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十篇

  手机媒体篇1

  【关键词】手机媒体;媒体发展;统一稳定

  0 前言

  作为21世纪最为凸显的媒体,手机媒体以其方便、时效、低成本等显著特点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它集语言文字、图标图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方式于一体,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与体验性。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以网络为基础、手机为核心的手机媒体成为了本世纪媒体界的一匹黑马。本文以手机媒体为中心,多角度分析手机媒体的现状,并大胆推测未来手机媒体存在形势与对社会的影响,为5G时代的到来提供一个较为有价值的手机媒体的理论支持。

  1 手机媒体现状

  1.1 目前手机媒体的使用

  据国家工信部消息,截止2016年7月,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3.04亿户。其中4G用户总数达到了6.46亿户。WAP版电商城出现,手机媒体APP模式,手机报,手机视频等,手机媒体发展方式出现多样化,表现形式日益丰富。手机媒体也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成为21世纪新兴媒体。但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上,并没有找到适合手机媒体的商业模式,没有充分发挥手机媒体的潜力。

  1.2 目前手机媒体的特点

  目前市场智能手机的内存量与运行速度已大大提高,人性化、智能化的手机系统也较为普遍。这些条件都增加了手机媒体发展的可行性。手机媒体与其他媒体进行比较,手机媒体具有携带方便、互动性较强,网络内容储量丰富等特点,突破了时间、地点以及最终展示窗口的障碍,所以,用户可^方便的获取语言文字、图标图画、音视频。如今,手机媒体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成为信息共享互动的21世纪新兴媒介。

  1.3 目前手机媒体存在的问题

  1.3.1 对于信息安全保障不足

  手机属于私人物品,不具有共享的特点。基于该点,多数手机使用信息采用默认密码。虽然采用默认密码可以大大增加手机媒体的使用性,但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使用手机实名制更为进行手机骚扰、诈骗等提供了条件。手机本身查杀病毒的功能不强,更容易被植入病毒,盗取用户的信息,甚至威胁用户的财产安全。由此可知,信息安全保障成为了手机媒体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一关。对于信息安全的保障,通过加强对手机媒体软件的管理。对于信息安全问题,应该加强手机使用者的信息安全意识,加大手机评估和监控力度,完善手机媒体应用软件的安全管理机制,营造优良的行业环境,确保用户的手机信息安全。但是,最主要的是电信企业应担当起净化应用市场的责任,不能只为盈利而忽略媒体环境。[2]

  1.3.2 手机本身的短板问题

  手机虽然具有较强的便携性,这也使得手机弊端显现出来。手机屏幕小,电量有限,耐用寿命低,上网依赖移动客户端流量,手机媒体的内容表现形式能力低于电脑互联网,这一系列问题无疑成为手机媒体发展的障碍。针对该问题,一方面要提升手机应用功能,另一方面要挖掘手机媒体潜力,寻找适合商业模式,增强手机媒体互动性,形成个性化、人性化、整体、系统、稳定的手机媒体服务模式。

  2 手机媒体影响

  2.1 手机媒体的社会影响

  面对巨大的市场,手机媒体异军突起,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提高人民消费水平,增加就业岗位。巨大的使用人群量也使电商行业看到了巨大的广告投放潜力,广告成为了多数手机视频或手机应用软件的主要收益项目,在主流应用软件的广告投放金额达到千万元水平。

  2.2 手机媒体下网络文化的影响

  手机媒体形成了一种新式网络文化,其中最大的影响者为社会中的年轻一代。大量新闻评论与海量影视作品、视频短片对于年强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较大。手机媒体网络文化,不仅是年轻一代价值观形成的新环境,也是年轻一代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年轻一代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和手机媒体网络文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手机媒体网络文化在一方面能更新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年轻一代在价值观的本质、价值取向的茫然。[3]

  3 手机媒体的未来展望

  随着5G时代的来领,网络传送速度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移动电话系统第五代技术能以每秒1吉比特(Gbps)以上的速度在28吉赫兹(GHz)超高频段传送数据。以往的话费消费模式将会被流量消费所代替,多数手机媒体服务将会实现分层收费甚至免费。未来手机媒体将会融合其他媒体并形成自己较为独立的理论系统,从而实现较为长久的发展。手机媒体配套管理更加到位,政府进行干预,加强手机媒体网络安全的管控,实现一个较为安全的手机媒体网络安全问题。国家加强对手机媒体的开发,给予财政支持,高校设立相应学科进行相关人才培养。最终为实现更好的发展手机媒体和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而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建伟,王克茹.手机媒体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新闻界,2009(1).

  手机媒体篇2

  在中国,由于垄断的电信体制,造成高昂而又扭曲的资费标准,导致中国人习惯于发短信,手机上网并不普遍。在中国用手机上网不仅收费不菲、不透明,而且Wap网站数量少且内容贫乏。 但是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手机上网成为一种潮流。在日本,由于I-mode的广泛应用,手机上网的用户超过了电脑上网用户。据Forrester Research2006年近期的调查,美国15%的手机用户通过手机上网。

  E-mail是手机上网用户最常用的无线互联网服务

  (图片来源:.cn)

  在用手机上网的用户中,E-mail是手机上网用户最常用的无线互联网服务。手机上网目前主要应用于收发E-mail、获取天气和地图信息。调查发现,手机用户用手机上网的目的仍然停留在获取重要信息,而不是用于娱乐目的和商务活动。其中的原因在于手机上网的费用依然偏高,而且用手机上网在操作上不如用笔记本电脑方便。

  手机上网的普及,意味着手机媒体时代的到来。

  手机媒体特有的优势

  手机目前已经经历了3代的发展,全球共有20亿人使用手机。虽然发明手机的主要目的是用来进行语音通话,但是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已经使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人们通过手机不仅可以通话,还可以上网、阅读新闻、收发Email、游戏娱乐、订购商品与服务,等等。手机已不仅仅是现代通讯信业的代表,它与计算机技术密切融合,成为网络媒体的延伸与组成要素。可以说,手机已经成为迷你型电脑。

  目前,手机正在实现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媒体的跨越。跨越的标志之一是日本I-MODE手机及其相关信息服务的发展。另一个标志是在美国、中国等国尝试通过手机短信进行新闻传播与出版活动。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除了具有网络传播的各种优势外,还具有携带方便的特点,是能随时随地使用的新媒体。手机作为媒体打破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类信息,实现了用户与信息的同步。

  从传播的角度看,手机媒体拥有其独特的优势,接受方式由静态向动态演变,受众的自主地位得到提高,可以自主选择和信息,信息的及时互动或暂时延宕得以自主实现,使得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完满结合。手机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它是一种全新的传播类型。

  手机传播打破了传统大众传播传播主体的机构性、权威性,进而呈现出了传受主体的多元互动性及其在新的传播模式中权利的分解与集中的特征。

  手机传播能够真正实现信息传播的5W:无论何时(Whenever),无论何地(Wherever),无论是谁(Whoever),无论什么内容(Whatever),能找到对方(Whomever),即任何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任何信息并联系上任何人。

  手机媒体高度的便携性还带来了高度的个性化、私隐性与贴身性,手机是同人们生活黏性极高的“带着体温的媒体”。这就要求手机媒体传播者要按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信息,即真正做到分众传播。

  手机传播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在现实中通常是单向的,传播者与受众双方无法随时随地进行双向沟通。而手机传播既可以是单向传播,也可以双向甚至多向传播,手机传播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手机媒体的受众资源极其丰富。衡量一个媒体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现实和潜在的受众数量,而对手机媒体来说,最不用担心的就是用户资源。

  手机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它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成为传播、整合信息的设备,甚至是个人数字娱乐中心。未来移动通讯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从用户数量的扩张转移到人均利润最大化。虽然在许多成熟的市场当中,手机的拥有量已经达到饱和,但在利用手机进行信息传播以及赢利等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

  手机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范围广、限制因素少,而且更新成本低。

  3G时代的手机传播是一种多媒体的传播。它可借助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等任何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来进行传播活动。这种具有立体效应的多媒体传播组合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所报道的对象,给受众带来逼真而生动的感觉。手机传播的新闻也可以是多媒体的,手机正在从人际传播走向大众传播。

  手机媒体:正在整合互联网

  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随着通讯技术(例如3G)、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就是具有通讯功能的迷你型电脑,手机媒体是新媒体的重要成员。

  所谓新媒体(New 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新媒体是未来媒体发展的重点,是媒体传播市场发展的趋势和必然方向。

