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的家庭教育汇总十篇

  高中学生的家庭教育篇(1)

  很多家长与小孩越来越难沟通,小孩也不愿意多跟父母交流,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沟通交流方式不正确。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首先要求家长放下“家长权威”,忌讳命令式的说教育以及武断式的批评。其次,要有耐心去倾听小孩的心声,给小孩解释与辩解的机会与权利。因此,建议每当周末小孩回家时,父母尽可能一起陪伴小孩,过好家庭生活,一起聊聊家常,耐心听听小孩在学校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想,了解小孩学习情况等。父母适时地对小孩所说事情进行分析与引导,结合社会问题对小孩进行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对小孩学习,不要只盯着分数不放,多问问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老师和同学关系等。这样,小孩就会感觉到父母尊重他(她)的意见与感受,体会到家庭的温馨与关心,享受到与父母交流的快乐,自然而然地喜欢与父母进行交流。同时,父母还要注意一点:当小孩在谈学习时,如果总是把学习不好的理由归咎为客观原因(如受周围同学影响,老师不好等),这很有可能是自己小孩在学习中出现了思想问题,这时就要清醒地判断,指出小孩本身存在的问题,或者及时与班主任了解情况,再进行引导和教育。

  二、做榜样型父母

  一是过有规律的生活,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现在绝大多数高中生喜欢做“夜猫子”,这些“夜猫子”除了小部分是在加班加点用心学习外,大部分是在聊天、玩游戏,甚至有部分男同学深夜仍在宿舍喝酒、打牌,部分女同学则在聊天、唱歌,不仅严重影响了自己,而且还影响别人学习和休息。这些“夜猫子”周末在家都有熬夜的坏习惯。要使小孩养成有规律、健康的作息时间,父母就必须以身作则,形成良好的家庭作息习惯。

  高中学生的家庭教育篇(2)

  概念综述:留守学生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务工,孩子却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学生;单亲家庭学生是指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死亡或离家出走,生活起居由父亲或母亲单独照顾的学生。教育策略就是如何帮助这些孩子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的相应对策。

  社会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他们的子女成为留守学生;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单亲家庭孩子也随之增多,“隔代教育”现象突出。

  现实背景: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存在消极、孤独、自卑、逆反、报复等不良心理问题,已成为制约学校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

  鉴于以上背景,我们的研究课题《农村高中“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群体的教育策略研究》应运而生。

  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农村高中――临澧县一中“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群体的教育策略。

  三、研究综述

  当前国内外对留守和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现状问题已有四方面的研究:①介绍了国内外的概况。②对他们教育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梳理。③教育问题的成因。④教育对策的研究。

  四、研究意义

  1.实践意义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消除和解决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在学习、行为、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利于丰富、完善和发展相关理论,促使学校问题学生大面积减少。

  2.研究价值

  该课题的研究,可以实现对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群体中的后进学生的转化,培养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给其他学校乃至全国留守和单亲家庭学生问题的研究提供借鉴。

  第二部分 理论依据

  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在情感上平等对待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的同时,注重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

  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要使学生成为健全的人,不仅要做到“传授知识”,而且还要通过传授知识去实现“人格的建设性变化”。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受益终身。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共性和个性关系原理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既是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的集合,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矛盾的共性,同时又各有自己的个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部分 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教育管理机制,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实现“学生成才、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目标。

  二、研究内容

  1.调查、统计学生群体的家庭背景、学习状况、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法纪意识、心理状况等情况,分析现状。

  2.制定、完善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评价量表,分析不良行为习惯、心理形成的原因。

  3.探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

  4.针对学生群体存在的各种问题,探究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5.分析实施有效教育策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制约因素,探究预防和处理学生各种问题的有效措施,健全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

  第四部分 研究的措施与做法

  一、研究方法

  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4月)

  启动、筹备、组建队伍,设计总体方案并组织论证,确定课题研究方案,制定第一阶段具体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3年10月)

  本阶段是研究的关键阶段,必须抓好每一个环节。这个阶段收集到的资料和得到的结论,对整个研究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验收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5月)

  聘请专家进行终端结题论证,接受上级对本课题研究的评估,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并使之在临澧县乃至常德市各中学推广,发挥其社会价值。

  三、措施与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明确指导思想

  我们采用了个别钻研、集中校本培训与学习、专题报告、会议交流等方法,狠抓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标准理论、新课改理念的系统学习和外出培训学习。

  2.收集整理课题相关资料,形成案例

  每学期,课题组专门给每一位教师配发一个笔记本,进行业务笔记的记载。同时,学生科给班主任发放一个德育工作手册,要求班主任对他们的教育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记载,形成案例资料。

  3.“四个结合”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

  (1)把“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法”等四种教育科研方法有机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

  (2)按照“整体―分块―整体”的整合思路,规划实施研究的具体步骤。

  (3)把“个人研究”与“集思广益”结合起来,发挥每一个研究教师的研究潜能。

  (4)把每周星期四的学科常规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活动结合起来,科学安排研究时间。

  4.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是课题研究的保障和经验来源

  (1)通过个案研究、追踪记载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校园网络信息传输,搭建“教师―学生,学生―学生,教师―教师”的互动平台,“教室―网络,教师―网络,学生―网络”的联系平台,“教师―家长,学校―家长,学生―家长”的沟通平台。

  (2)开展课题组教师研究经验交流会,每周星期四下午为交流会时间。

  (3)课题组把课题研究中积累的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经验,放到校园网“烛光专辑”栏目。

  第五部分 研究结果与结论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方面

  了解农村高中“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群体的学习、行为、生活、心理等现状,按照群体、性格、成绩行为、心理健康程度等方面总结了这一群体后进生的类型及表现形式,按照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总结出问题形成的原因。

  二、课题研究的策略方面

  1.掌握了较为科学的研究、教育方法,初步形成了一套操作性较强、具有实效性的教育策略,即分类指导、目标激励、榜样引领、自我管理、亲子沟通等五项策略。

  2.通过研究,建立了农村高中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制度、家长培训制度、教育评估制度、教育帮扶制度、学校寄宿制度、家访制度等六种制度。

  3.形成了优化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激励教育、文化氛围教育、分层教育、专题主渠道教育等五类教育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方面

  培养了一支较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撰写了一些较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案例、论文和报告。

  第六部分 研究成果及反响

  一、研究成果

  1.课题的研究明显改善了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群体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课题的研究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改善了学生的人际关系,在近三年学校学考、高考中学科成绩优秀率、合格率均进入了常德市先进水平。

  2.构建了破除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问题的教育转化体系。课题组根据研究内容总结出了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问题的社会、家庭、学校三大方面的原因,提出了五项策略、六种制度和七类措施的综合教育转化体系。

