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春季日剧《Dr.伦太郎》?

  上午刚看完第一集,一直在等这部剧!

  1. 演员阵容非常强大

  雅人叔就不说啦~

  苍井优的每个特写的美如画 (微博盗图,原po见图右下水印)

  2. 体裁与内容都令人耳目一新

  记忆比较深刻这一幕(微博盗图,原po见图右下水印)

  作为精神科医生,以同理心来治愈病人(觉得“治愈”比“治疗”更贴切,仅个人观点)。握冰块那段也是有点被戳中。日剧好像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是,很有哲理的名言被主角说出来,却让读者觉得毫不违和。

  对这部剧会持续关注!喜欢legal high的朋友推荐看看~

  4.18更新

  我没有否认这部剧啊,我只是说这部剧不够严谨,编剧不懂心理治疗啊……-A-

  我觉得前面

  @Kiven Zhao 和

  @应之杰 的答案都很好,他们从画面、剧本身的方面来点评,我觉得都很棒。尤其我觉得

  @应之杰 的回答,从阵容、题材、后续看点等全方面评价,非常全面。

  而我的答案,并不是针对《Dr. 伦太郎》整部剧,而是针对剧中对心理治疗描写的这一个面向而已。

  我也很喜欢这部剧的阵容,雅人叔就不说了,还有吉濑姐姐(雅人叔不喜欢你但是太太我喜欢你啊!!!)和优酱。这部剧的确阵容强大,制作精良,从画面啊构图都能看出来。我也很期待后面的剧情发展会多精彩。但是精彩和好看并不是说等于剧里说的都是对的,再好看也遮不住编剧在心理治疗这部分犯得错误(截止于第一话)。

  最后再强调,从整体来说,我对这部剧抱着很大期望的,但是这部剧在第一集中展现出来的,是编剧完全不懂心理治疗。楼下有说这部剧有原小说,是真正的治疗师写的。因为小说我没看过,不敢妄加评价。不过觉得既然有专业人员写的原作小说作为框架,应该是稍微让人放心点。但是,从小说改编电视剧,中间会发生多少变化……嗯……君不见东野圭吾的小说《流星之绊》VS日剧《流星之绊》,这特么是一个画风吗?!

  最后,期待从第二集开始,《Dr. 伦太郎》在心理治疗这方面的展现,能用专业化来打我脸。

  更新完毕。

  ------------------------我是原答案的分割线------------------------

  卡司很强大,但是编剧 完·全·不·懂 心理治疗!

  看完第一话,我觉得这片子完美地展示了“大众对心理治疗的所有误解”!

  就第一话来说,除了“治疗时间通常50分钟”这一句话正确之外,其他关于心理治疗的地方,几乎全是错误,而且大错特错!

  下面是批斗时间,R U READY?

  ----------------------------------------------------------

  1. 在车里会谈真的不是开玩笑?心理治疗讲究架构,雅人叔说自己接受的是精神分析和自体心理学,应该尤其讲究架构——在稳定的、标准化布置的治疗室里会谈是架构的最基本要求。没有治疗师会在车里进行心理治疗。我上学期做作业,只是和同学演练,地点在咖啡馆,都被老师批了个狗血喷头……= =||||

  2. “首先靠近病人的内心,表示同感”是没错,但是同感不是这么同的啊!对了,一般这个词翻译成“同理”或“共情”,“同感”听上去有点外行。报道长官说:“我想要马上辞去报道长官的职位。”这句话说了一个“内容”——想要辞职的想法。如果要做同理,那么同理的是这个想法背后的情绪,雅人叔说“一直以来你真的非常努力”这句话没错,但是只说了一半,“一直以来你真的非常努力,但这努力却让你感到非常非常的累,累到已经撑不下去”,这样才是同理情绪。但是雅人叔却接了句“不如就辞职吧!”

  (╯‵□′)╯︵┻━┻ 你是来做心理治疗的还是来踢馆的?!

  3. “即使双方都是男性,也可轻轻握住他的双手”。这句话怎么说……关于治疗师与案主是否可以有肢体接触,心理治疗内部各个学派有极大分歧。但一般来说是不鼓励肢体接触。尤其是叔说自己学的是精神分析,一般说是严格禁止肢体接触,更强调案主和治疗师之间的界限。

  4. 和报道长官的会谈中,叔一会和长官坐对面,一会并排坐…………又是踢馆来的吧?

  心理治疗标准座位安排是双方角度呈90°-120°,不会面对面有压迫感,又方便治疗师观察案主动作与表情。(所以知道为什么不应该在车里会谈了吧?)