  由于互联网有广播的速度与方便、电视的图像与声音的有机合成、报纸的详尽深入与可保存的优势,再加上互动、即时、延展和融合之特征,很快就对传统的电视、报纸等媒体形成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传统的报纸,其读者和广告客户更是大量转移到了互联网。这也是全球报业日薄西山的重要原因。不过,网络媒体虽然具有互动即时、迅捷、多媒体化等众多优点,但同时也有接受时随意性不强,便携性差的缺点。手机媒体则进一步融合了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的优点,不仅能直接搜索互联网上的所有内容,而且可随身携带随时随地进行。

  手机用户的普及率也远远高于电脑。手机媒体是在电信网与互联网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科技的产物,将互联网的力量从电脑转移到了手机上,从而形成了一种更方便、更强大的媒介方式。尽管现在手机的互联网应用还有点像鸡肋,但随着移动通讯产业的迅速发展,手机媒体从某种程度上取代网络媒体并非梦语。

  手机将报纸逼到了墙角

  手机报纸是手机媒体最早涉足新闻业务的领域。在日本,手机报纸成了众报社主要利润增长点。在日本报纸发行量饱和并走下坡路之时,《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报社纷纷通过手机媒体传送新闻。日本手机用户可以菜单式地选择网络信息服务。例如,有的手机用户需要每天通过手机阅读《日本经济新闻》,每月增交200日元的手机费;若需要每天通过手机阅读《朝日新闻》,可以每月再缴纳200日元。这些收费由NTT DOCOMO公司与各报社分成。手机用户阅读新闻全文所缴的费用由NTT DOCOMO与各报社分成。国内一些报社、移动通讯商尝试已开始通过手机短信,尤其是彩信进行新闻传播活动。

  由于手机比电脑更普及,比报纸更互动,比电视更便携,再加上短信、彩信、WAP、拍照等多媒体功能的成熟和丰富,它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其前景一片光明。

  近年来,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不断冲击下,传统报纸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市场份额也逐步缩小。来自全球报纸协会的数字显示,从1995年到2003年,美国的报纸发行量下降了5%,欧洲和日本的报纸分别下降了3%和2%。起步较晚的中国报业在经历了20年的高速发展后,也在2005年猛然停顿了下来,国内不少报业集团今年营业额大幅下滑,多家过去经营状况良好的报业集团和报社出现亏损。

  手机,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方式,以高效、便捷、及时、互动的特性,能为人们提供更为丰富、更为个性化和随时随地的信息服务。现在流行的手机报纸就是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通信商和网络平台构成的新信息传播业务。不过,目前大部分手机报只是把报纸内容经过选择、压缩再翻版到手机上,在内容形式、文章长度甚至语言习惯都并不符合手机的传播方式,并不能满足手机用户的阅读需求。事实上,真正基于手机媒体的新闻报道相对于传统报纸而言,具有快速、及时、准确、文词简洁、成本低廉、接收率高等的优势,WAP网站的模式又能将平面的新闻报道变为一个立体的具有多种表现方式的传媒总汇,充分符合现代人快速获取信息的要求,所以手机媒体也必将在一定范围内替代传统的报纸。

  笔者深信纸质媒体走向消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因为纸质媒体所具有的优点,如携带方便、阅读自由,也正是手机媒体的优势。手机媒体物体积小、容量大、存储密度极高;事实上,在信息量相同的情况下,手机媒体物远比纸质媒体更容易携带。至于阅读习惯问题,对于年长者来说,纸质媒体的确符合阅读习惯;但是对于从小就接触新媒体的新一代读者来说,阅读新媒体甚至比传统的图书报刊更习惯。在数字化新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纸质媒体逐渐日薄西山是客观事实。在日本,35岁以下的人很少读报,其主要信息来源是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在中国,国民阅读率5年来持续走低。传统书籍阅读率走低原因众多,新媒体的分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网络媒体在技术上不断进步与完善,存在的不足也正在被逐一克服;相反,千年历史的纸质媒体已经没有技术飞跃的可能。例如,人们在阅读纸质媒体时可以在上面划线、批注、圈点、折页,甚至撕页等等,过去的网络媒体物则不行;但是现在许多电子图书已经实现了对图书内容的批注、圈点、标注功能。

  纸质媒体的不足,如检索不便、信息贮存密度小、无法实现多媒体跨国传播、印刷发行成本高,正日益变得突出。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纸,正像一个步履蹒跚的长者,迈向历史博物馆。当然,纸张的消亡过程不像部分西方学者预言的那样短暂,笔者认为这种新老更替的过程至少需要50~100年的时间。

  手机视频:电视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继手机报纸成称为时尚之后,手机电视、手机电影给影视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虽然存在着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但时至今日电视无疑仍然是其中的“老大”,这是因为电视具有丰富的视频节目,而且对于用户而言成本十分低廉、操作极为简单。学步的婴儿、文盲都会操作电视机。

  电视的普及率远高于新媒体。根据尼尔森公司的调查数据,美国家庭平均拥有电视机2.73台,但平均只有2.55个家庭成员。换句话说,美国家庭拥有的电视机比人还多。有一半美国家庭拥有3台或以上的电视机,只有19%的家庭只拥有一台电视。

  未来的电视将是互动的电视,娱乐化的电视,而提供电视功能的手机终端将为电视的互动和娱乐创造条件,因为手机本身具有语音通话功能,同时未来的手机普遍安装摄像头,如果能够加以应用,这些分布在各地的手机将变成电视台的“采访话筒”和“摄像机”,大大丰富手机电视的应用。手机亦是新闻采访的重要工具。2005年7月,许多伦敦地铁和巴士乘客及路人用具有摄像功能的手机拍摄了这次伦敦大爆炸的现场,记录下这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伦敦经历的最严重的浩劫。

  笔者认为手机视频给影视业带来的更多是机遇而不是挑战。人们看手机电视时主要黄金时段是在上下班的通勤时间,与传统的电视有着不同的市场定位。事实上手机电视、手机报纸是将媒体市场的“蛋糕”做得更大了。

  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虽然手机作为一种大众媒体发展势头迅猛,并显示了非常明显的优势;但是,手机媒体的发展尚受到五大瓶颈制约。

  手机具有一些固有的技术缺陷,如屏幕小、电池不足等。手机的屏幕小,传播的信息量相对有限,阅读不如报纸、图书方便与习惯。对于手机视频,美国和我国移动运营商推出的手机电视业务主要是依靠现有的移动网络实现的。目前手机视频的色彩、声音、清晰度、连贯性都无法和电视相比。

  目前运作的手机媒体,原创内容并不多,大部分只是把报纸内容经过选择、压缩再翻版到手机上,而今天的报纸形式、文章长度甚至语言习惯都并不符合手机快速、简洁的传播方式,不对内容进行大幅度整合是无法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

  手机视频内容主要依附于电视媒体,逐渐形成多元化趋势。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第一种是实况转播电视,视频通过网络直接传送到手机上;第二种是根据订户对于内容的要求创建或编辑的视频片断。除了电视节目、电影片段,专门针对手机媒体而制作的电视剧、胶片电影、卡通电影都已在运作之中,至于能否为投资方带来经济效益还要拭目以待。

  手机媒体还存在收取的费用相对较高,赢利模式迷茫,违法不良信息传播、以及信息垃圾泛滥、因遭偷拍个人隐私被侵犯、手机病毒涌现等问题。

  尽管手机媒体存在不足之处,然而手机作为新媒体已经实现移动电话媒介身份的突破,正在成为人随身携带的信息系统。手机作为新的传播终端,以高效、便捷、及时、互动的特性,为人们提供更为丰富、更为个性化和随时随地的信息服务。这将是一种不同以往的、向传统媒体发起挑战的全新的文化生产样式和信息传播渠道。

  手机庞大的用户群已经了构成大众传播所必需的大量的分散的受众。手机的特点在于随着其功能的日益强大,它正逐渐从一种通讯工具向信息平台转型。

  手机的特点在于可移动性以及个性化。传统媒体与手机媒体的结合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内容表现形式,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传统媒体强化自身的品牌优势,进而吸引更多的受众使用传统媒体的服务。

  手机媒体篇3

  关键词:手机媒体传统媒体信息传播

  综观手机媒体的发展历程,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其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的轨迹。世界第一部手机于1973年在美国纽约诞生,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就经历了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变迁。手机媒体由最初的单纯移动通信工具,逐步向增值服务(短信、彩信、WAP及多媒体视讯等)多元化媒体转变。去年初,国内3G牌照发放给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3家运营商,这标志着我国3G时代的到来。

  手机媒体是“第五媒体”

  早在2002年,搜狐CEO张朝阳在“搜狐时尚手机之旅”活动中,首次提出了手机媒体是“第五媒体”的概念,自此学界和业界开始了对于“第五媒体”的大讨论。在这场大讨论中,认为手机媒体即“第五媒体”者居多。其中代表人物之一是被称为“第五媒体”专家、中国无线营销理论开创者的朱海松,他认为:“第五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目的,以即时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叫手机媒体或移动网络媒体。”在这一定义中,他明确指出了“第五媒体”即手机媒体。

