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之旅(上)

  —————主编:冯国超,责任编辑:韩淑芳 张蕊燕 张馨

  前言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文明的发展史,而文明史又区别于通史,它不是具体历史事件的叙述。世界文明史更关注各个地区和民族中的精华部分和有代表性的文化成果、集中人类历史发展中最典型、最深刻、最精美的独特的文化成就,通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解剖,抓住世界各个民族发展中最精髓的内质。历史之美,在于其博大、雍容与神秘,恰似长夜的星空,而文明史就是这星空中最动人的星群。虽然文明的发展有没落也有倒退,但世界文明史并不回避像法西斯这样的人类悲剧,而是直面人类内心的困惑和黑暗,以此感悟文明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从人类的第一个祖先在非洲大草原直立行走开始,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繁衍生息了几百万年。在这个漫长而又短暂的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地的人们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从埃及的尼罗河到西亚的两河流域,从南亚的印度河、恒河到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四大文明古国构成了人类神往的文明标志;爱琴海沿岸星罗棋布的岛屿,孕育了古希腊人的浪漫主义气质;而绵延千里的安第斯山脉则化成了玛雅、印加人的精神象征;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播,促成了丰富多彩的宗教艺术和体系庞大的神学思想;虽然欧洲经历了上千年的中世纪禁锢,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发展,又使欧洲在20世纪中叶之前的几百年里成为世界文明中心;更为震撼人心的是,1776年诞生的美利坚合众国在二百多年间,创造了一个现代的古希腊神话,这些光辉的历史成就,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作为华夏文明的传承者,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文明发展,更应该了解世界文明的发展历史。从世界文明的兴衰演变中体会生存智慧,小而言之,对个人是修身齐家的需要;大而言之,对国家是立于不败的前提。学习和研究世界文明史即为实现了解世界、汲取营养,为我所用的重要目的。特别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世界文明史的学习和研究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世界文明史在内容上举凡哲学、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科学、宗教诸方面,皆有涉猎,从而把握文明发展的脉络。当世界迈入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也比以前更迅速、更广泛、更深入。我们特此将此文推荐读者,为大家提供一个了解世界、了解文明发展的平台。

  欧洲史前文明

  早期欧洲人类

  人类从猿转化发展到能人和智人,直立行走是一个重大的标志。这一时期是人类的原时期,亦称“史前时期”。智人阶段距今有300多万年的历史。有人认为非洲赤道一带生活于300万年前的原始人,其后裔是黑人;北京猿人是黄种人的祖先,生活于70万年前;大洋洲各民族源自于50万年前的爪哇人。而欧洲白人的祖先则是德国境内的海德堡人或尼安特人。他们距今有10万年,其文化遗址是1856年发现的。在形貌和智力上尼安德特人是原始人类最接近现代人的一种。尼安德特人的命名,是因为他们生活的地域位于尼安德特河流域。尼安德特人的特征是眉骨突出,颅顶长而平,颅盖骨四周呈圈状凸起,下巴向前挺出,门牙阔大,胸膛较宽,腿较短。他们已经使用各种工具,如凿、钻孔器等,这些工具除石制外,还有些是骨制的。狩猎是他们的主业,而且专门猎获熊和鹿等单一的原因,是那些猎获物的灵魂是值得尊崇的。在他们举行的葬礼中,有一套较完整独特的仪式。如在死者身上撒满各种花瓣,则与现代人以花祭奠的方式是相同的。尼安德特人的文明延续到距今4万年至3万年这段时间。在距今3.5万年左右这一时期,尼安德特人已经迁徙到西欧大陆。

  拉斯科岩洞与西班牙史前岩画

  欧洲的原始岩画主要分布于法国拉斯科洞穴以及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岩穴中。它们描述的内容主要是许多腾跃的公牛以及各种马匹。它们的活动给人一种强烈的撼人心魄的生命力。特别是诸多兽类与人类的搏击,形象生动,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欧洲代表性的岩画完成于距今3万年到1.2万年期间。原始岩画创作时有效地利用了岩壁的隆起和凹陷以及纹路,进行彩绘。他们使用的颜料是棒和矿砂,把各种矿砂掺和在一起获得不同的色彩效果,并以蕨草与羽毛为画笔。深究欧洲洞穴岩画的起源,一是劳动,体现原始人的狩猎生活;二是娱乐,在生产劳动的空暇时间通过作画来得到愉悦,释放紧张的心情;第三是一种对自然物的膜拜,如洞穴中马指男性,但这种巫术绘画模仿的是动物的生命神采。画面中的动物很强健,并且露出已经坐胎了的迹象。这种岩穴绘画的巫术认为石壁上的动物灵魂能保佑部落中的人健康,不受意外的损伤,并且在狩猎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猎物。在欧洲其他地方的岩画中,有许多是描绘祭祀场面的,这些祭祀场面与狩猎行为密切相关。有些祭祀活动就是在狩猎的过程中进行的。不过,在原始欧洲的岩画中,人类id形象表现则是寥寥无几的。拉斯科岩穴是20世纪初当地的几个儿童玩耍时发现的,它是现存最大的史前岩画洞穴。其中有一幅《野牛、人与鸟》中,野牛身上带着长矛向猎人进行垂死的反扑,结果把猎人顶翻在地,气氛十分紧张,场面惊心动魄。拉斯科洞穴岩画中马的形象尤为成功,非常接近真实。而阿尔塔米拉洞穴则同样把野牛作为绘画的主要题材,各种动作、姿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欧洲的原始岩穴绘画著名的还有库姆巴列尔洞、芬尔泰洞等,它们都位于法国和西班牙境内。西班牙是欧洲原始岩画分布最多的地域。新石器时期的岩画则采用抽象性的符号形式。它们也可以说是文字的起源。在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则以表现渔业活动为主,而南方则表现农耕与放牧,无论什么题材的岩画都富有较浓烈的抒情色彩。

  巨石圈与史前巨石建筑

  欧洲史前的巨石建筑以英格兰的斯通亨巨石圈和埃伯里巨石圈为代表。埃伯里几公里外,由247块立石构成,内外两圈,外圈外有一条21米宽的大沟,另外还有两小圈的立石。这些石圈可以说是当时原始人祭祀、祈年的场所,它形成于公元前2600年。巨石圈又称巨石阵,巨石的安排放置是严格按照当时的规则进行的。埃伯里巨石圈以蓝砂岩作材料,它来自普雷斯塞利山,是用木筏远道运送而来的,每块有几吨乃至几十吨的重量。它们如何被树立的?如何在两条树立的巨石上横架另一巨石成为门楣的模样的?直至现在也得不到合适的科学解释。巨石圈反映了高超的数学计算才能。人们发现,巨石圈可以用来进行月食的预测,在夏至时,初升的太阳与马蹄形的门楣式巨石圈中轴线,以及通往巨石圈的道路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埃伯里巨石圈附近有许多新石器文明的遗迹,人们常把它当作新石器时期的文明代表加以研究。

  古西腊文明

  爱琴文明:克里特岛与迈锡尼城

  在历史上,爱琴海地区的青铜文明被称为爱琴文明。爱琴海位于东部地中海的西北角,处于小亚细亚和希腊半岛之间,南边则有埃及和利比亚。爱琴文明代表古希腊文化区,西方古代文明由此发轫。历史上常把希腊分成北、中、南三大块。早在公元前7000年前,此处居民从事渔业,用黑曜石制作工具,并种植谷物、驯养猪羊。公元前7000年前,爱琴地区与周边发生了一些联系。青铜时代即公元前3000年初,爱琴文明形成。古代希腊从此进入五个发展时期,第一是爱琴文明(即克里特——迈锡尼文明),第二是荷马时代,第三是古典时代,第四是古风时代,第五是马其顿统治的希腊化时代。公元前2000年,以克里特和希腊半岛为中心,形成了最早的国家与文明。克里特文明存在于公元前2000年之前1100年这一段希腊文明时期。它因克里特岛而得名,其源于公元前6000年的新石器文明,当时土著均为穴居,直至公元前2600年以后,才有青铜和冶金工艺技术产生。它主要分前王宫、古王宫、新王宫和后王宫四个文明发展时期,这主要是依据它的宫殿建筑文明特色而划分的。古王宫时期,因克里特岛受米诺斯统治,亦称为米诺斯文明,主要文化表征为线性文字,它是从欧洲最早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直至现在还很难判读。同时,农业生产较为发达,以种植水稻、葡萄和橄榄为主,航海贸易是主要经济行为。当时制作的铜、银手工艺品,以种植水稻、葡萄和橄榄为主,航海贸易是主要的经济行为。当时制作的铜、银手工艺品亦蕴有较精湛的技术。彩陶也是经过一番细心巧做而成的。克里特文明到新王宫时期,形成了强大的海上霸主地位,主要势力以克里特岛为据点,罗德斯岛、伯罗奔尼撒岛皆受制约,其影响波及欧、亚、非洲等广大地区。克里特王国的建筑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体建筑22万平方米,廊腰漫回,各抱地势,勾心斗角。这座建筑,天井厅堂一应俱全,楼层相连,宛如迷宫。它是克里特文明的集中标志。至公元前1450年,这座迷宫式的建筑被人攻占了。随后,克里特文明衰落了,从此,爱琴文明的重心转移到迈锡尼城。当克里特文明鼎盛时,迈锡尼地带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国家。迈锡尼是公元前1600年开始形成国家的,持续了百余年的文明。它的建筑标志是竖井幕与圆顶墓。竖井墓里曾有许多工艺精致的金银制品,它完全有别于竖井墓,具有较高的建筑技术水平。迈锡尼文明的文化标志是线形文字B,这种文字在1952年被人破译。迈锡尼城是荟萃其文明的重点区域,附属它的梯林斯城,则是一个军事关隘。以巨石营造城墙、外建高大的“狮子门”,内设富丽堂皇的宫殿式的迈锡尼城堡,以及它下面的繁华市区,表明它已形成完整的城市体系。迈锡尼的文明是当时最先进的,据破译的线形文字B写成的文字材料结果证明,当时已经发展到奴隶制社会阶段。现在,在迈锡尼附近发现了约1000多个同期的文化遗址。公元前1200年,多利亚人迁徙到这里后,迈锡尼文明也就衰败下去,爱琴海文明也宣告终止了。

  荷马史诗与荷马时代

  我们现在所读的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与《奥德赛》,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根据当时民间和宫廷歌谣重新创作而成的文学作品。这两首史诗记述的是有关特洛伊战争的一些轶事。其中《伊利亚特》记述的是古希腊英雄阿喀琉斯因阿喀门农夺其女奴之故,愤然退出战争,导致希腊军惨败,直至他挚爱的战友阵亡后,他才重返战场杀死特洛伊的将领赫克托。而《奥德赛》则叙述了希腊英雄奥德赛漂泊十年,历尽磨难的经历。荷马史诗所记叙的情节、细节等方面,同迈锡尼时代的文明有密切的关联,但在某些方面则反映了公元前1100年至前800年被史书称为黑暗时代的社会历史的真实情景。荷马史诗不仅是了解当时社会发展的材料,而且是古希腊民间口头文学的完美结晶。人们把“荷马史诗”所表现的时代,称为“荷马时代”。荷马时代指的夜是古希腊迈锡尼文明被多利亚人毁灭后的那段文化没落、文明沉寂的低潮期,其间没有特别优秀的建筑和文字的应用成果。它可以说是古希腊历史的倒退期。但在这一时期,铁器已得到广泛的使用,农业耕作也有极大的发展。史诗中有许多情节,如奥德赛与别人比赛犁田割草,还有《伊利亚特》中描写的奖励优胜掷铁饼者以圆形的一块生铁,这些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时文明的发展程度。可以说,荷马史诗是真正意义上的英雄史诗精品。它本身就是当时的口头文学,读起来就是当时的口头文学,读起来通俗上口,听起来神采飞扬,文学性的细节描写形神兼备。由于经过荷马精心而刻意的艺术再创作,因此荷马史诗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古希腊神话

