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通俗演义 张北冥

  汉字大革命: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一回(简体字版)

  转载标签: 张北冥北冥王繁体字汉字一家讲谈传统文化文化 分类: 繁体字通俗演义(简体字版)  

  汉字大革命

  繁体字通俗演义

                   凡例

        从今天这一回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中国繁体汉字的世界。首先我还是有必要声明:

        一,我讲繁体字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中国人会认,会写。会懂繁体字,只有学会繁体字,才有可能明白繁体字的重要价值,才有资格去评论“繁简”汉字孰好孰坏。

       二,我讲繁体字的主要任务是:讲述《简化字总表》中所有被简化的繁体字字根,即《简化字总表》一,二表加起来大约五百个被简化的繁体字。告诉大家,每一个繁体汉字为什么要这么造,为什么要写成这样一种形状,它写成这样一个形状,和这个字的字义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我讲繁体字的基本观点是:繁体字虽然笔画多,但是好学,好记,好懂;简化字虽然笔画少,但是不好学,不好记,不好懂。

       四,我讲繁体字的基本方法是:拆字法。就是将一个汉字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解释这几个部分的意思,然后将这几个部分综合起来,就是整个一个字的意思了。

         五,我讲繁体字的基本依据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南朝顾野王《玉篇》,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也称<段注>),现代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等等。

                         第一回

     开面生演说繁体字 立新场首议象形文

       大型播客视频系列节目《繁体字通俗演义》文字部分

                                (简体字版)

  注:以繁体字为准,括号中为今之简化字

  八零后的威力  八零后的热血  八零后的夙愿

  繁体字不再沉默,繁体字王者归来

  不懂得繁体字,谈什么中国文化

  不去学繁体字,说什么传统文化

  无论是反对还是支持    首先应该了解

  弘扬    意味着   拯救

                                          ——张北冥

      我们曾经讲过,中国的汉字(不包括简化字)从造字法的家角度来划分,可分为“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形声字”四大类。而中国汉字的基础就是“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形声字”都离不开“象形”。所以我们第一回就从象形字开始讲起。所谓象形字,就是用一种类似图画的符号来描绘某种事物的外形,你只要明白了这个象形字的字形,就能明白它所要表达的意思。简单的比如日,月,山,水。明白了字形,也就明白了字义。

      我们说,中国是亚洲的一个古老文明,那我们首先就从“亞”字说起。

  亞(亚)

  这个字的说法很多。

  第一种说法许慎《说文解字》:“象人局背之形。贾侍中说,以为次弟也。凡亚之属皆从亚。”

  意思是“亞”本义是形容又驼背,又鸡胸的人,贾侍中(贾逵,许慎的老师)说,由此引申为“次一等”的意思。比如“亞軍”。《段注》(即<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着)认为“此亞之本义。亞与惡音义皆同。”就是说“亞”含有差和不好的意思。所以有不少学者对“亚洲”“亚里士多德”“亚特兰蒂斯” 等“亚”字开头的音译词甚觉不妥,何况这些词本来都是“A”开头,发“阿”音。

  第二种说法

  有学者认为,许慎的说法是引申义。“亞”的本义就是“壺”,《说文》中所说的那种人就是因为得像壺一样,“前凸后翘”,又驼背,又鸡胸。所以用“亞”借代来表示长的畸形的人。

  第三种说法

  有人根据甲骨文和金文中的“亞”认为“亞”的本义是表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平面图。如四合院,陵墓,皇宫。大家可以去观察一下我们的传统建筑,尤其是四合院,四座房子分别置于东西南北四方,中间是“十”字形的庭院“亞”就表示这个意思。

      当然,我们一般用的最多的意思就是许慎的说法,表示“次一等”。但无论怎样解释,无论三者哪一种对,都离不开繁体字“亞”这个字的字形。简化的“亚”是仿照汉代草书改造而成,由于形体改变过大,就无法体现出上述任何一种意思。

  壺(壶)

  与“亞”相同。象形字。有不少人认为“亞”表示水壶,和这个“壺”的形体也有很大关系。下半部分是形容水壶圆鼓鼓的外形,上半部分表示水壶的盖子。简化后的“壶”是模仿汉代草书改造的,与“亚”一样,表意不明。都是把这个事物最明显的特征搞没了。

  龜(龟)

  我们如果把这个繁体的龜放大然后向左倒转九十度,可以清楚的看出龟的尾,甲克,四肢。简化后意思就不明显。

  黽(黾)

  本义是形容蛙类的动物,头部与龟,鳖很像。上半部分表示蛙的两只大眼睛。青蛙在鸣叫时,腹部会鼓的很大,所以这个“黽”字的腹部很大。简化以后,特征全无。

  蠅(蝇)

  《说文解字》:“蝇,营营青蝇,虫之大腹者。从黾,从虫。”意思就是说苍蝇和蛙一样也是大肚子,而且也有一对大眼睛。因此以“黽”作为声旁。

  魚(鱼)

  《说文解字》:“魚,水虫也。象形。魚尾与燕尾相似。”下面的四点表示鱼尾。而且像燕子尾,简化字是模仿草书改造。既然燕不省下面四点,鱼又何苦省之。鱼儿无尾,如何游之?

      不过说到这个问题,我必须提醒大家,“灬”这个字读作“火”。它绝对不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四点水”,它绝不表示水。大家用搜狗拼音输入的时候,这个偏旁就读“火”。我们现在的简化字不光是简省笔画,相比这些,我更不能容忍的是我们把很多偏旁部首瞎念,瞎读,瞎解释。比如还有

  把“阝”(读‘父’)瞎解释为“耳朵”;

  把“彳”(读‘赤’)瞎解释为“双人”;

  把“冫”(读‘冰’)瞎解释为“两点水”

  等等等等。可笑的是,标榜“为人民服务”的所谓权威字典《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居然带头愚弄大众,人家给它提意见,它竟然以“身份低贱”为由拒绝采纳。还有脸把“欢迎广大读者指正”之类的话放在首页。不说这些,大家可以翻翻字典,看看以“阝”“彳”“冫”为部首的字,比如“郭”“附”“部”这些字和“耳朵”有关系吗?“行”“徐”“很”这些字和“双人”有关系吗?“冰”“冻”“冷”这些字和“两点水”有关系吗?完全不沾边的事儿。所以这样教学生,除了误导大众,除了让学生无法理解汉字,除了命令学生死记死学汉字,恐怕再也找不出什么有利于大家学习汉字的积极意义了。而且最现实的是,如果你想用拼音输入这些偏旁,按照现在这种错误读法,绝对打不出来。所以我必须向大家澄清事实真相,还汉字一个清白。以后我们会陆续解释这些偏旁的真相。

      那么我们继续刚才的话题,“灬”这个字读作“火”。意思就是火,它是火的一种变形的写法。但是我们也必须指出,“灬”在很多时候也表示动物的四蹄,甚至动物的尾巴。因为我们说过,中国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象形也就意味着同一种符号可能表达出很多不同的意思,因为这些事物看起来样子比较接近。在金文小篆中,“鱼”和“燕”的下半部就和“火”几乎一样。由于博客字体限制,无法生动阐释,欢迎收看视频博客《繁体字通俗演义》有详细讲述。

  馬(马)

  《说文解字》:“馬,怒也,武也。像馬頭髦尾四足之形。”繁体的“馬”我们可以清楚看见马的鬃毛和四蹄,“灬”在这里就表示马的四条腿。鬃毛和四蹄可以看作是马科动物的象征。简化字是模仿草书改造,既砍了马腿,又剪了马鬃,简直是残忍啊。

  龍(龙)

  象形字。像“龍”的形体。龙头,龙角,龙身,龙尾可以清楚呈现,体现了“龙”的伟大。许多人都特别喜欢这个“龍”字,甚至作为纹身。简化的“龙”一点体现不出龙的伟大,完全就是一老泥鳅。中国的图腾“龍”怎能被简化的如此磕碜?

  鳥(鸟)

  象形字。我门可以从这个“鳥”字中看出鸟儿的爪(大多数鸟的足都是四个趾,所以是四点),鸟的翅。这说明古人观察事物的确非常仔细。无论怎样也不该将中间的一横(代表鸟的翅)也省了,没了翅膀,还能叫鸟吗?简化字是仿照草书改造的。

  烏(乌)

  为什么“烏”和“鳥”仅一笔之差,很多人自小到大一直不明白。其实道理也很简单。“烏”的本义就是乌鸦,由于它身体和眼睛都是黑的,从远处看就好像乌鸦是一种没有眼睛的鸟,故“鳥”字去了一横就是“烏”。所谓“乌黑”这种颜色,就是由乌鸦而得名。可既然“烏”也是一种鸟,那中间象征鸟翅的那一横就不能简化掉。

  鳳(凤)

  形声字。从鸟,凡声。按道理来说,“鳳”仅仅是一个形声字,但毕竟我们刚才讲了乌鸦,又一直再说鸟类,所以我们就顺便说一下“鳳”。楷书中的“鳳”本为形声字,不过楷书的“鳳”在遵循之前诸多字体的基础上,演化成这样一个形状,就非常巧妙了。大家一定都知道“百鸟朝凤”这个成语,也听说过“凤为百鸟之王”。所以请看这个“鳳”字,里面是“鸟”的头上加一横,恰好是“百”和“鳥”的合体。其意不言而喻,以后如果大家想写这个字就非常容易了。简化为“凤”,安能解释?它连形声字都不是了,它改成了“又”,“又”我们以后会讲到,它表示人的手。这个简化字就非常荒唐了。首先它无法表示这是一种鸟;其次,如果汉字都这样被简化,我把里面改成一横岂不是更简单?