  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融合的类型

  手机媒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融合时就会产生新的媒体类型,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即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网络。

  手机报是指依托手机媒体,由报刊、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只需按手机键盘,新闻尽在“掌”握。手机报的表现形式最初级的是短信,只有文本,随着手机制造业和电信增值业务的发展,逐渐有了彩信、WAP等新的表现形式。彩信是通过电信运营商的无线电技术平台将新闻以彩信的方式发送到手机终端上,使用户在每天的第一时间通过手机阅读当天报刊的内容,用户亦可离线观看;WAP形式是手机报订阅用户通过访问手机报的WAP网站获取信息,它类似于人们上网浏览的方式。

  手机广播指通过卫星或地面无线广播的方式,以手机为终端的音频传播业务。人们通常是通过具有收音和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来收听广播的。也就是说手机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之一才能收听广播:一是在手机中内置调频广播(FM)功能的可直接收听电台调频广播;二是依托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络,用手机上网实时收听或点播网络广播节目。

  手机电视指以手机为终端设备,进行电视内容传输的技术或应用。随着移动通信网向高速网推进和电视节目制作与传输的数字化,手机电视率先以流媒体的形式出现。手机电视通过移动网络流媒体和文件下载方式,为用户提供电视节目的多种体验,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观看电视直播,也可进行视频点播和下载。手机电视业务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通信方式,利用移动通信技术,通过无线通信网(如3G、GPRS等)向手机点对点提供多媒体服务;二是利用卫星广播的方式,利用数字广播技术,通过卫星广播提供电视节目;三是在手机中安装数字电视的接收模块,直接接收数字电视信号。

  手机网络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专门针对移动通信用户开发的WAP网络。但是,基于WAP的网站内容贫乏,多数网站大同小异,商业性过浓,没有得到用户的认可。二是基于互联网的手机网络。在网络接入方面,已经能够和笔记本电脑相媲美。在实际应用中,手机访问开放互联网已很普遍,传统电脑在互联网上能做的事情,手机媒体都能做到,它将成为手机媒体的终极形式。

  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的主要特征

  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相比较有哪些特征呢?有比较才有鉴别。首先,通过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传播特点、接受时间、便携程度及与受众沟通途径等几方面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手机媒体比报刊更互动,比广播更丰富,比电视更便携,比网络更普及。同时手机媒体的主要特征也凸显出来,其主要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随身性。手机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一个明显优势就在于它真正做到了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它的小巧、便携、无线移动使其成为与人们“形影不离”的媒体。二是互动性。传统的大众传媒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单向性。这一特点导致受众对媒体的信息反馈大部分是延时的。而手机媒体是人们通过与信息本身及信息者之间以互动的形式参与信息活动的。三是定向性。传统大众传播是面向不确定的广大受众传播的,信息发送给谁、是否成功接收都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而手机信息传播是点对点、点对多点,每一条信息的传播都是有针对性的具体传播过程,信息发送给谁,是否发送成功,都可以做出判断。四是即时性。手机与外界的联系真可谓随时随地,想与他人沟通,想获取信息,手机媒体比其他媒体都要来得及时、有效。五是强制性。传统媒体本身不具有强制性,需要读者主动地去获取信息,而一个手机用户经常是要随身携带并保持开机,这种随身携带并保持开机带有强制性,这种强制性是自然而然的。手机的强制性还表现在它会通过铃声或振动等信号强制你接听或收看。六是易用性。手机的易用性是相对于网络媒体而言的,因为手机媒体的操作使用更为简单、方便,受年龄、文化程度制约较小,不需要掌握较为复杂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七是延续性。手机媒体本身是个终端设备,但就手机的功能而言,手机媒体就不仅仅是信息接收终端了,它也是向外界发送信息的始端。因此,信息的流动往往并非在手机终端终止,而是可能会连绵不断地往下延续。八是私密性。手机是一种贴身媒体,用户在选择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网络等媒体形式时免受外界干扰。

  手机媒体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办法

  尽管手机媒体已经成为私人信息接收终端和信息平台,是人际传播的主流和大众传播的组成部分,但是手机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分析、去解决。

  手机媒体存在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屏幕尺寸受限。手机是便携性的信息终端、贴身的媒体,尽管手机的屏幕尺寸做得越来越大,但它是在移动的环境中使用的一种信息获取方式,手机的屏幕不可能做到和普通电视一样大。二是使用环境多变,使用时间不定。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是在环境相对嘈杂的公共场所使用手机的,它不像传统媒体那样有固定的地点,使用时间上有时是断断续续的。三是原创内容不足。手机作为大众传播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来应该建立健全的采编体系和运作模式,向受众源源不断地传播信息,但手机媒体原创内容稀少,传播的主要信息与传统媒体雷同。四是社会控制力被弱化。尽管手机媒体受制于政策、技术标准、商业模式、终端等因素,但是手机媒体正在改变现有的传播格局,形成新的交流环境,媒体生态走向复杂,传播主体趋向多元,用户分化相对明显,这些均冲击舆论调控机制,导致不良信息传播、侵犯个人隐私、破坏信息安全等。

  解决手机媒体问题的四种办法:一是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从手机媒体过去一年的发展来看,手机媒体不再仅仅是手机新闻业务,还包括与之相关的信息业务(如手机搜索、手机游戏等)、信息服务(如手机支付、即时通信等)甚至社区沟通。只有把信息内容、服务和社区交流等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用户与媒体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牢固关系,才能把手机的传播特性转化为手机媒体的综合效益。二是适应用户多层级细分的需求,即用户对手机媒体的需求从基本的通信联系、信息获取逐步向信息共享、娱乐互动、电子商务拓展。三是将用户原创内容作为手机媒体的重要内容来源,使更多的手机用户从原来的信息接收者成为信息创造者和传播者。四是提供多媒体的内容表现形式,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结合。

  结语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大力推动下,手机媒体变得越来越无所不能,通过它读报刊、听广播、看电视、查资讯、玩游戏、网上冲浪、实时沟通、在线交易等。手机媒体的演变,不断创造着“拇指经济”、“影子媒体”、“移动阅读”等新的概念。手机媒体与网络的融合,使得新一代移动通信网(4G)以双向互动、宽带传输、移动接收、无缝连接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4G的规划时间表早已出炉,今年完成4G标准,到2012年将实现正式商用。到那时,我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入任意网络,享受任何服务。

  参考文献:

  1.田青毅、张小琴:《手机:个人移动多媒体》,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李建伟、王克茹:《手机媒体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新闻界》,2009(1)。

  手机媒体篇4

  手机媒体的社会冲击力与日俱增。2010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主持全国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开通仪式,向基层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发出问候短信,在基层引起热烈回响。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手机用户规模已达8.59亿人,是固定电话用户的3倍。以手机为载体的第五媒体已经覆盖了超过60%的人口。在用户数、普及率上,远远超过传统报纸读者、广播听众及网民数,与电视观众数日益接近。中国手机用户增长是全球手机用户发展的一个缩影。据英国《金融时报》2010年7月3日报道,全球有68亿人口,而全球手机用户总数将在7月份的第一周超过50亿,约占全球人口总数的73%。2010年年底至今,从突尼斯到埃及,发生了“茉莉花革命”。互联网、手机媒体、Twitter、YouTube、Facebook等新媒体成了这次席卷中东和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剧变的时代标志。发生“茉莉花革命”的原因很多,政府腐化和经济危机是主因。但是,“茉莉花革命”的重要特点就在于以互联网、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手机媒体的传播特征

  手机媒体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最大的优势是携带和使用方便。同时,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具有网络媒体交互性强、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等特性;这些特征使得手机媒体能够渗透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层面,深刻影响人类的传播活动。

  具体说来,手机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范围广、限制因素少。由于手机用户数量庞大,使得手机传播的受众群十分巨大,互动性强。手机传播具有人性化的特点,受众资源极其丰富。3G时代的手机传播是一种多媒体的传播,它可借助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等任何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来进行传播活动。手机亦是新闻采访的重要工具,是一种十分个人化的媒体。手机是媒介融合的重要平台,具有整合性,可实现同步或异步传播的有机统一。

  手机传播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为一体,具有“全民传播”的特点,这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正是基于这一特点,手机才在一些社会事件中扮演着分外重要的角色,甚至影响事件的发展趋势。

