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画中的26个国学经典故事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画选)

  

  历代名画中的国学经典故事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画选)

  (点击图片可放大)

  

  元 佚名 许由洗耳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许由洗耳、巢父饮牛】上古有位贤人叫许由(约前2323~前2244),他品格端方,淡泊名利,赢得了帝尧的尊重,不仅多次向他请教处世为君之道,甚至想要把首领之位禅让给他。许由不但不接受,而且逃到颍水之滨的箕山脚下隐居。后来,尧又想委任他做九州长,结果不等传达的人说完,许由就忙不迭地跑到颍水边去洗耳朵,表示不愿意让这种世俗的声音玷污了自己的清听。此时,他的隐士朋友巢父正好牵牛经过,闻听此事后,语带讥诮地说:“你如果一直居于深山,不与世人交往,又有谁会来打扰你呢?现在你这样做,只是故作清高,沽名钓誉罢了,我还怕这水被你污染,牛喝了会害病呢!”说完便牵着牛到上游饮水去了。

  巢父的话揭示了隐士的悖论:真正的隐士注定无名,早已湮灭在历史中,留下名字的“隐士”大多只是虚构或表演给世人看的。至于那些宣扬隐逸精神的士人,多是将其视为处世策略,他们向往的还是“道隐则隐,道显则显”的潇洒境界。

  

  明人画 李唐渭水唤贤图

  134.3 x 73.4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渭水访贤】商纣暴虐,周文王(前1152年—前1056年)决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师傅之命,下界帮助文王。但姜子牙觉得自己半百之龄、又和文王没有交情,很难获得文王赏识。于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一河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且不用鱼饵,却钓到了很多鱼。文王见到了,觉得这是奇人,于是主动跟他交谈,发现这真是个大有用之才,招入帐下。后来姜子牙帮助文王和他的儿子推翻商纣统治,建立了周朝。

  

  清人画 伯夷饿死首阳山(仿李唐采薇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不食周粟】《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伯夷、叔齐是商末(前1000年左右)孤竹君的儿子。墨胎氏。孤竹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包括今迁安市、滦县等地)。孤竹君生前立三儿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去世后,叔齐出走,欲让位给兄长伯夷。伯夷也不愿作国君而逃避。后来二人在路上相遇,闻昕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善养老幼,深得人民拥戴而入周投靠。文王仙逝,周武王继位而拥兵伐纣,他们认为诸侯伐君以为不仁,极力劝谏。武王不听,决意灭商。伯夷、叔齐对周武王的行为嗤之以鼻,誓死不作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野果为生。画面显示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采摘野果,耻食周粟的情节,兄弟俩虽然面色清瘦,但神情怡然自得。

  

  

  明 佚名 重耳复国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局部大图)

  【重耳复国】公子重耳(前671年)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取得君位后,想除掉重耳,重耳知道此事后,只好到处流浪,寻求机会复国。他流浪到齐国,齐桓公接纳重耳,并把公主嫁给他。但是,住在齐国的重耳渐渐忘记了复国的想法。跟随重耳的大臣偷偷地和公主商量,怎么样激起重耳复国的斗志,重回晋国。一天晚上,公主听到重耳宁愿留齐国,也不愿回国时,请重耳喝酒,喝了20多杯酒后,他糊里糊涂地睡着了。于是,公主伺机让士兵和大臣们送他出齐国。让他面对复国的问题。等重耳醒后,已被簇拥着在马车上,并踏上了回晋国的路,他再也没有借口回避,只能重新打起精神,认真地完成复国梦想。

  

  明人画 李公麟 老子授经图 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

  【老子授经】老子(前571年至471年),姓李名耳,字聃,今河南鹿邑人,曾长期任“周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多次向他请教。后见周将乱退隐,乘青牛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先见其真气,知真人将过,果见老子,尹喜请其著书,遂得《道德经》五千言。此图正是尹喜拜见老子的场面。 老子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是以形而上的道为根本依据,以“道法自然”为宗旨,以自然无为为纲纪,以依道修身为中介,以治国安民、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生理想为归宿的理论大厦。关于社会人生和谐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以及关于自然无为和依道治国的思想,是老子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仇英 天子狩獵图卷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天子游猎赋】《上林赋》是《子虚赋》的姊妹篇,两者合称《天子游猎赋》,是汉赋大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作品描绘了上林苑宏大的规模,进而描写天子率众臣在上林狩猎的场面。作者在赋中倾注了昂扬的气势,构造了具有恢宏巨丽之美的文学意象。此赋是表现盛世王朝气象的第一篇鸿文。

