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电视剧创作领域的审美文化建设

  第一节 顺应全球化趋势,正确处理好一元和多元的关系

  全球化语境是在全球化浪潮中由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种合力形成的一个语义场。这与黑格尔、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黑格尔谈到世界历史中民族国家的特殊形态问题时强调:“在世界精神所进行的这种事业中,国家、民族和个人都各按其特殊的和特定的原则而兴起,这种原则在它们的国家制度和生活状况的全部广大范围中获得它的解释和现实性。在它们意识到这些东西并潜心致力于自己的利益的同时,它们不知不觉地成为在它们内部进行的那种世界精神的事业的工具和机关。在这种事业的进行中,它们的特殊形态都将消逝而绝对精神也就准备和开始转入它下一个更高阶段。”[27]黑格尔根据精神演变的必然规律,总结出人类社会在发展中各个民族国家先采取各自独特的形态,但在演进过程中它们的特性逐渐消失,在形态上变得相同。可见,由异到同、由多到一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历史思想的合理成分,他进一步指出: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与此同时,“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28]这样,就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马克思从人类生产力发展对于地域局限的突破的角度来阐述世界历史的到来,强调了大工业使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的生产和消费趋向一体化的特征。如今,跨国公司的发展、金融资本的国际流动、消费方式的全球趋同、各国间文化的同质化倾向等全球现象的出现正是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较为强化与深刻的注释与具体化。可以说,黑格尔对世界历史的必然性和同质化的认识与马克思对世界历史一体化的分析,以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形式在当今全球实践中被展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外国文化产品进入我国文化产业中来,已是不可争辩的事实。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是文化一元化,而文化的一元化必然会带来价值观的一元化,这样就进一步带来以某一强势文明为依托的单一意识形态,造成弱势民族文化被动或主动地向强势文化靠拢,欠发达地区的年青一代以模仿发达地区的消费习惯为时尚。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文化单一化,也不是一花独放,百花凋零,更不等于以某国文化价值为标准。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文化格局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民族文化如何生存与发展,如何增强我国民族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如何使年青一代接受本民族文化,如何修复与构建中国电视剧审美文化等就成为当前文化艺术生产和爱国主义教育与素质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命题。“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一体化”“价值观一元化”越来越成为全球文化发展的一种重要症候,其后果是加速了以某一强势文明为依托的单一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形成,进而造成弱势民族文化被动或主动地向强势文化靠拢。文化是人类实践的创造物,固守单一的文化模式和思想价值并不符合人类不断发展、完善自身的终极目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全面加速,当代国际文化传播和整个世界文化格局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西方发达国家认为,通过输出本土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本国文化成为世界“主流文化”,就能建立起由该国的价值观念支配的国际政治秩序,进而使该国在国际社会中居于领先和主导地位。比如美国通过强大的新闻帝国、好莱坞电影等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产品大举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其文化倾销在全世界构造了一个美国神话,并企图促成俯瞰全球、独步天下的态势。美国商务部一位前高官大卫·罗斯科普甚至说:“未来世界文化一定要由美国文化来支配。”面对来自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话语霸权和文化入侵,发展中国家如不增强自身的文化实力,将会逐渐沦为发达国家的文化消费地,进而失去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最终在全球化浪潮中处于不利的发展地位。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充当着主角,把本国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意志强行加到发展中国家的头上,使世界逐步呈现出一种趋同性、一体化特征,使一元文化逻辑无孔不入,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横行无阻,霸权主义的幽灵也若隐若现,使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格局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更使发展中国家文化的独立和自主发展遭到严峻挑战。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要坚持自己的文明传统,发扬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进一步学习、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如果只是一味盲目照搬外来文化,只能导致本民族文化的衰落,甚至灭亡。诚如刘宗贤所言:“当今人类文明多元发展的趋势,决定了任何文明系统都不能单独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主导,而只能成为全球多元文明的组成部分,参与世界文明的对话,因而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在思想文化方面都无法完全地‘自力更生’。”[29]全球化作为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核心价值与本质属性应是世界各国文化相互碰撞和互渗融合,每种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差异性正是构建整个人类的现代性或全球性的基础。因此,我们应积极提倡和发扬本民族、本地区特色的文明和文化,以平等的姿态参与世界文明交流和对话,为本民族及世界文明,乃至全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

  胡锦涛同志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经强调:“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当世界文化只剩下一种文化的时候,我们人类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将面临巨大的危机。因为“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世界的多样性、民族的多样性归根结底在于文化的多样性。每种民族文化都传达着独特的理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包含着独特的历史精神和人文智慧”[30]。由于美国强势文化在全世界的扩张,很多弱势国家的民族文化不断被挤压蚕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对此,法国总统希拉克曾严峻地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单一文化的威胁,很多民族文化和语言正处于边缘化的危险。”法国文化部部长阿拉贡认为:“如果经济全球化使文化产品变得千篇一律,那会出现令人悲哀的文化贫困,那将导致人类文化的滑坡。”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曾认为世界要达到全球化,不仅要承受社会的不公正性和社会的破裂,还要承受道德标准的败落和文化基础结构的败落,其负面效应难以想象。可见,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已成为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文化本土化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手段,而且是以经济竞争完成文化竞争的双赢途径。为了各自的国家和民族文化利益,许多国家纷纷采取文化保护主义政策,建立防范机制。如法国把对外文化宣传作为国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利用高科技宣传手段,把自己的图像和声音通过卫星和视听传媒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俄罗斯则实施“文化扩张”战略,确定了积极的对外文化政策;日本强力推动本国动画产业的全线发展;韩国制定“文化立国”战略积极应对;加拿大采取政府补贴和投资生产的方式来促进国内电影业的发展等,上述国家的文化战略已经产生了全球性的积极影响。1998年6月,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19位文化部长在加拿大聚会,商讨“在逐渐全球化的世界中保持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美国被点名排除在外。

  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也同时被植入了中国文化的土壤,它的茂盛必然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缺氧。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是发达国家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契机和发展中国家摆脱落后与贫困的诉求之间的接轨与互动。流通是经济的本质,固本是文化的本质。文化构建的固本性核心,决定了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存在都鲜明地打着自然、地域、民族的印记。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本土性差异越鲜明,人类文化的内涵才越丰富,世界才因此而更精彩。经济全球化态势越明显,文化本土化要求越强烈,越能体现出人类文化的理性即文化全球化。各民族带着自己的文化背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走到一起,实现文化兼容、相互理解的理想境界,也就是马克思所预言的大同世界的本义。东方文化倡导和谐、融通、共处、求同存异。东西方文化应当互相补充,和谐发展,多元并茂,和而不同。费孝通先生在谈到跨文化传播时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观点,他的观点和孔子儒家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一脉相承,也是全球化浪潮中世界文化多元共生的理念,因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汤恩佳说得很好:“提倡‘有容乃大’,融合冲突,化解矛盾;避免单一颜色、单一味道,唯我独尊,只能有一种模式、一种要求的专一观念。在这方面,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将为世界文化多元共存、避免战争、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提供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孔子儒家文化应当加强和其他文明的交流和对话。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如能得到全人类的认同,那世界和平将定会实现。”[31]21世纪应该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共荣的世纪,不同文明之间的交融和对话将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正如曾庆瑞教授所言:“文化、文学艺术的非民族的全球一体化是不可能实现的,文化产品的消费不同于工业产品的消费,因而文化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全球化有着巨大的差别。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保留了地方特色的,才是符合全球化要求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物质产品的全球化趋同,文化产品的全球化趋异。全球化意味着文化产品的多样性。它表现为文化产品消费从原先存在于不同地理空间中的多样性向同一性空间的多样化的转变,使得一种在特定地域、特定民族文化中产生的文化艺术为全人类所共同享有。”[32]

