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问】为什么要读书?—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1)

  

  今年的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阅读日。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使图书成为生活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目前,部分青少年很容易产生“读书无意义”的心理困扰,为什么会产生此困扰呢?本文结合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为什么要读书”问题进行健康科普。

  一、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社会上频繁出现得“读书无意义”现象

  1.读书与心理动机

   当开始回答“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时,其实我想先将书分两类:一类是“有意义”的书,另一类是“无意义”的书。因为当我们这样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已经陷入了对事物进行划分“有无意义”的思维中。所谓“有意义”的书可能更加符合我所读的书是否能让我找到好工作、涨工资、交男女朋友等等,满足物质需求和现实利益等较为功利主义或现实主义。“无意义”的书是指这些书并不能帮助我获得物质价值,它可能只是我的兴趣等等,偏向精神价值。

  这两类书并无所谓好与坏,它满足个人不同的需求。其实每个人对意义的看法不尽相同,从心理学上讲,你所赋予的意义取决于满足了什么样的心理需求。

  所以当我们陷入“为什么要读书”或者“读书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时,其实我们陷入的是自己内心心理需求矛盾的冲突。或许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和自己的心理去对话,从自己开始寻找问题的答案。

  

  2.读书与文化

   回到为什么要读书这个话题,我们或许可以先从古代开始讲起,以前我们会将读书分为“小人之学”和“大学”。“小人之学”也可说是启蒙目的是让我们识字,学习基础知识和礼节(6至8岁开始或更早);古代一般13至15岁左右开始接受“大学”,“大学”又叫大人之学,《大学》中开篇就有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我们自古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早已融入到我们的民族基因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中华民族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所以中国人的读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或者心理动机其实很大一部分包含着,读书是为了个人精神修养,为了“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了实现集体价值。

  而近现代中国在探索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在国外文化的不断冲撞和融合之下,产生了个人价值“自由、平等、个人英雄主义、功利主义等等”观念盛行,和传统集体价值、家庭价值等产生巨大冲突的大背景之下,自然而然会在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或多或少影响。

  读书观的冲突正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矛盾体现。这种冲突其实是代表私欲、利益等与道德等的冲突之间的矛盾(儒家思想从一定角度来看是一种道德论),在传统精神分析中为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导致自我力量弱,自我功能下降,这或许从一定程度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青少年心理问题高发的现象。 

  要解决这种无意识(集体潜意识)冲突,可能不仅仅需要在个人层面进行工作,社会、集体、家庭也需要一定的宣传和教育,弘扬符合中国文化的积极价值取向。

  

  二、为什么要读书 1.知识奠定精神思想基础

  “为什么要读书?很多读过的书都不记得了,有什么意义呢?”,有一句话或许可以回答类似的问题:“当我还是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血肉”。而读过的书和吃过食物一样,一部分长成了我们精神世界的骨头和血肉。让我们有强健的精神去应对自身所遇到的困难和苦楚。

  我们或许现在会觉得语文、英语、数学等等这些科目对自己的生活没用,但是当我们在表达情感和感受时用的一个成语或者是一句古诗就已经是在运用我们所学过的语文知识了;当我们玩游戏时,或者看电影找资料时,就简单的辨别一些单词都能帮助我们更快速的去认知和掌握了;当我们能快速学会开车并且考取驾照时,数学物理知识不知不觉就在帮助你;当我们不再问“为什么太阳是东升西落?为什么会有四季更替?为什么会有冬冷夏热?”我们所学过的知识或接受过的教育已经帮我们回答了这些疑惑。

  这些早年学过的知识和现在学的知识正在不知不觉地已经成为了我们精神的地基,为我们构筑精神世界的大楼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基础。

  

  2.为了生活实践

  现代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的人可能都更加聪明但却不一定更聪慧。聪明指的是掌握的知识更多,而要开慧则需要更多地去感悟。读书不止求知,也求智。

  杨绛先生说过:“年轻的时候认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最大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读书的意义或许在于生活,将我们所学的知识通过生活实践不断的循环往复变成你的生命智慧,那时候可能“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的现象也变得少了。

  3.启迪智慧、减少困惑 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解释过知和行其实是分不开的,我们知道的道理不去做,原因在于我们其实没有真正的了解其本身。比如说我们知道为人子女要孝顺,可现实中却不乏父母与子女对簿公堂的案件发生,在于知道的仅仅只是为人子女需要孝顺这个道理,但却不知道孝本身的含义,感受不到孝心体验。 当我们真正感受到和认知到读书对自己的生命产生的感受和影响变化时,我们或许就不会再因 “读书有什么意义”的问题感到困惑了。

  

  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迷茫和困惑,这正是我们感受生命,感受自己之于世界存在的体现,我们现在所思考的问题,几乎前人都曾思考过。有句话讲的是我们所学的知识95%都是前人思考传承下来的东西,当我们感到无知与困惑时,不妨在书中去寻找答案。

  作者简介

  

  出诊时间:每周二至周六,时间为上午8:00-12:00和下午14:30-17:30,也可门诊预约挂号:关注“河源市精神卫生中心”公众号,点击“挂号服务”—“我要挂号”—“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门诊”,即可预约挂号。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詹前活

  审核/办公室

  住院部

  精神科一区、心身医学科咨询电话:0762-3610389、3610387

  精神科二区咨询电话:0762-3610268

  精神科三区咨询电话:0762-3610283

  地址:河源市源城区源南镇白田村山子尾(七寨湖公园附近)

  门诊部

  河源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24小时心理热线):0762-3610866

  地址:河源市源城区学生路78号

  高德地图搜索“河源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部”

  (关注微信公众号,轻松预约挂号)

  

    公众号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