  古代希腊人集体口头文学作品,除了荷马史诗之外,还有许多神话传说。他们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许多英雄的业绩也开始口耳相传,经过艺术的再加工,逐渐发展成丰富多彩的古希腊英雄传说。同时,这些英雄也受到了日后希腊城邦和部落的祭祀和崇拜。代表性的英雄人物有奥德赛,俄狄浦斯、赫拉克勒斯、忒修斯和阿喀琉斯等。有关他们的故事往往形成许多系列,如特洛伊战争等。这些传说中的有关情形在日后的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印证。可以说,大多数的英雄传说反映了古希腊人当时的真实生活和历史。古希腊神话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神和神性的故事。公元前8世纪末至前7世纪初,古希腊诗人赫西奥德就记载了类似中国古神话中的“倏忽”一般的混沌神卡俄斯的故事。大地女神该亚、爱神厄洛斯和黑色神都是他的后代男黑夜神厄瑞玻斯和女黑夜神倪古斯结合,生了白昼女神赫墨拉、死神塔纳托斯、睡神许普诺斯,还有太空神埃忒耳等。该亚养育了天父乌刺诺斯。该亚与儿子乱伦,生了3个独眼巨怪和3个百臂巨人,后来这些儿女均被人称为提坦神。随后提坦神被乌刺诺斯囚禁了。在该亚的鼓动下,诸提坦神奋起反抗。乌刺诺斯被击伤,性功能丧失了,他的血流淌下来,变成复仇女神厄里尼厄斯和巨神杏伽斯。这是宇宙未形成之前的神系,被人称之为“老神”。克洛诺斯是提坦神中年纪最小的一个神,他篡夺了父亲乌刺诺斯的神权,成了上天的主宰。他的妹妹瑞亚与他生下6男6女,最小的孩子是宙斯。宙斯夺了父亲的权位。古希腊神话中所谓对待新神指的是宙斯和他的哥哥波塞冬、哈得斯以及姐姐赫拉、得墨忒耳,包括雅典娜、阿佛洛狄忒、阿波罗、赫耳墨斯等,都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圣城。其中,雷电由宙斯负责,因此宙斯也成了天神;赫拉则执事风云,人称天空之神;得墨忒耳主管农业;哈得斯主管地狱阴间;波塞冬是海神;阿波罗十太阳神,并管音乐与医药;战神是阿瑞斯,美神和爱神是阿佛洛狄忒。这些神各司其职,成了古希腊人自然崇拜的另一种对象和表征。同时,古希腊神话体现了当时的婚姻与习俗的方式。希腊神话不仅是荷马史诗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古希腊文学艺术乃至古罗马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之一。

  古希腊神庙

  从希腊古神话可以知道,希腊人的信奉属泛神论。建筑神庙、祭祀诸神是其重要生活内容,神庙是群众集体活动的场所,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景仰的圣地。在迈锡尼时期,古希腊神庙是有门廊的长方形建筑。同贵族住宅相比没什么两样,基本上以石为基,以木为顶。这种神庙到荷马时代,则采用在侧墙前端设柱廊的“端柱门廊式”,后来发展成为四柱承重的“前廊式”或“前后廊式”。神庙四周环绕柱廊的做法是在公元前6世纪形成的。由此可见,神庙最重要的建筑构件是柱子。在古希腊神庙中,多利克柱式是最主要的柱式。这种柱式是公元前7世纪形成的。奥林匹斯山的赫拉神庙建于公元前600年,现存的遗址毫无疑问地表明它是多利克柱式的杰作。多利克柱式的基座必须是三层石阶,上面直接竖立柱子,柱高约等于底部圆径的4-6倍,柱身则是石鼓构成的,它底宽上窄,给人粗犷浑厚的感觉。科林斯的阿波罗神庙是公元前5世纪中叶建造的,是多利克柱式建筑中较完美的一个。爱奥尼亚柱式与多利克柱式结构相同,但装饰华美柱头则是多利克柱式所不具备的。这种柱头的装饰是对称的卷涡形的线纹,整个柱式看起来十分典雅。这种柱式在爱奥尼亚人聚居的地方较流行,所以称为爱奥尼亚柱式。它的代表性建筑是阿耳忒弥斯神庙。从爱奥尼亚柱式演变成科林斯柱式,所不同的柱头装饰图案是4个螺旋涡卷纹线。无论爱奥尼亚柱式还是多利克柱式,都是依照希腊人的人体结构理念设计的。据考证,多利克柱式依照男性,而爱奥尼亚柱式依据女性。直至后来,希腊人就干脆直接用人像雕刻当柱子使用了。在古希腊神庙中,以弗所的阿耳忒弥斯神庙为“世界七大古代奇迹”之一。以弗所是古希腊的一个殖民城市,这里的神庙从公元前7世纪就开始建造了。阿耳忒弥斯是主宰生产、植物的女神,又称狄安娜。现在发现的这座神庙始建于公元前550年。总建筑面积为5814平方米,柱子有130根,工程花了120年,曾经被毁于火,后来在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重建,用了127根柱子。不幸的是,它又在公元前262年被毁,主要原因是哥特人的入侵。建于公元前447年的雅典卫城内的帕特农神庙,则用46根多利克柱围绕,庄肃凝重,雄伟浑厚,富有气派,它供奉的是雅典娜。直接用人像雕刻当神庙的柱子则是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后的厄瑞克忒瓮神庙,它的前柱廊和右柱廊采用的是爱奥尼亚式圆柱,而左翼墙前半部则有6根女神雕像柱,显得纤巧秀丽,与帕特农神庙形成映衬,体现出一种浓烈而和谐的艺术氛围。

  古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是希腊古典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当时最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公元前469年出生于雅典,虽出身贫贱,但他不失为一个伦理道德哲学家。他认为,探讨幸福与道德的关系是哲学的目的。美德来自于知识,任何人应当首先承认自己是无知的。要寻求新的思想和新的教育方式,摒弃旧理念,竖立新思想,苏格拉底本人没写过文章,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最终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原因是他犯了渎神罪。性格倔强的他因言辞激烈而遭祸。但他视死如归,毅然饮下毒酒。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这样评价他的老师:相貌像山羊,思想却像神。柏拉图出身富贵,他认为观念是万物的本原、理想是真的,现实是空虚的。他的代表作品是《理想国》,在这本书里,他把理念与社会民众阶级相对应。欲望代表工人、农民与商人,理智代表贵族,而理智能力最多的是哲学家则是王。他的哲学实质不是民主与平等,而是效率与和谐。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17岁就开始在柏拉图的学园里。做了20年的学生与教师。后来又在马其顿当了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7年后,回到雅典开设自己的学园,直到去世。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但受形式制约。只有精神世界才能使物质具有现实性与确定性。他对奴隶制是极为拥护的,贵族奴役别人是正义的,他认为本来生活是平等的,主奴关系也是真正平等的体现。虽然在社会等级分析方面他比柏拉图还要极端,甚至蛮不讲理,但他的“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成为千古至理名言。亚里士多德写了1000卷著作,内容包括哲学、生物学、物理学以及文艺学诸方面内容,都被西方人奉为经典。

  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拉奥孔》、米洛的《维纳斯》

  希腊古代的雕塑大都显得优雅而高贵,完美惊人,刻制工艺也极精美。其中,古希腊三大雕塑家的作品特别引人关注,他们是米隆、波吕克利特和菲狄亚斯。米隆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他的代表作是《掷铁饼者》。它表现了当时运动员在掷铁饼时的关键时刻,体现出一种瞬间的张力,富有动感。镇定的面部表情,反衬出有力度的身体,富有一种戏剧性。米隆的创作与雅典卫城的建造紧密相联。他的另一篇作品则是《雅典娜与玛息阿》,慌张无措的吹笛者与冷傲无礼的雅典娜相互反衬,体现出一种戏剧性的效果。美与丑的冲突由此可见一斑。波吕克利特是希腊昔克翁人。他率先以数的比例表现人体美。《荷矛的战士》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他的这座雕像表明:人体头与身高的比例是1比7,这是合乎完美的标准,这座雕像是在庞贝城发现的,它只是一个复制品。菲狄亚斯曾负责重建雅典卫城的工作。他的现存作品是《赫尔墨斯》,是奥林匹斯山赫拉神庙的一座雕像,它的左手抱着一个婴儿,可惜右手出土时被弄断了,却使人更加猜测。当神庙倒塌时,雕像被埋在土里,现在看到的是修补过的原作。在希腊化时期的美术中心罗德岛发现的《拉奥孔》,是阿基桑德罗斯的雕刻作品。希腊神话中说,特洛伊祭司拉奥孔警告过他身边的市民,不要把奥德赛的木马拖进城里,但引起过雅典娜及诸神的愤怒,于是诸神命两条巨舌把拉奥孔缠死。在作品中,拉奥孔的痛苦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它的结构犹如金字塔般的稳重,蛇的线条与情感的强烈对比,证明它是独具匠心的创作。它体现的不止是希腊神话故事,更是表现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公元前4世纪,希腊雕塑侧重表现裸体女性。阿弗洛狄忒(维纳斯)是这些雕刻艺术家最青睐的。公元前3世纪的维纳斯雕像体现了女性裸体的丰润美。米洛的维纳斯雕像是希腊女性雕像中最完美的,她虽失去的双臂,却依然妩媚,高贵无比。她的线条韵律起伏,但情感依然宁静,从而显得庄重而崇高。

