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十篇

  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篇1

  关键词:马克思文艺理论;壁画;社会功能

  一、马克思关于文艺理论的阐述及敦煌壁画对绘画的社会功能的阐述

  艺术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是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是理解艺术与社会其他构成要素之关系的基础。柏拉威尔在《马克思和世界文学》中概括了艺术在马克思那里的三种作用:“文献作用”“象征作用”“批判作用”。文学艺术是一种与意识形态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既然艺术是属于意识的范畴,意识是有能动性的,这种能动性的最重要的方面,就表现在文学艺术的社会作用价值上,而意识对经济基础对社会的反作用力也是巨大的。敦煌石窟艺术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它的遗存不仅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而且保存完好,都是举世罕见的。敦煌壁画不断地被重新挖掘并应用于现代艺术表现之中,现代平面设计当然更不例外。当我们浏览和赏析当代的平面设计作品时,不难发现,许多优秀作品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往往与恰到好处地运用传统设计元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作品,既能体现出现代平面设计的观念与时尚,又能折射出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审美取向,显示了传统设计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同时传承了中国古代优秀的精神文化艺术。

  二、敦煌壁画的社会功能

  具体壁画的功能,也就是壁画有什么作用 ,能为谁服务的问题。这无疑是一个根本的问题,自从有了画论,能人贤士就对此表现了很大的关注和深人的探讨,并且撰写了很多的主张议论。

  中国传统壁画有着根深叶茂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用笔墨表现出视觉形象,一般都具有再现客观现实,给予观赏者以认识的功能。正如陆机所说 “存形莫善于画”、朱景玄所述 “有象因之以立,无形因之以生”都从正面指出了绘画的形象是具体的,可以目睹而真切感知的神会功能。张彦远所述 “记论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 ,赞颂有以咏其美 ,不能备气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也”。则从侧面以为学作品来做比较,从而充分肯定了绘画的认识功能。

  那么壁画的功能总归纳为三点:首先,壁画作为一种最直观的艺术形式,有做为历史记录的功效。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作序指出:“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见。”显然他指出的道理浅显而深刻:凡是做壁画的艺术家,没有一个不明白宣传劝善戒恶的道理的,壁画作品显示历史上盛衰升降的变化,千百年来虽事过境迁,行迹难寻,但是展开当时记录历史的画卷就有可借鉴的研究依据了。第二,是壁画的“教化”功能。关于教化的功能如此:“恶以诫世,善以示后”“明劝戒,著升沉”“台阁标功臣之烈,宫殿彰贞洁之名”“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都以浓厚的兴趣,甚至庄严的情感论述了壁画对与当时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巨大能动性作用,这种能动性在潜移默化中足以“敞敝皇酞,弥纶治具”,对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封建政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第三,壁画俱有欣赏功能,这无疑是马克思对于文艺的理论中所指出的社会功能之一,更是壁画最直接的功能。人们认识到壁画除了认识,教化功能以外,还可以陶冶性情,丰富精神生活,得到美的享受,也已经找到了通过壁画通过艺术可以把精神力量化为物质力量的道路。

  三、人作为壁画艺术的主体其艺术思想对艺术的社会功能的能动性作用

  车尔尼雪斯基认为“艺术”的审美是现实的审美要素的反应,是艺术家对世界的审美掌握过程。而“人”这个主体要素在马克思主义在关于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时,强调这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主体,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艺术人,作品、人品反应在艺术作品上具有其独特的精神面貌。马克思早在青年时代就明确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精神个性,同一个对象在不同的个人身上会得到不同的反映,并使自己的各个不同方面变成不同的精神性质,因此,在艺术作品中,不同的社会生活必然以独特的主体面貌展现出来。中国古代画论中宋代郭若虚在其《图画见闻志》中阐述:“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绩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此论也着重强调了人作为艺术主体其生活经验、思想境界、个性心理等方面的提高与修养的对艺术品味提高的重要性。马克思也说过,一定阶级的教育总是为培养本阶级所需的人才、推行本阶级的伦理道德、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所以中国古代壁画一贯重视人品与画品的关系,这也是和封建社会里长期崇奉“修身”“务本”之类的儒家教育分不开的。另一方面,封建社会和儒家教育也曾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对于艺术的社会功能的解析也反映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表现出有利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言论和行为,也可形成某种道德、人品的概念。例如敦煌壁画中提出要“清心地”“亲风雅”“不可有名利之见”,等等,至今还可以批判地继承。一切艺术家的世界观和思想感情,对于他的艺术创作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和重大作用的。可见人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其思想性与创造性对于艺术作品的产生具有绝对的决定性作用。

  四、结语

  马克思关于文学艺术的理论和敦煌壁画都着重强调了艺术的社会功能,都告知我们艺术、壁画的用处首先在于告诉我们一切艺术的创作,有意识也好,无意识也好,都脱离不开政治,另外也给我们明确指出了敦煌壁画的宣传教育作用和必然要美化本阶级的代表人物的作用,进而维护本阶级的根本利益。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对其中夹杂的糟粕也必须加以分析批评:既要坚持正确的艺术的社会、政治功能,又要避免把壁画与社会政治的关系简单化、庸俗化,要把政治服务作为绘画的一种重要职责又不作为唯一职, 责充分发挥绘画的所有的社会功能,使艺术、壁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人类服务。

  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篇2

  关键词: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艺术设计 社会功能 审美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1-106-02

  1引言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自从19世纪下半叶诞生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它的影响仍然是巨大的,在设计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动摇的。一方面,它开创了一个新的设计时代;另一方面,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思想和实践创作奠定了现代设计的构成要素基础。这些艺术主张主要有“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美术家要参与设计”,“设计的灵感和创作的源泉应当源于生活”,“师自然”,“设计要为人民大众”,“设计师应该具有社会责任”等等。其代表人物是拉斯金和莫里斯。

  拉斯金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上的创见,他的艺术主张对后辈莫里斯以及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很大。拉斯金的设计思想主要围绕着:“艺术与工业的结合”,“设计的社会功能”两大方面。并特别强调设计的社会功能,认为设计应为社会大多数人服务。他说:“以往的美术被贵族利己主义控制,其范围从来没有扩大过,从来不去使群众得到快乐,去有利于他们。” 拉斯金强调设计的大众性,反对精英主义设计,这是他具有的社会主义思想的一种体现,为我们现代设计创作围绕“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以及设计产品应适用于市场大众消费的需求提供了早期的预见。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种设计的民主性特征不切实际,但在那个时代,这种思想无疑是先进的,超前的。

  在相关文献中多数人对“艺术与工业的结合”,“美术家要参与设计”,“设计的灵感和创作的源泉应当源于生活”,“师自然”等观点进行过论述和探讨。文献资料相当丰富,研究相当深入。而对“设计要为人民大众”,“设计师应该具有社会责任”观点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重点论述“艺术设计的社会功能”这一方面问题,表达一下个人的观点。