  韩国电视剧文化战略的探索与实践,可以为中国电视剧审美文化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借鉴。韩剧接受并发展了欧美和其他国家的现代文化,立足民族,依托东亚文化,“洋为韩用”,将民族感情囊括在对世界的关怀之中,表现爱情、亲情、友情、道德、伦理、人性等主题,表达了东方民族共同面临的世界性文化命题的审美理解,释放了一种含蓄内敛的东方气韵,韩剧在民族性和世界性元素的分寸上把握得很到位,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族的情感体验蕴含在世界文化关怀之中,深刻触及东亚传统文化步入现代社会进程中的精神重建问题,受到了观众热烈欢迎。韩剧的成功给予我们可贵的启示,那就是要保持不断开放的文化姿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在民族形式、当代生活、世界感情间搭建起走向电视剧艺术美的宏伟桥梁。近年来,中国电视剧在不断吸收他国先进经验和自我审视基础上,也开始了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的可贵探索。电视剧《浪漫的事》《亲情树》《牵手》《空镜子》《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金婚》等,在人物塑造上更关注现实人生和普通民众,这与好莱坞乐于描写小人物的叙事传统不谋而合。这些电视剧在真诚地向世界展现中国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图景的同时,也极大凸显了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构建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伦理价值观以及求真、向善、塑美的人文关怀。将多种类型片的审美元素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是好莱坞影片经常采用的艺术手法,这不仅能够调动多种审美元素,融合各自的特色与优势,还可以吸引不同审美情趣的观众。比如电影《卧虎藏龙》,集武打、爱情、异域奇观为一体,彰显了东方文化的神秘感与大众文化的娱乐审美风尚,最终赢得了世界范围内观众的青睐。采用多种审美元素的再造重组手法,在当前电视剧创作中屡见不鲜,如,电视剧《大明宫词》融合了宫廷争斗、爱情权力、家庭伦理等元素,对武则天和太平公主进行了重新界定,对女性权力与情感欲望冲突的寓言故事的抒写,成了导演阐释自己对历史理念的能指。再如,电视剧《暗算》属于特情剧、爱情剧、悬疑剧几种题材的多元重组;电视剧《血玲珑》融商战、犯罪、血缘、复仇等审美元素于一体,探讨了母爱、恋情、伦理、高科技等诸多现代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还有《康熙帝国》《乾隆皇帝》《雍正王朝》等历史剧,组合了武侠剧和侦探剧的特点,既表现打斗追杀的场面,又交代勘破疑案的离奇曲折。涉案电视剧如《大法官》《重案六组》等自觉将当代素材与传统公案小说及西方侦探小说的表现技法相结合,将叙事的时代性、传奇性和曲折性统一起来,将反腐、侦查、爱情诸多热门话题与流行元素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既反映时代的社会情绪,又具有相当艺术水准的电视剧作品。

  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终将是文化创造力的竞争,经济资源的合作与重组必然蕴含文化资源的合作与重组。对此,中国文化界发出了振兴民族文化的呼吁,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就成为实现中国文化复兴的关键所在。因为文化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既要保持自己本土群族特色,又不断吸纳外来文化,一种文化处在开放的格局中,并与外来文化交叉融通,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和生存。以文化全球化取代本土化会导致本国文化特征的丧失,但过分强调文化本土化,一味排斥外来文化,又会滋长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进而导致文化发展的停滞与退化。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序言中说得很好:“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33]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独特魅力的东方智慧大踏步走向世界,大胆吸收西方优秀文化成果,并达到新的交融。诚如赵吉惠所言:“中国文化的优秀部分将被人类未来所创造的文化与文明所吸收,将为人类未来的文化增添新的光彩。人类的未来肯定是东西互补、多元并茂、相互尊重、共同发展、走向幸福、实现‘大同’理想的时代。正在创建的‘中华和谐文化’一定会在人类多元并茂的文化景观中大放异彩。”[34]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多元、多彩、多姿的世界,世界未来文化的发展趋势一定是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学习、相互融合。2011年,以“快乐的情绪,美好的生活态度”向观众展示了一种新型家庭关系的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顿时刮起一股收视旋风。作为首部被翻译成斯瓦希里语的中国优秀电视剧,真正让坦桑尼亚老百姓了解到中国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国民媳妇”毛豆豆的主演海清认为,这部剧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能够反映当下中国人生存现状,体现老百姓生活矛盾,非常接地气,她说:“据我所知,能够在海外地区,尤其非华人地区受赞的中国电视剧,都具有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也都在传递爱和温暖。所以我相信,能够反映中国文化,具有中国代表性的电视剧,只要能够成功输出就一定能够获得好的反响。”[35]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这部作品的成功经验,找到合理有效的传播策略,推进中国电视剧进一步走向世界。为了实现电视剧人的中国梦,我们也应该“请进来,走出去”,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理念及技术,为我所用,积极鼓励中国电视剧走向世界,展现中国风采。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中国电视剧要坚决反对和防止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在弘扬、开掘并创新本民族特色的基调下,坚持电视剧质量为本的原则,让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广泛影响和持久生命力的主旋律电视剧从容地走向世界,因为民族文化只有获得国际资格认证才能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化。事实上,全球化不仅给中国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也带来了很多发展的契机。我们的电视剧要对自身的历史和文化重新做出审视和反思,在接受西方文化时不能被动应对,而应通过发扬自身的文化个性回应全球化潮流,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文化资源,发挥主场作战的优势,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拥有一席之地,并在竞争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最终占领国内文化市场。我们的四大名著的成功改编就是最有力的明证,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曾在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形成了“三国文化热”。《水浒传》的成功给四大古典名著的改编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正如张大勤所说:“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显著成就,对广大观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观众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地普及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掀起了阅读这些名著的热潮,并且向世界人民介绍了中国灿烂的文化遗产,增进了东西方国家的了解和文化交流,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36]

  总之,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文化格局变化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作为致力于生产知识共识和意志共识的电视剧理论研究者,更应自觉顺应历史潮流,适应当下语境,把握时代脉搏,用全球化视角创造出更多优秀的电视剧佳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博采众长,不断提高我国民族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创造出更多的具有国际化胸怀的电视剧精品,通过视听影像构建华夏文化的交流平台,把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推向世界,只有这样,中国电视剧才能在世界多元文化思潮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为维护多元共生的世界文化格局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节 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精神家园,努力建设健康文化生态

