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口味心理学

  《重口味心理学》

  第1章 一个肉体能装下几个“灵魂”?——多重人格障碍(1)

  “所有心理疾病的源头,实际上都是潜意识发生了问题。因为对于意识来说,你是可以控制摆平的,那些浩大而诡异的潜意识却远远超出了你的掌控范围,如果它们出了问题,必然立马陷你于水火。因此精神分析,通常就是对潜意识的分析。”

  你最早接触“多重人格”一词是在什么时候?

  我回想了一下自己,就是希区柯克的那部 1960年的黑白老片了——《惊魂记》。

  后来这种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多,有大家非常熟悉的《致命ID》《搏击俱乐部》《禁闭岛》等等,体验精彩之余也让大家对心理学更加心向往之。

  多重人格有个对大家来说可能非常生疏的学名: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live Identity Disorder,简称DID),可以从字面理解成分开后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

  有时候有人会跟你开玩笑说:“你是爱我的肉体,还是爱我的灵魂?”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多重人格障碍看做是一个肉体中装了多个灵魂,它们轮流来享用、驱使你的肉体。

  “肉体”,就是你的躯囊,是你照镜子时镜中你的模样。

  “灵魂”,就是你自己独有的行为模式、语音语调、习惯性姿势等。

  比方说,你的亲人在家中等候你归来,这个时候楼道里响起了脚步声,很多时候他们不用眼睛,仅靠聆听那脚步声的轻重缓急便能分辨出来是不是你。而这个你独有的脚步声就是你“灵魂”的一部分。换句话说,灵魂就是你的气息,你的性格,你为人做事的方式……是人们常说的就算你化成灰他们也认得的东西。

  多重人格障碍因为多重人格障碍简称为 DID,所以下面这个故事中的男主角我们就称为 D吧。

  D是个 27岁的黑人兄弟,他有很严重的头疼病,一天疼两次,一次疼半天,总之是很能疼。而且有一点很奇怪,他总是记不起头疼的时候自己做过些什么。

  一次,又挨过了一个头疼难忍的夜晚之后,他终于忍不住选择去医院住院治疗。不知情的人以为黑 D兄弟忍受不了头疼的滋味,其实那只是一部分原因,但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他听到了关于他在头疼发作时所做的一切,不禁一身冷汗。

  到底 D在头疼时都做了些什么让他如此后怕?答案如下:

  跑到外面和人打了一架,其间试图用刀子刺死对方,但被警察发现,逃跑过程中左腿被射中一枪。

  拿着菜刀追着自己的妻子和只有三岁大的女儿满屋子跑。

  试图把一名男子淹死在河中,但是扭打过程中他自己却先掉了进去,结果逆流游了四百米回家了,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发现自己全身湿透,却搞不清楚这是为什么。

  选择住院治疗对于 D来说真是再明智不过了,因为他接下来的头疼和其失去记忆时的行为都会在医务人员的观察与掌控之内。

  医务人员不久就惊讶地发现,D在头疼期间会以不同的名号自称,举止也发生改变,完全跟换了一个人一样!

  最后经过大家一番艰苦卓绝的辨认和分析,一致得出了 D的另外三个分身:小D、中 D和大D。

  小D,看起来非常儒雅,冷静又理智,能很好地控制自己。

  中D,就是只多情的蜜蜂。

  大D,这个角色可不得了,是个心狠手辣的暴徒。

  最可怜的 D,对他这另外三个“兄弟”的存在一无所知,四个灵魂挤在他那狭小的躯体里你争我夺,誓要把肉体独占。

  心理学专家们把 D围作一团,紧锣密鼓地分析,最后对 D的三个兄弟分别来了个身份认证:

  小 D:是在 D 6岁的时候第一次出现的,因为那时 D目睹了他母亲刺伤了他的父亲。

  中 D:D的母亲有时非常喜欢把他打扮成一个女孩,所以有一次在这种场合下,中 D悄然登场。

  大 D:在 D 10岁那年,他被一群白人青年野蛮地殴打,就在这个时候,大 D出现了,宣称他存在的全部原因都是为了保护D。

  大家可以把三位“兄弟”的性情和他们出现的时机对比看一下,自己揣摩一下个中意味。如果还是不解的话,后边会为大家揭晓答案。

  咱们继续。

  “D氏四兄弟”就是这样在 D的体内有你没我地闹腾得欢畅。

  其中,跑到外面跟人打架、用菜刀追着老婆孩子跑是大 D所为。

  中 D会做些什么呢?是见到漂亮姑娘就迈不开腿了,拍打着翅膀在姑娘屁股后面嗡嗡个不停。

  小 D看上去最完美,也最惹人爱,会偶尔出现在 D认真工作的时候。

  三兄弟是如此,唯独没有交代 D的性情,难道他自己是个谜吗?你们觉得真正的 D会是个什么样子?

  事实上,这里有个核心人格和非核心人格的说法。

  核心人格是自娘胎里出来时原装的“灵魂”,就是 D,非核心人格就是 D后来出现的另外这三个“兄弟”。

  通常情况核心人格是消极的、依赖的、内疚的、抑郁的,要不怎么会让别的“家庭成员”乘虚而入?

  所以 D可能会是个外强中干的男人,因为他变成大 D后能够出去与人打斗还占了上风,证明他也许是个大块头或者有着强悍的体魄,是个肌肉型的猛男。但是他需要变成大 D后才可以做到这些,又反映出了他作为 D时的懦弱,因此一个看上去很凶悍却不敢较真,遇到强硬问题时会逃避退缩胆小害怕,甚至想偷偷一个人躲起来大哭一场的形象就摆在我们眼前了。

  但是还没有完。

  非核心的人格可能是敌对的、控制的,有的时候,更权威的非核心人格反而会来掌控整个局面,它会把时间分配给其他人格,并且常常会把那多重人格障碍些人格安排在不舒服的情况下出现。你们觉得“D氏四兄弟”中谁来当家做主?有人认为是大 D吗?因为出风头的事全他一人干了。但是错了,当家的不是大D,还是D。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谁掌控局面谁分配时间啊。大家看 D总是在身体很不舒服(头疼)的情况下才让其他三个“人”出现。我不爽了,才把烂摊子留给你,你不去也得去。所以感觉到 D的腹黑和 “闷骚”没有?

  现在再来看D,这时就整合成了一个表面看似中规中矩或者偏于强悍,但私底下欲狠无力没事只能偷着坏,幻想狂妄现实囊软的既可憎又有那么点可爱的男人。

  D说过,他对那三个哥们儿的存在一无所知,那么反过来小D、中D、大 D三人对 D的存在也一无所知吗?那可不一定。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核心人格是无法感知到非核心人格的存在的,但是反过来,非核心人格却不一定感知不到核心人格的存在,所谓“兄弟”们在暗,D在明啊。

  “D氏兄弟”一家四口的故事看到这儿,我心中一直有个小小的疑惑。

  疑惑就来源于我先前看过的那些电影,无论是《惊魂记》还是《禁闭岛》,其中人格只分裂成了两个,《搏击俱乐部》里是诺顿和皮特,还有本书叫《三面夏娃》,充其量是三个,看到 D我知道了还能分成 4个。那么,一个多重人格障碍患者究竟能够分裂成几个人格?

  专家这时出面了:“跟你说,你们那都不是事儿,我们的临床研究表明,一个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平均可以有 13 ̄15个不同的人格。”

  人们都说爱情没有性别、种族甚至物种之分,实际上多重人格中的分身也是没有性别种族甚至物种限制的。比如说,一个人可以同时具有一个娇小可爱的女性和一个强有力的男性两个分身,其中男性的一方充当起了保护女性的角色;一个人可以同时具有主人和宠物两个分身,他的人格时而是人,时而又变成一条毛茸茸的大胖狗。

  电影中不同人格间的转换往往神不知鬼不觉,让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现实生活中的转换也确实如此,是瞬间的,如同川剧的变脸,“嗖” 的一下就过去了。而且换了“灵魂”后还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改变。

  一项研究表明,37%的病例发生了优势手的改变,一下子就变成了左撇子或右撇子。还有人之前有眼睛斜视的问题,变成另一个人格后这个问题也神奇地消失了。

  那么什么情况会诱发人格的转变呢?我要说几乎是任何情况,比如看到一只橘子。就是这么简单而偶然。

  在这里给大家看一张图,是一个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在不同身份下写出的笔记。

  我们都知道,有很多情绪问题,如伤心、抑郁、焦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自愈。——这里我用到了“情绪问题”这个字眼,显然它并没有上升到障碍的高度。——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的心理障碍是绝对没有可能自愈的,多重人格障碍患者也是,一旦患上,如不治疗,将会持续终生,而且当他们到了新的环境生活,可能还会增生出新的人格。

  患上该病是如此难治疗,没病的人可不可以伪装患上多重人格呢?

  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这里我们要再提一遍电影《致命 ID》,它简直可以成为多重人格障碍的科教片了。影片中有司法人士和心理学专家坐在一起争论男主角是否应多重人格障碍该定罪的情节,其中,司法方提出这个凶手会不会是在伪装多重人格障碍?

  因为当时的法律规定对于精神障碍患者可以免予追究刑事责任。后来不幸惨遭毒手的那位心理学专家这时极力替男主角申辩,他递给了司法方一本日记,里面赫然呈现了具有不同字体、语气和行文方式的文字,就与上面那张图片中的内容类似。司法方看过后迟疑了……剩下的内容就留给已经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回忆,没看过的人自己找来看吧,接下来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新故事,一个关于多重人格能否被伪装的故事。

  故事的名字就叫“丘陵杀手”。

  20世纪 70年代晚期,有位叫 Kenneth Bianchi(以下简称K)的男子在洛杉矶地区残暴地强奸并杀害了 10名年轻妇女,并把她们的裸尸抛到不同的土堆上。“丘陵杀手”因此得名。虽然事后有无数证据表明 K就是那个丘陵杀手,他却一直不停狡辩,哭天抢地,引来专业医师的注意,认为他可能是个多重人格障碍患者。接下来,他的律师顺水推舟地带来了一位心理医生,随即便催眠了 K,然后该医生问他:“我能不能和你身体中的另一部分聊聊天?”这时,一个凭空出世的叫做 S的人出来答话了:“我等了你们很久了,没错,我才是那些案子的凶手,你想把我怎么样?还有啊,K他什么都不知道,他可是无辜的啊!”

