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喻文化(青年文化)

  

  后喻文化这是对几千年文化的一种颠覆,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很多学习观念已经悄然改变,互联网包罗万象,以前口头禅是不懂问老师,不懂问父母,现在成了不懂问“”。

  当我80岁的教授爸爸戴起老花镜,凑到电脑前,一笔一画地把我的字字句句工整地记录在笔记本上的时候,或许他的内心也有许多的无奈。因此,许多的师道尊严和长幼序列的观念已经随着时代而悄然改变,“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将成为美好的古典童话。

  时代以一种一步千里的节奏往前飞行,如果我们的教育依旧停留在几千年前喻的观念上,势必会滞后于时代。现在的学校体制以及评价机制,使得学校总体还是处于前喻时代,老师们依旧可以凭着自己若干年前所拥有的一桶水,对学生进行居高临下的诲人不倦。但是,知识的更新已经使得许多执教“信息技术”的老师备感压力,倘若学生的学习方式得。

  到根本性改变,3G技术推广普及,使很多知识不需要我们口口相传时,很多技能不再是我们能够垄断时,很多老师会比现在更多地处于焦虑与压力当中。因此,我们势必要考虑教育的深度和厚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可能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以德服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以身正为师,一种良好的道德范本,将会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第二件事情是彻底改革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而不是传授者,传道授业解惑,几千年的古训将寿终正寝。学校是学生涵养个性、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缔结良师益友的地方,我们的课堂将是大家畅所欲言、智慧碰撞的交集点。

  我们要做的第三件事情是“不耻下问”。一个教师,面对50个学生,可能还有他们手中的50台随身携带的电脑。谁是权威?权威应该是最能虚怀若谷者,一个知识点会引起几十种引经据典的反驳和讨论,“一言堂”的课堂将永远被摒弃。

  当然,我们当务之急所要做的,就是观念的转变,观念引导一切行动。假如你没有我老爸那种甘做小学生的态度,或许有一天,你真的会到手里攥着钱却不知道该如何花的地步。

  当代的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一个以信息多源、易得、可选为特征的后喻文化时代,置身其中的教师必须向学生“不耻下问”的现象日渐频繁。后喻文化时代对传统师生关系的挑战扑面而来,我们应当勇敢、机智地面对。站在后喻文化时代提出的挑战面前,在梳理和总结师生关系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思考后喻文化时代高校师生关系构建的伦理取向和实践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后喻文化时代高校师生关系的刻画

  二十世纪美国当代杰出的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Meed,1901—1978)运用现代传播学的有关理论,从不同文化传递的视角入手,提出了著名的“三喻文化”说,即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长辈向晚辈传授知识经验,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的文化;同喻文化是指长辈和晚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是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经验,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文化。

  后喻文化,也称之为“青年文化”,这是一种和前喻文化传递方向相反的文化,由年轻一代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的过程,即长辈要向晚辈学习。后喻文化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反向社会化”。在这种文化中,代表未来的是晚辈,而不再是他们的父辈和祖辈。

  后喻文化背景下出现了新的文化传承模式,即晚辈向长辈传递文化的模式,使得当今社会文化传承模式日趋多元。当代社会三喻文化的同时共存,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多维度的文化传递模式,年长者和年轻者可以相互交流、沟通、学习,有利于消弭两者间的代沟。后喻文化背景下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表征:高校中传统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位置变得模糊甚至颠倒,即原先处于被教化者地位的青年大学生,现在“反客为主”,充当起了教化者的角色,出现“教师学生化,学生教师化”。

  高校传统师生关系面临的挑战

  从我国古代直至近现代,教师始终控制着知识和信息的话语霸权。就知识经验而言,教师稳定地处于知识上位的角色,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教师成为当然的知识权威,教师的言行被奉为圭臬。在师生关系上,师生间的尊卑分明,等级序列被赋予不可变更性,两者间的不平等的关系氛围浓厚,人们也极力强调与推崇师道尊严、长幼有序等既定的伦理道德规范,这个“毋庸置疑”的真理要求学生尊崇教师至高无上的权威,苛守自己的位置。一言以蔽之,传统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处于较远的隔离状态。

  然而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以网络为主的媒体系统不仅拥有丰富的信息和知识储存,而且其更新速度极快,年轻一代以其独特的直觉和敏锐迅速适应新时代的文化。于是乎,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占有者和垄断者,也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甚至教师占有的知识和信息的数量和新颖度不及当今的学生。如今的高校里,教师向学生请教的现象已屡见不鲜,教师知识权威正在被分享和严重削弱,即权威走向泛化。

