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青铜器的历史发展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

  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

  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

  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

  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之说。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

  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

  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

  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

  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特点: 1、红铜与青铜器并存,并出现黄铜。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一件范铸的青铜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遗址发现两件带孔红铜牌饰;河南省登封王城岗龙山城内出土一件含锡7%的青铜容器残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内出土一件完整铜铃,系红铜;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两件黄铜锥;山东省栖霞杨家圈出土黄铜残片。

  发现铜质制品数量最多的是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齐家文化,有好几处墓地出土刀、锥、钻、环和铜境,有些是青铜,有些是红铜。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

  2、青铜器品种较少,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等。但是应当承认当时人们已能够制造容器。

  此外,在龙山文化中常见红色或黄色陶鬶,且流口,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柳钉,如果认为这时的铜鬶容器与夏商铜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样的话,当时的青铜器已经在或开始转向礼器了。 3、一般小遗址也出土铜制品,一般居民也拥青铜制品。

  此外,这个时期的青铜制品多朴实无饰,就是有纹饰的铜镜也仅为星条纹、三角纹等等的几何文饰,绝无三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感。 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

  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

  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

  饕餮纹,本身就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这种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

  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像鸟、像凤、像人的。

  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

  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 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

  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把其他花纹差不多都挤掉了。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

  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

  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

  青铜器 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

  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

  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

  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

  奏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

  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西周青铜器从器形之间看,由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时期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这样就不能铸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时期也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伪器,或二者皆伪。

  从纹饰之间看,由于同夏、商时代一样为陶范铸成,一范一器,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纹饰或刻痕的青铜器,除了个别用单范铸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纹饰,不过这样的纹饰在西周时期很少见。 从铜铁合铸上看,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新材料证明,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中期,这类铜铁合铸器所使用的铁都是陨铁,那么究竟什么时候出现人工冶铁?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间推定问题,因为,只要这个时间铆定了,我们才可以知道从商代晚期到什么时候属于陨铁和铜材料结合成器存在的时间?而什么时候又是人工冶铁和铜结合器存在的时间。

  1990年,河南三门峡西周晚期虢国贵族墓地出土了一把玉茎铜芯柄铁剑,为铜铁合铸的典型器物,且是人工冶铁,被称之为“中华第一剑”,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由此我们可以推定,中国历史上铜和陨铁合铸的时代是从商代晚期到西周晚期。而人工冶铁与铜合铸成器的时代至迟在西周晚期技术上已经成熟。

  青铜器分类 鼎 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li,音历)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 甗(yan,音演) 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箅。

  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角 饮酒器。

  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

  斝(jia,音甲) 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

  觚(gu,音姑) 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

  觯(zhi,音志) 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兕觥(sigong,音四公) 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

  尊 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

  卣(you,音有)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鸮形或虎食人形。

  盉(he,音和) 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方彝 盛酒器。高方身,有盖,盖形似屋顶,且有钮。

  有的方彝上还带有觚棱。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

  勺 取酒器。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

  罍 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

  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壶 盛酒或盛水器。如《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孟子》上说:“簟食壶浆”。

  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 盘 盛水或承接水。

  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 匜(yi,音仪) 《左传》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浇水, 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

  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 盂 盛水或盛饭的器皿。

  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簋(gui,音轨) 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

  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簠(fu, 音甫) 古书里写作“胡”或“瑚”。

  盛食物用。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

  盨(xu, 音须) 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敦(dui,音对)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

  也有球形的敦。 豆 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

  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 爵(jue, 音决) 饮酒器。

  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

  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中叶 相当于商二里冈文化期。郑州商城夯土中木炭测定碳14年代。

  青铜奔马

  青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出土于中国甘肃武威雷台汉墓

  出土

  1969年初秋,中国甘肃省武威雷台地区的农民在挖防空洞时发现了墓室内的铜车马。但由于缺乏考古常识,当时把里面的铜车马放到了库房里。当年10月,武威文化馆工作的党寿山看到墓室和仓库里的铜车马后向上级报告,这些文物在第二年被甘肃省博物馆收藏,青铜奔马就在其中。由于出土时队阵的顺序遗失,只能按照史料记载来重排车马队。在车马队的最前统领全军的就是这匹青铜奔马。后来的考证表明,雷台一带为东汉一张姓将军的家族墓地。

  扬名天下

  1971年郭沫若陪同外宾访问兰州,在参观博物馆时见到了这件青铜奔马,被这件文物的艺术魅力所倾倒,立刻为其命名马踏飞燕,虽然后来诸多研究表明那不是一只燕子,但由于这个名称十分传神,被广泛地使用。1973年这件文物被安排在英国和法国展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1984年青铜奔马被定为中国旅游的标志。

  造型

  通体青铜铸成,表面有一层青绿色的铜锈。铜马昂首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足踏在一只飞鸟的背上,飞鸟惊诧地回头观望,喻意神速。这一构思巧妙而科学,整体的支撑点很小,但重心稳定。关于该造型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说马的速度极快,另一种解释是该马为神话中的天马,因此在鸟之上。

  奔马

  铜马体态矫健、昂首嘶鸣,被认为是汉代“天马”的典型形象,是神话中的角色,不是现实中的马。一般的马是前后同向腾空,而此马同一侧的两腿向同一方向腾起,称为对侧步,这种步伐对于乘坐的人很舒适。