  風(风)

  现代专家认为,“風”与“鳳”,原来是同一个字“鳳”。可能是因为“鳳”体型巨大,飞起来百鸟跟从,产生“風”。而“風”里面是(虫)。古人认为“风动虫生”。《说文解字》:“風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因此,后来“風”专用做“刮风”,而“鳳”专指“凤凰”。

  飛(飞)

  象形字。像鸟飞行的样子。两个简化的“飞”表示鸟的翅膀。简化后的“飞”只能表示鸟的一只翅膀。以偏概全,不可。

  萬(万)

  许慎《说文解字》认为“萬”是一种虫的名字,但并没有说是什么虫。现代文字专家认为“萬”可能是蝎子,我们从这个字也可以看出蝎子的头,两对螯,和尾部的钩子。但为什么“萬”字表示数量词“一萬”“两万”呢?有学者认为,古人认为蝎子是极毒之虫,所以由这个意思引申出一种极大,极多的意思。所谓“万般无奈”“万不得已”“万一”都含有“极其”的意思。简化以后还能看出它是蝎子吗?

  傘(伞)

  象形字,像伞展开的形状。这个字的简化字我个人认为也说的过去。也表示现了伞的基本形态。可惜这样比较合理的简化字真是屈指可数。

     象形字我们就讲到这儿。按顺序,我们应该讲指示字。不过,指示字被简化的数量很少,所以我们不单独将其独立成章,而是穿插在一些与其相关的汉字中来讲。

     下一回我们来看会意字。大量的会意字被简化的面目全非,而且莫名其妙,甚至有时候让人哭笑不得。

  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二回

  会意字须心领神会       中国字必以人为本

               (简体字版)

      大型播客视频系列节目《繁体字通俗演义》文字部分

  回归繁体字是真进步

  抱守简化字是真倒退

                              ——張北冥

  注:以繁体字为基准,括号中的为今之简化字。

     从这一回开始,我们进入繁体字系列的第二个篇章——会意字部分。首先我们还是要讲一讲什么是会意字。我们之前讲过,中国汉字(简化字除外)从造字法的角度来讲可以分为四种——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形声字。所谓会意字就是由多个象形字组合而成,把这几个象形字各自的意思组合起来就是整个会意字的意思。比如说“木”是个象形字,意思是树木。那么“林”就是一个会意字,它是由两个“木”组合而成的,意思就是很多树木;而“森”是同样的道理,意思是数量极其庞大的树木。也就是说,会意字,你只要明白了它的字形,会写,就能够明白它的意思。这与外国文字有很大不同。绝大部分外文都是拼音文字,那也就意味着这种文字,会读基本上就能写出来,或者说会写就会读,但是不明白意思,我们很多学习外语的同学们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比方说英文,英文当中的“forest”意思就是“林”,很多人看到“forest”这个单词可能都会读,听到“forest”这个单词的发音可能都能写对。但是最困难的就是记它的意思,经常想不起来“forest”的意思。然而中国汉字(繁体字)最困难的是会读不会写,因为中国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它是以象形为基础,但它的优势在于许多字会写就能明白意思。会意字尤其如此。可以说,会意字是是最能体现中国汉字精髓的一类字。可是,这样一种非常好记好学的繁体会意字却被我们的简化字“强奸”了。变得既不象形,也不指示,更不形声,这样一来,我们大家学汉字就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学,根本搞不清楚这个汉字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表达了一个什么道理。我们连汉字都搞不明白,连中国文化最基础的东西都一无所知。还大张旗鼓地弘扬什么“诗经论语”“传统文化”。一句话——舍本求末。如果我们不弘扬繁体字,不让广大的中国人都来认识和学会繁体字,“中国传统文化”永远弘扬不起来,永远不可能走向世界。   

       所以我推行《繁体字通俗演义》视频播客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广大中国人都能会认,会写,会懂繁体字,告诉人们繁体字比简化字好记,好学,好懂。

       本回开始我们要讨论中国繁体字当中最精妙,最重要的一类字——会意字。这些被简化的繁体会意字(其中相当多的是会意兼形声字)在我整个《繁体字通俗演义》中大约占百分之七十的篇幅,可见《简化字总表》“强奸”的都是中国汉字的精华啊!所以我必须为它们洗去耻辱,还其清白。那么数量如此庞大繁体会意字,我们应该从何谈起呢?一开始我也挺郁闷。不过后来我在研习的过程中发现,如果我们把这些字按照部首来划分,可分为这几个方面:一,人体器官;二,自然界;三,生活用品;四,其它。因此我们就把《简化字总表》中被简化的会意字(包括形声兼会意的字)按照偏旁部首所属成四个部分:

  一,人体器官

  以“人”“心”“辵”“扌”等为偏旁的繁体汉字

  二,自然界万物

  以“鸟”“虫”“氵”等为偏旁的繁体汉字

  三,生活用品

  以“殳”“皿”“纟”等为偏旁的繁体汉字

  四,其它一些少量零散不易归类的汉字

      今天这一回,我们就以“人”为整个会意字部分的开端。因为我们现在比较流行一个词“以人为本”。其实如果我们学习了繁体字,就可以明显的感觉出,中国汉字中处处含有“人”的身影,我们通过学习繁体汉字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如此重视“人本”思想。

      首先我们来说说“人”如果有人连这个字都要简化,那简直就不是人。“人”就是一个象形字。小篆当中的“人”字是一种弯腰驼背的形象。到了隶书和楷书以后“人”才终于“顶天立地”了,“站直了,别趴下”。这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威武不能屈”“刚正不阿”之类做人的一些基本道德质量。所以我们如果认真的来讲解和分析一下繁体汉字,胜于单纯的去讲什么历史典故,胜于枯燥无味的道德说教,只要把“人”这个大字一写,什么做人的道德,什么为人质量,自己领悟去吧!

      “人”这个字比较简单,我们就不细讲。我们接下来要说“儿”。首先声明,这个“儿”和我们现在简化字“儿”完全两码事。繁体字中的“儿”仅仅是一个部首,绝不单独使用,它读作“人”。意思就是人。是“人”一种变形的写法。以“儿”为偏旁的繁体字汉字有“兒”(儿)“兇”(凶)“兄”“先”“見”(见)等等。也就是说,只要你在繁体汉字中看到以“儿”为偏旁的汉字,基本上都和人有关系。当然,古人之所以要把作为部首的“人”写成“儿”,是出于艺术的考虑,因为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些字下面直接配上“人”,会显得头重脚轻,摇摇欲坠,非常难看。所以要把“人”写成“儿”,这样一来,就感觉比较稳固,看起来也很舒服。因此说,古人造字用“精雕细琢”恐怕都不能恰当形容。我们现代相当大一部分人说什么“简化字”是“时代的需要”。对,简化字确实是上个世纪中国“时代的需要”,但绝不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时代需要”。首先计算机打字早已使简化字的优势完全丧失,谁都明白未来人们用手写字的机会将越来越少,我这些文章用繁体字来写绝不比简化字慢;其次,繁体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这一点许多人都明白,我也将会以后加以分析。而我们中国现在又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将来也必须依靠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文化的全面复兴。所以无论从实际还是文化甚至政治这些角度来分析,简化汉字焉有不灭亡之理?可惜太多的人仍然把眼光仅仅局限在“繁体字”笔画多,用手写费时间这个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层面上。因此回归繁体字是顺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是真进步;抱守简化字是保守愚昧,鼠目寸光,是真倒退。

      我们继续来解释一下繁体字当中的“兒”和“兇”

  兒(儿)

      这个字的关键在上半部分的“臼”。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兒,孺子也。从人,象小兒头囟未合。”意思是说刚出生的婴兒,很多器官都没有完全发育好,它们的头部的顶门还没有完全长好,没有合拢。所以这个“臼”就表示这样一个意思。其实我后来看了一些医学书籍,也确实如此。按照许慎的解释,就说明古人观察事物还是相当仔细的。可是简化的“儿”我们已经详细讲过了,就表示人,跟小孩子完全不是一回事。它把小孩子的脑袋都砍掉了,真是为了简化,连人性都可以不要。

  兇(凶)

  同样是以“人”为偏旁。我们今天简化的“凶”实际上是“囟”(读‘性’),表示脑袋。这个“囟”字我们以后会细讲。整个一个“兇”的意思是指非常可怕的大猩猩,也有人认为是类人猿或者野人。可是简化字又是非要把“儿”省掉,就光剩一个头颅。

      但是,排除这些道理。大家如果被简化字“儿”所迷惑,误以为“儿”就表示兒童,那你就不可能明白为什么“兄”“先”“見”这些字要以“儿”为部首。只有大家把儿(小孩子)和儿(人)区分开,才能解释“兄”“先”“见”这些字,否则只能死记。

      兄:由“人”和“口”会意。表示一个人向神灵祷告求福。其实就和“祝”是同一个意思。中国是礼仪之邦,以敬祭为长。而且在传统礼仪当中,年幼的人要经常向年长的人祷告求福,要“祝”长者。所以,“兄”就引申为“长者”的意思,就是后来说的“兄长”。

      先:由“人”和“止”会意。“止”我们以后也会细讲,表示人的腿脚。“先”就是说一个人走的快,走在前面。

      見(见):我们以前反复讲过,繁体的“見”就是一个人用眼睛观察事物,非常好记。

      所以大家看,繁体字不仅有道理,而且有规律。可正是因为我们把“儿”简化为“儿”,导致“兒”(儿)“兇”(凶)“兄”“先”“見”(见)这些字断绝了联系而且无法解释。所以说,简化字真的比繁体字好学吗?

