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 1967 年电影《毕业生》?

  展开有详细资料,貌似影史地位很高?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获奖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影片提名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提名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道具布景提名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提名经典原声:The Sound of Silence昨晚重温8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最后揭幕最佳影片(The Best Motion Picture)的时候,斯皮尔伯格说道:而另外九部

  聊聊电影《毕业生》和保罗西蒙的经典作品《寂静之声》

  以下内容摘自我自己翻译的《保罗·西蒙》传:《毕业生》开场——寂静之声https://www.zhihu.com/video/1232298854353375232

  1966年7月,鲍勃·迪伦在纽约伍德斯托克的家附近出了一次神秘的车祸。和11年前曾导致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英年早逝的车祸一样,这次车祸让迪伦的粉丝近乎崩溃。所不同的是,迪伦还活着,甚至伤的也不算重。据后来很多传记作者考据,鲍勃·迪伦只不过是借事故的之名休养一阵罢了。他想远离公众,从太多让他精疲力竭快要窒息但又无可避免的繁芜事物中抽身出来。

  号称“一代人之代表”的美国摇滚代言人和精神领袖鲍勃迪伦隐遁了。以他为代表的美国摇滚中心,开始从迪伦发迹的纽约转移到了西海岸的洛杉矶和旧金山。因为大部分旧金山乐队都自我毁灭于盛行于当地的毒品文化,所以洛杉矶的文化影响要更为持久。后几年,称为软摇滚的新风格从洛杉矶开始流行起来。他们的作品大众接受度更高,也更商业化。此类新风格更注重旋律、和声与乐感,它抛弃了六十年代社会政治偏向的音乐主张,几乎没有抗议类的歌曲。迪伦的缺席使得音乐地理和音乐品味都发生了转变,对所有成名的摇滚明星这都是个很大的影响,对西蒙&加芬克尔组合来说更是如此。

  迪伦虽已从音乐圈隐遁,但他魅影不散,声名犹在。他为摆脱这个圈子所留下的空档越大,这个圈子的音乐就变得越发紧张和不安。保罗·西蒙是少数公认能在迪伦空窗期接过他宝座的人之一(仅就《第四街》[Positively 4th Stree]这样的流行歌词角度,而非《像一块滚石》那样的摇滚诗学角度)。但保罗知道,就算他有如此雄心壮志,也只能依靠一只以他为主的一人乐队,而非二重唱才能实现。只要继续和他的搭档合作,就鲜有人会在意他的个人价值,甚至没人会把他当创作人。很多西蒙&加芬克尔的粉丝不知道也不在意这个组合的歌到底是谁写的。他们是一个团体,只要这个组合依然存在,进退两难的保罗就会心生无力。

  蒙特雷音乐节后,哥伦比亚唱片和这对组合都在谋求新发展。“爱之夏”已成追忆,抗议音乐,反战歌曲和革命召唤也渐渐平息。这并非因为人们开始不在意越战,而是因为购买菲尔·奥克斯和类似他歌手们唱片的人越来越少了。两年之前,榜单还青睐巴里·麦奎尔(Barry McGuire)新鲜的《毁灭时刻》(Eve of Destruction),但1967年下半年,此类歌曲已是听者寥寥。迪伦的母公司哥伦比亚计划让他们旗下最热卖的艺人组合西蒙&加芬克尔推出些更简单,好听,舒适的歌曲。

  在计划新专辑的同时,唱片公司又发行了几首《欧芹、鼠尾、百里迷迭香》中的单曲唱片:《装作》(Fakin’ It),B面:《趣意全无》(You Don’t Know Where You Interest Lies,仅作为B面单曲发行过一次);《斯卡布罗集市/颂歌》(B面《四月她来》)。二人演唱的《星之颂》(The Star Carol)则单独收录在哥伦比亚唱片为诸多连锁折扣店发行的圣诞歌曲合集《特别圣诞》(A Very Special Christmas)中。这些45转单曲唱片最少的都卖出了50万张。