  有了这种证据,K以及 K的律师都觉得十拿九稳,气定神闲。只是没有料到,一山更比一山高,控方律师见状请出了 Martin Orne先生(现在已经故去,以下简称M),来“料理”一下 K的心理问题。

  M是谁?那可是当时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及精神病学专家,在催眠及多重人格障碍领域响当当的泰斗级的人物!

  随即,PK开始,大师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第一招:欲擒故纵。

  一次与 K的深入会谈中,M佯装不经意地提到,一个真正的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应该至少分裂出三种人格。不久之后,K体内的 S2就出现了。

  第二招:打草惊蛇。

  一日 M约见 K,提出一个非常诚恳的请求:请把这一天的时间都给我第一篇:一个肉体能装下几个“灵魂”? 好吗?随后,M大爷手提量表,像打了鸡血,对 K进行了一整天心理测试的狂轰滥炸。这些战火中诞生的测试结果表明,K与真正的多重人格障碍患者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

  第三招:釜底抽薪。

  M联系警方搜查了 K的住处,发现有很多关于精神病理学的教科书,因此推测,他可能研究过这类问题;调查采访 K的亲友,发现他在被捕之前从未出现过任何心理异常。

  三招过后,K完败于大师脚下。M最后得出的结论是:K的多重人格障碍是伪装的!在这份有力的证词基础上,K最后被认定为有罪并判处无期徒刑。

  实际上,还有种非常简单的区分伪装与否的方法:装病者总是急于显示自己的症状,而真正的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则会试图掩盖自己的症状。

  多重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之间虽然有很多共同点,但它们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心理障碍。最直观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肉体多个灵魂,而后者是一个肉体一个灵魂。

  除此之外,两者都会产生幻听,但区别又在于:

  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听到的声音来源于内部,自己头脑里,是自己跟自己的对话,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则会认为那是天外之音,是别人发出来的。

  同时多重人格障碍患者能认识到所有这些只是种幻觉,往往会自己压制住这种声音,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则认为那些声音都是真实的,尽管实际上它们并不存在。 该进行下一个案例了,而且该案例的经典程度无与伦比。

  它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这就是著名的“安娜案例”。安娜对于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以及随后出现的精神分析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她的出现,人们才把目光迅速投向了潜意识领域,因此她也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的第一位病人。

  一提潜意识,是不是大家就会下意识想到了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的概念真是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多重人格障碍他认为心理分为两个层次,意识与潜意识。

  就像一座巨大的锥形冰山,把它放入海里,露出海面的那一小部分用刀切开,然后装进意识,而海面下真正的庞然大物部分却用来装盛潜意识。

  因此整个心灵的冰山里,潜意识才是真正的大BOSS。

  现在我们把冰山放入我们的脑中,在它们接合的地方开一道门,放一个小人儿把守。

  白天我们工作学习忙碌,都靠着上面的小冰山接受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所有的看过的东西,听过的声音,闻过的气味……有一些我们刚接触过就忘记了,或者过一段日子后忘记了,但是弗洛伊德认为,你其实并没有真的忘记,它们只不过是顺着那道小门溜入了下面的大冰山中。可是我们自己浑然不知啊,因为尽管潜意识不可否认地存在,但自己所能察觉到的只是浮出水面的小冰山中的意识。

  只有当我们心理控制松懈的时候,也就是守门的小人儿精神恍惚的时候,这些被关在大冰山中的潜意识才会撒了欢地通过小门跑到意识中去,只可惜这时的我们不是被催眠了,就是在做梦。所以梦境总是那么百转千回,当我们清醒后,守门的小人儿也重新振作,把那些逃走的潜意识又重新统统赶回了大冰山中,刚才发生的一切一下子恍若隔世……尽管你意识不到潜意识神一般的存在,但它却在冥冥之中左右了我们太多:为什么我们选择一种职业,而不是另一种?为什么我们同某人结婚而不是另一个?为什么我们会没来由地害怕某些东西?这些除了能在现实中找到可意识到的理由外(比如薪水的优厚,结婚对象的漂亮英俊等等),更多的是由我们过去经历过的但现在却已经遗忘的事情决定的,第一篇:一个肉体能装下几个“灵魂”? 也就是潜意识。

  我的导师曾经说过:所有心理疾病的源头,实际上都是潜意识发生了问题。因为对于意识来说,你是可以控制摆平的,那些浩大而诡异的潜意识却远远超出了你的掌控范围,如果它们出了问题,必然立马陷你于水火。

  因此精神分析,通常就是对潜意识的分析。

  好了,终于顺利地讲完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下面可以开始走进安娜姑娘的世界了。

  前面提到了安娜案例里程碑式的意义以及精神分析第一病人的名号,也许就会有人认为作为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的弗洛伊德应该就是她的主治医师。其实不是,弗洛伊德甚至从未见过她,真正接手的是 Josef Breuer — —弗洛伊德早期的导师与合作者,下文中简称为J。 wWw.xiAoshUotxt.nettxt小xiaoshuo说天堂

  第2章 一个肉体能装下几个“灵魂”?——多重人格障碍(2)

  安娜是一名 21岁的未婚女性,出身维也纳一个显赫的犹太家族。她对 J的第一次造访,见面后,安娜开始只抱怨说自己长期咳嗽。J一听,可拉倒吧,只是咳嗽这么简单你能来找我?不说实话,那我就亲手撬开你的嘴吧。J随后对安娜进行了催眠。

  催眠术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就是让守门的小人儿昏昏欲睡,这样潜意识才可以肆无忌惮地闯入意识的领地去闹它一闹,才使得患者自己意识到先前那些潜伏在暗处的让他(她)道不清又弄不明的东西。

  J成功地用催眠术勾起了安娜的记忆,重构了那些导致她前来就诊的事件,这里包含的可就多了:远到童年的经历,近到她正在照顾身染重病的父亲,备感身心疲惫。

  催眠结束后,J道出了安娜前来就医的真正缘由,安娜顿时两眼饱含热泪,像见了亲人一样,彻底对J敞开心扉,竹筒倒豆子一般把其余的症状都说了出来:“其实我还觉得我眼睛和耳朵有点不好使了,颈椎也难受,头疼,右臂和右腿发麻……”

  听完后,J隐隐约约觉得可能还有其他问题,于是干脆把她登记在册,打算以后对其进行密切随访。

  要说J的眼光还真是敏锐,就在安娜造访的两周后,她突然出现了短暂失语的状况,紧接着,体内开始出现两种不同的人格,来回转换,没有多重人格障碍任何预兆。

  安娜从此有了安娜2。

  前面说过,核心人格通常是消极的、依赖的、内疚的、抑郁的,安娜自己确实是有点小内向还有点小抑郁。可安娜 2却恰恰相反,她这叫一个能折腾:看谁不顺眼上去就是一顿咆哮,叛逆,行为古怪,比如把衬衫上的纽扣全都扯掉。这也正印证了非核心人格敌对、控制、反社会的特点。

  1881年 4月 5日,安娜的父亲去世了,悲伤之余,已经卸下重担的安娜病情却急转直下。她人格转换的频率越来越快,变成安娜 2时还出现以下症状:

  ① 除了 J外,其他人等一概无法辨认。

  ② 只能说英语,而作为安娜的时候她还会说法语、意大利语和德语。

  ③ 只有 J喂她,她才会吃点东西。

  再后来,她的情况越来越糟,开始有自杀倾向。于是在 1881年 6月 7日,她被J转移到特殊的地方监护起来。这期间,J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使出浑身解数,却始终未见效果。直到后来,安娜突然出现了回避喝水的症状。J一看这架势,心说她是铁了心地要玩命啊,心急如焚,便又开始了对她的催眠。

  答案紧接着浮出水面:有一次,安娜看到一条狗在水杯里喝水,顿时觉得非常恶心。J顺势诱导她表达出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当安娜从催眠中醒来时,她的恐水症竟奇迹般的好了。

  J顿时 Bingo了,他领悟到了这种后来成为精神分析技术主要治疗方法的东西,那就是:宣泄!得道的 J迅速把这种方法运用于安娜其他症状的治疗,而这些症状也奇迹般的消失了。J立功了!

  再后来,弗洛伊德对这项发现做了系统的论述,并把它运用到梦的解析之中,宣泄一切因为“压抑”而产生的心理痛苦,取得了巨大的治疗成果。

  只是,尽管安娜的许多病状都已被清除,她多重人格的身份却并未发生改变。

  安娜的朋友谈起安娜时是这样说的:她就像是过着“双重的生活”,一方面,她是个柔弱的维也纳 19世纪末的文化精英;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强硬的女权主义者和改革家。

  没错,多种人格的身份并没有妨碍安娜后来成为一个杰出而成功的人,很多常人看来灾难般的精神疾病,其实都没有阻止患者自身奋发成为一名优秀人才的脚步。

  随后的几十年中,安娜先后成为德国法兰克福犹太孤儿院的领导者,建立了犹太妇女联合会,开办未婚妈妈之家,致力于妇女儿童事业。

  1954年,前西德政府特地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来纪念她。

  安娜的案例就讲到这里了,终于到了可以好好侃侃多重人格障碍成因的时候了。

  几乎所有多重人格障碍的患者回忆时都有提到,在他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受到了极为可怕的、常常是难以启齿的虐待。

  塞比尔塞小姐下面就登场勇敢地为我们回忆了一下她的过去……塞小姐的母亲有精神分裂症,兽性大发起来连塞小姐的父亲——一个有着铮铮铁骨的汉子都差点要尿。母亲虐待塞小姐的时候,他从不插手。

  我想他不仅仅是因为害怕,更多的是心中大概有着一种另类的情愫,几分对塞小姐母亲的爱?几分无奈?甚至几分袖手旁观施虐场面时内心疼痛却又有几分快感的体验?

