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小故事范文

  法律小故事篇1

  朱溢华

  《小学生法律读本》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因为它带领我迈出了认识法律的第一步。

  在《小学生法律读本》中有一些小故事,它们让我懂了很多。不信,让我带你走进这个多姿多彩的故事长廊吧!

  “小强欺负小林。小林向爸爸求救。小林爸爸揍小强。小强要报复。”在这个故事中,首先小强不应该欺负小林——霸占篮球场。小林也做错了,叫爸爸替他出头,夺回篮球场。最好的处事方法是告诉小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对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依法赔偿损失;故意惑过失伤害的人,触犯了刑法并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要负刑事责任。”这些法律使小强有危机感,不再霸占篮球场。假若小林不懂这些法律规定。那小林爸爸也不要这样“帮”小林。爸爸应该“以理服人”告诉小强“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学秩序或者校舍、场地以及其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为小林、小强和小林爸爸都做得不对,而使小强有了报复的想法。看!一个小故事,让我们复习了多少法律知识啊!

  法律小故事篇2

  何为故事教学?最通俗的说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开展教学。这些故事可以是人物故事、战争故事、成语故事、幽默故事、乡土故事等,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在历史事实上虚构的,通过对故事的生动形象的讲述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辨别、思考等,以达到教学目的实现。历史故事进教学有哪些妙用,如何操作呢?

  一、运用历史故事培养兴趣

  初中历史教学特别注重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中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强,他们爱听故事,容易被历史故事感染。教师在教学中善用小故事,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大大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如我在讲授中国历史《社会大变革》这一节时,首先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春秋战国时,商鞅在秦国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学生被故事中商鞅的机智所吸引,激发了探究知识的兴趣,主动去翻阅课本了解变法的时间、内容、结果等,大大有利于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同时学生也对诚信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利于情感教学目标的实现,实现了一举多得。

  二、运用历史故事突破重点、难点

  初中历史中有些重点、难点,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记住的只是死的知识点,不会迁移运用。这时候教师除了深入浅出地讲解外,再讲一个相关故事,效果尤佳。如我在讲解君主立宪制特点时,讲了“小磨坊主与国王的官司”,这个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的德国,此时德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德皇威廉一世想要建一座宫殿,但是他发现在要建宫殿的那片土地上有一个小磨坊,这让他觉得很扫兴。于是皇帝派人与小磨坊主商议,想把小磨坊搬走,可这个小磨坊主也是一个很固执的人,坚决不搬。终于德皇龙颜大怒,派人拆了小磨坊。小磨坊主也很生气,把德皇告上了法庭。最后法庭判决农夫胜诉,皇帝为农夫重修磨坊,并赔偿经济损失。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归纳成这样一个谚语:“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历经了多少沧桑岁月,作为法律至高无上的象征,直到现在,那个磨坊,仍然像纪念碑一样屹立在德国的土地上。这样,通过故事,学生深刻理解了在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权力受到法律限制的事实,并在心中树立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受到了很好的法制教育。

  三、运用历史故事化抽象为具体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历史问题答案比较抽象,学生难记、难理解,容易混淆,对于这些内容,可以通过自编历史小故事,设计具体的故事情节来帮助理解。如我在讲解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主张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小故事:一个老百姓张老四因赋税徭役过重,生活困苦潦倒,于是偷盗了邻居家的钱财,被邻居发现并告到了官府,如果法官分别是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他会怎么判?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讨论各派主张及异同点,发表自己看法,学以致用,通过具体案例达到了让学生掌握诸子百家主张的目的。

  四、运用历史故事落实新课标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育工作者“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故事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理解历史,克服历史学习的障碍,符合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分析故事,能养成历史思维习惯,使历史课走出“听”“划”“背”的误区,体会到自己是历史知识的体验者、质疑者、感悟者,并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故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合作,引导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通过有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这也符合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

  法律小故事篇3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运用

  一、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的必要性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要达到这一要求,可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或引入教学情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运用情景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素质,更充分地实现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情景教学法在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