  雅典的卫城与剧场

  雅典的卫城是公元前5世纪中下叶建成的。它是希腊古典时期的标志性建筑。雅典卫城位于150米高的石灰岩顶上,四周皆是峭壁,地势险要,原来是防御敌寇的堡垒。据说在这里,海神波塞冬和智慧女神雅典娜为争夺雅典展开一场智斗,结果雅典娜取胜。雅典娜神庙与卫城同时修建,后来被波斯人摧毁。伯里克利是雅典的执政官,他下令尽一切力量重建卫城,把它作为最重要的工程来建。工程在公元前448年开始动工,至恶瑞克忒翁神庙完工的公元前406年为止,共用了42年时间。卫城各配套设施皆依山而建,卫城山门、胜利神庙、厄瑞克忒翁神、帕特农神庙互相呼应,形成卫城总体的建筑结构。雅典卫城沿着山岗地形分布,东西长约280米,南北最宽约130米。卫城山门建于公元前437年至前432年,设置于卫城的西端。它的正面和后面的柱式也是多利克式的。它与周围的建筑关系也处理得非常巧妙,它打破了原先人们约定俗成的对称法则,体现了卫城总体设计的开放性和兼容性。雅典卫城在古希腊古典建筑和西方建筑文明史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卫城相媲美的是古希腊的剧场。公元前3世纪中期,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的城邦埃皮道罗斯,希腊人建造了一个露天的剧场。早在公元前4世纪,雅典卫城脚下,希腊人就建造了一个大型剧场,可容纳观众一万多人。在剧场里,随着山势,观众席依次逐排升高,整个观剧区域呈半圆形展开,通道呈放射形,剧场中心的圆形平坦地域则是表演区域。这种剧场也可以用作群众集会的场所。埃皮道罗斯剧场不但可供一万余人观看演出,而且以石凳子作观众席,席间利用共鸣作用,放置许多铜瓮,增加音响效果。除此之外,对其他设施如舞台、乐池等进行了系统改造,扩展了剧场的功效。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三大悲剧作家。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在文学的成就主要是戏剧。当时雅典城举行各种戏剧演出比赛,他们的作品都经常获奖。被人誉为“悲剧致富”的埃利库罗斯的代表作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故事讲述了宙斯在普罗米修斯的帮助下,篡夺了父亲的权位。后来宙斯打算毁掉人类,普罗米修斯对人类深感同情,不仅盗来天上的火种,而且教授给人们许多知识。结果,他被宙斯捆绑在高加索山的岩石上,命一只鹰啄食他的肝脏。后来宙斯与伊俄结婚了,其后代子孙推翻了宙斯的统治。埃斯库罗斯是悲剧的首创者,写了70部悲剧,作品虽结构简单,但语言丰赡,气势磅礴、肃穆庄严、思想深刻、撩人心弦。欧里庇得斯的作品则写实、激情兼而有之。他一生写了92部悲剧,有17部流传下来。在代表作《美狄亚》中,他描写了异邦女子美狄亚与希腊男子伊阿宋的爱情纠葛。她杀死亲人并用巫术取得金羊毛,后来嫁给伊阿宋,却被丈夫抛弃。在丈夫另婚之夜,美狄亚毒死新娘和她的父亲,还杀死伊阿宋的两个儿子。这部悲剧蕴含着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由于贴近生活,语言也很口语化,叙事、抒情结合得非常和谐。他的作品是希腊古典戏剧中艺术最上乘者。索福克勒斯一生写了130部悲剧或“羊人剧”。他出身于奴隶主阶级,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流传下来的作品有《俄狄浦斯王》和《埃阿斯》等7部。这些作品都是他中晚年时创作的。他注重人物冲突和戏剧矛盾,动作性也十分强烈,首创了“倒叙”手法。《俄狄浦斯王》描写了俄狄浦斯王竭力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安排,但还是无济于事,种种努力都落了空。他率先运用了“悬念”“陡转”种种戏剧技巧,从而让观众沉浸在他所创造的戏剧艺术氛围中。在古希腊戏剧家中,上述三位悲剧作家与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都是雅典的公民。阿里斯托芬则关注农民的生活与命运,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赢得了观众的欢迎。他一生写有44部喜剧,代表作有《骑士》、《蛙》等。

  古希腊体育:马拉松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

  现在所流行的马拉松长跑与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古希腊。公元前490年,波斯军队驻扎在雅典城东北部的马拉松,集中兵力向雅典城发起进攻,在马拉松平原遭到雅典人的勇猛反击。尽管当时波斯军队有5万之众,但雅典人依然顽强坚定,斗志昂扬。经过战斗,波斯人败北,雅典人欢欣鼓舞。当时,雅典军派的一位叫斐迪辟的战士去报捷,他从马拉松一直跑到雅典城,路程共计42公里。那人跑到雅典报告胜利消息后,就倒下了。后来雅典人为纪念他,举行马拉松长跑活动,在1896年举办的奥运会上,马拉松赛跑的路程也定为42公里,一纪念那位战士。直至现在,马拉松长跑依然是风行世界各地的体育项目之一。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奥林匹亚。公元前776年,古代第一届奥林匹亚竞技会在这里举行,随后,每四年举办一届,每届运动会为期五至六天,比赛的项目设有赛马、赛跑、赛车、铁饼、跳远、拳击、摔跤等。同时也举行音乐戏剧演出和诗歌朗诵等活动,进行一些商贸集市活动。这时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即运动会期间,希腊各地便“神圣休战”了。罗马征服希腊后,皇帝便下令禁止举行奥林匹克竞技会。现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在1896年恢复举行的,在雅典点燃了圣火。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更高、更新、更强”成了人性美和健康的象征,奥林匹克的精神也体现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热切向往。

  古希腊史学: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及色诺芬

  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和色诺芬是希腊古典时期的史学家。这个时期,希腊的史学较修辞、逻辑等其他社会科学先进。在西方文化界,常把“史学之父”的桂冠戴到希罗多德的头上。希罗多德在公元前484年生于哈利卡尔纳苏斯,与伯里克利结为知己。《历史》是他的代表性经典著述,在9卷的内容中,介绍巴比伦、埃及和波斯等文明占了一大半,特别是文字的雅畅和生动,开辟了史学的另一种独特的形式。他的观点独到,视野开阔,经过对各历史事实的反复探寻和考察后,将历史的真实性和叙述方式的艺术性熔为一炉,形成了较完美的史学学术体系。被东西方各国学术界作为经典史学著作的《历史》,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修昔底德于公元前460年出生,曾参加过希腊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来,他遭到流放。他写作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采用第一手的资料,经过精心的选取和探究后编纂而成。这部洋洋百万字的皇皇巨著,以遒劲老辣的文字和精辟严谨的论述见长,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色诺芬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生于公元前431年,有着与柏拉图相近的政治观点。他的《希腊史》是对希罗多德《历史》的承续,文字也显得淡雅纯粹,富有艺术性,在史学著作上也是独树一帜的。色诺芬的才华不单单体现在史学上,在其他各学术方面皆有较大的建树。

  古罗马文明

  伊达拉里亚人与拉丁人

  意大利是古代罗马文明的发源地,它位于地中海的中部,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居民生活了。这里的居民早在公元前5000年就已经开始耕作、畜牧和制陶了。到公元前8世纪,伊达拉里亚人是受当地小亚细亚移民维兰诺瓦人的统治,经过许多年融合才形成的。伊达拉里亚人出现阶级社会的时间是在公元前8世纪至前7世纪。公元前7世纪,国家也产生了。这些国家都是城市,没有统一起来,各行其是。公元前5世纪,伊达拉里被高卢人夺取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波河流域,继而,罗马崛起,兼并了伊达拉里亚的全部城市国家。伊达拉里亚是古代罗马文明的开创者。他们融合了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并予以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罗马的城邦制度以及城市建设,都得益于伊达拉里亚的经验,并使经济快速地发展。伊达拉里亚人的占卜、三位一体神、角斗、王宫仪式都为罗马沿袭。同时,罗马人采用的拉丁字母,也是在伊达拉里亚人对希腊字母的改造和利用的基础上逐一完善的。除了伊达拉里亚人外,古罗马的民族还有拉丁人。他们主要生活于拉丁姆平原,那里是台伯河的下游,他们创造了 罗马最早的铁器文明和铜器文明,与伊达拉里亚人一样,他们都是意大利人的祖先。后来,他们统一了拉丁地区,融合了伊达拉里亚和高卢及希腊人文化,成为古罗马的民族主体。伊达拉里亚人又名埃特鲁斯坎人,他们学习了腓尼基人的经商技巧,并吸收希腊人的艺术、宗教中的精萃,如阿波罗、阿尔忒弥斯信仰等,特别在艺术雕塑上,主要以陶塑为主。在维伊城出土的阿波罗神像,明显地带有古风时期希腊塑像的艺术风格。另外,青铜艺术也达到了较完善的地步。有一尊母狼的青铜雕像,所表现的是“丘比特”母狼,它代表罗马的精神。公元前754年到前509年,古罗马共有七王执政,史称王政时期。其中,有四王是伊达拉里亚人。

  古罗马城市

  古罗马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前30年)的城市建筑,是在罗马统一意大利以后兴盛和发展起来的。早在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率先把天然混凝土用在建筑上,在罗马帝国期间,罗马城市建筑如万神庙、大斗场等建筑,天然混凝土大显身手。公元前2世纪起,罗马的券拱技术在桥梁、城门、输水道以及陵墓中都得到运用。在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对多利克柱式进行了适当调整,改革成塔司干柱式,同时,罗马形的科林斯柱式和爱奥尼亚柱式也形成了。罗马人的券柱式中,圆形与方形的墙墩使建筑增添了许多艺术趣味。与此相提并论的则是叠柱式,各层叠柱各具风韵,罗马城的大斗兽场是其代表作。在古罗马城市中,角斗场与剧场是必不可少的建筑。角斗场基本上是开掘山坡后建成的,它的样式来自于剧场,都是圆形的,在罗马帝国时期最多。公元前264年,有人记载了最早的罗马角斗士的情形。这些角斗士本身都是奴隶或囚犯中的身强力壮者。他们或被驱赶至场中,或与猛兽相搏,或互相厮杀。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的奴隶斯巴达克斯就率领了70余名角斗士拿起厨刀等武器,杀死卫兵,逃进了维苏威火山,不久就啸聚了万余人,声势浩大,撼动了奴隶主的统治。角斗士运动在公元403年被禁止。罗马大角斗场亦称克里苏姆角斗场,有80个拱门,可以容纳6万名观众,三层壁柱柱式各不相同,二层是爱奥尼亚式,三层是科林斯式。它是公元前1世纪建造的。在土耳其的废弃城市阿佛洛狄西亚斯,有人发现了罗马帝国最大的有3万个座位,还有一个可容纳8000名观众的角斗场。除表演角斗外,还掺杂着一些拳击或走钢丝等表演。这个角斗场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重建于公元前2世纪。人们说“条条道路通罗马”,罗马大道是古罗马城市的标志建筑,从罗马城出发,可到达各个城邦。罗马大道条条笔直,如遇山岭和深谷,则开凿隧洞或架建桥梁。每隔1英里设一个圆柱形的里程碑,数英里长的大道,宽度误差也超不出一米。高架输水道把水源引进城市,供市民日常所需。渡槽也采用拱券方式。这种输水道在帝国时期形成极盛之势。著名的加尔水道桥至今还横在法国加尔河上。在罗马的城市中,神庙也是不可缺少的配套设施。它们必须建在高高的台基上,既有圆形的,也有长方形的。著名的神庙是蒂沃利的圆形神庙,它建于公元前1世纪。城市的居民中,四合院住宅也能见到。楼房公寓从三四层到五六层甚至二十余层。在四合院居住的往往是奴隶主。它们在罗马共和时期演变成别墅。古罗马城市值得一提的是广场。每个城市都必须有一个广场,神庙、市场、会议厅以及政府大厦、柱廊等都围绕在广场四周。在公元前2世纪兴建的罗努姆广场的基础上,凯撒大帝又下令建造了凯撒广场,并把自己的青铜像放置其中。罗马帝国时期的奥古斯都广场,也与凯撒广场一样,成了罗马皇帝实施个人崇拜、弘扬个人威势的主要阵地。罗马统治着为了展示战功,常在城市建造凯旋门和纪念柱,彰显自己的功绩。公元前2世纪,凯旋门就已经建造了。到4世纪,罗马城就有36座凯旋门,由原来一个拱门改为三个拱门。门上装饰浮雕。在罗马城现存三座。提图斯凯旋门是为了纪念提图斯镇压犹太人胜利而建造的。当时,他把耶路撒冷摧毁了,并将100万犹太人杀戮。除此之外还有塞维鲁建造的凯旋门。它是在公元2世纪建造的,是为纪念帕提亚人和阿尔比努斯的战斗胜利。与凯旋门功效相同的则是纪念柱,彰显自己的功绩。公元前2世纪,凯旋门就已经建造了。到4世纪,罗马城就有36座凯旋门,由原来的一个拱门改为三个拱门。门上装饰浮雕。在罗马城现存三座。提图斯凯旋门是为了纪念提图斯镇压犹太人胜利而建造的。当时,他把耶路撒冷催毁了,并将100万犹太人杀戮。除此之外还有塞维鲁建造的凯旋门。它是在公元2世纪建造的,是为纪念帕提亚人和阿尔比努斯的战斗胜利。与凯旋门功效相同的则是纪念柱、罗马城的马可.奥勒利乌斯纪念柱和图拉真纪念柱是最著名的。

