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怎样宽松的伦理和性别观念让第15级的女才人开创了自己的王朝

  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成功既有她的个人才干,也由于时代的赐福。唐代相对宽松的性别观念为武则天铺就了通往皇位的坚实之路。

  武则天,名武曌,祖籍并州文水县(现成山西文水县东),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和众人皆知的女皇帝。

  中国古代掌握大权的女性有过不少。从汉朝的吕后,一直到清朝的慈禧太后,可以说是层出不穷。这也很容易理解,如果老皇帝去世了,新皇帝年龄还太小,太后性格又强势一点,就很容易出现太后掌权的局面。而且儒家文化最讲孝道,小皇帝听太后的话,在政治伦理上并没有什么问题。

  武则天和慈禧太后这些人相比,存在一个根本的区别,那就是她迈出了称帝这一步,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女皇。她还在世的时候,就获得过一个尊号,叫“则天大圣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掌权的女性是很多的,但是登基称帝这件事只有武则天干过,不仅空前,而且绝后。那么,武则天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呢?武则天从小就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她拥有刚毅的性格,我们都听说过她14岁时为唐太宗驯服烈马的故事;她还拥有不屈不挠的意志,一步步从唐太宗身边的才人成长为女皇;她还拥有非同寻常的运气,才能在一个个重要的关口逢凶化吉。塑造女皇武则天的不仅是她的个人素质,还有时代的大势,相比于个人素质,这些时代大势可能更为重要。

  那么武则天当时所处的大环境,有怎样的时代特征呢?又有什么样的伦理观和价值观呢?

  草原文化的影响给唐朝带来了怎样的伦理和性别观念,从而为武则天参与权力角逐提供了可能性?

  武则天成功道路上的重要一步,是她从感业寺回宫,被唐高宗李治封为昭仪。如果没有这一步,那后面的故事也就无从说起。武则天原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和李治隔着辈分,这要放在其他朝代可能就会被说成是乱伦,但武则天幸运地生在了唐朝。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曾经说过:“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意思是唐朝和游牧民族有很深的渊源,所以并不把乱伦太当回事。这里的游牧民族指的是鲜卑族。

  西晋灭亡以后,中国北方经历了一段被称作“五胡十六国”的历史时期,就是五个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政权。这五个少数民族分别是匈奴、鲜卑、羯族、氐族和羌族。这五个民族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鲜卑族。中国北方经过五胡十六国的长期战乱,先后出现了北魏、北周这两个统一北方的王朝,而这两个王朝都是鲜卑族建立的。隋唐两代都和北周王朝有着很深的渊源,隋唐的皇室原本都是北周的臣子,还与鲜卑族相互通婚。隋炀帝杨广的母亲和唐高祖李渊的母亲,都是鲜卑贵族独孤信的女儿。所以,隋唐皇室都有鲜卑族的血统,唐高祖李渊和隋炀帝杨广其实是表兄弟。

  正因如此,隋唐皇室的伦理观念受到草原文化的深刻影响,和传统的中原王朝很不一样。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而言,儿子继承父亲留下的女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汉朝的王昭君嫁给了匈奴单于,在单于去世以后,她不得不下嫁给单于的儿子,这在汉人女子看来是一种屈辱,但在游牧民族看来却是天经地义的。所以,唐代吸收了游牧民族的伦理观念,这为武则天回宫参与权力角逐提供了前提条件。

  除了伦理观念,草原文化还给隋唐时期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性别观念。游牧民族并没有汉人儒家社会那样严格分明的男女差别,在辽阔的草原上,并没有“男主外,女主内”的划分,女子也可以骑马打猎,牧马放羊,和男子一样生气勃勃。这种性别观念渗透进了中原文化,所以唐朝的两性关系也比其他朝代更平等,更开放。当时的女性比此前和此后都更为强势,出现了不少“怕老婆”的故事,甚至连皇帝也不能幸免。

  “二圣”这个称号就是在唐高宗李治时期。李治并不是一位懦弱无能的君主,他很有才干,开创了“永徽之治”的局面,但他的身体不大好,经常头晕目眩,视力也严重下降,用现代医学的话说,他可能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后来,李治的身体越来越差,终于到了不能办公的地步,就只有找一个最信任的人来帮自己处理政务,这个人就是皇后武则天。

  武则天虽然是女子,但接受过很好的家庭教育,加上她长期在李治身边耳濡目染,对于政治很有心得。于是,武则天就成为李治最重要的助手,甚至在上朝的时候,她也经常坐在李治的身边,一起议论朝政。于是大臣们就把李治和武则天也称为“二圣”,这等于承认了武则天拥有和李治相近的政治地位,可以看成是武则天后来独揽大权的前奏。而且这段经历,也帮武则天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武则天做皇帝只有15年时间,也就是从公元690年登基到公元705年退位,但在此之前,她已经在政治舞台中心活跃了35年之久。她能够获得这样的机会,和唐代相对平等的两性观念是分不开的。

  公元666年新年到来之际,武则天又向全天下展示了她的政治地位。这一年,李治在泰山进行了封禅大典。“封禅”这两个字是有讲究的,“封”就是祭天,“禅”就是祭地。封禅仪式通过祭祀天地,一来可以夸耀皇帝的功德,二来可以显示君权神授,强化皇帝的合法性。

  在以前的封禅仪式中,执行仪式的是皇帝和公卿大臣,但武则天却提出,天代表阳,地代表阴,所以祭天的仪式应该由皇帝来主持,祭地的仪式应该由皇后来主持。李治同意了武则天的要求,于是在这次封禅大典上出现了这样的景象:祭天仪式结束以后的第三天,举行了祭地的仪式。祭地仪式分为初献、亚献、终献三个步骤,李治象征性地执行了初献的步骤,武则天随即登台主持了亚献,把祭酒洒入礼器,在雅乐的伴奏下完成了仪式。随后,又由后宫佳丽和重臣们的妻子来完成了终献。武则天通过封禅大典,给世人一种印象,自己并不是皇帝的附庸,而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又过了几年,这种印象又通过称号上的改变固定了下来。公元674年,李治和武则天的称号分别改为“天皇”和“天后”,“天后”并不仅仅是皇帝的配偶,她和皇帝一样,同样代表上天的意志。传统中国政治最看重“名号”,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天后”这个名号,成为武则天的重要政治资本。

  到这里,由于当时武则天所处的时代,草原文化对儒家文化的伦理观念和性别观念有很大的冲击,为武则天一步一步登上皇位建立自己的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感谢您的阅读、关注、支持,请长按文末点赞,后续内容更精彩,非常感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