  本幅图写司马相如为汉武帝(前156-前87年)所作《上林赋》内容,赋文以华美词句描写富丽的皇家园囿「上林苑」与天子射猎的壮阔场面,呈现汉帝国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画者用笔工细,设色浓豔亮丽,以精谨造型描绘奇花异卉、巍耸宫殿与迤委人马,展现天威浩大。本图与台北故宫藏仇英《上林图卷》 相近。

  

  明 蒋嵩 买臣负薪

  158.7 x 97.6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买臣负薪】《 汉书·朱买臣传》:朱买臣“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汝)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后果拜为会稽太守。他乘专车入吴,见故妻与夫治道迎官,遂合以后车载其夫妇,舍之园中,给食一月,妇惭而自缢,朱买臣花钱葬之。

  

  元 刘贯道 苏武与李陵含泪离别(明人画)

  184.6 x 99.9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苏武与李陵】苏武,公元前100年(天汉元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公元前81年(始元六年),方获释回汉。苏武死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李陵,西汉将领,李广之孙。曾率军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匈奴,汉朝夷其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因而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

  刘苏武牧羊李陵劝降。画面以苏武被俘后李陵劝降的历史典故,苏武手持竹旌节,衣衫单薄,神情黯然,左下有一绵羊,而李陵身着裘皮冬袄送行苏武,李陵身后的匈奴小斯却已感到无地自容了。此画一改苏武正气凛然、李陵害羞遮面的历史风格,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历史的本来面貌,也与苏李诗的场景相吻合。当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元代刘贯道的作品不可能有损于匈奴。

  

  明人画 关仝袁安卧雪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袁安卧雪】《后汉书·袁安传》李贤注引晋周斐《汝南先贤传》载,有一年冬天,纷纷扬扬的大雪一连下了十余天,地上积雪有一丈多厚,封路堵门。洛阳令到州里巡视灾情,访贫问苦,雪中送炭。见家家户户都扫雪开路,出门谋食。来到袁安(?—92年)家门口,大雪封门,无路可通,洛阳令以为袁安已经冻馁而死,便命人凿冰除雪,破门而入,但见袁安偃卧在床,奄奄一息。洛阳令扶起袁安,问他为什么不出门乞食,袁安答道:“大雪天人人皆又饿又冻,我不应该再去干扰别人!”洛阳令嘉许他的品德,举他为孝廉。并又在汉章帝的建初年间出任河南尹,在职十年,政尚慈爱,被朝廷誉为"孙宝行秋霜之诛,袁安留冬日之爱",并且自此扶摇直上,成为了汉室的社稷之臣。

  

  明人画 周昉 时苗留犊 29.7 x 125.3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时苗留犊】东汉末年,时苗(150-220年)到寿县任县令。他上任时,是乘一辆牛车来的。由于他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一年后,他卸任返乡时,他的那头母牛生了一头小牛犊,临行前,时苗把小牛交给了当地百姓,说:“我来时只有一头母牛,没有小牛,这头小牛犊是吃淮南草,喝淮河水长大的,它应该属于你们。”老百姓不肯接受,但无论他们如何劝说,时苗还是把这头小牛犊留了下来,而后两袖清风而去。老百姓便把小牛饮水的水塘命名为“留犊池”,在牛犊出生的地方建了一座“留犊坊”,以纪念时苗。

  

  清人画 陈居中(款)文姬归汉图卷

  28.9 x 118.4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点击历代文姬归汉图)

  【文姬归汉】汉末蔡文姬(220年左右)被匈奴人掳去,后由曹操派人接回中原,这一历史事件成为众多诗人和画家的创作素材,而且多带悲伤的情调。此图整个画面欢乐、愉快。线描细柔,设色清丽,形象刻画真切生动。

  