  被火山摧毁的庞培城

  庞培城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东南23公里处。它成为罗马的领地是在公元前89年。整个庞培城城墙长约3公里,共有8座城门,有能供5000名观众欣赏表演的露天竞技场以及公共浴室等设施,市中心还有一个广场,呈长方形。全城大街交错成井字,供水设施一应俱全。广场附近散布着许多大理石砌成的拱门和石柱。整个庞贝城,随处可见雕刻、壁画和石瓶、石盆等器物。公元79年8月24日下午1点钟左右,庞培城被维苏威火山喷发的熔岩与火山灰淹没,附近的斯塔比奥和赫库兰尼姆也荡然无存了,直至1748年才被人发现。由于被火山灰覆盖了千余年,庞培城建筑被完好地保存下来,一些壁画也成了人们研究当时历史文化及民众生活的原始材料。庞培的壁画“镶嵌式”有四种样式,前两种属于共和时期,后两种则属于帝国时期。它是用石灰泥打制成各种类似于大理石的石板,然后拼镶出各种画面或制成假的拱门。这种样式是延续了希腊的城市壁画模式,起始于公元前2世纪。建筑式壁画是在墙壁上绘出各种建筑或山水风景,令人视野旷远。它们富有表现力,盛行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这段时间。

  基督教的诞生与传播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最先在犹太教中间盛行,它是犹太教的一个支派,沿袭了犹太一神教的遗风,但依然是一个“异端”,它奉耶稣为救世主,耶稣出世之年则成为公元元年。据说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到人间传道说法,救度百姓,却被人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后他复活了,升上天堂。因此,基督徒便以十字架作为象征物,把耶稣的话当作教义。基督教全盘继承了犹太教的《旧约》,但由于犹太教不承认耶稣的救世主地位,基督徒被驱逐出来,自立门户。基督教不管什么民族,只要敬奉耶稣,都可以成为教徒。它是一个平等的摒弃繁缛献祭仪式的简明式宗教。基督教兴起之初,就遭到罗马统治者的镇压,不少传教士被杀害。但它迅速在巴勒斯坦、埃及、叙利亚、小亚细亚、意大利、希腊等地传播开来。它的博爱精神,深受底层百姓的喜爱。各贵族人士也皈依了基督教。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其中的保罗派修纂了《新约》,形成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观念,强调忏悔、祷告、忍受等方式。到公元3世纪,基督教教徒扩大到600万人,教会也出现了。从公元3世纪起,教会神学人员被称为教父。

  戴克里先的皇宫

  戴克里先是公元3世纪末期的罗马独裁者,他实行的是君主专制政治。他认为自己是朱庇特之子,对个人进行极端的神秘化。他在统治期间,对基督教实施严厉的打击,捣毁基督教堂,对教会的财产予以罚没。戴克里先穷奢极欲,这可以从他宫殿中的豪华设施中看出来。戴克里先的皇宫位于南斯拉夫,是古城斯普利特的中心。它的占地面积有3.6公顷,围墙2.1米厚,高15-21米,与罗马古城堡的构建无甚两样。有人称,这座皇宫的城墙内,居住着1/5的斯普利特市民。在石灰岩砌就的城墙中,有类似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和罗马式、哥特式建筑。濒海而建的戴克里先皇宫,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的有寝宫、大厅和穹顶门庭,还有周围以科林斯柱子围绕的八角形皇陵相呼应,至今保存得非常完整,与大教堂结成和谐的一体,它是洗礼的场所。戴克里先及皇后的肖像依然挂在皇陵的檐下。戴克里先建造这座皇宫的目的是为了体现自己的神性,但好景不长,在宫中,他头戴旒冕,身着蟒袍,上朝退朝,接受百官的跪拜礼。尽管镇压了高卢人和非洲人的起义,千方百计地提防篡位和政变,但皇位还是岌岌可危。公元305年,戴克里先退位了。与他执位时疯狂遏制基督教、迫害基督教徒相反,他的皇陵成为基督教大教堂。这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罗马的教会

  基督教在形成传播之初,就开始以牧师和神职人员组成长老组织,这种组织是西方基督教会的起源。牧师与祭司被赋予了超自然的权力,往往与世俗之人不同。公元3世纪前后,由于西方各地风俗与地理上的差异,这些神职组织分化成东方教会与西方教会。西方教会亦称“拉丁教会”,采用拉丁文著述,以罗马教会为中心;而东方教会则以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和亚历山大里亚等地为中心。在当时,君士坦丁堡是罗马帝国的总部,东方教会的地位愈加稳定和显赫。基督教会在公元392年正式被罗马皇帝确定为国教。教会拥有很大程度的特权。公元445年,罗马主教格里高利一世自称教皇。公元451年,东罗马(拜占庭)皇帝马西安宣布君士坦丁堡主教与利奥一世有同等权力和地位。格列高利一世声称罗马教会是耶稣门徒领袖彼得创立的,理所当然,他是继承者。这种说法东、西方教会都不承认。公元1054年罗马主教格列高利九世洪贝尔派使者与君士坦丁堡主教迈克尔.凯鲁拉谈判,遭到拒绝,后来双方都下谕互相开除对方教籍,于是东、西方教会分裂了,西方教会信奉的基督教叫“天主教”,亦称“公教”;东方教会信奉的基督教叫作“正教”亦即“东正教”。自此以后,罗马教会的主教正式把“教皇”称号占为己有,而且与世俗争夺权力。到16世纪初,教皇格列高利十世在德国倾销赎罪券,招致德国民众的反对。其实,马丁.路德任教维登堡大学,认为赎罪券与基督教教义有极大矛盾,便写了一篇《九十五条论纲》,贴在维登堡大学的墙上,就赎罪券问题展开辩论,后来导致一场宗教改革。新的基督教派别脱离了罗马教会,成为新教。教会在维护封建统治和麻痹人民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它们对异端,无论是自然科学、特别是欧洲中世纪教会,对科学和哲学的迫害愈加明显。如13世纪的英国人罗吉尔.培根,意大利人阿斯科利和波兰人哥白尼、意大利布鲁诺等,都被教会囚禁或处死。

  教皇制与教皇国

  教皇一词源于教父,是基督教对神职人员的尊称。罗马主教称为教皇,是在8世纪后。在古罗马,罗马城主教,罗马行者大主教,西部宗主教,基督在世代表等,都是教皇的别称。天主教认为,彼得是基督诸门徒之首。他的继承人是罗马主教,其地位也等同于彼得,甚至要高于其他的主教,在天主教为国教的国家中,教皇可以终身任职,也可以辞职,但不能指定继承人。教皇的权力有的时候超过国家的权力,于是与教会或国家产生矛盾。因此,教皇权力被不同程度地限制着。公元756年至1870年,意大利中部拥有领土主权的政教合一国家为罗马教皇拥有,罗马教皇曾经要求罗马帝国赠予其罗马城周围的财产,这一事件发生于公元9世纪。后来,拉托兰宫被君士坦丁一世赠给罗马教会。西罗马灭亡以后,教皇直接控制意大利,但与法兰克王国关系密切。不久,法兰克国王将意大利领土馈赠给罗马教皇。公元774年,威尼斯和贝内文托诸城被查理大帝拱手让给教皇,罗马教皇的扩张,到公元11世纪,教皇国达到极盛。

  基督教的中流砥柱:圣奥古斯丁

  公元380年—525年之间,西罗马帝国衰亡。这一时期西方基督教思想已经形成。圣奥古斯丁和圣哲罗姆,圣安布罗西和圣格里高利是西方拉丁教会中最伟大的人物。圣奥古斯丁是圣安布罗西的门徒,他是在33岁时接受洗礼的,在此之前徒有基督徒之名,无基督徒之实,后来出任北非希波城的主教。在《忏悔录》中,圣奥古斯丁就人类自身堕落作了生动的剖析,描述了他的富有神秘性的体验。除了《忏悔录》外,圣奥古斯丁还著述了《上帝之城》,这是他的神学系统理论的代表作。他阐发了对历史的看法:人们必须要过好公平的生活,并且为此花费最大的精力,才能接受末日的审判。圣奥古斯丁认为,行善也是必须的,但要被上帝选中,因为上帝已经确定了天堂的人数。行善是一种“博爱”,也就是热爱主和主的邻居。世人不要太贪婪,在生活中应当把自己当作朝圣者。《圣经》是人类的智慧,要认真地对《圣经》进行解读。只有拥有特殊地位的人才能收到基督教学校的教育。圣奥古斯丁认为学习基督教教义必须虔诚,如果单纯地为了研究古典思想或基督教义,倒不如对之一窍不通。圣奥古斯丁的神学理论影响到财富,只有“至善”才能达到幸福,“至善”亦即上帝。《哲学的慰籍》文字十分优美,它是中世纪最受欢迎的一本书。格列高利即罗马教皇一世,他在前三位老师的理论基础上,形成一套全新的宗教理念。他认为苦刑炼狱才是人们进入天堂的重要条件。他常在写作方式中采用朴素易懂的拉丁散文方式,并推行一种“圣吟”——《平歌》的宗教仪式,同时,他推行了一系列宗教政策。他本人是本笃会教士,为了促进本笃会的发展,通过本笃会修士使英格兰民众树立基督教信仰,继而又与法兰克教皇联合,赋予西方的教会全新的生命力。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罗马式教堂

