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于自然的泰山文化

  泰山在文化方面的厚重是著名的,在赢得世界自然遗产的同时,也获得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

  泰山石刻源远流长,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碑刻题名之多冠中国名山之首。

  从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开始的泰山封禅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泰山文化的内涵。

  泰山女神碧霞元君成为端居岱顶、万民朝拜的福神,至今享受着极盛的香火。

      泰山在文化方面的厚重是著名的。它在赢得世界自然遗产的同时,也获得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对文化遗产有着明确的规定:凡是从历史学、艺术学和科学观点看来,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群和名胜地,均属文化遗产。那么,泰山有哪些文物和建筑群具有突出普遍的史学、科学和艺术价值呢?[图:瞻鲁台。]

      泰山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始终占有神圣的位置,在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中,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成为古老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历史学家说,泰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局部缩影;哲学家说,泰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最形象的代表;考古学家称,泰山是个大文物;文学家说,泰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而老百姓则说,泰山是座神山。

      应该说,泰山作为中华民族朝拜的神圣大山,从黄帝始祖开始,就贯穿了整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全过程,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座大山所无法比拟的。虽然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太阳崇拜、东方崇拜、大山崇拜,乃至东岳大帝和泰山女神碧霞元君崇拜的嬗变,而且也吸收了其他民族天堂地狱和因果报应等宗教信仰,但人们绝对是按照自己的伦理体系和道德标准,来营造这个被称为“民族精神家园”的大山的。这里既有南天门以上玉皇大帝居住的天界仙府,也有以岱庙为中心的人间闹市,更有奈河以西以蒿里山为中心的阴曹地府,完全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与死的辩证式理解。而在这个浓缩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精神家园”当中,帝王封禅则是其浓墨重彩的一章。

      上古时期的君王,为了监督控制各路诸侯,表明自己禀受天命,时常对他的疆土进行巡狩,每到一地,便登上域内的高山焚柴祭天,并望祀其他名山大川,于是有了上古七十二帝封禅泰山的说法。到了公元前2世纪的战国末年,七雄之一的齐国在“五德终始说”和泰山崇拜的基础上,创立了“封禅说”,将一般的大山崇拜改制为天命转换、改朝换代而举行的政治大典。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为了巩固刚刚取得的统治地位,展示他开国皇帝的龙威,同时出于他长生不死的强烈的生命意识,登临泰山,举行封禅之礼。从此,汉唐盛世、宋明以至清代的帝王,接踵而至,使这种帝王文化非常协调地融汇于厚重的泰山文化之中,为这座五岳独尊的圣山增添了一种主宰万方的帝王威严、一种万帮朝宗的中心意识、一种九九归一的正统观念,使泰山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发挥了它特有的、不可替代的凝聚、融合、稳定、统一的作用。他们的这些政治、宗教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泰山文化的内涵。[图:玉皇顶之无字碑,高5.91米,下宽1.2米,厚0.88米,传为秦始皇立。]

      当然,任何宗教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受制于当时的政治与文化条件。孔子的“中庸之道”与“和为贵”的思想,以及“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的品格,注定造就了泰山宗教文化的包容性。所以,人们今天在泰山看到的是一个儒、道、佛以及基督和伊斯兰和睦相处的宗教大家庭。道教在泰山上下安营扎寨,儒教和佛教在山上也相安无事,而且相互渗透,共同发展,以至泰山普照寺里的元玉和尚提出了“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的处世哲学;此外,远道而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也在山下的泰城找到了归宿,这是其他名山大川所不具备的。

      不过,在泰山,土生土长的神仙还是占据着绝对优势。由于“天”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人们把代表天的最高神灵玉皇大帝供奉于泰山的最高处,而既主生又主死的泰山神,民间则习惯上认为是玉皇大帝之孙,中国的封建皇帝在封禅过程中,曾多次加封其为“天齐王”、“仁圣天齐王”、“天齐大生仁圣帝”,成为上天在人间的使者。只是到了宋代,泰山女神碧霞元君出现以后,才逐渐取代了他延人子嗣、消病祛灾的职司,成为端居岱顶、凌驾于泰山神之上、万民朝拜的福神,至今享受着极盛的香火。[图:气势恢弘的泰山石刻。]