  3.撰写了大量论文、案例,形成了一个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优化的研究资料库。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发表并获奖的论文共有105篇,并形成了论文集。撰写了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成长的教育案例与故事个案近百篇,并形成教研资料库。

  二、社会反响

  1.校内反响

  (1)教师反响。增强了教师关于如何教育好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的研究意识,为推动教师行动研究常态化提供了新的途径。

  (2)学生反响。本课题的研究,使学校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在全体学生中受到普遍关注,这一弱势群体不再受到忽视,而是受到同学学习和生活上的照顾。

  2.校外反响

  (1)兄弟学校反响。几年来,我们接待来自省、市各级领导及石门一中、常德市二中、七中、汉寿一中、桃源一中、澧县一中、慈利一中、田家邴实验中学等兄弟学校专家、教师200多人次来我校参观取经。

  (2)家长反响。通过“家校通”网络平台,由班主任向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的家人进行联系,使远方的家长能及时了解各自的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并相互交流教育体会和经验。

  (3)各界反响。爱心人士积极支持学校的教育措施,如我县佘市镇一位张姓农民,自己的女儿早已从我校考上西南政法大学,但他的这种爱心行动一直在延续。

  第七部分 问题讨论

  一、学校与社会在解决单亲家庭学生和留守学生问题上如何合理配合

  从国家、政府、社会组织的角度如何转化单亲家庭学生和留守学生群体中的问题学生?如何划分社会(政府)、家庭与学校在该问题上的责任与义务?

  二、课题组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1.课题组教师所掌握的材料有限,视野比较狭窄,理论高度并不高。

  2.对学生群体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的表现形式理解不够深入,研究工作停留于表层。

  3.将重点局限于这两类学生中的后进生,对于表现正常甚至优秀的学生反而有所忽视。

  4.消除这类学生群体的行为、心理障碍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但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

  参考文献:

  [1]张俊良,马晓磊.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留守学生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农村经济,2010(3):102-105.

  [2]胡慷,周琳,胡罗斌.道德教育与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8).

  高中学生的家庭教育篇(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创新,人文关怀不断渗入。我们需要认真了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现实情况,尤其要弄清教育实践中人文关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正确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改善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人文关怀现状。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呈现出新的变化,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观念、方式等方面凸显出不足。

  1.缺乏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主要是依托学生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思想辅导和业务指导的管理模式。在这种工作模式下,学生工作者和教育者往往更多地以自我为中心,一味地教育与灌输,未考虑对方的情况和感受,造成师生关系不平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以人为本价值原则和工作原则,缺乏对学生的人格与尊严的重视,很少考虑他们的实际感受。

  2.忽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需求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社会原因、家庭原因、成长经历原因等客观因素形成了一些消极特征,而这些消极特征使他们目前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有自己的心理需求,而这种心理需求往往较普通群体更强烈。在忽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定心理需求基础上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定是盲目的,缺乏指导性和针对性,结果自然实效性不高。

  3.缺少预防性和个体性教育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艰巨而复杂,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面临的情况各有差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有条理而细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少有人真正研究问题背后的原因及规律,并且很少有人精心设计活动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性,发掘这些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能真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防止问题的产生。

  4.缺乏创新的工作方法

  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伴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为此,我们必须根据新的形势,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发现新情况、新问题,采用专业化的工作方法,通过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开辟新途径,提高工作质量,设计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构架,拓展工作空间。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现状的原因。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社会方面的因素

  (1)两极分化现象

  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我国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快速而又稳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但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区域之间或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呈两极分化现象。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子女就学,造成学生中贫富差异较大。

  (2)市场经济效应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行为变得空前活跃。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也有负面效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一些不良因素的产生,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势必受到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成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障碍。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行为的规范和引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不能全面认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各界都已认识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却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看得不透彻,缺乏深刻的认识,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很少与这些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因此并没有真正调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性,对他们的真实思想动态不能很好地掌握,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2)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的实践探索不够

  近年来,研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成果日益增多,但主要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资助方面的成果,具体针对这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颇少,且研究缺乏系统性与实用性,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显著,对于人文关怀上更是缺乏创新。

  3.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因素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从教育者自身的条件、爱好出发选择教育方法,而不考虑受教育的内在需求、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思想水平和接受能力,不注意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受教育者的实际利益、社会规范与受教育者自身的成长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定位上的偏颇是导致其长期以来不能深入人心,不能充分实现其应有的人文关怀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说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

  4.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体方面的因素

  (1)家庭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家庭教育。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也是思想行为形成的最早最重要的基地。可以说,家庭教育对个体性格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调查中,有56.1%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经济压力是导致心理压力的最主要原因。在个别访谈过程中,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谈及自己的心理感受时说:“心情总是很烦,无论谁帮忙总是摆脱不了”。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思想与行为。

  (2)自身的因素

  第一,认知观念。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从小生活在外部刺激单一的生活环境中,思维模式相对单调。进入多元化的大学生活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刺激,原有的思维模式无法适应现实情况。因此,与普通学生相比,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识和处理问题上更容易表现出片面、幼稚、极端性的特点,也更容易产生一些思想行为问题。

  第二,个性特征。在同样强度的外部刺激下,不良的个体特征可能会增加心理或行为问题产生的可能性;相反,良好的个性特征能使个体免于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有着很深刻的根源。也有不同方面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狠下工夫追根溯源,了解透彻了才能将人文关怀很好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368-372.

  [2]萧焜焘.写在《自然哲学》、《精神哲学》前头[J].自然哲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106-110.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2004:9.

  高中学生的家庭教育篇(4)

  台湾政府对“家庭教育”的内涵做了明确解释。“《家庭教育法》”认为,家庭教育涵盖亲职教育、子职教育、两性教育、婚姻教育、伦理教育、家庭资源与管理教育、其他家庭教育事项七类[1]。“《家庭教育法实施细则》”进一步解释:亲职教育指父母职能教育;子职教育指子女本分教育;两性教育指增进性别知能教育;婚姻教育指夫妻关系教育;伦理教育指家庭成员相互尊重及关怀教育;家庭资源与管理教育指家庭各类资源运用及管理教育[2]。台湾家庭教育内涵丰富,且贯穿幼年至老年整个人生发展阶段,具有时间跨度。同时,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交互活动,不限于长辈对晚辈的单方影响。台湾的家庭教育不是狭隘的亲子教育或家政服务,而是与塑造健康、和谐家庭有关的一切教育活动。