  1968年1月,西蒙&加芬克尔组合在《卡夫音乐厅》(Kraft Music Hall)的特别节目《三人行》(Three for tonight)亮相。演出时他们演唱了选自《欧芹、鼠尾、迷迭百里香》专辑的十首歌曲。这场演出由维托·埔柱(Victor Borge)和南西·威尔逊(Nancy Whilson,三人行中的第三人)共同主持。与此同时保罗还在为新专辑写歌。他想给新专辑取名《书立》(Bookends)。没人知道保罗将这张专辑视作他和阿蒂合作的最后的一张专辑,对西蒙&加芬克尔来说,这张专辑在他们职业生涯里的意义就像是“书立”。

  西蒙和阿蒂一边忙着推广《欧芹、鼠尾、迷迭百里香》,一边在准备录制《书立》。一位名为麦克·尼克尔思(Mike Nichols)的年轻导演正在筹备他的第二部个人正片。以喜剧演员身份出道的他1963年成功将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Edward Albee)的名剧《灵欲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改编为电影。因处女座一炮而红的尼克尔思这次想尝试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尼克尔思的母亲是德国人,父亲是俄裔犹太人,他们一家在二战前迁居美国。尼克尔思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老欧洲式的非常理性的家庭氛围中。梅是个费城孩子,她父母都是本地犹太剧场的演员和导演。聪慧的尼克尔思与俏皮的梅组成的喜剧二人组一开始就取得了成功。他们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后把他们的表演带到了纽约,他们的幽默风格就像即兴爵士乐般完美契合了1960年代格林威治村的氛围。尼克尔思和老搭档伊莱恩·梅

  二人的演出很快成为了村中的公共话题,他们在小俱乐部举办的“晚会”(Evenings)一票难求。1960年10月,他们到纽约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已经开始准备在百老汇的公演了。批评家们纷纷大力追捧这场名为《麦克·尼克尔思与伊莱恩·梅的晚会》(An Evening with Mike Nichols and Elaine May)的喜剧,排队买票的人甚至堵塞了街区。《麦克·尼克尔思和伊莱恩·梅晚会》的成功奠定了二人主流剧场明星的地位。

  但到1961年7月的时候,这场演出已经难以为继。已经很少再交流的尼克尔思和梅打算结束他们的合作关系。现实中的紧张关系对他们的舞台表现造成了影响,舞台上两人的距离越发疏远,台下的二人已经彼此心生厌恶。

  尼克尔思在百老汇新剧《位置的问题》(A Matter Of Position)里找到了差事。但梅如果没有尼克尔思相助则无法继续登台。她依然欣赏尼克尔思的才华。但排练两人间的矛盾依然无法调和,甚至在剧目马上要公演时,尼克尔思宣布退出。随后,一名叫阿诺德·圣·萨博(Arnold Saint Subber)的百老汇制作人找到了尼克尔思。萨博非常欣赏尼克尔思超越肢体语言的创造力和舞台表现力。他想让尼克尔思在编排喜剧时把自己的乐队也加进去。这次合作让尼克尔思接下来几季的百老汇演出异常成功。尼克尔思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新搭档——伶牙俐齿,聪慧异常的尼尔·西蒙(Neil Simon)。1963年,尼克尔思导演了尼尔·西蒙的《新婚燕尔》(Barefoot In the Park),这部戏捧红了男女主演罗伯特·雷福德(Robert Redford)和伊丽莎白·阿什利(Elizabeth Ashley)。那年春天,尼克尔思赢得了托尼奖最佳导演奖,这是他多年来蒙昧以求的。

  尼克尔思的观众中有一位叫拉里·特曼的制作人(Larry Turman)。特曼刚读完了查尔斯·韦伯(Charles Webb)趣味十足又发人深省的情感异化小说《毕业生》(The Graduate)。拉里觉得这部小说如果能改编成电影的话,可能是一部最接近塞林格(J.D.Salinger)讽刺小说《麦田守望者》(Cather in the Rye)的作品。隐居者塞林格一向反对把他的作品卖给好莱坞。虽然韦伯的《毕业生》非常小众,但特曼依然决定将它拍成电影。