  塞小姐的童年里几乎每天都要遭几次毒手,有几回差点就没命了。她一岁还不到的时候,母亲就借鉴了日本文化中的捆绑艺术,变着花样地施展在塞小姐身上,偶尔还把她吊到天花板的电风扇上旋转……端午节的时候,不知道大家那边有没有一项习俗,作者家这边是这样的:那天天亮之前要在手腕脚腕上扎上五彩绳,下一次下雨的时候把它们剪掉,顺雨水漂走,一年的灾病也都全冲走了。所以妈妈们会在天亮之前起床,轻手轻脚走到熟睡的孩子身边,偷偷帮他们扎上五彩绳。

  等早晨孩子醒来的时候才会发现这突如其来的“小礼物”,浓浓的母爱就深深体现其中。

  然而塞小姐遇到的情况却是,也是夜里,是很多个夜里,她的母亲也这样悄无声息地来到她身边,把各种各样的东西强塞进她的阴道里!这便是塞小姐的人生!

  塞妈妈会解释,她这样做是为了让塞小姐接受成年时的性生活。但是,多重人格障碍事实上她已经严重地损伤了女儿的身体。更严重的是,她狠狠撕裂了塞小姐的心,直到塞小姐成年后接受妇科检查时,仍能看见身体里清晰的疤痕。

  除此之外,塞小姐还被强迫灌进大量效用强劲的泻药,却不准去上厕所。

  正是因为塞父亲的不干预态度,弱小的塞小姐整个童年都在母亲的虐待中度过。

  就借着塞小姐的故事,我们进入她的世界,想象一下你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你会怎么做?你还太小,不会逃跑,也不会给警察叔叔打电话,所遭受的疼痛几乎是难以忍受的,但你根本就不知道这是不正常或错误的。只有一件事你可以做,就是躲进一个虚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可以成为另外一个人,使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更容易忍受些,那么下一次你还会寻求这种躲避的方式。在你的意识中,你需要创造的身份数量是没有限制的,15个,25个,100个……为了摆脱生活的痛苦,你在所不惜。

  一份研究报告也证明,100个多重人格障碍患者中,有 97个都在儿童时期受到过严重的精神创伤,而且往往是躯体创伤和性虐待。他们中的很多人的经历也都像塞小姐的遭遇那样令人发指。有的孩子被活埋,有的被火柴、蒸汽熨斗烫伤,有的被刮胡刀或玻璃片划伤。

  这里再有请一下“D氏四兄弟”出场,来回答一下前边提出的问题:

  大 D、中D、小 D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重新看一下小D、中D、大 D出现的时机:

  小 D,是在 D 6岁的时候第一次出现的,因为那时 D目睹了他母亲刺伤了他的父亲。

  中 D,D的母亲有时非常喜欢把他打扮成一个女孩,所以有一次在这种场合下,中 D悄然登场。

  大D,在 D 10岁那年,某次,他被一群白人青年野蛮地殴打,就在这个时候,大 D出现了,并且宣称他存在的全部原因都是为了保护D。

  再来看他们的样子:

  小D,看起来非常儒雅,冷静又理智,能很好地控制自己。

  中D,就是只多情的蜜蜂。

  大D,这个角色可不得了,是个心狠手辣的暴徒。

  大家现在是否恍然大悟?

  D在目睹了母亲的冲动暴行后,心灵备受冲击,为了逃避这种痛苦,开始幻想母亲能够是个温柔克制的人。可是求不得,苦,于是干脆自己摇身一变,变成了理智又冷静,能很好控制自己的小D。

  因为母亲有时非常喜欢把 D打扮成一个女孩,D内心充满抵抗不满,渴望自己能像个爷们儿一样爷们儿。可是求不得,苦,因此花心浪情的中D出场了。

  D被一群白人青年野蛮地殴打,备受羞辱,他幻想自己能是超人、蜘蛛侠、蝙蝠侠、钢铁侠、变形金刚……可是求不得,苦,于是暴力凶残的大 D现身了。

  但是,并不是所有精神创伤都是由虐待引起的,还有可能是战争或自然灾害。

  曾经有心理学者描述,在战火纷飞的地区,一个小女孩亲眼目睹了双亲被地雷炸死,在极度悲哀的情况下,她试图一点一点把他们的尸体拼凑在一起……还有一些人,是潜意识里为了逃避目前生活的困境,才会增生出多重人格,比如逃避打官司,逃避生活和工作中承受的严重压力,逃避生离死别等等。

  此外,先天的遗传因素也会多多少少参与其中。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多重人格的障碍通常是在经历了严重的躯体或精神创伤后引起的。有人看到这儿会突然蹦出来说:“创伤后应激障碍也是由严重的躯体或精神创伤造成的吧?”

  没错,就是啦。

  但为什么有的人被刺激后会变成多重人格,有的人则会成为应激障碍呢?咱们还得从发达国家人口收入的分布说起。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第3章 一个肉体能装下几个“灵魂”?——多重人格障碍(3)

  据说发达国家的人口收入分布是一个完美的枣核型,最贫穷和最富有的人口分别占据了它的两端,而中间的大部分是中产阶级。同理我们也可以这样看,有些人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有些人很不容易受到心理暗示,多重人格障碍他们就在枣核两端。而大多数人对心理暗示的反应是适中的,是个心理暗示的“中产阶级”,居于枣核的中间。

  很容易受暗示的那部分人更能轻易把自己从严重的创伤中分离出来,人格上一人变多人,就多重人格了。而对于很不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人来说,他们没那个“本事”,所以只能乖乖地承受应激障碍。

  你问我中间那部分怎么办?我说:随便!

  本来就是,不是所有受了大创伤的人就一定要变成多重人格或者应激障碍。除去童年时受到伤害的人可能难以幸免以外,成年后再遇到激烈的事,成败与否就看你自己了。

  有研究表明:只有在生物学和心理上对焦虑情感比较脆弱的人,才有患上这些障碍的风险,而有些人,即使承受了最严重的精神创伤,也是不为所动的。

  关于多重人格障碍其实还存在着很多争论,奉上以下几个给大家做一参考:

  ①尽管治疗师在从业过程中接触过许多多重人格障碍资料,但是大部分治疗师还是很少能碰到现实案例的。

  ②某种程度上,多重人格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文化界限,绝大部分的案例是在美国被观察到的。

  ③ 多重人格障碍存在性别偏见,因为绝大多数多重人格的患者是女性,男女比例 1∶9。

  ④催眠可用于治疗多重人格,但同时也可引发多重人格,因为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其他暗示,为了逃避一定痛苦而自己衍生出多个“我”。所以催眠是个危险的东西,不是任何心理治疗师都可以随便做的。

  最后,我要讲一讲多重人格障碍的治疗,为此我特意去重新看了一遍《致命 ID》,终于弄明白了:除了胖子、心理专家以及那些司法人员,片子里剩下的所有人,包括妓女、中年夫妻俩、青年夫妻俩、小男孩、旅店老板、警察、罪犯,都是那胖子一个人的分身,所以他们都有着同一个出生日期。

  后来,死掉的人的尸体诡异而不留痕迹地不见了,那就是作为分身来说,它被胖子整合了,收了。所以所有发生在旅馆内的腥风血雨,人物一个一个被干掉,其实都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胖子自己在大脑中整合这些多出来的人格的过程,场面实属激烈!

  现实中的治疗是,治疗师通过催眠患者来引出每一个分身,进行录像和录音,然后分析这些分身的前世今生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就像对“D氏四兄弟”的分析一样。然后再分别约出每一个分身进行谈判,制订治疗的计划,最终说服每一个分身:通过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你(分身)也是可以从中受益的。

  就像影片结束部分那样,心理专家劝导胖子放弃警察的分身,警察便就在随后的打斗中死去了。但是最后唯独落下那个凶残的小男孩没有整合,待这个孩子把妓女这个分身干掉后,重新用邪恶的力量占领了胖子的身体。于是在汽车内,胖子突然启动,勒死了百密一疏的心理专家。 ………… 重口味心理室诊疗记录 ………………………………… ①网友求助我是独生女,小时候经常被一些变态老师打,又不敢告诉父母,也和同学搞不好关系,总觉得很寂寞。我通常会幻想身体里有个男版的自己一直陪着我……大概这样子已经有9年了,每天我都会问他:“你为什么还没出现啊?”

  然后不知道究竟是我自己还是他,会回答:“快了,时间快到了。”

  这样子会不会有点危险啊?经常给自己这样的暗示果然是不好的吗?我知道自己想要逃避现实,总是会下意识地否定自己,这样子以后会导致多重人格吗,还是妄想症? 多重人格障碍作者解答这个问题我其实已经在上文中提到过了。不敢说绝对,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主人格和其他人格相互间是不可能知道彼此存在的,尤其是主人格方面不知道其他人格的存在。

  在主人格的世界里,可能会出现暂时失忆的情况,而这时其实他(她)已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所以你的“每天我都会问他:‘你为什么还没出现啊?’然后不知道究竟是我自己还是他,会回答:‘快了,时间快到了。’”这样的暗示是不会导致多重人格的。因为所有的这些还在你的意识控制之中,而多重人格的病因是意识控制不了的部分,即潜意识出现了问题。

  至于说妄想症,那是精神分裂部分的问题,这个在后面会提到。

  曾经有个读者给我留言,说自己是多重人格,但是正如上面所说,主人格和其他人格相互间是不可能知道彼此存在的,所以他同样不属于多重人格。附在下面给你看一下吧。

  “看了多重人格,我突然有点恍然大悟的感觉,因为平时我是个会经常反省自己行为的人,平常也是谨言慎行,但偶尔会突然变了一个人,而且事后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么想,很想不通。

  “先说我的主人格,是个比较随和、懦弱、胆子小、容易羞愧、爱哭、爱笑、表情丰富、很有同情心的人。

  “但是在特定情况下会突然变成另外一种人。

  “一种情况是严厉的指责。看到对方凌厉的手势加上凶恶的表情,就会突然触发我从一个怯懦的人变成一个冷酷麻木冷血仇视的人。最近一次是一个地铁让座事件。当时我面前的一个人起身走了,我正要坐下,突然后面有人戳我,我顺着指头看,就看见我后面有一个孕妇,我当时就很不好意思地向孕妇致歉,站起来准备让座。但我突然看到戳我的那个人的脸,她正非常严厉地瞪着我,手指还指着我,样子像是在指责我,我突然就感觉整个人想法就变了。我都能感觉到我本来不好意思的表情突然就拉下脸来,很冷漠地看着瞪我的人,重新坐下来,动也不动。那个人一直瞪我,我就一直木着脸坐着,面无表情。

  直到她下车,我才松懈下来,然后就很后悔自己为什么不让座。

  我发现只要被人很严厉地指责,就会突然大脑轰的一声,变得非常逆反。如果是一般性指责,我都会立刻道歉并改正,也绝不会仇视指责我的人。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遇到伤害时,我会突然变得极为冲动胆大和有攻击性。因为我一般情况下是个反应比较迟钝的人,如果伤害发生得很快,我不会有什么改变,但是如果这个伤害发生得比较慢,我很确认对方的确正是在伤害我和他人,就会突然变得很激动很能吵架,或者随时可以扑上去打架。有一次就是在公交车上遇到小偷,那个小偷正在偷钱包,我看到了心一颤,立刻远离了视线,不敢去看。但是那小偷却摸了很久,在我第二次悄悄去看那小偷时,发现那小偷还在摸人口袋,却什么也掏不出来,这次就不那么怕看了。盯着看了一会儿,发现那小偷一直在摸,却好像摸不到想偷的。几个深呼吸之后我突然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很酷的人,用非常冷静的声音对被偷的人说:‘注意你的包!’

