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研究”如火如荼,大家最关注哪些问题?

  编辑说

  《红楼梦》是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单元的重要内容。对于整本书阅读的新任务,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教学结果怎样在评价中体现?从近几年《红楼梦》阅读教学的论文中,可以发现《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整体情况和发展方向,一起来看——

  教师如何高效完成整本书阅读任务,将整本书阅读真正落到实处?一方面,要关注自己学生的学习状态,探索思考相应的教学思路;另一方面,也要借助已有的学术成果,少走弯路,提高效率。以中国知网所收文献为基础,我收集了近几年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相关的文章73篇,其中学术论文69篇,硕士学位论文4篇。本文从“教什么、怎么教和教的结果”三个层面,对近些年的《红楼梦》阅读教学研究成果进行全面回顾和梳理。

  “教什么”:走向深度化

  1. 立足节选文谈整本书阅读教学

  史颖在《“这一篇”教学应指向整本书——〈红楼梦〉教学的批判性思考》(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年第12期)一文中,较早提出以《香菱学诗》和《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探究“这一篇”的作用,以“这一篇”为窗口探索整本书的意义。

  单小芳在《整本书阅读与节选文本教学关系探微——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见《语文学习》2017年第6期)一文中,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分析了节选文和整本书之间的矛盾,提出了精读以及根据学生原点、远点指导整本书阅读等相关策略,并补充了整本书阅读支撑节选文教学的互映、补白和思想性三大原则。

  2. 立足某一回谈整本书阅读教学

  朱少山在《有效激趣,推动整本书阅读——以〈红楼梦〉(第一回)导读教学设计为例》(见《语文教学之友》2018年第10期)一文中,提出全书第一回的内容是阅读整部小说的关键,并从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提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初探、细读研讨和深读共议等形式,激发学生阅读整部小说的兴趣。

  崔秀霞在《繁华有枝 锦缎多温——〈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导读及宝黛情感线索梳理》(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年第7期)一文中,提出找到一个点、一条线,以一条丝线串起散落的珠子,把《红楼梦》相关情节拎起来,使学生对《红楼梦》整本书能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把握,正是教师需要去做的事情。

  秦鹤在《E学习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外名著指导教学的探索——以〈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为例》(见《课外语文》2019年第15期)一文中认为,可以借助“E学习”的信息平台,通过共享、共情、共答的名著阅读指导,来帮助高中学生更好地进行《红楼梦》等名著的阅读。

  3. 尝试从专题(主题)学习的角度展开

  陶然在《〈红楼梦〉专题阅读课实录》(见《语文建设》2017年第36期)一文中,先提出教师教学设计起点针对的是学生的兴趣,在认真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之后,将第一阶段学习设计为研讨林黛玉的哭,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来提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用传统的诗文互证的教学方法,纠正了学生的阅读偏误,抓住了名著阅读的“牛鼻子”,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人生自是有情痴——〈红楼梦〉》(见《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18年第7~8期)一文中,傅海勤引导学生运用“内容重构”策略、“前后勾连”的方法,研读宝黛爱情相关章节,梳理宝黛爱情的主要情节;带领学生围绕宝黛爱情设计主题明信片,概述宝黛爱情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宝黛爱情的悲剧成因,升华理性思考,培养健康的婚恋观,实现精神成长。

  黄子真在《“〈红楼梦〉黛玉性格变化原因及对命运影响”课题研究报告》(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年第1期)一文中,将林黛玉悲惨命运的原因归纳为两点:一是当时社会封建思想的束缚,不许女孩子谈情;二是性格的变化,缘于对宝玉无望的爱情。透过宝黛爱情悲剧,读者深刻理解感情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变化乃至命运的影响,感悟到那份穿透人生的大悲欢。

  4. 其他角度

  金中在《基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红楼梦〉专题阅读课程开发》(见《教学月刊·语文教学》2019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对一线教师来说,落实“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教学,面临着课程内容繁多、教学素材庞杂、课型有待探索、评价有待落实等一系列问题,进而提出了具体的落地策略,具有可操作性。

