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进行时]同心抗疫|马克思主义学院云端课堂掀起“青春风暴”

  在疫情封控的特殊时期里,照顾好学生的身心健康是第一要务。为此,马院教师毫不吝惜自己的休息时间,拿出十八般武艺,与学生们走近彼此,敞开心扉。

  沈辛成:科技与人文对谈,“军心”与“士气”大振

  除了上好网课之外,我们也将学院的品牌活动“技术史与人类未来青年工作坊”搬到了线上。青年工作坊原本最大的特色,是线下举办时的社群感与互动感。讲者听者都是学生,互相启发,你来我往,师生共进,无分高下。搬到线上后,聊天栏成为了同学们鼓掌、逗趣和提问的空间,借鉴直播模式中常用的手法,互动性不减,趣味性甚至还有所增强。本学期的青年工作坊采用了科技与人文“对谈”的模式,针对核心科技“卡脖子”的挑战,来自工科院系的主讲从技术层面切入,深度分析,来自科技史科技哲学背景的与谈则从人文伦理角度着手,文工融合,哲史互鉴,碰撞出奇妙的火花。3月18日主题为操作系统的工作坊吸引了线上近百人参与,起到了对内稳军心、对外振士气的良好效果。

  图片14.png图片15.png

  王金凤:别闷坏了,一起来读《论语》吧

  在线教学以来,我注意到《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可以疏解同学们可能出现的emo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支持学生随时开麦,并将聊天区的留言转换为实时弹幕,第一时间回应学生的感想或提问。

  此外,由我与沈辛成老师领读的《夫子夜话》,也以线上的形式继续开展。线上特供版分别以“别闷坏了,一起来读《论语》吧”(3月16日,最高在线人数83人)、“致那些没有典礼加冕的离别”(3月23日)为主题,既提供了来自中国哲学和技术社会史两个方向的解读,又让大家在经常无法达成一致的battle中获得乐趣。让同学忍俊不禁的是,《夫子夜话》线上第一期正在进行时,小区封控中的我被社区要求立刻下楼核酸,于是,出现了自己头像漆黑、一边排队核酸一边带读《论语》的场面。《夫子夜话》从原本两周一次变为现在的周更、我们两位老师对自己人生故事真诚的分享,都是期盼能给被困在宿舍的大家带去快乐、疗愈和慰藉。我们坚持以这样朴素的形式,守护交大的“日常”。

  图片16.png图片17.png

  刘伟:重启公众号,征集笔友信

  为了安抚疫情期间学生的不安,我重启了自己的公众号,筹划了“半月谈·两日封”的笔友交流活动——隔离期间,同学们可以匿名写信,为期半月,两日一封。每晚10点,这些信会通过我投递到笔友手中。我称之为“非常时期人与人之间最诚恳的陪伴。”这次疫情期间的匿名信征集,共计收到七八十封要求转交的来信。我在给大家的公开信中写道:“暖春虽有寒意,但阳光早已洒进我们的心里,我们向着春光大步迈去。此刻的你我虽然不能相拥,但彼此的注视坚定而温暖,充满了执着的力量。春天的脚步不会等人,但你们的歌声与微笑已经给了我们一整个春天。让我们一起约定,脚下有定力,心中有信念,眼里有春天!我们都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胜利就会悄悄靠近,很快我们就可以狂笑着相见!加油!我们的东川路800号!”

  图片18.png

  在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三周年之际,每一位思政老师都应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突如其来的疫情,是对马院教师的一次重大考验。我们要深入挖掘战疫中蕴涵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契机,善用“大思政课”为新时代青年学生培根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