  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或引用一个现实或虚拟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到带有情景的教学过程中来,引导学生观察、想象、体验、思考和解答问题,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过程。首先,明确教学目标。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政教育必修课,是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为主线,结合大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和规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形成良好品质的课程。其次,整合教学内容。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必须以学生就业为向导,以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强调能力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高职专业课实训、实践占据较多时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时数非常有限。因此,必须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大致来说,可以整合为适应篇、理想篇、爱国篇、人生篇、道德篇、法律篇等六个专题,然后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需要,创设情景教学方式。再次,创设情景教学方式。创设情景教学方式是根据高职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高职学生特点及德育认知规律等,选择和设计情景教学方式,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方式:其一,选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诗、词、文章、歌曲等,创设教学情景,进行教学。其二,精选历史小故事、哲理小故事或感动中国人物小故事等,设置教学情景,导入教学。如“理想篇”、“人生篇”的导入教学。其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创作动画,或插入影视资料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接受直观教育。如“道德篇”、“法律篇”等。其四,还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或模拟情景剧。如“适应篇”、“道德篇”、“法律篇”等。创设情景教育方式也是将教学情景具体化的过程,它是运用情景教学方式教学的关键环节,需要教师精心选择和设计,做好前导工作。最后,实施情景教学。实施情景教学是理论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将创设好的情景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采用、展现的过程。教师始终要把好“导演”关,收放有致。很多时候需要学生朗诵、演唱、演讲、表演等,教师应及时奉上鼓励和肯定,作简要小结,作必要引深,有时甚至要展开讨论或辩论,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对参与情景教学表演的同学课内实践成绩这一档应酌情加分并预先公告学生。

  三、结语

  总之,情景教学方式能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创设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情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寓教于动、寓教于乐,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大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情景教学法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常常与其他教学法结合,相得益彰,如案例法、演讲法、讨论法、多媒体技术手段等综合应用,各显优势,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参 考 文 献

  [1]冯霞.情景教学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益尝试——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为例[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5)

  [2]闾彬.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创新教学情境的功能[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4)

  [3]段为松,周生娣.情境教育新探: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嵌入双“情”[J].理论导报.2010(8)

  法律小故事篇4

  一、以课本内容,编成导入型的小故事

  将课本中的内容巧妙地编成小故事,并运用电教手段做成幻灯片,用故事把他们不知不觉地引入到所学的内容上来。例如:我在讲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鲁教版)《鱼儿游游》一课,该课是让学生画出不同动态的鱼儿来,我联系著名的好莱坞电影《海底总动员》编了一个小故事,并且按照故事情节绘制几幅幻灯片:孩子是如何跑丢的?我一边将截取的视频放给孩子们,一边进行讲解。学生看得入神,听得认真,课堂上一点声音也没有。接着,我又制造悬念,鱼儿出来看到外面的世界非常新奇,它们尽情地追逐、游戏,可是不知不觉地都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爸爸了。这时,我又演示了一幅活动的幻灯片,是爸爸寻找孩子的情境。无论爸爸怎样呼喊、如何寻找他亲爱的孩子,一向坚强的爸爸急得都哭了。同学们个个屏住呼吸,进入情境,有的人眼泪还在眼眶里打转,替爸爸着急。抓住这个时机,我问同学们:“我们该怎么办呢?”有的同学说:“爸爸别伤心了,我们帮你把小宝宝找回来。”有的说:“我们画出他的孩子送给爸爸。”我说:“好!现在海底的鱼儿们都跑到咱们班同学的心里去了,你们愿意把你们心里的鱼儿画出来还给爸爸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

  二、以教材内容,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如果将一节课整理成一个大故事,让孩子在喜爱的整个故事中探讨、分析、学习,并最终完成作品,那真是一件何乐不为的事啊!完整的故事更能调动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根据故事的情节进行作业,轻松愉快地感知和接受知识。比如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走进大自然》一课,我编一个小鸟历险记的故事。我制作的幻灯片呈现出一颗大树上的小鸟们在鸟的天堂自由自在的生活的画面。突然“砰”的一声,一个不懂得爱鸟的人用枪把小鸟们惊飞了,小鸟们无家可归了。我边讲故事,边渗透保护自然环境的知识,引导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将各种自然材料找出来,进行巧妙的摆放。孩子们的兴趣很浓,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三、借用故事激发兴趣,进行教育

  生动的故事情节可以满足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感情,不仅能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也符合学生形象记忆的特点,容易激发他们解决“见贤思齐”的情感。不管是导入新课时根据枯燥无味的知识内容融合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还是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诱发学生向随意想象发展,归根结底都是要服务于美术课的教学目的。我在给孩子讲述一年级上册《繁忙的交通》的时候,在课堂中编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进行游戏。把课堂变成了繁忙的十字路口,有孩子扮红绿灯,有孩子扮汽车,有的扮行人。孩子们在喜欢的游戏中自然地了解了应该遵循的交通规则。我还借机告诉孩子们一些交通法规,向学生传达出浅显易懂的法律思想:规则可以方便人们的行为,有利于我们正常的生活秩序。

