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医学伦理学的新领域:学术视野和伦理嗅觉

  原标题:拓展医学伦理学的新领域:学术视野和伦理嗅觉

  拓展医学伦理学的新领域:学术视野和伦理嗅觉——马永慧

  

  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迅速崛起,迫切要求建构与其相应的学术自信、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医学伦理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自产生伊始,便先天携带着丰富的本土文化。在快速的全球化进程中,在医学伦理学的学术研究中,有一种声音朴素而慷慨:中国的医学伦理学缺乏“本土化”发展,文化自信不够;对各种高新医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的“赶时髦”,“跟风”研究太多,而对传统医学伦理问题缺乏深度的哲学反思和系统探索……这种声音传递的讯息,表达了学者对于中国医学伦理研究的深深担忧,这种担忧是部分学者社会责任的呈现。应当说,从学术回答社会问题的视角看,这种担忧不无道理。

  但深入思考,笔者以为,中国医学伦理学“本土化”“民族化”“哲学化”的发展,毋宁解读为“我们需要何种程度的本土化”?具体说,本土化是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化,脱离全球化的全球坐标,本土化的意义也就丧失了。实际上,问题并不在于我们对高新医学技术伦理的关注过多,而是医学伦理研究领域的单一,缺乏多样性,以及对伦理问题深入分析的欠缺。从这两年医学伦理学领域内对于“基因编辑”“精准医疗”等热门问题的追捧即窥见一斑。从这个意义上,拓展学术新领域,回答中国问题,是中国医学伦理学学科未来发展应承担的使命与责任。拓展医学伦理学新领域是一项艰辛的工作,需要开放视野和伦理嗅觉。

  首先应加强与临床医生和生命科学领域研究者的深入对话,了解他们的关注和需求;不仅跟进国内外的著名医学(生命)伦理学期刊,如American Journal of Bioethics、Bioethics、BMC Medical Ethics、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等,还需要有意识的浏览国际顶级医学期刊,如CNS(Cell、Nature、Science),了解生命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以个人经历为例,两年前在我与消化科临床医生朋友的交谈中,无意得知了“粪菌移植”这一“重口味”的临床干预手段在治疗很多肠道内外的疾病方面有着巨大的治疗前景,在深入了解其相关科学背景知识后,鉴定、讨论和分析其引发的伦理和社会问题,文章最终被American Journal of Bioethics(影响因子6.5分)接收并发表。

  其次,拓展知识领域,勇于发现问题。现代医学伦理学问题,必然涉及诸多学科领域。或者说,问题的跨学科研究与多视角探讨已经成为现代学术研究新特质。接着粪菌移植的例子来说,该技术是人体微生态研究的一个早期临床应用,而有关微生物的科学研究正在全世界蓬勃开展。微生物在当今解决各类危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污水处理到气候变暖,从环境污染到慢病流行,从能源短缺到食品安全,都少不了微生物的参与。搞清楚这些微生物组的功能和作用,会极大地帮助人类克服目前遇到的种种环境、健康和社会危机。然而这项事业同时也带来并可能引发各种新的伦理、社会问题,这亟须我们做出新的哲学概括与反思,并超越性地洞见潜在的问题,从而指导并引领微生态研究的发展,使其在解决人类危机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比如,人体微生物组研究正在改变我们对“健康”“疾病”和“自我”的认知:人体微生态研究挑战着我们对“自我”“身份”“个人同一性”,甚至“主体”和“客体”等概念的传统理解。人体微生态研究使我们认识到人是一个由人体细胞和10倍于人体细胞的肠道微生物细胞组成的超级有机体(superorganism)。即从细胞的数量级来说,人90%是微生物,从基因组的数量级来说,人99%的基因是微生物的基因。超级有机体的概念是否会挑战传统的“人”的个体性、自主性、主体性概念? 而且,微生态领域的研究还发现人的“微生物指纹(microbiome fingerprint)”存在类似于人体DNA或真实指纹等个体特征,可就某一特定个体身份进行识别确认。这使得“人体共生微生物是否是组成人的自我和身份的一部分”的问题更加凸显。

  再次,学术新领域的拓展,离不开对现实问题的回应。学术研究不仅需要发现问题,更需要理性解答现实问题所带来的困惑。应当说,每一次生物技术的突破,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必然对传统伦理与现实制度提出巨大挑战。以微生态研究为例,随着人体微生态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作用对应激反应、焦虑、抑郁、认知功能等情绪和行为的调控功能,肠道菌群不仅“影响”,而且“操纵”“塑造”“控制”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撇开修辞上的夸张不说,这些研究引发我们对哲学、伦理学上“自主性”的重新审视。自主性即有意识和理性的个体行使自主意愿和做出选择,那么,人体微生物对于限制人的自主性而言,是外因还是内因呢,算人体还是算环境?这又回归到我作为主体的外延究竟多大,是否要将所谓外来的和继发性的东西排除在外的问题。或者说,人的生命整体性究竟是一个预先决定的实体,还是一个在生命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时空综合体?将这些概念置于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阵地来讨论,无疑赋予其更具时代意义的活泼生命力,也丰富和发展医学研究伦理学的内涵,使其在实践中得到深化与拓展。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建构人体微生态研究及样本库建设的伦理学原则和框架,可为制定相关管理规范和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简言之,对于中国医学伦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回归到传统文化的视野中寻找,但其核心依然离不开国际化的学术视野,离不开对于中国医学问题的伦理敏感性。我们既要拓展我们的知识领域,用多学科、跨学科的方法讨论,更需要针对中国发展的医学伦理问题,做出具有本土元素的回答,从而真正建构起中国医学(生命)伦理的学术话语与学术自信。

  

  文献来源:马永慧.拓展医学伦理学的新领域:学术视野和伦理嗅觉[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5):549-550.

  本期图文编辑:魏海斌(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