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口味心理学 06 潜意识的“马脚”

  “被拿掉支杆的稻草人”

  ——潜意识的神妙世界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这是李白《侠客行》中的句子,如此洒脱自由,“杀人于无形”,我觉得用来形容潜意识再合适不过了。

  “只是因为弗洛伊德在人群中多看了潜意识一眼,从此人们再也不能忘掉它容颜。”在弗大爷看来,人类的心理分为三部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意识是人们当下能够意识到的所有思想、情感和知觉。不管你正在感受着什么,或者正在想着什么,它们都处于你的意识层面,而这些仅仅只能算是一小部分对你有用的东西。

  还有一些东西,不像意识那样时时刻刻存在,但如果有需要的话,它们能随叫随到,这就是前意识——一些能够轻易进入你脑中的记忆、想法等。比如昨天你穿什么样的衣服?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你最要好的朋友叫什么名字?关于你母亲最早的印象是什么?这些信息都存储于前意识中。

  最后便是潜意识了,相对于前两者而言,潜意识称得上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它从来不为人们所意识到,却能让人们在谈笑间搞定一切!这看上去高深无比、神秘莫测的“大内高手”,才是人类心理中最主要的成分。怎么说呢,如果按比例来算的话,意识和前意识占了5%,剩下的95%便都是潜意识。

  以下是非常有名的潜意识冰山:

  

  冰山在水面以上的部分代表意识,我们能够看见的刚好在水表面以下的部分代表前意识,水面以下完全看不见的部分代表着潜意识。

  潜意识就像是一个冲洗胶片的暗房,每个人外在的生活状态,都是从这个地方冲洗出来的。所以,塑造出今天的你的,不是你的姓名、工作、着装、父母、邻居或者你开的汽车,而是潜意识!它通过一点一滴的影响,将一幅又一幅的图景叠加在你的生活中,将现实生活中的你塑造成了潜意识中的那个你。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的一句诗:

  “有一个人立意要描绘世界。随着岁月流转,他画出了省区、王国、山川、港湾、船舶、岛屿、鱼虾、房舍、器具、星辰、马匹和男女。临终之前不久,他发现自己耐心勾勒出来的纵横线条竟然汇合成了自己的模样。”

  潜意识的信息量之惊人,内容复杂程度之高,不是意识这等凡夫俗子可以想象得了的。有一句话怎么说?如果说意识是小聪明的话,那么潜意识就是大智慧!而且在潜意识中隐藏着许多不能被意识和前意识接受的东西,它们有可能是肮脏罪恶的,是违背道德伦理的,还有可能是惨绝人寰、灭绝人性的……总之,如果让意识知道了这些,恐怕它会疯掉,进而人会躁狂和崩溃。如果非要让潜意识对意识说点儿什么,那就是:“少年,你真是太天真了……”

  潜意识几乎包揽了人性中所有的“罪大恶极”,才使得意识能够以正常的状态示人。在这种层面上来说,潜意识无疑对意识起到了一个保护作用,因为社会是不允许人们毫无顾忌地表现自己的各种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解决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把它们拦截下,不让它们进入意识层面!例如,一个对父母非常生气的孩子,可能有一种希望父母死掉的想法,但这种想法会让孩子非常难受,所以孩子阻止这一想法进入意识层面,并把它们压抑在潜意识中。

  平日里,虽然无时无刻不被潜意识的强大“内力”影响着,但我们唯一能跟它通上气的时候恐怕只有在梦中和催眠里。潜意识凭着一身“本事”,真会这么甘于寂寞,安心蛰伏在内心深处一动不动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信?就来看看潜意识在几次“微服出访”中留下的踪迹——

  潜意识的“马脚”

  “一不小心的事”——失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总会在不经意间犯些小错误,比如,一个人本来想说某件事,却说错了词(口误),或者想写某句话却写错了字(笔误);又或者一个人在阅读文章时,所读非所见(误读),再或者他将别人说的话听错(误听)。

  我们通常觉得出现这些失误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一提,再正常不过,而且会有许多理由来做解释:

  A.有些疲倦或不舒服。

  B.太兴奋。

  C.注意的事情太多,分心了。

  一个人可以自动执行许多程序,即使很少有注意力参与其中,同样可以做得准确无误。比如一个散步的人,几乎没有考虑往哪儿走,但他一直走的是正确的路线,并毫无偏差地走到目的地;一个熟练的钢琴家可以不假思索地准确敲击琴键,下意识地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所以如果说失误是因为注意的事太多,分心了,显然不能成立。

  与之相反的,有的时候越渴望成功,不敢分散一丝一毫的注意力,却往往更容易出错。也许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太兴奋”,但是为什么兴奋不反过来促进注意力集中,去达成人们期望的目的呢?而且很多人虽然没有感到疲倦、兴奋和心不在焉,在一切都处于正常状态的时候,仍然会发生一些失误。