  2艺术设计的社会功能

  拉斯金和莫里斯提出的“艺术设计要为大众服务”的观点无疑是符合中国的国情和一直以来政府教育部门倡导的艺术教育方针。如何让“艺术设计更好地为大众服务”,那么我们必须对艺术设计的社会功能进行一番研究。

  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有其特殊的价值,这就是它们的社会功能。艺术也不例外。国外学者曾将艺术的社会功能概括出14种之多。在这众多的社会功能之中,最基本的是以下五种功能。

  2.1艺术设计的审美功能

  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物。艺术的生产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因此,审美就构成了艺术最基本的或最主要的社会功用。艺术设计是艺术当中的一个小小的分支,设计作品或产品在满足人们实用功能的同时,也应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让人们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享受。因为艺术设计是将审美观念物化到了产品当中,将文化的精神意蕴与物质形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用服装设计来说明这个观点最为恰当不过了。由于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服装在满足大众实用功能的前提下,其审美需求被提到了首要的地位。款式、色彩、流行是服装设计师必须考虑的因素。人们在购买服装时,美观是考虑的第一要素。人们进入商场后,首先选择款式、色彩,在满足了审美功能后,再穿衣试镜。由此看来,舒适和实用退居为第二要素。当人们穿上美观、舒适的衣服在工作、休闲的时候,会以更加充沛的精力去从事生产劳动和娱乐休闲。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艺术设计审美功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同样,小汽车的造型设计也是如此。据相关资料记载,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和日本,小汽车的设计更新换代通常是三到五年,而汽车的使用寿命一般是十多年。汽车厂商之所以这么频繁而快节奏推陈出新,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审美需求。

  2.2艺术设计的教育功能

  艺术设计的教育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对设计作品的欣赏或使用产品时,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艺术设计的教育功能主要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两种特点。

  艺术设计的教育功能第一个特点是“以情感人”。艺术作品总是灌注着艺术家、设计师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感人的作品,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使欣赏者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例如有一则电视广告:一位年轻的妈妈在忙完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后,为其母亲端来一盆洗脚水洗脚。这一切举动被她的儿子――一个四五岁小男孩看在眼里。之后,当这位年轻的妈妈拖着疲惫的身躯准备安顿儿子睡觉时,却发现孩子不见了。正当她左右张望时,小男孩端着一盆水晃晃悠悠地走进房间,由于年纪小端不稳,水溅得到处都是,并打湿了孩子的衣裳。孩子用充满稚气的声音说道“妈妈,洗脚”。看到此情此景,年轻的妈妈激动得热泪盈匡。这时,画外音响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则广告之所以能打动人,一方面道出了对儿童教育的真谛,即身教胜于严教。而另一方面也展现了我国千百年来传承的美德――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这个生动的例子表明,艺术的教育功能具有以情感人的巨大作用。

  艺术设计的教育功能的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艺术作品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在这种长期作用下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近些年来,在电视节目当中会插播一些广告,比如“节约用水”、“爱护环境卫生”、“遵守交通规则”、“建设和谐社会”等等公益广告,使人们在长期的,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接受教育,陶冶情操,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2.3艺术设计的娱乐功能

  艺术设计的娱乐作用,主要是指通过观赏设计作品和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让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赏心悦目、畅神益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从而以全新的精力去投入到新的工作中。恩格斯在论述民间故事书的作用时,曾经这样描述了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已的劳累,把他的硗瘠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在大多数大中城市的公交车上都设计有液晶显示屏幕。人们在上班或回家途中拥挤的车上,能看到一段风趣的小品,听到一首优美悦耳的歌曲,安定了人们焦躁的情绪,忘却了工作的疲劳,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到达了目的地。还有在许多购物场所,通常都设计有休息区、儿童娱乐区,其目的都是一样的。从以上这些具有人情味的设计上看,说明了艺术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即拉斯金和莫里斯提出的:“设计应为社会大多数人服务”。

  2.4艺术设计的认识功能

  首先,艺术设计对于社会、历史、人们的生活具有认识功能,并且常常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设计形象,给人们带来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知识。在艺术设计作品中,也有不少优秀的范例。如我国铁道部门的标志设计,构思是以中国汉字“工人”为创作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处理。工人的“工”字结构正好和铁轨的横断面造型吻合;把工人的“人”字夸张变形为蒸汽火车车头的正面造型,然后把变形夸张的两个艺术汉字造型进行整合,“工”字在下,“人”字在上,一个完美的,形象生动的标志图形展现在世人面前。无论是谁,无论观者的文化层次高低,年龄大小,一眼就能识别出它是铁道部门的标志。该图形造型简洁、明快,却蕴涵着深刻的社会生活内涵。

  其次,艺术设计可以帮助人们增长多方面的知识。在许多“酒”、“茶”类电视广告中,不仅要重点宣传该产品的优良品质,而且还要对该产品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作详尽的描绘。人们在品尝,享受该产品的同时,也对中国的酒文化、茶文化有了相应的了解。还有在中国2008奥运会运动场馆的设计中,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设计建造了“鸟巢”、“水立方”。“鸟巢”是一个至阳至刚之物,宏伟而奇特的鸟巢式建筑,全用巨型刚架结构,表现的是雄伟的刚劲之伟;“水立方”则是一个至柔至阴之物,表现的是阴性之美。“水立方”是方形,与“鸟巢”的圆形对应,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的理想境界。它们一左一右,毗邻而居,很象一对极为般配的天作之合,一对恩爱至极的“夫妻”。两个建筑一圆一方,一个阳刚,一个阴柔,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有人认为这两个建筑可以和悉尼歌剧院媲美。两个建筑设计美观,施工精良,向全人类展现了中国传统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世人认识了中国,了解了中国。

  2.5艺术设计的组织功能

  这也是艺术设计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功能。艺术设计从一开始就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社会创作的。设计师创作出的作品,期待着得到广大受众的共鸣,并把能否引起这种共鸣看作创作成功或失败的重要标志。共鸣就意味着思想感情的沟通,意味着设计师与大众在对生活的某些方面的见解和态度上取得一致。这种一致性就赋予艺术设计社会组织的功能,使它成为联结阶级、民族或人类的精神纽带,在启发阶级和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方面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整体视觉宣传设计中,把“红色”作为主导色。因为红色是中国的象征。红色的宫墙,红色的灯笼,红色的婚礼。红色的春联。从古至今,中国人生活中充满红色的装饰主题。红色,也构成了人们认识中国的颜色。红色代表了中国人的激情、热忱,也表达了整个奥运活动的喜庆。红色是运动的颜色,也是祥和的颜色,红色还是民俗与文化的颜色。北京奥运会标志的颜色是红色,中国运动员领奖服是红色,火炬色彩和火炬传递手的服装还是红色,在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也多次运用红色作为背景。火炬在世界各地传递过程中,每到一个国家,炎黄子孙便自发地组织起来,高举五星红旗或手拿北京奥运会标志旗帜夹道欢迎,为中国呐喊助威,为奥运圣火保驾护航。圣火所到之处,便是一片红色的海洋。在遭到邪恶势力干扰的时候,许多人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维护世界和平和奥运精神,奋不顾身地与邪恶势力斗争。在世人看来,红色代表了中国,代表了华夏民族。红色成为联结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艺术设计最基本或最主要的社会功能是审美功能,其它社会功能只有在审美功能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出来,只有审美功能是一切设计作品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品格,至于其它功用,则要视具体作品而定。一件作品可以只具审美功用而无其它功能,如许多工业设计产品、建筑、服装等,可以是艺术价值很高的作品。但一件设计作品如果不具审美价值或审美价值很低,那么无论它具有多么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或多么深刻的思想,都不能算作艺术设计作品,更不能算作优秀的作品。艺术设计的价值首先在于审美,其它的社会功用都只能通过审美功用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

  3结束语

  回顾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以及拉斯金和莫里斯提出的艺术主张仍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当代艺术家、设计师,只有了解了艺术的社会功能,努力地提高自身的艺术审美修养,才能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产品,只有这样才能算是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为人民群众服务。2006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二条便是“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因此,“设计为人民大众服务”应该成为我们艺术家、设计师引以为豪的荣誉和最高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教育出版社.