      下面这几个字直接含有“人”字。

  夾(夹)

     《说文解字》:“夾,持也。从大,挟二人。”本意是左右相挟持。由一个“大”字被两个“人”挟持会意。而“大”就是指人张开两手,两腿。这个夹字就更形象了,人的两手臂被两人挟持住。简化的“夹”是模仿照草书改造的,字义不明晰。当然,“夾”不仅仅表示人被挟持,后来也用来形容一些植物,它们的果实被外壳夹在里面,或者两个对称生长的果实把枝条夹在中间。比方说豆类,还有水稻小麦都是如此。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植物。

  來(来)

      本义是一种麦子,这种麦子一根麦杆长有两颗麦穗,是一种优良的麦子。因此,“來”和“麥”是很像的。《说文解字》:“來,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这种麦子是周朝,周天子所接受的优良麦子,他们称这是上天赐来的。所以引申为动词“过来”。知道了繁体字“來”,我们再来看繁体字“麥”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麥(麦)

     由來,夊(读‘止’)会意。意思是麦子。“來”我们讲过,就是麦子。“夊”,是象形字,本义是人的腿脚,在这里表示麦子的根。简化后的“来”和“麦”不但表意不明,而且也打乱了“夹”“来”“麦”这些字之间的规律。

      那么由麦子我们来延伸一下,我们看“嗇”。

  嗇(啬)

      《说文解字》:“嗇,爱濇也。來者而藏之,故田夫谓之啬夫。”“啬”的本义是爱惜。“來”我们已经讲过,是一种优良的麦子。“啬”下面的部分是会意字,表示仓库。农夫们把优良的麦子保存到仓库中,表示他们非常爱惜这些麦子。但是一个人如果对某物爱惜的过了头,甚至别人想看一下都不允许,这就成了“吝啬”。简化字同样是仿照草书改造的。

      既然“啬”的下半部分表示仓库,那我们看。

  壇(坛)

      《说文解字》:“壇,际场也。从土,亶(读“胆”)声。”本义是祭祀的场所。而右边“亶”的本义是谷物多,引申为厚,信,诚。说文,“亶”的上半部分就是仓库,所谓“宗庙粢盛,仓黄而取之。”祭祀用的谷物,颜色要黄了,就小心翼翼地把它从仓库取出来。而我们知道祭祀绝对少不了谷物。因此整个一个“壇”就是为祭祀而建成的一座很高的建筑。简化字把右半边改为“云”。难道说这个祭坛造的很高,一直建到了云层里面?难道“天坛“就是这个意思?

  氈(毡)

      形声字,从毛,亶声。本义是毛毯。《说文解字﹒注》(即<段注>):“亶之本义为多谷。引申之义为厚也,信也,诚也。”本义是形容谷物堆积的很多。引申为很多,很厚,很诚实之类的意思。比如擅长,膻味,毡房都有一种很浓厚的意思。

      好。由“夾”所引申出来的汉字。就说道这里。我们还是回到“人”。

  競(竞)

      本义是强烈的争辩或角逐。从字形可以明确地看出是两个人在争斗。如果像简化后的“竞”只剩一个“人”,还有什么好角逐,好争辩的呢?难不成是想“独孤求败”?我们现在很多学生总是分不清楚“竟”和简化的“竞”。只好死记,“竟然的竟有一横,竞赛的竞没一横。”像念绕口令一样,念着念着就晕了。如果不简化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竞(竞):表示两个人在争辩角逐。

  竟:由音和人会意,表示演奏音乐的人突然停止演奏。引申为完了。毕竟,竟然。

      所以说繁体字字形字义双管齐下,一举两得,学起来非常清晰明白。而简化字毫无条理,随意简化。实际上增大了我们学习汉字的难度。

      在繁体汉字当中有这样一个符号——“亼”。。这个符号读作“集”。“亼”就是集中,集合的意思。所以我们看集合的“合”,上面也是一个“亼”。

  僉(佥)

      由“亼”,两个“口”,两个“人”会意。本义是与众人说话。引申为“合”。简化字是仿照草书改造的。那么像“检”“捡”“剑”等字都是以“僉”为声旁。

  侖(仑)

      由“亼”和“册”会意。“亼”就是集合。“册”就是古代的竹简。《段注》中说:“聚集简册,必依其次第,求其文理。”我们知道魏晋以前,人们大都使用竹简写书。竹简就是一根根的木条,用绳子将其穿起来,“整理成册”。如果有一根穿错了,整个竹简就乱了。因此“侖”的本义就是指按照顺序编次竹简,引申为有条理,有规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倫理”(伦理)。后来造的“倫”(伦)就专门表示伦理道德和人的情绪。但简化后的“伦”把“册”改为“匕”,改为了凶器,在凶器面前有几个人能讲什么规矩,讲什么伦理呢?

  會(会)

     《說文解字》:“會,合也。从亼,从曾省。曾,益也。”本义是会合,会聚。 “亼”表示集合, “曾”的原意是增加。这个“曾”字我们以后会细讲。“亼”与“曾”组合便成了会合的“會”。因为开会本来就是很多人集合在一起,人不断地增多。但是你看简化的“会|”,是模仿草书改造而成。它非要把“曾”改成“云”。“云”在繁体字当中单独使用表示说话,比如“人云亦云”。这样一来就很有意思了。我们现代人是最讨厌开会的。因为我们没有反对权啊。领导叫我们说什么我们就说什么,领导叫我们举手,我们就举手。真可谓“人云亦云”啊。

      好了。与“人”字有关的繁体字我们就讲完了。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因为我们人体的各种器官,比如手,脚,目,口等等都在繁体汉字当中得以充分体现。可惜,这些人体器官到了简化之中竟荡然无存。下一回我们就从人的“心”字开始我们的人体汉字之旅。

                           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三回

  心生爱有心爱无尽       爱从心因爱心有情

      大型播客视频系列节目《繁体字通俗演义》文字部分

                     (简体字版)

  要想评价繁体字,就必须学会繁体字。

                               ——张北冥

  注:以繁体字为基准,括号中的为今之简化字

        本回我们就从“人”这个抽象的总体概念转入具体的人体器官,看一看我们人身体上的各个部分,都是如何体现在繁体汉字之中的。今天我们来说“心”。因为“心”这个字在中国文化中绝不仅仅指心脏,它实际上可以等同于“思想”或者“精神”。这与我们人类早期原始社会之时,认为心脏就等于一个人的生命和灵魂的这种思想有关。虽然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分析,并不科学。后人也知道真正能够思维的是大脑,但是作为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心”的特殊含义一直保留至今。我们的成语以及俗语当中,凡是带“心”的,基本上都是指人的思想感情。比如“心有灵犀”“掏心窝子”“用心”等等。所以说,在繁体汉字当中,凡是带“心”的字,也基本上都和人的思想感情密切相关。

  愛(爱)

      这个字在楷书中原本是由兂(头上插有簪子的人,古人头上都要插一根簪子),心,夂(腿脚)三字组成。后来繁化为“愛”。本义是指人行走时徘徊的样子,因为内心对某物有所牵挂,所以才会徘徊。后来引申为对某事物有深厚的感情。客观的说,这个“愛”字也有一些讹变,但不管怎么说,这个字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心”啊,这个部分繁体字没有随便删减。可是简化的“爱”字是仿照草书而改造的,它偏偏把最关键的心挖掉了,代之以“友”,把愛情变成了友情。常言道“愛,是要用心调理的。”而且记得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简化后的‘爱’是‘爱’而无‘心’。”为什么我们总是抱怨现代人缺乏爱心,为什么我们八零后老是谈恋爱不成功,想想简化‘爱’的字吧。简直就是没心没肺。小男生给小女生们写情书,如果写这个简化的“爱”,一下子就露馅了,说明你对她不是真心。

  憂(忧)