  元/明 无名氏 辛毗引裾图轴

  105.7 x 49.7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辛毗引裾】魏文帝曹丕(187-226年)想迁十万户将士家属以充实河南,当时正值大旱之年,蝗虫遍地,百姓忍饥挨饿,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朝中百官都认为曹丕置百姓于水火之中而不顾,是逆天而行可是曹丕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这一天,侍中辛毗与朝中百官上殿求见曹丕,据理力争,以便使他回心转意。可曹丕脸色一沉,一屁股坐在龙椅上。一些胆小的官员见曹丕那气呼呼的样子,吓的话到嘴边又使劲咽了下去。而耿直的辛毗,却朝前迈了一步,跪在龙案前,对曹丕说:“陛下,如今久旱不雨,蝗虫成灾。真是赤地千里,饿殍遍地。您怎么会在这种时候忍心迁移百姓呢?”曹丕唬着脸责问辛毗:“怎么,你以为朕迁民不对吗?”辛毗说:“我以为是不对的。”曹丕见辛毗敢当众指责自己,直气得脸色发紫。但由于辛毗是朝中元老,又是父亲曹操的功臣,不敢对他发脾气,便把脸一扭,说:“朕不和你谈这些。”辛毗没有因曹丕不理而罢休,反而进一步对曹丕说:“陛下把我安排在您身边,为的是为您出谋划策,商量治国大事,可您为什么在这样一件重大事情上不与微臣商量呢?再说微臣对陛下所说的不是个人私事,而是社稷大事呀。为什么还要怪罪于老臣呢?”一席话直说的曹丕在龙椅上坐立不安,一甩龙袖,气冲冲地向后宫走去。辛毗一见曹丕想一走了之,怎么会行,便提衣撩带,紧撵几步,一把抓住曹丕的衣裳角,死死的不松手。曹丕拿他没办法,叹了口气,对辛毗说:“爱卿帮朕治理国家,也不能这么急迫呀”。辛毗说:“在这灾荒之年,强迫移民,既失民心,又失道义,所以老臣不得不力争。”曹丕见辛毗态度如此坚决,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做了妥协让步。把原计划的迁移十万户改为五万户。

  

  赵孟頫 关羽和周仓(明人画)

  80.3 x 86.2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关羽与周仓】周仓是西汉黄巾起义的部将,起义失败后占山为王。周仓十分仰慕关羽。关羽护嫂寻刘备,路过山寨,周仓即欲同往,被关羽劝住,悻悻回山。以后终于放弃山寨,不作山大王,归顺关公,宁为关公随从,忠心为其持刀牵马。在听说关羽兵败被杀后,周仓也自刎而死。周仓虽无大能,其忠近于愚,世人感其诚,亦敬之。故关帝庙里,周仓亦位列关公一侧。世人日渐崇拜关公,当作忠义化身,视为侠义英雄、保护神。

  从三国至唐,关羽的影响非常有限,自宋以降,统治者开始从他身上挖掘“忠义”的精神以教化臣民,并不断加封。宋徽宗封其为“忠惠公”、“崇宁真君”、“义勇武安王”等,到了明神宗时,又封“三界伏魔大帝 神威远震天尊 关圣帝君”,清代皇帝则称之为“万世人极”,封之为“忠义神武 仁勇威显 护国保民 精诚绥靖 翊赞宣德 关圣大帝”,由此关羽完成了从人到神的升格过程。加上小说和戏曲的推波助澜,关羽在民间的信仰也达到极盛,成为与“文圣”孔子并列的“武圣”,道教也把关羽吸收为护法神。人们都相信关帝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明是非、招财进宝、消灾驱邪、巡按冥界等多种职能,是一位“万能”神,所以武圣的关庙也远远多于文圣的孔庙。

  关羽信仰蕴含的“忠、义、信、智、仁、勇”等信条,却是中国传统伦理与道德观念的核心价值,代表着儒、释、道三教均予认同的人生态度。直到今天,对关羽的崇拜依然不绝如缕。

  

  明人画 钱选石勒问道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石勒问道】也叫作蕃王礼佛,准确地说叫“石勒礼佛澄”图。佛图澄,俗姓帛,乃西域人,少年出家为僧。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1年),佛图澄不顾79岁高龄,徒步万里,穿越流沙大漠来到洛阳弘法。没带一卷经书,却能背诵经文十万余言。他博学多才、知见超群、讲导热忱,赢得僧众的欢迎和爱戴。

