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先贤陈列提纲

  现将《南粤先贤陈列提纲》予以公示,并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欢迎广大市民群众将意见发至邮箱:nyxxcl@163.com。征求意见期限为2013年4月3日至2013年4月30日止。

  南粤先贤陈列提纲

  序厅

  前    言

  南粤大地,背靠五岭,面临南海,人杰地灵,涌现了许多推动社会进步的杰出人物,留下了珍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先哲们凭借自己的聪慧与勤劳,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也涌现出众多志士贤人。他们中有尽瘁于桑梓的,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其事迹名扬海内外;也有从五湖四海入粤,开拓奉献的,其功勋业绩为人们津津乐道,弦歌唱咏。他们已构成了南粤史乃至中国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是中华文化中的闪光点之一,其中最宝贵的又在于岭南文化所体现的人文精神,这种岭南文化的精神浓缩在岭南先贤身上,体现在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敢作敢为的勇气和海纳百川的胸怀,这些就是岭南人精神的特质。

  南粤先贤灿若群星,这里展示的56位仅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垂史册,熠熠生辉。

  陈列设想:

  序厅是整个展览的前奏部分,起到点题的作用。南粤先贤馆应高度浓缩、集中体现岭南文化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自成一派的特点,以及历代先贤辈出、爱国爱乡、敢为人先的精神。因此序厅的展示手法应大气磅礴、简洁精炼,令游客为之震撼。

  建议以环形荧幕,循环播放南粤大地背靠五岭、面临南海、人杰地灵的独特人文景观,56位先贤作为历代先贤的代表,犹如天上星辰熠熠生辉,营造南粤两千多年先贤辈出、人才济济的的氛围。短片拍摄可以南粤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拉开序幕,按朝代简单点出56位先贤,并将与先贤有关的重要史迹、遗址也选拍画面,将这些伟人与我们熟知的景物连接起来,拉近先贤与观众的距离,也让观众对整个展览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主展厅

  陈列设想:

  该部分是展览的主体内容,因《南粤先贤》展厅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将突出重点人物,使整个展览有高低起伏。并以特写的镜头,聚焦和突出56位先贤历史上最闪亮、最彰显的一面。展览形式生动活泼,灵活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和岭南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手法,充分展现展览的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

  第一部分  秦汉南北朝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平岭南,将南粤大地纳入大秦帝国版图,这是岭南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公元前203年,赵佗建立南越国,推动民族融合和中原文化传入岭南,促进岭南第一次大开发,使本地区由原始的“刀耕火种”跃入封建社会。汉代至南北朝时期,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持续发展,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人物,如岭南第一位有著作传世的东汉学者杨孚及晋代融合儒道二家为一体,将道教信仰系统化、理论化的葛洪,成就斐然,影响深远。

  第一单元    岭南第一功臣

     

  公元前203年,赵佗建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自称南越武王,赵佗在位67年,为岭南的政治、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翻开了岭南历史新篇章,被誉为“开发岭南第一功臣。

  赵佗

  1、阴刻雕塑:赵佗

  说明:赵佗(?-公元前137年),秦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南越国创建者,中原文明传入岭南的先驱。

  2、视频:围绕考古出土的实物秦戈为中心,讲述秦军南下攻打岭南的历史,公元前219年,秦王朝派屠睢领军进攻岭南失败。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命赵佗率秦军南下,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秦戈即是秦军平定岭南的历史物证。

  3、照片:南越国疆域图

  说明:秦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赵佗接任。当时中原战乱,赵佗出兵击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建都番禺(今广州)。疆域包括今天广东、广西两省区的大部分,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部分地区和越南的北部。

  4、物:《史记·南越列传》线装本(复制品)

  说明:《史记·南越列传》记载了西汉初,赵佗建立南越国,建都番禺(今广州)。他致力于保境安民,推行秦汉政制,尊重越人习俗,倡导汉越通婚,吸收越人首领参政,使岭南出现生产发展、民族和睦、社会安定的政治局面。

  5、油画:赵佗与陆贾长夜饮述图

      说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刘邦遣太中大夫陆贾出使南越,说服赵佗除去帝号,受汉册封为南越王,对于安定国内局势,沟通南越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良好的作用。《史记·陆贾传》:佗“大说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赵佗与陆贾对饮的情景。

  6、3D动画视频播放“赵佗归汉”

  说明:高祖死后,吕后执政,汉越关系一度紧张。汉文帝元年(前179),陆贾再次出使南越,文帝赐赵佗书信,“服岭以南,王自治之。”赵佗表示愿“长为藩臣,奉贡职”。汉越关系和洽,加快了中原先进文化、技术在岭南的传播,为汉越民族与文化的融合奠定了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7、小场景:南越王宫宫殿复原图,配流水声和鸟鸣声。场景内设置两个小展柜,展出南越王宫出土木简(复制品)和万岁瓦当(借展)。

  说明:1995年、1997年在广州北京路与中山四路交汇处,发现了两千多年前赵佗建立的南越王宫署遗址。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御苑遗址,南粤大地出现的第一个封建割据王国都城。

  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万岁瓦当、木简等珍贵文物。其中木简是南越王宫记事档案,内容主要有籍簿和法律文书等,从中可见南越国对中原先进文化的吸收融合。

  8、文物组合:陶仓、汉代植物种子、陶屋(复制品)

  说明:经过南越国时期的开发,岭南地区的农业逐渐繁荣,这是汉墓出土的陶仓和植物种子(复制品)。广州汉墓出土的陶屋,生动再现了2000多年前的岭南民居形制。

  9、照片:南越王墓出土的姜磨线描图、海产品照片

      说明:南越王墓出土了一批海产品的骨骼残片,还有磨制姜汁的姜磨,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南越国贵族就喜欢食用海产品,而且利用磨制的姜汁烹制鲜美的海鲜。

  第二单元  汉晋名士

  经过两汉四百年的发展,岭南的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频繁,岭南却相对稳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得到持续发展,涌现了一批开拓历史文化的名人。

  一、杨孚

  1、雕塑:杨孚像

  说明:杨孚生卒年待考,字孝元,东汉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人。史载岭南第一位有著作传世的学者和以中原音作诗且有成就的首位岭南人。

  2、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剧电动播放:“河畔雪飞杨子宅”的典故——广州“河南”的由来

  说明:杨孚曾在今河南省任职,传说他辞官归里时,将河南带回的松柏种在广州珠江南岸下渡村的家门前。隆冬时节,竟然大雪盈树,街坊非常诧异,认为是杨孚在河南洛阳任议郎,品节端正,感动了上苍,将北方地气感召到南方来,故将其住地称为“河南”。后来广州人将珠江以南的海珠地区称为“河南”。

  附:河南旧照片

  3、电子翻书:《异物志》

  说明:杨孚所著《南裔异物志》,又称《异物志》,是中国第一部地区性物产志,详列岭南物产种类,开辟新的记物体裁,历来为研究历史地理与物产的学者重视。此书也是南海郡人第一部学术著作。杨孚因此被尊奉为东汉博物学家。

  4、版面文字:杨孚《南裔异物志》中篇末有“赞”:

                                        赞鹧鸪 

  美如雉鸡,不离恋土:

  鸟像雌鸡,自鸣鹧鸪。

  其志怀南,不思北徂。

  《异物志》在岭南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清代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称 “广东之诗,始于杨孚”,把《异物志》视为岭南诗歌创作的奠基之作,对岭南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二、葛洪

  1、国画:葛洪肖像

  说明:葛洪(284-364),字稚川,号抱朴子,晋丹阳句容(在今江苏境内)人。有重大影响的中国道教学者、医学家、化学家。

  2、照片:道教圣地三元宫

  说明:葛洪曾两次南下广州,娶南海太守鲍靓之女鲍姑为妻。鲍姑跟随葛洪学习医术,精研针灸疗法。夫妻同在越秀山麓越冈院(今三元宫)行医施药。

  3、图片:《惠州府志》罗浮山地图

  说明:葛洪携妻移居罗浮山36年,以朱明洞为活动中心,炼丹、著述、修道以终,开创岭南道教圣地,使岭南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照片:罗浮山上的冲虚古观

  说明:道教“祖庭”冲虚古观,位于罗浮山朱明洞景区,由葛洪创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初为葛洪修道炼丹南庵。葛洪羽化成仙后,东晋在此建葛洪祠,唐天宝年间(742-756年)扩为观,宋元祐二年(1087年)哲宗赐“冲虚观”匾额,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道教宫观之一。

  5、场景复原:葛洪在罗浮山炼丹

  说明:冲虚观后有稚川丹灶,相传是当年葛洪炼丹炉。其旁有八角形水池,是葛洪当年洗仙草的洗药池。《中国科技史》的作者李约瑟曾说,整个医药化学源于中国《抱朴子》,称葛洪为公元四世纪早期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炼金术士。

  观众互动:观众可手动给炼丹炉鼓风加火。

  6、物:《神仙传》、《抱朴子》

  说明:葛洪一生著作近千卷,代表作有《神仙传》、《抱朴子》内外篇等。他将道教神仙信仰系统化、理论化,并将儒家忠孝仁爱思想融入道教,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开融合儒道二家之先河。其炼丹著作为中国炼丹史与古代化学留下珍贵资料。