  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念,主要表现在处理与调节“利”与“义”的关系问题上,因为这既是利害关系的价值取向,也是道德心理的引导。英国著名比较文化史学家阿诺尔德·汤因比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评价中国文化,他认为:“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统一大陆之前,世界各国都以轻蔑的态度对待中国,无所顾忌地欺负中国。从物质方面说,就是现在中国和西欧各国、苏联、日本等相比,也不比过去受屈辱的那个世纪强大多少。虽然如此,像今天高度评价中国的重要性,与其说是由于中国在现代史上比较短时期中所取得的成就,毋宁说是由于认识到在这以前两千年期间所建立的功绩,和中华民族一直保持下来的美德的缘故。中华民族的美德,就是在那屈辱的世纪里,也仍在继续发挥作用。”[37]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相互斗争、相互交叉、相互交汇的历史,也是这几种类型文化交替占据审美文化中心地位的发展史。主流文化侧重宣传性和思想性,强调主旋律,有着鲜明的导向作用;精英文化注重艺术性和审美性,强调深沉的意蕴、优美的意境、高雅的风格、崇高的格调;大众文化主要追求娱乐性和消费性,以流行、时尚、通俗、平面、感性为特征。当代大众文化在跨国集团及西方流行文化的操纵与诱导下表现出世俗化、欲望化等审美特征,它不断消解着传统的价值观,以享乐式、消费式完成的审美活动在强调个性和多元并存的观念引导下出现了很多反文明现象,如对欲望的纵容,对传统伦理的蔑视等。它也使一些追逐时尚、推崇个人价值的人用物质欲望的满足替代人性的体验和超越。诚如牟钟鉴认为的那样:工业文明的“有些弊端发展下去将给人类造成根本性的威胁,主要是信任危机、道德危机、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人的生活高度物质化、外向化,内心世界无所皈依;科学和金钱左右一切,道德风气普遍下滑;社会犯罪和社会冲突加剧,社会秩序不能正常维持;环境和资源被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基础发生动摇。当代的西方文明使人类异化成了商品的附属物,从而使人丧失了自己”。[38]法兰克福学派的众多理论家如阿多诺、霍克海姆、马尔库塞等也都不约而同地对大众传播带来的文化工业给予过强烈的抨击。作为大众文化物化载体之一的电视剧,理所当然地有它娱乐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但它不能片面追求感性,因忽略理性而导致中国电视剧娱乐性的严重失度和人文精神的普遍缺失。某些电视剧中存在着严重的奢华风、滥情风、戏说风,进而成为商业规则和大众消遣的俘获物,取消了艺术对大众提升的使命。对此,曾庆瑞教授强调:“我们适度地强化娱乐功能,不能让它恶性膨胀到以牺牲对世界和人生的感受为代价,不能以消解电视剧的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为代价。我们这个时代,虽然正在走向和平与进步、安宁与幸福,但是,人类还处在健康与腐败的生存斗争之间,我们还是要提倡‘为人生的艺术’,提倡电视剧要承担启蒙和教化的任务,要传播新思想,要告诉人们人生究竟是什么,要提供人生的样板。”[39]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同各种亚文化呈现出共同发展的局面,文化快餐毕竟属于大众世俗生活的延伸,它追求浅层而短促的感官需要和心理满足,不能为国人提供稳定的文化价值向导,精神家园一旦迷失,就会带来心灵上的焦虑苦闷,比如一些人为寻求生命的超脱,却陷入邪教而不能自拔。我们的时代需要健康的文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呼唤人的良知、人的尊严、人的崇高、人的信仰与人类道德理想的回归!……文艺的主要职责不限于满足人们一时的宣泄与消遣,而在于引导人们超越自身的感性存在,上升到高尚的人生境界。文化艺术有责任在净化人们灵魂、培育良好的国民素质上有所建树”[40]。

  文化艺术是不止息的精神生态创造过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电视剧在促进社会发展、丰富人们精神生活、陶冶民众高尚情操、提高大众思想文化素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电视剧《忠诚》《大雪无痕》《长征》《八路军》《杨靖宇将军》《诺尔曼·白求恩》《英雄无名》《誓言无声》《任长霞》《为了新中国前进》《西圣地》《闯关东》《永远的忠诚》等,以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崇高为审美对象,以正义、无私、坚强、勇敢、牺牲、拼搏、奉献等优秀的人格素养来塑造人物形象,凭借“精神元典”在人类群体中相互传递的审美体验,为观众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强大的精神统摄力与持久的文化生命力的英雄形象。英雄的形象中,既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也传承着仁、义、礼、智、信、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儒家文化的精神传统。如《乔家大院》演绎了儒商精神,乔致庸胸怀汇通天下的理想走上了从商之道,他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把“义、利、信”作为经商的原则,以德感人。电视剧用儒学中的精华熔铸了乔致庸的经商之道,新颖独到。当观众用心体悟这些鲜活在荧屏上的英雄人物时,他们会被这些英雄身上独有的堂堂正气和巍巍人格所打动,会被这些形象所蕴含的文化气质、品格与内涵所感染,受到一种文化道德伦理的震撼,形成一种道德伦理的积淀。

  马克思·韦伯说:“在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力量一定与该事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的渊源。”[41]中华文化由于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中国电视剧作为一种特殊艺术形态的文化载体,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宝地。它兼收并蓄,把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以及带有泥土气息的民间文化熔于一炉。兼容性、多样性、参与性、当代性构成了它艺术形态的本质特征,因此展现出多元的美学特征。多种形态的审美文化在电视剧领域里应该形成多元共存、相得益彰的关系,才能满足观众不同的文化需求,提升观众灵魂,共同加强社会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王德胜所说:“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核心,就在于它必须能够直接向现实说话,即能够站在现实文化的起点上,面向现实的文化存在与实践过程,以文化批评为自己的有效方式,直接介入文化建设的具体过程之中,这也是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在今天的存在合法性之所在。”[42]

  国家借助这些主旋律电视剧来维护主流意识形态,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扶助等办法参与这类电视剧的生产、传播,并力求把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结合起来,以此实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化。主旋律电视剧是中国电视剧的主要类型,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精神的载体,它承担着国家民族所赋予的历史重任,即传播时代的、民族的文化精神,树立国际传播视野中的现代中国形象,强化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特性。曾庆瑞教授认为:“经济全球化及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对各国文化、文学艺术和人文社会科学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重要影响。如各国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联系和相互吸纳、相互作用,得到空前加强。特定地域的特定民族文化中产生的文化艺术为全人类所共同享有。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保留了地方特色的,才是符合全球化要求的。只要民族不灭,民族文化不亡,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永远不会失去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历史,自己的观念,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文学艺术,自己的电视剧!……我们的电视剧艺术,要发展和成熟到一种真正的现代境界,必须在反对、抵制外来电视剧中劣质文化和病态思想的渗透影响的同时,强化自己优秀作品的民族文化特色,并由此而走向世界,如《三国演义》一类的作品,带着中国文化的自豪走向世界!”[43]

  古人说:论先后,知为先。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其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充分运用大众媒体的独特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容,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而广播影视作为精神文化产品,在传播实践中,就能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其中,拥有大范围、大规模接受群体的电视剧,则能进一步丰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在提高创建水平中,使人们时刻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和熏陶,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表现英雄主义和革命精神的宏大叙事着重于反映国家社会的发展变革,而与之相比,关注世俗人生百态的家庭剧则能够弥补前者平民叙事的空白。作为一个家庭伦理道德观念浓厚的国家,百姓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和人生观价值观一直以来都能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和影响,这种传统文化建立在儒家学说基础之上。因此,家庭伦理剧是颇具中国本土味道的电视剧类型,在表现普通人日常生活形态和展示寻常百姓家长里短中,许多剧更加注重坚持中国传统的道德标准,向观众传达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所具备的优良品质,既能反映现实问题,反思人性,体现文艺作品的意识形态特点,又能顾及大众文化消费形态,不忘拉近与百姓的距离,那些带着生活原汁原味的影像叙事,成为新时代草根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对话场地,受众观后倍感亲切、感同身受。从诉说好人一生平安的《渴望》到探讨婚外恋问题的《牵手》,从讲述平民幸福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到刻画家庭暴力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从表现中国式“七年之痒”的《中国式离婚》《结婚十年》到展现中国式婚姻的《新结婚时代》《金婚》,以及描写中国式婆媳关系的《麻辣婆媳》《双面胶》等,以普通百姓的家庭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为表现对象的电视剧在近二十年的时间中不断营造出阶段性的收视亮点。[44]《金婚》《王贵与安娜》等剧都在告诉人们,生活就像一条河流,有顺流时的一帆风顺,你会感觉事事顺心,夫妻和睦。但是若碰上险滩急流,就是那些不如意和夫妻之间的磕磕绊绊,两口子就得学着以坚强乐观的心态来渡过难关,这样才能维系天长地久的爱情和稳定靠谱的婚姻,这里面包括处理夫妻关系,处理夫妻双方的老人的关系,化解生活中的种种矛盾等。孝敬父母公婆,夫妻之间举案齐眉、相濡以沫……在此类剧当中都能把传统伦理道德和现代家庭观念进行真实形象地展现。

  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家为核心的观念影响,家庭伦理剧一直是中国电视剧的一个重要剧型。借着十八大的东风,近期播出的家庭伦理剧虽然风格各异,却都不约而同选择通过和谐叙事来助力构建和谐社会。

