时色:春季青色、夏季赤色、秋季白色、冬季黑色、季夏黄色。于是天子顺应天时,根据季节更换居室、衣服、佩饰、马车、马匹、旗帜、仪仗的颜色。汉以后,帝王的起居和行为都按照五时色的原则执行。

  五色还对应五个方位,东方青色、南方赤色、中央为黄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称为五方正色,简称方色。五方色的功能在于识别方位、分清阴阳和尊卑。唐代设春、夏、秋、冬、中五位官员,每人帽子上有一颗星珠,对应木、火、土、金、水五星;衣服的颜色:春官青色,夏官赤色,秋官白色,冬官黑色,中官黄色。每年元旦、冬至以及每月初一和十五,他们负责汇报各方事务。

  战国时期齐国学者邹衍是推广五行学说的重要人物,他运用五行相克的理论,解释朝代更迭,命中注定是后代消灭前朝。每个王朝或国家,都有先天的命运,木运、金运、火运、水运、土运。由于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循环相克,终而复始,被克的一方必然会被取代。

  木、金、火、水、土,五运又分别对应五德:木德、火德、土德、金德、水德。德指性质。五德的色标:木德青色,金德白色,火德赤色,水德黑色,土德黄色。德色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国旗、仪仗以及帝王的礼服上。朝代更迭时,首先要制定度量衡、历法、车马形制、旗帜名称、乐器、军装、礼服等。大都以国家的德色为基准,按照五色相生相克的原理,规范徽章、旗帜、礼仪器物和官服的颜色。

  五色的含义

  中华五色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形成了独特的尚色文化和尚色习俗。古人赋予色彩特殊的寓意,利用色彩表达精神上的追求。以这五种颜色为代表的五色系统指导了中国几千年的色彩使用规范,并形成了特定的色彩含义。

  从有文字以来,记载各种祥瑞事物,是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传统。据说从黄帝开始就不停地庆祝这些东西的出现。五色的事物出现,当然是吉兆,甚至连草有五色也变得珍贵。一些贵族和名人,还附会许多美丽神话,譬如:有个名叫简狄的女子,吞食了一枚五色燕卵,生下的儿子,成为商帝国的始祖。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未发迹时,他所在地域的上空,经常出现五色云气。南朝陈开国皇帝的皇后,她的母亲曾接受了一个道士赠的五色龟,生了她,龟就不见了。南朝才子江淹梦见一个自称是郭璞的,向他索取一支笔,他从怀里掏出一支五色笔,还给郭璞。自此,江郎才尽。所以人们都说五色笔象征才气。

  青色是生命的象征,青色体现了春天万物生长时的颜色,也即“生命”之色。《尔雅》:“春为青阳,谓万物生也。”汉代立春时,为迎接春天,有祭祀青帝的活动,立青幡服青帻,旗帜上的图案为青龙,祭器为青圭。青色被人们赋予了生命复苏、万物繁衍的象征意义。青色还是低层官吏或平民的常用服饰色彩, 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因为司马为九品文官,服色为青色。明代规定脚夫和搬运工着青布衫裤、青布长手巾。

  赤色是传统的吉祥色,出现赤龙、赤蛇、朱鸟、赤木等这类赤色物象,就是帝王英明的征兆。历代文献不厌其烦地记录这类现象,包括赤雀、赤乌、赤兔、赤熊、赤鱼,朱雁、朱草等也算。武则天时代,有人进贡有赤色斑点的石头,说是石有赤心代表臣民的忠心。唐中宗在山西襄垣浊漳河一带巡视,有赤色的鲤鱼跳出水面,被认为是吉兆。

  黄色是皇家御用的颜色。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沿用隋朝形制,用黄袍作朝服,禁止官员和平民穿戴。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被部下黄袍加身“被迫”登基。黄袍是皇帝的礼服,代表皇权,穿黄袍就是当皇帝。