  7、物:《金匮药方》(可将其中记述天花和恙虫病的数页制成安迪板小展板,放在书籍旁一并展示)

  说明:葛洪精于医术,著《金匮药方》100卷,节略为《肘后备急方》3卷,堪称最早的医学应急袖珍手册。其中对天花的记述与发现恙虫病的传播媒介是沙虱,属世界最早的案例,比西方医学界认为最早记载天花的阿拉伯医学家雷撤斯早五百多年,对祖国医学在岭南传播及对岭南地方病防治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二部分  隋唐宋元

  隋唐时期,岭南延续秦汉以来的基础,地区经济和对外贸易益加繁荣,广州成为“通海夷道”的起点和商品交流与文化传播的重要港市。这时期岭南涌现许多刚正廉洁的清官和贤士,还有杰出的佛教思想家惠能开创了禅宗南派。唐代韩愈和宋代苏轼入粤,移风易俗,兴文教,办乡学,为后世岭南文化的大繁荣奠定了深厚的根基。

  第一单元    巾帼英雄

  冼氏世代为越族俚人首领。南朝梁、陈与隋朝初年,冼夫人曾多次带兵平定岭南动乱,支持陈霸先北上建立陈朝,下令各地越族首领接受隋朝封赐,维护了国家统一,确保一方安宁。后世为纪念其功绩,各地建庙供奉,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冼夫人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广绣:冼夫人

  说明:冼夫人(522~602年),原名冼英,梁(南朝)隋间高凉郡(今广东高州、电白一带)人。岭南越族杰出的女政治家。

  2、照片:高州冼太庙内冼夫人塑像

  说明:冼夫人幼习武事,善待部属,深受汉文化影响。冼夫人及其儿孙一直在岭南保境安民。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派其孙冯盎率军平定番禺越族首领王仲宣叛乱,解广州之围,被册封为谯国夫人。这是高州地区规模最大的冼太庙,始建于明初。

  3、照片:化州冼太庙

  说明:为纪念和祭祀冼太夫人,岭南各地为冼夫人立庙。化州的谯国夫人庙是目前中国历史最久,并有文献记载的冼太庙。历代官府拨专款每年定期隆重祭拜,以纪念这位巾帼英雄。

  4、物:骨雕冼夫人练兵(请骨雕艺人创作)

  说明:骨雕冼夫人练兵

  5、图书:《冼夫人文化全书》(一套两卷)、《岭南圣母冼夫人》、《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冼夫人文化与当代中国——冼夫人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说明:冼夫人一生向化中原,安抚俚僚,海南等地俚人多慕名归附,对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岭海地区民族融合做出杰出贡献。民间多建庙供奉,受后世敬仰。这是当代出版的记叙冼夫人生平事迹的部分书籍。

  6、讲古坛:冼夫人领兵抗敌故事

  第二单元  开发名臣

  隋唐以来,岭南出现了许多刚正廉洁的清官贤士,他们忠君恤民,整饬吏治、严革陋规、锐意创新,为岭南地区通畅商路、繁荣经济、肃正风气、教化民众作出了突出贡献,其政绩蜚声朝野,为时人拥戴。

  一、陈文玉

  1、油画:陈文玉

  说明:陈文玉(570-638),唐东合州(今广东雷州)人。历史上开发粤西重要官员。

   

  上版面文字:唐贞观五年(631),陈文玉出任东合州刺史。贞观八年(634年),陈文玉奏请改东合州为雷州,建造郡城。从此结束自南北朝以来州名屡变的状况,“雷州”的名字沿用至今。

  2、物:《雷州府志》之陈文玉传(复制)

  说明:《雷州府志》记载,唐贞观十二年(638)春,雷州筑城竣工,陈文玉率僚属巡视时突然去世,唐太宗诏封为雷震王。

  3、照片:湛江雷祖祠

  说明:相传雷祖祠始建于唐贞观十六年(642年)。陈文玉逝世后,乡人尊其为雷祖,建祠于雷州城东北,纪念这位雷州首任刺史。雷祖祠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物:湛江雷祖祠内的乾隆御赐匾额“茂时育物”(复制品)

  说明:陈文玉任雷州刺史期间,修缮城池,精察吏治,安抚峒黎,使境内汉人与黎、僚各族和睦相处,发展生产,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又正风俗,兴教化,黎庶爱戴,受朝廷褒奖。这是湛江雷祖祠内的乾隆御赐 “茂时育物” 匾额(复制品)。

  5、照片:湛江雷祖祠内的历代碑刻

  说明:雷祖祠内保存千年石人以及历代碑刻30多块,当中有宋代名相李纲所题碑刻、北宋政治家寇准的诗歌,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词赋,北宋名臣丁谓所作碑记。

  6、物:《岭表录异》有关雷祖祠的记述(复制)

  说明:唐代《岭表录异》、宋代《太平寰宇记》、《宋本方舆胜览》、清初的=《广东新语》、《子不语》等书均记述雷祖祠。

  二、张九龄

  1、硅胶人像:张九龄,配明月当空的背景版面和音频播放配乐诗朗诵:张九龄最著名的两首诗

  说明:张九龄(678~740),又名博物,字子寿,唐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第一位出任宰相的岭南人。

  音频播放内容: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感遇十二首 其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2、玻璃钢场景:唐代大庾岭关隘

  说明:唐代岭南对外贸易兴旺,但道路狭隘,货运不便。开元四年(716),张九龄上书建言并亲自主持新开大庾岭路,全长三十多里、“方五轨”的新道。又设置驿站、宿所,路旁广植梅花。由此,大庾岭古道成为古代南北交通要道,为促进中原和岭南经济文化的交往发挥了重要作用。

  3、多媒体动画:张九龄开凿大庾岭路

  旁白:唐开元四年(716年),在朝廷任左拾遗的张九龄,直言得罪了当政者,告病回归曲江时经过大庾岭,亲身体会了道路艰险,旅人难行,便上奏获准开凿大庾岭路。九龄亲自勘测开凿线路。当年未普及应用炸药,是用木柴火烧石面,引水浇石,使坚硬崖石裂破,开凿搬走,可谓鬼斧神工。经过三个多月,凿通了一条长二十多丈,宽三丈余的大山坳。又沿南北修整长30多华里的山间大道,南通广东南雄,北接江西南安(大余)。新路开通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平坦顺畅。后人褒扬九龄的功绩就像大禹治水一样,造福南粤百姓。

      上版面文字:张九龄是第一位出任宰相的岭南人,人品正直,忠君恤民,而且才学出众,唐玄宗赞赏他有“曲江风度”。

  4、物:《曲江集》(复制)

      说明:张九龄与陈子昂同开盛唐诗风,对岭南诗派影响深远,被誉为“岭南诗祖”。此为张九龄诗集《曲江集》。

  5、物:张九龄碑刻像

     说明:张九龄碑刻像

  6、物:南海神庙张九龄《望海》诗碑

     说明:南海神庙张九龄《望海》诗碑

  7、照:南海神庙

     说明:南海神庙建于隋朝,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的物证。张九龄在唐朝奉命祭祀南岳及南海,为朝廷派员主祭第一人。

  三、包拯

  1、画照:包拯

  说明: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北宋清官。

  2、组照:肇庆包公祠、包公府衙

  说明:包拯成名在端州,扬名于开封。包拯任端州(今广东肇庆市)知州期间,竭力为民办实事:城内掘井,供民众饮用;开渠筑池,以利灌溉;兴建星岩书院,培育人才;筑嵩台驿,以便交通;设通济仓,以备饥荒;兴修府署,使端州城建设朝气蓬勃。包拯留在端州的史迹有包公祠、包公井、包公楼、包公府衙、砚洲岛。

  3、照片:星岩书院

  说明:创立于北宋宝元三年(1040年)的星岩书院是肇庆历史上第一所官办书院。星岩书院的创办促进了书院教育在肇庆的兴起和发展,随后桂林书院、泽阳书院、三都书院等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

  4、书法:包拯名言“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请著名书法家书写)

  说明:包拯胸怀一颗为民之心,时刻留心民生疾苦。这句名言表达他的为官之道,只有一心为民、减轻百姓负担,才能长治久安,利国利民。

  5、照片:包公井

  说明:当时的端州,堤围未能挡住每年的洪水,瘴疠横行。包拯到任后,发动群众在城区开挖七星形状的七眼水井,水质清冽、甘甜可口。百姓的饮水问题解决了,西江瘴疠之患解除了。居民饮水思源,将这七口水井称为“包公井”。

  6、油画:包拯离开端州时,不持砚归。

       说明:端州盛产端砚,闻名全国,包拯卸任时在船上看到一方砚,询问得知是其夫人自己掏钱买的,为实现自己“不持一砚”的诺言,包拯将砚沉于西江中。他的清廉享誉南粤大地,民间则传说此砚化为江中砚洲。

  四、余靖

  1、工笔画:余靖站在风采楼前

  说明:余靖(1000~1064),原名希古,字安道,号武溪,韶州(今广东韶关市)曲江人。北宋清官。

  版面文字:韶关地处南北要道,较早地接受了中原文化,名人辈出,尤以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臣余靖为佼佼者,誉称“九龄风度、余靖风采”。余靖任广州知州期间,兼市舶使、提点铜银场公事,善待番商,促进海外贸易。为政廉洁严明,获皇上和大臣赞赏。韶关的风采楼为后人纪念余靖而建。