  11世纪初,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基督教的传播,罗马教堂的样式已经形成。这种样式是从中世纪的巴西利卡式长方形教堂的样式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十字形于基督教的“十字架”相对应,墙壁厚而坚固,前后配置塔楼,在屋顶上不再采用三角形的屋顶,而采用石架拱券式的屋顶,并且增设圆形大厅。罗马式教堂的代表性建筑,是公元11世纪建造在意大利比萨的大教堂。它的工程用了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与一般基督教堂不同,它正门面西,建筑布局为拉丁十字(即平常我们所见的十字架形制)。主教堂、钟塔和洗礼堂各具风格,富有变化,却十分一致。比萨大教堂正面朝西,人们朝礼耶稣则面东,即是太阳升起的方向。附近的比萨斜塔,也就是大教堂的钟楼,是9世纪时建造的。塔高55米,沿294级阶梯盘旋而上,可达到塔顶。它后来倾斜的原因是一边的地基沉陷。德国的杜奈大教堂则在十字形两侧设四个钟楼,是设置钟楼最多的罗马式教堂。建造于11世纪大圣埃提安教堂,位于法国北部的卡昂城,在建筑样式上比罗马式建筑有许多改进,并向哥特式建筑风格靠拢。法国的圣塞南教堂则是哥特式和罗马式相结合的建筑,但内部设置和主体建筑还属于罗马样式。英格兰北部的杜汉姆教堂是英国境内的最大教堂。它建于11世纪,内厅是罗马式建筑中装饰最华美的,有许多X形的拱顶肋架,充分体现基督教的精神。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罗马式教堂建筑还有许多。德国的施派耶尔教堂、奥地利的古尔克教堂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接着说一下巴西利卡式教堂样式。它是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之间罗马帝国时盛行的样式,属于基督教堂的早期。它的前身是希腊神庙,教堂外配设克林斯式或爱奥尼亚式石柱,屋顶是三角形的木结构。其内部墙壁则用马赛克镶嵌画,给人以到达天堂之美感。意大利拉维纳和耶稣基督门徒镶嵌画则是其代表作,耶稣不再是牧羊人,他成为神圣的救世主坐在天堂的圣椅上,身边围绕着天使、神兽还有圣树及天堂胜景。后来,巴西利卡式教堂被罗马式教堂和哥特式教堂替代。纯粹的巴西利卡式建筑分布于拉维纳和罗马。罗马是拜占廷(东罗马)的文化宗教中心。而拉维纳的圣阿伯利奈尔教堂是巴西利卡式建筑的代表作。它建于公园530年,至今保存完好。除巴西利卡式和罗马式外,查士丁尼时代的教堂,还有集中式。集中式即东正教式。与圣索菲亚教堂同期的圣维达尔教堂,主体建筑呈双重八角形,是集中式的建筑。这座教堂的祭坛上有《查士丁尼大帝及随从》和《皇后及侍从》两幅镶嵌画,是查士丁尼时代拜占廷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虽然单调呆板,但很富有禁欲主义的精神特色,它们表述的是皇帝皇后赴教堂礼拜的情景。公元6世纪,东罗马拜占廷的圣索非亚教堂,是查士丁尼大教堂时期教堂建筑的代表作。它始建于君士坦丁堡时期,但遭火焚。查士丁尼大帝下令在原基础上重建。教堂是一座庞大的建筑,中央穹顶直径33米,高度60米,墙壁上有40多个窗口,用以采光。教堂内装饰非常考究华丽。壁上的图案是用彩石或马赛克镶嵌而成的。

  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与罗马教皇的利益密不可分,它是罗马教皇统治成功的举措。十字军东征促进了西方殖民运动的发展。1095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拜占廷(即东罗马)阿列克塞.康尼努力斯求援的原因。当时罗马教皇的初衷并不是出于拜占廷夺回被土耳其侵占的疆土,而是借此夺回被穆斯林占据的耶路撒冷。当时的教皇乌尔班二世是格列高利七世的学生。他强调一种圣战理念,所有十字军战士可以全免罪罚。1098年,第一次东征成功,十字军占领安条克以及耶路撒冷,他们把抓获的土耳其人和亚路撒冷的穆斯林全部杀死。由于十字军占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一带狭长的地带,这里人口稀少,因此穆斯林进行了反攻,1144年,罗马北部的一个公国被他们占领。十字军的第二次东征,由于内部分裂而失败了。1187年,耶路撒冷被埃及夺了过去。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由于几个领导者意见分歧,无法实施战略,尽管声势浩大,也是无功而返。英诺森三世担任教皇职位后,把收复耶路撒冷作为头等大事,于是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4年,十字军进攻方向偏离教皇的愿望,攻下军事坦丁堡,统一的基督教土崩瓦解,东正教被遏制了,土耳其人趁虚而入,拜占庭灭亡。1215年,十字军企图自海路直捣埃及,并进攻穆斯林据守的地带,仍然失败。第六次东征其实是用外交会谈方式取得的。埃及苏丹(即国王)同意把耶路撒冷归还基督教会。不过好景不长,耶路撒冷于1244年又陷落敌手。

  哥特式教堂

  12世纪,哥特式教堂建筑由法国传至西欧和意大利。它的特点一是采光,窗户开得非常宽大,甚至把墙壁整个占据了;二是用数来表示不同的宗教含义,如一代表上帝,三代表“三位一体”,十代表“十诫”等;其三是建得非常高,许多塔楼高高耸立,其尖顶刺破蓝天。哥特式建筑代表中世纪最高的建筑艺术成就。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院,夏特尔教堂、兰斯大教堂和亚眠大教堂,这些都在法国,科隆大教堂和乌尔姆教堂则在德国,而所尔兹伯里教堂和林肯大教堂、米兰大教堂是意大利的。位于巴黎塞纳河畔的巴黎圣母院,是1163年开始建造的,工程花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长130米的主体教堂,平面为拉丁十字布局,宽48米,高3米,十字交叉点则是教堂正中的尖顶,这是哥特式建筑独特的表征。另外还有特大的玫瑰窗,以及诸多窗户间的墙柱,都值得细加体会,令人流连忘返。亚眠大教堂建造于1220年,位于巴黎北部索姆省省会,由柱墩与细柱支撑大厅,柱柱之间相连接的是不同的肋架,形成一种凌空飞腾之态势。大门上则雕刻一些圣经人物图像,工艺精湛。这座教堂施工花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它是法国最大的教堂,高有43米,长有145米。在巴黎东北的马恩省省会,有一座兰斯大教堂,它是在9世纪被焚毁的加洛林时期教堂的旧基上,于1210年重建的。它的总体建筑和规模与巴黎圣母院相近。科隆大教堂建于13世纪中叶,位于莱茵河畔,它与乌尔姆教堂一样,成为欧洲最高的哥特式建筑。乌尔姆教堂亦建于13世纪。它们同样因经费拮据,到建尖顶时停建。乌尔姆尖顶高有162米,比科隆大教堂高2米,建成于1880年的乌尔姆教堂位于德国南部巴登符腾堡州。英国的哥特式教堂比法国、德国迟半个世纪。英国最高的一座是伦敦西南的索尔兹伯里教堂,同其他教堂相比,显得更宽阔更低矮。周围浓荫繁密,更有翠绿的草坪,却是风景绝胜之处。它建于13世纪上半叶。在英国,还有一座林肯大教堂,它以两座四面的塔楼为主体,塔楼的四角与正面均有尖顶。这座教堂有七个柱形连拱,使整个正面的墙壁具有跃升飞腾的动感,体现了英国哥特式建筑有别于其他欧洲同类教堂的特征。意大利艺术名城米兰的大教堂是在1385年开始动工的,工程花了五百多年。这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堂,可以满足4万信徒同时礼拜的需要。它的外墙有许多精美的雕刻,在领略艺术审美趣味的同时,同样能体现宗教的庄严与神秘的气氛。

  欧洲大学的起源

  大学源自中世纪的欧洲。早在公元800年,查理大帝令每个教会辖区必须建立初级学校。但到11世纪时,教育水平依然很低。12世纪之前,欧洲教育主要以教会学校方式存在。它的目的在于对教士进行培训,学习读写古罗马的经典作品。13世纪,世俗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教会的教育垄断丧失。12世纪大学在欧洲产生了。巴黎大学时欧洲最早、声望最好的大学,皮埃尔.阿尔贝拉尔是当时最著名的教师。作为一位经院哲学家,他在《我的苦难经历》中提到自己的遭遇;在《认识自己》中,他鼓吹通过个人自省探求人性本质:在《是与否》中他就150个神学问题,作了正反两方面的分析。他把神学作为一种科学来研究。由于他常常公开与人辩论,招致失败者的怀恨。相传当时他被禁止在地上讲学,他便爬到树上去讲;后来禁止他在半空讲,他就跑到船上去讲。由于阿贝拉尔的影响,许多学者纷纷来巴黎大学任教。1200年,巴黎大学专门开授神学和七艺。大学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实质上是一个教育行会。继巴黎大学后,博洛尼亚大学成立。13世纪,牛津、剑桥、那不勒斯等直至现在仍很著名的大学也相继问世。中世纪大学在欧洲设立神学、文学、法律、医学等系。现在的牛津、剑桥大学依然沿袭中世纪时的组织形式,它是从巴黎大学套用而来的。中世纪大学的发展,促进了经院哲学的形成。除了阿贝拉尔外,其他的经院哲学家有毕得.隆巴尔德。他的名作是《教父名言录》。圣托马斯.阿奎那试图把阿拉伯和古希腊哲学与西方哲学融合起来。他认为研究创世和自然知识就是研究神学的正道。他著有《神学大全》和《反异教大全》,强调 人的自赎和理性。

  意大利自然主义画家乔托

  乔托是中世纪具有开拓性的画家,他是13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人,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少时被大画家契马布埃发现并收为弟子。后来,乔托又到罗马学习雕刻艺术。在意大利,乔托与但丁一样享有盛誉。从他开始,意大利的绘画摆脱了拜占庭的宗教气氛,更贴近自然生活。乔托的绘画,散布于佛罗伦萨、罗马、帕多瓦诸城市的教堂里,主要表现有关《圣经》的内容,著名的作品是《犹大之吻》。画面上,犹大引领士兵与差役,让他们举起火把兵器,捉拿耶稣;犹大走进耶稣,以亲吻作暗号。这一场景富有强烈的情节性,人物的情感很有张力,也体现了作者歌颂真理和对邪恶的憎恨之情。除此,他还画了《逃亡埃及》。圣母玛利亚抱着襁褓中的小耶稣,骑着毛驴急匆匆地行走在去埃及的途中,画面人物非常传神,显得非常真实。乔托与但丁是一对好朋友。当但丁被逐后,在帕多瓦的乔托收留了但丁。乔托与但丁表现的都是宗教题材,但各自表现的都是宗教题材,但各自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乔托在一幅《乐园》的画中,就把但丁的形象加了进去,在乔托的作品中,他大多数是用壁画这一形式来表现宗教题材的。除了《犹大之吻》外,著名的作品还有《约亚契姆与牧羊人》,其内容是圣母玛利亚的父亲约亚契姆被人赶出神殿,栖隐于山林之中,绝食了40天,一个牧羊人与约亚瑟姆打着招呼,一群羊也随着欢叫而来。作品富有清新的格调与真切的情感,朴素无华,体现纯自然的精神。乔托还满怀尊敬的心情,画了《向小鸟说教》、《碧洞找水》两幅壁画,竭力礼赞大自然,凸显了人道博爱的主题。这些壁画使高高在上的宗教画一改冷漠气氛,更亲近民众。1334年,乔托负责佛罗伦萨大教堂的修葺工作。他与别人共同完成了钟楼的浮雕工作。这个钟楼因为他的参与也成为佛罗伦萨建筑中的珍品。

