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难题:管理者如何面对两难决策?

  【本文首发于“管理与领导力”公众号】

  管理者在决策时常常会面对两难的处境。

  案例:你会选择末位淘汰老王吗?

  公司做年终考核,要给每个员工按照A、B、C三档评定绩效。A档最高,C档最低,每个部门必须要评出一个年度C,且连续三年被评为C的员工就要被末位淘汰。

  你部门有10个员工,你是部门经理。

  老王是去年刚从其它部门划拨到你部门的。老王调过来之后,工作能力和工作结果都不如部门的其他人,按综合评分他今年的绩效要被评为C档。

  当你正要给老王打C的时候,突然发现他在原来部门已经连续拿了两个年度C。也就是说,如果你今年再给他打C,就意味着他要被末尾淘汰。

  这时候,你犹疑了。

  老王刚过来部门一年,能力和业绩较差,也不太合群,但也没有犯什么大错。你也侧面了解到,老王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老婆待业,小孩也还小,生活比较艰难。

  给他打C相当于是辞退他,在道德层面你感到了压力。

  但是,如果不给老王打C,这个C就要给部门另外一个同事,无论给谁,对他都是不公平的。

  面对以上问题,如果你是部门经理,你会如何决策?

  是坚持按照公司管理制度把C打给老王,让他收拾包袱走人?还是网开一面把这个C打给另外一个员工,通过牺牲另外一个员工的利益去保全老王?

  当电车驶来,你是否会拉动决定别人命运的拉杆?

  以上决策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电车难题”。

  什么是“电车难题”?

  “电车难题(Trolley Problem)”是伦理学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

  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5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轨道切换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然而问题在于,那个疯子在另一条电车轨道上也绑了1个人,拉动拉杆意味着电车将从这个无辜的人身上碾压过去。

  如果是你站在拉杆旁边,你是否会拉动拉杆?改变这些人的命运?

  电车难题:关于“道德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争辩

  以上“电车难题”体现了哲学观念中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

  一种是道德主义,一种是功利主义。

  在道德主义看来,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以牺牲一个无辜的人去挽救其他人的生命,因为没有人有权利去剥夺他人的生命。

  在“电车难题”中,选择不拉拉杆,任由电车按照原来的轨道行进的人 ,一般是信奉“道德主义”价值观的人做出的选择。

  二战时丘吉尔向希特勒德国宣战,曾经作过一个著名的演讲。

  丘吉尔说:即便我们跟纳粹战斗到底,英国可能会亡国灭种,那就亡国灭种,亡国灭种总比做亡国奴要强,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道义都要得到伸张。

  这是道德主义。

  但持“功利主义”价值观的人却不这么看。

  功利主义认为,凡事要根据事物可预期的结果来决定一种行为值得做还是不值得做。功利主义做出的决策往往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

  一边的轨道是5个人,一边的轨道是1个人,5大于1,所以压1个人总比压5个人“正确”。

  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选择拉拉杆,拯救5个人而牺牲掉1个人就是正确的选择。

  这就是功利主义。

  是“道德主义”好?还是“功利主义”好?

  其实没有标准答案。

  道德主义和功利主义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会导致不同的选择。

  信奉 “道德主义”的人可能更倾向于尊重人,更注重人权;信奉“功利主义”的人可能更倾向于通过比较价值高低、利益得失后再做出选择。

  例如东西方在处理疫情这件事情上,就体现了“道德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区别。

  西方是群体免疫,让“电车”按照原有的路线前进,生死有命,每个人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东方则更多地权衡全局利益,在衡量利弊后改变“电车”的行进方向,向着更有利于“全局”的方向前进,个人则要为了全局而牺牲小我。

  有趣的是“功利主义”往往会披着“道德”的外衣出现。

  现实中大部分人都是两种主义的结合体,或者叫矛盾体。

  管理者的两难处境:该选“道德主义”还是“功利主义”?

  无论是道德主义还是功利主义,在“电车难题”上都会面临两难。

  因为“电车难题”的核心不是5和1谁多谁少的问题,而是价值观的取向问题。

  就如“群体免疫”和“动态清零”,谁也说不清楚谁对谁错,或者说本身就没有对错,是不同价值观导致的不同决策行为。

  同理,在管理工作中,要解决“电车难题”,核心就是要解决价值观的问题,而价值观问题往往就是企业文化的问题。

  回到文初老王的案例,一般有三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给老王打C,坚持“道德主义”,让“电车”按着原有的轨道压过去,老王承担自己该承担的后果。

  第二种:给其他员工打C,保全老王,就是权衡之后的“功利主义”,让“电车”改变轨道向着本来无辜的其他员工压过去。

  第三种:通过沟通协调,给另外一个员工打C,但是承诺他通过其他方式给他弥补;同时也通过面谈警醒老王,这是可以给到他的最后支持。——这种选择其实还是“功利主义”。

  如果你是部门经理,你会选择哪种处理方式?

  以上三种处理方式在企业里普遍存在,哪种好?哪种坏?

  不同的土壤得下不同的肥料,得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企业文化去选择。

  如果在一个很职业化的企业,规章制度很规范,也执行得很好,那就大可放心地执行第一种处理方式:电车该往哪里走就往哪里走。

  让该付出代价的人付出代价,让该得到奖励的人得到奖励,奉行“道德主义”可以让一个企业充满正气,大家凡事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抱怨和找借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正能量的企业文化和氛围,团队的战斗力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管理者的工作做起来就会越来越轻松。

  如果是在一个制度规范形同虚设,讲究人际关系,啥都是老板说了算的公司,可能就需要在这三种处理方式去权衡:老王是普通员工是一种处理方式,老王是老板的大舅子又是一种处理方式。这就是“功利主义”。

  当然,哪怕是在这样的一个公司,我也希望你能坚持“道德主义”的处理方式——让“让该付出代价的人付出代价,让该得到奖励的人得到奖励”。

  为什么?

  “功利主义”只会让一个企业、一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糟糕;而一个企业、一个世界要变得越来越好,需要更多的人坚持“道德主义”和“理想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