  雷伟伟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教学研究》(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19年6月)一文中,通过阅读《红楼梦》中“梦境”母题与“宴会”母题开展“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使学生深切体会小说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主旨,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石琳在《校本课程〈红楼梦〉与中国古代文化开发的可行性研究》(见《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年第11期)中谈到,开发校本课程“《〈红楼梦〉与中国古代文化》”可以让学生通过了解曹雪芹的性格,学习其“发愤著书”、追求理想、敢于质疑的精神,在阅读小说时,从中国传统伦理学、哲学、美学中吸取经验,获得启发,进而构建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怎么教”:走向精细化

  1. 尝试在阅读前、中、后三个阶段分别指导

  祝佳欢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实施策略》(见《中学语文》2017年第12期)一文中介绍自己的教学:前期以精彩章节切入;中期设置周阅读记录表,固定课型进行研讨;后期开办主题活动周,并以记录表的形式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

  张安群在《艺术绝大著作 生活百科全书——以〈红楼梦〉阅读活动课型为例》(见《中学语文》2018年第3期)一文中,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指导学生合理选择阅读版本,精心安排阅读时间,并引入群文阅读的方法,促进《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教学。

  梁小艳在《构建名著阅读教学模式:以〈红楼梦〉为例》(见《文学教育》2019年第4期)一文中,以《红楼梦》为文本材料进行尝试性教学,整个名著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通读质疑、精读答疑、研读解疑、重读表达。在通读阶段,教师要导读,学生按章节分阶段阅读全书;在精读阶段,教师要确定主题,学生要围绕主题精读重点;在研读阶段,教师要提供辅助资料来源,学生要确定讨论主题,查阅资料;在重读阶段,教师需带领学生再次回顾全书,对所研讨的主题进行资料补充,学生要重读全书,总结讨论。

  徐逸超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课程形态探索》(见《语文建设》2019年第7期)一文提出,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课程设计上立足课程观,采取全书通读、要点导读、单篇精读、多篇整读、集体赏读、以“玩”促读、读写结合的方式,并据此将课程分为初读课、研读课、研讨课、活动课四大类型,尝试变革课程形态,将更多的阅读和探究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

  ??

  ?

  ?

  2. 尝试从思辨读写的层面展开

  李晓丹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安排》(《文学教育》2018年第4期)一文中,尝试从思辨读写的角度探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路径和方法,并从教学设想、教学准备、教学安排和教学策略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提出泛读与精读、整理读书报告、课堂的讨论与交流、读写结合和延伸阅读五种策略。

  张志强在《〈红楼梦〉思辨读写任务群学习设计》(见《教育研究与评论》2018年第10期)一文中,第一次尝试将新课标中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两个任务群合二为一,进行《红楼梦》的思辨读写学习设计。其将任务群分为总任务、分级任务和具体学习任务三层,从通读到统整,曲径探幽,共读整本书。

  戴小彬在《“读写共生,化虚为实”整本书阅读策略——要以〈红楼梦〉为例》(见《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8期)一文中,以《红楼梦》作为阅读范本,开展“整本书阅读与写作训练相结合”的实践研究,总结出“读写共生,化虚为实”的整本书阅读推进策略。整个研究过程分为“略读、精读、研读”三个阅读阶段,“写清、写活、写深”三个训练写作层次。

  3. 尝试从师生共读角度展开

  石骏在《读着读着就喜欢了——〈红楼梦〉共读推进策略》(见《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年第9期)一文中提出,换一种策略和心态,学生读着读着很快就会喜欢上“红楼”。具体的推进策略是:阅读指导,眼到、笔到、心亦到;课堂研讨,共赏奇文析疑义;拓展活动,出乎其外入其内。大多教师觉得整本书阅读有价值,羡慕、佩服那些实践者,但真正在做的并不多。