  二、手机媒体在社会舆论事件中的作用分析

  (一)手机媒体的积极作用

  1.作为“带着体温的媒体”,弥合了传统媒体照顾不到的信息空位。“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在手机日益普及并且功能逐渐完善的今天,这种“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更为常见,从而弥合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有意无意的缺位。特别是在突发新闻事件中,现场公民可以方便地利用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最具时效性、最朴素的信息。诚如学界所言,“公民新闻”具有革命性的意义,颠覆了“舆论一律”的传播格局,是一种民主化的媒体形式。而手机媒体的兴起,使这种意义得到更好彰显。

  2.影响公共决策的民主色彩,促进信息公开和法制化建设。在厦门“PX风波”中,声势浩大的反对舆论起自一则渲染PX项目危害的短信。在全国媒体的普遍关注下,厦门市政府做出公开让步,这个由104名委员联名提交全国政协会议的项目最终不得不缓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手机传播形成舆论,影响着公众议程,进而影响着公共决策。这种影响带有鲜明的民主色彩。

  近年来发生了几起因手机短信传播而获罪的案件,如“彭水诗案”、无锡蓝藻案等。以无锡蓝藻案为例,获罪的丁姓市民因为使用手机传播了有关“太湖水致癌物超标200倍”内容,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了10天。公民具有知情权,在政府信息缺乏公开的情形下,丁姓市民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这一点,笔者赞成传播学学者展江的观点,即“如果由于政府不披露或不及时、不充分披露信息,导致社会上出现多种传言,造成的后果应该由失职的政府部门负责,谣言止于公开”。

  (二)手机媒体在社会舆论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容易失真。手机等数字设备的发展为“全民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报道工具。手机媒体满足了人们运用信息的需求,为“全民传播”提供了报道平台。“一人一媒体”、“所有人向所有人传播”的局面得以形成。“全民传播”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包容性、平等性和参与性。但以个人为报道主体的“草根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往往存在信息不完整、不平衡、不客观的情况,甚至出现误报和失实。

  2.可能成为突发事件中情绪传染、谣言扩散的新路径。2008年5月初,有一则这样内容的手机短信广为传播,“……家乐福的大股东捐巨资给达赖,法国支持‘’,甚至法国总统也因此而声言抵制北京奥运会,让我们一起抵制家乐福,5月8-24日期间不去家乐福……”。之后,呼吁一起抵制家乐福消息在网上泛滥。而有关四川广元柑橘生蛆的传言,也源自一条这样的短信:“告诉家人和同事朋友暂时不要吃桔子,今年广元的桔子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四川埋了一大批,还撒了石灰。”后来,四川省农业厅召开新闻会,指出生蛆柑枯没有外销,澄清了谣言。

  三、手机媒体的舆论管理对策

  (一)完善手机媒体管理体制

  1.构建手机媒体管理的多元途径。手机既是个人通信载体,又具有大众传媒性质,涉及不同行业和产业部门;手机传播信息数量庞大、内容繁杂,技术条件和标准要求高;手机信息的、传播、处理等具有随意性、传播时间短、影响面广等特点,信息的者、传播者、接收者不容易掌握;参与手机新闻传播业务的既有各类企业,又有新闻媒体,主体复杂。所有这些,都使手机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管理更加复杂。对于这一新兴媒体,目前国内尚无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如何对手机媒体业务特别是其中的内容信息加强监督、管理,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防止违法和不良信息通过无线互联网传播,是需要抓紧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手机媒体的发展中,政府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是手机媒体的管理者,还应当是新媒体发展的促进者。政府有责任净化手机媒体内容,保障手机网络安全,使这一新兴媒体得到蓬勃发展。

  控制和自由如一个硬币的正反面是不可分割的。但是这里的控制策略的制定,必须结合手机媒体的实际情况,不能沿用对传统媒体的控制办法。

  当前,对手机媒体的管理,应从以下3个层面入手:

  第一,加强手机媒体的法律法规建设。由于法律往往落后于科技的发展,手机媒体的飞速发展更是如此。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一部对手机媒体进行管理的法规。因此,虽然加强法规建设是必要的,但是对手机媒体进行立法管理,在企业界都属于模索阶段。

  第二,加强手机媒体伦理道德规范。虽然这只是一种软性的控制手段,但我们以为这也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手段。毕竟控制的最高境界是防患于未然。道德与法律一起成为现代社会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规范人的行为、维护社会安定的两大支柱。道德通过舆论、习俗、信念发挥作用,法律通过威慑和惩罚发挥作用。手机媒体作为现代人生存的第二空间理应有自己的一套道德伦理体系。日本的手机媒体基本上采取的是伦理道德约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这种根植于日本文化的管理模式能否移植到中国,显然是值得深思的。

  第三,加强技术管理。由于我国的预付费手机用户居手机用户的绝大多数,传播者身份的隐蔽性是既存的客观事实;而且手机用户数、及手机传播的信息量数以亿计;手机传播本身又是跨地域、甚至是超越国界的。因此,强行推行难以操作的手机实名制,不如尝试以技术管理为核心的后台管理模式。由于手机具有很强的定位功能,对手机犯罪行为的打击亦有不少便利条件,手机实名制是否必要尚可以进一步论证。

  2.完善手机媒体管理体制,建立跨专业的管理队伍。今天,手机远远不再是一个通信工具,它是一个依靠无线电技术和网络技术,整合了媒体平台、电子支付平台、位置服务平台的强大信息平台。和传统的信息平台相比,手机媒体用户多、影响力大、传输速度快、扩张速度快,可以进行电子支付和交易,可以进行定位和多种位置服务管理。仅仅用通信产品的思路和队伍去管理,是绝对不够的。仅仅用过去的一些法律和法规来管理,也是不行的。未来手机媒体的发展,不仅涉及到传媒的管理,同时还会涉及到金融政策,涉及到行政区划、测绘、国土管理等领域。而且更为复杂的是,这些新的改变,又要对传统的金融、传媒等领域产生影响。这就要求要用新的思维和管理机制来管理手机媒体。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媒体行业都是区别其性质进行管理,新闻出版总署基本管理纸质出版物,国家广电总局是管理声音和影像相关的媒体产品。手机媒体更加复杂,更有技术方面的特点,而且又是把通信、传媒、金融各个领域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更加专业的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了解移动通信技术,而且还要了解传媒、金融的特点;不仅是从通信的角度看手机媒体,还要从传媒、信息平台、新金融的角度看手机媒体。因此,只有完善手机媒体管理体制,建立跨专业的管理队伍,才能适应新媒体时展的需要。

  (二)从被动管理到擅于主动利用手机媒体

  作为各级各类管理者,要从被动应付、管理手机媒体转化为擅于主动利用手机媒体,为我所用,而不要将手机媒体视为洪水猛兽。作为政府部门,要擅于利用手机媒体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新闻和信息的合理运用是政治成功的关键。合理运用新闻和信息,就必须遵循新闻传播原理,加强对各种媒体的科学掌控和运用。特别是面对现今时代多元化、即时性、多样性的舆论生态环境,必须积极运用手机媒体这一最新的传播载体,顺应新闻规律,提高传播技巧,主动设置议程,及时信息,努力占得舆论引导的先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1.创新新闻宣传理念。手机媒体对传统新闻传播理念甚至网络新闻传播理念造成的冲击已经开始显现。手机媒体受终端显示屏、用户使用习惯等制约,体现出自身独有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变革传播观念,探索传播技巧,关系到手机新闻宣传成效,关系到手机媒体竞争力强弱。手机媒体与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在新闻宣传中要“求同”,也要“求异”,即在新闻宣传内容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上必须一致,在新闻选择、话语结构、信息形态、传播方式方面则要体现出差异性。

  2.创新手机媒体内容。新媒体从本质上说无非是新的内容发行平台和分销渠道,而这必然带来所需内容的重大变化。手机媒体要发展壮大、走向成熟,一定要有量体裁衣、适合自身传播的信息内容。现在出现了少量试验性的、专门供手机媒体刊播的新闻、评论,以及小说、电影、电视剧等内容。要研究用户需求,丰富服务功能,针对用户群体的差异、接受心态和阅读习惯的变化,运用体现手机媒体特征的语言、内容和表达方式进行新闻新闻传播,不能照搬照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内容。

  3.打造新兴舆论阵地。手机媒体相关业务发展很快,要密切关注发展态势,适时制定发展规划,着手打造主流手机媒体网站,建设无线互联网上权威的综合信息和服务平台,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不失时机地占领新闻传播制高点。国家主流媒体特别重点新闻网站要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人才等各方面优势以及网络媒体建设经验,主动掌握最新的科技手段、驾驭最新的传播渠道,开展手机媒体业务,使新技术为我所用。要积极应对传播手段更新带来的挑战,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新闻宣传管理工作的要求,在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确保手机这一新兴舆论阵地得到巩固和发展。要高度重视手机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作用,第一时间权威信息,发挥舆论主导作用。