  二、高校家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一)培养理念

  台湾“《家庭教育法》”设置的初衷是“增进家庭生活知能,健全‘国民’身心发展,营造幸福家庭,以建立祥和社会”[3]。台湾高校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法》”为根本指导,力求通过家庭生活知能和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家庭成员形成适切的相处之道。“提高家庭知能、促进家庭和谐”是台湾高校家庭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例如,辅仁大学在课程上从人文与艺术、自然与科技、社会科学等领域为学生提供全人教育,帮助学生培养基本的家庭通识教育素养,增进个人与家庭的融合;家庭成员开设幼儿、青少年、老年人服务课程,围绕家庭内容开展亲子关系、亲职关系、家庭与老人生活、婚姻、离婚与再婚家庭研究,以期为学生构建既全面又有针对性的家庭知识体系,以及缓解家庭冲突、提高家庭生活品质提供支持。[4]

  (二)培养目标

  台湾高校对家庭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较清晰的定位。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主要培养具备儿童与家庭知能的专业人士、家庭规划与评估人才、家庭教育机构的监督与管理人才、家庭问题科研人员。对上述人才核心能力的要求归根到底是专业知能、人文素养、实践能力的统一。例如,慈济大学以培养具有学前教育与托育、家庭教育、儿童辅导与特殊教育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目标,认为学生应具备的三大核心能力是专业知能、教学与方案设计能力、团体合作统整运用能力。辅仁大学在对家庭企划推广人员的培养上,以“相互了解、合作支持、压力与冲突处理能力”为核心。此外,近几年来,台湾高校开始关注多元文化与家庭教育的跨国研究与合作,力图为家庭教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扩展思路。

  (三)专业课程设置

  在课程内容上,台湾家庭教育课程是以家庭为核心,融合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多领域知识的学科体系。“《家庭教育法》”梳理了增进家人关系与家庭功能的各类教育活动,并划分为7个领域:亲职教育、子职教育、两性教育、婚姻教育、伦理教育、家庭资源管理教育以及其他家庭教育[5]。《家庭教育专业人员资格遴聘及培训办法》对专业资格人员的课程学习情况做了进一步规定,要求申请人员应修习包括家庭教育学、专业伦理学、家庭概论、资商理论与技术、家庭危机与管理等8门必修课程和19门选修课程。

  课程类型包括专业基础课,如家庭资源管理、亲子关系、婚姻与家人关系、亲职教育等课程,以专业知识的传授为主,要求学生具有专业、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体系;专业实践课,包括专业观摩和专业实习,期望通过增加实践经历、锻炼实践能力,丰富学生家庭教育技能和职前经验;研究方法课程,通过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研究的一系列方法,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以及科研问题解决能力,是提升学生家庭教育研究能力的工具类课程。

  从课程层次来看,家庭教育专业课程分为学士班、硕士班和博士班三个层次,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不同。例如,辅仁大学学士班课程涉猎广泛,除家庭教育的专业课程外,还涵盖食物学、服装学、生活设计、家庭环境等多样化的全人教育课程;相比之下,博士班课程更加精深,聚焦成人与家庭、代际关系、婚姻关系、幼儿与家庭等专题。

  三、家庭教育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

  (一)法制保障

  人才培养体系法制化是人才培养迈向专业化轨道的必要保证。“《家庭教育法》”为台湾家庭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台湾地区将家庭教育上升到最高意志层次,通过政府力量推动家庭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特别是“《家庭教育法》”的出台打破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壁垒,使家庭教育以多元、弹性的方式融入终身学习体系,不仅提升了民众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也拓宽了其受教育途径。在教学或班级规模方面,“《家庭教育法》”规定,家庭教育专业的班级规模不得超过50人,每一学分至少为18个小时,同时不得通过密集授课或其他并班方式授课。此外,《家庭教育专业人员资格遴聘及培训办法》对学院设置、教材研发、场地及资源、教师准入资质等方面也进行了规定。[6]

  (二)高素质的教师、行政队伍

  台湾地区对家庭教育教师的入职资质具有严格要求。《大学院校办理家庭教育专业课程学分班审查要点》规定,至少有1/3的家庭教育专业课程应由本校专任教师教授,各班次授课教师应具备家庭教育专长,并符合大学任职资格[7]。另外,“《家庭教育法》”规定,各级主管机关应为推展家庭教育的专业人员、行政人员及志愿工作人员提供各种进修课程或训练。可见,不仅专任教师,其他与家庭教育有关的行政和工作人员也有义务接受技能培训,获取入职资格。此外,有留学背景的专任教师逐渐增多。仅“国立嘉义大学”辅导与资商学系拥有海外博士学位头衔的教授就占到所聘专职教授的50%。拥有丰富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对于吸纳国际教育资源、提升本土教育质量大有裨益。

  (三)社会组织机构的协同发展

  家庭教育管理机构、推广机构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机构共同构成了台湾庞大的家庭教育组织系统。家庭教育管理机构包括台湾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推进家庭教育立法、开展家庭教育推动和督导工作、组织家庭专业人员和行政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进行专业人员的遴选和聘任、进行家庭教育的科学研究、开展国际交流等。家庭教育推展机构包括各县市的家庭教育中心、社会组织以及中小学校,主要负责正式课程以外的家庭教育、适婚男女的婚前家庭教育、亲职关系的咨询辅导、家庭与社区咨询等。高校是家庭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机构,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受到其他相关机构的有效支持。例如,台湾高校依托各县市家庭教育中心,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平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家庭教育理念,丰富家庭教育问题解决策略。特别是对于致力于教育咨询辅导与推广工作的学生而言,家庭教育中心无疑是宝贵的职业体验场所。此外,社会教育机构也通过举办教育宣讲活动、开展院校合作研究、互聘教师等方式,不断联合社会和学校力量,激发组织活力。

  (四)就业市场的助推作用

  在台湾,社会对于家庭教育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家庭教育管理机构、家庭教育推广机构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机构都为学生提供了专门的就业通道,且随着政府推广力度的增加、家庭问题的增多,家庭教育专业人才市场仍存在可开发空间。广阔的就业和发展前景是消除学生就读顾虑、吸引优秀生源的重要因素。目前,台湾师范大学、“国立嘉义大学”、辅仁大学、台北教育大学、慈济大学、树德科技大学、实践大学等都设置了专门的家庭教育院系,并提供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层次教育。随着行业的发展,市场对家庭教育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满足市场需求成为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和目的。

  四、台湾高校家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一)健全的法规体系

  从1945年至今,台湾教育管理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加强家庭教育,促进社会和谐”五年计划方案》《加强推行家庭教育强化亲职教育功能计划》“《家庭教育法》”《大学院校办理家庭教育专业课程学分班审查要点》《家庭教育专业人员资格遴聘及培训办法》等。上述法规在指导思想、院系建设、教师准入标准、课时和学分要求、质量监督、财政和场地支持方面都进行了规范和说明,使台湾高校的家庭教育、教学有法可依、有条不紊。