  然后小偷看我,我也很凶狠地瞪回去,还感觉全身颤抖得厉害,有种莫名其妙想抱着小偷跳车一起摔死的冲动。

  “还有一次是被人推销产品,我一开始就觉得产品很假,不想买,就摆摆手笑了笑。但我朋友似乎很有兴趣,有想买的欲望,就问多少钱,那人说是一千。我觉得这么贵,太黑了,没想到我朋友好像能接受,又继续问。我当时就一惊,心想你不会真被骗吧?她俩就越聊越投机,我一直站在旁边处于惊愕状态。在我大脑死机了一会儿缓过来时,发现她俩已经在讨论买多少的问题了。然后我突然就爆发了,本来不善吵架的我突然脑筋变得很活络,噼里啪啦说了一堆产品很假的地方,然后还收不住嘴,上升到攻击推销员的外貌形象。推销员一开始很错愕,然后看我骂她也怒了,想打我,我也毫不犹豫地冲上去要对打。我朋友就吓坏了,赶紧把我拉走了。

  “我以前常常觉得我可能是情绪不稳,但我看到作者说多重人格的变化有触发点,我就开始怀疑自己了。我在出现多重人格障碍第一种变化的时候是视觉的冲击,就是对方非常严厉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我会突然改变,而且处在改变的状态时我脑海里都是对方的表情。但如果是语言上的恶毒倒不会触发我,只有表情会。

  “第二种改变的触发点是意识,就是好像有个声音在对我说,他正在做什么什么,这个什么什么是某项伤害的事情,话语重复重复,充满大脑,我就会突然爆发,很激动,全身颤抖,非常有攻击性。” ②网友求助我爸平时是一个温和宽容、事业有成、脾气极好、理性的男人,尊重家人包括幼小的我,所有的亲戚朋友同事下属,全都觉得我爸爸是人品很好待人宽厚的人。

  可是,一旦他喝酒了,哪怕就一点,他就变身成一个易怒、小心眼、容不得半点异议、暴力倾向严重的人,曾经在大年夜拿着刀在家追杀我和妈妈。第二天,他什么都不记得了,而且不像是骗人。

  请问这是什么情况,能治吗?

  作者解答仅从你三言两语的描述是很难对病症加以判断和下结论的,还要进行系统的诊断。如果是多重人格,治愈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③网友求助为什么人格分裂后会出现新的功能,比如说会讲别的语言?

  作者解答从心理学入门,看最基础的《普通心理学》中的第一个主要概念:心理是大脑机能的体现。

  一种人格转换到另一种人格的时候,大脑的功能发生了改变,就像换频道了一样,所以通常他们那时会讲另一门语言,但是作为主人格时常用的语言却不会了。就像“安娜案例”,变成安娜2时,她就只会讲英语了。 ww 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第4章 有多少种物体,就会有多少种特殊情结——恋物癖

  据说蓝色是人类食物中最不受欢迎的颜色之一——有人说蓝莓不错哦,不是那种蓝了,是板蓝板蓝的,呆板的蓝。

  因为它会下意识传达给人们两个信息:

  第一,它是苦的;第二,那是发霉的东西。

  可是偏偏就有那么一群人——不知你们遇到过没有,我遇到过——他们就喜欢发霉的东西(不是恋尸癖),会把整个面包裹好后放在那里等着长毛,然后再拿出来欣赏。看的过程中会有点小受虐小快感,这也正是他们想要的。

  在我还读本科的时候,宿舍楼一层住着学校体育系的女生,怎么说呢,辣,实在是辣,尤其是学健美的。辣同时还体现在胸罩、内裤的款式上。

  问我怎么知道的,窗口那儿晾着呢,透明蕾丝吊带袜……但是不知从哪一天开始,就听到大家议论纷纷,体育系的女生最近很火大啊,挂出去的衣物一会儿工夫就不见了,哪个挨千刀的干的?

  学校寝室管理人员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派了几名男生在附近蹲点守候,本以为是外来人员作案,没承想最后真正落网的是自己身边的同学——一个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男生。

  搜查了他的寝室,发现一堆证物,那时大家才明白了,原来他有强烈的恋物癖!

  可以这么说,有多少种物体,几乎就会有多少种恋物癖。

  恋物癖患者可以在对物体迷恋的过程中达到性高潮,这些物体通常都是非生物的,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女士们的内衣和鞋子。除此之外,一种特定的接触性刺激,比如橡胶、塑料,特别是表面胶皮制的衣物,滑滑惹人爱。

  其他还有什么?相信要说到某些人的心坎上了。没错啊,就是身体(有时也被称作恋体癖),如脚、臀部或头发。只是这种迷恋不再被明确列为恋物癖的一种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与正常的性唤起很难区分。比如,你说我一个大老爷们儿看到自己心爱的女人正常勃起了,我就被诊断为“癖”,不公平! 恋物癖咱下面来一个受害者经历吧。

  主角叫什么好呢?就叫发发吧,发发女士。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兴奋了一天过后,发发梳洗完毕,钻进了被窝翘首等待着她的新郎。丈夫过来后开始深情地拥抱发发,用手指抚弄着她的头发,抚啊抚啊……就,睡着了。

  第二天,第三天,还是抚啊抚啊……又睡着了。

  直到第四天,丈夫兴冲冲地带回来一个巨大的发套,上面有很浓密的厚厚的假发:“亲爱的,你给我戴上它!”

  一时间,发发血就涌上大脑,气得花枝乱颤!好你个负心郎,我以为你是忙婚礼累的,前几夜才那样冷待奴家,敢情你是来和我的头发结婚的 !

  兴头上的丈夫不理会这些,扳倒她就压在身下……完事后,他又开始抚摸她的假发,深情款款。

  以后的日子里,只要发发一摘去假发,她在丈夫眼里的吸引力就立刻变为零。没办法,深爱着对方的发发选择了屈服,整晚戴着发套,并且还要时刻关注流行趋势,因为一套假发只在两个或是三个星期内才具魔力。

  颜色什么的倒无所谓,重要的是头发必须又密又长。

  这段婚姻的结果是,此后的5年时间里,他们有了两个孩子和72套假发。

  某男,33岁,因有自杀倾向被家人送入医院治疗。

  医生:为什么要自杀?

  某男:你们知道些什么,谁能理解我的痛苦?

  也不知从哪天开始,我这个人整个就不对了。

  刚开始,在咖啡店或者饭店看到有女性用餐后留下的杯子,我就按捺不住自己,赶在被收拾之前,上去用嘴舔它一舔;玩现实版的“尾行”,在街上尾随正在吃东西的女性,守望她们吃剩吐弃扔到地上的食物,捡起来就吃。只有这样做我才能达到快感和性满足。

  医生:就因为这个?

  某男:他娘的,能只因为这个吗?

  你们不知道,我后来升级了!血条扩了!上面说的那些都填不满我了。

  猜猜后来我做了些什么?我开始到女澡堂门口花钱找人帮我置货了!

  什么货?就是女性洗澡时的浴水!

  后来,我谈了两个对象都吹了,因为每每一到关键时刻,你懂得,我二弟他“举头”刚望了一会儿明月,就“低头”思故乡去了……其实恋物癖就是这样子形形色色,物不惊人死不休,曾经有报道说,有一男子的性满足主要来源于优质的汽车排气管,所以他经常站到看中其排气管的汽车后面达到高潮,这样来说,是不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人选择和枕头结婚了?

  我曾经在天涯论坛《图文解析重口味的一千种死法》的帖子中说过慕残癖的故事。

  何为慕残癖?是指被残疾异性吸引并产生性冲动和爱恋的一种健全人所具有的奇特心理。在女性中更常见,并以对聋哑或截肢的异性的爱恋为主。

  我所说的故事里的男主角因为这种爱好,会招专业的身有残疾的妓女上门服务。他那次等到是一位“断臂维纳斯”。而且在做爱的过程中,妓女小姐还给了他意外的惊喜:她的一只眼睛是假的。完事后,妓女小姐把假眼球摘下来放到桌子上的杯子中泡着,然后就去洗澡了。男主角不知道这回事,感到口渴难耐就拿起杯子猛喝,结果把假眼也吞了,卡在他的气管中,最后窒息而死。

  慕残癖也是恋物癖的一种。

  上面说了那么多恋物癖的小故事,下面跟大家介绍两个“擦边球”:

  腐控。

  据说蓝色是人类食物中最不受欢迎的颜色之一——有人说蓝莓不错哦,不是那种蓝了,是板蓝板蓝的,呆板的蓝。因为它会下意识传达给人们两个信息:第一,它是苦的;第二,那是发霉的东西。

  可是偏偏就有那么一群人——不知你们遇到过没有,我遇到过——他们就喜欢发霉的东西(不是恋尸癖),会把整个面包裹好后放在那里等着长毛,然后再拿出来欣赏。看的过程中会有点小受虐小快感,这也正是他恋物癖们想要的。

  最近还出现了一种腐,就是现在非常流行的腐女。

  “腐”这个字在日文里有无可救药的意思,是一种自嘲意味的称谓。

  腐女或腐女子主要是指喜欢男男爱情的女性。

  哪个少女不怀春?当然,这里的“少女”并没有年龄的限定,下至十几上至几十岁都可以。这里更多的是指一种“少女情怀”,大家都是爱性幻想的嘛。

  但是腐女是哪一种“少女”呢?她们能清楚地认识到与自己相关的性幻想是难为情和受歧视的,可是对爱情和性的渴望又是生理本能,根本抑制不住,于是在这种矛盾心理的影响下,滋生出了关于男男之间的同性恋幻想。这样既逃避了责任,又满足了对异性的心理渴求。——都是美男哦!