  2、物:《武溪集》

  说明:景祐三年(1036),余靖任集贤院校理,上书言事,触怒仁宗,被贬为监筠州酒税,任英州(今广东英德)知州。他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同任知谏院,并称为“四名谏”,敢于直谏,闻名朝野。致力于新政。为宋、辽、夏的和解,余靖曾三次使辽(契丹)。这是余靖著《武溪集》。

  五、崔与之

  1、雕塑:崔与之

  说明:崔与之(1158~1239),字正子,号菊坡。广东增城人。南宋名臣。

  2、照片:《白云越秀二山合志》书中菊坡精舍线描图

     说明:崔与之治学严谨,提倡经世致用,他的学术思想与当时风靡全国的程朱理学异趣,对岭南思想界有巨大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学术流派——菊坡学派。

  3、照片:广州朝天路崔府街

  说明:崔与之曾在各地出任要职,但因忠言不被接纳,晚年淡出官场,史称其“八(次)辞参知政事,十三(次)辞右丞相”之职,退居广州。端平二年(1235年),在广州催锋军叛乱围城时,崔与之挺身而出,接受宋理宗所授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不顾年事已高,登上城头劝阻安抚叛军,平息兵变。他淡泊名利,勤政爱民的品德,得到后人的推崇敬仰。广州朝天路的崔府街,曾是崔与之的府邸所在。

  4、书法:《水调歌头·题剑阁》(请书法家撰写)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蒲涧清泉白石,梅岭绿阴青子,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

  说明:崔与之词《水调歌头·题剑阁》

  5、图书:《崔与之与岭南文化研究》、《崔与之》、《南宋名臣崔与之》

  说明:崔与之是岭南第一个学术流派“菊坡学派”的奠基人,也是开启岭南宋词之端的“粤词之祖”。三十岁时,他成为岭南由太学考中进士的第一人,开启了岭南地区向诗书礼乐之地、道德醇厚之地转变的序幕。此为当代出版的研究崔与之的部分著作。

  6、照:增城崔太师祠

    说明:增城崔太师祠

  7、照:萝岗玉喦书院

    说明:萝岗玉喦书院,崔与之曾在此讲学。

  8、照:崔与之墓

    说明:崔与之墓,在今增城市狮子岭。

  9、物:崔与之著作——《崔清献公集》

    说明:崔与之著作——《崔清献公集》

  10、照:广州朝天路崔府街

    说明:广州朝天路崔府街,崔与之致仕后寓居于此。

  第三单元   赤胆义士

  南宋德祐元年(1275)正月,元军大举南下,文天祥以家产充军资,组织义军,坚决抗元。次年入粤,转战闽粤赣间。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在五坡岭(今海丰县城北)被俘。他在珠江口伶仃洋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绝唱!

  文天祥

  1、场景复原:文天祥过珠江口零丁洋,投影海浪、海鸥、帆船,配音频。旁边版面投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说明: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民族英雄。

  2、物:文天祥手迹(复制)

  说明:文天祥手迹(复制品)

  3、图书:《文山先生全集》

  说明:元至元十六年(1279)十二月,文天祥在五坡岭(今海丰县城北)被俘。他在元大都(今北京)狱中拒绝劝降,写下千古名篇《正气歌》。元至元二十年(1283)就义于大都。此为文天祥撰《文山先生全集》。

  4、 照片:五坡岭方饭亭

      说明:明代在海丰五坡岭修建表忠祠和方饭亭,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亭内有源自文天祥故乡的画像石刻,亭柱联书“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赞颂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和赤胆忠心。

  第四单元 思想文学巨匠

  大唐盛世,人文蔚兴。六祖惠能在光孝寺剃度受戒,开坛讲经,倡导顿悟法门,创立禅宗南派,将佛教进一步中国化、平民化,光孝寺也成为岭南佛教丛林之冠。韩愈和苏东坡入粤,大兴文教之风,开启民智,推动了岭南人文事业。北宋思想家周敦颐出任广东转运使提点刑狱,以“洗雪泽物”为己任,为老百姓做了好事。

  一、惠能

  1、场景组合:光孝寺内,六祖惠能在菩提树下讲经,旁边墙上悬挂惠能的四字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说明:惠能(638-713),俗姓卢,唐新州(今广东新兴)人。中国佛教禅宗南派创始人。

  唐仪凤元年(676),惠能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以著名的“风幡之辩”一鸣惊人,出示衣钵,剃度受戒,开坛讲经。

  2、照片:韶关南华寺

  说明:仪凤二年(677),惠能前往韶州住持宝林寺(今南华寺),并在大梵寺设坛讲经说法。之后30余年间,他悉心传道,弘法不辍。他以“见性成佛”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弘扬“顿悟”,形成中国佛教禅宗南宗的独特风格。由于惠能的弘法,南宗禅学的影响逐渐遍及全国,并取代了北宗在禅宗中的主导地位。

  3、物:《六祖坛经》(复制)

  说明:禅宗典籍《六祖坛经》,六祖惠能说法,弟子法海集录。禅宗主张修习禅定,以彻见心性本源为宗旨。惠能认为修行在净心与自悟,主张“即心即佛”与“当机顿悟”,即顿悟成佛,使佛教进一步中国化、平民化,完善了禅宗理论。

  4、照片:肇庆梅庵

      说明:相传惠能生性好梅,常在行经之处插梅为记。一次他客居端州(今肇庆),暂住城西一土冈之上,为四周清丽景色感染,就在冈上遍植梅花,昭示他惜梅喻爱、以爱扬法的禅心。后来,他的弟子智远和尚感念先师,在惠能插梅处建立古寺,取名“梅庵”。梅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照片:新兴国恩寺

      说明:唐延和元年(712年),惠能回到故乡新州,为纪念其母,命门人建报恩塔。唐先天二年(713年),惠能圆寂于新州国恩寺,唐宪宗谥号大鉴禅师。作为惠能大师的故居和圆寂之所,国恩寺在佛教界被视为“岭南第一圣域”,与六祖祝发道场——广州光孝寺、布道伽蓝——韶关曲江南华寺齐名,并称禅宗三大祖庭。   

  6、照:光孝寺内的六祖瘗发塔

    说明:光孝寺内的六祖瘗发塔

  7、物:《六祖坛经》

     说明:慧能佛学理念和思想的结晶——《六祖坛经》

  8、照:六祖慧能铜像

     说明:六祖慧能铜像

  二、韩愈

  1、画像:韩愈

  说明: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文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

  2、物:《昌黎先生集》(复制品)

  说明: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古文运动倡导者之一,苏轼誉其“文起八代之衰”,被后世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此为《昌黎先生集》。

  3、电脑写字板互动:观众在写字板撰写韩愈《师说》名句

  4、照片:韩文公祠

  说明:韩愈为人廉洁耿直,不阿权贵。唐元和十四年(819)被贬为潮州刺史,在任期间修堤排涝,祭鳄驱恶,放免奴婢,建置乡校,兴文教之风,对社会影响深远,日后潮州赢得“海滨邹鲁”的美称。潮人改双旌山、员水为韩山、韩水,并有韩文公祠、湘子桥、韩山书院、景韩亭等处人文胜迹,以作纪念。

  5、照片: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说明:北宋元祐六年(1091),大文豪苏轼为韩文公祠撰《潮州韩文公庙碑》,“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号称易治”,高度评价韩愈在潮州的功绩。

  6、照片:潮洲韩江边“鳄渡秋风”景观

  说明:韩愈在潮州作《祭鳄鱼文》退鳄鱼,从此潮人解除鳄鱼之患,流传民谣:“恶溪恶鱼,退之退之。”韩愈祭鳄故址,后人指认在今潮州城北河堤中段渡口,称“鳄渡秋风”,为潮州旧八景之一。

  7、拓片:韩愈撰《南海神广利王庙碑》及南海神广利王碑亭

  说明:韩愈在广东时,为广州的南海神庙撰写了《南海神广利王庙碑》,碑文为唐代著名书法家循州刺史陈谏所书,由名刻石工李叔齐镌刻,人称“三绝碑”。此碑为广州南海神庙现存最早碑记,对研究该庙早期形制、古代中外海上交通与唐代祭海之俗有重要参考价值,被誉为“广州第一唐碑”。

  8、书法:韩愈《送郑尚书赴南海》诗(今人书法)

        番禺果府盛,欲说暂停杯。盖海旂幢出,连天观阁开。

        衙时龙户集,上日马人来。风静鶢鶋去,官廉蚌蛤回。

        货通狮子国,乐奏武王台。事事皆殊异,无嫌屈大才。

  说明:韩愈临终前写了一首《《送郑尚书赴南海》诗,郑尚书是南海人郑权,以岭南节度使之职将出镇广州。该诗表明韩愈对广东的风俗与物产十分熟悉。

  9、照:潮州韩山书院

     说明:韩愈在潮州广敷文教,启迪学术。后世人建韩山书院以传承纪念这位文化巨匠。

  三、苏轼

  1、雕塑:苏轼像(1038—1101)

