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里,有哪些引爆舆情的医学伦理新闻?

  为了提升医护人员对医学伦理的职业兴趣与深入思考,提升社会大众的医学伦理专题的关注度与认知水平,也为了促进形成更加积极的医学伦理专题的讨论氛围与价值观形成。一嘉医课(J-Academy)伦理专栏结合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医学界及社会各界关注的新闻热点,以真实案例为线索,层层导入对医学伦理的探讨。本专栏从新冠疫苗的资源分配聊到医疗行业的信任危机,从艾滋病病人的配偶知情权谈到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思辨,精心挑选过多个新闻案例与读者分享。今天,我们以医学伦理的视角盘点2021年医学界和全社会还发生了许许多多的重大事件,让我们来逐一回顾一下吧!

  一月

  2021年1月18日,某前知名女星的前男友张先生在微博发长文,否认诈骗潜逃美国等谣言,还晒出两个小孩的照片,并在朋友圈回应称是自己的小孩。由此,引发读者对该女星代孕弃养丑闻的关注。

  伦理看点

  感谢明星人设 “榻房“ 让医学伦理的社会话题在 2021 一开年就达到了高潮。第一次,在中国大众视野中,辅助生殖技术对生命权的挑战、代孕及黑精/卵产业链的灰色地带、医疗资源的非公平分配等伦理话题,空前绝后地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讨论,实乃意义非凡。

  为了回应广大读者对辅助生殖技术领域的关注,一嘉医课分四大话题,详细盘点了生殖材料、不该出生的孩子、突破优生、人兽杂交这四个最重要的伦理争论和思辨方法。

  二月

  2021年2月2日上午,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了北京朝阳医院伤医(眼科医生陶勇)案,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崔振国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伦理看点

  暴力伤医,是医患关系的一种极端化体现。这种“极端”首先表现在伤害方用残忍手段挑战法律底线,其次还表现在倒置了医患关系中固有的“强”扶助“弱”的施受关系,让“救死扶伤”者沦为被侵害对象,真是极为讽刺。

  剖析医患关系的建立与维护,特别是二者之间的沟通方式与效能,一是要重视公众科普宣传,正确引导舆论;二是要合理调整公共医疗卫生政策,减轻患者经济压力的同时,也淡化医患关系中“花钱看病”的契约关系成分;第三,从医生的角度,有效的沟通方式能够帮助缓解医患矛盾、降级可能的暴力事件。

  三月

  3 月 18 日,央视《新闻 1+1》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教育学家巴德年。他表示,20 万左右的医学毕业生中,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的有 12 万左右,最终能拿到执业资格的只有约 6 万人。仅约 3 成医学毕业生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他认为其本质问题在于医学教育质量不够高。

  伦理看点

  当然,医学院教育质量是影响临床医生人力资源供给的重要方面,可是在后续的社会性讨论中,对劳动强度高、科研压力大、薪酬待遇不匹配、医患关系紧张等因素的吐槽,更完整地还原了“医生”怎么就成为了一个“性价比不高”的职业。

  然而,儿科缺口20-40万,精神科缺口40万,麻醉科缺口30万,病理科缺口3-4万,急诊科医生的流动性相对独立,缺口近半——目前,医院招人用人进入了死胡同,而未来,病人看病治病将遭遇真正的危机。因此,如何更好地为医学生配置教育资源,为医院配置人力资源将是全社会要着力攻坚的重要课题。

  四月

  4月2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主治医师张煜质疑上海某三甲医院的肿瘤治疗方案。并在18日的知乎动态中指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肿瘤的治疗是不应该会人财两空的,而应该治疗效果比目前更好并且花费更少。之所以仍然有这么多人财两空的悲剧发生,很多是由负责治疗肿瘤的医生造成的。