  除此之外还有大家都熟悉的丝袜控、大叔控,但是一“控”一“癖”,一字之差,差之千里,请那些没事就高举小旗放声呐喊我是恋物癖的同学都给我冷静地坐下!

  恋物癖者的典型性活动是一边爱抚、亲吻和嗅闻他(她)的物恋对象,一边进行手淫,敢问你可否做到?

  要说恋物癖的成因,有很多社会文化因素在里面,比如说恋足癖。

  宋元以来,男士们热爱的中心已经开始由大足转移到特殊的小脚,而到了明清时期,绝大多数中国妇女就都有了一对粽子般的三寸金莲。清朝有本小说《莲藻》怎么说的,小脚之美无与伦比!还把它的“魅力”细细总结成了四类:形,质,姿,神!

  形:就是要纤小,要尖锐,要瘦削,要有足弓。

  质:尽量成为男人发泄性欲的辅助工具。

  姿:就是要求女人弱步伶仃,细步行走,还有一种娇憨羞怯之情致。

  神:是要求女子对金莲要视为神秘之物,不轻易示人,必须深掩密护,专为老公所有。

  够抒情!

  事实上,这些不过只是表层成因。

  巴甫洛夫要出场了,说说“巴甫洛夫的狗和他的条件反射原理”,学心理的人都知道这有多么经典。

  先说什么是无条件反射。就是人与动物在出生后不需要学习就能够天生具有的对某些固定刺激作出的反应,也称作本能!

  巴甫洛夫其实一开始只是想研究研究消化现象,给狗测测唾液的分泌量,所以他需要用到食物来刺激:给你看块肉,馋你。大狗太渴望了,巴甫洛夫刷地就接了一茶缸唾液……在这个反反复复的刺激过程中,巴甫洛夫不小心碰响了某个仪器的铃声,没想到后来慢慢就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大狗后来在即使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只听铃声也能够分泌唾液(我估计它自己也挺纳闷的)。

  其实就是在无条件反射(看到食物流口水)的牵线搭桥下,于铃声与狗分泌唾液的动作之间形成了一个传说中的经典的条件反射!

  具体就是:

  狗+铃声… …………………………不流口水狗+肉… ……………………………流口水狗+肉+铃声… ……………………流口水撤掉肉狗+铃声… …………………………流口水在极地馆海洋动物的表演中,大家也不难发现,驯养师每个人腰间都挂有一个小桶,里面装满了鱼,海狮或者海豹表演动作间隙,他们都会及时上前喂上一口。不是为了讨好,而是就那些动物而言,表演与进食之间也形成了一个条件反射,像大狗听到铃声会流口水一样,他们吃到食物才会做动作。

  巴甫洛夫指出,大多数病人的恋物癖是性兴奋与周围环境中偶然出现的某种事物相结合形成的条件反射。就像狗和铃声间形成的条件反射一样,它一听到铃声就会流口水,那么人就是一看到他(她)爱的某种事物就亢奋了。

  后来呢,在反复强化作用下,这种条件反射就被固定了下来,恋物癖恋物癖的行为就形成了。

  巴甫洛夫属于行为主义门派,而弗洛伊德属于精神分析门派,还有人本主义门派,只是目前还没有提到。

  精分、行为与人本,堪称心理学上三大主流门派,三国鼎立!

  如果是弗洛伊德来分析,就更好解释了,还是冰山的问题。

  恋物癖患者多是性格内向,平时在两性关系如恋爱婚姻问题上,往往扮演的是不成功的男性角色,缺少男子气概。这种失败构成了内心巨大的冲突,但冲突却没发泄好,就被压抑了,进而开始变得焦虑!

  人的潜意识会保护人的身体,让他避免受苦,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防御机制。恋物癖者就开始用别的方法发泄痛苦。转移到哪儿了呢?迷恋之物上,然后通过性满足得到安慰与释放!

  怎么治疗?

  这里就要提出一个国际通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厌恶疗法。其基本做法是: 让患者手持性恋物,在引起性唤起、性欲勃起的时候,立即给予厌恶性的刺激:电击,用橡皮筋弹击手腕,注射催吐剂使之呕吐。

  还可以让他们写下因恋物面临的紧张恐惧和被批评、被抓住和处分时的难堪局面,然后重复阅读,也能形成厌恶性条件反射。

  其实厌恶疗法的原理在生活中也能帮助我们正常人解决很多行为问题,比如你总爱咬指甲的话就在指甲上涂上风油精。还有方阵训练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个别人的衣领等部位会被竖上一根根针?这样的话站姿通常都很到位。

  最后说一下腾讯网上几则有代表性的恋物癖事例,让大家见识一下什么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一名印度女子爱上了一条眼镜蛇,并和它结婚。2006年,超过 2000人观看了婚礼。女子说:“尽管蛇不能说话也无法明白,但是我们有特殊的交流方式。每次当我把牛奶放到它住的洞旁,它都会跑出来喝。”当她说想和蛇结婚时,周围人都很赞同,并说这场婚礼将给该地区带来好运。

  他们为婚礼准备了盛大的宴席。

  一名韩国男人和一个贴有动漫人物照片的大枕头相爱并结婚。这名男子爱上了日本的一种印有当红动画主人公照片的大抱枕。他的箱子里有许多动漫人物抱枕,他最终和一个抱枕在当地的牧师面前结婚,并为抱枕穿上婚纱。

  艾米·沃尔夫是生活在纽约的一名自信的 32岁美国女人,被诊断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她和太空船模型、双子塔有过几段感情,但是她的最爱是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游乐园里的童话列车——1001之夜。10年中她坐了 300次,并想把自己的姓氏改成制造商的姓——韦伯。艾米甚至和列车照片一起睡觉,她说他们拥有完整的生理和精神关系,不需要去嫉妒其他坐车的人。

  艾佳丽塔·柏林墙今年 54岁,1979年和这面墙结婚。“柏林墙女士”7岁第一次在电视上看见柏林墙时,就爱上了它。她努力收集照片并为旅行存钱。在她 1979年第六次旅行时,在几位亲友面前和柏林墙结为夫妻。

  尽管她仍然是处女,但她声称自己和柏林墙的生活非常美满。1989年柏林墙倒塌时,她恐慌了,再也没有回去过,并制造出了一个仿制品。

  ………… 重口味心理室诊疗记录 …………………………………

  ①网友求助我今年 28岁了,一直在咬指甲,常常不知不觉就咬上去了。

  作者解答这个办法在文中已经讲过了,可以在指甲上涂上有令人厌恶味道的东西,例如清凉油。

  恋物癖②网友求助我是多重人格分裂的人,但不是精神分裂,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可以比较好地解释,华生的行为主义也可以很好地理顺,其他的如认知主义一概无法有本质地描述。

  我留恋敦实的男人的身体,留恋丰满的女性的身体,留恋黑色轿车的尾部,这三种东西是我强烈想推进的对象。

  请分析。多谢。

  作者解答 多重人格患者通常意识不到自己多重人格分裂,所以你说你是多重人格分裂……另外,不清楚你说的“强烈想推进的对象”中“推进”这个词的具体意思,这个不好分析。 ww w . xia oshu otxt.ne tt(xT小说"//天,堂/

  第5章 “害羞的膀胱”——社交恐惧

  同样是到街上走了一圈,正常人不会有太大的“收获”,而社交恐惧症患者则带回了无限的来自陌生人的“批评”、“愤怒”等等,尽管大多是他们自认为的。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过害羞的经历,还记得最近一次在什么时候吗?

  先来看一场棒球比赛中发生的事吧。

  场边指导席上的安西教练神情紧张,脸上的每一块肌肉都紧紧地绷着,双眼密切注视着 Sax——这个棒球全明星比赛中的守垒员接下来的动作:

  Sax轻松地守住了一个地滚球,然后起身打算抛一个高球给离他 12米远的一垒上的队友A。但是球在抛出去后,从距 A头顶很高偏的位置呼啸而过。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错误,即使在二流棒球队的全明星赛中也是罕见的。

  但是此刻安西教练并不意外,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因为 Sax犯此类的错误已不是两三次了:完了,又给老子搞砸了!

  镜头从赛场中切出,转向一出演唱会现场。

  为了这场演唱会已经准备了许久的著名歌手卡莉·西蒙是今天的主角。

  幕布拉开,一场音乐盛宴就要开始,开始,开始,开……咦,没人?

  场下观众开始起哄。

  此时,躲在舞台后面的卡莉正在工作人员狐疑和不解的目光中痛苦地嚎啕大哭。

  为什么呢?卡莉原本以为自己可以做到的,但打从着手准备演唱会那一天起,她的心中就隐隐担心着一件事,并且在此刻已经变成了噩梦般的事实:她恐惧表演到无法登台!

  社交恐惧看到这两位在众人面前的表现,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害羞不值一提了?

  训练有素的运动员不能投出好球,经验丰富的表演者害怕登上舞台,这似乎与我们通常认为的“害羞”概念不相符。那又是为什么呢?