  说明: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中国文化代表人物之一。

  2、拓片:苏东坡笠屐像

  说明:此为《东坡笠屐图》,岭南的广州、惠州、琼州、儋州等地都藏有此图,可见人们对他的喜爱。

  3、物:苏轼题书“六榕”匾(复制品)

  说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获赦北归,路过广州,当时净慧寺(即今六榕寺)僧道宗仰苏轼之文名,延请观览寺院,并恳请为寺题字。苏轼见寺内有榕树六株,郁郁葱葱,婆娑如盖,欣然命笔,题“六榕”二字。此墨宝为人珍惜,悬于寺榜,流存至今。净慧寺因此被称为六榕寺。

  4、FLASH动画:苏东坡“不辞长作岭南人”

  说明:苏轼一生三次被贬,却“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并以“不辞长作岭南人”自勉。他在南粤期间,一心为民办实事,又以文学开启民众,流露出对南粤大地的深厚感情,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佳句。

  5、 照片:惠州西湖苏东坡故居

  说明:北宋元祐九年(1094),苏东坡被贬惠阳(今惠州),谪居惠州西湖。

  6、照片:雷州西湖苏公亭

  说明:绍圣四年(1097),苏东坡再次被贬,远赴琼州(今海南),途径雷州,与已被贬该地的胞弟苏辙邂逅,同游罗湖,赋诗挥毫。雷州人民为了纪念这两位宋代大文豪,将罗湖改名为西湖。

  7、照片:海南通潮阁

  说明:苏东坡被贬琼州(今海南)时登陆地和元符三年(1100),获准北归途径的古驿站——通潮阁,位于澄迈县老城西门外澄江入海处,是隋朝到清朝历代官府的古渡驿站。历代被贬到海南的官员都要经由这里上岸,然后分流贬所。

  6、物:《苏轼全集》(复制品)

  说明:苏轼的诗词、散文、书画均具有极高造诣和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为“宋四家”(苏蔡米黄)之一,给后世留下了多种墨迹。此为《苏轼全集》。

  7、照:南海神庙浴日亭苏轼诗碑

     说明:南海神庙浴日亭苏轼诗碑

  四、周敦颐

  1、画像:周敦颐

  说明:周敦颐(1017-1073),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思想家、理学创始人之一。曾任广东转运使,在江西九江莲花峰下开创濂溪书院。

  2、照片:小马站濂溪书院旧址

      说明:周敦颐在广东为官期间,清廉爱民、功绩卓著。为弘扬濂溪先生在广东的功绩,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粤人在周敦颐曾寓居的药洲遗址附近的奉真观旧址,重建濂溪书院。之后多次易地重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广东周氏后人集资在广州城内小马站19号重建濂溪书院,如今墙上还保留“周濂溪祠地墙界”、“周濂溪祠后界”两块麻石界碑。

  3、书法:请著名书法家书写周敦颐的《拙赋》

  说明:周敦颐按部至潮州,曾作《拙赋》,后被刻于潮州金山崖石上。赋曰:

  或谓予曰:“人谓子拙。”予曰:“巧,窃所耻也,且患世多巧也。”喜而赋之: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4、 Flash动画:周敦颐爱莲,配乐动画展现周敦颐观赏池鱼和莲花,屏幕用毛笔书写的形式呈现周敦颐《爱莲说》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图书:《周子全书》

  说明:北宋时儒道佛思想呈现整合趋势,周敦颐建立以孔孟正统思想为主的三教合一哲学体系,对理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此为后人编其《太极图说》、《通书》等著述为《周子全书》。

  6、照片:太极图

  说明:太极图据说是宋朝道士陈抟传出,原叫《无极图》。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先天图》、《太极图》以及《河图》、《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著《太极图说》加以解释。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敦颐所传的。

  6、  照:周敦颐塑像与纪念亭

  说明:周敦颐塑像与纪念亭,在广州白云区龙归镇南村,该村是周敦颐后人聚居地之一。

  7、  照:周敦颐名作《爱莲说》碑刻

  说明:周敦颐名作《爱莲说》碑刻,在广州西湖路药洲遗址内。

  第三部分  明代

  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至明代大放异彩,已跃居全国先进行列,人才辈出,涌现出一大批名儒。陈献章、湛若水从陆九渊思想和佛学禅宗的理论得到启发,摆脱了宋代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的框架,形成了“学贵乎自得”和“以自然为宗”的新理学思想体系。政治家海瑞、经济思想家丘濬、军事家翁万达、袁崇焕、以陈子壮为代表的“广东三忠”则为明清时期涌现的守边名将和民族英雄。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被誉为“岭南三大家”。

  第一单元  岭南名儒

  明代广东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才辈出,史称“岭南人物,至明号称极盛”。诗人学者、科举名臣、理学大师、博学鸿儒,前后辉映,灿若群星,使岭南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景象。

  一、丘濬

  1、画照:丘濬像

  说明:丘濬(1420—1495),字仲深,号深庵,世称琼山先生。广东琼山(今海南省海口市)人。经济思想家,被誉为明代岭南四大儒之一。

  2、物:《丘文庄公集》、《丘仲深集》、《琼台会稿》、《英宗实录》、《寰宇通志》、《宋元通鉴纲目》(复制)

  说明:丘濬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以经邦之才自负。执掌内阁4年,熟悉国家典故。考察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制度,遍采典籍中有关“治国平天下”的言论,条分缕析,撰《大学衍义补》。参与编撰《寰宇通志》、《宋元通鉴纲目》,又撰戏曲传奇多种。被誉为明代“岭南四大儒”之一。此为丘濬遗集及参与编纂的典籍。

  3、图书:《丘濬评传》(放在观众阅览室)

  说明:丘濬敢于直言,曾疏列时弊,劝孝宗为政不宜惑于异端,不失于偏听,节财用,勤政务。主张发展商品经济,因地制宜,发展农桑;赋役有节,不妨农事;发展商贸,使南北交易畅流;取消海禁,加强防务;钱法应以白银为基础等。此为李焯然著《丘濬评传》。

  4、物:丘濬题《竹溪六逸图诗》(复制品)

     说明:丘睿题《竹溪六逸图 》诗

  5、照片:丘濬故居

     说明:丘濬故居可居堂在海南海口市府城镇金花村,始建于明初洪武年间。

  6、照片:琼台书院

  说明:为纪念丘濬,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在琼山城内创办琼台书院,为琼崖最高学府,后为琼台师范学校,今为海南大学师范学院。

  二、陈献章

  1、油画:陈献章讲学图(画面须有陈献章书法、古琴内容)

  说明: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世称白沙先生。广东新会人。明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

  2、物:陈献章著作——《白沙子全集》(复制)

  说明:陈献章学说上承宋儒理学馀绪,下启明儒心学先河,对明清思想界有较大影响。万历十三年(1585)入祀孔庙,成为岭南历史上唯一获此荣誉的儒学大师。陈献章的学术思想体现在《白沙子全集》中。

  3、物:陈献章《浴日亭诗》拓片(或《浴日亭诗》碑照片)

  浴日亭

  残月无光水拍天,渔舟数点落前湾。

  赤腾空洞昨宵日,翠展苍茫何处山。

  顾影未须悲鹤发,负暄可以献龙颜。

  谁能手抱阳和去,散入千崖万壑间。

  说明:南海神庙前的浴日亭是一处著名游览胜迹,曾以“扶胥裕日”名列宋元羊城八景之一。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题咏不辍,人们选取宋代大文豪苏轼之《浴日亭》诗,勒碑构亭;碑的另一面则是陈献章的《浴日亭》诗,与苏公并列齐美,可见人们对陈献章的尊崇爱戴。

  5、物:陈献章书法作品——《大头虾说》、《云隔溪扉》、《种萆麻诗》(复制)

  说明:陈献章工书法,宗欧(阳询)颜(真卿)。草书雄劲崛张,用笔厚重。又创茅龙笔,所书自成一家,世称“茅龙书”。善画墨梅,以洁行自况。

  6、拓片:陈献章书法碑刻代表《慈元庙碑》、《敢勇祠记》、《肇庆城隍庙记》、《韶州风采楼记》

  说明:陈献章的碑刻书法,与其墨迹一样同样精彩,现存碑刻《慈元庙碑》、《敢勇祠记》、《肇庆城隍庙记》、《韶州风采楼记》等,皆为世人所重。

  7、物:茅龙笔(文物商店可购买。配以纸墨,让观众用此笔参与书写,产生互动效果)

  说明:陈献章独创的茅龙笔

     

  8、物:“寒涛琴”(复制品,让观众参与弹奏,产生互动效果)

  说明:陈献章平生清雅好琴,常携琴游走四方或与好友抚琴唱和,此传为陈献章收藏和使用的 “寒涛”琴。

  9、照片:白沙楼

  说明:白沙先生一生致力于授徒、著述,弟子众多。讲场有江门钓鱼台、碧玉楼、小庐山书屋、嘉会楼及广州丰宁路(今白沙巷)等处。他推崇“学贵知疑”和独立思考精神,主张“学贵乎自得”,反对标榜门墙、不求自得的学风。开创理学“岭南学派”(即“江门学派”)。

  (若展线有限,可将陈献章的书籍、书法、故居等内容以电脑触摸屏形式展现)

  10、物:陈白沙先生生活情景画(复制)