  一、家庭伦理电视剧亲情温暖人心,洋溢浓郁中和之美

  在家庭伦理剧成熟发展并不断壮大的基础上,叙事与审美文化等方面出现了新的创作走势——更加把握时代强音,更加适应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男女主人公同样为生计奔波,为理想打拼,而这些80后的家庭故事往往会以钢筋水泥的写字楼、拥挤的人群、车水马龙的繁华大都市为背景,张扬个体性格的同时,也突出了如今这个光鲜亮丽又充满物欲的大环境。剧中除了一波三折的戏剧性效果,更加注重告诉人们怎样面对当今的现实状况,怎样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怎样审视“照进现实的梦想”。除了有做人的基本道德,还会有仗义、侠义精神,除了教观众怎样穿衣打扮,追求时尚元素,还有对社交活动礼仪规范的细致讲解。

  1.叙事:打破“三破一苦”,和谐为至美

  作为电视剧的重要类型之一,家庭伦理剧的重要特点就是用不同的故事形式讲述一个共同的关于“家”的寓言。“家”是根植在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结,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绝对中心的地位。“家”是中国社会最基础的结构单位,更是中国人重要的精神寄托。从古至今,关于“家”的作品出现在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之中。到了现代,家庭伦理剧便成为电视剧题材类型中最适合家庭集体观看的类型之一。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剧创作不进反退,常常陷入“三破一苦”的怪圈——“破碎家庭、破碎情感、破碎婚姻和一个苦情的女人”,热衷于把叙事定位在非正常家庭的大悲大戚之上。例如2012年在北京卫视取得较高收视的电视剧《满秋》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主人公满秋面对负心丈夫的抛弃忍辱负重,独自一人把儿子和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小叔子拉扯大。身边有人追求,却毫不动心,埋头于事业。在艰辛创业成功后却又遭遇了不孝儿子的堕落,为了帮助儿子改邪归正,她不惜放弃上亿家产,带着儿子回村务农。儿子终于浪子回头,她却身患癌症,不幸离世。曾在安徽卫视热播的《母亲的战争》,剧名本身就充满了浓浓的火药味。马母性格强悍粗暴,挑起事端,强迫儿子马鸣与媳妇王燕离婚。王燕勤劳贤惠,忍辱负重。梁子刑满释放,众人得知真相,王燕因怀了正在接受审查的马鸣的孩子而差点跳河,梁子挺身而出揽下了所有的事情,蒙冤入狱。梁母与马母势同水火,积怨颇深。梁母在弥留之际,终于说出梁子是马母早年遗弃的孩子的真相,令人唏嘘不已。如此这般的家庭伦理剧比比皆是,它们都无法逃脱这样几个关键词:痴情女子负心汉,好人遭厄运,家庭破裂,打砸抢式的家庭矛盾。

  2013年新春荧屏上出现的几部家庭伦理剧却一扫陈旧习气,散发出清新气息。这些作品不再依靠畸形家庭的突发事件来吸引眼球,而是关注常态下具有真实意义的家庭,剧中家庭都是健全的,没有死亡或残疾的磨难,没有妻离子散的悲苦,多表现一家几代人的平常生活,剧中的矛盾都是现实生活中每个家庭都会出现的磕磕绊绊。《妯娌的三国时代》,该剧演绎的是相邻且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每个小家庭虽然都有自己独立的生存空间,但彼此的生活每天都会发生交集。每一集都由因妯娌、婆媳、母子之间的性格不同而产生的矛盾推动剧情,他们在家庭中彼此碰撞,也彼此改造对方,最终磨合成了温馨的大家庭。更可贵的是,无论家人之间误解多深,当家庭成员遭遇到人生困境时:不管是三弟家的孩子身患重病还是二哥的公司破产等,家里的成员都会团结起来,携手共渡难关。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开年大戏《全家福》,用不同时期的全家福作为叙事线索,生动展示了北京一个普通家庭几代人的平凡生活。柴米油盐,结婚生子,岁月匆匆,琐碎的故事里折射出祖国六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这三十年的发展变化。全剧没有任何政治说教,也没有催泪煽情,只是安然讲述老百姓朴素、平和的生活,小故事反映大主题,让人倍感亲切温暖。这些家庭伦理剧成功展示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几乎让每一个观众都能在剧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更让他们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到“家和万事兴”的古训真理。

  2.人物:塑造圆形人物,传递人生哲理

  电视剧艺术是人物的艺术,所有的叙事都是围绕人物来展开的,塑造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一直是电视剧的中心任务。优秀电视剧作品所塑造的人物,不仅具有鲜明个性,还能普遍反映社会现实。回溯过去,我们可能早就忘记了《渴望》波澜曲折的剧情,却无法忘记剧中勤劳贤惠的刘慧芳;我们可能早就记不起来《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的鸡毛蒜皮,却始终铭记那个戏谑乐天的张大民。

  作品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能更真实、更深入地揭示复杂、丰富的人性。

  “圆形人物”是文艺评论中的术语,是指有着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而非刻板的非好即坏的平面人。正如鲁迅先生对《红楼梦》所做出的评价:“好人不是绝对的好,坏人不是绝对的坏。”令人称道的是,2013年播出的家庭伦理剧塑造出了一批形象生动、贴近生活现实的圆形人物形象。如2013年央视播出的《劝和小组》讲述的是由几个普通居民组成的“劝和小组”帮助其他居民走出困境的故事。这个类似于“居委会”的小组成员,有家庭矛盾此起彼伏的退休老人简爷爷和李奶奶;有曾经是才子,如今不得志的清高文艺中年成就;有单纯本真,父母关系不和的富二代香菱;也有见钱眼开、斤斤计较的穷三代费俞。该剧一反过去家庭伦理剧中塑造完美主人公的传统,每个人虽都有积极向上、助人为乐的生活态度,但他们性格上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缺陷和不足。“劝和小组”的成员在帮助别人走出生活困境同时,自身也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并重新回到了和谐生活之中。简爷爷和李奶奶最终解开心结,与家人消除误解;清高的成就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明白了尊重是互相的,最终与事业有成的前妻复合;作为欢喜冤家的香菱和费俞也在不断争执中,增加了解和理解,并产生特殊的情愫。电视剧《独生子女的婆婆妈妈》塑造了一帮80后和90后的独生子女。这些孩子有一帮各式各样的“父母大人”以及“父母大人的父母大人”,他们面临各种各样的“婚姻问题”“老人问题”。作品里的父母们和孩子们的形象,谈不上高大和完美,他们各有各的烦恼,各有各的缺点。几对独生子女周旋在一群老人之中,他们自私、独立,与长辈们斗智斗勇,在磕磕碰碰的婚姻中,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孩子,荣升为“父母大人”。身为父母的成长过程让他们重新认识了生活,也体会到了长辈们的苦心,重新找回了家庭的温暖幸福。剧作塑造的人物就是这样一群普通人,犹如生活中的你我他一样,看到他们,我们亦会比照出自己。我们跟随着他们共同成长:家人之间要彼此包容体谅;帮助他人,亦是救赎自己。

  3.类型:轻喜剧的形式,安全阀的功用

  作为姊妹艺术,电影与电视一直血脉相连。2013年贺岁档,影院先后上映了《人再囧途之泰囧》《西游降魔篇》,这两部电影刷新了中国电影的票房。因为这两部电影的艺术水准与本文无关,在此不再多做赘述,笔者所要强调的是,这两部获得超高票房的电影无一例外都是喜剧类型。轻喜剧的路子是在与消费者磨合中探索出来的,是对观众消费心理与习惯的总结。电影票房最能反映出广大观众的消费需求。英国作家约翰·埃利斯说:“电视是国家和民族的私生活”,比之于电影,电视剧更加贴近普通观众的日常生活。作为特殊的私生活,电视剧不仅凝结了创作集体共同的审美理想与审美感悟,还试图契合受众对国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与文化消费观。