  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意大利绘画发展到15世纪,出现了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他们是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这一时期美术的主要题材还是宗教。达.芬奇出生于1452年,16岁时去佛罗伦萨学艺,很快熟练运用雕塑与绘画的艺术手法,在当时的佛罗伦萨已小有名气。后来他去了米兰,在那里,他创作了举世闻名的壁画《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他画了三年。《最后的晚餐》取材于《马太福音》。耶稣与十二个门徒聚餐,席间,他对大家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门徒们猝不及防,非常吃惊,问到底是谁,耶稣说:“同我一样把手蘸在盘子里的人就是.”画面上的众门徒,能提起观众的情绪。《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在当学徒时的作品。当时蒙娜丽莎年仅24岁,是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她刚失去儿子,郁郁寡欢。但达芬奇竭力表现出她难得的一丝微笑,富有无限的魅力。因为这幅油画,达.芬奇声明大噪。达.芬奇出了绘画外,还致力于科学的研究,他对人体解剖学有细致的研究,并发明设计降落伞、风车,也进行关于飞机的构想和设计等。

  米开朗基罗是与达.芬奇同时期的雕塑家,也出生于佛罗伦萨,13岁进入作坊学艺,后参加人体解剖实习,奠定了他的雕塑艺术生涯。他21岁到罗马,25岁回佛罗伦萨,创作了《大卫》,名声鹊起。这座白大理石裸体雕像,表现一千多年前以色列开国元勋大卫的形象,把人类的美和智慧以及生命、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后来被安放在市政厅门前的广场上。米开朗基罗的另一个著名雕塑是《哀悼基督》。它表现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圣母玛利亚抚尸痛哭的情景。这是他20岁时的作品,圣母在他的刀凿下显得美艳绝伦。另外,他还创作了《摩西》、《奴隶》等名作。在《奴隶》中,他体现被缚奴隶虽然垂死,但依然要进行不屈的反抗,赞美了人类生命的尊严。

  拉斐尔于1483年生于意大利乌尔比诺镇,13岁那年去鲁吉诺作坊从师于维提(他是波伦亚派的画家)。1504年,他到了佛罗伦萨,其时21岁。在那里的教堂里,他画了许多圣母像。著名的一幅《圣母子》富有人情味,圣母逗爱圣婴,平静而愉悦,色彩与线条极为和谐,并有鲜明的节奏感。拉斐尔的《雅典学园》中,则采用全景式的构图,纵深的视线、高耸的拱门体现一种庄严之感。他尊奉的历代圣者同聚一堂,展开热烈的辩论。亚里士多德手指大地,柏拉图手指苍穹,天文学家托勒密手托地球仪,赫拉克利持依箱沉凝。拉斐尔把自己也画到右边角中,体现他对圣哲和知识的无限崇尚。拉斐尔其他作品还有《圣母婚礼》、《圣礼辩论》、《美丽园丁》等,都体现了理想中的境界。有人这样评说,拉斐尔是理想的化身,达芬奇是智慧的象征,而米来朗基罗是力量的凝聚。

  但丁与《神曲》

  在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过渡时期的意大利,诗人但丁是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他出生于1265年,家庭出身是佛罗伦萨的贵族。他在拉丁文修辞学和古典文学方面都有非常高深的造诣。他的第一本抒情诗叫《新生》,是他对邻人贝娅特的爱情颂歌,完成于1292年。1300年,他当选为佛罗伦萨的执政官,因他对教皇的行为深感不满,被判终身流放。在此以后,他的文学创作进入了全盛期。《神曲》是但丁创作于1307年的叙事诗,这时他处于流放时期。它描述了一个神游地地狱、炼狱、天堂的故事,旨在引导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从痛哭走向幸福。在《神曲》中地狱的第四层,他写了教皇和主教、教士,在那里互相辱骂,在地狱的第七层和第八层,暴君、独裁者以及买卖圣职的尼古拉三世教皇,苦不堪言。他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爱憎分明的感情。《神曲》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每部33篇,加上序,共计100篇,结构严谨,想象奇特,富有浓烈的情感色彩。它是欧洲文学史上的皇皇巨著。除了《神曲》外,但丁还写了《论俗语》、《飧宴》等作品。

  水城威尼斯与威尼斯画派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既是一个著名的城市,又产生出一个著名的画派。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城,现在所遗留的建筑大部分是15世纪的杰作,当时它是地中海的商贸中心,而文艺复兴由盛转衰又复兴繁荣的,则是以威尼斯为中心。威尼斯是开放的,它不像意大利城市那么保守,中世纪的威尼斯,也是拜占庭的领地,东方波斯、中国、印度都与之有密切的贸易往来。马可.波罗是在威尼斯诞生的,他的游记常有鲜明的东方情调。威尼斯城的文艺复兴建筑,则以圣马可广场为代表,威尼斯的总督府是圣马可广场的重点。圣马可钟楼高98米,是威尼斯的象征。附近的圣马可教堂,是11世纪的建筑,属于拜占庭样式。整齐划一的拱柱形的柱廊和各具特色的屋顶,形成鲜明的映衬,使这海滨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神圣的风景。就像威尼斯的建筑文化一样,威尼斯画派也有浓郁的东方色彩。威尼斯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贝利尼、乔尔乔内、提香等。提香1488年生于距威尼斯西南90公里的皮奥韦,乔尔乔内同样拜贝利尼为师。贝利尼的艺术成就同他的老师相比略胜一筹,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乔尔乔内仅活了32岁,他的代表作是《入睡的维纳斯》。画面圣洁自然,以静美和煦的自然风景衬托,更显得无上的圣洁。他的《田园合奏》表现了对对男女在田野弹琴歌唱的快乐情景,寄托了对大自然的热切向往。提香的《圣爱俗爱》是他的初期作品,俗爱为裸体的,圣爱为穿衣的,除此,还有《酒神的狂欢》等。《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则以室内的豪华设施为背景,其风格旨趣类似于乔尔乔尼的《入睡的维纳斯,在表现方法上,则是很有生活味的。提香是擅长体现人物性情的肖像画家,他的画色彩鲜明、艳丽。他能根据人物需要安排色调,使其更为和谐,《花神》富有烂漫青春的情致,而《保罗三世和孙子们》则紧紧把握人物个性,体现出他们的内心世界。热爱自然,关注现实,使他成为一个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大师。威尼斯画派晚期的代表人物是丁托列托。他是提香的学生。其代表作是《银河的诞生》,这是一个古希腊神话,宙斯命信使之神把希克力士带到宙斯之妻赫拉面前,趁她熟睡之机吮奶汁。赫拉受惊,猛得跳了起来,奶汁竟洒成了银河,整幅画面色调丰富,妙趣横生。丁托列托和另一位画家韦罗内塞的作品人物虚饰太多,影响到巴洛克艺术。

  北欧文艺复兴美术家丢勒

  丢勒是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代表人物。1471年,他出生于德国纽伦堡,1490年外出求学,在威尼斯结识贝里尼,1494年返乡。他的早期作品以版画为主。这些版画中,木版画和铜版画兼而有之,造型及布线富于逻辑性。1498年他自行印制了15幅《启示录》。这15幅中最突出的是《四骑士》,内容是上帝派出的4个骑士杀戮恶人的情景。因此,他的影响日益扩大。1513——1514年,丢勒最重要的3幅铜版画创作成功,它们是《忧郁》、《骑士、死神与魔鬼》和《圣哲罗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忧郁》。画面中,凝重的笔触,幽暗的色调,天使托颔凝神,体现着忧郁的真旨。人们可以如此解读:画中的钥匙、钱袋是财富,婴儿坐在磨上,表明他没有思维能力,所有这些,都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考。丢勒的人物肖像,著名的有《父亲肖像》和《自画像》。在丢勒的油画作品中,有典型意大利风格的《哀悼基督》,色彩鲜明,描绘细腻。《基督诞生》则是为纽伦堡的教堂绘制的壁画。比例合理,个性凸显。在后期作品中,《三位一体的膜拜》体现了宏大的场面,华美而富丽堂皇。1528年,丢勒死于肝病。在世界艺术史上,他与达.芬奇并驾齐驱。

  伊拉斯谟及其他基督教人文主义者

  继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后,15世纪的欧洲北方文艺复兴也如火如荼。在宗教哲学上,北方基督教人文主义兴起,原先的经院哲学对人生的实际指导作用不很明显。伊拉斯谟是“基督教人文主义的宗师”。他出生于荷兰鹿特丹,进入修道院时还不满10岁,39岁时获得神学学位。伊拉斯谟博学多才,思维敏捷,代表作品有《愚人颂》、《对话录》等。在这些著述中,他对经院哲学教条主义的迂腐性进行了有力地抨击。另外,他著有《基督教修士手册》与《和平的抱怨》等书。伊拉斯谟最杰出的贡献是他编修注解的希腊文《新约圣经》,他把它重新翻译成拉丁文。英国人托马斯.莫尔是伊拉斯谟的同道者。他的代表作《乌托邦》,是1516年写成的。他虚构了一个理想岛屿,在那里,实行每天六小时的工作制,那里的居民一有空闲和精力便从事文化思想的探究。其实,莫尔的“乌托邦”是针对现实中不理想现象生发出来的。不劳而获,战火纷飞,尔虞我诈,这种现象在乌托邦是难以觅寻到的。由于莫尔不承认亨利八世为教皇,因此他被处以绞刑。《蒙昧者书简》是乌尔里希.冯.胡滕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著作。他故意用蹩脚的语言捏造信件,署名也是滑稽别扭的,并伪称是科隆大学的经院哲学家的作品。这些信件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其中,有一位叫做海因里希.羊嘴的作者。他在信中说,他吃了一枚鸡蛋,打开蛋壳,发现好像变成了小鸡。又因为吃蛋这一天是星期五,因此闷闷不乐,好像上帝在惩罚他。这些署名为装大粪者、挤山羊奶者的乱七八糟的信札,讽刺辛辣,入木三分,很快招致教会的查禁。但它们依然在民众中流行。除伊拉斯谟外,这些基督教人文主义者在与教会的斗争中皆一败涂地,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但他们的努力也促进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成功。

  欧洲三大航海家

  在哥伦布航海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地球不是圆的。12世纪起,真正意义的航海开始了。1291年,两位热那亚人驶向大西洋,却没有成功。到14世纪,葡萄牙人才横渡了大西洋。此后他们把殖民地扩张到亚速尔群岛等区域,后来又远航到非洲。1487年,好望角被轻而易举地绕了过去。完成这个历史性转折的是一位叫做迪亚士的船长。“好望角”原来的名称叫风暴之角,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给它改名,是因为他看到了希望。达伽玛受约翰二世的派遣,率一只船队开始了新的“万里长征”。他们绕过好望角,然后沿非洲东海岸向北挺进,并到达了印度。他重返家乡,已是两年之后的事了。1500年,葡萄牙至印度航线开通了,后来葡萄牙人完全控制了印度和马六甲这一带地域。在西班牙,哥伦布在15世纪也开始了他的“航海之行”。他的航行是斐迪南出资的。哥伦布率领他的船队向西航行,在1492年到了新的地方,他以为到了亚洲,便把这块土地定名为“诸印度”。当时,人们不知道“美洲”这个名称。在欧洲人看来,美洲是“新大陆”。人们认为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正是缘于这个原因。继哥伦布后,斐迪南在1519年同意麦哲伦的要求,决定由麦哲伦率船队开辟绕过美洲直指亚洲的捷径。但麦哲伦无法穿过阿根廷。3年后,始发的五艘船中只有一艘回来。280名水手中只有18名回归故土。在航海的过程中,这些水手因冻馁或疾病丧命,麦哲伦本人也在与土著人冲突中客死异乡。

