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热议: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双城经济圈如何推进产业协作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专题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首次提出“双城经济圈”的概念,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时至今日,已逾一年。

  2021年1月28日,参加四川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省政协委员们陆续报到,又到了“两会”时间开启之时。这一次,委员们最为关注、提案涉及最频繁的领域,就是如何唱好成渝“双城记”。

  这一年以来,成渝不断破壁,越靠越近,在诸多领域协同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目标之一,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产业是经济之本,推进产业协作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中之重,这也是此次参加四川省“两会”的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如何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参会委员们通过详细的考察、研究、思考,在提案中纷纷给出了具体建议。

  ▲成都汽车产业功能区 资料图

  >>产业集群

  共建汽车产业集群

  发挥“1+1>2”的作用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可以带动设计、能源、制造、电子信息、服务业等上中下游数个产业发展。民革四川省委提交给会议的一份集体提案,就是《关于共建双循环格局下成渝地区汽车产业集群的建议》,希望成渝共建双循环格局下成渝地区汽车产业集群,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取得看得见的进度。

  据了解,2019年,四川省汽车产量为111.7万辆,产值约3000亿元,重庆汽车产量为138万辆,产值约3227亿元,占两地GDP的比重分别为6.4%和13.7%。2019年,四川省有139家零部件企业为重庆汽车制造企业配套2847.2万套,重庆有71家零部件企业为四川汽车制造企业配套804.7万套。成渝地区汽车产量为全国的7.84%,是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聚集区,有较为完整的汽车产业链。

  但两地协同合作仍存在一定问题,例如产业协同发展顶层设计不足,阻碍了资金、资源、劳动力在两地间充分流动。再如,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较为突出,产业互补效应尚未形成,以及市场影响力不够等等。

  对此,提案中提出对策,建立健全省级层面汽车产业协调沟通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统筹谋划两地汽车产业布局、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形成互补优势,发挥“1+1>2”的作用,为打造成渝汽车产业集群提供制度保障。

  提案还提出,应加强资源整合,例如大力推动配套合作。进一步提升两地整车企业在成渝地区的零部件采购率,推动成渝地区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做大做强;共享检测检验资源。鼓励两地整车企业将产品送重庆进行检验检测,共享检验检测资源,缩短检验检测周期,加快促进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品开发定型。

  此外,提案还建议开展新能源重大技术攻关和智能网联核心技术突破。建立成渝地区新能源汽车研发及产业化重大项目库,优化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链,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及车联网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2019年10月22日,位于重庆市永川高新区凤凰湖产业园的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焊装车间。图据ICphoto

  >>合作园区

  加快产业合作园区建设

  打造“飞地园区”模式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协同发展,民盟四川省委员会也在一份集体提案中给出了具体建议——《关于推进成渝两地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园区建设的建议》。

  这份提案提出,加快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协作发展,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中之重。

  事实上,当前四川省园区布局并不平衡。四川省产业园区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及周边,成德绵眉资遂六市产业园区占全省的40%以上,盆地周边产业园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园区间产业联动性不强。现有园区发展未形成有利的上下游相互承接的产业链体系。

  提案提出,应以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目标导向,发挥比较优势,利用交通便利,突出产业特色,南北同时发展,打造西部地区极具示范意义的经济发展模式。

  具体而言,可以共建合作园区模式。围绕川渝毗邻地区功能定位,产业相互补链或共同做大做强,以强强联合或者以强带弱的方式,共建合作园区。

  还可以打造“飞地园区”模式。围绕现有投资、开发、建设、管理能力强势的重点地区解放发展空间,突破要素瓶颈,实现产业转移,按照合作共建的原则,以“飞地经济”模式将产业园区建在开发潜力较大的地区,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实现互利共赢的经济发展。

  此外,该提案还提出,可探索合作园区模式与“飞地园区”模式强强联合。在地缘位置相近、交通优势明显、历史人文相亲、产业相互交融的地区“捆绑式”建设合作园区,同时联合成渝“极核”地区以“飞地经济”模式打造产业合作园区。

  ▲成都人民南路中轴线上的天府立交太阳神鸟图案 资料图

  >>空间布局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探索设置新区或共同开发区

  致公党四川省委也专门就“成渝”产业发展提交了一份提案,名为《关于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提案提出,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产业整体实力不强、产业空间结构不优等问题。

  从整体实力来看,成渝地区产业发展水平与三大经济圈还存在较大差距,川渝制造业仍以资本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相对不高,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从空间结构看,成渝地区“双核”特征较为显著,外围地区普遍发育不足,县域经济产业薄弱,还不具备城市梯次和产业梯度布局,“中部塌陷”问题较为明显,同时,川渝在交通网络方面密度较低,配套未成体系,对两地产业的支撑较为有限。

  对此,提案提出,首先,壮大成渝产业整体实力,川渝应加大对产业的财政投资、财政补助、金融普惠和税收优惠等。还应做大产业蛋糕,两地主动加强规划对接、交通互联、信息互通、产业互补、生态共治、平台共建和市场共享,不断通过共同争取国家级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化项目等跨区域重大合作项目。

  在优化成渝产业空间布局方面,建议成渝进一步扩大城市空间供给和提升要素集聚能力,充分发挥在资源、通道、产业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增强两大中心城市势能,做到加密在前,辐射在后,使两大极核真正成为建设全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核心引擎。

  还应构建毗邻区域一体发展格局。除高标准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外,还应探索突破现有行政区划限制设置新区或共同开发区,推动毗邻地区在优势产业方面开展多维度合作,通过联合建设一批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等推动川渝产业相向布局。

  此外,提案还提出,成渝应强化内联外畅,高标准构建互联互通交通网络和出渝出川大通道,在推进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渝西高铁等主干道建设同时加快布局“一带一路”供应链枢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等载体,通过完善泛欧泛亚节点网络和四向拓展服务体系构建连接东盟、衔接日韩、覆盖中亚、联通欧洲进而链接全球的亚蓉渝欧陆海空联运战略大通道。

  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编辑 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