  在十多年的实际教学中,我将小故事结合现代教育手段运用其中,有时真的会让课堂生动活泼,课堂效果更是事半功倍。学生喜欢的就是我们老师应该用心去做的,我将和孩子们在一起写好他们的“小学故事”。

  法律小故事篇5

  摘 要:《法律创世记:从圣经故事中寻找法律的起源》选取了《创世记》中十则看似无“法”无“天”的小故事,试图借以分析《创世记》作为法律的起源,如何把接二连三而又因时制宜的命令、威胁、惩罚、奖赏、试验、报复、祝福、诅咒、讨价还价、承诺、欺骗、变卦、后果与人生的叙事结合起来。本文试图论证法律的生成正是在种种两极张力之间逐渐找到最适宜的平衡点。

  关键词:法律;创世记;起源;平衡

  1997年秋天,哈佛大学开设了一门关于“圣经蕴含的现代社会正义公理之源头”的主题研讨课,由当时的法学教授艾伦?德肖维茨主讲,引来一场激烈的讨论热潮。《法律创世记:从圣经故事中寻找法律的起源》的写作便源出于此。正如哈维?考克斯评论此书时所说的,《创世记》虽然横亘着一片道德泥沼,却是奠定崇高是非观念的必经过程。他认为,本书在这个意义上提出了圣经与法律之间的新关联。那么,《创世记》的故事与法律的起源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上帝,作为《创世记》时代正义和公理的源泉,在作者的叙述中是一个发展中的上帝――一位如同早期的法律制度一样会犯错且承认错误的上帝,它在尝试错误中学习。由此,可以把本书中选取的十则小故事大致归类于上帝的三个试错实验。

  上帝的第一个实验是偷食知善恶树上的果实。在这个尚未开启善恶之谱系因此也谈不上选择的世界(伊甸园)里,人类的始祖绝对服从上帝,完全不需要正义公理、羞耻心或法律。而当人违反上帝的第一个威胁――这注定得死的明确禁令,会发生什么?结果是,上帝并未执行他言明在先的惩罚。犯下如此罪恶竟然没有遭到事前威胁的惩罚!从这位连第一次施罚都不能言出必行的上帝身上,我们还能学到什么呢?在这里作者认为这位上帝自己还在学习什么是正义和公理,什么是冤屈和惩罚。他指出《创世记》的故事佐证了上帝仍不完美,仍在学习之中。也许上帝正是在第一次试错的惩罚实验中,学到了它需要的是合于人类天性的恰当法律,而非随口所下的命令,后者因与人类本性相冲突而自行消解。

  第二个实验所展示的已是一个可以选择的世界。然而,该隐杀人却无须偿命,犯罪仍无须承担可想而知的后果,那么,这究竟有何正义公理可言呢?上帝为何对该隐杀弟的罪行如此宽厚,难道他把人命看得比禁果还不值?或者比服从他那未解释的禁令还不值? 作者指出,也许该隐杀弟是在惩罚亚当和夏娃所犯下的罪恶。但最终作者认为也许上帝的奖善惩恶系统还并未发挥作用。

  此后便是上帝的第三个实验,这同样是一个可以选择的世界,不过这一次,上帝已经订立了略具雏形的法规,违者必将承担相应的后果。本书中选取的其余故事大多发生在类似的语境下,并表明法律是如何逐渐形成的。其中,亚伯拉罕杀子献祭的故事可谓高潮:神要试探晚年得子的亚伯拉罕,于是让他将心爱的独子以撒作为供奉神的燔祭。我们来看看亚伯拉罕这位神之宠儿的反应。他既不追究原因,也毫无与神争辩的念头,只是严格依照神的指示将儿子带到与神约定的山上。一切准备好之后,亚伯拉罕举刀就要杀以撒――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神的使者制止了他,并用一只公羊代替了以撒。故事的叙述看似平静,却字字渗透血腥,让人读罢不寒而栗。对这个故事历来有着不同的解释模式。最常见的解经路数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亚伯拉罕对上帝的信仰上,那么这段经文似乎顺理成章地解释了亚伯拉罕为何被尊为“信仰之父”:无论是亚伯拉罕的信心还是其行为,都源于他对神绝对的听命顺服。也有部分解经家认为,实际上亚伯拉罕知道上帝不会真的让以撒作为祭品。这样一来,上帝不过做了一件傻事,亚伯拉罕也成了个精于计算的“先知”,于是乎,这场献祭中的矛盾便被消解了。但这种解法虽然对“信仰”之说有所冲击,但仍旧停留在“信仰还是不信仰”的传统解释框架内,不过是一种避重就轻的解法。