  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篇3

  随着现代文化、科技的发展,摄影已从简单的复制对象、记录现实发展成为目前的一个多分支、多门类、多功能的大家族,如艺术摄影、科技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等。摄影的分类也就赋予了这些不同类别的摄影以不同的目的和功能。简单理解摄影只有记录实况的价值和其它实用功利价值,而忽略艺术摄影的审美价值,这种倾向是有害的。

  艺术摄影是为创造美的价值而存在的,是以它的审美服务于人类的精神世界的,摄影艺术要想在艺术园地里寻到自己的席位,就必须具备它特殊的艺术审美价值。艺术摄影在通过特定的场景,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它往往不以反映具体事物为终极,而是通过画面形象来表现作者的感情、生活态度,并对生活做出自己的评价。艺术摄影还要求通过生活的真实达到艺术的真实,首先是激起观众的美感情绪,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艺术的审美价值也决定着我们的艺术创造者在创作时的审美物化中,审美意识的高度集中,才有可能创造出较高水准的摄影艺术品。如果只用认识的、政治的、记实的、功利的、实用的目的来作为衡量艺术摄影作品的标准,那就可能会混淆了艺术和生活、艺术和历史、艺术和自然、艺术和科学的界限。关于艺术的标准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说:“从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恩格斯这里对艺术的评价是历史和审美价值的评价,而不是其它标准。就艺术摄影作品来说必须以它审美价值来作用于人们精神世界,体现其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

  艺术摄影属文化范畴,是一定社会形态的产物,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同样也是人类把握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手段。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它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但它又不同于哲学、政治、法律等其它社会意识形式。艺术摄影的本质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就艺术的把握方式而言,艺术摄影用马克思的观点来分析它决不是简单的对客体进行复制,而是用艺术的“掌握”方式主动地对客体予以艺术的观照。表现在创作上是主体审美意识对客体的艺术掌握方式上,不同的主体掌握世界的方式不同,其目的也不相同,这就是艺术摄影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形式的本质所在。马克思曾在《1844经济手稿》中指出“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就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艺术摄影审美活动的独特方式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也显示了它的独特本质。就艺术摄影的掌握世界的独特方式而言,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摄影艺术家应该用审美的眼光来观照社会生活实践这个客体世界。面对巍峨的群山,我们的摄影艺术家看到的是山峦起伏的线条、层次、光影、色彩诸因素,考虑的是选择怎样的最佳角度,将客观世界通过艺术的方式,构成美的摄影艺术形式,来体现审美价值的实现。同样面对这个客体,地矿学家看到的将是地理构造的形成,注意研究的是各类矿产资源的含量成份,构想的是怎样开发利用来服务于社会。而一个佛教徒看到的可能是山中古色古香的庙宇,理想的世外桃源,幻想中静观入化的妙景,很显然它是以宗教的方式来把握世界的。笔者曾在某次创作活动中,在牧区遇见人们正在修建饲养场,此时正值中午,光线将房顶梁擦的影子投在室内地面上,眼前的客体构成一个可见而不可求的美妙的光影世界。主体审美意识中长期寻觅的积蓄在这一瞬间客体的刺激下得以实现,在主体的审美观照中客体成了主体审美情感的载体,主体灵光附体似的在创作中进入了痴迷状态,经过高度的凝聚,瞬间完成认识上的飞跃,主体的审美意识迅速得以物化。这里我们看到,艺术摄影的创造它既来源于客体的刺激,更重要的则来源于作者审美情感的观照。

  摄影创作中它不是推理,而是主体审美经验实践积累在瞬间闪现的直接悟见。这里审美情感,审美意识是主体进入创作中审美境界的前奏,也是审美感应发生的动力,主体感情在客体刺激的感应中表现了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创作中客体形式的感应是主体审美意识觉醒与客体表象之间作用的沟通也反映了创作中情与景的交融的相互作用。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的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摄影创作中审美意识的观照,是主体的本质力量物化的根本,同时也反映了艺术创作的规律。通过以上的创作活动我们不难看出创作主体是以艺术的方式把握客体世界的,艺术的掌握世界从本质上区别于纯实用功利意识、科学求真意识或道德理性意识,而表现出以艺术方式掌握世界的根本是审美意识。

  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篇4

  一、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有关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有人认为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有人认为艺术是上层建筑的意识,艺术与政治不可分割,如马列主义就持此观点。豪泽尔认为这夸大了艺术自身的因素而否定了艺术的社会因素。豪泽尔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指出艺术与社会影响的同时性和相互性。艺术创造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既包括相对静止的自然因素,又有不断变化的社会因素,两者还可相互转化。艺术作为社会产物受到世代、文化、艺术家倾向的影响,社会作为艺术的产物表现在艺术的社会批评价值上,在此,豪泽尔反对“为艺术而艺术”,认为是对社会生活的逃避,真正的艺术品会把形式和内容融合成整体来反映生活、改变生活,原始图腾画及现代装饰艺术都可以证明这点。豪泽尔把艺术看作社会现象,研究艺术发生规律。艺术遵从固有的习惯和风俗才能被受众理解,如果它们开始消磨艺术的创新成分就会被抛弃,艺术便由表达现实转变成干预现实,例如中世纪宗教画盛行时,圣母头顶的光圈代表对其贵族气派和全知全能的赞颂,但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为了世俗功能而去掉圣母的光环,给人亲切认同感,这就创造了新习俗。艺术的发展来自传统与习俗的斗争,艺术只有敢于反抗习俗,才能拥有发展可能。

  二、艺术和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的关系

  对艺术史的探讨不应忽视社会学、美学、心理学的共同作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就忽略了这种共同作用而只关注艺术家自身特质,最终陷入个人主义危机――人们过分追求艺术家的能力以至忽视作品真正价值。美学、社会学、心理学都只关注艺术品个别方面:美学强调带来美感的形式;社会学强调社会动机,如艺术家期冀艺术品收到的社会效果;心理学强调个人动机和需要,不仅包括艺术家想达到的无功利的社会功利性,也包括读者的心理期待。豪泽尔为文艺学发展提供了新方法论,认为只有社会学、心理学和美学三者相互联系和补充才会实现艺术的整体性、体现生活的统一性,这和韦勒克《文学理论》中提到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异曲同工。