     说明:陈白沙先生生活情景画

  11、照:白沙居

     说明:白沙居,在广州北京路中段,陈献章曾在此设台讲学,后来湛若水为其建筑居所,故名。

  三、湛若水

  1、画照:湛若水像

  说明:湛若水(1465—1560),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世称甘泉先生。明理学家、教育家。

  2、物:湛若水著作——《心性图说》(复制)

  说明:湛若水著作《心性图说》。湛若水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旨,谓“心既包乎天地万物之外,又贯乎天地万物之中,天地无内外,心亦无内外。又强调气理合一,知行合一”。

  3、博古书架陈列:《甘泉集》、《春秋正传》、《古乐经传》、《甘泉新语》、《四书训测》、《樵语》、《圣学格物通》,观众可以自由取阅。

  4、物:湛若水书法作品——《江岸芙蓉诗轴》、《甘泉洞诗轴》

  说明:湛若水精于书艺,其茅龙书师承陈献章而功力独到。此外他还继承陈献章学术传统,主张质疑,独立思考,循序渐进,以培养德才兼备者。

  5、照片:湛若水题书“湛子洞”摩崖石刻

  说明:湛若水为增城莲洞书院所在的莲花洞题书“湛子洞”三大字,为增城县境内最大的摩崖刻字。湛若水为政主民本说,称“天下民庶实为邦本”,统治者须畏民、重民、保民、得民心。

  6、图表:湛若水讲学处一览表

            南京国子监  南京新泉书院  江浦新江书院  扬州甘泉行窝  池州九华山中华馆谷、歙县斗山精舍  婺源福山精舍  休宁天泉书院  广州白沙书院  增城莲洞书院  增城龙潭书院  增城独岗书院  曲江帽峰馆谷  英德清滨馆谷  英德云泉馆谷 博罗甘泉精舍  广州天关精舍  罗浮天华书馆  广州蒲涧馆谷  广州白云书院……

  说明:湛若水为官清正廉明,热心倡导教育,诫民去奢从俭,移风易俗。一生在南北各省创建书院四十多所,弟子三千多人。其讲学书院之多、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在中国教育史上确属罕见。

  (若展线有限,建议将湛若水的书籍、书法等内容以电脑触摸屏形式展现)

  7、照:湛甘泉祠

     说明:湛甘泉祠,在今增城市荔城镇。

  8、 照:湛若水墓

  说明:湛若水墓,在今增城市永和天蚕山。

  9、 照:湛家街、湛家园遗址

  说明:湛家街、湛家园遗址,在今广州法政路,这些街巷之得名,与湛若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这里曾是湛若水在省城广州的故居,后又成为湛氏家族聚居地。

  四、黄佐

  1、雕塑:黄佐

  说明:黄佐(1489—1566),字才伯,号泰泉,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明代学者、教育家。

  2、物:黄佐平生编纂书籍(复制品。置陈列书柜,让观众可以取阅,产生互动效果)

         《广州人物传》、《广东通志》、《广州府志》、《罗浮山志》、《南雍志》、《广西通志》、《香山县志》、《翰林记》、《诗经通解》、《礼典》、《乐典》、《续春秋明经》、《卜学古训》、《革除遗事》、《姆训》、《明音类选》、《理学本源》、《泰泉庸言》、《泰泉集》

  说明:黄佐平生著述宏富,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面广,尤以地方文献方面贡献卓著,主纂《广州人物传》、《广州志》、《广东通志》、《广西通志》及《香山县志》等书,体制严谨,资料充实。堪称博通经史的大学问家。《四库全书总目》赞其在“明人之中,学问最有根底”。

  3、图版:黄佐《镇海楼》诗(请书法家书写)

  镇海楼

  逍遥短褐沧洲上,突兀高楼霄汉间。

  潮落鱼龙犹并出,日晴鸥鹭已知还。

  冲帆野色来千里,入座春声殷万山。

  飞絮又随杯酒尽,东风何事亦偷闲。

  说明:黄佐不仅是位大学者,而且是位大诗人,其诗作任气而行,雄直恣肆,有“吾粤之昌黎”之誉;清儒朱彝尊尝称“岭南诗派,文裕(黄佐谥号)实为领袖,功不可泯”。

  5、照片:黄佐墨迹

  说明:黄佐墨迹

  6、照片:黄佐创办泰泉书院遗址

  说明:景泰寺原为广州白云山著名寺院之一,曾以“景泰僧归”名列明代羊城八景之一。明嘉靖年间,景泰寺毁,僧人移归光孝寺,黄佐归乡,将其改为泰泉书院,教书授徒,享誉一时。

  五、屈大均

  1、雕塑:屈大均像

  说明:屈大均(1630—1696),字翁山,号菜圃。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学者、诗人,为清初诗坛“岭南三大家”之一。

  2、拓本:屈大均像碑

  说明:屈大均像碑

  3、博古书架陈列:屈大均编纂书籍《广东新语》、《皇明四朝成仁录》、《翁山易外》、《翁山文外》、《翁山诗外》、《屈翁山诗集》、《翁山诗略》、《广东文选》等,观众可以取阅。

  说明:屈大均平生著述甚丰,最著者《广东新语》,系广东地方历史文献集,所记天文、地理、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仕宦、学术、诗文、食货、民族、民俗各事,极具史料价值,补《广东通志》之不足。其余重要著作尚有《皇明四朝成仁录》、《翁山易外》、《翁山诗外》、《翁山文外》、《道援堂诗文集》等。居清初诗坛“岭南三大家”之首。

  4、物:屈大均书《杜甫八阵图句》(复制)

  说明:屈大均才气横溢,多才多艺,善画兰竹、山水。书法各体皆精,尤擅行草,其墨迹传世不多,《杜甫八阵图句》行书轴,清刚朴茂,秀逸遒健。

  5、图版:屈大均《广州竹枝词》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

               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说明:屈大均《广州竹枝词》不仅地方色彩强烈,还是今见关于十三行最早的诗词描述文字,有“以诗证史”的史料价值。

  6、照片:屈氏大宗祠、屈大均墓

  说明:屈大均故里番禺新造镇思贤村屈氏大宗祠、屈大均墓

  7、物:两广总督保德奏查屈大均故居及墓园事折

     说明:两广总督保德奏查屈大均故居及墓园事折

  8、物:屈大均行书七言诗册页

     说明:屈大均行书七言诗册页

  六、陈恭尹

  1、画像:陈恭尹像

  说明:陈恭尹(1631—1700),字元孝,号独漉子,广东顺德人。明末清初诗人、书法家,为清初诗坛“岭南三大家”之一。

  3、物:《独漉堂集》(复制)

  说明:陈恭尹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清初诗坛 “岭南三大家”。其诗感怀家国之痛,心系民瘼之思,悲壮苍凉,沉雄郁勃。描写岭南风物,地方色彩浓重。提倡为文贵在创新,与时共进。

  4、物:陈恭尹撰书《镇海楼赋》长卷(复制书法长卷,制作成投影形式,配合音乐和朗诵,在朗诵声中,书法作品一一展现出来,达到书法再现的效果)

  说明:陈恭尹撰书《镇海楼赋》长卷,为粤中名迹。引首为邓尔雅书“独漉先生书镇海楼赋”,后为赵浩题记,并有桂坫、吴道镕、汪兆镛、张学华、陈樾等题诗与跋。此赋书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当时陈恭尹58岁。

  5、物:陈恭尹墨迹(复制)

  说明:陈恭尹被誉为创立清代广东隶书“写意派”的第一人。其隶书脱胎于《夏承碑》,瘦逸遒劲,对清代隶书中兴起承先启后作用。行草亦知名当世。

  6、 照:陈恭尹书写的“夏园乡”石刻

  说明:陈恭尹书写的“夏园乡”石刻,在今广州黄埔。

  7、 物:陈恭尹隶书诗册

  说明:陈恭尹隶书诗册

  8、 照:陈恭尹墓

  说明:陈恭尹墓,在今广州天河区龙眼洞柯木塱

  第二单元  名将英烈

  在明代边疆战事中,有不少粤籍将领担当重任,出现了几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其中以翁万达、袁崇焕、陈子壮最为后世称颂,他们捍卫社稷,屡建奇功,英勇壮烈的事迹被传播至华南及东南亚地区。

  一、翁万达

  1、画像:翁万达像

  说明:翁万达(1498—1552),字仁夫,号东涯。广东揭阳鮀江都人(今汕头市金平区)。明代军事家、守边名将。历任广西征南副使,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保定军务,兵部尚书。

  2、flah动漫:翁万达筹边

     说明:翁万达治边,力主“慎防秋,并兵力,重责成,量征调,实边堡,明出塞,计供亿,节财用”八事。此为翁万达筹边动漫。

  3、物:《明史》线装本(复制)

  说明:《明史》有关翁万达的传记,称“嘉靖中,边臣行事适机宜、建言中肯窾者,万达称首。”

  4、图书:《翁万达集》

  说明:翁万达能诗善文,号为儒将,他的遗著编为《翁万达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出版。

  5、照片:泰国“英勇大帝”庙

  说明:泰国奉翁万达为“英勇大帝”,有庙宇百余所。

  二、袁崇焕

  1、雕塑:袁崇焕

  说明: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明军事家、守边名将。

  2、连环画:名将袁崇焕御边(可让观众翻阅)