  伦理看点

  尽管在肿瘤治疗的医学实践中,超适应症使用抗肿瘤药物等情况并不罕见,但不当诱导并借此谋取不当利益的操作,显然已违背医生的职业道德与伦理要求。张煜医生也多次表达其初衷是“请求国家尽早设立医疗红线,遏制肿瘤治疗中的不良医疗行为”。但另一方面,就像辅助生殖技术一样,当新技术、新疗法的使用未进入成熟期,应严格限定适用人群,对病例效果进行严密追踪;同时要加强利益方的监管,特别是产销暗道的形成。此前,我们曾介绍过人类有限理性的限制,而医生也是人,在利益面前,也有可能把持不住专业及道德伦理的底线,从而影响对病情和疗法的客观判断。

  五月

  5月22日13时02分,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吴孟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伦理看点

  吴孟超院士开辟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新领域,主持创建世界最大肝脏疾病研究诊疗中心,在肝癌信号传导、免疫治疗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带领中国肝脏外科迈向世界领先地位。他主编出版专著2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200多篇,先后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24项,2005年成为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医学界第一人。医学伦理对于其功能性一直有两个流派,一是“规范”伦理学学派,解决的是医学事件中应采取的正确立场;一是“美德“伦理学派,解决的是什么人符合医学伦理最高标准,成为医学的完美践行者。而吴老就是照耀新中国美德伦理学的曙光。

  六月

  世界卫生组织6月1日宣布,由中国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克尔来福”正式通过世卫组织紧急使用认证,被列入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清单。至此,中国两款疫苗均列紧急使用清单,加速了其全球认可。

  伦理看点

  世卫组织预认证是为保证疫苗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达到国际标准而进行的一项评估认证工作,被认为是联合国采购机构疫苗采购的“通行证”。国药和科兴受到WHO的认可,无疑帮助中国企业在国际疫苗供应市场中打开局面。特别是,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当天在记者会上宣布,“该疫苗易于储存的特点使其非常适用于资源匮乏的环境。”无疑能够帮助科兴到达非洲等经济落后、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也是提升全球疫苗分配公平性的重要举措。

  七月

  7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发布,作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重大决策,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继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之后的又一重大生育政策调整。

  伦理看点

  此次政策调整突出优化、包容和保障。比如《决定》中强调生育政策的原则是“满足群众多元化的生育需求”,单亲妈妈、冻卵、辅助生殖技术一度冲上热搜。医学技术能否带动一个新的生育点,而这类生育该提倡还是该抵制,提倡保障了某些群体的特殊需要但会不会引发新的法制、伦理擦边球,会否引发医疗资源新的不公,会否滋生灰色、黑色的产业链,非婚生育子女能否享受同等生存权等话题,都让人们意识到人口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由于关联了新的医疗技术,必须进行升维讨论。而医学伦理,会帮助我们获取多元化视觉,支持、包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

  八月

  8 月 20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并将于 2022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同时废止。

  伦理看点

  实践中,医学伦理主要围绕“关系”“治疗”“政策”三大主题工作展开。如果从这几个视角来看8月出台的新《医师法》,亮点十分突出:围绕“医患关系”、“医际关系”,新《医师法》新设了医师节、倡导尊重医师、促进公益宣传;围绕“治疗”,新《医师法》规范了公共场所施救免责、超适应症用药、规范执业行为;围绕“政策”,新《医师法》完善了人事薪酬制度、完善了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完善了基层医疗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政策。对于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公、医患冲突加剧、行医执业不规范等伦理问题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

  九月

  9月28日,哈尔滨南岗区新冠确诊病人在微博发声称,留在家中的 3 只猫因核酸检测呈阳性,社区工作人员将进行无害化处理。

  伦理看点

  我国对于“安乐死”始终持保守态度,当主体由“病人”变为“动物”,特别是“宠物”以后,操作似乎缺乏一定的谨慎性。当然,这与“细分法律的滞后,治理方式的刚性,医学领域的欠缺,伦理层面的阻滞”密切相关。但不同于以往的是,全球范围内关于“兽医”与“动物安乐死”的研究是充分的,而“医护人员”执行“动物安乐死”,也就是说把“动物安乐死”拿到医学界,进行伦理方面的审视与研究,却是头一次。