  事实上,喜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一直都是社会的安全阀,通过对现实生活中阴暗面的嘲讽,宣泄人们的不满情绪。电视剧《劝和小组》就没有粉饰太平,而是真实反映出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阴暗面,比如成就虽然毕业于名牌高校且才华出众,但在报社中却因为性格孤傲受到了领导的排挤。领导甚至还任人唯亲,试图找茬将成就辞退,以便安排自己的侄女,尽管最后结果没有如他所愿。又如费俞是出身贫苦的穷三代,没有见过太多世面,在与富家子弟齐康竞争追求香菱的过程中受尽排挤,并闹出了不少笑话,却最终用真心赢得了爱情。轻松戏谑的剧情反映出社会某种不良现象,受众平时在现实生活中郁积的愤懑情绪在嘲讽对象身上得到代偿性宣泄。而成就和费俞在遇到困难时乐于自嘲、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却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影响,让他们自觉地调整自身欲望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现实冲突得以缓解。北京卫视播出的《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Ⅱ》延续了上一部的轻松风格,主要展示的是日常家庭生活中出现的小误会、小插曲。青年夫妻因为都是独生子女,即使年近三十,心智依旧未成熟,依旧保留着青春期的毛躁、叛逆和冲动。父母因纷纷踏入更年期的门槛,一方面希望孩子变得成熟,另一方面对孩子们大加干涉。家庭是社会组成的最小单位,千千万万的结构相似的家庭细胞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共同的问题。“代沟”横亘在两代人之间,叛逆的年轻人反感老一辈的古板,熟谙世事的长辈们总担心孩子们的单纯幼稚,这些矛盾用轻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时,人们就可以在观看中发泄郁结于心中的不满,并在相视一笑中理解宽容彼此。可见,近期热播的家庭伦理剧给我们带来了惊喜。这些作品并没有为了幽默而幽默,为了讽刺而讽刺,剧情紧贴生活,接地气,演绎普通百姓按部就班地上下班和平常的家庭生活。支撑全剧的不是曲折离奇的故事,而是一家人的相亲相爱与乡亲邻里之间相互扶持的温馨。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重视引领好各种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倾向,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必须及时了解思想理论领域的各种倾向性问题,认真分析各类社会思潮的本质特征、主要内容、表现形式、现实影响、形成根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许多现实题材的电视剧是社会和生活的一面镜子,同样更是大众的思想导师和知识来源地,成为时代精神的风向标。优秀的电视剧会在内容上秉承传统文化,并积极反映社会现实。电视剧创作既能实现自身文化生态平衡和繁荣发展,也必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自身独特的贡献。中国电视剧审美文化的理想,就是要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成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提升观众的精神素质、促进人们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当成一切艺术创作和鉴赏的宗旨。这就要求影视艺术家坚持“二为”“双百”方针,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宝库中汲取精华。既立足本国又放眼世界,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着力表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着力表现人民的大情大义和人间的亲情真情,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倡导和谐理念、讴歌真善美的优秀作品。中国电视剧作为文化的载体,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然担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职责,承担传播传统文化、普及历史知识、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作品当中,提高广大观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因为电视剧除了具有一般的文学功能外,还肩负着传播历史精神,挖掘民族智慧,塑造民族灵魂的重任。我们将其提升到审美价值的高度进行观照,这对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对社会转型期重铸民族精神,无疑有着深远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大力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的21世纪,各民族都希望保持自己特有的文化特征。我们的电视剧创作者和研究者应该积极参与这个历史进程,重新整合民族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崇高的人文传统,为重铸我们民族的英魂注入新鲜的血液。中国电视剧要高扬先进文化的旗帜,海纳百川,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推向世界。通过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重建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重塑现代民族魂,从而使中国文化在走向世界、与世界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和魅力,并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注入持久的文化支撑力,加强熔铸现代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的力度,勇于承担呼唤社会良知的角色,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和精神境界做出不懈努力,为中国文化现代化和民族理性精神的形成作出贡献。

  一、整合优秀民族文化,生成民族理性精神

  约瑟夫·奈认为,中国在经济上的巨大成就就是软实力得以提升的重要根源,是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45]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源远流长且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进程创建和传承的历史结晶,是维系国家统一和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还滋养了世界其他民族。

  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形态在生存和发展的历程中必然会形成自身独有的审美文化。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比如倡导礼仪,讲究孝慈,尊师重教,勤奋节俭,淳朴厚重,宽厚待人,自强不息,崇尚和谐,信奉天人合一,讲究顺其自然;不突出个人,注重集体主义精神,强调对国家和集体的无私奉献精神等。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筛选与积淀,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机体血脉与精神力量,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产生了历史的凝聚力与推动力。“正是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的长期熏染、代代相传,使整个中华民族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渐趋认同,才形成了一种民族的风骨和气度,培养了一种民族的品格和精神,并逐步发展为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46]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理想信念、生存智慧、生存方略等,作为一种既定存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民族性、前提性、根源性、母体性等重要意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具有民族意义,还有着比较深刻的国际意义。美国前总统里根1982年8月27日在写给于旧金山举行的祭孔大典筹委会主任委员朱正介的信中强调:“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揭示全世界人类丰富的做人处事原则。”[47]孔子的伦理学说,必将成为未来建立人类共同伦理的思想基础和根本内容。季羡林先生把中国文化的特点归纳为:“唯求实用,不尚玄虚,貌似浅显,实亦邃密,整体思考,枝叶兼及,允执厥中,不务偏激。”[48]中华民族是虚怀若谷、善于吸纳人类文化遗产的伟大民族,有着海纳百川和吸收涓涓细流的宏伟气魄,她兼容并蓄,携精纳华,确保了文化的多样性与生命力。“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对于思考和消解当今世界个人至上、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开发以及各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幸福,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49]文化在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文化既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也是其动力源泉之所在。文化产品和文化设施承载着一定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理想人格的确认主要表现在人生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取向上。黄会林认为“就是在今天,中华传统文化所推崇的自强不息、至大至刚、讲仁义、重气节、尚礼仪的伦理价值观,追求顺其自然、因性而行、顺性而动、保持人性完美无缺的生活原则,求仁得仁、反身而诚、乐以忘忧、目击道存的生活方式,以及追求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强调人的自觉与奋斗等,不仅通过学者文人,而且通过对广大平民百姓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的渗透、潜移默化、代代相传,而最终熔铸进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并决定着民族审美心态的构成。”[50]民族审美文化与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构建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人格,中国电视剧创作承袭这一美学追求,既要批判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要融合借鉴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不断丰富自身内涵,把劝教和娱乐的功能与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共同完善对社会与个人生活的视听诠释。

  1994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主旋律的内涵作了界定:“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主旋律电视剧自觉遵循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文化传统、艺术品质和文化趣味,突出东方民族的人格力量和民族智慧,强化民族文化特征,凸显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十六大精辟地将之概括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张岱年认为:“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51]在全球化语境下,诸多电视剧肩负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表达爱国主义精神的使命,通过再现中国曾经的辉煌历史寄托国富民强的希望。民族精神是主旋律电视剧的灵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当代电视剧内在的美学要求。像电视剧《努尔哈赤》《大宋提刑官》《太平天国》《成吉思汗》《孙中山》《中国命运的决战》《长征》《八路军》《省委书记》《忠诚》《江山》《闯关东》《中国地》等电视剧,从古代到近现代,从中国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建设,再到改革开放,这些电视剧佳作为我们展现出一部生动真实的中华民族奋斗史、新中国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前进史。不管是再现历史还是反映现实,不管是重塑伟人还是书写平民百姓,不管是正剧还是悲剧或喜剧,它们都自觉坚持以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为指导,努力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其中充满着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新中国的光荣感和改革开放的成就感,蕴含着丰厚的思想意趣、审美慰藉和价值取向,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开启民智、润泽受众心灵的最佳教育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讲仁义、倡忠勇、重孝悌、守诚信、尚正义、求大同等思想,在诸多电视剧作品中都有所表现。比如电视剧《闯关东》塑造了朱开山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平民英雄,他不畏辛劳、坚强隐忍、以德报怨、温良谦恭、以大局为重,他身上汇集了中华民族的仁、义、勇、智、信等多种美德。