  会意字。这个字原本写作一个“頁”下面加一个“心”。本义是内心的痛苦表现在面容上。“頁”我们以后会专门讲,它表示人的头部或者面部。后来人们将这个字繁化,用“憂”来表示。从字形的角度来看,也能表达出人内心的不安表现在脸上。不过我在这里必须说明,“憂”这个字的本义,也就是最早的意思是指一种猿猴。猿猴是通人性的。我们读《西游记》,作者为什么称孙悟空为“心猿”呢?就说明猴类和人类都是情感非常丰富而且思维非常接近的生物。不过我们所迷惑的是,为什么后人会舍弃原来的那个相对而言比较简便的写法(頁下面加一个心),而借用“憂”呢?这个问题我翻阅的很多书籍也没有找到比较合理的解释。因此我也只好模仿许慎,把这个问题提供给大家,希望如果有些学识渊博之“高手”能够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提供给大家,供我们一同学习繁体字。在这里我也很坦诚的告诉大家,我在学习繁体字的时候也是遇到了不少疑惑,大多数还是自身能力有限。但也有一些疑惑是连目前的诸多文字专家也未能解决,或者说还有争论,还有待考证。我的整个《繁体字通俗演义》做到对每一个汉字来历的解释,都是有根有据。如果有个别字我一时没有找到依据,我也绝不凭空想象。不像有些人,明明简化字都解释不通,他非要去“歪解”,这对我们大家学汉字有好处吗?我把我解释不了的问题提供给大家,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向我一样,都来关注繁体字,都能够去学习繁体字,这也就更加意味着我们必须继承繁体字,否则这些谜团恐怕永远也解不开。简化字是现代人改造的。

      虽然说这个“憂”字还有一些令人迷惑的地方。但是它的本义是指“猿猴”这一点还是很清楚。因此我们来看“優”字。

  優(优)

     《说文解字》:“優,饶也。从人,憂声。一曰倡也。”倡是古代乐舞雑戏的演员,又叫“優伶”(优伶)。我们现在也经常把一些非常著名的演员称为“名优”。我们刚才说“憂”是一种猿猴,这种猴子很会表演,大概就是耍猴了,或者就是像《封神演义》里面的白猿一样又会唱又会跳?那么人们在“憂”的旁边加了一个“亻”,就是指像猴子一样会表演的人,即古代的乐舞杂戏演员,被称为“優”。因为这些演员演得很好很棒,而且长相肯定是“绝色”,所以后来这个“優”就逐渐引申为“美好”“优秀”之类的意思了。如果大家不懂得繁体字“優”的写法和来历,我们读古文,就无法明白为什么优秀的“优”会和演员扯到一块,只好死记下来。这也就是说,简化字不但给我们学习汉字(包括简体字)带来了太多麻烦,也限制了很大一批人去学习理解,甚至喜爱文言文。因为文言文中的很多字词的意思都和我们现在常用的意思不一样。尤其是“先秦”时期的文章,它们多半都是用这个字的“本义”,而我们现在多用“引申义”。但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只要我们懂得繁体字,通过繁体字的字形就可以把一个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联系起来理解,这样就会觉得学的很明白,也很有道理,很轻松很快乐。简化字有这个功能吗?所以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多人特烦古文,就是因为我们用简化字来学,很多字词讲不清道理,讲不清为什么这些字词古今意思会不一样。反正你给我死记下来,考试会做就行了。这就是简化字的“功劳”。

  擾(扰)

      从扌,憂声。简化字是现代人改造。我想这个字就不用多解释了,由于“憂”后来借用来表示“惆怅”,所以这个打擾的“擾”就不难理解了。

  態(态)

      《说文解字》:“态,意也。从心,从能。”由能,心会意。本义是神情,姿容。“能”是象形字,就是一种熊,我们将它倒转九十度就看出来像熊。因为“能”这种动物身体特别雄壮,所以“能”在后来逐渐引申为能力,才能。而“態”就是指人的外貌像“能”一样神情姿容非常雄伟,引申为姿容,神情。简化字是现代人改造,其意完全丧失。

  在讲下面这几个字之前我们先看这样一个字。

  悤

      由囱,心会意。本义是形容心中好像长了一个烟囱在冒烟一样,非常繁乱急促,匆匆忙忙。引申为杂乱,匆忙。所以像聰,璁,驄,蔥,總都含有这样的意思,都以此声旁。

  聰(聪)

      《说文解字》:“聰,察也。从耳,悤声。”由“耳”和“悤”会意。本义是“洞察”。就是说通过耳朵听,消除心中的杂乱,使内心得以明晰。也就是说,在传统的东方哲学中,“耳”是非常重要的器官,所谓“兼听则明”“言多必失”。孔子也强调“多听”“寡言”。一个人可以看不见,说不出,但只要有耳朵,能够明辨是非,这个人就是“聪明人”。想一想我们大家非常喜爱的盲人演员“阳光”,就可以领悟出“聰”字所蕴涵的哲理。可是这个字简化以后,我们很多人把简化的“聪”乱解释为耳,眼,口,心。这么多器官综合运用,就是聪明。这样牵强附会的解释能是“聪明,智慧”的表现吗?从另一个角度看,“总”是“總”的简化字,如果“聪”中的“总”被解释为“眼口心”。那么单独一个“总”又如何解释呢?显然说不通。所以我们就来看看繁体字中的“總”。

  總(总)

     《说文解字》:“總,聚束也。从纟,悤声。”本义是用手把头发凝聚在一起,然后用丝带扎起来。我们大家都看过古装剧里面的小孩子们把头发扎成像两个羊角一样,这就是“總角”。后来这个“總”就引申为“把一些杂乱的东西整理的有条理,也就是统领,总纲,总理之类的意思。因此,糸(读‘密’,指丝线)不可省略,没有丝,头髪就“總”不起来,何况简化字也不形声。

  憶(忆)

      《说文解字》:“憶,念也。”本义是思念。从“忄”,“意”声。也是会意字。那么我们就来解释一下“意”究竟是个什么“意思”。《说文解字》:“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本义就是心中的声音。而非口中说出的。引申为心思,心中的想法。回憶的“憶”要以这个“意”为声旁,就非常好理解了吧。但是简化字是现代人改造的形声字。改造成了“乙”。“乙”是象形字。本义是植物破土而出的萌芽形状。与“憶”的意思相差甚远。

  億(亿)

      《说文解字》:“億,安也。从亻,意声。”本义是安乐,满意。引申为满足,富足。它之所以要以“意”作为声旁,无非是强调内心的满足。所谓“億萬富翁”其实通过这个字就可以体会出为什么它会成为很多人心中的梦想,就是因为人们认为如果拥有很多的财富,就一定会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億”由满足,富足这个意思就引申为数量非常庞大的意思。简化的“亿”是现代人改造的,表意不明。

      有关“心”的汉字我们就讲到这里,下一回我们从人身体的“體”(体)字说起。

                 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四回

  美躯体礼仪展丰姿       傲铁骨肮脏显风流

   大型播客视频系列节目《繁体字通俗演义》文字部分

                     (简体字版)

  简化字实际上并不是为了简化汉字,而是简化人们学习汉字的能力。

                                       ————張北冥

  注:以繁体字为基准,括号中的为今之简化字。

     这一回我们来讨论人的身体。也就是与人的躯体有关系的汉字。首先我们当然要说说“體”字。不过我发现很多人一谈到简化字“体”的时候往往会称叹道,我们的古人造字多巧妙,“人之本”不就是身体吗?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妙妙妙。妙个屁!人性才是人的根本啊!当然即使有人对我的说法会有不同意见,但是古人造的这个“体”字它读作“笨”,意思就是“笨”。《广韵.混韵》:“体,粗貌。又劣也。”“本”的意思就是树根,所谓根本嘛。所以这个“体”就是指一个人长的像树根一样,思维也像木头疙瘩似的很“木”,很蠢。再说,人的本来面貌,最原始的状态,未经教化,比方说原始人,就是一种很愚笨,很粗劣的形象。现代人不知怎么想的,非要把这个“体”字当作身體。真是“笨”到家了。所以我们就必须解释繁体字的“體”。

  體(体)

      “體,总十二属也。从骨,豊声。”本义是人和动物全身的总称。它是以“骨”作为形旁。繁体字当中,以骨为偏旁的汉字基本上都和人的躯体有关。比方说“放浪形骸”的“骸”就是指人的身体。

      因此本回,我们就围绕“體”这个字,将它拆为“骨”和“豊”,分别讲述与之相关的两类汉字,然后大家就可以明白繁体字“體”为什么要这样造了。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豊”。“豊”的下半部是“豆”。那“豆”又是什么呢?“豆”是个象形字,本义是是盛肉用的器皿,有点像高脚杯。这一类器皿基本上都是圆鼓鼓的,所以,豆既用来表示圆形的器皿,也用来表示一种圆形的乐器,这种乐器就是“鼓”。你看,“鼓”的下面也有一个“豆”。所以我们来看“豈”字。

  豈(岂)

      这个字本读“凯”。由山,豆会意。《说文解字》:“豈,还师振旅乐也”。本义是凯旋。豆就是鼓。山是鼓上面的三根羽毛,是用来装饰的,被称为“崇牙”。“山”在这里就不能理解成“高山”。因为我以前讲过,中国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由于很多事物长的比较接近,所以用符号来表达的时候,难免也会有一些雷同之处。话说回来,“豈”这种鼓是一种军鼓。用来庆祝军队凯旋。后来人们用“凱”(凯)来表示凯旋,而“豈”则借用来做副词,表示难道,是否之类的意思。读音也发生了变化,读作“乞”,比如“豈敢”,“豈可”。简化字是仿照草书改造的,其意完全不能理解。