  三、美学辩证法和社会辩证法

  艺术产生离不开辩证法作用,艺术品体现主客观辩证关系,正如萨特所言“外在物的精神化”,艺术家与作品材料、技术、市场和理论批评的斗争或显或隐地表现在艺术品中。艺术品意义的传播会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如市场和大众的限制,涉及需要与满足、经验的内容与形式、表达的意愿与效果的辩证过程。艺术品内部结构也存在辩证法,正是各部分相互对立为艺术品增添色彩,使艺术品价值处于不断失衡与平衡的调节中。优秀艺术作品往往能让各种辩证法联合发挥作用,在满足受众同时实现自身存在价值。

  四、艺术创造者和接受者的共存――社会学领域

  艺术创造者和接受者可通过中介者、中介体制、艺术市场等实现沟通,艺术作品在创造者和消费者沟通过程中进行“二律背反”运动。在艺术品接受过程中,理解和误解、成功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有关艺术作品的失败,我认为由看待艺术品的方式造成,艺术家自己认为没有达到理想的作品也许在外人看来是成功的,而且社会环境也会影响到艺术品,如一些非主流文化作品很难在社会上得到公众的认可,所以是失败的作品,但它们在艺术家眼里却有独特价值。艺术创造者和接受者共存于社会领域中,艺术接受者要在社会批评或社会环境变动下品味艺术作品;艺术创造者尽管拥有较大流动性的身份,作品也可否定社会存在,但他绝对不能脱离社会而创作,空中花园是不存在的。

  五、社会学范畴下的艺术

  豪泽尔用社会学范畴分析艺术,如艺术的分类可建立在文化阶层基础上:民间艺术面向村民;通俗艺术面向没受过很好教育的居民;社会精英艺术则为占统治地位的阶层服务。当然现代社会中艺术界限很模糊,不同受众可在艺术解说帮助下欣赏同种艺术。艺术家受到的限制也很少,他们可改变阶级依附关系去创作。精英艺术的特点是高雅,在遵从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以保持艺术水准,而通俗艺术和民间艺术大多脱离传统束缚而追求新异性。后来精英艺术受到波普艺术的反叛――波普艺术的受众可拥有不同文化背景、教育程度,代表新的生活方式。

  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篇5

  关键词:艺术;审美价值;比较;情感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48-01

  一、与自然科学相比,艺术审美价值理性的表现

  自然科学同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与艺术不同的是,自然科学这种形态不存在阶级性,其可以为社会任何阶层服务,而艺术则有明显的阶级之分,艺术是对世界的审美价值的改造和创造,其价值是属于其所建立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艺术是人们的精神产品,是满足社会精神消费的需要,萨特曾说过:“所有的精神产品本身都包含它们所确定的读者的形象。”艺术的阶层就可以从这句话当中表现出来。诚然,艺术审美价值存在着客观性和功利性,审美价值的判断受着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

  自然学科在形式上可以是主管和客观的,但在内容描述对象上,必然是客观的,自然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解释,而艺术则不同,其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可以根据创作者自身的意念来表现,艺术家可以将主观因素渗透到作品中,例如地理艺术家马萨斯·梅里安曾经创作过一幅描绘巴黎圣母院的风景画,他并没有按照现实中的巴黎圣母院来描述,而是加入了自身的主观意向,描述出了自己心中的巴黎圣母院。这幅作品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从而自然科学与艺术审美价值理性的区别在于,艺术创作对象包括主体因素,但自然科学中只有客观因素,没有主体因素参与。

  二、艺术审美价值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差别

  哲学社会科学属于对人类自身认识活动的研究,与艺术这种形态相比,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更大的理性,其主要是研究人与社会的精神层面,考察人和社会生活的精神活动,而艺术则是把其作为实践对象来掌握。简而言之,哲学社会科学强调的是人们对世界与社会的理性认识,其目的在于认识人与社会的活动,没有任何情感或者 欲望等主观因素的参与,而艺术这种表现形式则恰恰相反,艺术审美价值表现在情感与意志上,艺术作品是创作者对于审美反应想象的改变和创造,其主要表现的是情感价值理性,反映的可以是现实的世界,也可以是可能的世界,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则是现实的世界。

  与哲学社会科学相比,艺术的审美价值表现在自身情感参与的感性上,艺术审美功能表现在艺术作品的感染性,艺术作品能够给予欣赏者情感上的满足,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艺术作为对美的事物的表现,不受社会客观的事实的制约,不受逻辑限制,因此,人们在艺术的世界里感受到的不是实体而是内心的情感。情感是艺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的最大差异。另外,哲学社会科学与艺术还表现在一般性和具体性,艺术的表现主要是把情感与事物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对整体的表现反映出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引起受众的共鸣,但哲学社会科学则是从各个点入手,重视对规律的研究。

  三、艺术本质审美价值与伦理道德的区别

  伦理道德是善恶标准,是非观念,其对象主要是那些用社会舆论以及信念来评价人和社会现象,伦理道德用原则与规范来批判与激励社会道德行为,而艺术反应的范围则广泛的多,人与社会各种事物都能够成为艺术表现形式的载体,并且,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艺术注重的是形象的思维,主观的意向,而伦理道德则是靠信念道德观念来反应,这也是伦理道德和艺术的最大区别所在。

  诚然,艺术与伦理道德的最终表现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反应的最终目的都是现实善恶美丑,但道德伦理更为注重的是“伦理”,注重的是一个“理”字,道德观念始终伴随,而艺术则没有“理”可言,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反应和创造,艺术具有审美的价值与观念,而道德伦理则主要表现的是社会批判性和歌德性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艺术的审美价值理性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伦理道德相比较,艺术最终的审美价值是具有很大部分的自主性的,但同时也存在着客观性和功利性,艺术创作的直接目的是生产出满足社会精神需要的艺术作品,其目的是满足人与社会的审美价值需求,但艺术不一定能带来实质的物质成果,其主要是精神世界的表现。

  艺术作品是对社会活动形态的改造和创造,其讲究的是艺术性,这些是自然科学、伦理哲学社会科学与宗教伦理道德所没有的,因此,与其他相比,艺术审美价值理性的最大特点表现在“艺术性”这三个字上,艺术价值的体现,是人与社会精神的体现,是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审美反映。

  参考文献:

  [1]石海滨.从比较视角看艺术本质审美价值理性[J].湖南社会科学,2005,5.