  (三)充分发挥手机等新媒体传播优势,争夺国际话语权

  新媒体是实现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工具,围绕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世界各国从政府到新旧媒体正在展开全方位博弈。

  新媒体时代,国内外的受众,越来越远离报纸等传统媒体。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正在成为主流媒体,媒体形态、传播状态和经营业态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新媒体改变着社会信息的传播规则。

  手机媒体篇5

  [关键词]手机 手机媒体 “第五媒体” 创新与缺陷

  手机,又称移动电话,它不同于有线电话的就是人们在移动过程中进行语音通话的一种通讯工具。而手机媒体则是通过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大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被公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的一些技术革新成为可能,人们也越来越依赖于手机媒体功能,依据手机用户的持续增加,手机媒体的特殊优势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市场潜力巨大,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

  目前,我们公认的四大媒体都有着不同的优长与缺陷,在彼此的交织中艰难的生存,那么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同样不可避免优劣性的比较,而正是在这种比较中才能找到发展的方向。

  一、手机媒体的突破创新性使得“四大传统”媒体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既然被称为“第五媒体”就必然有着与其他“四大媒体”的诸多不同之处,也必然有着它的独特特性。在争夺广大受众的“战斗硝烟”中,能够生存下来,手机媒体的突破创新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突破创新”:就是手机比四大传统媒体更便于携带,在广泛的交流互动中以最为迅速的方式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给广泛的受众群体,扩大传统媒体的优势,带来视听方式和传播模式的革命。

  1.比四大传统媒体更便于携带

  无论从体积、从携带方式和普及率上看,手机显而易见的要比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更便于受众携带和使用。手机的外在形态很好的切合了广大受众的需求,变化速度之快,让人们应接不暇,在追求超轻、超小和形状独特方面,手机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随着3G时代的到来,加大了手机媒体的巨大优势。“3G手机突破了多媒体功能的局限,拥有对数据和多媒体业务强大的支持能力以及在线影视、阅读图书等多种多样的流媒体业务,除传统的通信功能之外,3G手机所能提供的网络社区、信息服务等诸多增值功能也在不断吸引人们的眼球。”便于携带的一部具有3G功能的手机必将成为广大受众接受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

  2.受众可以通过交流互动以最迅速的方式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给广泛的受众群体

  由于手机的用户的数量是传统媒体所不感企及的,目前,我国手机用户接近4亿,占据世界手机用户总量的五分之一,所以最广泛的受众也就具有最广泛的认知度,而在彼此的交流互动中以最迅速的方式传递了林林总总的不同信息在最广泛的人群中。

  首先,手机的传播迅速及时,可以再瞬间传播到大量受众终端,可以诸多环境因素的制约,实现全世界的一体化,无论何时何地,你都可以畅通无阻的、在最大的程度上与他人沟通与交流。例如:在美国“9.11”事件中,恐怖组织袭击世贸大楼之后,最早向外界该新闻的媒介不再是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而是以反应迅速见长的手机报。2003年3月20日上午10时34分,美国正式向伊拉克宣战,打响了伊拉克战役的第一声炮火。事发后,仅1分钟时间,许多手机用户就受到了此消息。而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大地震”中许多地震画面都是当事人用手机拍摄再传到互联网上的,而且中央电视台也引用了这段视频资料。

  其次,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短信、彩信、手机报、视频等等,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信息的即使传播与接受。那些具有突发性且时效性强的事件的传播,都能体会到手机媒体的优势。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不必上网,也不必看电视,直接利用手机就可以直接迅速的通过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广播等等了解到最新的情况。而人们也不在单一的依靠文字来表达自我,图片、论坛、视频,直接与此类的视听效果使得受众随时随地的可以了解到世界各个角落的一切,真正做到“我与世界同行”。

  再次,互动效果突出。传统媒体通常缺乏于手受众的有效且及时的互动,传播的效果因此而大打折扣。而手机媒体就可以突破传统媒体直线型信息传播的局限性,把与受众互动作为主要的方式,来多听听受众的心声,从而留住受众。例如:现在国内很多手机报纸就开通了评论功能,使用户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和想法。此外,用过反馈和交流,传播者可以根据读者的不同爱好,帮助用户随时随地的挑选和阅读最喜欢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从而节省受众的时间和精力。“手机媒体”,时间可以与互联网媲美、视听觉果可以与电视比拼,而观点可以比报纸更迅速……诸多特点是的手机媒体的竞争力日趋强大,并对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3.“新的纪录传播工具”

  3G是一种新的移动通信系统,它是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诸多媒体相结合,用户可以迅速在网上获取多媒体新闻信息。可以提供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网页浏览等多种信息服务项目。3G为众多“手机达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而手机也在逐渐的开发自己功能来替代传统媒体的一些记录传播方式。因为有声音的互动,广播总是不离不弃;因为有深刻的观点,报纸依旧立于不败;因为是视听的最佳集合体,电视成为主导力量;这些传统媒体的记录传播方式,都在被手机媒体的各项功能所突破,文字、图片、视频记录和传播着我们生活的一切一切。3G是一种新的移动通信系统,它是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诸多媒体相结合,用户可以迅速在网上获取多媒体新闻信息。可以提供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网页浏览等多种信息服务项目。

  二、由于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手机媒体仍存在着巨大的隐患

  由于手机媒体是在数字化的进程下诞生的,也就不可避免的有着网络媒体的许多不足之处,如果不注意解决这些问题,手机媒体的方展情况堪忧。

  1 .科学技术发展的使得手机媒体的发展有着太多的未知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如何运用科学技术也是一项攻坚战。日本的I—mode系统是一个成功的范例。I—mode系统是日本电视电话公司下属的DoCoMo电信公司于1999年2月22日投入运营的移动多媒体通信系统。它通过与日本手机厂商的密切合作,成功的占据了日本的手机市场,成为日本最大的ISP,并远远的超过了传统的通过固定线路提供上网服务的富士通公司。

  DoCoMo还与微软、美国在线等国际知名电脑和通信企业建立广泛合作和联盟关系,不仅拓展了自己的国际市场,还赢得了广发的同盟。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手机媒体已经走到了一条完全成熟的道路上,随之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必然会出现新的表现形式,而受众如何接受,厂商如何发展都为可预知,所以,手机媒体要想传统媒体那样稳固还需要多多努力。

  2.手机承载平台的局限性

  现有的手机承载平台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下载速度不过快,手机屏幕过小,流量费用相对过高,这些因素必将影响手机的增值业务的发展。如:对于手机电视来就受到了终端昂贵、待机时间短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支持手机电视业务的手机种类还相对较少,手机用户如果想使用手机电视业务就必须更换终端,而且现在的手机待机时间一般都在3天到一周的时间,但观看电视节目就会使手机电池的使用减少到不足8个小时,甚至更少,这就会降低手机用户购买视频手机的欲望。除了终端限制外,各类型播放软件的不统一、手机生产商和业务开发商采用的技术不统一,使得诸多内容彼此不兼容,使得手机用户面对麻烦就望而却步了。

  3.不良和虚假信息的传播是社会毒瘤,也必将危害大众

  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越来越多的承载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功能。流言的可怕在手机媒体的传播中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不制止就必然会危害社会。手机扩展功能的逐步研发,必将利弊共存、垃圾信息和黄色信息的泛滥、个人隐私屡屡被侵犯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逐步被认知,并认知到严重到不制不可的地步,但如何有效制止仍是值得和必须探讨的。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人们都有社会赋予的角色,言语和行为都会受到道德与法律的约束,人们的角色意识强烈。而一旦处于隐蔽状态,约束力的缺失必将导致个性与欲望的无限升级,就会导致信息难以控制,加速不良庸俗信息的泛滥。中奖、推销、迷信、色情等五花八门的不良信息成为手机媒体的“毒瘤”,由于不良信息不易抗拒、部分时间、不分场合的“入侵”令人防不胜防。由于手机可以随心所欲的拍照,所以由此引发的偷拍导致的侵犯他人隐私权、肖像权的事件层出不穷。更值得注意的是,手机媒体的文化作为一种年轻的文化,在年轻人中影响很大,对于年轻人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长生着深远的影响。这一切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也是急需要各级部门解决的。

  总之,手机已经从之前简单的语音通讯工具,在与互联网结合后,发展了越来越多的附加功能。多元化的功能,突破性的创新使得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媒体的特征:最具普及性、最快捷、最方便并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媒体平。现在手机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种媒体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方向,手机媒体虽然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却不可能替代任何一种传统媒体,但当手机从简单的通训工具转变为一种广泛的信息传播平台时,手机媒体的方展就不可避免,并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手机媒体篇6