      也就是说“豆”和器皿以及鼓有关。后来借用“豆”这个字表示“豆类植物”。当然,为什么会用“豆”表示“豆类植物”,说法很多,有人认为“豆子”也像那种器皿一样是圆圆的,所以用“豆”来表示。当然这种解释仍有争议,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说完了“豆”我们来说“豊”(读‘里’)的上半部分。再说这个字之前,我们先来看“豐”。               

  豐

      “豐”和“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我们现在把二者混为一谈,非常不应该。

  我们先说“豐”

      《说文解字》:“豐,豆之丰满者也。”就是在“豆”中插满了很多麦穗。它的上半部分就像盛满了许多谷物,这才叫豐收嘛,也指豐满。回头再看一下简化的“丰”,就剩了一根小麦穗, 这哪叫丰收嘛,分明是欠收。实际上“丰”是另一个字。

      《说文解字》:“丰,草盛丰丰盛也。”本义是指长的很茂盛很美丽的树。引申为丰姿,丰采。用来形容女孩子的丰姿。

  因此“豐”表示多,而“丰”表示美。二者完全不同,不可混用。

     当然,由于《说文解字》中对“豐”的解释并不到位,没有明确指出“豆”里面究竟装的是什么,从小篆字体来看,确实很像麦子。但是现代的诸多文字专家认为,“豐”里面并不是麦子,而是“王”。“王”这个字很有意思,它本身是形容像斧头一样的兵器,上面的一横是斧头柄,下半部分是斧身。这种斧头是权力的象征,所以用其来表示帝王。不过,后来由于受孔子,董仲舒等人的误导,他们认为“一贯三为王”。因为在汉字当中“一”表示土地;“二”表示天地;“三”表示天地人。孔子,董仲舒等人按这种逻辑,他們就認爲所谓“王者”就是掌管天地人的这么一个明君。这种解释确实非常流行。

      不过还有一个字是“玉”这个“玉”早期和“王”字一模一样。我们学古文,很多时候“王”就表示“玉”。而且我们的汉字当中,凡是以“王”为偏旁的汉字,这个偏旁都应该读“玉”而不是我们现在乱叫的“王字旁”。这个问题我们以后会细讲。因为“王”(玉)它是形容把若干玉环用绳子穿起来,当作装饰品,就跟项链一样。从侧面看去,这些玉环就成了一条直线。再加上中国人以“三”为多,所以造了一个“王”字,表示用一根绳子将很多玉环穿起来。但是这个字就和我们刚才讲的“王”字一模一样了。所以后来人们只好在“王”旁加一点表示“玉”。而王就继续表示帝王了。

      那么我说这个“王”字的目的是什么呢?因为我刚才说,现代文字专家通过考证认为,豐里面的东西应该是“王”,也就是“玉”。所以说“豐”是指“豆”中装有许多玉器。这就是“豐满”。那么“豊”和“豐”意思基本一样,也是在器皿里面装有许多玉器。所以我们看繁体字的“艷”(艳)就是形容美丽的太过头了,太豐满了,这就是“艷丽”“妖艷”。如果一个人妆画得太浓,我们就会说他“浓妆艷抹。”所以为什么“艷”要从“豊”而不从“丰”。但是人们用“豊”这个东西干什么呢?我们就要讲到“禮”。

  禮(礼)

     禮既是形声字,也是会意字。从示,发“豊”声。其左边为“示”,意思是用来展示给人们看的东西。右边的“豊”与“豐”相似。古人在祭祀时经常用器皿盛满玉器以表示敬重,正所谓“牺牲玉帛”。用珍贵的玉器表示对“天”的感谢和尊重(注:本人在视频播客<繁体字通俗演义>中误解释为‘以谷物示神’,后甚觉不妥,故特此更正,望见谅)。所以什么叫做“禮”啊,从这个汉字,从这个汉字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出,“禮”的核心就是“尊重”二字。而简化后的“礼”则完全无礼。完全丧失了“禮”所代表的基本含义。用一个简单的“竖弯钩”将礼仪“一笔勾销”。虽然早在战国就有一个俗体字类似我们今天简化字的“礼”。但是为什么这个俗体字后来被废弃不用了,大家通过我刚才的讲述应该能明白。人们常说,现代的年青人缺乏基本的礼节。常批评以“礼仪之邦”而闻名的中国早已名不符实。或许,简化的“礼”字巧妙地讽刺了我们今天的现状。

      说完了“禮”我们再来看“體”。它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因为《说文解字》中对“豐”字还有另一种解释。也就是所谓聂氏《三礼图》所云:“豐,罚爵,象人形。豐,国名也。坐酒亡国,戴盂戒酒。”而我们刚才说过,“豐”和“豊”的意思是一样的,是同一个字。所以,我们就怀疑,古人以“豊”作为“體”的声旁,不知是否和“禮”字有关,是否认为一个人的体态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修养。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繁体字当中,身體的“體”和禮儀的“禮”非常接近。所以从这些汉字当中,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古人如此重视“礼仪”了吧。

      当然,学习汉字千万不能用“一一对应”的原则。因为我以前反复讲过,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许多事物由于外表相似,在汉字当中就往往用同一个符号来表示。比方说“豊”我刚才说它上半部表示玉器。但是如果你看到繁体字“農”就万万不可理解为“玉”。

  農(农)

      会意字,本义是耕种。它的上半部分表示田野,人们就在这里耕种作物。那什么是“辰”呢?“辰”的本义是一种农业害虫,像什么“地老虎”“蝼蛄”之类的。“厂”(读‘缓’)的本义是悬崖或者石洞,在这里仍然是由这个意思引申的,就表示这些虫子在地下挖一个洞,然后藏在里面。所以“辰”就是形容这类藏在地下吃庄稼的虫子。我们知道,农历三月被称为“辰”,就是形容这个时候,春天来了,各种农业害虫就要苏醒了,要开始啃庄稼了,也就是我们说的“惊蛰”。所以这个时候就是“民农时也”。大家要开始种地,要开始除虫了。这“農”字就充分表现出农业活动的两大重点——耕田和除虫。土上种植物,土下除虫。这就是农业。而且如果你明白了“辰”表示虫子惊醒,那么“晨”“震”的意思也就很好理解了,都含有惊醒的意思。所以说我们如果学会了一个繁体字汉字,就能够掌握多少文化常识啊。简化字模仿草书改造,意思不明而且看起来像“衣”,只能理解为衣服。

      好像扯得有些远了。我们还是回到身体。前面我们一直在讲它的右半部分“豊”。现在我们讲它的左半部分“骨”。以“骨”为偏旁的汉字基本上都和身体有关。

      我们先看“骨”的上半部。

  咼(呙)

      会意字,从口,从冎(读‘寡’)。本义是指口歪斜不正。而“冎”是“骨”的上半部分,是个象形字。就好像把肉割完以后,剩下的骨节部分的形状。因此,“咼”也表示割肉的意思。過(过),鍋(锅),剮(剐)都是以此为声旁。简化为“呙”就体现不出原意了。

  髒(脏)

      《说文解字》中没有,是许慎之后才有的字。这个字由于简化的缘故,使得今天的人们产生了诸多误会。

  髒(脏)

  包含两个完全相反的意思。

      骯髒(肮脏)。形声字,读(kǎng zǎng)。本义是形容人刚直倔强的品质。所以用骨为偏旁。比如《红楼梦》中妙玉的曲《世难容》“到头来,依旧是风尘骯髒违心愿。”

      骯髒(肮脏)。读(āng zāng)。形容人的品行不佳,也表示身体不干凈,不整洁的意思。

  臟(脏)

      形声字,从月,藏声。读‘葬’。也是会意字。由月,藏会意。本义是内脏,就是藏在肉体里面的器官。它和“髒”完全不一样,我们现在把它们用“脏”兼并,实在荒唐。

  与之相似的一个字是“贜”。

  贜(赃)

      形声字,从贝,藏声。也是会意字。本义就是盗窃所得之物。由贝,藏会意,就是把偷来的东西藏起来,这就是“赃物”。

      说到“贜”字,它的左半边是“貝”。所以我们下一回就暂时把人体器官放一放,来讲一讲和“貝”有关的汉字。

               汉字大革命

                       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五回

  古时蒙昧货贝宝龟       秦朝一统废贝行钱

       大型播客视频系列节目《繁体字通俗演义》文字部分

                 (简体字版)

  繁体字可以巧记

  简化字只能死记

                           ————張北冥

  注:以繁体字为基准,括号中的为今之简化字

     本回我们暂时先把人体器官放一放,讲一下与“貝”有关的汉字。本来这一类汉字应该放到“生活用品”一类字中。可是由于上一回结尾我们已经提到了繁体字“贜物”(赃物)的“贜”。所以我们就顺带讲一讲“貝”。虽然我一直认为这样安排有些不妥,无奈事以至此,再加调整恐不易为也,故只好将就了。

      我们先来说“貝”字。

  貝(贝)

      象形字。说实话,这个所谓繁体的“貝”字已经够简单了。上半部的“目”像贝类动物的外壳,中间的两横表示贝壳上的花纹。简化的贝,仿照草书改造,以其取代“貝”字大可不必。

      中国早期社会,人们用贝壳作为通行的货币,把龟甲当作宝物,正如《说文解字》所云:“古者货贝而宝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贝壳这种东西因为太廉价了,很容易找到,所以人们就选用其它一些东西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和符号。

  比如布匹。

  幣(币)