  然而,作者的眼光却颇为独到,他从法律的起源来解读这段经文。亚伯拉罕之所为和法律的起源有何关联呢?作者首先发现了克尔凯郭尔,因他在《恐惧与战栗》中指出,亚伯拉罕献祭蕴含了信仰与伦理的激烈矛盾。克尔凯郭尔无疑是富有洞见的,他看出了圣经故事中蕴含的“伦理”要素――尽管是以反面的角度指出的,即:信仰乃是反伦理的,亚伯拉罕献祭恰恰是信仰对伦理,对法律的反动,并且信仰最终战胜了法律。

  克尔凯郭尔的洞见无疑是大胆的,而本书的作者则更为大胆。他对这段经文不但作了伦理和法律的解释,而且敢于突破上帝的绝对合理性和正确性的基本前提。在整个故事中,上帝让亚伯拉罕杀掉自己的儿子,这里不明确的是上帝意欲何为,接着矛头便指向亚伯拉罕,如果他愿意献祭,他置自己的儿子――一个鲜活的个体生命――为何地。作者注意到撒拉作为母亲的权利和以撒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权利,他批评亚伯拉罕做错了,而且这场献祭也并非值得赞扬的事情。其依据在于,伟人也会犯错,错了就是错了。而只有在不断的犯错和纠正错误中,才有不断正确的“信仰”。信仰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绝对信任,它不断发展,在错误中不断逼近“正确”。而只有这样,法律之起源才是可能的。

  当然,不得不指出的是,作者的解法十分“现代”,正如某些批评者指出的那样:亚伯拉罕尚处于法律不稳固的时代,我们怎么能以现代的眼光去审视他?根本不存在法律与信仰的斗争,毋宁说,信仰倒是构成了法律之所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但是“也许在亚伯拉罕所处的时代,这么做合情合理。但如果是这样,我们还提他干啥?何必要伤脑筋去记一个无法借古喻今的人物?” 作者时刻没有忘记研究经典的当下意义,他不像以往的解经家那样,往往只拘泥于对经典本身的疏解之中了。

  法律小故事篇6

  本周三下午,我校举行了一次大型法律讲座“青少年法律讲座”,通过这场讲座,我发现了其实很多事情在法律上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刚一开始,是赵文老师给我们讲了关于莫言小时候上学时,当兵时候和他爷爷告诉他的故事,告诉了我们青春期的一些冲动和自然反应。紧接着,赵文老师讲述了4个小故事,其中一个是:一个成绩优秀的人,他在上晚自习的时候,把苹果手机放在讲台下充电,被一名HTC手机的人看到了,偷偷摸摸的拿回了自己的宿舍。赵文老师用这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在马路上有一包钱不一定会捡起来,而马路上有一部名牌手机,就肯定会拿起来,因为名牌手机不仅是一部通讯设备,还是一个荣耀的象征,但是这其实是一种“虚荣”,还有一个人,父母的工资很高,他们家自然很富裕,但是他们的女儿跑到别人宿舍里面,敲掉了宿舍的衣柜,拿走了里面的苹果手机。说明了他们家虽然很富裕,但是还是抵制不住虚荣的诱惑……

  赵文老师后来讲述了其它的一些故事,并且把许多法律知识用反面教材告诉了我们,我们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要了解更多和法律相关的问题。

  初一:破碎的天空

  法律小故事篇7

  关键词:《乡村爱情》;音乐特色;剧情风格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157-01

  一、音乐整体设计精巧

  《乡村爱情》是一部农村青年青春励志剧,它塑造了一群鲜活而富有新时代气息的有理想、有抱负、勇于进取的农村青年形象,多角度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画卷。映片音乐确定了以歌曲为主,器乐曲为辅的整体设计,全剧创作了三首歌曲分别用在片头、片尾及剧中的个别地方,起着点明主题、指明事件发生地点、确立风格、衬托气氛的功用,而器乐曲则主要用在剧中作背景音乐,起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喧染矛盾冲突的作用。