  再接着往下看。

  有的女士死都不愿意自己出去逛街,因为总觉得这样自己好像暴露在所有人的目光下,浑身不自在,焦虑不安。

  有的男性在公共卫生间小便时一定要等到旁边没人,或者到一个单独的小隔间,否则便尿不出来,他们有着“害羞的膀胱”。

  以上所有这些的共同之处是:这些人必须在别人的注视下完成一些事情,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要接受别人的“评价”(男士们,你们压力真大!)。

  这些人在私底下做这些事没有任何困难,只有在别人注意的时候,他们的行为才会发生障碍。

  这就是传说中的社交恐惧症! 最常见的恐惧对象是在公共场所讲话,包括与他人进行简单的对话,还有害怕约会,害怕拥挤的公共休息室,甚至害怕在他人面前写字等等。

  普通群体中有高达 13.3%的人在一生中会有某种程度的社交恐惧症,使得社交恐惧症成为一种最常见的心理障碍。它们通常更眷顾那些教育程度不高、单身的和经济收入低的人们。男女患该病的比例基本持平——1.4∶1。

  害羞和社交恐惧症的区别到此一目了然:你哪有人家那么羞涩啊!

  给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大国之魂》,其中讲到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时,在交战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鬼子自动投降,或者大势已去还苟且偷生的。他们统统会选择为天皇“玉碎”,就连随军慰安的女人也不例外。

  大家琢磨琢磨他们这种想法到底是怎么回事。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来看看日本社交恐惧症的情况就知道了。

  在日本,患社交恐惧症的人害怕直视别人的眼睛,而且担心他们的某些个人特征比如脸红、口吃、体味被别人指责,因此,患病者的焦虑更多地集中在可能会冒犯别人或使别人不安,而不是自己感到尴尬或者难堪!

  下面开始讲案例:

  某个村里,有个男孩叫小强,在他 15岁的时候,第一次显示出了社交恐惧症的征兆:他拒绝与任何同伴接触。

  小强后来大概花了 7年时间才勉强修完大学课程,主要原因是他拒绝考试,尤其是口语考试。大学毕业并获得工程学学位,做了 6个月的工程师辞职之后,他开始完全拒绝家庭之外的所有社会交往,因为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与权威人士接触,病症都会立刻在他身上显现:脸红,颤抖,冒汗,口干,心悸……如今已经 28岁的小强算是彻底“落家生根”了。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得出,社交恐惧症并不像大家认为的只是人际关系问题那么简单。

  社交恐惧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如果不接受治疗的话,它将会成为一种慢性的、终生的疾病,几乎没有改善或者恢复的可能。

  患有社交恐惧的个体比不患该病的个体更容易患有单向情感障碍(就是抑郁或者躁狂),此外,社交恐惧症患者也容易有自杀的念头。

  个中厉害,真是谁患谁知道!

  追寻社交恐惧症的根源,那真是好多好多。

  首先,还得从漫长的人类演变源头说起……话说,在远古时期人们靠打猎为生,在与野生动物和某些危险环境打交道的过程中,慢慢地对它们产生了恐惧。与此同时,也相应地产生了对于愤怒、批评和拒绝别人的人的恐惧。 而人类的愤怒通常就体现在表情上。

  社交恐惧在生活中,人们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表情,来自迎面走来的路人的,与你交谈的熟人的等等。正常人一般会容易记住赞许的表情,而社交恐惧症患者则容易记住批评的。

  所以同样是到街上走了一圈,正常人不会有太大的“收获”,而社交恐惧症患者则带回了无限的来自陌生人的“批评”、“愤怒”等等,尽管大多是他们自认为的。

  为什么人类这种害怕愤怒表情的倾向被从远古遗传下来呢?

  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大自然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体现:

  你想啊,看到对方不论是兽也好人也好妖也好,当他们凶相毕露时,能够害怕愤怒表情的人早就溜之大吉了,或者干脆就地装死,唯独你对这些个不感冒,还傻傻竖在原地深情对望,不叉你叉谁呢?

  因此,会躲避“愤怒表情”的人更可能生存下来,从而将这种基因一代一代传下去。

  这样在人类所有种族中,就有了倾向于躲避那些侵略性强的和享有社会特权的群体的这种特性。

  只是,过度躲避和敏感的下场就是可能罹患上恼人的社交恐惧症!

  在我还住校那会儿,若是哪天在寝室中磨磨叽叽蹉跎了一日无所事事的话,便会心生悲凉,满腹怨气,抓住身旁的人吼它一嗓子:“我习得性无助了啊!”好为自己的虚度光阴找个开脱的理由。

  到底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这次得再请出那条大狗,把它关进笼子里,然后旁边有人按响蜂鸣器,接着用电击痛苦地刺激它,顿时它就作困兽状,上蹿下跳,屁滚尿流。

  多次刺激后,打开笼子,再按响蜂鸣器,此时,还未等电击,大狗便开始在笼子里满地打滚,颤抖求饶,把本可以趁机逃跑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我本来可以好好学习好好珍惜时间,却任它们流走了,让空虚鱼肉我,这就是我的“习得性无助”。

  回到社交恐惧症,一个人偶然一次或者几次体会到社交的创伤,但自己事后被当时产生的痛苦所困,多次强化暗示后,便有可能对以后类似的痛苦产生“习得性无助”。

  听说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小女孩,在课堂上偶尔一次发言不顺利,可能是结巴或者停顿,遭到了身边同学们的热烈嘲笑,这个痛苦一下子就被钉入心中,以后每每发言都和这次一样糟糕,而且愈演愈烈。

  后来的情况是:在课堂上不能回答任何问题,因为无法出声;出门后不能去商店买东西,因为无法与营业员交流。但是私底下与家人朋友之间却不存在这样的障碍。

  这便是因“习得性无助”而导致的社交恐惧症。

  最后一个要说原因:

  目前虽然还没有对社交恐惧症患者进行遗传学的研究,看看到底和基因有没有关系,但是研究者们已经确定了一些父母的养育方式将可能导致社交恐惧症的发生:

  ① 过于保护孩子,对孩子缺乏信任,缺乏情感支持。

  ② 过度关注孩子服饰是否整洁和言谈举止是否得体。

  ③不鼓励孩子进行社会交往,从而妨碍了他们学习社交技巧来控制自己对社会的恐惧。

  关于治疗,可采用认知行为的集体治疗:就是让一群难兄难弟们聚在一起,相互复述或者模拟能够引起恐惧的社交场合。例如,当一个人对在公众面前演讲极度恐惧时,大家就集体扮演他的听众,来一场模拟秀。

  除此之外,还鼓励大家轮流吐露自己内心的痛苦,获得其他人共同的安慰,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也收获了来自社会的支持。

  社交恐惧我就看到过这样的场景:一位五十多岁的男性企业家趴在一位十几岁懵懂少年的肩头放声痛哭……苦难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在它面前,人们再也没有任何年龄、性别、层次、贵贱限制,世界顿时大不同了!

  ………… 重口味心理室诊疗记录 …………………………………

  ①网友求助唉,社交恐惧症,曾经困扰我好久啊,我觉得更严重的是我对异性的恐惧。从小学开始我和异性就只说必要的话,比如该交作业了什么的,现在好多了,可是我一个异性朋友都没有。但是朋友给我安排相亲,明确是以谈朋友为目的,我就能有很多话说,所以我才能顺利恋爱结婚。不知道是什么心理,就是没办法和异性深交,只能是平时见面打招呼啊,说一些客套话什么的,如果再深入的朋友间一起吃饭出去玩什么的,我就特别排斥,去了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如果吃饭的饭桌上有一个异性在场,我就觉得特别紧张。不知道这是不是说明心理有问题啊?

  作者解答不清楚这种对异性的恐惧给你的生活造成了多大程度的影响,如果很轻微的话,那你的问题可能只是某种性格所致。

  如果已经严重影响了你的正常生活,建议你去专业机构做进一步的诊断。 ②网友求助我觉得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心理疾病,像我自己就是:

  离开家的时候老觉得门没锁好,老觉得没带钥匙,非要回家确认才行。

  到银行取钱的时候老觉得没取银行卡,出门老觉得裙子的拉链没拉上。

  “害羞的膀胱”我也有,如果是没门的厕所,我就尿不出来。

  伤口结痂快要好的一瞬间,喜欢再把它抠破,让它重新鲜血淋漓。

  作者解答是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果情况不严重,大可不必“大惊小怪”,否则反而会使之真正成为一个问题。生活不可能完美,人的心理也是。 wWw。xiaoshuo txt.nett xt+~小<说+天>堂

  第6章 没来由的怕——稀奇古怪的特定对象恐惧(1)

  很久以来,大家一直认为绝大多数的恐惧症是由于经历了一件非同寻常的创伤性事件引起的。例如,你过去被狗咬过,你就会患上对狗的恐惧症。但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情况并不总是这样。

  创伤性事件是引起恐惧症的一个原因,但并不是全部。

  还有两个原因:替代经历和被告知经历。

  一个女孩在家中收拾衣物时突然发现一只蟑螂,她立刻唤来自己的男友,作瘫软状,梨花带雨地倒在他怀中:“人家可吓得不行了……”

  小强见状得意地走了。

  又一天,女孩又在家里收拾东西,恰巧又遇到这只蟑螂,但不同的是,今天男友不在。

  女孩二话没说,上去一个扫堂腿把蟑螂卷飞,动作干净利落:“丫的,叫你又出来烦我!”

  小强在地上滚了几圈后,纳闷,坐在那儿琢磨:“姑娘原来是一多重人格啊!”

  哈哈哈,一个笑话就讲到这里了,但是应该有很多人害怕蟑螂吧?

  尤其是很多女孩子,怕蟑螂怕到听说“蟑螂”这两个字都会毛骨悚然,可是你要问她为什么怕,她又说不上来。

  这种没有明确理由的对特定物体(或场合)感到恐惧的症状就是特定对象恐惧症。

  较为常见的有恐高症,幽闭空间恐惧症(电梯、地铁),对身体损害的恐惧症(如流血、打针、治牙),动物恐惧症(特别是对狗、蛇、老鼠和昆虫)。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稀奇古怪的特定对象恐惧呢?