  (二)专业与职业的对接

  学校根据不同的就业倾向设置不同的课程组。例如,台湾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就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学校将职业划分为高中职家政科教师、家庭生活生产企业执行人员、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家庭教育专业人员三类,并根据每一类职业的需求设计三组平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衔接,也是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许多家庭教育的授课内容和目标也是职业资格考核的内容和目标,学生具有直接考试资格。“国立嘉义大学”指出,修完“国小”及中等教育学程的学生,通过教师检定后,可成为合格中小学教师及专任辅导教师等;修完“国中小”教育学程的学生,通过教师检定后,可报考“国中小”专任辅导教师及高中职辅导教师或高中职生涯规划师。[8]

  (三)完善的课程体系

  台湾高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首先,课程以家庭事务为抓手,内容全面,从亲子关系、婚姻教育、老年生活到烹饪、服装、家居面面俱到。其次,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辅仁大学在大三、大四阶段为学生安排了专业观摩和专业实习课,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并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此外,课程设置关注社会,立足实际需求,为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问题,开设老年与家庭课程;为满足法制社会的要求,开设家庭法律与政策课程;为平衡男女受教育问题,开设性别教育课程等。

  五、对大陆家庭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有待深入

  家庭教育内涵的演变和深化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自身认知。目前,大陆民众对家庭教育内涵的理解还存在表面化,普遍停留在“儿童学习中心”或者“儿童教育与父母再教育的整合”阶段,认为家庭教育是父母通过认识、反思和自我提高促进对儿童的教育。对高校而言,窄化认识无疑是对研究领域的切割,不仅影响生源数量,而且大大缩小了研究的受益群体。此外,在台湾,政府、社会、高校都极为重视家庭教育,认为家庭教育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责任问题。随着婚姻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家庭暴力问题、失独家庭问题的凸显,大陆有必要将家庭教育作为一种调节措施,促进家庭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矛盾的缓解。

  (二)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程度有待提升

  大陆开设家庭教育专业的高校寥寥无几,只有东北师范大学设置了“家庭教育”通识课程,并招收家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其他院校“家庭教育”专业化程度较低,一般采用如下两种设课方式,一是将“家庭教育”课程合并到“儿童与家庭教育”“儿童教育与家庭”等课程之中,认为家庭教育属于学前教育范畴,如华南师范大学;二是将家庭教育归于家政学领域,认为家庭教育附属家政服务,课程广度和深度都有待加强。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家庭教育师资力量也不尽如人意,大部分任课教师来自儿童教育领域和社会服务领域。

  (三)拓宽人才就业前景

  高中学生的家庭教育篇(5)

  在影响家庭教育投资决策的多种因素中,家庭收入是最为直接的。Schultz(1993)认为低收入家庭由于回避风险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就会减少,即使教育能够促进低收入家庭在未来增加收入。PhilipH.Brown,AlbertPark(2001)认为贫穷是影响教育投资的重要因素,越是贫穷的家庭其子女的辍学率越高。EricMaurin(2002)的结论是在对子女学习成绩的影响中,贫穷比父母受教育程度影响更大[2]。Schultz(1993)等人还对家庭经济条件变化对子女教育的性别差异影响做了实证研究。研究认为,随着父母收入的增加,他们会更加平等地在儿子和女儿的教育上分配资源,贫困家庭教育资源分配的性别不平等程度大于富裕家庭[3]。ParishandWills(1993)研究发现,一旦家庭收入水平提高,儿子和女儿的教育机会将更加平等,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女性入学率的提高,从而减小了性别差异[4]。

  (二)家庭结构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教育获得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即使在贫困和教育发展落后的地区也是如此(Mukhopadhyay,1994)[5]。在父亲决策型家庭和母亲决策型家庭,其影响程度也不同。在母亲决策型家庭中,母亲通常比父亲花费更多的家庭预算在子女教育身上,而且对子女教育投资的性别差异程度要比由父亲做主的家庭更小些(LloydandBlanc1996)[6]。Lloyd和Blbnc(1996)认为,除了收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儿童的入学率、教育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并且,一般母亲在家庭预算中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意愿比父亲强得多[7]。美国劳工部表示,对2000名居民受教育水平做调查,显示受教育水平越高,对教育开支影响越大。Becker(1981)较早注意到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之间的合作与冲突,他认为,孩子数量和质量相互影响,多子女家庭在分配家庭稀缺资源时,子女之间的利益是冲突的[8]。而后来众多学者的研究并没有较为一致的结论。在性别差异上,Glick等人(2000)的研究认为,家庭中年幼孩子的数目对女孩的教育有负影响,而对男孩的教育没有影响[9]。

  (三)子女自身学习状况

  在影响家庭教育投资决策的因素中,子女自身的学习情况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Sawada等人(2000)用“入学的条件概率”分析了巴基斯坦的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结果发现,在较高的教育阶段(指初中及以后),男孩和女孩的升学率变得具有可比性,一个突出的现象是父母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会把更多的资源分配给“优胜者”,而不是考虑他们的性别。李旻(2006)对我国河北省承德市家庭教育投资的研究认为,子女自身学习情况是决定父母对子女教育投资的最重要因素。

  二、样本描述性分析

  本文以经济理论为基本框架,从家庭教育投资主体出发,探讨影响宁夏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家庭投资决策的因素,并且试图验证家庭教育投资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宁夏灵武市农村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由于语言、交流方式的不同,为了保证调查情况的真实与完整,我们采取一对一的细致调查,并对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讨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我们共发出问卷400份,收回394份,其中,有效问卷387份,有效率为98.2%。

  (一)样本家庭基本情况

  1.样本家庭民族分类

  由于本调查地区处于民族地区,样本中少数民族比例占到了78%,为301户;而汉族家庭为22%,为86户。

  2.样本家庭父母的基本特征

  父母的年龄多集中在36岁至50岁之间,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父亲的年收入多在1万到3万之间,母亲的年收入集中在5千元以下及1万元至3万元两个区间。

  3.家庭子女基本情况

  样本家庭中拥有两个子女的家庭超过总家庭数量的一半,为216户,占有56%比例;只有一个子女的家庭数为39户,比例为10%;拥有子女数量为3个、4个和4个以上的家庭数比例分别为18%、3%和13%,可见,样本地区农户家庭仍然拥有较多的子女。在这些家庭中,有一个子女正在上学的家庭数为178户,占总数的46%;有两个子女正在上学的家庭数为182户,占总数的47%,由此可见,样本地区农户家庭中93%的上学子女家中只有一个或两个就读学生;3个子女同时就读的家庭、4个子女同时就读的家庭比例分别为6%和1%;超过4个子女一起上学的家庭数为零。