  说明:袁崇焕为人慷慨有胆略,好谈兵。天启二年(1622)单骑出关,考察形势,自请守辽。擢兵部职方司主事,掌舆图。二月,超擢佥事,监关外军。面对后金努尔哈赤屡次犯关,运用先守后战,筑宁远城,遣将分守锦州、松山至大小凌河一线。六年(1626)正月,以不满2万兵力,击退后金13万大军进攻,努尔哈赤被伤致死。因收复辽西土地之功,授辽东巡抚加兵部右侍郎、督关内外。第二年,皇太极率兵围宁远,被袁崇焕大败。

  3、书照:《明史·袁崇焕传》之评价文字

  说明:《明史》之《袁崇焕传》

  4、图书:《袁崇焕》(放在观众阅览室)

  说明:《袁崇焕》

  5、图书:《民族英雄袁崇焕》(放在观众阅览室)

  说明:《民族英雄袁崇焕》

  6、图书:《袁崇焕学术论文集》(放在观众阅览室)

  说明:《袁崇焕学术论文集》

  7、书籍:《袁崇焕资料集录》(放在观众阅览室)

  说明:《袁崇焕资料集录》,桂苑书局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8、电视剧《横行天下·袁崇焕》片段

     说明:电视剧《横行天下·袁崇焕》片段

  三、陈子壮

  1、像照:陈子壮像

  说明:陈子壮(1596—1647),字集生,号秋涛。广东南海 (今广州市白云区)人。明末抗清英烈,为“广东三忠”之一。

  2、多媒体动画:陈子壮抗清故事

  旁白:清入主北京后,陈子壮先后拥戴晚明福王、唐王与桂王建立南明政权。永历帝朱由榔命子壮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督广东、福建、江西、湖广军事。他和弟弟、长子倾家募兵,慷慨赴难。在广州与顺德陈邦彦、东莞张家玉联兵抗清,陈邦彦、张家玉先后兵败捐躯。清顺治四年(1647)九月,他在高明兵败被俘,严词拒绝威逼诱降,在广州东较场被施以“锯刑”,壮烈就义。明永历帝追赠番禺侯,谥文忠。后人将子壮、邦彦、家玉三人合称广东抗清“三忠”。

  3、墨迹:陈子壮书法墨迹——《行书扇面》、《南园诸子送黎诗》、《书信》等(复制品)

  说明:陈子壮书法墨迹

  4、古籍:《陈文忠公集》、《陈忠简公遗集》

  说明:《陈文忠公集》、《陈忠简公遗集》

  5、粤剧《血染越王台》片段

     说明:粤剧《血染越王台》反映陈子壮抗清的悲壮故事。

  6、纪录片:白云区沙贝村陈子壮纪念馆巡览

  说明:白云区沙贝村陈子壮纪念馆

  第三单元 清官楷模

  海瑞有“海青天”之誉,他忠于职守,嫉恶如仇,恤生民之休戚,富于改革精神,突破成规,整顿吏治,行条鞭之法。其廉洁奉公的事迹和形象为世人传颂,其人亦为世代拜祀,成为中国古代为官者清正廉明的榜样和象征。

  海瑞

  1、场景复原:海瑞公堂审案

  说明:海瑞(1513—1587),字汝贤、国开,号刚峰。广东琼山(今海南省海口市)人。明代清官。海瑞为官廉洁奉公,不阿权贵,整饬吏治,严革陋规;平赋税,均徭役,抑豪强,被百姓誉为“海青天”。

  2、物:《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复制)

  说明:嘉靖帝迷信道教,二十余年不理朝政,以致法纪松弛,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海瑞上《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力陈时弊,要求改革吏治。

  3、物:《海刚峰集》(复制)

     说明:海瑞著作——《海刚峰集》

  4、物:海瑞《草书诗轴》、《行书七言诗》、《楷书圣经》(复制)

     说明:海瑞《草书诗轴》、《行书七言诗》、《楷书圣经》

  5、视频播放:《海瑞传奇(海青天)》影视片段

  说明:《海瑞传奇(海青天)》影视片段

  第四部分  清代

  清代广州成为粤东省城,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岭南文化渐趋成熟,先贤辈出。阮元、张之洞督粤,大力发展经济,创办学海堂、广雅书院等新式书院,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的精英;张维屏、梁廷枏、朱次琦、陈澧等或以诗歌鸣世,或以学术称誉;苏六朋、居廉、居巢为代表的岭南画派开创了岭南绘画史的新篇章。林则徐、关天培、邓世昌等一大批爱国志士,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尊严,抵抗外敌入侵,血战沙场,甚至以身殉国。洪秀全等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和近代民主革命的到来。

  第一单元  经世名官

  清代是广东文化建设进入繁荣时期,以阮元、张之洞等为首的封疆大吏主粤期间,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办学兴教,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的学者,影响深远,也出现了陈瑸这样清廉卓绝的粤籍官员。

  一、陈瑸

  1、画像:陈瑸像

     说明:陈瑸(1656—1718),字文焕,号眉川。广东海康(今雷州市)人。历官古田、台湾知县、福建巡抚,兼署闽浙总督。居官清廉,所至皆有善政。

  2、书照:《清史稿·陈瑸传》之评价文字

     说明:康熙帝尝称陈瑸似“苦行老僧”,“清廉中之卓绝者”,“国家得此等人,实为祥瑞”。 康熙五十七年(1718)冬,陈瑸病逝于福州任所,追授礼部尚书,谥“清端”。此为《清史稿》对陈瑸生平的记载。

  3、照片:雷州清端公祠

     说明:陈瑸任官不忘桑梓。以雷州东洋塘堤岸受海潮冲激,侵损民田,奏准修筑海堤,即移所贮公款及私俸钱助役。“堤坝自是永固,乡人蒙其利”。卒后雷州绅民筹建“陈清端公祠”于府城,以崇德纪功。此为雷州清端公祠照片。

  4、照片:陈瑸故居

  说明:后世把陈瑸与邱浚、海瑞合称为明清时期的“岭南三大清官”。此为陈瑸在广东湛江雷州的故居清瑞园。

  5、连环画册:《清官陈瑸》(让观众可以翻阅)

  说明:连环画册:《清官陈瑸》吴茂信编文,由南海画家、广东省美协会员、佛山市美协会员吴以孝绘画,共128幅,作为反腐清廉教材。

  二、阮元

  1、像照:阮元像

     说明: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雷塘庵主。江苏仪征人。清代经学家、教育家。

  2、疏奏:阮元上书嘉庆皇帝《预防英夷事略》(复制品)

     说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八月,阮元由湖广调任两广总督。史称其“在粤十年,盗患悉平,外夷慑服”。关心民生,重视水利,由官绅捐助,改筑南海桑园围石堤,以护民田。建三水行台书院,重修广州镇海楼。以广东产米不敷民食,奏准洋米进口、外商米船可载货出口。莅任之初,建大黄滘等处炮台,加强广州防务。此为阮元向嘉庆帝密陈的《预防英夷事略》,主张“宜多镇以威”,又奏请禁止鸦片。

  3、物:阮元手札(复制品)

  说明:阮元工诗文,精鉴金石、书、画,善篆、隶、行、楷书体。此为阮元手札复制品。

  4、物:阮元收藏印(复制品)

     说明:印身方柱形,形制庄重大方。上部剔地浮雕祥云蝙蝠,寓意洪福齐天。刻工精细,包浆润泽。印面四方,阳刻篆书“扬州阮氏琅环仙馆珍藏金石书画之印”。

  5、古籍:《揅经室集》、《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畴人传》、《皇清经解》、《广东通志》等(复制品)

      说明:阮元著述丰富,有《揅经室集》、《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畴人传》等刊世。刻《皇清经解》(又称《学海堂经解》,收书183种,1408卷)。主修《广东通志》(334卷),为粤省通志中体例最完善、内容最充实的一部。

  6、场景复原:学海堂师生讲学图

  说明:阮元任两广总督后,致力于文教事业,提倡经学。拓修贡院。创设学海堂,设八学长制,课诸生以经史百家之学。经其倡导,粤中士风大变,经学以及小学、史学、金石、校勘、地理及典章研究成绩斐然。此为学海堂师生讲学论学场景复原。

  7、博古书架陈列:学海堂丛书,广州大典影印本,观众可以取阅。

      说明:从学海堂课卷可以看出,学海堂虽崇尚经诂朴学的教学,其实文学活动处于主要地位。

  8、照片组合:阮元墨宝

      说明:阮元亲书匾额有漱珠观、朝斗台,另在西关人家存有云石题字。

  9、 照:阮元题书“白荷红荔半塘西”匾

  说明:阮元题书“白荷红荔半塘西”匾

  10、物:阮元纂修《广东通志》的奏折

     说明:阮元纂修《广东通志》的奏折

  11、物:由阮元纂修的《广东通志》

     说明:由阮元纂修的《广东通志》

  12、物:阮元著作——《两广盐法志》

     说明:阮元为政两广期间,留心民生经济,著《两广盐法志》

  三、张之洞

  1、照片:张之洞像

  说明: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壶公,抱冰老人。直隶(今河北)南皮人。晚清政治家、洋务运动领袖之一。