  石勒(274―333年),是个不识字也不懂道理的粗人,当时他屯兵葛陂,专以杀人来显示自己的军威,很多和尚都被杀害了。佛图澄怜悯苍生,想以佛理来感化石勒,于是带着锡杖,来到石勒军营。石勒的部将郭黑略信奉佛法,佛图澄便住在他那里。郭黑略跟他受五戒,对他行弟子礼。此后,郭黑略每次跟从石勒征战,都能事先知道战斗的胜负。石勒感到很奇怪,问他说,看不出你有什么出众的智谋,为何每次都能预知吉凶? 郭黑略说:“我帐下有个叫佛图澄的高僧,具有非同寻常的术智,将军应当聘他为师。我之所以能预知吉凶,都是他告诉我的。” 石勒大喜,于是召见佛图澄,佛图澄料到石勒不会明白深刻的道理,只能以法术来征服他,于是说:“至高无上的道虽然离我们很远,但能用身边的事作验证。”说完他拿出随身携带的铁钵盛上水,并烧香念咒,水中立即生出一朵青莲花,光彩夺目。石勒当下信服了。 佛图澄又进谏说:“作为王者,应以道德来教化众生,则四灵显出祥瑞。如果虐杀民众,道就会消亡,灾难就会降临。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很多。”石勒听后心有所悟,下令不再杀害百姓。由此中州地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百姓都信奉佛教。 后来,石勒又因忿怨想加害于众多和尚,并想囚禁佛图澄。佛图澄藏到郭黑略家,石勒派人来找,郭黑略回报说不在这里。石勒十分惊讶地说:“我对圣人有恶意,谅圣人已经知道,现已离开我了。”那晚石勒一夜未眠,很想见到佛图澄。第二天早上,佛图澄出现在他面前。石勒问道:“昨夜您到哪里去了?”佛图澄说:“昨天你有怨怒之心,我权且回避;今天你有所悔改,我才敢来相见。”石勒听后大笑,彻底服了佛图澄。

  光初十一年,石勒欲出兵攻打洛阳,向佛图澄讨教拒敌之策。佛图澄说,将军别急,一出兵准能捉住刘曜。于是石勒留下长子石弘和佛图澄一起镇守襄国,自己则带领军队,直奔洛城。两军刚一交战,刘曜果然大败,身下的战马落入水中,人被生擒活捉。打败刘曜后,石勒做了皇帝,史称后赵。从此石勒对佛图澄更加敬奉。

  

  明清 佚名 神仙麻姑与鹿和桃树

  119.4 x 63.3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麻姑献寿】麻姑是一位民间喜闻乐见的女仙,是道教诸神谱系中的一员。麻姑成仙之前的经历说法不一,有的说她是东晋孝武帝时人,好食鱼,因误吃了蛇肉,呕血而死;也有的说,她是唐代宫女,姓黎,名琼仙,书法家颜真卿曾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详载其事;还有的说她是十六国后赵将军麻秋之女,麻秋以残暴出名,当时妇女都用他的名字来吓唬夜哭的小儿,但其女却非常善良,经常帮助百姓……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仙人“麻姑”则最早见于东晋葛洪所著《神仙传》:东汉时,神仙王方平去拜访朋友蔡经,还请来了麻姑——一位美丽的女子,看起来不过十八九岁的样子,梳着高髻,余发垂到腰际,身穿光彩夺目的天衣,指甲像鸟爪似的。攀谈之中,麻姑自诩曾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蓬莱之水也比她初见时浅了一半,下次再去恐怕要化为陆地了。沧海桑田,不知要几千万年,而她竟已经见过三次,她的年纪简直无法估算了。于是麻姑便成为长寿的象征,与寿星地位相仿。后来,民间传说三月初三为王母祝寿的蟠桃盛会上,麻姑献以绛珠河畔灵芝酿成的美酒作为礼物,这就是“麻姑献寿”的来历。

  正因为麻姑象征长寿,所以在民间不断被演绎传说,到了明代即有画家作《麻姑献寿图》,作为寿礼。其形象大多为少女,手托仙桃、佛手或酒壶,身边有鹤、鹿为伴,并有青松、福海为背景。一般而言,送给女性长者的为麻姑形象,而送给男性的则是南极仙翁。

  

  北宋 (传)李公麟 陶渊明归隐图卷 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

  