  《乡村爱情》是一部反映东北农村青年生活、劳动和爱情的轻喜剧,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生活感染,现代城市生活的一些观念、生活方式也不可避免地溶入农村青年生活中去,《乡村爱情》如果单纯用传统的民族音乐来反映,那既不现实,也失偏颇。作曲家清醒地看到这点,它在运用民族音乐之时,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使整部音乐民族风格浓郁的同时,又不失时代特色和时尚,这主要表现在旋律写作中节奏的运用、演唱方法与伴奏乐器的使用上。

  二、颠覆宏大的叙事情节

  首先体现在叙事主题深度感的消失。《乡村爱情》从平民化的叙述视角切入,讲述的是发生在东北象牙山村老百姓生活中的一些故事。他选取的都是些农村老百姓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一些再琐碎不过的小事情,这些小事情可有可无,可多可少,不具有深刻的意义,造不成多大的影响,却构成了这些长在大山深处的老百姓的全部生活。这些小事情构成了一个个小故事,没有一个统一的重大主题贯穿其中,包括发生在这些小人物身上的一些爱情纠葛,也都是这些故事碎片中的一部分,剧中叙事“放弃了对终极意义、绝对价值、生命本质的苦苦追求”,展现给观众的是“一些无深度的但却是生动有趣的故事、人物、场景”。

  其次是“反英雄”人物角色的塑造。《乡村爱情》中的角色都是些再平凡不过的农村小人物,是现实生活中很少被关注到的边缘人物。他们身上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也有着农民的质朴和善良,在他们身上找不到拯世济民的崇高理想,有的是为着小日子各自打的小算盘。无论从人物形象、性格气质还是理想追求上,他们都与传统叙事中的英雄人物相去甚远,《乡村爱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没有英雄却同样精彩的平民世界。

  再者是叙事结构的开放性和延展性。《乡村爱情》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这些小人物生活中的小故事拼贴起来的,这些小故事前后之间并不追求连贯完整、前呼后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只要这些人物存在着,生活着,类似的小故事就可以被无限复制和任意拼贴,因而故事的叙事结构和结局呈现出开放性和延展性的特点。

  三、在笑声中解放人性欲望

  现代主义要求用理性来压制人的本性欲望,用法律道德规范来约束人性中的劣根性,从而维护现代社会中的核心价值观的绝对地位。

  后现代主义则是对现代主义的一次反叛,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非理性,任性而为,主张解放人性欲望,追求简单直接的欲望满足和快感。

  追求快感也是人类的总体欲望。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虽然还未真正进入所谓的西方的后现代社会,由于科技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日益沉重的生活和工作压力,生活在相对发达的都市的人们已明显感受到了后现代文化的气息,并深受其感染,潜意识里渴望通过一种安全的方式缓解压力,解放被压抑的欲望,获得某种心理慰藉。

  《乡村爱情》中每个角色的出场都可谓是人性的本色表演,这些乡村小人物身上都带着或多或少的人的劣根性和欲望,但他们从不刻意去掩饰或压抑,把一切都展现在脸上、言谈举止间,反倒让观众感觉到有故意去展现人性缺点和欲望的嫌疑。赵本山运用他独具特色的幽默方式把这些人物身上的缺点和欲望喜剧化,把这些明显缺点变成了这些人物身上的特征符号和出彩点。

  四、结语

  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信息传播工具更推进了大众影视娱乐文化的繁荣和多元发展,广大影视观众的审美眼光和欣赏口味也变得更为挑剔和难以把握,《乡村爱情》却以讲述平凡的主题、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故事的农村题材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是以一种宽容、平等的姿态走进观众的生活和内心,给观众送去简单干净的快乐和慰藉。而那种只把目光锁定票房,一味为搞笑而进行后现代元素的拼贴、复制、仿效的影视作品,只能抓住后现代文化的一些皮毛,获得的也只有观众不屑一顾的冷笑。

  参考文献:

  法律小故事篇8

  思考一 理念文化是精神支柱

  企业理念是企业的精神支柱,是经过全体员工认同信守的理想目标、意志品质和行动准则,是通过企业员工的言行举止、精神风貌表现出来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共同理念与行为规范。企业理念能够形成一种强烈的核心力、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能够激励企业员工齐心协力地实现企业目标,把企业的共同理想变为工作的具体实践。