  再者,当今的青年学生追求独立、个性自由和张扬,勇于挑战权威。于是,老师批评学生逃课引起学生反抗、学生质疑老师授课内容,致使目前高校中的师生关系屡屡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师生关系日渐淡化、紧张、尖锐,严重影响到教育的发展、社会的未来。

  后喻文化时代高校师生关系构建的当代价值

  有一位美国校长曾经这样说过:“一所学校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因素不是学校的各种物质条件,也不是课程,更不是教法,而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后喻文化时代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对师生和学校的发展甚至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首先,后喻文化时代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对教学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当今时代,高校里的教师和学生通过平等对话、交流,相互学习,教学的角色泛化,教学由一维走向多维,真正体现教学相长,“教学”一词的内涵得到极大地丰富。

  其次,后喻文化时代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提高高校教育教学效能。师生关系是高校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他制约着学生对教育的接受程度、决定教师教学积极性的高低,影响着教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效能,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最后,后喻文化时代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高校师生关系是整个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和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历来被认为是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石和内容。处在后喻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师生通过平等交流与对话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促进两者间的关系融合,从而把学生与教师从代沟的困扰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自我发展,最终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后喻文化时代高校师生关系构建的伦理取向 自改革开放以来,师生关系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但以往学者的研究主要从认识论和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从认识论视角出发有:教师主体论和学生客体论;师生主体和教材教学客体;师生主体和学生身心素质客体,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教师学生互为主客体等。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有:把师生关系划分为紧张型、冷漠型和亲密型等。然而,关于伦理学视角的研究相对来说则比较欠缺。而且在跨入新世纪之前,社会的“后喻文化特征”并没有当今这样凸现,因此学者也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后喻文化时代的来临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和冲击。

  “矛盾与冲突”日渐凸现和增多

  后喻文化时代的来临使得高校师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渐凸现和增多,传统的高校师生关系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要求渐行渐远。合作教育学有一个很好的论断:“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和力”。因此,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效率与效能的要求,体现后喻文化时代特征的高校新型师生关系亟待建立。

  后喻文化时代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必须坚持正确的伦理取向,在此基础之上,还要选择与遵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有效的具体实现途径。对此,笔者建议高校师生应当通过交流、沟通与对话,构建彼此尊重、民主、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的和谐师生关系。后喻文化背景下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应该是:

  人格平等,彼此尊重

  如今社会,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对平等的追求更为强烈。因此,平等应该是后喻文化时代高校师生关系伦理的核心要素。首先,高校大学生与教师都是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高贵与卑微之分。每个大学生都有表达和实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的权利,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和自由的个体,学生与教师同样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在高校里,要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主动权主要在教师手上。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主动摒弃“教师权威”“知识本位”“精英主义”的伦理取向,从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积极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对话与沟通,倾听大学生的心声,用心去践行教师的使命。

  尊重是新型师生伦理关系的重要体现,要达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该彼此尊重。当然,首先学生应该尊重教师,包括尊重教师的人格、劳动等。当然,教师也应当尊重每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一方面体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另一方面体现在为大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其实现自己个性自由与全面地发展。

  民主合作,共同进步

  后喻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师生关系的应然状态是共同探求真理的合作伙伴。适应时代新要求的高校新型师生关系应当更加强调民主与合作,师生关系的民主性是指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师生之间是以此为基础的人——人的关系;高校新型师生关系同时也强调师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师生要取得共同进步必须摈除师生之间功利性的因素和干扰,必须注重师生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合作。

  传统的高校师生关系很难找到民主的意味,但是,后喻文化背景下高校新型师生关系则要求广大教师应当具有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发扬民主,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对话和沟通,遇到与学生利益有关的重大事件,积极征求学生们的建议,从而防患于未然,避免师生间不必要冲突的发生。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民主,增强师生民主意识,才能实现师生的最优化发展。教学的本质在于交往、沟通与合作,师生共同进步,“教学相长”。高校中的教师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和学习者。在现代教育过程中,教与学互为关联,互为依存。体现在教学主体及教学模式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对话型教学应当代替以往以教师为绝对主体的讲授型教学。