      人们在进行这些政治、宗教和民俗活动的过程中,为泰山创造了显赫辉煌的建筑文化,并且始终贯穿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和审美思想。泰山所有的建筑都陈列于从下而上的“朝天”序列上,人们由通天街起步,到遥参亭、岱庙坊,经岱庙至岱宗坊,有一条轴线将它们串连在一起,以至延续到极顶。人们从一组组肃穆庄严、华彩流溢的辉煌建筑中,在心理上得到沉淀和净化,生发出一种崇高的膜拜之情;从岱宗坊至红门宫、万仙楼、壶天阁、中天门、升仙坊,一直到南天门,是具体的登天阶段,相当于漫长的苦度修炼过程;南天门以上,包括天街、碧霞祠、玉皇庙,则是具体的朝拜阶段。这里首出万山,正临绝壑,云缭雾绕,仙气弥漫。在这种神秘的梦幻境界中,古代帝王完成了君与神的对话。在这一“朝天”过程中,无论是岱庙天贶殿那样华贵庄严的皇家建筑,普照寺、碧霞祠那样幽深整饬的宗教建筑,还是五松亭、梦仙龛那样玲珑别致的风景建筑,它们都紧紧扣着“朝天”这一主题,成功地利用周围的环境来造成一种氛围、一种境界,烘托和加强步步登天的意念,使建筑功能与环境达到高度的统一,特别是南天门的营造,巧妙地利用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轮廓分明的低凹地形,构成了虽为人工所创,却宛若天门自开的特殊效果,成为泰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的典范。

      而泰山新造的人文景观,仍然沿袭了这一建筑理念。天外村广场的构筑,正是在西溪“一川烟景合,三面画展开”的背景前,以现代人的视角,对泰山文化进行了浓缩;无论是“天圆地方”的精思巧构,还是轻描淡写的42幅泰山诗意图;无论是气势恢弘、虎虎生威的12根龙柱,还是长达27米、宽3米精雕细刻的帝王封禅图,都无不渗透出那种融合于自然之中的、自觉的人文精神,以及它的质朴与厚重。[图:泰山天地广场上的龙柱。]

      除了建筑之外,在泰山文化的诸多层面中,还有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那就是石刻。泰山石刻源远流长,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碑刻题名之多冠中国名山之首,成为一处天然的书法展览,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一方面,泰山石刻涵括了整个中国的书法史,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而且珍藏了像秦朝的《李斯碑》、汉代的《张迁碑》、《衡方碑》、晋代的《孙夫人碑》,以及北齐的经石峪《金刚经》大字和唐朝的《纪泰山铭》等一大批名碑。另一方面,泰山石刻还有极高的文献史料价值,从秦始皇的一统天下,到南北朝的战乱纷争,从汉唐盛世到北宋朝的没落,乃至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元明清各代,无论是帝王将相的封禅祭祀之举,还是平民百姓的朝山之愿;无论是文人墨客对秀山丽水的吟唱,还是官逼民反、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从泰山石刻的文字中都有准确、可靠的记载,这些都是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料。此外,泰山沿途众多的摩崖石刻,或托物咏志,或题景留名,或赞泰山拔地通天之雄,或颂幽奥旖旎之秀,使自然之美融合在石刻艺术之中,石刻艺术又浑然于自然之景,成为连结游人与自然山水的纽带,充实丰富了泰山美的内涵。

      泰山丰富多采的文化为其增添了夺目耀眼的光彩,让游人驰神于大自然清幽雄奇之美的同时,感悟到人文之美的灿烂与厚重,这自然得益于泰山的崇高与伟大,更得益于炎黄子孙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智慧和灵气,泰山文化所包含的高韵觉悟与璀灿壮丽的崇山峻岳融为一体,使世人在展读这部不朽巨著的时候,来充分品味自然山水的美,感悟人文情思的真,体验哲理意蕴的善。正如世界遗产专家卢卡斯先生所说:“泰山兼有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价值,这是个好特点。这意味着中国贡献了一种特殊的、独一无二的遗产”,“泰山把自然与文化独特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人与自然的概念上开阔了眼界,这是中国对人类遗产的巨大贡献”。

  摄影/侯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