  明人画 孙位(款) 陶渊明隐居图

  191 x 80.3 cm 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

  【陶渊明归隐】陶渊明(352-427年)轻时志向高尚,非常博学,善写文章,为人爽直。曾经写《五柳先生传》描述自己,“宅边种了五棵柳树,所以自号五柳先生,向来不慕荣华富贵。喜爱书,又嗜好喝酒。可是家里贫穷,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知道他爱喝,有时就置酒招待他。他有酒必喝,一醉方休,醉了便回家,也不讲究客套。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墙不挡风,衣不遮体,照样平静安逸。常常写些文章,自己欣赏,表示自己的志向,忘却一切得失。”开始因为家里穷困,就去江州当一种叫祭酒的官。但没有几天,就因为讨厌官场中的那种庸俗作风,辞职回家了。州里叫他去当主薄,他也不去,宁愿在家里种地。后来身体有了病,生活上也没有来源,他又出任镇军、参军等职。他对亲戚朋友说:“我去做官,是为了有饭吃。” 陶渊明当了彭泽县令后,就命令手下人在县里的公田全部种粘稻,以便用来酿酒。他说:“这下我就可以常常因酒而醉。”可是他妻子一定要种粳稻,后来就只好种一百五十亩粘稻,五十亩粳稻。陶渊明在任上,从来简慢上级。一次郡上督邮到县里来,按规矩他应该束带迎接。陶渊明叹了一口气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伺候这种乡里小人。”于是,写了一篇《归去来辞》后,在公元406年辞职不干了。

  

  明 尤求 兰亭雅集图 147 x 39.2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兰亭雅集】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节”,时任会稽内史的右军将军、大书法家王羲之,召集筑室东土的一批名士和家族子弟,共42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十许公里处)举办了首次兰亭雅集。有谢安、谢万、孙绰、王凝之、王徽之、王献之等名士参加。会上共得诗37首。王羲之“微醉之中,振笔直遂”,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

  

  北宋 王申 雪夜访戴(明人画)

  142.7 x 97.8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雪夜访戴】王徽之(338-386年),是东晋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生性高傲,行为豪放怪诞。他虽然不喜欢做官,但却好结交朋友。这一天夜晚,连降数日的大雪停了,他一觉醒来,推开房门,唯见一片皎洁。雪中梅,梅如雪,远山一抹青变白。月光照在白雪上,好像到处盛开着晶莹的花朵,洁白可爱,真是美极了,他兴致勃勃地叫家人搬出桌椅,取来酒菜,独自一人坐在庭院里慢斟细酌起来。他喝酒,观景,吟诗,高兴得手舞足蹈。忽然,他觉得此景此情,如能再伴有悠悠的琴声,那就更动人。他突然想起了会弹琴作画的朋友戴逵。于是王徽之马上叫仆人备船挥桨,连夜前往。月光照泻在河面上,水波粼粼。船儿轻快地向前行,沿途的景色银装素裹。王徽之观赏着如此秀丽的夜色,如同进入了仙境一般。王徽之催促着仆人,恨不能立刻见到戴逵,共赏美景。船儿整整行驶了一夜,拂晓时,终于到了戴魁家附近。可王徽之却突然要仆人撑船回去。仆人莫名其妙,诧异地问他为什么不上岸去见戴逵。他淡淡地一笑,说:“我本来是一时兴起才来的。如今兴致没有了,当然应该回去,何必一定要见着戴逵呢?” 情之所在,王徽之率性而为,享受的其实是这一路上愉悦的心境,在乎的是这其中的过程,至于最后那一声敲门声就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了。

  