  因为少有编剧能处理好此类题材,特曼最初的几次电影改编尝试都失败了。他将原著给了尼克尔思。读完小说后尼克尔思瞬间就建立起了《麦田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Holden Caulfield)与《毕业生》主角本杰明·布雷多克(Benjamin Braddock)之间的联系。重要的是他在小说中读出了自己。小说的幽默风格像刀锋一样犀利,尼克尔思以前和梅合作时就处理过类似的题材,并把它发展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尼克尔思同意将《毕业生》改编为电影并亲自导演,但即使拉上了尼克尔思,特曼的筹拍工作进行的也不顺畅,许多主流制片方都将他拒之门外。从制片方的角度看这很正常,百老汇并不是好莱坞,许多跨界者鲜有成功先例,出身百老汇的尼克尔思看起来还欠缺了些经验。制片方回绝特曼的原因还在于他对即将拍摄的电影缺乏切实可行的计划。

  《毕业生》的电影计划依然遥遥无期。已经对此略感厌倦的尼克尔思又回到了百老汇,在那它指导了莫里·斯基斯佳尔(Murray Schisgal)的新剧《爱》(Luv)。尼克尔思凭借这部大获成功的三人喜剧收获了他第二座托尼奖最佳导演奖。同时,杰克·华纳(Jack Warner)拿到了《灵欲春宵》的电影版权。毫不夸张的说,这部狂妄喜剧的演员阵容因为理查德·伯顿(Richard Bolton)和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的加盟而显得星光熠熠。此时伯顿正在百老汇出演《卡米洛特》(Camelot),他和同为喜剧人的尼克尔思成了好友。当华纳正在为用谁来指导这部恩斯特·莱曼(Ernest Lehman)的经典喜剧而发愁时,伯顿和泰勒都向他推荐了尼克尔思。一直担心电影难以引起普通观众共鸣的华纳欣然接受了这一提议,他相信尼克尔思有能力在电影中挖掘出这部喜剧的笑点(当然华纳并不知道,原版《灵欲春宵》是百老汇历史上最有趣的剧作,无处不在的笑点一直延伸到剧末惊诧的反转。这样尖刻刁钻的幽默因此产生了巨大的喜剧效果)。尼克尔思抓住了这次机会,他告诉特曼,他需要这样一部电影为他打名声,同时他会利用空余时间去考虑他们的共同作品。

  最终,尼克尔思的电影《灵欲春宵》打破了票房纪录,同时收获了十三项奥斯卡提名。初涉电影的尼克尔思被提名为最佳导演。一时间他在好莱坞受到了众星捧月般的待遇,如此一来,特曼就有机会和一向对这部电影有兴趣的富高使馆工作室(Embassy Pictures)的老板约翰·李云(Joe Levine)好好聊聊《毕业生》了。李云一直认为这部电影不该由好莱坞的工作室驱动,而应该坚持独立发行,理由如下:1967年,所有的制片方都认为电影里无处不在的性压力会让所有人都不舒服。

  也没有制片人会想去拍一部关于大学毕业生的片子。尽管电影主角脸庞清秀,发须干净,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但内向,焦虑的主角漫无目标,举止轻若鸿毛,他如山的重负并不为人所知。这类电影在市场上注定没有前途。但此时青年倾向的流行文化已经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毕业生》剧本由巴克·亨利(Buck Henry)操刀完成,但这部冲突不断,构思精巧,妙趣横生的电影在风格上和那一年的“大制作”——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史翠珊主演的《妙女郎》(Funny Girl),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的《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卡罗尔·里德(Carol Reed)铺张华丽的音乐剧《雾都孤儿》(Oliver)——相比,完全是殊途异路。正如拿舒缓的西蒙&加芬克尔组合与滚石、披头士和谁人乐队作对比一样。