  命运多舛的日心说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也得到了一些发展。率先提出地球和众行星绕太阳运行即日心说的科学家是尼古拉.哥白尼。在此之前,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犹如一颗石子扔进寂静的水里,日心说的推出,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在哥白尼之前的新柏拉图主义者认为,圆是最完美的,运动比静止更接近神性。哥白尼从中得到灵感。1530年,他完成了《天体运行》一书,1543年出版。在书中,他指出,太阳和地球是运动的,静止只是相对的。他的这种观点,与圣经中的教义对立。因此,他的日心说得不到响应。哥白尼的天文学理念,由伽利略和开普勒得以佐证。开普勒认为,因为与太阳距离的远近不同,行星的运行速度也随之变化,根据自己的定律计算,所有行星绕太阳运转是按照椭圆形的轨道进行的。这比哥白尼更前进了一步。后来,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更为日心说宇宙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伽利略曾经采用自制的能放大30倍的望远镜观察太空,木星和它的卫星、土星与它的光环,甚至太阳中的黑子都被他发现了。伽利略说,除了太阳系,宇宙中还有更浩瀚的银河系。1632年,罗马宗教法庭起诉伽利略,要他必须承认自己的错误,否则判处终身监禁。伽利略无奈地口头上认错,但心里依旧坚持。布鲁诺在宣传日心说时,对基督教的教义逐一进行了反驳和否认。他认为,神灵主宰世界的学说全是无稽之谈,宇宙空间绝对不存在神和上帝。因此,宗教裁判所判定布鲁诺为异端,犯下大逆不道之渎神罪,然后处以火刑,将布鲁诺活活烧死了。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是16世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家,他自幼喜爱戏剧,20岁以后就开始在伦敦剧场中打杂,当编辑和演员。他的戏剧作品有37部传世。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是讽刺剧;历史剧是《理查三世》和《查理四世》;悲剧则更多,如《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奥赛罗》等。《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戏剧中最著名的讽刺喜剧,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向夏洛克借款,帮助巴萨尼奥和鲍西娅结为秦晋之好。夏洛克是个高利贷者,当初因为安东尼奥借钱不收利息,夏洛克便怀恨在心,于是伺机报复,便于安东尼奥借钱不收利息,夏洛克便怀恨在心,于是伺机报复,便于安东尼奥订立契约,如果三个月对方付不起借款,必须要割一磅肉补偿。戏剧围绕一磅肉展开,富有冲突,氛围紧张。《哈姆雷特》代表莎士比亚戏剧的最高水平。故事主要讲述了丹麦王宫以哈姆雷特为首的人文主义派予以克劳蒂斯为首的保守派之间的激烈冲突。《哈姆雷特》三条线索并进,一是哈姆雷特为父亲报仇,二是老臣波洛涅斯的儿子为父亲和妹妹复仇,三是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为父亲复仇。这三个线索相互结合,使戏剧的冲突环换相扣,循序渐进。复杂而曲折的故事主体,个性生动的戏剧人物,还有强烈的悲怨交织,富有诗意的语言台词,真实地反映出历史和人生。哈姆雷特富有哲理性的话,“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直到现在,还值得人们深思。莎士比亚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得益于他本身就是一个著名的诗人。除了戏剧作品外,他有2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问世。

  十七至十八世纪的欧洲文明

  欧洲芭蕾艺术

  芭蕾舞是欧洲的一种古典舞蹈,或是指以这种古典舞蹈为形式的舞剧。芭蕾的特征是两足尖着地旋转而舞。要做到这点,必须穿上特制的舞鞋和服装。它体现出法国17世纪至19世纪艺术审美的主要流向。芭蕾的服装和程式明显带有宫廷艺术特色。探究芭蕾舞的源流,是在17世纪的法国,一直在宫廷盛行。但它在欧洲文艺复兴时就已经形成了。当时宫廷中国王与众同乐,皆戴各种面具互娱。真正的皇家舞蹈学院是在1661年出现的。到17世纪,芭蕾从娱乐方式转向舞台表演艺术。专业芭蕾舞演员应运而生。起先芭蕾从属于歌剧,后来脱离出来,再也不受歌剧的限制了。芭蕾舞在发现过程中,形成一套独特的表演程式,如双人舞、独舞等。双人舞往往用来体现相爱、相斗等内容,是全剧的精华段落。它是衡量芭蕾舞演员水平的重要标准。另外,群舞也经常被用来渲染氛围,衬托人物,形成戏剧的高潮或结局,调动观众的情感。欧洲芭蕾发展到19世纪下半叶就衰落了,但在俄国却兴盛起来。从此,俄国成了欧洲芭蕾的黄金地带。俄国的芭蕾是17世纪从外国传播过来的。18世纪,俄国皇家舞蹈学校成立,并组建了专业的芭蕾舞团。19世纪30年代,具有俄国特色的芭蕾已经出现了,著名的本土编导有瓦尔贝尔赫等。19世纪40年代,俄罗斯芭蕾舞已经崛起,这时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舞剧,如《舞姬》、《唐吉珂德》等。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从事芭蕾舞剧的音乐创作,如《睡美人》、《天鹅湖》、《胡桃夹子》等,都是芭蕾舞剧和音乐中的精品。

  牛顿与万有引力定律

  伊萨克.牛顿,1642年生于英国林肯郡格兰塞姆区的伍耳索普村。12岁时他寄宿在克拉克的药店楼上。克拉克提供各种实验材料,满足牛顿的实验爱好。克拉克的女儿与他十分要好,后来却另嫁他人,因此牛顿一直独身。牛顿一生活了84岁。他从事专业的研究是在1661年考入剑桥大学开始的。巴罗教授举荐了牛顿,并向他介绍了伽利略、哥白尼的事迹。后来,牛顿留校从事科研活动。文艺复兴运动后的欧洲科技取得了极大的进步。阿基米德的力学、开普勒的天文学和笛卡尔的解析几何学,都成了牛顿唾手可得的理论依据。牛顿曾经这样说,“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也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独有的研究方式。不久,牛顿归纳出二项式数学定理,形成微积分,然后用三棱镜分解白光并计算出不同彩色光的折射率。后来,牛顿通过自己制作的望远镜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同时在非线性方程中形成了新的求解思路。牛顿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是阐明光的粒子性。这与胡克提出的光的波动性相抵牾。直到20世纪,两种学说依然并存,人们都承认光的波粒二重性。有人说,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非仅仅如此。1679 年,牛顿的论敌胡克也意识到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但无法确定,只得向牛顿请教。牛顿从苹果落地中受到启发,然后在微积分的基础上结合开普勒的天文学和伽利略动力学成果,先推出自由落体定律,然后又提出牛顿三大定律,形成时间、空间、质量和力的关系式,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定律适合于一切宇宙天体的运行。在天文学家哈雷的帮助下,1685年至1687年,结合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学术著作《数学原理》写成并出版,形成牛顿力学的新体系。行星运动、裸体运动、摆体运动、微粒运动、振子运动、潮起潮落以及各种与运动有关的力学问题迎刃而解。1704年,牛顿的《光学》又交付出版。力学、光学和二项式定理等等,奠定了他在科学史上的地位。

  巴洛克艺术与罗可可艺术

  巴洛克指的是17世纪欧洲出现的与文艺复兴时期有别的艺术风格;到18世纪,罗可可风格又与巴洛克风格有许多差别。它们主要表现在:巴洛克这种奇形怪状的艺术风格率先在意大利发起,然后在17世纪传播到葡萄牙和西班牙。“巴洛克”一词来自葡萄牙文和西班牙文。在艺术表现方式中,“巴洛克”式的艺术家则喜欢花里胡哨,玩技巧花样,把纵欲思想寄托在神话和宗教题材中,并予以极力的表现。巴洛克建筑同文艺复兴时期的静穆、质朴相比,则显得过于矫饰造作,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倒退。巴洛克在17世纪的意大利较为盛行,著名的建筑家有贝尔尼尼,他也是一位雕刻家。他的作品有《阿波罗和达佛逆》,是他24岁时创作的。因为这个雕刻的成功,他被梵蒂冈教堂请去雕刻陵墓。他的《圣德列萨》描述了修女在梦境中见到上帝的故事,留存于圣卡尔那礼拜堂的祭坛中。在梵蒂冈前面的圣彼得大教堂,也是贝尔尼尼设计的最优秀的巴洛克代表性建筑。除此,还有卡拉瓦乔,他率先在作品中利用光线的明暗对比,体现出一个独特的氛围,进一步凸现了人物形象,后来形成巴洛克风味十足的“卡拉瓦乔主义”。他的作品有《玩纸牌的孩子》、《出埃及记》和《圣母升天》等。巴洛克艺术表现在音乐上,则有以下的共同点:旋律不断扩展,富有流动性,节奏也持续不断,从头到尾都延续着,但刚柔强弱的对比已在较大的段落中出现。巴洛克时期的代表音乐从形式上看有协奏曲、奏鸣曲、歌剧等。著名的音乐家有亨德尔和巴赫。在他们之前,蒙特.威尔第开拓了巴洛克音乐的先河。他用强烈的器乐作为新歌剧的伴奏形式,也创立了歌剧特有的形式。歌剧中许多高难度的演唱演技及华美的布景等,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巴洛克风格过于矫饰的特点。与蒙特威尔第不同,巴赫则致力于宗教或教堂中的音乐创作,写成了许多结构繁复、乐句华丽的赋格曲。它的代表性作品是受难曲和圣乐,传世的有《众赞前奏曲》和《巴比伦河边》等。他写了有关宗教的265部康塔塔曲,4部受难曲,3部清唱剧等,率先提出十二平均律的音乐理念。亨德尔则在早年蛰居于意大利,创作一些歌剧。当他定居英国后,则另创了一种神剧。这种神剧气氛非常热烈,具有华丽无比的唱段设计和音乐伴奏。他的代表作是《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及》等,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宗教的题材和主题。巴洛克艺术在18世纪中叶发展到极盛。后来,在此基础上,罗可可艺术应运而生。路易十五时期,这种带有“贝壳式的闪光耀眼”的艺术风格在皇家贵族中很流行。它的形式较为奢侈,特别是在建筑中,白色、金黄色和粉红色被敷设在整个天花板和墙壁上,显得格外淡雅。罗可可建筑主要代表是巴黎的苏比斯饭店、巴伐利亚的维塞恩海利根教堂以及德国的库维力歌剧院等。罗可可在法国的代表画家有华托、布歇和弗拉戈纳尔。华托生于1684年,法国北部是他的家乡。为了迎合某些贵族的审美需要,他画了大量以贵族宫廷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著名的有《发舟西苔岛》,开创了罗可可风格的绘画潮流。它的绘画是对卡拉巴乔手法的新拓展。他活了37岁,留传下来的还有《爱之园》、《爱情末日》等许多作品。布歇的作品早期表现希腊古神话,后来则用柔细流畅的细条体现贵妇人生活。在希腊神话题材中,有《浴后的狄安娜》、《沐浴的维纳斯》等。这些作品往往是上流人士喜欢的装饰品。体现贵妇人生活的则有《蓬巴杜夫人像》。布歇时是宫廷画家,曾为皇后画了许多凡尔赛宫的装饰画。布歇的弟子弗拉戈纳尔少年时就有卓越的绘画才华,20岁就获得罗马的大奖,他的一些早期的作品也脱离不了布歇的窠臼,如《秋千》、《少女爱情的升华》等,没有什么特色。罗可可艺术表现于建筑中,则以卢浮宫,凡尔赛宫为代表。豪华的装修,镀金的雕饰,已经把罗可可艺术推上绝路,因为它们没有照顾到平民的欣赏审美观。罗可可艺术表现于建筑中,则以卢浮宫、凡尔赛宫为代表。豪华的装修,镀金的雕饰,已经把罗可可艺术推上绝路,因为它们没有照顾到平民的欣赏审美观。罗可可艺术是巴洛克艺术发展的极端。到18世纪末期,它再也无法坚持下去了,终于走进了死胡同。