  元 钱选 萧翼赚兰亭图卷 29.4 ×366.3厘米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萧翼巧取〈兰亭序〉】《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年),派人四处探访,得知《兰亭序》最后流落到书法家僧智永手里。智永去世后,他的徒弟辩才就在房梁上凿了个洞,把它珍而重之地收藏起来,秘不示人。太宗获得情报后,软硬兼施,套问《兰亭序》的下落。辩才一口咬定,智永死后,《兰亭序》毁于战火之中。太宗再三追问,辩才还是坚持隐匿不交。太宗求之不得,吃喝不下。这时候房玄龄给他出了个主意:派监察御史萧翼前往必然手到擒来。并让萧翼带上了几张右军真迹,见机行事。于是萧翼扮作一个落魄书生,来到辩才门前。辩才一见萧翼气质不俗,知道是满腹才学之人,就主动上前攀谈。萧翼跟辩才谈古论今,讲经说史,吟诗唱和,聊得十分投缘。萧翼看辩才再无防范之心,就把话题转到了书法上。萧翼称自己身上也携有几幅真迹,视为至宝。拿出王羲之的几幅真迹给辩才看,言语之间对这几幅作品极为推重,辩才表示不以为然,告诉萧翼自己有《兰亭序》。萧翼不信,并以言语相激。辩才不知是计,就把珍藏的《兰亭序》拿出来给萧翼看。萧翼不露声色,看了一会,指着几处瑕疵给辩才看,并故意说辩才所藏《兰亭序》为赝品。辩才见萧翼说得有根有据,就信以为真,对《兰亭序》也就不再像以前那么珍视了,不再把它藏在梁上。

  萧翼趁辩才不在寺里的时候盗走了《兰亭序》。并把《兰亭序》送往京城。太宗见帖大悦,加封并赏赐了几个有功之臣。至于辩才呢,太宗看在他年纪高迈的份上网开一面,数月后又赏赐了他大批财物,以示安抚。辩才失去《兰亭序》,欺君的事又被发觉,心里恐慌,过了一年多就死了。《兰亭序》从此常伴太宗左右。

  

  清 佚名 杨素与李密

  184.8 x 99.4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杨素和牛角挂书的李密】李密(582-619年),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正好宰相杨素坐着马车在后面赶上来,看到前面有个少年在牛背上读书,暗暗奇怪。杨素在车上招呼说:“哪个书生,这么用功啊?” 李密回过头来一看,认得是宰相,慌忙跳下牛背,向杨素作了一个揖,报了自己的名字。杨素问他说:“你在看什么?”李密回答说:“我在读项羽的传记。”杨素跟李密亲切地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少年人很有抱负。回家以后,杨素跟他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孩子的学识、才能,比你们几个兄弟强得多。将来你们有什么紧要的事,可以找他商量。”打那以后,杨玄感就跟李密交上了朋友。

  

  明 戴进 钟馗出行图 197.4 x 118.6 cm 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

  【钟馗夜游】钟馗(750年左右),姓钟名馗字正南,中国民间传说中能打鬼驱除邪祟的神。钟馗原是一介书生,饱读诗书,而相貌丑陋,生得豹头环眼,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胆相照。钟馗因面貌丑陋而被皇帝免去状元,一怒之下,撞阶而死,震惊朝野。之后唐玄宗从骊山校场回宫,忽然得了重病,整日夜梦恶鬼抛砖扔瓦,前呼后叫,御医们费尽心思,忙活了一个多月也不见转机。一天深夜,唐玄宗梦见小鬼偷了皇宫珍宝。大怒,大声呵斥。这时突然出现一个大鬼从天而降,头顶破帽,穿蓝袍,束角带,一下捉住小鬼,用手指剜出两眼,然后把小鬼撕成两半吃掉了。唐明皇忙问大鬼名讳,大鬼上前奏道:“臣是终南进士钟馗,因应举不捷,角殿阶而亡,死后被玉帝封成为阴阳两界捉鬼大神,誓除天下恶鬼妖孽。”唐玄宗大梦醒来,霍然痊愈,于是召大画家吴道子依梦中所见,画张“钟馗捉鬼图”。图画好后,唐玄宗瞪着眼睛着了半晌,说道:“莫不是先生跟我一块做梦来着?画的怎么这样象!”马上重赏了吴道子,并将此画悬于后宰门,用以镇妖驱邪。由于唐玄宗的大力宣扬,钟馗才得以确立了头号打鬼门神的地位。

  

  宋 龚开 钟馗嫁妹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钟馗嫁妹】钟馗有个同乡好友杜平,为人乐善好施,馈赠银两助钟馗赴试。钟馗死后,跟他一同应试的杜平便将其隆重安葬。钟馗做鬼王以后,为报答杜平生前的恩义,遂亲率鬼卒于除夕时返家,将妹妹嫁给了杜平。这就是著名的“钟馗嫁妹”。

  