  (二)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现状

  1.家庭教育投资动机

  通常来说,能够引发农户家庭教育投资动机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了家庭的荣誉、子女或者家庭自我价值的实现、身份地位的改变以及生活更加稳定等。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农户在进行家庭教育投资的所有动机中,认为子女上学读书是为了多学知识,以后可以多赚钱的农户家庭数量最多,占总数的41%;认为是为了子女以后在城里找一份好工作的农户家庭数量占30%,位列第二;而认为是因为子女自己愿意上学的农户家庭数量只占7%,说明农户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并不是主要凭借子女的上学读书欲望;作为家庭教育投资动机的其他选项:国家政策好、可以免费上学,子女年龄小、不上学没有事情做和其他的理由的家庭数量所占比例分别为9%、12%和1%。农户家庭教育投资动机的次序情况,265户被调查家庭进行教育投资的第一动机是:子女多学知识,为了以后可以多赚钱;312户调查家庭中有145户家庭的教育投资第二动机则认为子女上学的理由是以后在城里找一份好工作;而农户家庭因国家政策好,可以免费上学,从而支持子女读书的投资动机并不显著。

  2.家庭教育投资需求

  农户的家庭教育投资需求与农村家庭经济收入以及农村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农户认为子女至少受到的教育水平和希望孩子受到的教育水平两项指标来比较家庭的教育投资需求。统计数据显示,认为子女至少受到教育水平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生以上的农户家庭数量分别为3户、52户、177户、146户和9户,而期望子女受到的教育程度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生以上的农户家庭数量分别为5户、5户、20户、162户和195户。显而易见,大部分农户家庭认为子女至少应该受到高中、大学的教育,并且期望子女能够受到大学、研究生及以上的教育。

  3.家庭教育投资负担

  我们调查了农户家庭中目前用于子女教育的费用占家庭总收入的情况。在被调查的农户家庭中,66%的家庭认为家庭教育投资只占家庭总收入的一小部分;20%的家庭认为家庭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一半;13%的家庭认为家庭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一大部分;1%的家庭则认为家庭教育投资已经超过了家庭总收入。总体上看,除了个别家庭以外,样本地区农户家庭所承受的家庭教育投资压力不是很大,究其原因则是由于国家与地区的民族扶持政策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4.家庭教育投资承受能力

  在国家与地区的扶持政策下,农户家庭子女的基础教育负担并不显著,而随着子女进入大学等高等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投资负担则将不断加大。那么,农户家庭所能承受的子女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情况怎么样呢?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农户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承受的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分布较为均匀,其中,25%的农户家庭认为自己能够承受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20%以内,30%的农户家庭认为自己能够承受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20%~30%,28%的农户家庭认为自己能够承受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30%~50%,17%的农户家庭认为自己能够承受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50%~70%,可见,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承担的教育投资支出总体水平较高。由上可知,目前家庭所承担的教育投资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情况远远低于农户家庭所能承受的教育投资支出,说明样本地区农户家庭目前仍具有较高的家庭教育投资期望。

  5.家庭教育筹资途径

  在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农户家庭都是凭借家庭收入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那么当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支付子女的学习费用时,农户家庭会选择什么途径来筹集孩子的学习费用呢?调查数据显示,77%的家庭会选择向银行贷款或者向亲戚朋友们借款,1%农户选择借高利贷来筹集子女的上学费用,4%的农户家庭为了筹集子女的上学费用会变卖家里的房子以及土地等资产,而18%的家庭选择其他途径来筹集孩子的上学费用。由于选择向银行贷款或者向亲戚朋友们借款的人数众多,我们继续调查了家庭的贷款能力,其中,只有26%的农户家庭能够向银行进行贷款,而74%的农户家庭并没有向银行贷款的能力,那么,就只能向亲戚朋友们借款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在能够向银行贷款的家庭中,67%的农户家庭认为自己能够向银行贷到5万元以内的贷款,19%的农户家庭认为自己能够向银行贷到5万~10万元的贷款,13%的农户家庭认为自己能够向银行贷到10万~50万元的贷款,仅有1%的农户家庭能够向银行贷款50万元以上。在依靠其他途径来筹集孩子上学费用的家庭中,父母表现出了极强的支付意愿,主要的方式是“宁愿自己出去打工,尽量多赚钱,努力承担子女教育责任”。

  三、家庭教育投资模型

  本研究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假定:家庭做出教育投资决策是为了收益最大化,即在家庭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教育投资的多少或与否主要取决于未来对于家庭贡献的大小。我们将家庭教育投资分为向学校缴纳的费用(学费、生活费、住宿费等)和在校外所花费的费用(文具费、课外书、课外辅导费等);假定影响家庭教育投资的因素包括:民族因素、家庭收入、教育成本、父母受教育程度、子女数量、子女性别、子女自身状况等。

  四、家庭教育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本研究的假设,我们将家庭教育投资作为因变量,将影响家庭教育投资的各因素作为自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家庭教育因素与教育投资的关系进行分析。由于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预测观测量相对于某一事件的发生概率,要求建立的模型必须保证因变量的取值为1或0,即当家庭有投资意愿时用1表示,否则为0。因此本研究选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即:log(IE)=b0+b1IF+b2LF+b3(1/CE×N)+b4HP+b5EF+b6EP+b7R+b8PP+μ通过分析可见,在各项变量中,只有子女的教育成本与教育投资存在负相关,说明子女的教育成本越高,家长的教育投资就会相应的降低。另外,家庭借贷能力、父亲健康状况、母亲受教育程度、子女教育成本、子女学习成绩等5个变量在0.1水平值上均呈显著特征,其他变量未呈显著特征;从影响家庭教育投资的重要程度看,依次是母亲受教育程度、子女学习成绩、父亲健康状况、子女教育成本、家庭借贷能力,其中母亲受教育程度、子女学习成绩、父亲健康状况、子女教育成本4项的Exp(B)值都大于1,说明当这些变量变化时,家庭教育投资发生的几率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一)家庭因素对教育投资的影响

  从分析结果看,家庭收入、民族因素对家庭教育投资决策的影响很小,这与以往诸多学者认为家庭收入与教育投入呈正相关关系的研究经验不同。造成此结果可能缘于以下因素。第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这些地区的投入越来越多,在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的收入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家庭经济差距也越来越小;第二,本研究所调查的地区靠近黄河岸边,农业、水利资源、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地区经济实力较强。在家庭收入较高的情况下,家庭的借贷能力就成为家庭教育投资决策的一个因素。从表3可以看出,家庭借贷能力与家庭教育投资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说明当一个家庭预测如果在将来为了子女教育能够承担借贷压力时,这个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就会相应地增加,即认为在将来子女教育的收益上会很乐观。