  并且,在会谈过程中治疗师可以随便换座位?(╯‵□′)╯︵┻━┻

  5. “让僵硬的心灵放松,这是我的工作。”呃……对部分案主来说可能需要让僵硬的心灵放松,但还有部分案主,是需要把他们不找边际的心理拉到地面上来呢……还是实事求是对症下药吧。

  6.对于患者提出的喜欢治疗师甚至提出性要求时,回应“你喜欢我,我很高兴”还算OK,但是后面那句“我也喜欢你,你赶快好起来吧”是什么鬼?!其实患者对治疗师明确提出“我喜欢你”的时候,是一个很好的治疗契机。可以跟他谈为什么会喜欢上治疗师,直接谈案主和治疗师的关系,通过他对治疗师的投射,一窥他和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与模式。说到底,心理治疗是“一种矫正性人际关系”。

  7. 实际美国有很多精神科医师和患者谈恋爱。呃……我不否认这个事实,但是,这违反伦理!这违反伦理!这违反伦理!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很多国家/机构关于心理治疗的伦理守则都要求,治疗关系结束后2~5年后,治疗师和来访者才可以发展浪漫关系。因为位置的不平等,来访者很容易对治疗师产生移情。如果随便允许治疗师和来访者谈恋爱,那么很容易对来访者带来伤害。真的两情相悦又等不了那么多年?那恋爱谈就谈啊,只不过可能分分钟吊销执照而已。

  8. 想自杀的那个案主不想谈,居然还追出去。首先,导致她想逃的原因就是雅人叔贸然碰到了她割腕的伤口。在关系没建立之前,都应该谨慎行事,贸然揭开伤口当然想逃!而且作为治疗师也不应该追出去。其一追出去有可能会让别的案看见你和这个案的互动,其二追过一次有的案主就会利用你的这点让你追第二次第三次。治疗只该发生在治疗室中。而且,是否接受谈话治疗,案主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9. 优酱来拿药的时候,门口放了一个沙盘。呃……沙盘一般不摆这,沙盘一般摆在专门的沙盘治疗室中,除了沙盘还会有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分门别类的小物件。说起来要准备这一套设备可贵了……不过沙盘本身是OK的,蓝色的托盘白色的沙,的确是一般标准的沙盘。

  10. “精神科医师会积累很多压力,所以需要能信赖的精神科医师来倾诉。”这个概念本身是对的,但是这个概念下有两种角色——一是督导,二是自己的治疗师。督导相当于家教,就是有一个更专业的治疗师,帮你看你和案之间的工作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治疗师就是治疗师,帮你处理你日常生活或工作的情绪。两个角色一定要是分开的。一般治疗师都同时有自己的督导和治疗师。剧里面没有明说是哪个角色,不过就剧情表演来说,哪个角色都不像就是了……= =

  11. 雅人叔跟踪自杀病患,想要在医院外面和她接触。这里旁边那个男的说的是对的:“除非患者要求,禁止院外接触”。其实我觉得应该是:“哪怕患者要求,也不应该在院外接触。”

  12. 会谈室东西太多太乱、光线太差、而且没有钟。差评。

  13. 会谈中突然跑出去,又突然让助手进来递东西。都不应该。会谈的50分钟,就应该属于案主和治疗师的。有什么需要用的道具就提前准备好,不准备好就相当于要去做手术但不带手术刀。

  14. 一次50min会谈治疗好重郁症。呵呵,呵呵!

  15. 心理治疗是固定的、有结构的。一般是每周一次,也有每两周一次或者每月一次,密集的也有每周两次、每周三次。但是不论哪种,都是固定的。所以什么叫“随时来”?“这里的大门随时向你敞开”?有效的心理治疗一定是固定时间进行的,不能想来就来,想不来就不来。

  16. 4.18补充一点,EMDR,中文为眼动脱敏疗法。一般是针对创伤患者。剧中关于EMDR的槽点是,伦太郎对小医生说,去看看文献,然后去做。EMDR真的不是看文献能会做的……EMDR是一种非常新的疗法,它的理念是利用肢体动作+眼动,在神经产生作用,达到不依赖药物,也可以降低恐惧、创伤情绪。我正好知道EMDR是因为去年有一次EMDR的工作坊,系里有些同学参加。我因为觉得太玄乎了,和我理念不同,(更重要的是太TM贵我参加不起我是不会告诉你们的),就没有参加。但那段时间一直听同学们聊。歪题了,我的重点是,EMDR,不是看文献就学的会的,需要自己体验、互相演练、实际操作、督导修正等一系列训练才能做的。

  要我说的话,我觉得EMDR更偏向认知行为治疗一点,反正跟精神分析完全无关啦。

  细节吐槽到这里为止,还有几点补充: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并不对立!相反,在精神分裂和各种严重神经官能症的情况下,首先要用药物控制病情,只有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心理治疗的介入。

  还有,其实精神分裂和一些严重精神官能症(比如已经严重到产生幻听的重郁症),是不主张进行精神分析等表达性心理治疗的。因为本来就是潜意识过于活跃、已经分不清自我和现实了,再进行表达性心理治疗会把案主搅得更“乱”。最多进行支持性治疗,陪伴案主,让案主情绪稳定些。首先要做的还是药物控制,等到情况稳定些后,再进行心理治疗的介入。

  对了还有一点,并不是每个精神科医师都要做心理治疗。请给心理师留一口饭吃,谢谢!