  第一阶段

  传统媒体利用手机短信互动

  当手机短信服务这一功能被大众接受的时候,当人们发现短信的发送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具有即发即收、费用低廉等优势时,短信开始满天飞舞。传统媒体也发现了短信的巨大潜力,纷纷开通短信平台,具体而言,传统媒体利用手机短信互动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短信评论。短信评论比较多的运用于广播节目中。传统的广播节目大多是利用热线电话与听众互动,但热线电话难以打进去,又不易控制,对主持人的要求也较高。而一个节目容纳的短信会比热线电话多,不必担心自己的声音会暴露在其他听众面前。如果泄漏了自己的一些秘密,主持人也不会把你的手机号码完全公布出来。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听众参与讨论,充分体现民意。

  短信投票。2005年4月,湖南卫视播出了“超级女声”电视选秀节目,造就了大众的短信狂欢,举国上下人们从没有这么密切地关注过一个个电视人物的一举一动。在8月26日的总决赛中,李宇春获得352万8308票成为冠军,此场总决赛的短信总票数超过815万张,整个比赛的总短信票数达到了数千万。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2005年前11个月,中国短信发送总量达到2743亿条,比去年同期增加40%,其中“超级女声”功不可没! “超级女声”也成为手机媒体与传统大众媒体融合互动的经典范例。

  短信竞猜。对于“短信竞猜”最有影响的一个新闻事件莫过于“别斯兰市人质事件”中央视的短信竞猜。在国人纷纷关注俄罗斯北奥塞梯别斯兰市人质事件时,央视四套《今日关注》栏目却在6日21  30播出的报道俄罗斯人质危机的节目中进行有奖竞猜,内容为请观众猜测“俄罗斯人质危机目前共造成多少人死亡”,这一信息引起了观众、网民的极大反感。

  国家广电总局日前还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手机参与和有奖竞猜类广播电视节目管理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各播出机构在节目中开设手机短信参与和有奖竞猜时,须经当地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同意。新闻和新闻类节目(含访谈类节目),一律不得开设手机短信参与的竞猜环节;已经开设的要立即停止,妥善处理;其他手机短信参与的节目和有奖竞猜类节目,一律不得涉及政治性、敏感性话题。这一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电视栏目对短信竞猜的利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随便一个什么事情都可以拿来竞猜。

  提供新闻线索。手机媒体的读者不但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新闻信息,同时还可以与传者进行角色互换,他可以在新闻发生的第一现场、第一时间进行新闻报料、新闻。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手机具有了拍摄功能,现场目击者就可以利用手机这一功能抓拍到新闻的第一手原生态资料,并迅速传给新闻中心,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

  第二阶段

  手机与传统媒体的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已不再仅仅满足于被传统媒体利用,也不再仅仅满足于作为通信工具,而是开始以一种信息传播媒体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中国移动适时提出了做“移动信息专家”的口号。人们也开始慢慢接受手机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与报纸的整合产生了手机报,与广播的整合产生了手机广播,与电视的整合产生了手机电视,与互联网的整合产生了无线手机网。

  这一阶段手机媒体对互动功能有了更深入的开掘,它不再依附于传统媒体,有了自己的受众,其互动主要围绕着手机媒体自有的受众展开。

  受众与编辑、记者的互动。手机操作的简单方便,决定了手机媒体的内容具有全民参与性。手机媒体完全可以推出一个内容原材料完全由用户自己采集的平台,鼓励受众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直接传送给这个无线手机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传递都可以,受众只要通过手机登录此WAP无线手机网站即可查看到自己以及他人所上传的信息。

  受众与新闻人物的互动。在传统媒体的新闻事件报道中,事件当事人在受众看来很陌生、很遥远,几乎没有走到一起进行对话的可能,电视的访谈、新闻会只有记者和极少数幸运的民众才有机会参与。但手机媒体可以通过开通一个互动平台,邀请新闻事件当事人来回答普通民众所关切的问题。在此,新闻人物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凡是与该新闻相关的组织和个人都包括在内。

  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对于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可以是受众与受众之间私下通过手机短信互传信息;也可以是由手机媒体组织,为读者开辟不同主题的讨论区,鼓励他们通过手机交流,增加手机使用率。

  受众与广告主之间的互动。传统媒体上的广告因其单向传播形式的限制,无法及时与消费者产生互动,它只能依靠广告前的市场调查以及后的效果调查来实现互动沟通。此种互动无疑拉大了互动的时间与空间,使得周期延长、成本高昂、信息走样。而手机媒体上的广告建立在可实时互动的基础上,广告主及其产品与消费者实现了直接对话,获得实时性的话语沟通。

  第三阶段

  掌上传媒将出现

  目前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整合走到了第二阶段,随着它们之间的整合进一步深入,在人力资源、技术、文化、结构上渗透浸淫,未来数种媒体形态将集中于一种多媒体终端之上,这种多媒体将以手机为载体出现在世人面前,在此我们暂且称之为“掌上传媒”。

  未来的“掌上传媒”应该可以实现高速的网上下载及传递,数G的文件可以在短时间里以手机短信方式传播,互动方式更加直观。除了比电脑更微型外,其余功能跟普通电脑已经可以并驾齐驱,大文件存储、大文件传输,或者可以称之为“迷你型电脑”。同时,它弥补了电脑不易于携带、笨重等缺陷。正如保罗莱文森在《手机》一书中所做的分析:“人类有两种基本的交流方式――说话和走路。可惜,自人类诞生之日起,这两个功能就开始分割,直到手机横空出世,将这两种相对的功能整合起来,集于一身。手机之前的一切媒介,即使是最最神奇的电脑也把说话和走路、生产和消费分割开来。唯独手机能够使人一边走路一边说话,一边走路一边发短信。于是,人就从机器跟前和禁闭的室内解放出来,进入大自然,漫游世界。无线移动的无限双向交流潜力,使手机成为信息传播最方便的媒介。”

  手机媒体篇7

  牛顿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如果说我能够看的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媒介亦是如此。美国学者保罗?莱文森在研究手机媒介和一系列数字媒体时,曾经提出了“媒介达尔文主义”和“补偿性媒介”的观点。他认为,媒介的发展也会遵循自然界优胜劣汰的规律。媒介的变革与创新,都是继承既往媒介的优点,并弥补其所存在的某些缺陷,而人们选择媒介,也是基于其某些独一无二的特性。沿着这样一种思路,我们可以假设手机这种备受关注的媒体形态,也是站在既有媒介的“肩膀”上成长的。这样,我们便可以从人类媒介传播的历史脉络中,寻找手机媒体的“时空线索”。

  保罗?莱文森指出,人类最基本的两种信息交流方式是说话和走路。原始社会仅仅存在一些简单的语言信号,有形媒介还未诞生,面对面的说话是最常用的交流方式,现在一段幽默中所说的“通信基本靠吼”就是对我们祖先的信息沟通行为的真实写照。而走路是说话的一种延伸,当传递距离超过吼声可以到达的范围时,就必须用走路来缩短这段距离。事实上,这两种沟通方式贯穿了人类文明演进的每个时代。诞生于3000年前的《荷马史诗》,最初就是源于人们的口耳相传。公元前490年,在希波战争的马拉松战役中,希腊军队大获全胜,一位名叫菲迪庇德斯的希腊士兵奔跑到42公里以外的雅典,向国民传递胜利的消息,这一壮举被后人所称颂。而著名的“丝绸之路”,更是用双腿将世界联系起来,成为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的纽带。

  法国拉斯科岩洞壁画产生于距今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一重大发现,说明人类很早就进入了原始的书写时代,诸如图画和文字这种文明记录符号出现了。较之纯粹的口耳相传,书写性传递更容易将信息保存,首次取得了信息交流在时间上的延续性。文字不断演变后,形成了当时的象形文字。而人们也意识到信息载体的重要性,除了在墙上涂鸦以外,开始使用石板、兽骨、金属器皿、竹简等,这就是最初的平面媒介形态。传说摩西就是将《十诫》刻在石板上,旅途中随身携带,才最终传向世界的。媒介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可搬运性,但是摩西的事迹并不能掩盖这些载体笨重的本质,对于信息的空间传播来说,这些媒介显然太不方便了。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在想方设法使文字媒介变得更为轻便。布帛,丝绸固然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其高昂的价格注定只能成为王公贵族的奢侈品。相比之下,纸张的成本则低很多。早在公元前4000年,埃及人开始使用莎草纸,这种纸张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对古埃及文明的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之后欧洲人用羊皮纸代替莎草纸,13世纪英国著名的《大》就是用羊皮纸呈递给约翰国王的,“自由”的概念第一次在英国民众中得到传播。公元206年,真正意义上的造纸术在中国诞生。《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筒;其用缣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纸的出现,为人类信息传播的大众化开启了第一扇窗。公元14世纪,造纸术传入意大利,成为在中世纪的黑暗中开启光明的天使。

