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你可能理解错了国学)

  通常情况下,说到道学,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老庄、老子创立的有关道的学说等。而广义的道学,还包括宗教学的道教,以及属于人体生命科学范围的内丹学。

  但是,中国古文献《隋书·经籍志》最早出现的“道学”一词,“道学”并不限于道家,而是儒、道并举,因为儒家也是论道的。

  真正把儒道两家分开论述的是《宋史》,它专门设立“道学传”,而这个‘道学“特指宋学之道,大儒周敦颐则是道学宗主,周敦颐之所以被尊为道学宗主,乃是因为周敦颐恢复了儒家中断近千年的儒家传道体系即“道统”,也叫“性命之学”。周敦颐还有一个重大突破,就是打破佛儒道三教壁垒,大胆援引道佛而入儒。

  其实,纵观两宋儒学名家,从北宋五子到王安石、司马光,再到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几乎都有老子或《道德经》的译注、专论,几乎全是道家学派的专家,朱熹直接称之为“道学”。

  元明清三代,理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因此,理学就是道学的认知便被确定下来,当年鲁迅提到的“不近人情的道学先生”“道学家看见淫”等,都不是道家。

  当代很多学者为“道学”正名,认为道学应该是道家学说,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胡孚琛专门道著书《道学通论》等,但收效甚微。

  “国学”是西风东渐之后,针对“西学”而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统称,范畴很大,凡不属于“西学”范畴的一切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先秦经典、诸子百家学说、两汉经学、 魏晋玄学、 宋明理学,以及先秦诗赋、 汉赋、 六朝骈文、 唐宋诗词、 元曲与明清小说,乃至书画、音乐、医学、星相、建筑等等,是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而不能以儒学而以偏概全。

  “上帝”一词并非基督教和犹太教的专利,而是中国先民的原创,为宇宙最高神,君主号称天子,三皇五帝,就是上天之神,商纣王“帝辛”是“帝乙”的儿子,商朝的最高信仰就是上帝。

  “上帝”一词,在殷商甲骨文和周代文献有大量出现,《诗经·大明》:“上帝临汝,无二尔心。”《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上帝”在《尚书》等古籍里也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

  基督教从唐代传入中国,为迎合中国民众的传统认识,便将其最高神翻译成了中国早期的信仰“上帝”。

  “贫”是自谦,贫道与贫僧之“贫”,意在“道行”浅,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与物欲无关。

  “贫”引申自老子《道德经》“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遗”,亡也,失也,缺失,缺乏之意,与“余”相对。大意说:世俗之人以“物欲”为务,为道之人以“为道”为本。言世俗之人皆衣食有余,而道者与世俗价值相反,什么也没有。如同愚人一样,无欲无求——这是道者对名利欲望与为道成就的取舍态度。

  《灵宝一切自然经诀》云:“夫人求仙道,积功无厌多,功满自然得道。学道犹世人忧居贫,无不得仙者也。贫道之言,盖上清道士之通称也。”《定志经》《太上太霄琅书经》等经书,均有类似记载。

  “天师”不是对“上天之师”的称谓,而是“以天为师”之意,是“道法自然”在道教教义上的反映,道教以“天道”为仙道,故自称“天师道”。

  据《中华道藏》记载,“天师”一词最早出现在《太平经》中,是一段问话:“古今贤圣皆有师,今天师道满溢,当复师谁乎?”

  曰:“天使太阳之精神来告吾,使吾语,故吾者乃以天为师。”

  即:天师道乃是“以天为师”效法天道的人,天师是从命于天意的,若“天不欲言”,天师是不敢妄言的。

  “王母娘娘”“西王母”是民间称呼,并且认为她是玉皇大帝的妻子。而在道教经籍中,她的正规名称叫“金母元君”,但不是玉皇大帝的妻子,也不是玉帝的母亲和女儿。这种错误认知源于戏曲影视的粗忽。

  《中华道藏》载:金母元君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一号太灵九光龟山金母,一号曰西王母。乃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

  她和东华帝君一样,是天地阴阳之气的显化,她与东王公的职责是协助天帝、赞襄化育,一个统理天下女仙,一个分管天下男仙。

  按照道教神仙谱系,天庭高层有三清四御,三清就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四御则是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万星教主中天紫薇北极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

  玉皇大帝就像董事会下的总经理,为三界十方万灵主宰,王母则是“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他们是上下级关系,他们没有亲属关系。

  在中国古籍中,西王母比玉皇大帝出现的早。《归藏》《周易》《山海经》《穆天子传》《管子》等皆有记载,西周金文也有“王母”的记载。西王母最初是一个中原之外的部落神,具有图腾性质。

  鸿钧老祖是明代小说家许仲琳《封神演义》中的神话人物,并非源于道教神仙谱系。

  在《封神演义》中,鸿钧老祖是中国最高神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通天教主的师父,而在中国道教信仰里,根本没有鸿钧老祖这个人物。同时,书中众多人物中,还出现不少佛教人物,比如观音菩萨就被列入中国最高信仰神元始天尊的弟子之一。

  文艺作品是社会现实的投射,许仲琳创作《封神演义》时,中国宗教伦理的发展到了明代,“三教合一”从思想到宗教组织正式完成。因此,“三教一家,同出一源”便成了许仲琳创作该书的指导思想。

  “三教”之间始终存在着互相借鉴,互相促进发展的关系,从魏晋南北朝的谈玄说虚,到隋唐时期的并驾齐驱,再到明代“三教合一”宗教组织的广泛出现,三教合流是宗教自身发展与国家政权需要相结合的必然趋势。

  “三教”虽然是佛教率先表现出来的,但道教的王重阳更是推崇三教合一,他创立了“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三教七宝会”等,旨在推动三教合一,“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就是他的创教宗旨。道教全真派不光诵读道教经典,也读《孝经》《金刚般若心经》等等儒佛经典。

  王重阳的立教主张通过丘处机等全真七子等几代人的努力,加之金、元朝廷的推崇扶持,各家理念于是被调和到一起,民众反倒乐于接受。

  “三教合一”的影响至今依然存在,不少地方依然有同供三教祖师的寺庙,比如河南尉氏县青云禅寺、江苏建湖县西阳古刹、山西省浑源县悬空寺等。

  许仲琳给元始天尊等“安排”一个师父,是想通过鸿钧老祖来协调三教神灵。鲁迅先生认为《封神演义》之类的神魔小说在民间的流行,是义和团产生的思想源头,足见小说对民众教化作用之大。

  “三教合一”毕竟是宗教教义的“合一”,不等于三家学术思想的同等,他们之间的政治主张和学术见解毕竟不同。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