  企业理念一定是全员的理念。企业理念不只是高层领导的个人理念,在形成符合企业特点的理念过程中,一要寻求企业现存的、最具广泛性的正面理念;二要将企业的价值观加进去;三要把初次提炼出来的理念条款尽可能广泛地征求员工的意见,走民主的道路,让全员参与。这样形成的企业理念就有群众基础,可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理念的认同。

  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推广。要使提炼出的企业文化理念令员工入眼、入耳、入心,除了要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去提炼、总结外,还要利用企业报纸、广播、网站、板报、宣传板等载体“不厌其烦”地灌输,长时间地、不懈地,以水滴石穿的精神,把企业精神理念渗透到员工的心灵中去,反复灌输、渲染,用感性的种种方法,传达经营核心理念,企业文化管理要做到春风常吹,润物细无声,最终成为员工的信仰,陶冶出集体的性格。

  树立榜样,典型引导。在许多企业中都会流传着这样的小故事,它们的内容多半是与企业的创建者、白手起家的发展史、反省过去的错误、身体力行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模范等有关的一些小故事,这些小故事能够起到借古喻今的作用,还可以为企业树立、巩固文化,为企业的政策制度提供解释和支持。可通过广泛宣传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员工无私奉献的真人真事,以一个个小故事来佐证、支持企业所推崇的文化理念。同时还可树立正面典型来引导员工个人的价值观向企业的价值观靠拢,将员工的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统一起来,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更好地凝聚精神,贯彻企业文化理念。

  思考二 制度文化是中坚桥梁

  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的中坚和桥梁。和谐企业应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是制度健全的企业,是活力迸发的企业。培育先进的制度文化,必须调整员工接受制度的文化心态,缩短贯彻执行制度的差距,发挥制度文化对员工群众的约束力。企业制度文化建设要遵循五大原则,协调进行,从而让制度真正“文化”起来。

  合法性原则。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一定要依据和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不得与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相抵触,而应在企业管理中贯彻、融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制度的合法性。

  平等性原则。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上至公司高层领导,下至基层员工,都应该充分尊重制度的权威性。好的制度应对企业所有成员都具有同等且硬性的约束力。

  可行性原则。制度要与企业的经营实践相结合,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没有可行性基础的制度形同虚设,不仅不能给企业管理带来一定的辅助,还会给制度的推行造成很大的困难。

  严肃性原则。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一经正式推行,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不论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应照章行事,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有章必依,违章必究。否则,制度就会缺乏权威性、严肃性,变得苍白无力,企业管理也就不可能成功,必将陷入管理松懈、纪律涣散的危险境地。

  稳定性原则。制度应具有稳定性,切不可朝令夕改。不断变化的制度不仅会影响人的行为判断,也会使制度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还要注意制度文化建设要立足于企业的实际,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制度文化建设不能是大幅度的改革变动,而是对现有机制的改良;制度文化建设要能为企业决策提供保障;制度文化建设要与员工职业化发展结合起来;制度文化建设要推动管理与工作效率的提高。

  思考三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不可缺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企业要发展,人员是根本。人是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只有抓住人这一最主要的资源,全力打造适应于现代企业发展的新型人文精神,才能真正抓住企业发展的命脉,实现企业的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

  强化惟才是举的导向。用好一个人才等于树立一面旗帜。因此,用好人才是最好的工作导向。在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上,关键在领导,其人才观正确,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不拘一格,惟才是举。企业的领导者应当有识“才”之眼、招“才”之方、育“才”之责、用“才”之能、容“才”之量和护“才”之德。同时,企业的领导者还要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识别和评价人才,公正、公道地对待人才,选好人才,用好人才,使人才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搭建人才成长的平台。要用事业留人。事业留人的核心是要使人才对个人前途预期要好。研究表明,人才对个人前途的预期越好,则他对组织的归属感也越强。人才对个人前途预期取决于企业本身发展的前景,也取决于人才自身发展的潜质。企业应当形成一个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的氛围,帮助人才把他对个人前途的预测一步步地变为现实。公司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不仅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岗位练兵、技术竞赛、经验交流等活动,精心构建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学习培训平台,在人才选拔上,还坚持德才兼备选人才,进而打造了优秀的人才队伍,促进了公司的科学持续发展。

  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企业要将学习型组织建设作为素质教育制度长抓不懈,要建立干部素质提高制度,着眼于培养复合型人才,重点提高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企业正确决策和管理打下基础;建立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编制培训计划,对员工进行上岗资格培训,应知应会培训,促进员工知识结构的更新;建立技术练兵,以赛促学,以学促赛,不断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为员工提供岗位成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