  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篇6

  艺术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争取自由的社会实践中的天才创造,并且满足着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即审美。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有其特殊的价值,这就是它们的社会功用。而艺术的社会功用决定于它的本质。

  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物。艺术从生产、巫术等活动中分化出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式,就是为了满足人类越来越强烈的审美需要。因此,审美就构成了艺术最基本的或最主要的社会功用。人们听音乐、阅读文学作品、上剧院看戏、看书法展等等,都是为了获得审美的享受。如鲁迅先生所说:“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艺术欣赏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娱乐方式。

  然而艺术的价值并不仅仅是给人类创造了一种娱乐方式。艺术在给人们提供一种赏心悦目的形式的同时,还从精神情操上陶冶人,提高人,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培养全面的和谐发展的个性,即人们常说的美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艺术与美是同体的。这段时期的起点可以从文艺复兴算起,那时的人们为了把艺术从技艺的层面提升起来,转而求助于古希腊文物中所蕴涵的美的元素。到了康德、谢林、黑格尔这几位德国古典美学大师时,更是对艺术恩宠有加。谢林则在他的名著《艺术哲学》中表明,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艺术。黑格尔也在其三大卷《美学》的开篇表示:“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学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艺术之为艺术,成了美学的全部内容。

  而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审美。审美活动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情感和理智相协调的高级精神活动。在审美活动中,由于艺术形象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真与善、个体与社会,必然与自由的分裂和对立在它内部得以消除而实现了和谐的统一,即实现了美。所以,人们通过对艺术品的欣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还学到了真,习得了善,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加强了趋向真善美的意愿,陶冶和提高了人的情操,从而使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树立什么人生理想,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和对于社会来说都是件影响深远的事,它与人们的人生价值观有密切的关系。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闪耀着理想的光辉,向人民昭示着人生的意义。

  艺术反映生活。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人类的精神世界,他人的内心活动,都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因而都可以在艺术中以不同的方式得到反映。这就为人们提供审美价值的同时,也提供了一种近乎历史文献的价值。浪漫主义艺术不能像现实主义那样提供对客观生活外观的忠实描绘,但却能给人们提供一个时代人们的理想、幻想和激情的生动表现。

  另外,社会组织功用也是艺术的一个突出的社会功用。艺术从一开始就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社会创造的。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的毫无疑问是自己的思想感情,但他无疑期待着广大的观众、听众和读者的共鸣,并把能否引起这种共鸣看成创作成功或失败的重要标志。正如高尔基说的:“任何艺术,不管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都有一个目的,就是启发人的某种感情,培养他对生活中某种现象的这样或那样的态度。”这种一致性就赋予艺术社会组织的功能,使它成为联结阶级、民族或人类的精神纽带,在启发阶级和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方面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阶级斗争高涨的年代,艺术启发和加强阶级意识,使一个阶级自觉得团结起来与敌对阶级斗争。比如诞生在巴黎公社失败岁月的著名的《国际歌》在这方面是典型的代表。列宁正是在启发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这点上给这首歌极高的评价:“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是来自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

  艺术的这种社会组织功能不仅来源于内容,也来源于那些群众性艺术生活是形式本身。我国古代儒家文论中有“乐合同”的观点。所谓“合同”,就是使人们团结。阶级、民族、全人类,这是不同参差的社会团体,它们之间既矛盾又统一,艺术就是在同样既矛盾又统一的情况下,实现着不同的社会组织功能。

  在这些不同的社会功用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始终是审美的功用,其他社会功用只有在审美功用是基础上才能发挥出来。

  在当代社会,艺术作为社会中普遍流通的商品,面对的是广大的大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艺术作品的商品价值主要由大众的消费趣味决定,这也就造成了艺术作品一味迎合大众的趣味而使其艺术价值降低的文化快餐现象。对于这种艺术作品中“俗”,其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是随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在西方绘画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从地方民间的俗艺术转化为雅艺术。随着人们文化层次的提高,审美能力的提高,经过历史检验的雅艺术也为更多的人接受,成了覆盖面广大的俗艺术。

  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篇7

  现代艺术设计作为当下时兴的一个专业领域,已经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古典意义的艺术设计,即现代艺术设计不再全力追求诸多视觉造型的抽象形式的综合表现,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加强调设计对象的功能性和创造性。更准确的说,现代艺术设计是在机械化工业大生产方式下,人类在强调设计对象的视觉造型形式和审美效果的同时,又充分强调设计对象的功能性效果,并以适合现代机械化工业大生产方式为前提的创造性活动。它既是一种精神生产劳动,也是一种物质生产劳动。也就是说,现代艺术设计产品既是有着良好功能的实用品,又是极具审美意义的艺术品。完美的现代艺术设计是人类技术设计与艺术设计的完美结合体,因为艺术设计作为人类设计的两大分支之一,更多体现的是特定社会、特定人群的社会思想和文化活动,它可以借助于色彩、造型等视觉要素把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精神思想融合到一起,并借助于具体的产品体现出来。现代艺术设计应当是一种消除了纯美术与实用美术隔阂,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对立,文化与经济的分歧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人类创造性活动。它摆脱了为艺术而设计和为技术而设计以及为利润而设计的片面误区,实现了艺术、技术、科学、经济、文化、物质、精神、个性、共性、现实与未来等等的均衡和辩证统一,是一种富含文化精神内容的物质创造活动。

  为了适用以低熵为主导的熵的世界观的要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现在和未来的人类,实现真正的可持续性发展,现代艺术设计的价值追求应当有所调整。在传统的机械论世界观指导下的艺术设计,在价值追求上过多的强调艺术设计的功能价值、物质价值,而忽略其内在的真善美的价值。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机械论世界观影响下所造成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道德问题等等。在新的熵的世界观的指导下,艺术设计的价值追求应当走向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更加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低熵世界观是一种必需品的世界观,而不是奢侈品和无休止的财富积累的经济观。在这种世界观看来,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应该以维持生存必需品为中心内容,这样才能尽可能的降低各种能源的耗费,减少多余能量的耗散,才能符合熵世界观的能源和道德要求。也就是说,人类不应该过多的追求艺术设计产品的经济学价值,不要过多的驻足于设计产品带来的现实利益,它的价值取向应该更多的从社会的人文角度全面分析设计产品的价值实现。对于艺术设计的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追求是任何世界观里面最基本的追求,而在熵的世界观里面,人们所关注的就不仅仅是外在的表层的功能价值、物质价值,而是尤其关注艺术设计的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人本价值等内在价值、潜在价值的体现。首先,艺术设计的社会价值体现,所谓艺术设计的社会价值就是指艺术设计产品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即艺术设计产品的社会功能,它包括艺术设计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对社会文化事业的促进,对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推动,对人类优秀传统道德观念的弘扬,以及对人类社会制度的演进的推动等方面,其中既要充分关注艺术设计所带来的社会正价值,还要重视和防止艺术设计可能会导致社会异化的负价值的体现。艺术设计活动过程及其产品要以人类优良的社会道德品质为本分,要体现人类社会的真善美。不能仅以物质利益为惟一的追求。

  在追求艺术设计产品的物质功能需要的同时要兼顾人类的社会思想美德。而且不仅仅是体现而已,更应该去弘扬各种优良的社会美德,而不应该抛弃甚至是违背和损害各种善的美德,沦为丧失道德的纯粹物欲主义的追求。其次,注重艺术设计的生态价值体现。