  2、物:张之洞手札(复制品)

  说明: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致力洋务经营。创办实业,发展教育,加强武备。该信函为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期间致函邓华熙,对其在辖境内实施保甲水利等善政表示钦佩。

  3、物:张之洞书法作品——《楷书十言句》、《行书七言联》(复制品)

     说明:张之洞书法作品——《楷书十言句》、《行书七言联》

  4、物:《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全集》线装本(复制品)

  说明: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期间对广东贡献良多,曾修筑广肇两府及潮州堤围,修筑天字码头堤岸,创办石井枪弹厂,编练广胜军与广安水军,建造浅水兵轮以装备广东水师,开办广东电报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在督署内安装电灯,架设广州至大庾电话线。在广州西村开设广雅书院,作两广诸生肄业之所。设广雅书局,刊行经籍及地方文献。上述举措,对广东近代化起了开拓作用。《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全集》均有相关记载。

  5、图片:广东钱局历史照片

  说明:“广东钱局”又称“广东官银钱局”,创办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张之洞创办广东钱局(在今广州黄华路)铸造制钱,为中国用机器铸币之始。

  6、物:广东钱局银元票(复制品)

  说明:据光绪十一年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告谕:“照得粤省市面银钱缺乏,现饬司道借拨库款壹百万元设立官银钱局,通行官银元票,使其与现银相济为用。”随即仿照湖北省发行银元票。

  7、旧照片:张之洞创立的广雅书院

  说明:广雅书院由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于1888年创建,是近代广州教育改革的重要阵地。广雅的命名,取“广者大也”、“雅者正也”之意,即要培养学识渊博,品行雅正的人才。

  8、物:广雅书院课卷(复制品)

  说明:广雅书院创建后即破除旧科举制度,设务实课程,办学宗旨“砥砺名节,关心时务,吸收新知,并使他们能出仕则为国家栋梁,为民则成为社会中坚”。此为广雅书院课卷。

  9、博古书架陈列:广雅丛书,广州大典影印本,观众可以取阅。

      说明:广雅书院编印丛书

  10、纪录片:《广雅书院巡览》

  第二单元  文化先驱

  广东面临南海,文化上海纳百川,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及清继承前代文化传统的同时,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学者、思想家、诗人、画家,在思想、文学、艺术等领域大放异彩,将岭南学术和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一、张维屏

  1、像照:张维屏像

  说明:张维屏(1780—1859),号南山。广东番禺人。清代学者、诗人,为“粤东三子”之一。曾两任学海堂学长,主讲东莞宝安书院,鸦片战争期间曾与林则徐共议禁烟大计。

  2、古籍:张维屏编著《张南山诗集》、《松心十录》、《听松庐文钞》、《艺谈录》、《国朝诗人征略》、《听松庐骈体文钞》等(复制品。广东省中山文献馆藏有清刻本)

  说明:张维屏一生勤于著述,成果斐然,在岭南学术、艺术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这里展出的是其部分著作。

  3、动漫:张维屏叙事长诗《三元里》(配以音乐和朗诵)

                                     三元里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催。

  家家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

  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

  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溪山。

  众夷相见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

  夷兵所恃唯枪炮,人心合处天心到。

  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行其暴。

  岂特火器无所施,夷足不惯行滑泥。

  下者田塍苦踟蹰,高者岗埠愁颠挤。

  中有夷酋貌尤丑,象皮作甲裹身厚。

  一戈已捅长狄喉,十日犹悬邳支酋。

  纷然欲遁无双翅,歼厥渠魁真易事。

  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攸然逝。

  魏绛和戎且解忧,风人慷慨赋同仇。

  如何全盛金瓯日,却类金缯岁币谋!

  音频播放:第一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军占领广州北郊要塞,四出骚扰掳掠,广州人民基于义愤,三元里首举抗英义旗,与敌人展开殊死决战。年已花甲的张维屏痛恨英军的暴行,始终关注着这场战争,详细地了解战斗过程,旗帜鲜明地站在人民一边。他在《与李子黼书》中回忆这场战争时说:“耕锄之器,皆可为兵,巾帼之流,咸知敌忾,于是围其夷目,歼厥鬼魁,亦足使狼子惊心,枭徒丧魄,闻者无不称快,而尚恨未痛剿也。”创作了叙事长诗《三元里》,真实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场人民群众反帝反侵略武装斗争的过程,热情歌颂了中国人民团结御侮的英雄气概和伟大力量,同时对投降媚外的清政府投降派予以揭露抨击。

  4、照:学海堂旧址

  说明:广州越秀山学海堂旧址,张维屏曾任学海堂学长。

  5、照:张维屏“听松园”石额

     说明:张维屏故居听松园,旧址在今广州芳村新隆沙,又曾是培英书院院舍。

  6、物:张维屏书《行楷十一言联》(复制)

  说明:张维屏书《行楷十一言联》(复制)

  7、物:张维屏的部分著作——《桂游日记》、《庐秀录》、《松心十录》、《张南山诗集》(复制)

    说明:张维屏的部分著作——《桂游日记》、《庐秀录》、《松心十录》、《张南山诗集》

  二、梁廷枏

  1、油画:梁廷枏像

  说明:梁廷枏(1796—1861),字章冉,号藤花亭主人。广东顺德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2、物:梁廷枏著作——《南越五主传》、《南汉丛录》、《南汉书》、《南汉书考异》、《粤海关志》、《广东海防汇览》、《夷氛闻纪》、《海国四说》、《粤道贡国说》、《耶稣教入中国说》、《昙花梦》、《江梅梦》、《园香梦》、《断缘梦》等(复制)

  说明:梁廷枏治学主张经世致用,勤于著述。史志如《粤海关志》、《广东海防汇览》等,均富有现实性与针对性。所著《夷氛闻记》记录鸦片战争史实,为研究鸦片战争的重要史料;叙述欧美各国历史与现状的《海国四说》,为鸦片战争后国内首批介绍西方世界的著作之一。其《南越五主传》、《南汉丛录》、《南汉书》、《南汉书考异》等,均为岭南地方史研究著作。

  3、模型:粤海关

  说明:粤海关始设于康熙二十四年(1658),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批正式的海关机构之一。从乾隆二十二年(1757)至签订《南京条约》的道光二十年(1842)的近百年间,中国一直处于粤海关一口通商的垄断局面,因为这种特殊情况,使得粤海关成为清政府垄断对外贸易的机构,既是中外贸易事务的管理机构和对外通商政策的实施机关,又是清政府了解“夷情”和对外联系的窗口。梁廷枏编修的《粤海关志》是第一部全面介绍清海关制度及对外贸易的著作。

  4、物:梁廷枏楷书题跋横幅(复制)

    说明:梁廷枏楷书题跋横幅

  三、朱次琦

  1、油画:朱次琦

  说明:朱次琦(1807—1882),字子襄,号稚圭,世称九江先生。广东南海人。清代教育家、学者。

  2、物:朱次琦著作——《朱九江先生集》(复制)

  说明:朱次琦一生著述甚丰,有《国朝名臣言行录》、《性学源流》、《五史实徵录》、《晋乘》等七种著作。曾在南海九江设礼山草堂授徒,弟子众多,康有为、简朝亮、梁耀枢等皆出其门下。与陈澧并称为晚清岭南大儒。

  3、物:朱次琦书法作品——行楷七言联“幽士高怀出云岭;骚人秋思水周堂”、行草七言诗、《鱼生赋》

  说明:朱次琦擅长书法,虽存世不多,但皆精到。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价其师朱次琦“于书道用工至深,其书导源于平原,蹀躞于欧、虞,而别出新意”。

  4、图版:朱次琦诗作——《怀廖二熊光清远县》、《答李秀才鸣韶》、《春怀八首之一》、《陈九明府走书借读二樵山人集却寄》

  怀廖二熊光清远县

  直北风声劲,平西日气迷。

  秋从双峡老,天入百蛮底。

  异地容龙性,前程信马蹄。

  行人例回首,肯听子规啼。

  春怀八首之一

  匆匆枯烧动陈荄,渐渐飞花落酒杯。

  有用年华虚揽镜,不胜今昔强登台。

  流连佳日供多病,省识心名愧不才。

  文字起衰思七发,向来那遽薄邹枚。

  说明:朱次琦能文亦能诗,其诗转益多师,沉酣融会,以成自己风格。康有为《朱九江先生轶文序》说:“先生之诗,精警雄奇,晚而淡雅,由杜、韩、陶、谢而上汉、魏以溯《风》、《骚》。”

  5、 物:朱次琦殿试卷(复制)

  说明:朱次琦殿试卷(复制)

  6、 物:《朱氏传芳集》(复制)

  说明:记录朱次琦“九江学术”源流的《朱氏传芳集》

  7、 物:《朱九江先生祠碑记》

  说明:朱次琦门生为其建祠,春秋祭祀,传承学术并勉励世人。

  四、陈澧

  1、剪纸画像:陈澧像(以《陈东塾先生像碑刻》为底本创作剪纸画像)