  在众多的电视剧中,大量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为弘扬民族精神、展现中国文化魅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们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表述的重要内容,把曾经风干的历史以鲜活生动的故事形态展示出来,使观众切身感受到有着鲜明民族色彩的民族精神。丁关根曾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定位为“题材重大、主题严肃、思想深刻、形式独特、影响广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艺事业的重要创举,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他还进一步指出:“要进一步繁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真实反映中国现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和丰功伟绩,努力塑造可歌可泣、栩栩如生的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让亿万人民在审美愉悦中了解党的辉煌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使之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最形象最生动的教材。”近年来,一批以抗战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和历史题材电视剧如《长征》《日出东方》《中国命运的决战》《新四军》《八路军》《抗日名将左权》《杨靖宇将军》《茶马古道》《吕梁英雄传》《格达活佛》《雄关漫道》等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批优秀作品犹如一首首气势恢宏的黄钟大吕式的爱国主义进行曲,以历史的真实性、思想的深刻性、艺术的丰富性、情节的生动性,深深打动感染了广大的电视观众,成为近年来革命和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丰硕成果和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活动的一大亮点,为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培养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任和热爱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电子媒介解读历史是这个时代对历史的一种解读方式,它可以实现历史内容的历时性和形式的共时性之间的张力之美,增加观众和历史的沟通,对全体公民尤其青少年开展铸造民族灵魂、加强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尹鸿认为:“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在党史上记载的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那些改变了历史进程、走向的事件都几乎陆续被改编成了电视剧,中国近代现代历史上所有曾经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也几乎都成了电视剧题材,无论是以‘记事’为主的文献性电视剧,还是以‘记人’为主的传记性电视剧,它们都将视野投向今天正直接传承着那段创世纪的辉煌历史和今天还记忆着的那些创世纪的伟人。历史在这里成为一种现实的意识形态话语,它以其权威性确证着现实秩序的必然和合理,加强人们对曾经创造过历史奇迹的政治集团和信仰的信任和信心。……主流政治期待着这些影片以其想象的在场性发挥历史教科书和政治教科书无法比拟的意识形态功能。”[52]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帮助人们了解历史、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等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们以娴熟的电视语言,以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表达爱国主义精神为叙事视角,用现代意识观照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文化血脉,塑造英雄形象,激发观众的崇高美感,在审美现代性和国家意志的传达上找到了契合点,体现出电视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于反思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而具有一种空前的历史深度和文化内涵,在全球化语境下,在抵制西方文化霸权的进程中功不可没。因为对我们自身而言,了解中国历史最便捷的形式就是戏剧,尤其是历史电视剧。历史电视剧在中国大陆的收视率常常居高不下,在港台也拥有庞大的观众群。全球化给中国提供了在世界面前展示自己的大好时机,入世后的中国要让西方看到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故事,历史电视剧比其他题材戏剧能更直接地担负起这个重要使命。诚如尹鸿教授所言:“它们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表达爱国主义精神为基本视角,用中国文化的历时性辉煌来对抗西方文化的共时性威胁,用以秩序、团体为本位的东方伦理精神的忍辱负重来对抗以个性、个体为本位的西方个性观念的自我扩张,用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侵略行径来暗示西方国家对现代中国的虎视眈眈,用爱国主义的历史虚构来加强国家主义的现实意识,历史的书写被巧妙地转化为对现实政治意识形态构建的支撑和传承。”[53]这类电视剧以革命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乐观主义的崇高精神奏响着社会主义时代的主旋律,显示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对广大观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观众进行了普及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写下了壮丽辉煌的篇章。

  当代都市人面临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对于理想的生活、爱情、工作等也会有自己的个性意识和追求。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市已然成为一个充满物质欲望和现实诱惑的生存空间,刚刚走出象牙塔、走进写字楼的小白领和依旧稚气未脱却要组建起小家庭的城市青年,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找寻着自己的社会坐标,也解决着那些总让他们焦头烂额的家庭问题。近几年的电视荧屏上,许多作品热衷于反映大量社会聚焦的热点,把成家立业的80后所经历的真实生活作为主要剧情,将住房、夫妻情感、婆媳关系、道德缺失等民生现象作为故事的选材,许多业界人士也称此类剧为“话题剧”。作为话题时代的电视剧,能够研究社会,紧贴现实,感受时代脉搏,并善于在剧中提出开放性的热点话题,使观众在与剧情的互动中有所思考,受到触动。[54]电视剧是个体意识和价值观的交流平台,承载着巨大的文化和思想使命,话题的选择和策划是其实现社会和文化效益的重中之重。

  表现浪漫爱情的青春偶像剧,有些也会注意到社会效益和教育意义,在时尚光鲜的外衣下,在讲述少男少女爱情故事的过程中,随着剧情的发展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把主流的思想和道德形象进行感性地表现,相对于那些“时代精神的传声筒”,那些“艺术的政治角色”,这种新型的青春题材作品作为一种社会话题剧,就不易引起年轻观众的反感,让人更乐于接受。故事精彩,画面漂亮,主题又励志,这种制作精良的影视产品往往能够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得到年老人士的肯定。

  “励志”作为现代很多社会话题剧里的主打元素,让表现当代年轻人的故事更加洋溢着朝气和活力,青春不仅仅有风花雪月,更重要的是拼搏和斗志。《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有大学生毕业后在社会的打拼,有为自己未来做主的个性,也有为自由和梦想而付出的代价,这是激励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升华后的“偶像精神”成为时代的风向标,成为现实生活中年轻人的精神导师和心灵灯塔。

  《杜拉拉升职记》作为一部现代都市剧,因为反映了励志故事和社会热点,成为形象的职场教科书,展示了职场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同事间的相互合作和钩心斗角,机遇的得到和错失,领导的赏识和考验,金钱、权力和友情等多重复杂的关系,使得许多在充满竞争和压力的职业环境中感到困惑、烦恼和无力的青年乃至中年人,得到智慧的开导和人生的启示,学会如何处理与上司、与同事的关系,如何对待职业中的得失。[55]

  集体的环境必然会有关注的焦点,有人群的地方也一定产生交流的话题,当今有不少现实题材电视剧就热衷于把剧情和现实中的热门话题结合起来,来引起一些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观众的注意。

  那些能够带来轰动效应和收视狂潮的现实题材电视剧,都离不开对当下热点话题的剖析,都和草根阶层息息相关,替他们说话、为他们抒情、讨论他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除了力求情节构建的曲折、精彩,更要在真实的取材中观照当代人尤其是当代年轻人的心理和生活状况,从而在这个大众文化时代既能取得社会效益,又能有丰硕的市场回报。

  秦俊香认为:影视艺术是一个场,一个包含了社会现实、创作主体、艺术作品和接受主体四要素在内的审美活动场。[56]在偶像形式的家庭伦理剧里,便能够看到创作主体灵活又协调地处理了四要素的关系,透彻剖析接受心理,形象表达创作心理,同时,顺应大众潮流的创作者们已经不满足于迎合受众,而是要努力引领,让接受心理跟随前卫的创作心理。观众欣赏时也不只是以看热闹的心态去观摩婆媳大战、夫妻争吵,而是能够静静思索、反观自身,越来越多的刚刚筑起爱巢的小情侣们更加能理解青春题材家庭剧里主人公的现实窘境和生活悲欢,遇到男女主角的夫妻纠纷、家庭矛盾或是工作难题时该怎样去理智解决,是他们最关心也最热衷讨论的话题。