  (二)父母因素对教育投资的影响

  由于在农村地区家庭教育投资的决策者多为父母,因此父母因素对子女的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表3中可以看出父亲的健康状况与家庭教育投资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母亲的健康状况对教育投资的影响不大。这主要是由于在农村地区,父亲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其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为家庭带来较高的家庭收入,即父亲的身体越是健康,其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就会相应地增加;而母亲作为家庭收入的替代者,对家庭的贡献只起到补充作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也有明显的相关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对子女接受教育重要性的觉悟就会越高,从而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就会越大。其中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影响更为明显,如果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她在家中所承担的角色就会越重要,对家庭教育投资的主动性就越强,对子女的影响就会越大,甚至会超过父亲;反之,母亲受教育程度越低,对家庭教育投资越不利,也就是说,如果具有高学历的母亲在一个家庭中具有主要的决策地位,就会提高在子女教育上的投资。

  (三)子女因素对教育投资的影响

  目前,在家庭教育投资决策中承担主要角色的还是子女,因为子女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如果子女本身对教育不感兴趣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导致厌学、辍学,父母的教育投资就会相应地减少。子女的教育成本与父母的教育投资成负相关关系,教育成本过高会增加父母教育投资的压力,如果家庭不能得到预期的高回报,会使父母减少教育投资,甚至使子女无学可上。子女的性别与教育投资已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在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已没有明显的教育性别歧视。从以上的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子女的学习成绩对家庭教育投资决策的影响最明显。目前在农村地区,虽然家庭的生活不是特别富裕,但是大多数家庭已基本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需要。如果子女的学习成绩较优秀,父母都会不遗余力地为子女的教育进行投资,甚至不惜借贷,这也是子女的学习状况与家庭教育投资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的主要原因。

  高中学生的家庭教育篇(6)

  《指导意见》的上述分析绝非空话,而是对教育现实的本质认识。例如,多年来最令人纠结的学业压力问题,其背后不就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衔接与合作的困境吗?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潜能优势,而社会的发展也提供了更多可能和更加多样化的求学与求职机遇。如果引导得当,人人皆可成才,每个学生都可以走向成功与幸福。

  我常常遗憾地发现,遭遇成长危机的学生往往与错误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而不少家庭教育失败的父母是具有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的。决定父母教育好孩子的,不是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而是较高的教育素质,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能力。

  家庭教育指导的根本任务是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在这方面,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都可以发挥作用并已经做出许多贡献,例如,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推进家庭教育的山东潍坊模式,政府拨款妇联牵头推进家庭教育的广东中山模式,关工委牵头推进家庭教育的江苏淮安模式,等等,这三种模式的成就代表了中国家庭教育取得的可喜进步。

  《指导意见》努力推动、确立“政府主导”的原则:“各地教育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行政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可以预期,如果各级政府的教育部门逐步建立起家庭教育工作协调领导机制,就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健全机制、加强保障,将人、财、物的配置纳入制度安排,真正把政府对家庭教育工作的主导落到实处。

  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亟需一支专业化的庞大队伍。《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地教育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设立一批家庭教育研究课题,形成一批高质量家庭教育研究成果。依托有相关基础的高等学校或其他机构推动成立家庭教育研究基地,发挥各级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家庭教育学会(研究会)等社会组织、学术团体的作用,重视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家庭教育学科建设,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常务副理事长,我切实感到广大家庭和学校对科学理论的需要之强烈,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对教育实践的引领推动作用之巨大。因此,我们在系列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组建了家庭教育讲师团,将于2015年10月底从贵州开始,启动“新父母大讲堂”百场公益讲座,首先服务于留守儿童的家庭。随后举行以“教育始于家庭”为主题的家庭教育国际论坛,邀请国内外教育名家为推进家庭教育献计献策。

  现实生活告诉我们,最重要、最经常也最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主要还是要依靠教育部门及中小学幼儿园来做。因此,《指导意见》详细规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如何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如何办好家长学校,如何整合社会资源来服务于家庭教育指导。

  高中学生的家庭教育篇(7)

  一、问题提出

  (一)中等职业学校家庭教育现状

  1、学生现状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中考被淘汰的群体,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是没有通过中考直接升入中职学校,这些学生存在着学习基础薄弱;行为有偏差或者心理有偏差,更有甚者是思想品德存在缺陷。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职业学校担负着教育的重任――要将他们转化培养成有一技之长的,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合格建设者。但在转化“后进生”上,我们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而往往教育效果令人失望,我们也常常反思,如何有效教育这些“特殊”的学生。

  2、家庭教育现状

  家长普遍缺乏家庭教育指导。在高一新生入学初期,我们分别在学生和家长两个层面进行了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职业学校学生家长大部分缺乏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

  3、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困惑

  困惑一:学生生源区域广。我校是一所市属职业学校,面向全省招生,也有少部分为外省学生,学生生源分布广而杂的特点,给我校的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和制约。困惑二 :家长层次差异大。职业学校学生家长的素质和文化层次普遍不高,家庭环境、家长教养方式及家长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异,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意识观念淡薄。

  二、研究策略: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途径与实践研究

  (一)中等职业学校做好家庭教育指导与研究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如果方法不当,后果往往很严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因此家校沟通是教育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

  (二)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施原则

  实施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中实施的原则主要为: (1)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2)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学生发展观,明确自己的教育责任,树立教育信心;(3)帮助家长学习家教知识,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4)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5)建立密切的家校联系制度,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6)“身教重于言教”, 教育家长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孩子作出良好示范;

  (三)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与实践

  途径一 :学校重视 ――办好“家长学校”,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关键。“家长学校”是职业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关键,我校在郑州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指导下,近几年来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研究,从学校、教师、家长三个层面开展实施家庭教育指导途径。途径二:发挥家长教育资源――实施“家长委员会”制度,成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载体。和谐教育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合力协作,家长委员会,是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桥梁,是家长和老师交流的纽带。它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形成网络化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学校教育教学和家庭教育指导等各方面的作用是构建和谐教育最为有利的举措,注重学生专业发展,更要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一直以来学校积极推行家长委员会制度,使之成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载体。途径三:个案帮扶――坚持开展特殊家庭学生家庭教育跟踪指导。职业学校学生在行为规范上,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如何指导家庭特殊的学生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成为一直困扰和丞待研究的课题,经验和研究表明,特殊学生的成长与其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班主任在开展帮扶教育前,充分做好个案研究,了解特殊家庭在家庭教育环境、观念、方式、途径等存在的问题,了解家庭教育对问题学生出现心理行为异常起到何种程度的消极作用,分析并形成学校教育帮扶优化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对策。在具体操作中坚持做到以下六个环节――认定明确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及现状;收集整理该问题学生家庭教育详细信息,进行家庭教育追踪指导;进行家庭教育现状诊断分析,理清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寻找帮扶教育跟踪的切入口和问题的焦点;形成帮扶优化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策略和具体操作途径;实施特殊家庭学生个案帮扶跟踪的策略指导;及时总结与反馈评价实施帮扶效果,对特殊学生的成长变化进行科学评价分析,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效果做好客观评价。

