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大乘佛法的六度是指什么吗?

  一、布施

  要慷慨给予。如果你承认因果就会明白,今生的财富源于前世的布施,所以,单从获得世间利益而言,人也应该有一种舍心。然而,可怕的是,现在很多人给别人一点东西也不愿意,不管房屋还是财物,什么都要自己霸占,自私心越来越强,而帮助别人的理念、行为越来越少。

  二、持戒

  佛教最基础的五戒——不杀人、不妄语、不邪淫、不偷盗,不饮酒。如果你杀盗淫妄都不做,无论当公务员、还是老师,都是一个非常好的人。

  有人可能认为,佛教要守这个戒、那个戒,很多条条框框,太死板。实际上,人追求的层次越高,要守的戒律越多。

  三、安忍

  关于怎么样修安忍,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学学《入菩萨行论》的“安忍品”。现在很多人脾气不好,什么事都忍不了。听到一些很好的道理,忍不住就开始诽谤;发现别人损害、诽谤、欺负自己,忍不了就各种抱怨。其实面对这些,我们应该培养一种忍耐之心。

  四、精进

  不管学出世间法还是世间知识,都离不开勤奋,否则什么也做不成,任何人都要不断地学习。

  曾有一位藏传大德,去北京一所医院看病。医生给他发了病危通知,说最多还有两三天时间,但他毫不在乎,一直在看书。他说:“死亡很正常,只不过是换个身体,没什么可怕。但看书、学习不能放下,这是更重要的事。”

  如果我们把安逸和享乐当作生活本身,那就成了爱因斯坦所说的“猪栏理想”(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里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我把这种伦理基础叫做猪栏理想。”)。

  所以,对于学习,我们要养成一种精进的习惯。

  五、禅定

  禅定是让心安住下来。我们早上起床后、晚上睡觉前,都应该修一下禅定。汉传佛教中,禅的思想至今都非常兴盛。以前有位禅师在屋里写着“关上门即禅堂”,我们平时也可以这样,把手机、房门一关,当下就是禅堂,让自己好好安住,静一静。

  或许你们对此也有体会,去寺院时,身心一下子就放松了。这种寂静和轻松,我们可以创造,禅修就是办法。不管你有没有信仰,都可以通过坐禅调养身心,这对智慧也有帮助。佛教讲“因戒生定,因定生慧”,依靠禅定可以产生智慧。

  六、智慧

  佛教的智慧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观察万事万物的现象,一部分是观察现象背后的本质,当然后者更重要。比如我手里这个话筒,它的结构和作用是什么样,佛教对此也认可,但它的本体到底如何,佛教则更关心。或者,还可以对当下这颗心进行观察:过去的心已灭,不可得;未来的心还没产生,不可得;现在的心没有本体,也不可得。正如《金刚经》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也许有人会想:“怎么不可得了?我正在起心动念的,不就是这个心吗?”

  其实,这只是现象而已。佛教说的“不可得”,并没有否定这种现象,而是通过过去、现在、未来三个角度,分析心的本体是空性。

  还有些人可能认为:“过去心和未来心不可得,这个我承认,但现在心怎么会不存在呢?”

  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假设所谓的“现在”是一秒钟,而这一秒可分成一万份,那现在心在哪一份上面?如果说确实在其中一份上面,这万分之一秒还可以再分……一直这样分下去,最后这颗心到底在哪里呢?恐怕任何科学家也找不到。

  如此剖析,我们就会知道,外在的山河大地、万事万物都是空性,内在的一切起心动念也是空性。这种观察方法非常科学,不需要依靠仪器和实验室,通过智慧完全可以抉择。

  总之,佛教的智慧,不但包含世间智慧,也有出世间智慧。这种智慧非常久远,来自两千五百多年前,不像物理学等知识只是近代才出现的。所以,希望大家有机会应该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