      货币的“幣”是一个形声字。从“巾”“敝”声。而且这个“敝”的本义是指旧衣服,后引申为衣服。因此汉字中凡是带“敝”的字大都与衣服有关系。这个“幣”就是指送给别人作为礼物的丝织品。后来就引申为财物,因为尤其是先秦时期,丝布不是一般人穿的起的,普通人能穿麻就不错了。正所谓“以珠宝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因此“貨幣”“人民幣”的“幣”字就是从这儿来的。

      当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布匹也变得廉价了。因此金属是最适合作为货币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使用的钱币形状都不一样。有的是铲形,有的是刀形还有圆形,条形等等。

  比方说两

  兩(两)

      “兩”就是指两个长条形的的钱币相并。我们平常都说“一两等于二钱”。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因为一钱就是指一个长条形的钱币,那么一两就是两个长条形的钱币加起来。从繁体字“兩”这个字的字形上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是两个长条形的钱币合起来,就表达了“一两等于二钱”这个意思。所以说学习繁体字的确能够使我们理解很多的生活常识。后来“兩”就用来指“并列成对的两个事物”。

      那什么是“钱”呢?刚才我们说,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使用的钱币形状都不一样。所以这个“錢”字是指铲形或刀形的货币。

  錢(钱)

      “錢”本来是指一种铲形的农具。注意,“錢”的右半边是“戔”(戋),这个字我们以后也会细讲,它的意思是残害。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由两个“戈”会意。“戈”最早也是一种铲形的生产工具,后来演变为一种兵器。那么“錢”的本义就是指这种铲形的农具。早期社会,农具也是一个人非常珍贵的财物。所以,人们也用“錢”这种农具当作等价交换的物品,也把它当作货币使。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再直接用农具经行交易,而是用金属模仿“錢”的形状来铸造,比如说我们熟悉的铲形币,刀形币。人们就称这种东西为“錢”。直到秦始皇一统天下,“废贝行钱”,刀铲币才停止使用。但是“錢”这个名称一直使用至今。知道了“錢幣”的造字来源,我们以后还用“死记”汉字吗?

      说了这么多,我还是希望大家明白,中国早期社会是以“貝”为货币的,所以,含“貝”的汉字基本上都和货币,经贸,财产,宝物有关。

  質(质)

      会意字。由貝,斦会意。“質,以物相.赘从貝,从斦。”本义是以财物作抵押。“斤”是一个会意字,就像一个小斧头在砍木头,所以“斤”的本义就是“斧头”。后来人们借用这个字表示计量单位。那么“斦”(读‘银’)就表示两把小斧头。而“質”就是指两把斧头相交换相抵押,就是原始的商品交换。而“人質”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古代社会,包括外国也一样,一个国家的君主为了得到敌方的土地,或者求和来保住自己的国家,往往会把自己的太子或公主送到敌方阵营中,换取自己想得到的土地,这些被送走的太子公主就是“人質”,同样表达了一种“交换”的意思。那么,我们继续来说,从这个国王的角度来看,太子和领土,他最想要什么呢?显然是想要领土,否则他怎么舍得儿子呢?因此领土是这个国王原本想要的东西,他用自己的儿子为“人質”去换自己原本想要得到的东西。因此这个“質”就引申为原来,原本,本体的意思。比如本质,质量就是如此。你看,只要你理解了这个繁体字的字形,理解了为什么这个字要这么造。你就能明白这个汉字的“本义”,也就是最早的意思。知道一个汉字的“本义”对我们学习汉字有什么帮助呢?我们知道,许多汉字它往往都含有许多看似不同的意思,比方说“质”,它含有“交换”“人质”“本质”这几个看似不同的意思,由这些看似不同的意思又可以分别造出不同的词语。所以说汉语能不复杂吗?可是,不要怕,这些意思看似不同,实际上我们细分析一下,这些看似不同的意思之间都是有联系的,都是由这个字的“本义”引申而来的,都是“本义”的“引申义”。所以只要我们理解了这个字的“本义”,所有看似不同的引申义我们就都能理解了。尤其是学古文的时候,古代的许多字和我们现代的意思不太一样,但是只要你会繁体字,理解这些不同意思就不成问题。因此学习繁体字对我们学习汉字帮助多大啊,能够大大降低我们学习汉语的难度。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小学生们,由于都是学简化字,所以一旦有些字词不同意思比较多,就只好照着字典,照着老师讲的“词语本”狂记,死记。根本理解不了为什么一个字会有那么多意思,因此可以说我们这几代中国人没有几个“懂”汉字。所以我们还用的着感叹“中国文学已经死了”之类的话吗?想拯救中国文学,想拯救中文,大家想想应该先拯救谁?

  賣買(买卖)

      这两个字就没有什么好讲的了。做生意,做買賣怎能没钱?没有“貝”没有钱如何做生意?简化字是模仿草书改造而成的,面目全非,根本无法理解。没有“貝”还买个头啊。所以简化字还真是“买个頭(头)”。当然“买卖”的上半部分我们此回先不展开讨论。后面的章节自然会解释。

  價(价)

      《说文解字》:“價,物直(值)也,从人,从賈。賈亦声。”本义就是一个物品的价值。“賈”就是“商贾”,就是做买卖,都是和做生意,和商品交换有关。而今天简化的“价”(读‘介’)其实是另外一个字,意思是身穿铠甲的小兵,供役使的人。“介”和“价”的意思差不多。所以“價” 和“价”这两个字完全不一样,不可混为一谈。

  寶 (宝)

      形声字。从“王”(玉),“貝”。“缶”声。也可作为会意字来理解。整个字由“宀”(读‘棉’),“王”, “缶”(装酒的陶器),“貝”,组合而成。本义是屋中有玉器,陶器,金钱,这些东西就是珍宝。又因古人发“缶”音与“寶”接近,故以“缶”为声旁。而简化的“宝”仅以玉来概括,实在有些浅薄。宁可没有玉,缶,也不能没有贝。我们看这个“貝”字在整个字中所占有的空间最大。因为貝是财富的象征,简化字非要把“貝”删除,敢问不值钱的东西,没价值的东西怎能称作“宝物”?

  實(实)

      本义就是富裕。《说文解字》:“實,富也。从宀,从貫。貫,貨貝也。”上半部的“宀”表示屋子,下面是“貫”。贯在古代表示货币。因为古人把铜钱(貝)用绳子穿成一串,这一串钱就是“一貫”。比方说《水浒传》杨志卖刀,他的喊价是“三千贯,不还价。”这个“贯”就是这个意思。“宀”和“貫”组合起来就是说屋里充實着一串串货币,你说它能不充實,能不富裕吗。然而简化后的就很可笑了,是现代人改造的字。居然改成了“头”,还是简体的“头”。难道是说人头脑比较实诚吗?

  虜(虏)

      客观的说,繁体字“虜”已经发生了一些讹变了。因为早期这个繁体字中“男”中间的一横是要出头的,就和“貫”是一样的。意思是形容打仗以后,士兵们把那些战俘的两只手捆起来,然后用一根木条从中穿过去,使其无法脱身。而“虍”就是指看押战俘的人像猛虎一样凶恶。可惜的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字中间的一横由于误传误写,就没有出头了,就讹变成了现在的“虜”字。所以说我一直都强调,繁体字也并非十全十美,无懈可击,它仍然有一些失误的地方。但是首先,这些失误的数量不是很多;其次,大家注意,这叫做“失误”,是在汉字流传过程中的误写造成的,就如同刚才说的“虜”。它绝不等同于我们现在的简化字是大规模的,“故意”乱写乱改。有些人说繁体字也有许多失误嘛,所以简化字出现了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也是可以原谅的嘛。这种说法只能是“狡辩”。通过我刚才的讲述大家能够明白,繁体字之错乃是“无意犯罪”,而简化字之错乃是“故意犯罪”。二者的本质是不同的。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记得《五十年内废除简化字如何》之作者王干先生提出“汉字的发展应是择优而非简化。”这一点非常正确。我们对繁体字中出现的错误应该是去纠正,使其更加完美,更有利于大家学习汉字,而不是像简化字一样“一错再错”,最终只能是把汉字改得越来越糟,越来越难学。比方说这个“虜”字,我们现在如果恢复它以前的写法,这是上上策,因为“男”字出头最有利于人们理解,学习以及记忆这个汉字;继续保持“虜”的写法是中策,虽然有些讹变,但是整体差异不大,仍然有办法解释;那么简化为“虏”则是下下策,这样一来完全无法解释这个字为什么要这样写了,只能死记,是最不利于人们理解,学习以及记忆这个汉字的。因此,简化字必亡。

  賓(宾)

      由“宀”,“止”,“貝”会意。本义是敬重的客人。

  “貝”表示礼品,是客人送给主人的。

  “止”也就是“賓”中间的部分是“止”的变体。比如“步”这个字,是会意字,由两个“止”组合而成。表示人的两只脚一前一后。因此“賓”字中间的部分就表示人脚。

  “宀”(读‘棉’)就是房屋,主人的房屋。

      整个一个“賓”字就是比喻一个人走到主人的屋下,手上再拿些“貝”送给主人,这个人就是“賓客”。

      让我们再看看简化后的“宾”。真是吓死人啊,下半部竟改成了“兵”,究竟是主人手握兵器下逐客令呢,还是客人手持武器强行入室呢?除了迎合形声原则,一点意义也没有。可怕,可怕。所以我们现在的许多“賓館”用这个“賓”字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你要走进去住宿,肯定要向賓館“送钱”的嘛。但是“宾馆” 二字充满杀气,八成是“龙门客栈”,肯定是黑店,相当不吉利。所以还是改成“賓館”比较恰当。