  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篇8

  【关键词】艺术;否定性;超越性;革命性

  文艺美学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批判的重要的主题之一,他们其中一大部分都是著名的文学家、美学家或音乐家,他们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意识形态进行批判研究的同时,也非常关注当代艺术和美学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他的美学理论是与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的批判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于美学理论的研究,也使得他对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的批判更加的深刻。

  一、艺术的本质与功能

  关于艺术的本质与功能,从阿多诺的著作《否定的辩证法》和《美学理论》不难看出,他强调艺术对现实的否性和对现实的超越,论证艺术的否定性,艺术的革命性和对现实的超越是艺术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艺术与现实是紧密相连的,但却又是相对的,艺术不仅通过其否定性来反映和模仿现实,而且它更是作为否定的本质,是对现实的超越。

  二、艺术的“否定性”

  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的核心是“非同一性”,并且他也将这种原则运用到美学中来,指出艺术的本质是其否定性,而“非同一性”是审美的基本原则。在同现实的非同一之中有着大量的审美资源,而艺术的创作就是在于现实的非同一中进行的,艺术是超越现实的,艺术的创作是从非同一性出发,超越客观对象,甚至与对象相背离,艺术的真理只有在拒绝与社会和对象的认同当中才能表现出来。而人们的审美活动更应该走向与现实生活的非同一,才更能与艺术作品和艺术家达成共鸣。他指出,艺术并不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机械模仿和反映,而更重要的是对现实生活和人的批判,艺术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生活的现实,而是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和批判。因为作为非同一性原则出发的艺术首先是一种对现实否定性的反映,体现一种否定性的立场,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和批判。此外,艺术具有非真实性,正是由于艺术是不同于现实,与现实相对立的,摒弃现实的原则,以至于达到对现实的否定。艺术扬弃完美的感性外表,用不完美、不和谐、凌乱等外观来达到对现实的否定,实现其本质,在阿多诺看来,艺术反应的是现实的背面,是现实的反题。

  三、艺术的“超越性”

  阿多诺认为,艺术正是在与现实非同一的基础之上,创造着与之相对应的“第二现实”,这样才能保证艺术的本质,保证艺术不是异化的艺术,从而揭露出现实生活的异化。“第二现实”正是对现实的超越,艺术应当遵循黑格尔的“艺术是痛苦的意识”,使痛苦成为一种美。艺术应当摒弃那些给人以希望的、救赎的、拯救的真理,而应当表现出现实的残酷、无希望与不可改变,从而避免人们对现实的肯定和屈服。艺术也不应该成为阶级和统治的意识形态,为了保证艺术的本质,艺术应当是表现人性的丑恶、社会的残酷、现实的不公平。艺术应当反对任何将其商品化和货币化的行为,拒绝一切功利性的目的,才能保证艺术的纯洁性,这样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是超越于现实存在的艺术。

  四、艺术的“革命性”

  艺术的否定性的本质决定了艺术是具有“革命性”的特点,艺术的“革命性”不是为了某个阶级和个人服务的,而是天生就对社会现实的否定和批判,天生就是革命的艺术。艺术是同现实的解放和人的解放联系在一起的,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审美,通过与现实的反差,显现出的那些真理、反思和启示等。艺术展现了社会现实的另一面,通过艺术的革命道路,突破被遮蔽的社会现实,展现革命的前景。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经济理性主导一切,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各个方面都受资本的控制,人受其奴役,变得越来越不自由,变为了“非人”,只有在艺术的海洋里,人们可以不受任何外界和利益的影响,人才能体会到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在艺术创造中找到人的解放的出路,在审美活动体验到自由,这正是艺术的“革命性”在今天如此重要的原因。由此,阿多诺提出了他的艺术救赎理论。他认为艺术是对人的理性的拯救和救赎,如果仅仅把艺术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那么便会是艺术丧失其革命性的维度,而革命正是艺术存在的意义和功能。面对人的主体性、批判性的不断丧失,面对理性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人们渴望找到一片世外桃源消除绝望,找到确证自我和实现自我的道路,而艺术正是这样的一个地方。阿多诺将拯救和消除绝望视为其中心的目标,并提出只有艺术才能满足人的精神的需要,艺术的革命性可以摧毁人的理性和现实的反叛,可以使人获得精神的解放,艺术能够在对现实的批判的同时,使人们在现实中所丧失的自我和人性重新展现,使人们看到希望。艺术的革命性在异化的现实面前,是自己处于拯救的状态。

  阿多诺还指出了人的解放道路中艺术的功能,他指出,首先要充分展现艺术的想象功能。艺术创作离不开想象,通过想象可以协调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其艺术作品为人们提供幸福的美感或希望的美。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所传达的自由、和平、博爱的理念,一定能取得胜利的信念,都能使人感受到人们对于现实、对于战争的痛恨,对于和平、对于自由的向往,艺术作品正是在想象中带领人们去与现实的不合理作斗争,在艺术中看到希望。其次,要充分展现艺术的批判的功能。阿多诺不仅强调艺术和社会之间相互作用中艺术的反作用,而且将艺术的反作用看作是对社会的批判。他指出,艺术自始至终都应该是为批判服务的,是为人的解放所服务,要善于运用艺术的批判维度,将艺术的世界同现实的世界对立起来,揭示现实的丑恶和不合理。他认为,艺术的这种对现实的批判以及审美想象带给人的希望的美感,正是艺术的革命性中所体现的救赎的作用。

  阿多诺正是在强调艺术的否定性的基础上,对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尤其是对流行音乐的批判。

  参考文献

  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篇9

  关键词:工业设计技术美

  追求美、欣赏美、享受美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生活需求。就本文将要谈到的技术美而言,它是一种不同于艺术美和自然美的事物。技术美概念的生成与发现及展现是与社会经济不断高速发展相紧密联系的。特别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及生产技术的大幅度提高使得工业产品的技术美得到强化与快速发展。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审美形态大多来源于工业设计下的各种商品,它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各方面。

  目前,工业产品越来越讲求科学、技术与美学三个方面的有机融合。而工业产品的功能及造型可以充分体现工业设计中的技术美,本文也将从这两个方面开展进行探讨。

  1 工业设计中产品的功能美

  1.1 工业设计中产品的功能以及功能美

  工业设计中所体现出来的美是一种实用美术,它主要利用人机工程学中的相关原理。它是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及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生成的,其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对工业品的多样化需求。但是我们也要明白产品的功能与功能美并不能划上等号,二者是有着质的区别。在早期工业阶段,工业品主要以实用为主,而不大考虑其艺术性。比如,车子的生产主要考虑到乘坐及运输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产品功能。但是,我们知道,人们不仅对实用性有着要求,对产品的外观也提出了相应要求,这是由于产品本身所带给人的视觉及环境冲击可以调节人们的身心,使得产品在人类生活中具有了审美功能,即我们所说的功能美,这种现象最为显著地体现在工业设计当中。可以想象,人们在购物时除了重视产品的使用功能外,往往被产品的造型及外观所吸引,从而影响甚至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日本著名美学家――竹内敏雄,在其《美学论》中就指出“功能主义设计运动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显示出工业产品本身存在的技术美。”所以,在大多数的工业设计当中,功能美是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甚至可以成为产品生产的依据。