  三、研究与实践后记

  家庭教育指导是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工作,是通过指导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来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的工作。孩子、家长和家教指导者是构成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基本要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家庭教育指导因为我们面对的孩子和家长的不同, 而成为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指导;职业学校学生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也因为其工作对象与工作性质而成为职业学校中一种特殊的教育工作,可见职业学校学生家庭教育指导意义重大,在策略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我们感到责任重大,反思有以下二点:

  (一)面对一群“特殊”的学生,我们需要付出爱心

  高中学生的家庭教育篇(8)

  一、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1.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不仅来自于学校和社会,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例如,有资料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所以家庭收入水平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家庭经济发展水平就相对低下。其结果就是城镇家庭有能力对受教育者进行更多的教育投入。随着城市与农村家庭收入差距或是教育投资的拉大,将会有更多的家庭因为缺乏购买能力或是缺少家庭教育投资认识而无法实现学生对教育的需求。

  2.家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1)“全面发展观——利用各种因素促进动态生成;与“成绩至上观”

  “全面发展观”即德、智、体、美、劳动技能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要进行智育,而且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受教育者形成来那个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美育,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杜威曾言:“教育历程本身以外别无目的,它便是自己的目的。”蔡元培也在他的教育著作中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而农村的一些家长不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对受教者的期望过高,把考上大学作为受教育者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将分数教育、比较教育、择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教育无用观”与“教育有用观”

  “教育无用观”是在大学扩招以后才逐渐流行,并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者接受。近几年来的大学扩招使大批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就业困难,毕业论文答辩。大学生就业困难状况确实存在,但也应该看到教育对于社会发展,民族素质和自身发展的深度影响,不能因噎废食。

  (3)“女子无才便是德”与“教育平等观”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观念在中国存在了数百年,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更被封建家长奉为圣言。然而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在一些农村这一观念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者,许多家庭教育者仍然不愿意将太多的金钱投入到女性受教育者身上。引用龚继红,钟涨宝的“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直接投资的影响”调查资料就能清楚的看到家庭在各项事务投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家庭男孩的教育。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农村长期以来积淀的思想观念是不无关系的,以男为重、重男轻女的行为常常是不由自主的发生的,团体核心凝聚力的打造。“教育平等观”与之相对立,许多城市家庭是独生女,他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接受了男女平等观,并且在教育中实践了教育平等观。

  3.家庭教育者自身状况

  家庭教育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者来实施。因此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地位等因素也会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家庭教育者自身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因素

  家庭教育者的职业背景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上直接发生,而且职业习惯也影响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2)文化因素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家庭教育者的教育经验不仅来源于前人的教育经验和自身的生活体验,还需要从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各类刊物中汲取经验教训,论文范文素质拓展活动在高职学生干部培训中的运用实例,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而很多农村家庭教育者文化素养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这就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MPA,进而影响教育质量。

  (3)与学校合作态度

  教育合力的形成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合及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合作态度。这种态度影响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参与程度。家庭教育者与学校不合作,就不能得到反馈信息,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家庭教育,进而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二、通过改善农村家庭教育来提高中小学学校教育质量的建议

  1.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这些错误观念不转变,家庭教育将难以有大的发展。“成绩至上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教育无用观”等观念的存在使得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必须使家庭教育者转变这些错误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2.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

  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来说还处于较低水平,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很多农村家庭的收入甚至已经赶超了城市家庭,只是在思想上农村家庭教育者还没有家庭教育的投资意识。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投资的意义,量力对家庭教育增加投资。

  3.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多为严厉型或放纵型两个极端。在这样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下家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积极改善教育方式,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积极引导但不可过于干预,包容其个性发展但不可过于放任,促使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4.建立一个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

  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家庭教育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现在的农村家庭教育多是处于自发的、比较随意的状态,还没有科学、规范化的教育引导机制,特别是实施这种教育的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无论是在领导、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经济方面的保障上都还存在薄弱环节。长效机制能帮助家庭教育者了解家庭教育功能,指导家庭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及促进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家庭教育者多途径获得教育信息和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使家庭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

  参考文献:

  [1]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54.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10.

  [3]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高中学生的家庭教育篇(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9月12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部在2009年工作要点中也强调:“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推动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促进家庭、社会和学校齐抓共管格局的形成。”高校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构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机制,指导家长运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弊端以及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思想信念、道德品格、人生目标、生活方式、处事待人的态度等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品质的培养和世界观的建立。大学生在性格、品质、学习习惯、与人相处等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的,很大部分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1、过度地宠爱和纵容,导致性格缺陷。我国高校大学生大约18~22岁左右,大多是独生子女。即使进入大学以后,家长总是对孩子怀有怜爱之心,担心照顾不周,继续宠爱孩子,满足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这样导致孩子心中形成过度的“自我中心”,使孩子缺失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遇到纷繁复杂的情况时束手无策。还有一些家长,在明知是孩子做错时,还要庇护偏袒,更有甚者威胁学校。这些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错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直接导致孩子过分自负,把错误与不足归咎于他人,自己永远是对的,形成性格缺陷。

  2、过度地追求成绩与职务,导致能力缺陷。家庭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涵生活能力、身体健康、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等方面。但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只对智育表现出了一种不理智的关注和要求。放弃对道德品质、良好习惯、心理健康、法律意识方面的引导,造成大学生存在能力缺陷,甚至出现恶性事件。这表明一味地追求智育成果,漠视其他方面的教育,常常会适得其反。

  更有一些家长在世态庸俗观念的影响下,强求他们入党、争荣誉,抢当团、学干部等等,有时达到一种狂热的态度,甚至不择手段地来帮助孩子达到这些。过度争名夺利的思想,导致孩子能力缺陷。