      以“貝”为部首的汉字我们就讲完了。下一回我们还是言归正传,重新回到“人體”上来。刚才我们说,“賓”中间的部分实际上就是“止”,而“止”就是指人的脚。所以下一回我们就来讲与人的腿脚有关的汉字。

  简化字的末日

  繁体字通俗演义

  第六回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步之遙止于九十

   大型播客视频系列节目《繁体字通俗演义》文字部分

  (简体字版)

      我们这几代中国人没有几个“懂”汉字。所以我们还用的着感叹“中国文学已经死了”之类的话吗?想拯救中国文学,想拯救中文,大家想想应该先拯救谁?————张北冥

  注:以繁体字为基准,括号中的为今之简化字

      上一回我们讲了很多与金钱有关的汉字,本回我们还是不要“团结一致向钱看”,要想得到“钱”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当然,人要行走,自然离不开腿脚,所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人的腿脚,分析一下与人的腿脚有关的汉字。

      上回末尾我们讲到“賓”中间的部分是“止”,而“止”就是指人的腿脚。因此我们首先看和“止”有关的汉字。“止”,按《段注》的说法是指人的脚趾。

  歲(岁)

      《说文解字》:“歲,木星也。越历二十八宿宣遍阴阳,十二月一次。从步,戌声。律历书名五星为五步。”我们知道,太阳系中有五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在中國文化中,這五顆行星的名字分別是辰星、太白、荧惑、岁星、镇星。由于后来产生了“五行”思想,所以人们就根据这五颗星的特征,分别将其对号入座。古人以木星停止的位置作为纪年的标准。木星运行一圈停止到原来的位置需要十二个月。因此“一歲”就是十二个月,也就是一年。按许慎的说法,“歲”是一个形声字,“戌”是声旁,“止”是形容木星在“运行”在“走路”。

      但是现代专家认为,“歲”是会意字。是由“步”和“戌”会意。“戌”是一种农具,像斧头的形状,中国汉字中,“戊戌戍戉”这些字意思比较接近,都是指像斧头或镰刀一样的农具,后来都演变成兵器。因此,“歲”的本义是指人们手持“戌”这种农具,迈“步”收割粮食。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种收割是一年中最大的事,一年收割一次,所以用“歲”代表一年。后来人们借“歲”来指代木星,表示木星运行一圈需要一年。

      无论那种解释正确,我们都离不开繁体字“歲”它基本的字形。可是简化字“岁”如何解释呢?完全不可理解。

  歷(历)

      《说文解字》:“歷,过也。从止,厤声。”本义是经过,走过。现代学者对“歷”的解释为:“止”为脚,“禾”表示禾苗。本义应该是在田地中行走,巡视禾苗。引申为经过,经历。所以无论怎么解释,“歷”必须要有脚,历史就是人一步步走出来的。简化字是现代人改造的。改为“力”,不可想象。

      因此,汉字中凡是有“止”的字,都是指人的腿脚。还有一类字,是“彳”。

      请大家注意,“彳”(读‘赤’),由于我们现在乱解释,把它叫做“双人旁”,结果大家都误以为凡是代“彳”的汉字都是指“两个人”,真是误导啊。使人们学起汉字来根本不理解,只能死记。那么这个“彳”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彳,小步也。象人胫三属相连也。凡彳之属皆从彳。”许慎认为“彳”就是形容人的腿脚,像腿上的肌肉。而且“彳”是指人小步走路。比如“行”“徐”“徒”“徊”。

      因此我们再来看“辵”(读‘辍’)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辵,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这个字在小篆中用的非常多。从这个字的字形上我们看出,它像人的大腿。但是到了隶书和楷书中,这个字的使用率就大大降低了。都以“辶”代替。“辶”一般是形容走远路,走一段路,休息一下。比如“远”“进”“逝”“运”。

      我在视频播客《繁体字通俗演义》中是按照许慎的说法进行解释的。不过,我也看到过很多现代的文字专家通过对甲骨文和金文的考证否定了许慎的说法。他们认为这个“彳”实际上是“行”的左半边。“行”在甲古文中写作╬,就是十字形的街道。那么,这个街道的右半边后来就写作“亍”(读‘触’),而它的左半边就写作“彳”(读‘赤’)。因此“行”就是指十字形的街道。由此,“彳”也就不是许慎所说的是指人的腿脚了,而是指用来行走的街道。同理,“辶”或者“辵”也应该是说人在街道上行走。当然,无论哪种解释正确,这个“彳”首先它绝对和“双人”无关。其次,“彳”无论是表示腿脚也好,还是表示道路也罢,总之,“彳”一定是表示人走路,这一点毫无疑问。所以,由于视频播客的长度限制,我只能按许慎之说,将“彳”和“辶”解释为人的腿脚。现在我把现代专家的观点补充上去,将两种观点融合一下,凡是“彳” “辶”都解释为“走路”。

      我们先来看一看以“辶”为偏旁的汉字

  選(选)

  《说文解字》:“選,遣也。从辵,巽(讯)。巽遣之,巽亦声。”也是会意字。“巽”的意思是顺从。因此“選”的本义就是放逐。因为一个人如果不顺从又怎能轻易被人放逐呢?然后由“放逐”引申为“派遣”。因为派遣必须要选一个最合适得人,因此又引申为挑选,选派,选拔。简化为“选”,就完全不可理解了。

  遷(迁)

      本义是向上攀登,移动。是会意字。右半部分就像是两个人将重物抬起来的样子。在加上辶,就是搬迁。简化为?“迁”,不可理解。

      我们再来看以“彳”为偏旁的汉字。请大家以后千万不要再把它读作“双人旁”,更不能理解成“两个人”。它读作“赤”,表示人走路。

  徵和征

  繁体字中,“徵”和“征”完全不同。

      我们先说“征”。要明白“征”。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正”。所谓“正”就是由“止”和“一”会意。甲古文中写作“止”和“囗”。意思是向一座城市进发。后改为“一”。“一”我们以前反复讲过,表示“土地”。也就是说“正”的本义是朝一个地方有目标的远行。“征”也是如此。所以说,征服,远征,征讨只要和“远行”的意思有关的词语,都用“征”字。

      但是“徵”是由“微”“壬”会意。《说文解字》:“徵,召也。(从壬)从微省,壬为征。行于微而(闻)达者,即征之。”“壬”的意思就是“人”。是形容人伸开双臂的样子。“微”的意思是隐藏。整个一个“徵”的意思就是“三顾茅庐”。就是形容一个君主去寻找和召见一些才华出众声名远扬,但是行为隐秘不肯轻易出山的人才。这就是“徵”。比如“徵召”“ 徵兵”“ 徵兆”。凡是和“寻找”“召见”有关的词语都用“徵”。因此这两个字是完全不同的。

      说到这个“徵”字,我就必须提到一个历史名人——魏征。就是唐太宗又恨又爱的那位名臣。我们看现在很多简体字的史书,这个人的姓名有两种印法,“魏徵”和“魏征”。显然“魏徵”才是正确的。因为古籍当中“魏徵”就是这样印的。我们知道,中国人(外国人也一样),他起名字,用字都是非常讲究的,都是有自己的想法和用意的。当年他魏徵取名就不用“征服”的“征”,而是用“徵召”的“徵”。根据我刚才的讲述,大家是否能够猜测“魏徵”为什么要以“徵”为名。所以现在有些简体字书籍按所谓的“规范字”这么一改,“魏徵”整个人姓名的含义就完全颠覆了。

  徹(彻)

  按《说文解字》的说法:“徹,通也。从“彳”,从“攵”,从“育”。意思是通顺,通畅。“彳”的意思我们前面讲了很详细,指走路,“攵”(读‘铺’)早期也写作“攴”。是个指示字,表示用手(又)抓东西。“育”,从“子”(倒过来)从“肉”,意思就是生孩子。以此,按许慎的说法,“徹”就是通顺,通畅,贯彻,彻底。不过有专家认为,甲骨文金文中的这个字应该写作一个“鬲”右边加一个“攵”,比后来的“徹”要简单,是用手把“鬲”(古代煮肉的一种器皿)拿走,就是撤销的意思。但是后来繁化,而且把“鬲”改为“育”,解释也就不一样了。还有一个字是“撤”,这个字倒是没有被简化,它是“扌”,是指撤销,撤退。“徹”和“撤”本是同根生,都是由以前这个字分化而来的。可是现代人非要把“徹”简化为“彻”,实在是一点道理也没有。

  從(从)