  1.2 工业设计中功能美的判断

  在绝大数工业设计当中,产品的功能性与产品的实用性的意思是相等同的,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科技基础之上。每一个发展时期都会有其相对应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准,它们的发展密切影响着产品功能美。在此过程中,一些工业产品忽略了产品本身功能美,而过度关注产品外表的新奇。在对工业产品工艺分析当中,学者李泽厚曾说:那种认为产品的功能就是工艺美的观点是严重错误的。但与此同时,忽视产品以及远离产品的功能而盲目追求工艺美也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正确的观点和做法是尽量适应及利用产品本身的功能和结构,以此来当作形式上的审美处理,重视产品材料本身的质地美和结构美,尽量不要做过分的雕琢,从而使人有一种造作之感。

  2 工业设计中产品的造型美(形式美)

  2.1 工业设计的造型美区别于艺术美

  在工业设计当中,产品的造型美往往是技术和科学共同创造的,它包含了人类的智慧、经验以及工具和材料的运用,其产品的生产全过程是事前设计程序的执行,是一种较为机械的过程。但是,艺术创造一般不是一种预期行为,因为它是创造者在有意或无意之间形成的一种审美感受,它要求创造者时刻思考与想象,它基本无章可循。产品造型美不像艺术作品不具有实用价值,它是有实用功能价值的,即我们常说的审美价值。

  2.2 工业设计的造型美随着科技而不断发展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洗涤后,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首要标志。此时,工业产品生产首先考虑的是在工艺可达到的水平下,产品的实用性如何。在此过程当中,几乎没有将产品整体设计进行综合考量,生产出来的产品虽然可以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但是其制作工艺较为粗犷,远远达不到人们审美要求。但是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与工艺的创新,工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产品的造型美,特别是在当代,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更是注重人性化,审美价值进一步提升。

  2.3 产品的形式美要求

  特征美是一种可以被人们所具体感知的,其构成要素主要有美的色彩、美的线条、美的材质和美的外形。在各类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之中,例如,机械设备、交通工具和大小家电等等,都要切合大众审美观。因此,在工业设计当中必须要有形式美,即我们所说的造型美。但同时也包括各种色彩、形态及产品用料等多个方面。色彩的美感是指人们对色彩所表现出的视觉及心理感受以及反应。形态的美感是指人们对于构成形态的要素,如点、线、面所产生的一种情况。材质是指产品的可视元素对人们视觉及触觉报产生的各种刺激。

  3 工业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古人往往把含有一定技术、思想意识的制造活动都称之为“技艺”,大多数人认为艺术就包括了技术,将二者等同起来看待。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向前不断发展,人类改造社会和自然的能力不断提升,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也日益频繁与复杂,单一的生产技艺无法满足人类需求。随后,技术和艺术进入了融合期,包括艺术的技术化和技术的艺术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调整发展,以人造机器为代表的高科技智能机器人面世,它们可以帮助人类来完成许多人们自身无法完成的艺术创作,使得艺术更偏向或向技术化迈进,但是技术并不能从根本上替代艺术,因为它必须依靠艺术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工业设计就目前而言,总体来讲处在技术和艺术协调统一期。第二,技术美从根本上促进了科学和艺术的融合及各自地发展。科学和艺术所具有的兼容性是众所周知的,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代表人物达.芬奇,他就是艺术和科技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他在绘画、雕塑、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建筑学、机械、军事科学、医学、水利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并创新性地将它们融合在一起。所以,科学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 李超德.设计美学[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9.

  [2] 许绍艺.设计艺术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8.

  [3] 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

  [4] 诸葛铠.艺术设计学十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9.

  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篇10

  关 键 词 :艺术设计 审美文化 审美价值取向 新动向

  大千世界千姿百态,新消费主义的消费结构和审美现象也是一本万殊的。在现代市场体系下,纷繁复杂的审美现象不只是传统审美文化哲学所倡导的一个本质,同样层次、同样境界的审美现象共同体现了本质事物的多元核心,消费结构的变换不会也不可能共同实现着一个审美的目的,因为有多元的本质,可能一种审美现象有若干本质解说的变动。消费结构审美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在层次上有别于精英文化,而是存在于审美的质的规定性已经被时代所突破,雅俗无法统一在传统观念美的旗帜下了。高雅艺术和通俗文化之间,不仅有量的区别,在日常消费结构刺激下,生活中的审美境界与非审美境界之间则更是具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角度,甚至有着质的区别。技术力量向艺术生产的本体性渗透,表面化的意向是技术操纵了设计,其实是整个消费结构设计系统工程的重建。研究深刻变化中的商业设计素材,已经是设计师更加重要的设计意图的根基。

  随着全球贸易化的进程,各国间的交往日益扩大,市场经济运行方式日趋多样化,贸易往来更加自由。wWW.lw881.com计算机的应用在改变世界,世界因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日益缩小,文化艺术也因网络而走向融合。在保留传统民族商业文化设计艺术呼声的同时,商业文化的综合形态正在逐步形成。崭新的传播学观点适时提出了超文化性理念,认为必须抛弃“旧的划分、分割世界以及线性分析的模式,转而采用蛛网式的思想形式”才能与信息化的进步要求相适应。用传统审美的眼光看民族建筑,我们自然要以飞檐翘梁和拱斗画栋而自豪,但是随着眼界的扩大,令我们惊叹的泰姬陵、艾菲尔铁塔以及纽约自由女神像同样是标志性智慧设计表现力的奇迹。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哲学强调立刻承认正在发生的东西,并试图从中揭示人们审美方式在新事物刺激下的微妙变化。信息高速公路、多媒体、远程门诊、手机银行,甚至依照模特的示范购买流行的衣服款式、染发等一切不同于以往的新鲜的商业化设计元素正在出现。一键之捷让人重新回味起缓慢的进展,各类商业设计信息的重复性唤醒了对独特个性的欲望,选择的无限广播和迅即到达,使人感到真正需要理性来管理自己被激发的欲望。

  传统的商业美术设计的艺术形象塑造是讲究典型化原则的。艺术设计师们忽视运用个体审美体验的创作原则很可能造成人物形象的单薄乏力,很难为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启迪和印象。商业艺术设计的典型化原则是以塑造高、大、全的消费品意图为主要的设计开发取向,而后现代主义的商业艺术设计元素则主线与大众消费文化合流,商品化设计塑造倾向于平民化,追求世俗性的甚至不惜采纳有缺陷的性格品类,新产品开发的方法讲究消解中小躲避崇高,创意艺术形象具有明显的非典型化倾向。完美无缺的设计可能很可敬,但并不可亲。而有缺陷但并无瑕疵的设计更具有单纯感,虽然显得丑陋,却是一般大众愿意接近的消费结构。