  白色代表西方,代表西方的猛兽是白虎以及各种白色的生物。一些动物毛通常是有颜色的,因为生理上的变异,变成白色,因此十分罕见,被那些想讨好皇帝的人当成吉兆进贡。如白狼、白兔、白雉、白鸡、白鸠、白乌鸦等。白色的衣服,从周代起主要在指治丧、战败和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时穿。皇亲办丧事,朝廷大臣都要穿白衣。军队如果打了大败仗,帝王都要身穿白衣。

  其实,这是古人对生产生活中的很多自然色彩现象,无法解释,就附会是各种征兆,或者是他们想获得某种征兆,刻意营造出的现象。

  五色的应用

  中华五色的逐步形成,通过经验性的感知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慢慢演变成为了一种知觉体验,它不仅是单纯视觉上的感性认知,还是一种逻辑推理方式和思想认知方式,并广泛深入社会各阶层形成色彩使用中的形式规范。

  自然界中的云常常因为大气变化呈现不同的颜色,古人就据此来推定水灾或旱灾,判断丰年还是灾年,预测人事的吉凶。一般来说,古人以青云为虫灾,白云为丧事,赤云为兵荒,黑云为水灾,黄云兆丰年。

  人的脸色也呈现各种颜色,体现人的精神气质、健康程度。自古中国就有相面术,通过体表的五种色象,能推断出五种状态:青色表示忧虑,白色表示哭泣,黑色表示病态,赤色预示灾祸,黄色显示喜庆。相术家称不同类型的相貌影响甚至决定人的命运。

  中医诊病的方法――望闻问切,望就是看病人的脸色来判断病情。医生认为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状况,可以从面部的颜色反映出来。古代医书指出几种病态脸色:赤色的脸表示有心脏病,白色有肺病,青色有肝病,黑色有肾病,黄色泛指胸中有病。

  传统节日,有不同颜色的喜好。过春节,家家户户贴的春联,是在赤色纸上书写的。分发的利市、压岁钱叫红包,是装在赤色纸做成的小袋子里。古时拜年流行送“飞帖”,是一种赤色的帖子,相当于现在的贺年卡,可以派佣人送去。立春那天,西汉时,京城要挂青色的旗帜,官员分级别有的穿青衣,有的戴青色头巾,开始迎接春天的仪式。清明节,江浙一带有吃青团和红藕的习俗;清代北京、天津、河北一带,清明节祭祖的供品有染成五色的糯米饭;很多地区,在坟头竖杆子,挂上五色纸做的旗帜或饰物,随风飘舞,叫做插青。端午节,人们用五色丝线缠绕手臂,驱邪避恶。妇女制作五色香袋佩戴。端午节赛龙舟,船分五种颜色,或者用五种颜色的布、纸张装饰。连吃的粽子,也要用五色丝线扎系。重阳节,家家户户要蒸五色的米糕,妇女佩戴装着茱萸的赤色小袋子。

  女性为了取悦男性,化妆是重要手段,五色依然起着重要作用。眉毛涂饰青黛像远山,脸蛋涂饰赤色像鲜花,黄色的皮肤上涂饰白粉像宝玉,黑发涂饰膏泽像出浴的效果。

  衣着服饰的颜色是封建国家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的服饰制度大多以色彩来区分社会等级、尊卑贵贱。在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下,社会各阶层的服饰色彩不可逾越。《中国历代服饰》:秦汉巾帻色“庶民为黑,车夫为红,丧服为白,轿夫为黄,厨人为绿,官奴、农人为青”。《新唐书•舆服志》中记载,唐高宗以后,以紫色为三品官的服色,浅绯色为五品官服色,深绿色为六品官服色,浅绿色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为八品官服色,浅青色为九品官服色,黑色为宫外之人及庶民服色。因此,色彩是政治伦理观念的承载符号和社会等级秩序的具象表征。

  中华五色在传统哲学思想、审美意识、制度习惯的影响下形成的象征寓意,成为特定思想情感的具体表象。重新审视这些传统用色理念,能够启迪现代艺术的思维发展。评

  作者单位:江苏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