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转型缓滞未前,“昆仑”难挽凯翼将倾

  10月25日,凯翼汽车旗下新车“昆仑”正式下线并宣布开启盲定。

  

  作为品牌LOGO焕新后的首款产品,凯翼昆仑基于i-FA平台打造,定位中型SUV,目前共推出1.6T/2.0T两个动力版本,后续还将搭载凯翼自主研发的混动系统。事实上,这是凯翼汽车在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新能源战略的一部分。

  据了解,凯翼将打造i-FA、i-EA、i- XA三大技术平台,除昆仑(i-FA01)外,明年一季度将上市i-EA01,明年上半年还有望推出定位纯电动增程式的i-EA02。根据规划,该品牌将在2025年实现产销25万辆,到2026年逐步停产燃油车,至2030年达成新能源汽车产销50万辆的目标。

  

  然而就实际情况而言,凯翼与上述目标颇有距离。援引盖世汽车统计数据,其今年1-8月累计销量为15,171辆,主力为炫界和轩度(燃油车)。其中,作为品牌唯一在售的新能源产品,炫界Pro EV累销仅1,617辆——这已远落后于当下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单月销量成绩。

  “油改电”或是炫界Pro EV市场表现不佳的主因。由于油改电车型只是进行动力系统的更换,并未改变燃油车固有的车身结构,通常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在车内空间等用户体验层面也有所缺失,由此为消费者所诟病。在炫界Pro EV之前,凯翼也曾推出过一款E5 EV(现已停售)。

  

  公开资料显示,凯翼汽车成立于2014年初,其前身是奇瑞汽车的江北项目。基于品牌初期“重研发轻资产”的运作模式,在业内人士看来,凯翼很难形成自己的核心卖点与技术;而当其随后推出的数款产品与奇瑞旗下产品存在高度相似,无疑打破了其“立足研发”的承诺。基于此,凯翼未能在市场上收获成功,于2017年易主宜宾。

  由于凯翼的定位在于低端品牌,与奇瑞品牌在市场定位上存在高度重合,加上凯翼长期以来奉行的“拿来主义”,消费者更容易将其视为奇瑞的“副牌”,而非一个新的品牌。另外,2013年时奇瑞曾宣布要“回归一个奇瑞”,但无疑“多品牌战略”趋近仍在继续,这显然造成了其旗下各品牌产品的相互倾轧与内耗。

  直至如今,为了打好翻身仗,凯翼汽车也拉来了宁德时代、华为以及腾讯等“流量担当”作为助力。不过需要指出,上述三方作为零部件供应商,作用更多的在于丰富产品背书,并不足以令外界消费者对凯翼的印象有所改观。就目前来看,华为赋能的背景下,除赛力斯旗下问界受华为主导、市场表现有所上扬外,其余表现相对一般。

  

  显而易见,在汽车产业转型的当下,伴随着双碳战略下各种激励政策落地,不仅有传统车企积极布局新能源领域,也有如“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林立,以及跨界入局者。与之相反,凯翼仍以燃油产品为主力,如何从“新能源”弯道超车更是难以言喻。

  尽管新能源战略已经发布,诸多平台和新车也处于规划当中,但当这一赛道逐渐拥挤、政策红利的消退反促淘汰赛加剧,现实还能留给凯翼多少时间存疑。兴许,一个合适的价格将决定“昆仑”能否为凯翼带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