      的确,现代古文字研究者还真从甲骨文中发现了一个类似“从”的字。就是两个人一前一后。但之所以后来使用“從”也是出于准确表达的考虑。因为“从”可以理解成两个人,以“從”代“从”,一方面是为了让“从”的意思更清楚,因为甲骨文很多字太简练,与其它字区也别不太明显,后人在这个字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止”和“彳”是为了强调走路,表示一个人跟在另一个人后面走路。所以我们说,古人为了让一些字的字形更准确表达字义,方便人们理解汉字,宁可把它繁化。古人用毛笔写字都不嫌笔画多,我们现代人一个星期连一百个字都写不到,还有理由嫌繁体字笔画多,想一想,这个理由真是太荒唐。

  復(复)

     我们今天简化的“复”它的本义是指地下室,是说一个人走近地下室。由这个意思后来分别加上一些偏旁部首,组合成新的字。

  “復”加“彳”表示往返,反复。

  “複”加“衣”表示像很多层衣服一样重迭,再一次,反复,重复。

  “腹”加“肉”表示肚子,腹部。

  “覆”加“覀”(读‘讶’),由于“復”含有往返的意思,而“覀”的意思是覆盖,所以这个“覆”就含有“覆盖”和“翻转”的意思。

      大家看,这个“覆”笔画最多,可是我们现在却不简化,偏要把“復”简化掉,这样一来,我们就无法理解“覆”下面为什么是“復”了。这种简化实在是没有经过科学的计划和思考,随意简化。而且我也没听人说“覆”有多麻烦,多难写。可见嫌繁体字笔画多而拒绝繁体字只能说是一种荒唐的借口。(見下篇)

  衛(卫)

      形声字,从“行”,“韋”声。也是会意字。“行”是行走。“衛”的本义是两个士兵绕着城池巡逻,就是守卫,保卫。简化字是现代人改造。但是“韋”为什么表示巡逻呢?

  韋(韦)

      本义是环绕。这个字中间是一个“囗”(读‘围’),注意,“囗”不同于“口”,这个问题我们以前也说过,“囗”表示一座城市。“韋”上下的形状比较像人的两只脚,本义是一个人绕着一座城巡视。它是“圍”(围)和“衛”(卫)的本字。后来才分别加了“口”和“行”加以区分。简化字仿照草书改造,这样一来就无法解释了。尤其是“卫”,完全与“韋”(韦)断绝了联系,破坏了汉字之间的规律性,学起来就没有系统,非常凌乱。

  说道“囗”,我们顺便说一说“圖”。图也是以“囗”为偏旁。

  圖(图)

      按《说文解字》的说法,“圖,画计难也。从口,从啚。啚,难意也。”也就是说“圖”的本义是出谋划策。外面的“囗”意思是规划,里面的“啚”(读?涂’)意思是困难。大家可以想象这个“圖”的含义了吧,所谓“有机可图”,“图谋不轨”。后来,这个字才引申出图画,地图这些意思,因为做地图也需要仔细规划的。

      但有学者认为恰恰相反,“圖”中间的“啚”实际上是“邑”的变体,表示城市,边邑。因此,“圖”的本义就是绘地图,谋划反倒是由此引申的。无论哪种解释正确,简化的“图” 是仿照草书改造的。竟把里面改为了“冬”,实在是既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

  術

  “術”和“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

      “術”,形声字,从“行”,“术” 声。这个字是外形内声字。《说文解字》:“術,邑中道路。从行,术声。”它的本义是供人行走的道路。后来逐渐引申为某种学问的门道,比如艺术,武术,法术等等。所以,简化后的“术”没有了“行”,艺术,武术没了可以行走的道路,就走不通了,如果这样,艺术,武术又怎能成为一门体系,一门学问呢?

      实际上简化后的“术”读“竹”,是另一个字。“术”是个象形字,像一种草的样子,它就是“白术”。中药“人参白术”我们很多人念成“人参白術”;还有《说岳全传》中的“金兀术”,我们很多人也念成“金兀術”,都是受到简化字的误导。

      与之相同的情况还体现在“後”与“后”二字。

  後  后

  两个完全不同的字。

      “后”,《说文解字》:“后,继体君也。像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按许慎的说法,“后”是指君主。但这是其实是引申义。根据现代专家的考证,“后”的本义是指怀孕的妇女。由于人类早期处于母系社会,女人是整个族群的领袖,因此“后”就引申为君王,君后。后来人类进入父系社会,男人成为一个族群的最高领袖,所以“后”就不表示君主,而表示国王,皇帝的配偶,比如王后,皇后。

      “後”,说文解字》:“後,迟也。从彳,幺,夂者,後也。”意思是说,“後”就像是一个人的腿脚(夂)就好像被绳子(幺)拴住一样,无法行走(彳),走不动,走不快,落后了。所以“後”表示“前”的反义词,“後面”“落後”之类的意思。

      所以说我们现在的简化字随意将两个字形字义毫不相干的字合并,确实毫无道理,因为二者意思毫不相干,你根本无法解释简化字“后”为什么既表示“王后”又表示“后面”。而且这种被随意合并的字数量还非常多,我们以后还会陆续讲到。

      讲了这么多以“彳”为偏旁的汉字之后。我希望大家不要再受简化字的误导,把“彳”读作“双人旁”,应该读作“赤”;更不能理解为“两个人”。当然,对于这个“彳”字的本义,无论它是指“人的腿脚”,还是指“街道小路”。有一点是共同的,也就是这两种解释都是为了表达“彳”的意思是“人在走路”,都是和走路有关系。

      说了“彳”,我们顺便说一下“亻”。“亻”确实就表示一个人,它是“人”这个字的变体。我们来看这么一个字。

  備(备)

      会意字,本义是小心谨慎,引申为戒备,准备。右半边是象形字。像许多箭插在箭桶里。加“亻”作偏旁,意思是说士兵的箭筒里已经装满了箭。准备好了。简化的“备”,上面的部分我们马上要讲,它表示人的腿。所以这两个部分合并,怎么也表现不出刚才我所说的意思。

      现在我们就来看“夂”。“夂”(读‘止’)这个字前面已经出现过多次,它很像人的两条腿,所以它的意思就是人的两条腿。

  處(处)

      会意字,由“虍”,“処”(读‘楚’)会意。也是形声字。本义是静止,休息。“処”也是会意字,由“几”,“夂”会意。“几”表示是凳子(注:‘几’只能表示供人休息的桌椅板凳,它和‘幾个’的‘幾’完全不一样),“夂”表示人的腿。因此这个“処”字的意思就是“得几而止”也表示静止,休息。而且“処”是“處”的早期写法。但为什么后来要在“処”的上面加“虍”呢?有专家通过对金文的研究发现,“虍”是指古人头上带的虎皮冠。因此“處”的本义是一个头戴虎皮冠的人坐在凳子上休息。“虍”作为偏旁就表示“老虎”。提到“虍”我们说一些题外话,“虎”这个字也是会意字,王筠《释洌》:“谓其通体皆象虎蹲踞之形也。”“虎”字上半部的“虍”是象形字,像老虎面部的条纹和牙齿。下半部也是“几”,表示老虎蹲踞休息时的样子,与“處”的意思很接近。

     但是简化的“处”就没道理了,你要非简化不可,改为 “処”到还说的通。怎么也不该把“几”简化为“卜”啊,难道是一边走路一边算卦?当然,有人发现,“咎”这个字上面好像有一个“处”,这怎么解释?实际上,这个“咎”字是由“各”和“人”会意。《说文解字》:“咎,灾也。从人,从各。各者,相违也。”本义是灾祸。“各”表示与自己的意愿不同,所谓“各自”正是此意。与自己的意愿不同,当然就是这个人的灾祸。因此,“咎”中并不包含“处”。

      还有一类字是以“舛”(读‘喘’)为偏旁的汉字。“舛”的左半边是“夂”,右半边就是把“夂”倒过来写。因此“舛”也是指人的两条腿。汉字当中带“舛”的字也都跟人的腿脚有关。比如“舞”“舜”“粦”等等。

     说到“舞”,我们就应该说说“無”(无)。其实“無”就是“舞”,两个字早期的字形字字义完全一样。表示一个人手上拿着野兽的皮毛跳舞。后来随着汉字的发展,人们在“無”下面加一个“亡”表示没有,加一个“舛”表示跳舞。楷书分别写作“無”和“舞”。

      还有一个字是“粦”。《说文解字》:“粦,兵死及牛马之血为粦。粦,鬼火也。”本义是被兵器所杀的人流的血以及死去牛马的血化作了鬼火。我们知道古人认为“鬼火”是人的灵魂,它是会走动的,所以它有一个“舛”字。不过老实说,这个“粦”字的上半部应该是两个“火”。但由于两个“火”连起来写,看起来很像“米”,因此后来就逐渐讹为“米”。所以这个“粦”就引申为光亮的意思。

      在汉字当中,很多字都是由“粦”加偏旁延伸出来的。比如“磷粼磷麟鳞”等等,这些字都含有光亮的意思。    还有几个字,“鄰”(邻),“憐”(怜),“磷”,“燐”都是互为通假,有些时候是通用的。这里我们要指出,“憐”和“怜”也是两个不同的字,我们今天又按照那条非常不科学的“读音相同,用笔画少的代替笔画多的”简化原则,以“怜”代“憐”。“憐”是形声字,表示可憐,憐惜。而“怜”读作“伶”,意思和“伶”一样,表示一个人非常机智灵敏。

      鄰居的“鄰”(邻)也是由“粦”加“阝”(读‘父’)造的一个形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