  另外,教师还应该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在与学生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最终达到师生的共同进步,在此过程中同时也巩固着师生间的和谐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各种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年轻一代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日趋多元化。尤其是当今高校里的大学生对新生事物有较强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其他多种途径获得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正在不断消解教师的权威。再加上,高校里师生交流的缺乏,师生关系表面化,日渐淡化甚至恶化。后喻文化背景下高校中的师生关系亟待改善或重构。民主、平等、合作、发展、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改变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隔离、疏远的状态,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效能,达成学生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教育之鹄的,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背景下教师应树立的基本理念

  “文化反哺”现象 人类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递,人类文化的传递具有不同的模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其《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一书中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由古及今的文化传承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即: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

  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国内学者周晓虹创用“文化反哺”概念指代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由年轻一代将知识和文化传递给他们在世的前辈的现象。进入网络时代,青少年获得文化知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途径发生了根本转变。在学校,学生虽然仍然接受教师的教导,但同时在许多方面却能够对教师进行“文化反哺”,特别是在数字技术、流行文化、时尚休闲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话语权,在文化传承上表现出明显的“后喻文化”特征。学生的“文化反哺”能力主要得自于他们对新事物具有较高的敏锐性和接受能力、他们受传统的束缚较少,以及他们凭借语言和器物接触的优势而获得的从媒介、广告、市场、同辈群体及生活本身获取社会信息的便利性、对生活意义进行解释的权威性。这种“文化反哺”现象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从价值观的选择、生活态度的认定、社会行为模式的养成,直至对各种新器物的了解和使用,成了与传统的文化传承模式相对应的新型文化传承模式。

  “文化反哺”对传统师生关系提出挑战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它不仅是一种学校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更是促进师生不断社会化和个性化的重要社会环境因素。在我国传统强调“唯师独尊”和“师道尊严”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以完全社会化或无所不知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仅仅把学生看成是“未成熟的人”,对学生尽的只有“教化”与“施与”的责任,师生关系主要是“授”与“受”的关系。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只能服从且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群体一直扮演着“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对教师的言论只有“言听计从,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更不用说教师向学生学习了。

  “文化反哺”对传统师生关系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

  一是削弱了教师的知识权威。知识权威是指教师作为知识代言人,比起经历和知识比较少的学生而具有的知识经验方面的优越感,但是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人的主观认识的局限性的客观存在,加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使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全国乃至全球的信息,这使学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由此导致教师知识权威的不可替代性大为动摇。教师知识权威的削弱意味着教师不冉作为知识库供学生提取,也意味着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

  二是转变了教师的角色权威。在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既是人类知识的传授者,又是言传身教的教育者,也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但是“文化反哺”现象改变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师从知识的拥有者变成知识的组织者,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

  三是弱化了教师的心理权威。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始终处于心理的上位,由此形成了对教师和学生“训话者与听话者”的形象设定。“文化反哺”现象使师生都认识到学生不只从教师那里学习并接受既存的传统文化,他们还应有自己的认识、见解、思考和创造,并且学生的认识、思考和创造还能够影响到教师,使其向自己学习。

  上述情况造成了教师在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方面不仅部分失去了教化学生的资格,甚至有时还需要拜学生为师,也就是学生对老师的“文化反哺”现象,这种学生对教师的“文化反哺”远不是过去“教学相长”所能涵盖。

  教师应树立向学生学习的理念“后喻文化“社会是两代人同成长的社会,成人由于年龄、知识、经验、习惯、观念、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在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信息时不如孩子快和孩子多,这些已经成为客观事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信息时代,不向孩子学习就无法教育孩子,也无从适应时代的巨变”,向学生学习是教师真正成熟与睿智的标志。如果不向学生学习,教师就不了解他们的心理,有什么爱好、愿望、和性格,教师就无法教他们。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我,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以学习者面貌出现,敢于和善于向学生学习。具体来看:

  教师应树立向学生学习的理念

  一是教师应正视“文化反哺”现象,保持开放心态。未来是弱化或没有权威的时代,教师必须要正视这一现象并作好相应准备,学会在没有权威的境遇中树立正确的师生观,重新审视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传统师生关系,克服优势心理。教师要勇于接受客观事实和社会挑战的开放心态,不断地完善自己丰富自己,不断调整认知偏差,保证与时代同步合拍。

  二是作好角色转换。在“文化反哺”时代,教师需要转换角色,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者转为教育“平等中的首席”;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化为主动的研究者。

  三是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日常管理等各项活动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能者为师”和向学生学习的思想意识,克服“知识权威主义”,努力实现师生之间的共同发展。综上所述,“文化反哺”视野中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合作互动的和积极创新的新型师生关系”,“向学生学习”教师必须树立的一种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