  在1967年《毕业生》拍摄期间,尼克尔思租住在已故音乐家科尔·波特(Cole Porter)好莱坞的房子里,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将自己置身于一个类似本杰明·布莱多克的生活环境中。每天早上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留声机聆听近来他最喜欢的一支乐队——西蒙&加芬克尔的歌曲。《寂静之声》和《欧芹、鼠尾、迷迭百里香》两张专辑都是他非常喜欢的。除非因为要去派拉蒙公司的电影拍摄现场,否则他会在屋子里待上一整天,循环播放这两张专辑。晚上收工回到家里的尼克尔思依然会听着西蒙&加芬克尔入眠。

  尼克尔思后来回忆道:“我兄弟送了我一张《欧芹、鼠尾、迷迭百里香》。至少有两周时间,我每天早上都会拿出来听听。我对自己说:‘笨蛋,这就是你一直在找的啊!’”。

  因为音乐,尼克尔思自然而然地联系上了保罗。他们都是犹太人,都是欧洲移民的后裔。他们早年都依赖合作取得了成功,但在台下,他们的合作关系都同样走到了紧张的十字路口。都已单飞的两人也都曾被格林威治村60年代早期的创新浪潮所吸引。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是创意十足的独狼:尼克尔思在从未拍摄过任何一寸胶片前就想拍一部自己的电影;似乎根本不是那块料的保罗西蒙一心想做摇滚明星。他们身上都有些与本杰明·布莱多克相似的性格。电影中男主角的个性在当时依然默默无闻的演员——达斯丁·霍夫曼(Dustin Hoffman)的演绎下体现的淋漓尽致。霍夫曼的身形很像保罗,又和尼克尔思一样对喜剧天生敏感。由达斯汀·霍夫曼出演本杰明简直是天造之合。保罗·西蒙和达斯汀·霍夫曼

  尼克尔思会见了哥伦比亚唱片董事长——克里夫·戴维斯,向他询问了在电影里使用西蒙&加芬克尔歌曲的可能性。戴维斯欣然同意了:“我认为这个消息对一张已经很畅销的唱片来说,是另外的一次潜在机会。电影配乐不是个简单的事情,它的成功往往依赖于电影本身而非音乐。但当富高使馆来询问我们是否愿意提供歌曲版权时,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这部电影有能成为票房大卖电影的所有潜质”。

  但对此多有保留的恰恰是保罗·西蒙自己。二十七岁的他在差不多十年的摸爬滚打后好不容易爬到了摇滚乐梯队的上层,他有过心酸的往事,方才扬名立万。他认为只有创作才是巩固自己地位的唯一途径,在他内心深处,他正在追赶的不是波比·达林(Bobby Darin),而是鲍勃·迪伦。保罗认为参与电影制作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江郎才尽。直到同意和尼克尔思碰面后,他的想法才有所改变。他被尼克尔思的才华和人格所吸引,在尼克尔思百般的劝说下(其实这部电影讨论的就是无意义的废话),读完剧本的保罗同意再为电影创作一两首新歌。

  这时的保罗和阿蒂在汤姆·威尔逊的朋友沃利·爱莫斯(Wally Amos)的介绍下,签约了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经济公司(爱莫斯很快离开了这家经济公司,在西海岸自己创业了。他是著名的爱莫斯曲奇巧克力公司的创始人和管理者。)

  那时的威廉·莫里斯公司在多个领域均有涉猎,这家公司总想把他的客户资源整合到一起——换言之,让音乐家和电影工作者们合作。即便尼克尔思不是他们的客户(尼克尔思的经纪人是ICM的萨姆·科恩),但莫里斯公司依然认为这是西蒙&加芬克尔组合跨入收入不菲的电影音乐行业的好机会,电影伴奏从来都是大生意。在艾莫斯从威廉·莫里斯辞职后,西蒙&加芬克尔的经济工作被移交给了备受尊敬的经纪人莱纳德·希尔尚(Lenard Hirshan)。希尔尚是莫里斯公司最权威的经济人,他旗下有一大批最火热的明星,包括因出演《毕业生》成名的安妮·班克罗夫特(Anne Bancroft)。希尔尚代表保罗和富高使馆公司签订了一笔2万5000美元的合同,合同中承诺西蒙会为尼克尔思和特曼提供三首新歌,他们会挑选其中两首用在电影里,电影音乐的版税要在上映后立即支付。