  后现代主义的商业美术设计主张简化认识的复杂内容,因此主张用信仰取代认识。而信仰具有超越时间的特征,重新发现信仰的价值有着积极的作用。就商业艺术设计创作而言,它主张重新审视新消费主义文化的信仰和欲望领域,超越传统的一元化认识局限,倡导美向艺术以外的问题开放,重新打造商业设计美学的跨学科结构。传统的商业艺术设计媒介将成为历史,广告、美发、服饰,包括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设计都纳入审美范畴。偶像们提供现代的审美标准和生活方式,规定了大众新消费主义商业文化的走向,致使商业广告设计也加入到偶像的生产之中。体育和时装等亚文化形态融为一体,为不同主张的观众塑造跨越国界的偶像。

  此外,后现代主义商业艺术设计认为表象化应让位于商业设计的行为艺术,商业设计创作和欣赏的界限逐步淡化渗透,消费的受众可以直接参与体会创作乐趣,表现的方式更加丰富和贴切消费结构本身。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商业美术设计哲学命题处在变动中,充满了相悖和矛盾。20世纪70年代后,工业革命时代的竞争宣告结束,代之而起的是知识经济的竞争,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从积极的意义上来看,民主化进程的逐步发展,社会组织结构日益向着平面方向演进,集权政治让位于民主政治,家庭关系在平等的基础上,商业艺术设计重心更是向女性偏移,它倡导商业艺术价值的哲学性要以更加平和的态度,面对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无序形态的变化。人们一方面参与高技术的竞争,提倡适者生存,并以成功作为评价社会生活的标准。设计师应该比以往更加关注宗教问题、健康医学、文学与环境、伦理、种族偏好,甚至情欲等问题。另一方面,消费结构中出现的享乐主义明显增加,强度也在逐渐蔓延。享受生活是每个当代人的权利,异质、相对、变化或许为我们所格外需要。当代社会意识潜在地要求反中心文化和边缘化改革。边缘化的主张有助于组织成员游离于激烈的权利竞争之外,充分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宁静乐趣,纵使实现这一状态要以经济上的损失为代价。它主张放弃商业美术设计宏大理论,不要奢谈空洞抽象的艺术本质,放弃我们心理上始终的依托,使自己身处于商业活动之外。后现代主义商业艺术设计同时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得一向被认为是崇高和高雅的艺术打上了当代商品经济的烙印。它强调艺术的大众性,消解现代主义艺术中的精英情结,主张重新利用民族文化资源,采用通俗的日常生活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业艺术消费的普及。但同时也彻底否认了传统文艺的美学追求、文化信念和设计师意识规则,形成行为反常的怪异追求和迎合社会大众文化素养低俗趣味的倾向,导致了古典主义的衰落。

  我国传统的商业艺术设计哲学像庄子哲学一样,本质上是一种超功利性的人生审美商业设计哲学。历来研究传统美德美学的大多数设计师,把注意力集中在“顿悟”“灵感”说上,而较少从总体上把它作为审美人生哲学来加以探索和估价。追求审美的超功利性,是一般商业艺术设计的哲学文化的主要特色。历史上,禅宗讲无念为宗,本质上要求超越生死是非个人功利目的,从而达到一种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和谐统一的高度的心灵自由。无念,既是一种超功利的审美人生态度,同时又是心灵高度自由的审美境界。这些哲学思想,如今还一直被融入我国艺术设计师的设计语言,而深厚的东方文化孕育下的中式审美,同样也有着道家、儒家等深刻的哲学烙印。我们的设计师多数因为艺术训练根基的原因,把以禅宗文化为代表的中式传统文化积淀的个人素养当作消费结构超功利的审美设计哲学,以此为出发点,总体审视了中式传统文化作为人生哲学的本质意义:把消除人的异化作为设计哲学评价主题,把获得高度的精神自由作为目的,把无念作为人获得解放的唯一途径。真正无念作为自救的途径,不是与世隔绝,心如死灰;所谓斩断尘缘的无念,是要求商业艺术设计师积极纵身于尘世生活,却又不为尘世生活中的种种物质欲念所束缚,保持一种高度的心灵自由。无念,就是要追求一种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唯是审美,故而以精神自由感为矢的,唯有超功利,方可达到精神自由这一矢的。审美与超功利的统一,构成无念的本质内涵。因此,超功利的精神自由是中式设计师艺术哲学的核心思想。但是这精神自由必须是建立在主体内心体验之上的个体与自然、与社会、与客观规律的高度和谐的统一,因而它也是一种商业设计审美的精神自由。因此,我们可以说,传统市场的审美观念是一种具有巨大吸引力、充满着智慧的超功利的审美消费结构的哲学。正是这一点,使消费水平与艺术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这一点,凡是追求像纯艺术世界观那样美丽的人生的消费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传统文化作为自己消费意识的指路明灯,使传统的商业设计艺术仍存在一定的生产空间。

  由于这些消费结构的残余,一些设计师长久以来一直认为精神现象以及审美现象是独立于科学领域之外,实际上这是没有商业艺术设计科学素养的人的愚昧无知。对于今日仍落后于世界经济潮流的我国商业艺术设计美学而言,其弊端在于存在主观主义倾向,即艺术知识的创作生产中的天才崇拜倾向,是以一种纯粹的审美态度去体验艺术和审美对象的,以一种纯粹的审美意识去抽象理解审美真理的。我们知道:美不是实体,而是“美本身”,因此“审美是什么”不是语言学问题,语法不能解决符合不符合实际的问题。科学不是靠语法来发展的,设计师的审美性知识是一种面向个人的知识,让人凝视自己,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发自己的审美能力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应成为设计师感性与理性的对抗,个体对社会的抗拒,英雄主义对庸人哲学的批判,新消费结构的设计不应该形成对经典的崇拜和规范的恪守,在自我本位的实现之外提倡社会性利他主义。从艺术美对现实丑的接纳和消解入手,阐释“化丑为美”的审美机制,从而推演出现实丑同艺术美的单向转化,其适应性、准确性,与激发的意念、习惯,都在向我们显示不久的将来在商业艺术设计的古老产业里会产生彻底的改变。消费结构变化中的商业艺术设计趋势只能顺势而为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商业设计美学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必须走出哲学本身。

  消费市场体系的商业艺术设计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以加强人的社会化属性这一功能而具有事实上的审美作用。商业艺术设计作品能够唤起受众参与社会生活的心理满足感,或者是显示出参与社会生活的情景和气氛,这种“唤起”“显示”作用就是商业艺术设计对受众的美之所在。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具体生活现象中发现美,他的“美是生活”的命题指的是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参与社会生活是这种消费结构中实践的第—步和基本点。商业艺术设计以浓缩了的时间和空间把受众带入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不仅体验到与这个世界紧密联系的喜怒哀乐,而且获得商业信息和机会组织起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从中获得双向进展:改造客观的消费水平世界,既使其为人所用,又实现人的创造价值;改造主观世界,在掌握规律中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思想,并从精神上丰富自己作为人而应具有的本质。直接显示人们在实践中这种双向进展,就是商业美术设计审美的出发点。根据这一审美出发点,我们可以给商业艺术的设计美下一个概括而又准确的定义:商业艺术的设计之美的素材的提炼是参与生活。

  参考文献 :

  [1]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