  清 弘旿 钟馗夜巡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钟馗画】自《钟道捉鬼》后,还衍生《钟馗斩妖》、《钟馗出行》、《钟馗嫁妹》等其它多种“钟馗系列图画”也一概作驱邪禳解用场。现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与钟馗有关的歇后语,如“钟馗开饭店——鬼不上门”、“钟馗嫁妹——鬼混(婚)”、“墙上挂钟馗像——鬼话(画)”、“钟馗打饱嗝──肚里有鬼”等等。

  

  仇英(款)西厢记图册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待月西厢】元代戏剧作家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杂剧,是中国古代通俗文学中描绘爱情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它通过落拓书生张生与相国之女崔莺莺一见钟情,真诚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重重束缚,成就美满姻缘的故事,突出了“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西厢记》的故事最初来源于唐代诗人元稹(公元 779—831年)所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在这篇小说里,书生张珙偶见寓居蒲州普救寺的崔门孀妇郑氏之女莺莺,惊为天人,于是请其婢女红娘从中撮合,始则幽会,继则同居。西厢一月之久,后张珙赴京应试,开始懊悔自己的行为,终于拋弃了莺莺。作者抱着欣赏文人风流韵事的态度,肯定张生的始乱终弃是“善改过”的表现。然而,莺莺的悲剧形象却得到了读者的同情,“待月西厢”逐渐被一些文学作品引用。到了宋代,根据《莺莺传》编写的乐舞十分流行,金人董解元扩充至五万字的《西厢记诸宫调》,不仅丰富了人物性格,而且顺应欣赏者的心理,改变了故事的结局,让崔、张二人私奔而去。王实甫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创作,使故事的情节更为跌宕起伏,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歌颂了青年男女纯洁的爱情,否定了只重门第、等级或以婚姻为筹码的传统观念,思想內涵得到了深化。

  

  元 刘敏叔 三夫子相(程颢,程颐,朱子)

  122.6 x 68.6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由北宋河南人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集为大成,形成了程朱理学体系。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其基本观点包括: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视为人欲,是封建纲常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结合起来。

  

  仇英 三友论画图轴 祝枝山书 197.5 × 98.4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岁寒三友】宋·林景熙《王云梅舍记》:“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故称岁寒三友。松、竹、梅是取松丑而文,竹瘦而寿,梅寒丽秀,是三益友之意。在旧社会结婚时,多在大门左右贴上“缘竹生笋,梅结红实”的对联,这是因“笋”与子孙的“孙”字同音、同声。将松竹梅围成团状;分作三个团状,以简洁的线条代表松、竹、梅,构成图案:以松、竹、梅组成的洞门。

  “东一书画院”复制品部从事历代书画高清原大仿真制作,并提供手工精裱挂轴成品,效果逼真,价格实惠。适宜家居装饰及专业学习所用。

  购买方式:

  一是上天猫(TMALL),可搜索进入我们的自营官方店铺“众艺家居旗舰店”选购!

  天猫店网址:https://zongyijj.tmall.com

  二是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微店“众艺书画旗舰店“直接购买。

  微店地址:http://weidian.com/?userid=199288945

  三是直接联系我们东一书画院复制品部负责人谢强,电话 15112681313,也可加他微信联系购买。

  ————中国书法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热点,传播最及时的书画资讯;

  坚守传统,打造专业书画权威平台。

  投稿及广告推广合作请联系:

  廖伟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邮箱:cmlwf@126.com

  往期经典

  (直接点击标题可进入浏览)

  书画高清资料

  起居何如——米芾手札高清全集

  倾仰情深——赵孟頫手札高清大图全集

  起居佳胜——苏轼手札大全

  虽远为慰——王羲之传本手札墨迹十三帖

  极感远意——黄庭坚手札大全

  名家访谈

  【对话名家】補砚斋访谈录

  【名家面对面】系列专访之一 —— 石开先生访谈 (上)

  【名家面对面】系列专访之一 —— 石开先生访谈 (下)

  经典专题

  《石渠宝笈》特展布重量级展品抢先看!

  “还原大师——何绍基的书法世界”展览作品欣赏

  不爱江山爱丹青——宋徽宗 赵佶 书法专辑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国展学术论坛实况报道

  推荐展览

  陈忠康精品书法展在国家博物馆举办(最全记录)

  "守正——全国百家楷书邀请展”

  "望岳——南岳纪游书画展

  傅志伟篆刻展

  风雅在斯——廖伟夫书法作品选刊

  

  阅读原文

  阅读原文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