  造纸术发明后,推动了手抄书籍的发展。纸质媒介延展了信息传播的空间性,但是人工抄写复制的成本依旧很高。而纸张本身又是脆弱的,在历经战争或浩劫之后,往往损毁严重。无论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还是亚历山大城所经历的两次焚书事件,都使大量的孤本被毁,许多宝贵的人类文明成果就在那一刻彻底消失。曾经使用过5000年的莎草纸,其制造技术也已失传,这种失传正昭示着纸质媒介的脆弱。而当时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寻求可以进行大量信息复制的技术。

  印刷术被誉为“文明之母”,正因为其首次解决了信息的大量复制问题。造纸和印刷两项技术使平面媒体大规模出现,这些媒体基本实现了长期保存信息和远距离传递信息的功能。同一时期,欧洲渐渐进入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在此后的几百年中,书籍、报纸等媒体为人文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广泛传播提供了绝好的条件。英国的绅士常常坐在马车上津津有味地读当天的《泰晤士报》,而法国的年轻知识分子们也会聚集在咖啡馆里,对一本启蒙思想著作展开激烈的评论。

  然而,由于纸质媒体自身的局限,信息传播的滞后性无法避免。进入工业时代的人类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变,人们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广播可以说是第一种电波媒介,电波媒介首次解决了信息在远距离空间传播中所产生的时间滞后性。1909年,美国科学家查尔斯利用广播成功地转播文艺演出,几乎就是现代“直播”的概念。1916年,在纽约于第一时间向民众广播了总统竞选的得票数字。更应值得关注的是,广播是第一种允许接收者在移动状态接受实时信息的媒体。早在1906年,美国科学家费森堡从实验室用无线电波进行了首次广播,他播送的一些圣经朗诵节目被行驶在大西洋上的轮船报务员接收到。而进入20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车载收音机大量普及,广播成为旅途中不可缺少的媒介伙伴。

  电视媒体进一步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现场直播”概念得到发展,使视频传播与事件发生同时进行,无论距离事件发生地点有多远,都可以通过电视了解实况。新闻报道和体育赛事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受到信息传播者时间表的制约。但是在模拟电视时代,信息传播是单向的,观众必须在同一时间而且必须在有电视的地方才可以观看到内容。数字媒体出现后,在先进的网络和数据库技术支持下,出现了VOD视频点播,定时下载录像等新的功能和业务。这些新功能和业务使传统的电波媒体在信息传递上变得非线性化。用户可以定制业务,或将节目事先录制,或在时间允许的时候点播观看。

  手机媒体篇8

  手机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了我们最亲密的伙伴。一项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手机12小时以上,34%的人24小时开机。有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随着手机功能应用的不断开发,我们对手机的依赖和依恋感将会与日俱增。很多人因为玩手机患上了“手机手”(拇指腱鞘炎)、“短信脖”(颈椎病)、近视眼和手机强迫症。甚至因为玩手机而不是利用手机来交往,还导致了人际关系包括亲人关系的疏离,引起了“手机社会病”。

  10月15日,媒体报道了一则因手机引发的令人哭笑不得的新闻——《家庭聚餐儿孙全在玩手机 老人怒而摔盘离席回房》。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弟弟和妹妹吃饱后转身拿起手机继续玩游戏,张先生时不时地回复朋友的微博。老人受到冷落,说了一句“你们就和手机过吧”,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张先生说,他切身体会到了网上流传很广的那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与电脑相比,手机的便携性更强,亲和力更足,信息分享更加及时、迅捷、有效,与我们的关系也更加贴身、贴心。拿上网来说,手机既可以使用移动和联通的流量,也可以使用电信网络的wifi。手机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更是远远把传统电脑上网方式的有线网络抛在后面。虽然一些笔记本电脑也可以无线上网,甚至可以使用手机的无线网络上网,但在使用无线网络的便利性和普及性上,仍然无法和手机同日而语。再拿信息分享的迅捷程度来看,手机用户分享信息的便利、及时超过任何一种媒体。

  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2012年上半年,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台式电脑为3.80亿,手机成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手机上网快速发展的同时,台式电脑这一传统上网终端的使用率在逐步下滑,中国网民互联网接入的方式呈现出全新格局。当前,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移动上网应用出现创新热潮,手机价格不断走低。对于庞大的流动人口和农村人口来说,使用手机接入互联网是更为廉价和便捷的方式。这些因素都降低了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门槛,从而促成了普通手机用户向手机上网用户的转化。

  与电脑相比,手机的娱乐功能也不逊色。而且,手机陪伴我们娱乐的便利性也比电脑更胜一筹。撇开众多专为手机开发的游戏和音乐应用不讲,仅仅在视频应用方面,手机视频用户的增长速度也比电脑网络视频增长迅猛。《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与整体网络视频用户规模的稳步增长相比,手机端视频用户的增长更为强劲,使用手机收看视频的用户已经超过1亿人,在手机网民中的占比由2011年底的22.5%提升至27.7%。在视频网站、运营商等多方积极推动下,用户使用手机终端在线观看视频的习惯正在养成。

  也许有人认为,电脑的网络资源积累时间更长,内容更丰富,而且储存容量更大。其实,决定媒体资源多少的主要原因不是时间,也不是存储容量,而是使用的普及程度。是媒体使用的普及驱动着内容的生产,是媒体使用人员的不断增加驱动着内容的增多,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群体效应驱动着媒体内容的不断积累、生产和升级。任何媒体的使用普及都会驱动人财物的不断投入,导致创造、创新的热情高涨。而手机用户的增长速度与应用普及程度,将带动手机内容生产和应用开发热度的空前升温。

  手机媒体篇9

  [论文摘要]手机作为当代人们的主要通讯工具,其传播学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手机媒体,并将其与传统媒介进行比较研究。本文重点研究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通过对手机媒体的研究进一步提出手机作为大众媒体体现“媒介补偿理论”本质,并探讨手机发展的趋势。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已经会自觉利用结绳等活动来传递、交流信息,到了纸质媒介传播时代,信息交流已经突破了疆域的限制。电子时代的到来,无疑更加迅速地推动着传播业的发展,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介的运用和普及,使人们可以跨地域、跨国度乃至跨洲际地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接受。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更近,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尽管电子媒介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新媒介的出现似乎大有取代传统电子媒介地位的架势。新媒介是计算机技术、卫星技术运用于传播事业的结果,在互联网时代,电脑已经被公认为“第四媒体”,“第四媒体”几乎把人类之前一切媒介于一身,开创了一个与物质世界迥然不同的虚拟世界,人们成为受传于一体的主动的行为体。人类传播媒介的发展到此似乎已经完备了,这种理想的传播媒介是否已经停止了人类对更新更好的传播媒介的期待呢?事业并非如此,正在人们对互联网的讨论方兴未艾之时,手机这一新型的通讯工具横空出世。

  手机(mobile phone, cell phone)是蜂窝电话的另一个俗称,手机从1980年代初推出,十年后迅速扩散到一般用户市场。蜂窝通讯是通讯与电脑结合之后能提供的多种服务之一。无绳蜂窝电话相对于现存有绳电话和无线电话的明显优势就是移动性增加和功效增大。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媒介家保罗·莱文森把人的功能分为说话和走路,之前的媒介,即便是强大如电脑这样的传播媒介,几乎把之前人类一切媒介的优势集于一身,但它也没能彻底地解决人类随时随地接收、传达信息的困难。直到手机的出现才从根本意义上把人从机器跟前和禁闭的室内解放出来,过去的电子媒介绝大多数时候是在单向地发送或接收信息,从来没有一种媒介将人的“说话”和“移动”功能整和起来,直到手机的出现才完美的做到了这一点。有了手机之后,我们就可以在说话和书写、虚拟世界和物质世界任意选择其一,可谓鱼和熊掌都可兼得。