  无论是涉及住房问题的《裸婚时代》《夏妍的秋天》《经营婚姻》,还是揭示婆媳矛盾的《当婆婆遇上妈》《婆婆来了》《媳妇是怎样炼成的》,无论是讨论新型夫妻关系的《婚姻保卫战》《夫妻那些事》《AA制生活》,还是表现异地矛盾、城乡差异的《双城生活》《婆婆来了》《新上门女婿》等,都能够从真实而典型的社会热门现象中产生灵感并进行二度艺术加工,让那些刚刚走入社会、组建起家庭的青年男女们在荧屏上找到和自己相似的物质和精神状态。这些带着浓厚话题意识的电视剧在热播中引起了广泛讨论,创作者又能在社会的急剧变迁中,不断搜集着新的选材和焦点。

  文学艺术拥有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中国人长久以来的家庭婚恋观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以及自我反观是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文化基石。不管是家庭琐事还是浪漫青春,也不管是情感婚姻还是日常生活,当家庭剧和青春剧成为一个整体后,作为一种“话题剧”,它将把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正在讨论的内容,以视听形式进行了全新演绎和解说剖析。现如今,70后已进不惑之年,90后还稚气未脱,曾经状况百出的“问题80后”逐渐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如何正确地面对人生,担起家庭的重担,已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此类剧能以客观的角度还原真实,以积极的价值观来引导观众,以正面的力量来诠释青春与责任。

  不管是百姓谈资、社会热点,还是家长里短、人生百态,不论是夫妻情感、人伦观念,还是青春梦想、爱情童话,涉及现实生活的电视剧总能将“弘扬真善美”这一积极的艺术审美取向鲜明体现在影像故事之中。中国老百姓自古以来特别喜欢“导人向善”的作品,特别热爱“真善美”的艺术形象。凡是我国广大观众广泛赞叹的经典作品,不论是小说还是戏曲,即使要批判假恶丑,也一定要树立代表真善美的艺术形象,不会让令人生厌的形象从头到尾地居于作品的主要地位。中国老百姓的这种审美心理,至今未改变多少。这就是一些以展览丑陋痞子为主,或调子过于灰暗消极的国产电影之所以不受中国百姓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数观众曾经经历过物欲与人情的激烈碰撞所带来的阵痛,他们都怀念真善美,珍惜真善美,更加向往真善美。热播电视剧便能顺应他们这一社会心理,没有过多人为地渲染生活的沉重,以免使人失去面对生活的勇气。这些作品能以极大的热情,赞颂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描写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人者和人民的保卫者,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如何弃旧图新,自强自立,战胜假恶丑,用自己的双手描绘美好的生活图景,从而激励观众对人生充满希望,充满信心。[57]

  曾获得“飞天奖”的优秀电视剧作品《戈壁母亲》便是弘扬真善美,歌颂高尚人格的艺术典范。作为一部家庭剧,该剧的特殊性在于有较大的年代跨度和鲜明的历史时代烙印。故事背景是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主要讲述的是兵团三代新老战士的故事。主人公是位平凡的山东女性,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兵团母亲”,心地善良,胸怀宽广,坚忍不拔,更是深明大义。丈夫当上团长后,给她寄去“离婚信”,她便毅然带上几个孩子千里寻夫,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却果断提出与丈夫解除包办婚姻,而且留在了那里,亲自抚养和教育孩子们成长,这是中华民族传统妇女身上的美德的体现,同样也是现代女性的大气、修养和宽广胸怀的形象体现。以大时代为背景表现平凡人的生活,这是家庭剧惯用的叙事方式,也是大众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艺术表现手法。这类电视剧往往能够铺展开一段漫长历史,来表现婚姻状态、家庭关系和情感态度的变化,以此来讴歌美好品质,在当今物欲横流、欲望膨胀的社会中,那些关于宽容、理解、尊重的温馨场景显得弥足珍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时代背景,也将人们心底那份对传统美德的向往唤醒,把人们都带回华夏文明最质朴、最纯真的精神思想境地。

  中国电视剧作为最受观众欢迎的一种时代艺术,必须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伦理的底线,只有更集中、更典型地凸现出人物形象审美人格的构建,才能体现出其中蕴含的民族气派、民族风格、民族气韵的厚重。这种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正是当前社会转型期急需的人文精神。观众受剧中人物形象高尚人格的感染,精神才能得到净化和升华,同时,观众也根据自己的经历来体验剧情,并和日常生活相对照,对剧中人物进行评析和批判,使自己的人格得到提升。基于这种认识,中国电视剧的生产者与创作者们无疑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要对电视剧的各种题材做深层开掘,在尽可能符合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传达一种历史的感悟,从而呼唤观众不要失去这个民族应有的精神,肩负起修复重建良好文化生态的重要责任。

  二、电视剧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自1990年美国著名公共政策专家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理论(Soft Power),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这一概念就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接受与高度重视。“软实力”除了包括理想凝聚力、道德教化力、舆论导向力、科技创造力等,也包括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而“硬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军事力量等综合国力。如果说硬实力是国家的“血肉之躯”,软实力就是国家的“灵魂之基”。软实力集中体现为文化软实力,提升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关系这个国家文化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命题。约瑟夫·奈认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来自三种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其中社会文化是最基本也是最具凝聚力的力量。文化软实力是“一种能力,是以文化、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制度安排、发展模式、外交政策、国际机制和生活方式等为基础所形成的说服力、吸引力、感召力和同化力”[58]。针对如何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国内学者提出很多建设性的观点。比如,童世骏认为:一是同步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彰显中华民族的国际自信力;二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三是结合传统智慧和现代文明,扩大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四是推进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59]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应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形成全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同时注重和谐文化建设,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陈正良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战略性、基础性因素,对国家发展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必须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荟萃世界多元精华,凝练民族文化精华,建设生气勃发的当代中国新文化,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重视文化创新,奠定文化强国基础;树立“文化国力”观念,整合利用中国深厚悠久的文化资源,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让中国产品成为中国特色文化的结晶和载体,增强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全球辐射、对外亲和力与感召力。[6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灵魂,文化发展和提升的目的是塑造国家形象、提高国家品位,是为建设国家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服务的。一个国家的品格往往蕴含在自身的传统文化中。中国的品格就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特殊品质。[61]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不仅要重建文化自觉,还要整合国故、传承国粹、守正创新。

  刘延东同志曾强调,必须发展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先进文化,使之成为现代化强国的力量源泉,并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6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可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还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意识形态导向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力量。

  美国通过强大的新闻帝国、好莱坞电影巨制、百老汇歌舞、麦当劳快餐、万宝路香烟、可口可乐饮料等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产品践行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美国学者弗莱曼认为,在当代世界向软实力世界发展的趋势中,一个正在兴起的现象就是通过大众媒介形象、大众娱乐、跨国公司和世界品牌而达成的对国家边界的入侵,在这一新的格局中,文化符号特别是影像符号的战争强力地影响着全球格局。毋庸置疑,在全球化的今天,电视剧作为承载文化责任的重要载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一个国家的电视剧能走多远,这个国家的价值观就能走多远。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的代表,在传播中往往输出的是国家核心价值观与国家形象,因此它既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回溯过去,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一次又一次地为我们验证了这个命题。韩国电视剧《蓝色生死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大长今》等,以干净纯粹的故事为依托,以清新靓丽的形式为包装来吸引广大观众,这些电视剧的核心思想是对韩国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宣传。这些电视剧在成就大批韩国明星的同时,还展示了韩国的历史文化、自然风貌、美食佳肴。故而在韩剧的带动下,韩国成为时尚的标签,得到世人的广泛认可。韩剧不仅提升了韩国的国际形象,传播了韩国文化,甚至还推动了实业经济的发展——各类韩国服饰、装饰品在亚洲地区甚至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而在韩流渐渐平息的今天,美剧又汹汹来袭,美国电视剧《老友记》《生活大爆炸》《实习医生格雷》《越狱》等,通过个性鲜明的人物、紧张复杂的剧情、精致优良的制作来吸引受众,美剧得到了各国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广泛认可。美剧一直号称自己所宣扬的是“人类精神”,其内核是“自由”“平等”“博爱”,但倘若细细品味,美国电视剧所塑造的各色人物形象都或多或少地挂上了“美国精神”的标签,其背后隐藏的则是“美国至上”的观点。美国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推广着美国文化,而那些极具侵略性的内核精神在电视剧的包装下显得鲜活生动,对其他国家的人民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因此,对我们而言,创作出优秀的电视剧,对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意义非凡,甚至可以将其上升到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上。