  稀奇古怪的特定对象恐惧暗处恐惧(黑暗、夜晚),气流恐惧(空气流动、通风、风),穿行恐惧(穿过马路),尖锋恐惧(锋利尖锐的物体,如小刀等),灰尘恐惧(灰尘),切割恐惧(割破,抓破,划伤),男性恐惧(男人,或与男人发生性关系),见人恐惧(人与人类社会),无限恐惧(无穷大),接触恐惧(身体接触,被触摸),废墟恐惧(废墟),孤独恐惧(单身、独居、独自一人)……真是太多了,其中有你的菜吗?

  如果有,也先端着,因为并不是说你对某样事物感到恐惧就是临床意义上的恐惧症,很多人多多少少都有对这对那的害怕,只有当这种恐惧对你的生活或行为产生严重的大量客观的负面影响时,才能被判定为真正的特定对象恐惧症。

  尽管恐惧症会影响患者的社会和生活功能,但也只有很少数非常严重的患者才来就诊,因为患者通常有办法避免恐惧,比如说:一个恐高症患者会避免进入高层建筑或者高处;一个害怕空中飞行的人就选择别的交通工具出门;还有人有极光恐惧,就是害怕看到北极光,这个本来已经十分少见,干脆别去北极就行了。

  同时,因为特定对象恐惧离大家如此之近,因此和社交恐惧症一样,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有一点和社交恐惧不同的是,在特定对象恐惧症中患病的女性要更多于男性;而与之相同的是,一旦患病却不治疗的话,将终生无法痊愈。

  前面我们讲了精神分析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下面就要来介绍另一个主要学派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

  华生此人仪表堂堂,所以也不难理解后来发生在他身上,作为丑闻轰动美国一时的那段婚外情。

  怎么回事呢?原来在一次项目过程中,华生与他的女助手罗莎莉互生暧昧,越过了雷池。但是他的妻子和罗莎莉一样来自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族,谁的力量都不容小觑。于是华生任职的大学立即抛出两个选择给他:维持婚姻,或放弃事业。

  华生那时的立场很明确:要美人不要江山!他选择离婚后与罗莎莉结婚,并且从此离开了心理学研究领域,转投广告业,两年后便在美国一家大广告公司任副总裁,收入远远高于他在大学时。

  说了这么多, 我们请出华生“现身说法”:

  大家好,我是华生,虽然我并没有超越弗洛伊德,也是在受了巴甫洛夫等人的影响下才创立的“行为主义有限公司”,但是我跟你们说,一般人我还真不服!

  来看看我的代表作吧。

  1917年,我获得一笔 100美元的资助,进行一项焦虑引发的实验,来研究婴儿的反射和本能。我把实验对象——9个月大的男婴称作小阿尔伯特。

  在进行这个实验之前,我让小阿尔伯特暴露在各种刺激中,观察他的反应。小阿尔伯特刚开始很勇猛,老鼠、兔子什么的统统不怕,但当我用一个锤子敲打钢条发出噪音时,他却显得很不安。

  此后,我等待了两个月,待到小阿尔伯特长到 11个月大时,我又把他抱来了。这时,只要他和实验小白鼠一起玩耍,我就在他身后制造刚才说过的那种敲打发出的噪音。这种噪音和那只小白鼠同时出现多次后,小阿尔伯特即使不听到噪音看到小白鼠时也会感到非常不安。

  至此,就完全勾起大家的回忆了,这个和什么很像?不就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嘛!

  放在我这个实验中具体就是这个样子:

  男婴 +小白鼠…………………………………不害怕男婴 +噪音… …………………………………害怕男婴 +噪音 +小白鼠…………………………害怕反复作用后去掉噪音,结果:

  男婴 +小白鼠… ………………………………害怕随后小阿尔伯特的恐惧状况发生了泛化。啥叫泛化?通俗一点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小阿尔伯特看到一件带毛的衣服时,也表现出了这种恐惧。于是我推断:小阿尔伯特的这种恐惧已经延伸到其稀奇古怪的特定对象恐惧他毛皮动物和毛皮物品之上,没错吧!

  但是一些批评家当时就指出,说当小阿尔伯特只是对一件带毛的衣服产生恐惧,就把他的恐惧症衍生到一切毛皮物品上面,这个结论未免有点过宽了。对于这种说法我不想解释,因为每一位先驱者都不可能做到完美,要你们这群人是干吗的呢,就是来给我完善和丰满的。此外,还有一些人想复制或推翻我的结论,怎么样?几乎全都以失败告终。所以说嘛,一般人我还不服!

  好了,我就说这些了,大家再见!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日本恐怖漫画大师伊藤润二的一部经典作品《漩涡》。

  在那个故事里,男主角的爸爸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疯狂迷恋起漩涡状的图案,最后发展到无药可救无法自拔的地步:他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换成带漩涡图案的,满眼望去一阵眩晕。会一动不动盯着河里的漩涡,一盯就是一天。慢慢地身体也发生了变化,他的两只眼睛可以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朝不同方向旋转。最后,男主角爸爸干脆订制了一个大木盆,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卷成漩涡的形状塞在里面,死去了。

  男主角和他母亲同时发现了父亲的尸体,但是作为内心脆弱的女性,妈妈显然承受不了这个打击,随后便开始产生对一切漩涡状东西的恐惧。

  一些常见的自不用说,其他的:在饭汤里搅拌起的漩涡,蜗牛背上的壳……对了,还有指纹,母亲极度恐惧,干脆用剪刀把自己指肚上的皮肤一块一块地剪掉。看到这种情况,男主角必须把她送入医院治疗了。

  但是在医院中还是存在很多漩涡状的图案会刺激到母亲的神经,让她再次癫狂,比如说点滴瓶中液体下降时产生的漩涡、女护士盘成漩涡状的发髻等等,还好这一切都及时被男主角控制住了。但该来的总是要来,母亲在出院前的最后一次会诊时,无意发现医生办公室墙上耳部解剖图中耳蜗的形状就是一个漩涡!于是,几天后一个绝望的夜晚,被恐惧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母亲,用一把长剪刀从自己的耳朵中穿了进去……这部作品中对男主角母亲的刻画就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对特定对象的恐惧,可怕吧?

  华生这个实验最大的意义,那就是他证明了可以从经典条件反射的角度来解释恐惧症!

  只是,小阿尔伯特本人为这个实验做出了伟大的牺牲,也引发了后来很多人的争议:是否该用人来做类似的实验?

  小阿尔伯特从这个实验过后,终生没有消除这个恐惧。因此,如果你在 2012年的某个时候遇到一个 90多岁叫小阿尔伯特的老头,并且害怕小的带毛的动物,你可以问问他是否认识华生……借着华生这个实验,我们来介绍一下特定对象恐惧症的成因。

  很久以来,大家一直认为绝大多数的恐惧症是由于经历了一件非同寻常的创伤性事件引起的。例如,你过去被狗咬过,你就会患上对狗的恐惧症。

  但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情况并不总是这样。创伤性事件是引起恐惧症的一个原因,但并不是全部。

  还有两个原因:替代经历和被告知经历。

  替代经历:

  一个小男孩因为牙疼去看牙科。在治疗室外长椅上等待的时候,听到了屋里传出来的嗡嗡作响的电钻声和患者撕心裂肺的嚎叫,小男孩怀疑自己不是在医院,而是来到了阿鼻地狱,顿时吓得魂飞魄散,绵软的双腿好不容易支撑着爬出了医院,就此落下了害怕治牙的病根。 wWw。xiaoshuo txt.net`小$说$天"堂

  第7章 没来由的怕——稀奇古怪的特定对象恐惧(2)

  这个就是我们通过替代方式学会的恐惧。看到别人受伤的经历或是感到强烈的恐惧,都足以让旁观者产生恐惧心理。因为情绪是很容易传染的,你旁边的人高兴时,你也会开心;身旁的人要是感到害怕,你就会产生恐惧心理。

  被告知的经历:

  有的时候,再三被警告有潜在的危险时,也会使一些人产生恐惧症。

  比如,一名有严重恐蛇症的妇女,她一生中从来没有遇到过真蛇,但在她稀奇古怪的特定对象恐惧成长的过程中,被反复强调草丛中的蛇是危险的,所以为了提防蛇,人们提醒她穿上长筒靴,结果她即使在街道上行走的时候也穿着长筒靴。这种恐惧的获得就是被告知的。

  综上所述,条件反射能形成恐惧,但条件反射如我们所知,需要在多次强化作用的基础上才能建立。那么如果只面对一次恐惧的刺激而再别无其他的话,建立条件反射所需要的多次刺激又从何谈起呢?

  所以,只有害怕的经历本身这一因素是并不会产生恐惧的(如治牙、蛇)。

  那是什么导致恐惧的产生?就是对还要面对一次这种恐怖事情的“担忧”!比如说,害怕以后再去治牙,或者害怕再遇到蛇。也正是这种“担忧”,可作为条件反射形成中所需要的反复刺激,促成了最后恐惧的条件反射的形成。

  同时,人类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就是哪个对我不利我就远离哪个,所以就会出现人们对他们所恐惧的事情(或者事情可能发生的场合)表现出尽量的回避。

  特定对象恐惧由此诞生!

  关于其他门派的成因解释,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其实心理学中的一些名词都蛮有意思的,比如说习得性无助,就是习惯地感到无助。下面要讲到的关于特定对象恐惧症的治疗方法——系统脱敏疗法,听起来也很有意思,就是让人不再过敏了。

  说,把系统脱敏疗法实施起来总共分几步?三步!

  第一步:学会放松技巧。

  这个是要教给患者的,让他们靠在沙发上,全身各部位处于舒适状态,双臂自然下垂或搁置在沙发扶手上,同时让他们想象自己正处于令人轻松的情境中,例如,静坐在湖边或者漫步在一片美丽的田野上,使他们达到一种安静平和的状态。

  然后治疗师用轻、柔、愉快平稳的声调引导患者依次练习放松前臂、头面部、颈、肩、背、胸、腹及下肢,重点强调面部肌肉的放松。

  每日一次,每次 20 ̄30分钟,一般 6 ̄8次即可学会。要求患者在家中反复练习,直至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

  第二步:建构恐惧等级。

  这一步很关键。就是让求助者自己把引起他们恐惧的事件或情境按厉害程度排一个顺序,从最小恐惧的到最大恐惧的,让求助者给每个恐惧程度定一个分数,比如最小的是 0分,最大的是 100分。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恐惧等级表:0分代表完全无恙,100分代表高度恐惧。

  然后把其中恐惧的程度依次划分层次。这里就要讲求各级差间的均匀,就跟楼梯一样,台阶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正因为这是需要患者自己制定的,所以在制订过程中就要求他们闭上眼睛想象回忆各种能让自己产生恐惧的画面,要具体清晰,并且能置身其中引起情绪的变化。当然,如果有实际的刺激物,就不用靠想象了。

  第三步:系统脱敏。

  治疗开始启动了!