  说明:陈澧(1810-1882),字兰甫、兰浦,自号江南倦客,因其著作《东塾读书记》被尊称为“东塾先生”。广东番禺(今广州)人。晚清著名学者、教育家。该画像是陈澧的学生根据其家藏的画像,于1930年摹绘刻石的。原置于禺山书院(遗址在今中山四路南越王宫苑考古发掘范围内),1963年移置广州博物馆碑廊。

  2、物:陈澧著作——《东塾读书记》、《番禺陈氏东塾丛书》、《汉儒通义》、《老子注》、《学思路》、《忆江南馆词》等(复制)

  说明:陈澧著述丰硕,著作多达一百馀种,涉及经学、史学、音韵、文字、地理、数学、书法和诗词等领域。最著者为《东塾读书记》(已刻15卷)。其余《声律通考》、《汉儒通义》诸书,亦颇受学者称誉。主修或纂修番禺、香山县志及广州府志。晚年致力于刊行《十三经注疏》、《四库全书提要》等典籍。

  3、物:陈澧书法作品——《篆书七言句》、《行书五言诗》)、《行楷七言句》)、《临三希堂米帖》(复制)

  说明:陈澧的书法成就甚高,是典型的学者之书,既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又有浓郁的风雅情调。

  4、图版:陈澧诗词作品——《自题所诸书后》、《秋夜即事》

  自题所诸书后

  暮暮朝朝手一篇,也谈地理也谈天。

  牙签涉猎三千卷,锦瑟侵寻五十弦。

  髫龀回首如昨日,乱离又恐及衰年。

  羊城兵燹惊心后,剩稿犹思取次镌

  秋夜即事

  中秋一醉不嫌迟,莫负今宵把酒巵。

  人有幽怀爱深夜,天将明月答新诗。

  四山雨气全成水,一桁楼阴倒入池。

  野鹤闲鸥都睡了,此时清兴有谁知。

  说明:陈澧学问博洽,亦善诗词,其诗清微淡远,自饶雅韵。

  8、学海堂图(《学海堂志》载,黄培芳绘)

      说明:陈澧被聘为学海堂学长,其后又被聘为菊坡精舍山长。粤中俊彦多出其门。图为《学海堂》中的学海堂图,是现今留存学海堂的珍贵资料。

  9、物:陈澧手书“泰华楼”木匾

  说明:陈澧手书“泰华楼”木匾

  10、物:陈东塾先生石刻像(复制)

  说明:陈东塾先生石刻像

  五、苏六朋

  1、雕塑:苏六朋

  说明:苏六朋(1791—1862)字枕琴,号怎道人、南水村人。广东顺德人。善画人物,亦工山水。清代画家,岭南传统风俗人物画杰出代表之一。

  2、物:苏六朋字号别署印章一览表(复制)

        枕琴  枕琴居士  枕琴道人  枕琴道士  怎道人  怎叔  阿琴  阿朋 

        南水村佬  南水村人  南水渔人  南水渔郎  南溪渔隐  南溪渔叟

        南溪渔者  山樵渔郎  罗浮道人  罗浮布衣  罗浮山樵  浮山樵者

        浮山阿朋  七百三十峰散人  第七洞天樵子  七十二洞散人  石楼吟叟

        石楼仙客  逍遥道士  云裳道人  梦香生

  说明:苏六朋字号别署印章一览

  3、三维动画:解读苏六朋《五羊仙图》(仿上海世博会解读“清明上河图”的表现手法)

  说明:解读苏六朋《五羊仙图》

  4、物:苏六朋《达摩参禅图》(复制)

  说明:苏六朋《达摩参禅图》

  5、物:苏六朋《吸毒图》(复制)

  说明:苏六朋《吸毒图》,表明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劝世态度。

  6、物:苏六朋《通宝图》(复制)

  说明:苏六朋是一位有正义感的画家,创作了不少寓意深刻而形象诙谐的讽刺画,以表达对黑暗污浊社会的强烈不满。《通宝图》作于道光十七年(1837),画了一枚硕大的铜钱,围着钱打转的是社会上三教九流80多个人物,钱孔中俯瞰傲视的是一群头戴乌纱帽、身穿官袍的家伙。画上方还题写了一首嬉笑怒骂的小曲:“肆字孔方兄,老儿翁,少儿童,九流三教凭他弄,公门不公,空门不空,此中便是神仙洞。臭黄铜香穿鼻孔,心黑眼睛红,害成痛,气成疯,外边难进中工工,少些廉耻,多些难通。冬要烘烘,春要用好财东。经营万种,闷煞丁头虫。”锋芒直指官府和势利的世态人心。这类作品,可谓开近代漫画创作的先河,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若展线有限,建议将苏六朋作品若干幅制作成电子触摸屏,让观众参与互动)

  7、照:广州城隍庙

    说明:广州城隍庙,在今广州中山四路,曾是繁华之区,苏六朋在此体念生活,寻觅创作素材。

  六、居巢  居廉

  1、雕塑:居巢、居廉作画图

  说明:居巢(1811—1865)、居廉(1828—1904)。居巢字士杰、号梅生,居室名梅巢、今夕庵、瓯香馆。居廉为居巢堂弟,字士刚,号古泉,晚年号隔山樵子、隔山老人、罗浮散人。后世以两人合称“二居”。晚清广东番禺人。岭南画派先驱。

  2、国画:岭南画派发源地——十香园

  说明:十香园是居巢、居廉的居室及作画授徒之所,二居教学注重写生,观摩实物,运用撞水撞粉法,所画花鸟草虫生动明丽,趣味横生。十香园设馆授徒,培养了门徒数十,私淑弟子近百,卓然自成一派,在清末民初,称誉广东画坛,形成了以居派花鸟为主流的粤画新局面,至今影响甚深。在诸多学生中,尤以开创岭南画派的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最为杰出,被誉为“岭南三杰”,而二居则被目为岭南画派的祖师,十香园则被视为岭南画派的摇篮。

  3、电脑视频:撞水撞粉画法解说

  说明:二居在效法名家、师法自然的同时,又留心于技法,发展创新了撞水撞粉法。所谓撞水撞粉,就是趁画面色、墨未干,即以清水或粉水从受光部分注入,使其与原来的色、墨自然融化,形成浓淡、明暗多种层次以及天然轮廓线的彩画方法。撞水撞粉在宋人小品中偶有所见,二居将这种原为前人无意所得的技法效果加以揣摩总结,有意地经常使用,大力推广,后来形成岭南画派技法的一个重要特征。

  4、照片:1904年,居廉与高剑父等弟子在广州合照

  说明:1904年,居廉与高剑父等弟子在广州合照

  5、画册:居巢、居廉代表画作(观众可以取阅)

     说明:“二居”所作以斗方、册页、扇面等小品居多。为可园作小品册页,题为“宝迹藏真”,是“二居”代表作之一。居巢、居廉代表画作鉴赏。

  (若展线有限,建议将居廉、居巢作品若干幅制作成电子触摸屏,让观众参与互动)

  七、吴趼人

  1、雕塑:吴趼人

  说明:吴趼人(1866—1910),原名沃尧,字茧人,后改趼人,号我佛山人。广东南海(今佛山市禅城区)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家之一。

  2、书籍:吴趼人文学著作一览(广东省图书馆藏)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痛史》   《九命奇冤》  《恨海》  《新石头记》

       《糊涂世界》  《活地狱》  《黑籍冤魂》 《中国侦探案》  《新笑林广记》

       《我佛山人札记小说》……

  说明:吴趼人一生笔耕不辍,作品甚丰,主要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九命奇冤》、《恨海》、《新石头记》、《糊涂世界》、《活地狱》、《黑籍冤魂》、《中国侦探案》、《新笑林广记》、《我佛山人札记小说》等,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3、报刊:吴趼人主笔、主编或编辑的文学报纸刊物(上海、武汉图书馆藏)

        《字林沪报》 《采风报》 《寓言报》 《汉口日报》《楚报》 《月月小说》

        《汉口中西报》

  说明:吴趼人主笔、主编或编辑的文学报纸刊物。

  第三单元  民族英雄

      清代自中叶以后,中国受到外敌侵扰,尤以岭南地区爆发的战事最频繁。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闯入中国,进行强盗式贸易,掀起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林则徐、关天培等爱国将领奋起抗击,为维护国家统一而血战沙场,甚至为国捐躯,他们的爱国情操永励后世。

  一、关天培

  1、油画:关天培血战虎门

  说明:关天培(1781~1841),字仲因,号滋圃。江南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晚清抗英名将。积功官至苏淞镇总兵,署江南提督。道光十四年(1834),任广东水师提督,驻扎虎门。操练水师,加强海防,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初六日虎门抗英战役中牺牲。

  2、模型:清道光年间虎门炮台沙盘模型,配电子感应及旁白讲解靖远炮台激战情景。

  旁白:道光二十年(1840)五月,英舰封锁珠江口。十二月(1841年1月),英舰攻陷沙角、大角炮台。朝廷不问原委,指责关天培“督军无方”,革去顶戴,严令戴罪立功。关天培率部死守横档、永安、靖远诸炮台。二十一年(1841)二月,决战前,将脱落的牙齿并旧衣装匣寄还淮安老家,将广东水师提督关防送交督署,以示死战决心。义律于2月25日率军舰18艘进攻虎门炮台,关天培坐镇靖远炮台指挥作战,亲自发炮;多次击退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