  医护人员也许可以借用科研中进行动物实验的标准作为参考依据,然而实验用动物与被当成人类“朋友/家人”的宠物相比,似乎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这则怪诞的新闻,或是疫情中凸显的新型伦理矛盾也被筛选出来,且为读者们一观。

  十月

  10月28日,国家卫健委发出通知,确定北京市、天津市等15个省份作为康复医疗服务试点地区,率先开展康复医疗服务试点工作。

  伦理看点

  试点工作的重点在于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多元化服务模式、专业队伍建设以及价格支付等支持政策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地方经验,以点带面,带动全国康复医疗服务快速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针对老年人的康复治疗与护理实践,通常会面临很多伦理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医学决策的自主性原则。很多老年病患由于阿兹海默症、脑卒中、肿瘤等通常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自主性,家属取而代之的情况十分常见。这在医护人员进行病情交代、取得知情同意的过程中极富挑战,也会对病人的康复治疗产生影响。

  因此,除了以上试点的重点,也希望试点单位能够适当进行伦理现状的调研,以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及政策实践。

  十一月

  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变种命名为“奥密克戎”,并将其定级为“令人担忧的变种”。新毒王由于其较强的传播性,且疫苗对此的有效性大幅下降,引发了全球的新一轮疫情。

  伦理看点

  在很多西方国家将奥密克戎视为“大号流感”,纷纷选择躺平的同时,中国不但面临着“冬奥”大批境外人员入境的风险,依然实施较为严格的防疫措施,这就不得不从“伦理”的角度谈谈国家在公共卫生政策中的主体责任。是放任公民随心所欲,还是选择干预民众生活方式的“保姆状态”(nanny state),始终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也是一个核心的道德困境。公共卫生政策的方法之一是应用“干预阶梯”,这是一个根据公共卫生情境与措施进行排名的工具。干预等级越高,就越需要证明执行的合理性。阶梯顶端的例子就是,在发生传染病爆发时强制隔离或隔离都是对个人自由的重大侵犯,但可以大大减少对他人的伤害,从而使得这些措施在道德上是合理的。然而,在各国都慢慢接受了这个合理性的前提下,真正矢志不移的实践才是考验政府治理能力与道德标准的重要标尺。

  十二月

  12月3日,经过重重谈判,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调整目录正式落定,含70万一针的“天价救命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等在内的7种罕见病药被纳入医保目录。

  伦理看点

  罕见病与孤儿药现象,折射出的是医疗资源的社会分配问题,是个体层面及宏观层面都亟待平衡与解决的问题,是关关乎上千万人口的生存权力及生活现状的问题。从医学伦理的角度,这个事实显然客服了功利主义的拷问,突破以往成见和局限性将医疗资源的分配更加公平。事实上,虽然70万一针的“天价救命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被纳入了医保,但还有其他尚待解决的罕见病与孤儿药,以及在后续实践中,地方医保能否应对该支出对其承受能力的考验。但是,一丝丝曙光正表明了:现在与未来,中国将在解决孤儿药的资源分配、研发上市、保障支付等各个方面继续坚持“不放弃”的伦理视角,不断在探索中前行。

  结语

  盘点下来,2021年这12个月,月月都有大事发生,当真是不平静。通过新闻热点,相信更多的临床医生与研究人员会将医疗伦理学应用在临床治疗与研究等实践工作中;此外,不单单是医护工作者,每一个社会大众,作为医学主动或被动的、现在或未来的参与者,能够对医学伦理问题进行有效识别、客观讨论,最终获得理性的判断。

  一嘉医课期望,通过医疗行业工作者、社会大众在医学伦理方面的双向奔赴,能够创造出更为理性、和谐的医患关系,改善中国医疗行业的执业环境与就医体验,让每一个人都能笑对2022年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日出!

  版权信息本文由一嘉医课编辑部负责编写或约稿。如需转载,请联系jmre@jmre.org。未经授权使用文章内容及部分内容是侵权行为,版权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