  首先让患者想象最低等级的刺激事件(有实物的用实物)或情境,当他们感受到焦虑恐惧时,令其停止想象,并全身放松。

  每一次过程结束后,治疗师都要询问患者的感受,如果还是觉得不适,就需要再来一遍。反复次数不限,直到患者不再感到紧张恐惧为止,此时为一级脱敏。

  接着让患者想象高一等级的刺激事件或情境……以此类推,方法照旧。

  就好比一个人在爬楼梯,每上一个台阶都是征服了一层困难。如果没有能力爬上高一级的台阶,那就停留在原地,征服眼前你所在的位置,摆平后再前行,直到最后登顶,也就是患者痊愈!

  说完方法,我们这就要用一用。

  大家爱吃海带吗?

  稀奇古怪的特定对象恐惧海带是种强碱性的食物,不仅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抗癌,还因其具有很高的含碘量,能作为食疗来治疗和缓解女性乳腺囊肿。这里就给大家讲一个海带的故事:

  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那一夜,一伙二十几岁出头的赤膊男子,神情肃杀地密守在一处狭小阴暗的藏身之地,用一件传说中的禁器炼制着一种来自海中的奇物……其实就是大晚上的几个大学男生光着膀子在寝室里用电锅煮海带。

  事情也就发生在此,男主角简称为带哥吧。没错,锅是他的,海带是他的,带头的也是他。但是谁能料到呢,煮到关键时刻,突然间,全楼断电了。是不是因为他超负荷用电的关系,这个不得而知,但做贼的就心虚,当其他寝室的人纷纷出来打听什么情况的时候,带哥这边慌作一团:这要被抓到,我非得背个处分!于是他紧忙跑到窗前,打开窗户散去香味,接着收拾餐具,最后打算好不容易煮的吃它两口再说,一转眼,发现电锅内空无一物。抬头再瞅其他几个人,都在一脸满足状地咂巴嘴。

  有人看后搭腔了:“报告带哥,哥儿几个做事你绝对放心,赃物全销了,汤都没剩!”一听到这个,带哥是万千思绪涌上心头,内心痛惜不已:

  罢了罢了,只要不被抓住什么都好。而此时,门外的喧嚣也平静下来,看来学校方面并没有什么动静,这一次算是平安无事了。

  记吃不记打啊,没过多久,情有独钟爱海带的带哥又组织了一次海带宴。你猜怎么着?无巧不成书啊,又断电了。只是这一次学校立刻出动了缴锅小分队,全楼大盘查。但您也别担心,带哥的室友们可是身怀两门绝技:

  一个是风卷,另一个是残云。这次怎么样?仍然是一滴汤都没剩!当然带哥又是悲摧地什么都没捞着。

  一连两场海带风波过后,带哥是彻底被伤了,他开始出现难以名状的对海带的无比恐惧:不能听到海带,听到后浑身发抖;不能看到海带,看到后口吐白沫;不能闻到海带,闻到后魂飞魄散;更不能吃海带,否则整个人就变得像海带一样,深绿深绿……带哥患上了特定对象恐惧中的“海带恐惧症”,最后严重到不得不停止所有课程,终日龟缩在寝室里惊恐他的海带,直到面临休学的窘境时才选择前来就医。

  那我们就用系统脱敏疗法试着让带哥重获新生吧。

  第一步:

  带哥你放松去吧。

  第二步:

  带哥给出了他构建的恐惧等级,大家来看:

  ① 吃海带(100分)② 闻海带(80分)③ 看到海带(60分)④ 听到海带(40分)⑤ 想到海带(20分)第三步:

  治疗从想都不想海带开始,循序渐进。

  如上面所划分的,先迈上第一个台阶:想海带。

  带哥一想到海带,就变得很不适,恐惧,出汗,身体微微发抖等等。

  当这些症状出现一段时间后,让其停止想象,放松。彻底放松后,再重来一遍“想海带”,反复,直到何时带哥表示在想海带这个问题上我已经能扛住,就可以迈上第二个台阶了:听海带。

  以此类推,会有反复或者倒退,那都没有关系。因为在心理咨询中有一种说法,叫做当你感到绝望到无可复加的地步时,恰恰是转机就要到来之际!

  ………… 重口味心理室诊疗记录 …………………………………

  ①网友求助话说我一直很好奇恐惧症的形成源头,我对扁平物件有恐惧症,是在高中时发现的,之前一直没感觉。最早的记忆就是高中去海洋公园,结果在那种大扁鱼面前吓得一身鸡皮疙瘩,稀奇古怪的特定对象恐惧还尖叫,之后就再也不敢看任何蠕动的扁平物体,不管是现实生活还是电视动画片。

  我母亲说她看过一个受精卵十个月如何形成胎儿的纪录片,给我形容了一下眼睛长出来的情景,我听到那种形容都忍受不了,全身起鸡皮疙瘩。

  一直想找出自己恐惧扁平物体的源头在哪里,但是始终无解啊。

  作者解答你对扁平物体的恐惧有可能是你幼年的时候种下的,只是深藏在潜意识里,不记得了而已,以后机缘巧合,就有可能从潜意识里提取出来。 ②网友求助请问巨大物体恐惧症和深海恐惧症有什么心理发展轨迹吗?昨儿看到一个不知是挪威还是芬兰的蓝鲸保护联名网站,一打开那网页,差点没吓死我。一只 1∶1比例的蓝鲸出现在屏幕上,问题是屏幕太小,1∶1的比例,显示屏只能显示出它的一只 10cm×10cm的眼睛来,那空洞无神的黑色眼睛,配上深蓝色的海底波纹和海底的音效,我离着电脑两米远,还是觉得脊背发凉,头皮发麻。这网站的设计者口味太重啊 = =但是有些人看了这个网页就没有任何感觉,那有巨大物体恐惧症和深海恐惧症的人,是出于一种什么心理原因呢?

  作者解答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在上面说过条件反射可以用来解释恐惧症的成因,一个物体一定是跟自己本能恐惧的事物挂上了钩,才会造成患者的恐惧。

  就拿深海恐惧来说,深海就像是一个幽暗密闭的空间,患者在看到深海的图片时,不停地想象自己被困其中,此时就可能造成深海恐惧的发生。同理,巨大的物体本身对人就会造成一种压迫感和威胁感,这就不难理解巨大物体恐惧的发生了。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第8章 沙盘里的内心世界——关于焦虑(1)

  熊是笨拙的动物,却有着强大的力量。在西方,熊在许多地区与战神、斗士有一定的联系。在东方,熊也是阳刚之气和力量的象征。尤其在我们古代,睡梦中出现熊则预示着家中要添男丁。

  如果你在箱庭作品中摆放了熊,并把它当成自己的替身,通常可以理解为你本身是笨拙、强大和有力量的,但同时也可能说明你在人际交往中孤独的心境。

  就业!教育!医疗!三大民生问题,被我拿出了“就业”。

  “焦虑”是精神分析学派核心人物弗洛伊德的研究核心之一。把这两样重量级的东西放到一起,就是我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就业焦虑! 但是,如果单纯这样的话,那就没意思了。于是我引入了一种很富有新意的精神分析技术参与到这个话题的讨论中,那就是——箱庭疗法。

  箱庭疗法是个什么东西?就是沙盘游戏。沙盘游戏是个什么东西?就是……好吧,带着这个问题,作者和一位疑惑哥走进了箱庭治疗室。

  推开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两个东西:

  关于焦虑疑惑哥:这是什么玩意儿?

  作者:这就是沙盘游戏中的沙盘啊。

  疑惑哥:哦,就是盛沙的盘子。

  作者:也不是了,你没有看出它更像一个箱子底吗?就是箱庭疗法中的“箱”字。

  疑惑哥:那“庭”字的意思呢?

  作者:你现在身处何处?

  疑惑哥:箱庭室啊。

  作者:那就对了啊,你现在正处于一间屋子之内,这个屋子就是箱庭疗法中的“庭”字。

  疑惑哥:哦,是这样啊。你这箱子里为什么装了些沙子呢?

  作者:这你就不懂了吧?沙盘游戏沙盘游戏,能没有沙子吗?但是为什么用沙子不用泥巴或者水,这里可有个说道:因为沙子不是固体也不是液体,不是海洋也不是陆地,它是介于固体和液体、海洋与陆地之间的一种物质,因此在深层心理学的角度认为,沙子可以沟通人的意识与潜意识世界。

  疑惑哥:这么牛?

  作者:你以为呢?

  疑惑哥:好吧,但我发现箱子的内侧都涂成了蓝色,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不得不说,你观察得还真细致。之所以要涂成蓝色,是为了让人在挖沙子的时候找到挖出“水”的感觉。你可以上去刨一爪子试试,会发现箱子整个内部都是蓝色的。

  疑惑哥:为什么要找到“水”的感觉?

  作者:那是因为我们都知道,生命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水是静止的,也是流动的。因此这种找到水的感觉在治疗中就显得非常重要。此外,蓝色本身就能使人产生遐想,让烦躁的心得到平静,疲惫的心灵得到休憩。

  疑惑哥: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现在沙子有了,盘子也有了,那么你说的游戏在哪儿呢?

  作者:这位仁兄你给我抬头看。

  疑惑哥举目四望:

  疑惑哥:哈哈哈,这么多玩具啊,太好玩了。我明白了,就是把这些玩具摆到沙子里,根据我摆出来的场景分析我的心理状况对不对?

  作者:其实也不能说是分析你的心理状况,具体的是……喂,喂,你干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