  欧洲古典主义艺术

  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后,艺术分成两个大派别,一个是样式主义,演变成巴洛克和罗可可风格,一种则是古典主义学院派。意大利自15世纪起就出现了专门的美术学校。16世纪,卡拉契三兄弟则夺得了古典主义的先声。他们在意大利北部博罗尼亚开办了一所较为正规的美术学院。除了授徒外,他们还为贵族官邸创作大型的壁画,留下了许多流窜后世的杰作。如小弟阿尼巴莱的罗马法尔涅兹宫天顶画,则是三兄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他的《逃亡埃及》,以优美的风景衬托宗教人物的活动,显得更加神圣、博大、自然。三兄弟中,最致力于教学的是大哥洛多维克,其实他是阿尼巴莱和阿戈蒂斯尼兄弟的得意门生是列尼。列尼死后,乔凡尼继任学院院长。在法国古典主义发展进程中,17世纪的普桑则以古典神话为创作题材,并衬托以优美的景色,更能引领人们进行纯净而崇高的欣赏。他的代表作有《山林水泽的女神与萨提尔》、《摩西的发现》和《人生的误导》等。比普桑再早出现的画家有乌埃。他是一位宫廷画家,对皇室的溢美歌颂成了他作品的主题。但他也画了一些宗教画,如《丘比特与普赛克》等,还有《女性的象征》,则描述罗马的神话故事,体现对宫廷生活的赞美。在文学上,法国的古典主义剧作家有莫里哀、高乃依河拉辛等。他们的成就体现于古典戏剧的创作中。法国古典戏剧要求必须歌颂王权,强调以理智战胜感情,还要整个剧本必须在一个情节、一个场面中表现,而且故事情节必须限在24小时之内。高乃依的《熙德》便是严格遵循这一规则的典范。他还写了《贺拉斯》、《西娜》等四个剧本。莫里埃的《伪君子》、《悭吝人》等作品也体现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特征。他所写的30多个剧本中,《伪君子》最具代表性,答尔丢夫这个艺术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拉辛是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最杰出作家,也是法国公认的四十位杰出的民族文化活动家之一。他的作品有《亚历山大大帝》、《安德洛玛刻》等。《安德洛玛刻》是一部希腊古代神话题材的戏剧,主人公《安德洛玛刻》是一部希腊古代神话题材的戏剧,主人公安德洛玛刻作为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的遗孀,忍辱受屈,为了使儿子保住性命,待与卑洛斯结婚后自杀,受雇于她刺杀卑洛斯未婚妻赫尔尼墨涅的嫉恨。结果是赫尔尼墨涅自杀,受雇于她刺杀卑洛斯的青年奥列斯特最后也疯了。这一剧本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坚强与镇定。在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中,18世纪形成交响乐。四个乐章《即奏鸣曲、主题、展开和再现》成了交响乐固有结构形式。莫扎特是奥地利的神童,9岁时就创作了第一部交响乐。但他收入微薄,生活清贫,35岁就离开人世。他的音乐始终给人一种乐观宁静的享受。莫扎特一生创作了41首交响乐。

  培根与笛卡尔

  弗兰西斯.培根于1561年生于伦敦,是英国17世纪的哲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是《新工具》。这本书是1620年出版的,是他的哲学巨著《伟大的复兴》的大纲。《新工具》完全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主要研究科学的经验认识方法与原则。培根认为,人必须是自然的主人,可以征服自然,驽驭自然,但重要的一点是人必须服从自然。这是培根哲学的主旨。在《新工具》中,培根提出,自然中真正存在的东西,都是按照一定规律运动的个体,哲学的目的就是研究这种规律,思想上得到真理,行动中得以自由,是建立在规律的基础上的。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继培根后,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则认为,旧有的知识可以摒除,思想的价值是通过它的实用性来体现的。笛卡尔写的哲学著作是《方法论》,他对“一切产生怀疑,证明自己的存在”,这只有在“决不可把自己没有明确验证的事物作为真理”的前提下才能大成,而理性的思维方式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归结起来,也就是“我思故我所在”这五个字。笛卡尔还是一位数学家,他在解析几何方面有许多建树。他确定了数学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性。笛卡尔的另外一种哲学观认为,思想和物质是宇宙中存在的方式,思想只属于人类,而物质即是其他的一切东西。究其实质,即“人是机器”,一种能够思想的机器。这一观点给了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以致命的打击。笛卡尔认为,自然科学完全可以不依赖于神学而探究宇宙世界,它是纯客观的东西。这一点与培根的《新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珍妮纺纱机的诞生

  珍妮纺纱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一个缩影。在18世纪中叶,欧洲商人与资本家这一特殊群落促进了工业革命的产生。在英国,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富裕。在农业庄园中,重犁的使用也提高了农业的生产率。棉花的大量种植推进了纺织业的兴盛。18世纪,飞梭提高了织布的速度。相比之下,纺纱的设备则无法与之同步。1767年,纺织工业的一场革命真正到来了。当纺纱机在以木匠和织工为业的詹姆斯.哈格里夫斯手中诞生时,纺织业的天空终于露出一线曙光。这台能纺16支纱线的手摇纺纱机,以发明者妻子的名字命名。但遗憾的是,纺出的线还是比较粗疏,不够结实。在珍妮纺纱机的基础上,人们又改进成水力纺纱机和走锭细纱机,大批量纺织生产也已经成了可能。这些通过改良的纺纱机,用到棉花纺织工业上,简直是如虎添翼,使纺织业飞速前进。后来,美国人发明出一种可以把棉籽与棉花分离的机器——轧棉机,大大减轻了原材料加工时的劳动强度。后来,这些机器除了以水力驱动外,还引进了效率更高的蒸汽机。规模越来越大的纺织工厂,把小打小闹的纺织作坊完全及垮了,一些小织工生活越来越苦,生计难以维持。18世纪40年代,英国的纺织品在全世界的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样,纺织业的工业革命也影响到欧洲其他国家。1820年,欧洲大陆的纺织业基本上用上了机器,在法国,不但有人利用机器纺羊毛,而且还利用它织花边。

  欧洲歌剧艺术

  歌剧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综合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诸多艺术的特点,起源于16-17世纪的意大利,是欧洲艺术的一朵奇葩。早在公元前6世纪,希腊的三大悲剧大师在创作中就已经用音乐渲染戏剧气氛。一些宗教剧也开始运用歌唱的方式,但一直没有占主流地位。16世纪,欧洲的第一部歌剧《达佛涅》问世。蒙特.威尔第写的《奥尔南斯》等十几部作品,已经形成欧洲歌剧的大致轮廓。欧洲乃至世界的第一座歌剧院在1637年威尼斯建成。威尼斯到17世纪初,已经拥有11个歌剧院。当时,写歌剧最多的是斯卡拉蒂,他一生写了115部歌剧。17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逐渐传播到德国和法国。法国歌剧作家吕利率先开创了法国式的歌剧形式,把法国芭蕾与歌剧融为一体。他的15部歌剧都是为巴黎的歌剧院创作的。相比之下,英国对歌剧的兴盛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特别大。而意大利的歌剧发展到18世纪初,就变得十分僵化了,每部必须出现二十多个咏叹调,观众对此大有怨言,改革歌剧势在必行,格鲁克在维也纳创作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新歌剧,他将卖弄技巧的咏叹调一概剔除,重新返朴归真。德国在18世纪兴起歌剧(亦即喜歌剧),并传播到维也纳。莫扎特的《魔王》便是德国歌唱剧样式的代表作。19世纪,欧洲的音乐从古典进入浪漫阶段。贝多芬的《菲德里奥》是德国浪漫派成功的典范,此后是韦伯的《魔弹射手》。在意大利,罗西尼等人则浪漫局与喜歌剧并重。威尔第以浪漫剧取胜,他的代表作是《茶花女》、《弄臣》和《奥赛罗》。法国在19世纪,形成旺盛的大歌剧创作和演出的势头。一些欧洲大歌剧在巴黎诸歌剧院上演,除了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外,还有柏辽兹的《特洛依人》等。在意大利,比才用法国喜歌剧形式创作的《卡门》,是名噪一时的剧作,而且至今仍在歌剧舞台上经常演出。瓦格纳在19世纪的欧洲歌剧中的成绩也是非常突出的。到19世纪下半叶,一种真实主义的歌剧在意大利形成,普契尼的《蝴蝶夫人》、《波希米亚人》则是“真实主义”歌剧的代表作。它们往往取材于日常生活,力求体现戏剧冲突的紧张性,把情感张扬到极致。

  伦伯朗与荷兰画派

  伦伯朗是16世纪荷兰画派的代表人物,1606年生于荷兰莱顿城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他对卡拉瓦乔和同期的哈尔斯作品进行系统地揣摩,加以领会,在构图、设色尤其是光线投向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在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伦伯朗以一幅《杜普医生的解剖课》走红,订货者接踵而至。后来,一富家女子与他结了婚。自1634年至1642年,伦伯朗创作势头良好,一些优秀作品纷纷问世,如《丹娜埃》等,并培养了一大批绘画新人,使荷兰画派形成真正的大气候。1642年,伦伯朗的妻子亡故。因为情感上遭到挫折,他违背画商的意愿,画了一幅《射手连的出发》,与贵族的需要大相径庭,因为他体现两个普通射击手这一主体,结果招致画家的怨恨,许多画商终止了与他的业务往来。多年之后人们发现这幅作品灰暗如夜,因此把它命名为《夜巡》。伦伯朗艺术上的第二个高峰是在他与女管家结婚后形成的。这时他的创作势头非常旺盛,一些优秀作品也纷纷问世,如《戴金盔的男人》、《亨德利克像》等。1662年,他的第二任妻子也撒手人寰。在绝望和痛苦中,伦伯朗度过最后的十几年时光,走向生命终极。但是在晚年,他依然热心于创作。伦勃朗率先创造了独幅版画这一样式,他是西方首位版画家。他的版画作品主要有《浮士德》、《瞎眼的托比》等。

  欧洲浪漫主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