  此时的尼克尔思已经开始在脑海中剪辑适合《寂静之声》和《斯卡布罗集市》的画面了,他想以这两首歌为背景音编辑他的镜头和剧情。

  合同签订几周后,保罗给了尼克尔思两首新歌:《进退两难》(Punky’s Dilemma)和《超越》(Overs)。但尼克尔思认为这两首歌并不适合这部电影。

  在一次和保罗和阿蒂会面时,尼克尔思询问了二人是否还有其他作品。尼克尔思回忆道:“他们说没了,后来他们走到一边耳语了一会,回来在我面前唱了一首《罗斯福太太》(Mrs.Roosevelt)。我看了看他们,说这是什么鬼。保罗说这时他们在写的一首新歌,因为没有韵脚,他们用了很多“滴滴滴滴滴滴滴”来代替歌词,但我却很喜欢这种感觉”。

  阿蒂对此的回忆有些不同:“保罗当时还没给现在叫做《罗宾逊太太》(Mrs.Robinson)这首歌取名,我们想给它取个3音步的名字。因为电影中的角色,我们开始用‘罗宾逊太太’这个名字…有一天我们和麦克坐在一起讨论电影歌曲的时候,我说要不我们试试《罗宾逊太太》。麦克非常抓狂,他说你们已经有一首叫《罗宾逊太太》的歌但是你们却根本没让我知道。所以我们解释了这个名字,并唱给了麦克。麦克当场定下在电影里用这首《罗宾逊太太》。

  结果就是,电影里能清楚听清的歌词只有两句:嗨罗宾逊太太,上帝爱你(Mrs Robinson,Jesus’ love for her)。

  在电影制作阶段,尼克尔思意识到影片中有大段的空白需要配乐填补,尤其是本杰明游过家庭泳池和罗宾逊太太睡在一起的那段长蒙太奇镜头。这段电影中最优秀的剪辑从本杰明攀上泳池中的小筏开始,在本杰明躺在罗宾逊太太床上时达到高潮。在这段画面长达16天的漫长而又棘手的剪辑工作中,尼克尔思和他的剪辑师,萨姆·奥斯汀(Sam O’steen)听着《寂静之声》和《四月她来》来辅助工作,这两首歌像某种节拍器一样,让剪辑工作得以完成。尼克尔思坦诚,他在这一段中效仿了伯纳德·赫尔曼(Bernard Herrmann)在《惊魂记》(Psycho)中的配乐方式。他得到了希区柯克(Hichcock)一直想要的——用音乐的铅笔将观众视觉点联系起来。

  最终完成这段剪辑后,尼克尔思以同样的方式排列关系镜头。《寂静之声》是影片开头的背景音,在歌声的铺垫下,一组主角在机场穿梭的横向镜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主角的性格特征,本杰明的被动人格是理解这部电影的关键所在。但拍摄时演员并未移动,是反复延伸的镜头运用让他看起来像在移动似的。

  虽然尼克尔思运用这两首歌的方式堪称一绝,但固执的约翰·李云反对把一首和影片主题豪不相关的流行歌用在电影里,这多是出于成本考虑。但他在看完这组开场长镜头后,就放弃了他之前的主张。《毕业生》经典剪辑https://www.zhihu.com/video/1232298981742968832

  这边克莱夫·戴维斯想在电影上映那天同步发行一张原声配乐专辑,但是西蒙拒绝了这个计划。因为这部电影里只有西蒙&加芬克尔的两首老歌,新歌不过只是点片断,很难称这是张电影原声带。保罗西蒙坚决反对的原因还在于这么做可能会破坏唱片的完整性,会冒犯他的歌迷,这么做也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妥协。