  郑超在《用分享式阅读教学推进〈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见《教学月刊·语文教学》2019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高中推进《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反映“读不下去”。开展分享式名著阅读教学,在师生共读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潜能,并助其寻找到名著整本书阅读的门径,最终积累和形成适合自己的整本书阅读的经验。

  4. 尝试从项目式学习的层面展开

  邓礼惠在《如何在“项目学习”中培养高中生语文思维能力——以〈红楼梦〉项目学习为例》(见《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9年第3期)一文中,通过项目学习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实证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等,并引导学生用丰富的形式将这些思维成果展示出来,如书签设计、论文写作、课本剧展示、微电影等。生动可感的情境和严谨有序的探讨,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印象深刻,从中颇有收获。

  5. 尝试从深度学习的层面展开

  邓彤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以〈红楼梦〉阅读教学为例》(见《现代教学》2019年第21期)一文中表示,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整本书阅读”,是一种体现深度、厚度的阅读,需要借助深度学习理论构建相应的教学策略。其以《红楼梦》阅读教学为例,探讨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教学形态为从散点式走向分布式;教学内容为从浅碟式阅读走向切片式深度导读;教学方式为从讲授静听式走向活动体验式。此外,一些传统活动方式如评点、批注、读书笔记、随笔写作等都有助于整本书阅读的深度学习。

  “教的结果”:走向多样化

  2004年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以来,《红楼梦》一直作为必考的文学名著阅读篇目。考查的形式多是选择题和简述题,内容多为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梳理。从2008年开始,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的附加题里,年年都涉及《红楼梦》,且多以简答题为主,分值多为4~6分,难易适中。2017年,文学名著《红楼梦》纳入北京高考语文必考范围。

  现阶段,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牵引,我们要关注两个方面:

  1. 要把“整本书阅读的考查”落实在平常的课堂思考、讨论与交流中,注重过程评价

  陈晓华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学实践与探索》(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年第6期)一文中,以《红楼梦》阅读实践与探索为例,从“走入红楼(读)”“沉浸红楼(说)”和“出入红楼(写)”三个维度,阐述“整本书阅读”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密切联系;提出设立《红楼梦》读书专栏,邀请家长前来点评指导,使学生的作品有了读者,更有了读者的评价和引导。

  2. 要借鉴已有的命题经验

  蒋霞在《整本书阅读视域下的高考名著阅读考查——以〈红楼梦〉为例》(见《语文建设》2018年第6期)一文中,通过分析江苏省历年高考语文卷的《红楼梦》相关试题,研究整本阅读的考查路径,预测整本书阅读评测的趋向,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提供了方向。高考“整本书阅读命题”应当着眼于真实反映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现有水平,要引领学生进行真阅读,让读过原著、会阅读的学生考出好成绩,避免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只做题不看书、不思考,拒绝“伪阅读”的功利行为。要做到这一点,命题方向上要明确、试题内容上要恰当,而且试题形式上也要开放自由,有利于考查学生的个性阅读和深度阅读。

  综而观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近年来主要有三个层面的研究:一是“教什么”层面,例如“立足节选文”“立足某一回”和“专题(主题)学习”等;二是“怎么教”,例如“阅读前、中、后三个阶段指导”“思辨读写”“师生共读”“项目式学习”和“深度学习”等;三是“教的结果”层面,例如注重过程评价和考试评价等。

  其中,“教什么”层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案例化、具体化;“怎么教”层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精细化、纵深化,期待有更多的可借鉴、操作的案例;“教的结果”对于阅读过程有引导作用,但研究成果目前最薄弱,测评体系尚待完善。

  随着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投入教学,以核心素养评价为主新高考的推行,相信《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会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更加接地气。

  (改编自2020年4月24日《语言文字报》文章《看百家争鸣 理教学脉络 ——〈红楼梦〉阅读教学研究综述》;作者:浙江省湖州市第二中学教师/贾桂强);图片来自网络)

  (微信编辑、头图制作:郭雯熙;校对:王晶)仙女都在看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