  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褥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奏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西周青铜器从器形之间看,由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时期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这样就不能铸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时期也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伪器,或二者皆伪。

  从纹饰之间看,由于同夏、商时代一样为陶范铸成,一范一器,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纹饰或刻痕的青铜器,除了个别用单范铸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纹饰,不过这样的纹饰在西周时期很少见。

  国际上把安阳殷墟、陕西秦俑和昆明石寨山青铜器誉为中国 三大出土奇迹考古界把以滇池地区石寨山为代表的青铜文化称 为“滇文化”或“古滇国青铜文化”。

  古滇国青铜器品种繁多,造型 各异,以祭器、兵器、工具和扣饰为多。尤其是众多的贮贝器及其 盖面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房屋等各种造型的雕铸形象,生动 地反映了滇人的生产、生活、祭祀、狩猎、纺织、舞蹈、宗教等各方面 的情况;记录着那个时代的生产水平、社会形态、风俗习惯、宗教信 仰、文化意识、民族心理等。

  折射着古滇国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艺术文化和人本文化,使我们看到了 3000多年前滇池地区人类社 会的真实场景。古滇青铜文化以绚丽的地方色彩、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先进的铸 造工艺而美轮美奂、异彩纷呈,它标志着战国、西汉时期,滇池地区的 青铜文化,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或科学技术上,都处于先进水平,是 云南民族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作为一种历史性、地域性丰富的 滇文化,它是世界文明史中辉煌的篇章。

  青铜器简介 青铜器是指青铜制成的器物。

  中国有许多青铜器的传世珍品。青铜器物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

  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褥富丽。

  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

  奏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

  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西周青铜器从器形之间看,由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时期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这样就不能铸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时期也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伪器,或二者皆伪。

  从纹饰之间看,由于同夏、商时代一样为陶范铸成,一范一器,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纹饰或刻痕的青铜器,除了个别用单范铸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纹饰,不过这样的纹饰在西周时期很少见。 从铜铁合铸上看,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新材料证明,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中期,这类铜铁合铸器所使用的铁都是陨铁,那么究竟什么时候出现人工冶铁?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间推定问题,因为,只要这个时间铆定了,我们才可以知道从商代晚期到什么时候属于陨铁和铜材料结合成器存在的时间?而什么时候又是人工冶铁和铜结合器存在的时间。

  1990年,河南三门峡西周晚期虢国贵族墓地出土了一把玉茎铜芯柄铁剑,为铜铁合铸的典型器物,且是人工冶铁,被称之为“中华第一剑”,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由此我们可以推定,中国历史上铜和陨铁合铸的时代是从商代晚期到西周晚期。而人工冶铁与铜合铸成器的时代至迟在西周晚期技术上已经成熟。

  二、青铜器分类: 鼎 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li,音历)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 甗(yan,音演) 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箅。

  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角 饮酒器。

  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

  斝(jia,音甲) 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

  觚(gu,音姑) 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

  觯(zhi,音志) 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兕觥(sigong,音四公) 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

  尊 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

  卣(you,音有)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鸮形或虎食人形。

  盉(he,音和) 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方彝 盛酒器。高方身,有盖,盖形似屋顶,且有钮。

  有的方彝上还带有觚棱。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

  勺 取酒器。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

  罍 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

  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壶 盛酒或盛水器。如《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孟子》上说:“簟食壶浆”。

  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 盘 盛水或承接水。

  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 匜(yi,音仪) 《左传》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浇水, 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

  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 盂 盛水或盛饭的器皿。

  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簋(gui,音轨) 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

  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簠(fu, 音甫) 古书里写作“胡”或“瑚”。

  盛食物用。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

  盨(xu, 音须) 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敦(dui,音对)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

  也有球形的敦。 豆 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

  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 爵(jiu, 音决) 饮酒器。

  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

  鼎

  鼎这个炊具已经失传了走遍大江南北.作为礼器的鼎也不复见.官府改用狮子镇守威严.雄狮踩个绣球.雌踩个小狮.礼器之鼎只在寺庙可以见到.作香炉用.从炊具到香炉.可谓从俗世到宗教.这段历程走得比较远.历史的烟尘也已经消散千年.

  鼎虽然有宏大气象.烧饭或者煨汤.都太不方便.搁在故宫院里做做样子.倒能摆出一鼎煮天下的气派!在仰韶文化(公元前500-公元前3000年)已经有陶土制鼎.那时估计没有人奢侈到用鼎来做礼器.陶鼎是那个时期的高科技.再往前的高科技.就到石器时代了.殷周时.中国人开始用青铜铸鼎.用于祭祀时炊煮及盛放供肉.先秦文献记载有夏铸九鼎.那时候鼎是王朝政权象征.周礼规定君臣依等级拥有不同数量的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有方形四足的.有圆柱形足或方形足的不等.周鼎身厚重.简纹饰,到了春秋战国.鼎越做越薄.重量也轻.想来铸造技术大有提高.

  读书时记得历史书上讲过中国有一口最著名的青铜鼎.叫司母戊鼎.它是鼎王.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合金成份是.铜.锡.铅.

  每个鼎上的花纹都不一样.但是一点相同都有自己的寓意。.

  司母戊鼎铸有盘龙纹和饕餮纹.饕餮是传说中一种好吃的神兽.是龙的第五子,是貔貅的哥哥.

  我知道的就这样了大概.

  云南青铜器简短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