  ----------------------------------------------------------

  总结:

  如果只是部卖心灵鸡汤的普通治愈片,那也就算了。

  但既然打着“医疗片”的旗号,那么剧组敢不敢在请卡司的经费中省出五十分之一,去请一个真正有进行心理治疗的精神科医师作为顾问?严谨一点,再严谨一点。我觉得这样,才能对得起这么豪华的卡司阵容。

  借用豆瓣上的一句影评:

  这卡司放那,就算每个人放一小时的屁我都愿意看。

  原句记不清了,大意如此…

  侵立删。

  看来大家还是对于伦太郎的职业不甚明了,堺雅人扮演的精神科医生“日野伦太郎”是曾赴美国学习的精神分析家。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始的精神分析学,历经安娜·弗洛伊德、梅兰妮·克莱恩、雅各·拉冈、C·G·荣格、威廉·赖希、奥托·兰克、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等人,一直发展到今天。岸田秀(1933~)、河合隼雄(1928~2007)、原The Folk Crusaders乐队的北山修(1946~)、神田橋條治(1937~)等精神分析家也很有名。

  如果你仍然以普通的心理医生的标准去评判,当然会觉得他与自己所认知的心理医生背道而驰。还是请先了解一下相关方面的知识,毕竟兼听则明。

  本文是日本放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日本自闭症频谱学会会员、日本认知心理学会会员、日本行动分析学会会员、日本社会临床学会会员高桥秀树写的文章,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翻译来自于kotsupon。

  欢迎同行业的专家指正。

  我们都中了宣传的计,这其实是治愈系推理片

  自从《legal high》之后,我对堺雅人出演的专业人士真是欣赏有加,加之本身对于精神(心理)医生的兴趣。对这部戏可谓一直期待万分。

  前期预告和简介给人的感觉,这应该是一部专业,深奥,涨知识,让人脑子赶不上趟,三观变得跟橡皮泥似的的“大制作”。

  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来来,我们一起看看剧情简介:

  “日野伦太郎是以敏锐洞察力和直觉力为武器、让内心怀抱黑暗的患者从心底释放自我的精神科医生,他不但有内阁官员这样的患者,而且还是一名作为评论员出演电视节目的超级精神科医生,拥有财富、名誉和地位,可以说人生顺风顺水。……”

  “武器”,“超级精神科医生”,“有内阁官员这样的患者”,“拥有财富、名誉和地位”,“可以说人生顺风顺水”……是不是听起来特别的牛,大有赶超古美门之势呀。

  结果呢,“超级精神科医生”在哪里?“被称为医院的吉祥物。

  名誉”在哪里?还没被推荐称为教授。(比吃货五郎差远了,“吃货”的标签真是终生制的呀。)

  “地位”在哪里?被“鉴定至上”的教授一次次弹压。

  “人生顺风顺水”在哪里?压力大的不得不去友人的小诊所呐喊泄愤。

  (财富倒是可能真的有点,不然怎么一下子给艺妓三百万日元啊。)

  所以,也无怪乎很多人看了第一集后觉得这片烂,仔细想来,与其说电视本身烂,不如说这片子的前期预告、简介和实际内容不符。(期待过高也是原因之一吧。)

  第一,我没有读过心理学专业你别骗我,伦太郎应该是心理医生而不是精神科医生吧。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如我,也觉得这两者是存在不同的呀。

  同样,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也是不能划等号的吧。

  第二,伦太郎和预告的设定肯本不一样好吧。预告里面牛气冲天,电视里面弱气爆表。编剧你不要最后一集告诉大家其实伦太郎一直扮猪吃老虎哦。

  还有许多,诸如治疗过程不专业,因为不是学这个的就不多评价了,已经有不少该行业的人发言了。问题是单单作为观众,也觉得伦太郎比起医生,似乎更像是侦探呀。尤其是第二集。

  当然,如你所见,还是推荐了这部电视剧,不说期待与实际观感的落差,单就电视剧本身,还是值得一看的。

  不要钱似的演员表,堺雅人,吉濑,内田,五郎……都是好戏之人。有个人的表演痕迹也是可以理解的,说实话,极少有演员完全没有个人表演痕迹的。

  拍摄的很美,尤其是那张被教授女搭档“拍下来做桌面”的照片。还有第一集55分到56分的光线等。

  此外,也是我重点想说的。如果把这个片子和《内心波折》(也叫《怦然心碎》)放在一起看会有很奇妙的感觉。

  虽然故事不同,角度不同。但是传达的却是相近的意思。

  说白了就是现今社会的压力,以及人们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

  绷得太紧的神经,努力过头的社员,不能直面内心的人们,被社会的习惯性步骤驱赶着奔跑“前进”的“迷途羔羊”。

  伦太郎准备用一颗温柔的心和一壶热茶来让大家“回头是岸”啊。

  (转的自己豆瓣的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