  3、过分地冷漠与失望,导致心理缺陷。当孩子高考失误,没有能按父母的愿望考入名牌大学或热门专业,家长在痛惜之余,没有理智、有效地缓解失落和沮丧等情绪,把消极情绪转嫁到了孩子。家长会对孩子产生愤怒情绪,或者冷漠对待。不管哪一种态度,伤害最大的是孩子。进入大学后,身处的一切发生巨大变化,原先的教育、已有的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对社会的态度与人生价值有新的选择和追求。但家长往往缺乏相应的经验与体会,与孩子难免发生争执和意见不一。这时有些家长干脆对孩子采取放任自由的方式,把学生的教育全部给学校。表面上是锻炼了孩子的独立性,但增加了盲目的风险,加深相互的误解和隔阂,家庭的关系冷漠,导致心理缺陷。

  二、高校继续教育协调家庭教育现状与不足

  1、缺乏对家庭教育价值的认识。家庭教育是一种值得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是学校继续教育的有益补充。目前,高校仍然遗留传统办学思想,一般封闭式教学、封闭式管理,几乎不与学生家庭沟通,有时甚至放弃了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和家庭联系才增多,逐步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认识到家庭教育的价值,但至今没有把家庭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体系中。

  2、缺少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由于高校继续教育存在对学生家庭教育认识上的偏差,进而出现的是高校几乎没有建立家校有效沟通的机制。高校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交流几乎都是被动的,有时是应付检查而迫不得已的,只有在学校教育无效或学生出现严重问题时才心急火燎地寻求家庭教育的支援。在没有意识,没有制度保障,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几乎是脱节的,形成了家校沟通不畅、互动不足现状。

  3、疏忽对学生正确对待家庭教育的引导。有调查数据显示,在高校中,68%的学生遇到困难时首先联系的人是父母,但又有55%的学生反对父母继续进行家庭教育,他们觉得大家是平等的,小部分学生认为父母的文化水平比自己低,不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高校积极开设学生对家庭教育观念的讲座,研讨怎样正确认识自己的家庭环境,怎样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氛围。大学生盲目排斥家庭教育的态度,导致部分家庭难以实施有效的教育,从而影响整体效果。

  三、高校继续教育提升家庭教育功能的思路

  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方式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成功的家庭教育和规范的高校教育,加快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1、坚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的理念,营造重视家庭教育的氛围。人类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家庭教育作为人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终身的影响,不能忽视。高校继续教育要切实重视家庭教育,确立“大学生仍需要家庭教育”的观念,要积极营造家庭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和交流的环境,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更好结合,更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高中学生的家庭教育篇(10)

  关键词:教师队伍;家庭教育;指导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72-01

  家庭教育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不仅仅给予了儿女生命,他们还必须要承担起教育和管理子女的责任,规范子女的行为习惯,提升子女的道德修养,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完善的人格。但是,我国家庭教育目前还存在的问题,为了克服这些问题,通过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是中学学校管理者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必须要得到高度重视。

  一、优化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近些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错位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导致了“教子难”现象。特别是一部分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关于亲子情感与行为的困惑日益严重,几i一年甚至几百年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受到严重挑战,给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增强家庭教育实效,满足家长需求,已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家庭教育研究部门和广大家庭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而家长学校指导教师的职责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家庭教育的知识传授、问题咨询、信息服务、活动组织等指导活动,以科学的方法帮助父母做好家庭教育。所以,提高对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对于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尤为重要。

  二、建设适应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教师队伍的对策

  在家庭教育事业方面,如果想要取得一定的成果,那么对于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以及家庭教育的内涵建设都具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家庭的教育质量还有一定的要求。

  为了实现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家庭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进行相应的研究分析,得到如下几点措施。

  1.加强中学家长学校专职指导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工作

  在整个家庭教育中,中学的班主任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对家长起到一个指导作用,所以,要想家庭教育能够取得一个良好的效果,那么就需要家长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1)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对家庭教育指导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教育部门应该将家庭教育指导老师的培训添加到整体的培训中,为指导老师制定一系列的适合的培训计划,将中学学校等专业机构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使得整个培训计划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最终帮助家庭指导老师提高教学的能力以及转换教育观念,进而能够顺利的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家庭教育的指导老师能够明确教育的目标,在新形式的培训下充实自己。最终,要将家庭教育等相关的内容写到中学的相关教材中,帮助一些相关人员的进修。

  (2)中学学校应该在现有的资源下为老师提高专业的学习机会,并且鼓励老师积极的参与其中,进而能够不断的提高家庭教育中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中学学校应该将家庭教育的有关内容适当的引入到中学的教学中,使得中学的老师和学生能够对家庭教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比如,可以在中学的课程中设置一节“班主任工作”的课程,使得中学的学生能够与家庭教育有一个近距离的接触,对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在中学学校中开设专业的家庭教育研究课,为家庭教育的指导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有利的工作环境。

  (3)将家庭教育作为一个考核要点来对中学学校的教学水平进行考核,可以在整个县或者市内定期的举办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优秀评选活动,对一些表现突出者进行表扬,同时还促进了中学老师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积极性。

  2.做好中学家长学校兼职指导教师的遴选和聘任工作

  在整个家庭教育中,兼职指导老师也是其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因为兼职指导老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帮助指导老师打开教学的视野和格局。兼职指导老师主要是指由中学学校聘请的一些在家庭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威以及指导能力的老师,可以是一些家庭教育的专家也可以是一些家庭教育的研究人员。当然对于兼职指导老师的聘请,需要一个严格的聘任标准和遴选程序。这样才能够保证兼职老师的专业性。

  (1)聘任标准

  首先,作为家庭教育的兼职指导老师要对家庭教育这份事业充满热忱,能够将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家庭教育工作中,对这份工作充满责任和奉献精神;其次,在家庭教育中要对家庭教育的观念以及方法进行科学的使用和普及,能够为学生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做指导,帮助家长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帮助家长制定系列的人才培养方法;最后,要在家庭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还能够不断的进行研究,进而能够不断的优化家庭教育的方式,使得家庭教育能够真正的取得效果。

  (2)遴选程序

  首先针对家庭教育中薄弱的地方进行一些初步人选的拟定,然后对这些初步人选进行一些相关知识和能力的考试和评估,最后,确定聘任的人员并与其签订相关的劳动合同,颁发聘任书,同时在相关的教育部门进行备案。中学的家庭教育想要取得一个良好的效果,那么离不开一个综合素质高的指导老师的队伍,所以要保证指导老师的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够在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的同时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在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内容的讲授,还要主要实践的技术要领,使得家长在多方面的素质都能够提升,进而为学生创建一个具有和谐文化的家庭环境。然而,针对家庭教育所提出的这些要求,能够真正达到这个水平的人少之又少,进而使得家庭教育不能够落实到位,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对家庭教育指导老师的队伍建设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三、结束语

  本文首先对家庭教育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接着对提升教师队伍建设,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的相关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中学管理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