  三、我国电视剧创作现状

  1.生产大国,产量世界第一

  中国电视剧生产总量远远超过世界上其他主要的电视剧生产大国,生产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据国家广电总局年度统计资料,总体而言,这几年中国的电视剧产量没有太大的变化。2009年是21世纪以来唯一一次减产的年份,该年共生产359部11469集电视剧,比2008年略有下降。在经历2009年的短暂下滑后,我国电视剧产量在2010年出现强势反弹,总产量高达14685集,创下五年来历史最高纪录。随后2011年,产量依旧高歌猛进,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469部14942集,较2010年产量上涨1.75%,再创历史新高。

  从电视节目出口的角度来看,电视剧也是出口主力,其出口总额仅次于我国动画片出口,排在第二的位置。2009年,电视节目出口总额中动画片占51.9%,电视剧占34%,纪录片、文艺专题类只占14.2%。出口的电视剧类型比较单一,多以动作片和古装剧为主。如2008年,乘着奥运的东风,作为动作片与体育题材剧的杂糅作品《李小龙传奇》在海外市场连创佳绩,海外版权已经卖到约10万美元一集。我国电视剧的海外市场多局限于亚太地区,欧美市场海外发行通常不足总份额的5%,然而《李小龙传奇》的欧美市场竟然占到海外发行的67%以上。这部电视剧在全世界范围没有一个销售盲点,除了亚太地区、欧美地区外,甚至连非洲地区、南美地区都有电视台来洽谈购买。

  2.出口量小,市场份额较低

  尽管我国早在2003年就已经成为电视剧年产量第一大国,年产量是位居电视剧国际贸易份额首位的美国的3—4倍,但国家广电总局2005年到2011年的中国电视剧全年进出口总额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在电视剧出口方面一直呈现出贸易逆差,相比欧美甚至日韩等电视剧出口强国一直都相形见绌。以2008年为例,该年我国电视剧出口总额仅为7524.95万元,这个数字仅仅与韩国电视剧出口到中国的贸易额基本持平。据称,韩国电视剧当年的总出口额为1.0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7亿),中国大陆是日本、中国台湾之后的韩剧第三出口地,占总出口额的10%左右。与电视剧产量呈井喷式增长不同,电视剧的出口销售额宛若逆水行舟,不进反退。近几年来,海外销售量下降趋势明显,海外销售总额仅占全部销售总额的5%左右,而且售价与美剧、日韩剧相比,相对低廉。

  除了出口贸易额与其他电视剧出口强国存在明显差距外,我国电视剧的出口范围也非常局限,这直接导致了其传播力与影响力都非常局限。我国电视剧的主要销售地局限在亚太地区,以中南亚地区为主,该区的销售量占据了全部出口份额的2/3。即使在亚洲地区,我国的电视剧出口贸易也不占主导地位,而是跟随在韩国与日本之后,排在第三的位置。由此可知,我国的电视剧作品并没有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我国真正打入国际市场的电视剧精品也是凤毛麟角。

  四、电视剧创作与国家软实力提升之策略

  1.抹平文化鸿沟,宣扬“终极关怀”

  文化软实力不仅是指文化本身所蕴藏的内在价值,更是指一种通过广泛传播后被他者所认同的文化力量。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进行电视剧创作的目的就是让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广泛接受,并在潜移默化中被电视剧中所蕴藏的核心价值观所影响。

  我国电视剧创作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两极化现象:国内优秀剧集走出国门遭冷遇,而国际反响良好的剧集国内无人问津。长期以来,国内的大部分电视剧创作者在创作时都没有将国外观众的接受能力纳入考虑范畴,只是在电视剧创作完成后才思考是否能向海外发行推广。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大多数地区的海外观众都难以理解我国电视剧的内容。例如在国内获得广泛好评的《亮剑》《潜伏》就难以走出国门,原因就是外国观众对中国的近代史几乎一窍不通,他们的文化氛围也很难欣赏中国梁山好汉式的草莽英雄,更对国内纷繁复杂的办公室政治一头雾水。由于缺乏共同的社会历史熏陶和心理积淀,使得国内的许多优秀剧集难以走出国门,只能关起门来,孤芳自赏。而与之相反,许多国际反响良好的剧集,例如2005年获得艾美奖(美国电视最高奖项)的《为奴隶的母亲》和2008年获得艾美奖提名的《等郎妹》等作品都不被广大国内观众熟识。仔细观看这些作品,就能发现,它们还是在通过展示旧中国的阴暗落后来迎合国外观众尤其是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而不是以人类共通的情感来打动观众,此类作品也无法达到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目的。

  事实上人类有诸多情感是共通的,爱情、亲情、友情是属于全人类的共通情感,而生存与死亡、理智与情感、真善美、人性等更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这些属于“终极关怀”范畴的命题可以为全世界人民所共同接受。《还珠格格》红遍全球各地,是因为这部剧虽然包裹着古装戏的外衣,其内核却是对真善美的召唤。对于自由和纯粹爱情的追求,使得它能历久弥新,至今仍能散发光彩。

  我们的创作,既不应该走闭关自守的旧路,更不应该展示“东方阴暗”以讨好国外观众。而是应该在创作中,尊重国外受众的认知模式,淡化剧中的政宣色彩,宣扬人类共同的“终极关怀”,从而使国外的观众能发自内心地喜爱我国电视剧作品,并进一步接受它们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2.提升精品意识,构建国家形象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我国的电视剧产量持续提升,但事实上,每年能够播出的电视剧只占电视剧总产量的60%左右,而其中能够盈利或者保本的电视剧只占总产量的1/3左右。每年真正能形成一定社会效应的电视剧只有600集左右,更多的电视剧拍出来播不了,播出了也没有社会反响,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一方面电视剧生产已经远远高于社会需求,另一方面精品剧却供不应求。每到寒暑假,荧屏上就会有一些熟悉的形象与我们准时相约,《西游记》《新白娘子传奇》等作品甚至被几大卫视重播上百遍。所以,对我们而言,电视剧创作的首要任务不是加速前进、增产增量,而是应该放缓生产速度,重视生产质量。我们需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制作门槛,提升创作的精品意识。

  创作精品电视剧的目的当然还是为了世界能够认同我们当代的文化形象,并进一步认同我们的国家形象。我们所强调的国家形象,并不是刻板的社会政治概念,而是通过影像所构建的具有国家意义的生动形象。以美国电影《巴顿将军》为例,开篇就是巨大的美国星条旗,这种标志性的符号与人物相连,就会让普通受众在认同巴顿将军这个人物的同时,进一步认同“美国精神”。这种创作手法,既值得我们警惕,也值得我们学习。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小龙传奇》就是一个典范——当李小龙赢得全美空手道冠军时,他激动地冲到场地上对着全场观众反复呐喊道:“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这种呐喊,认真但不做作,国外观众会在观看中被这种激情所感染,在认同李小龙这个人物的同时也认同中国功夫文化,进而拉近与中国的心理距离。因此我们的创作者应当提升自我的创作觉悟,挖掘更多的艺术创作技巧,在创作中,有意识且巧妙地将国家形象融入电视剧作品中。通过创作这些电视剧精品,构建具有当代性的国家形象,传播我们的国家软实力。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的代表,在传播中往往输出的是国家核心价值观与国家形象,因此它既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支点。作为宣传思想战线极其重要的阵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电视剧要确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创作思路、审美趣味和主题导向,从而进一步把握中国电视剧创作规律,充分发挥电视剧在弘扬主旋律方面的重要作用,引领观众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正确地辨是非、权利弊、明善恶、扬正气、分主次、振精神、顾大局,其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各项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