  手机在很好地弥补了电脑不足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完善,在和互联网结合后,手机更是体现出它胜过电脑的优势,和旋铃声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既悦耳动听,又避免在公共场合竞相查看是否是自己手机响的尴尬;发短信使人们在接收处理信息过程中不必“说话”,即保护了隐私,又节省了话费;收发电子邮件的功能使人们摆脱个人电脑的束缚;摄像功能使人们能够抓拍并即时把瞬间形象发送给他人;而新型手机甚至可以下载和播放歌曲及电影,几乎囊括了MP3和电影的功能。由此可见,手机几乎把先前一切媒介的功能集于一身,手机更是把电脑的优势自然的承接过来,并更好的弥补了电脑的不足。难怪有人说如今的手机早已超越了作为通讯工具的功能,它还担当起了“第五媒体”的重任。尽管曾经有人质疑过“第五媒体”的说法,但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手机的媒体功能越来越凸现出来,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的这些功能将得到更加完美的演绎。仅就中国而言,伴随着全国第一家手机报的推出,打开了手机进入媒体行列的大门,之后的手机小说、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手机动漫、手机广播等接连不断地出现,手机在不断地寻求和他媒介的结合。它就像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口袋,吸纳了传统媒介的众多精华,并正在凭借自身的先进技术优势整合出一个全新的媒介。

  保罗·莱文森是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家,他在《数字麦克卢汉》一书中提出了“补偿性媒介”(remedial medium)这一理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媒介补偿理论”为我们研究媒介历史以及媒介理论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媒介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对信息、知识、内容有强烈的反作用,它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媒介形式本身就已经改变了人类历史,媒介塑造和控制人类交往和行动的规模与形式。这就是著名的“媒介决定论”,其本质是“传播的主导性媒介影响历史性社会的发展”。

  1979年,莱文森提出了不同于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的“人性化趋势论”。莱文森认为,人可以对技术进行理性选择,能够主动去选择和改进媒介。而“人性化趋势论”的提出正是建立在“补偿性媒介”理论的基础之上。他在《数字麦克卢汉》里面说:“人是积极驾御媒介的主人。不是在媒介中被发送出去,而是在发号施令,创造媒介的内容。对别人已经创造出的内容,人们拥有空前的自主选择能力。“这种媒介演化理论可以叫做一种‘人性化趋势’的理论”。“人性化趋势”理论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认为,人类技术开发的历史说明,技术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人性化,技术在模仿甚至是复制人体的某些功能。不难看出,“人性化趋势”理论在于说明人们可以选择和发展媒介和技术,用以维持生发展自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媒介发展到今天,“第四媒体”互联网方兴未艾,手机,被很多人认为的“第五媒体”正粉墨登场。手机对于互联网的优势不言而喻,以往依赖电脑接收、传送的新闻、图象等信息,现在可以用手机来完成。麦克卢汉把电子媒介影响作用下的人类社会称作“地球村”,而真正把村民们从座位上解放出来的是手机,手机在握,“地球村”村民们就可以信步环游全球了。从互联网到手机,可以清楚地看到手机对于它先前媒介电脑功能上不足的弥补,再反观媒介发展的整个历史,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正是对先前媒介的补救和补偿。

  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或多或少代表了技术悲观主义,而莱文森的“人性化趋势”理论则代表了技术乐观主义,它强调人可以对技术进行理性选择,能够主动去选择和改进媒介。手机的运用和普及的确越来越人性化、智能化。然而,科学技术能不能始终在人的理性范围内发展,我们还得以手机为例,手机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同时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骚扰短信,摄像头偷拍别人的隐私等等。风靡2004年的国产电影《手机》的导演冯小刚就说过:“朋友和陌生人的手机声常常骚扰人,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产生疯狂的话语泡沫。”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作者刘震云也谈到:“手机像手雷,承载着太多的谎言,有可能爆炸,产生强烈的冲击波。”任何科学技术都是双刃剑,都有其为人服务,促进人发展的一面,但其潜在的危机也不容忽视。技术乐观主义是否正确,说到底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试金石来检验:任何新媒介、任何技术的发展是不是利大于弊。

  注释

  [1][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M],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美]保罗 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

  [3]陈龙:《现代大众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11 月

  参考文献

  手机媒体篇10

  关键词:手机媒体 广告 营销 消费者

  一. 手机媒体时代的到来

  按照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思想,我们可以把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依次叠加的阶段,即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作为第二次信息革命的标志,揭开了信息全球化时代的新篇章。

  从统计数字来看,传统四大媒体的广告经营额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各种新型媒体不断产生。大到全新媒介形式的出现,如互联网、数字电视、手机等,小到对现有能够作为信息载体的小型媒介的开发,如展览会、DM等等。媒介的世界呈现出五彩缤纷,花样繁多的局面。

  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一个典型代表,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以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网络媒体的延伸,并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目前已成为被公众所认同的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当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融合,就产生了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网络等形式。手机媒体广告则是以手机作为传播媒介的广告,即利用手机作为投放和接收广告信息的平台,从属于移动广告。

  随着手机媒体时代的到来和手机媒体广告在国内外的快速发展,其种类和内容也日益丰富,从单一的文字信息,到图文、声画、动漫、流媒体等新式。手机媒体广告业务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全媒体时代的营销新势力。

  二. 中国手机媒体发展现状――消费者需求驱动的必然

  在2010南非世界杯期间,市场研究公司AC尼尔森进行的调查显示,全球范围内21%的受访者曾通过手机登陆互联网获取资讯,9%的受访者表示曾使用移动应用软件了解最新的比赛情况。可见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在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使用需求的推动下,其发展已是世界范围内的共识,并且势不可挡。那么,手机媒体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一)手机普及率不断提高,手机媒体受众庞大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MIIT)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中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11215.5万户,在电话用户总数中所占的比重达到80.0%。《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中国网民达到5.6亿,手机网民达4.2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比例增加了5.2个百分点,达到74.5%。

  手机用户数量的日渐庞大促使手机媒体不断向着普及化、规范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视频等手机媒体的应用也已逐步深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为广大手机用户提供便捷和资讯。手机用户的增加与手机媒体的发展二者良性循环,相辅相成。

  (二)3G引发巨大商机,手机用户是最终的受益者

  国家对3G网络建设工作给予高度重视,这无疑将为手机媒体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技术平台,有利于手机媒体的快速发展。3G牌照自2009年发放伊始,我国移动、联通、电信这三大运营商就立即公布了3G网络建设计划。在2009年的起步之后,从2010年起我国进入了公认的高速发展阶段。

  在3G技术的支持下,手机用户的上网速度及稳定性显著提高。按照“媒介即人的延伸”的理论,手机媒体在3G时代会成为人体的一个无法离弃的器官,进一步延伸着个人的视听范围、互动能力和传播能力。手机用户是3G浪潮中最终的受益者。

  (三)应用形式层出不穷,个人创造力不容小觑

  目前,除了纯广告内容的手机短信外,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视频等手机媒体的应用形式在人们生活中也已司空见惯,手机报的普及率更是高达近40%。在此基础上,手机播客、手机线人、手机拍客等,手机媒体的应用形式继续花样翻新。

  在新出现的手机媒体应用中,一大特色就是充分尊重手机用户的个性,鼓励他们抒发自己的声音。以广受欢迎的手机微博为例,每个手机用户都可以随时随地地记录生活、晒晒心情。随着媒体个性化和“网络圈子”沟通的兴起,平凡手机用户的创造力也是手机媒体在发展壮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三. 手机媒体广告:直面主流消费群体的营销蓝海

  对于广告界来说,手机媒体的出现注定是不平凡的。在全媒体时代,手机媒体广告以其独特魅力成为营销的新势力。

  (一)大众化个性媒体,直面主流消费群体

  在我国,手机普及面广,覆盖受众多,因此被称为大众化媒体,同时手机又是极具个性化的媒体,对受众来说更有针对性。在传统媒体上投放广告,受众目标分散、不明确。但手机媒体广告却可直达社会上最具潜力、最具购买力的核心消费群体。

  并且,较之于传统广告,手机媒体广告接收终端的可移动性使得手机广告如影随形,分众、定向传播也使得广告投放的精准性大为增强。因此手机媒体广告可直接面向精准客户,有的放矢地进行广告宣传,实现一对一的信息传播。

  (二)费用低廉,与广告受众的互动性强

  手机媒体广告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这使得消费者在接收到广告信息后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信息、回复信息,或进行进一步地咨询。这样一方面便于广告主收集反馈信息,从而更加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更为人性化地满足了消费者获取广告信息的需求。手机媒体广告的数字化特性使手机媒体广告的效果测定并不需过多的额外费用。并且,与传统四大媒体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广告费用相比,手机媒体广告的投入也较低廉。

  (三)手机富媒体广告,提供给受众附加价值和愉悦体验

  与传统媒体单一的表现方式相比,手机是融合了多种表现形式的富媒体。手机富媒体广告简单来说就是“广告创意+无线技术”,这将充分发挥手机富媒体的视觉冲击力及亲和力,综合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为广告主量身打造表现力强的广告。对于广告受众来说,传统的广告说服方式已经司空见惯,但手机富媒体广告带给手机用户的将是全新的广告体验和接连不断的惊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