  但戴维斯仍然试图说服保罗:“你确定没有别的新歌了吗,这将会是一张伟大的专辑呢!”。

  保罗再次拒绝了他。

  戴维斯后来又派哥伦比亚唱片的艺人创作部主管艾德·克莱本(Ed Kleban)观看电影,并要求他就三首歌是否足够发行一张原声带给出意见。克莱本一直在负责百老汇剧的唱片业务。观影结束后,克莱本告诉戴维斯他支持保罗的意见。“音乐数是肯定不够的,你不能出版一张只有十七八分钟还都是老歌的唱片”。

  戴维斯又咨询了保罗经纪人莫特·刘易斯的意见,得到的结果仍是一样。刘易斯重申了保罗的立场,他们强烈认为一张专辑至少得有十一首歌,少了一首都是对听众的不敬。戴维斯强调,这只不过是一张电影原声带而已,听众们对此感到不会为难。双方立场都清楚了后,刘易斯觉得没必要再谈下去,而戴维斯最后一次会见了保罗,希望他能回心转意。

  在这次长谈中,戴维斯向保罗保证,这张专辑会严格按照电影原声带的方式发行,封面是电影中的剧照,而非西蒙&加芬克尔的照片,会有严格的版权声明词曲作者保罗·西蒙,由西蒙&加芬克尔共同演绎。最后,戴维斯向保罗保证,不会因为这张原声带耽搁西蒙&加芬克尔的新唱片出版,那张唱片里有完整版的《罗宾逊太太》。

  保罗说:“瞧,我们制作《书立》已经很长时间了,我们很喜欢这张专辑,我们认为这张唱片才会是一次突破,我们不想再等上半年才能发行”。戴维斯再次向保罗保证不会发生此类情况。此外,他还提醒保罗,他的两张专辑可能会同时成为榜单大热。自1964年披头士以来再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那时披头士不管是电影配乐还是录音室唱片,所有作品都能同时上榜。保罗和阿蒂商量了一下后,1968年1月21日,他们终于同意出版《毕业生》原声带,此时距电影首映已过去了一个月。除了保罗为西蒙&加芬克尔创作的歌,这张原声带里附带了几首戴夫·格鲁辛(Dave Grusin)和蒂奥·马塞洛所作的电影配乐。

  《毕业生》原声专辑和十周后发行的《书立》(4月3号发行)相互配合,捆绑出售的两张专辑卖出了约500万张,这正中戴维斯下怀。

  然而保罗和阿蒂都对哥伦比亚唱片和戴维斯有所不满。一开始,戴维斯想将《书立》的标价提高一美元(高于当时普遍零售价),保罗对此非常难以接受。戴维斯的理由是公司要为专辑中附赠的一张超大海报支出更多的钱,这个借口让保罗大笑不已。他知道戴维斯此举不过是想提升公司的销售收入,他真实的打算是从这张当年公司最畅销的唱片中多捞一些。《书立》内附海报

  然而戴维斯却觉得受到了冒犯,他一心想将这对二重唱打造成天皇巨星,但好心却被当成了驴肝肺(在戴维斯看来,音乐本身是无足轻重的)。

  戴维斯的想法也没错。这两张热卖的唱片让西蒙&加芬克尔成了全全世界最大牌的摇滚二重唱。无数制片人和导演都想把他们的歌用在自己的电影里,他们还想让二人为自己的电影继续创作。其中一位叫做弗兰克·齐费里尼(Franco Zeffirelli)的导演想让保罗为他关于圣方济各教派的新片《日为吾兄月为吾妹》(Brother Sun,Sister Moon)写几首新歌。保罗拒绝了。约翰·施莱辛格(John Schlesinger)想让他为已成为保罗朋友的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电影《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作曲,保罗同样也拒绝了。[1]霍夫曼因为出演百老汇歌剧《吉米·夏尔》(Jimmy Shine)而备受谴责,这部剧的编剧也曾向保罗邀请过两首歌,他也吃到了闭门羹。莱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stein)曾想和保罗合作几首宗教歌曲。保罗先是答应了,但和伯恩斯坦共事几周后,他又退出了这个项目,所有这些都让保罗感觉到,他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已经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