  说了这些,其实只想说明一点:以上三条看似是解释,实则是借口!“世上没有巧合的事,只有巧合的假象。”每一次口误、迟到、摔坏其他人的东西等小失误,都是有其特定的原因的,这些蛛丝马迹、林林总总皆是潜意识的表达。

  比如,一个人把另一个人的名字“Frank”错喊成了“Fag”,而“Fag”在英语俚lǐ语里是指男同性恋,这个人内心深处对同性恋的歧视就昭然若揭了。在宴会上,女主人想对一个男客人说:“你可以吃和喝你所想要的东西。”但是,她实际说成了:“你可以吃和喝我所想要的东西。”她的言外之意是:他可以吃和喝他所想要的东西,但是他想要什么我已经替他做主了。同样的,一位解剖学教授讲解鼻腔的结构,当讲课结束时,他问听众是否能理解他讲的东西。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说:“老实说,我有些不信,因为即使在一个拥有几百万人口的繁华大都市中,能充分了解鼻腔解剖结构的人,也一指可数……不,不,我的意思是屈指可数。”其实他真正想说的是:懂鼻腔结构的人只有他一个!还有一个人谈到一件他反对的事情时,他说道:“事实是‘暴龊’的……”其实他是想说这些事是暴露和龌龊的,但是不小心合成了“暴龊”。

  时隐时现的记忆

  凯特是一名大学教授。1992年,他姐姐给他打来电话,说他的外甥参加了一个男童合唱团,正好就是凯特小时候参加过的那个。听到这个消息,凯特并没有为外甥步其后尘而高兴,而是感到一种莫名的忧伤。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他越来越烦闷,越来越焦躁不安,甚至开始跟老婆发火,夫妻关系也开始恶化。但是他没有把这些麻烦与姐姐那通电话联系起来。

  不久之后,凯特隐隐约约想起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叫法墨,是他在男童合唱团时的一名管理员。凯特在10~13岁时参加的这个合唱团,而如今他已经38岁了,25年后,他第一次回想起跟法墨有关的事:一天晚上,法墨进到他的睡棚,坐到他的床上,触摸他的胸部,然后是腹部,最后将手伸入了他的内裤……这个人已经在他的记忆中封存了25年之久。

  为了收集自己遭遇性骚扰的证据,凯特雇用了一名私家侦探。结果令人吃惊,法墨早在很多年前便被合唱团解雇了,因为他与合唱团的那些小男孩“关系过于亲密”;除了凯特以外,还有118人当年受到过法墨的猥亵,但是他们对此绝口不提。至此,凯特更加相信自己被性骚扰的记忆是真实的,于是,他决定直接去找法墨谈谈。他拨通 了法墨的电话,在电话里,法墨毫不费劲就记起了凯特。法墨问道:“我可以为你做点儿什么?”凯特说:“能否告诉我,你是否为当年对我和对其他男孩做的事感到内疚?”法墨承认自己某天晚上确实到凯特的睡棚里骚扰了他,也承认骚扰了其他人,还承认自己知道对儿童做这些行为是违法的……他们谈了将近一个小时,凯特对电话进行了录音。

  随后凯特起诉了法墨,法墨被捕入狱。

  一个人可能遗忘诸如性侵犯这样的创伤性事件吗?沉寂多年的记忆,会因为偶然的事件,比如一个电话,再度浮现吗?一旦恢复了对往事的记忆,它会导致抑郁和焦躁不安等情绪困扰,而本人还不知道其中原委吗?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皆可以用潜意识来做解释!

  就像前面所说的,意识不愿面对和承受不了的东西,通通被“下放”到潜意识之中。在风平浪静的意识的表面之下,是一个暗流汹涌的潜意识世界。当潜意识中“黑暗物质”积攒太多的时候,不免会产生动荡,影响到意识领地。而这些影响的表现就是各种负面情绪和心理疾病。可以说,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都是潜意识出了问题!

  回到凯特的例子,好端端的记忆突然凭空消失,若干年后再次浮现,正是潜意识的“杰作”!它把凯特童年时那段痛苦不堪的记忆压抑住了,不让它出现在意识里。就像另一个例子,X先生爱上了一位小姐,可惜他的追求没有成功。不久,这位小姐嫁给了Y先生。虽然X先生早就认识Y先生,而且和他还有很多业务上的往来,但是他总是一再忘记Y先生的名字,以至于每当给他发邮件的时候,X先生都不得不向别人询问Y先生的名字。显然,X先生的潜意识想将他可恶的情敌从意识中彻底抹去,“永远都不要再想到他!”

  “视而不见”——盲视

  早些年的子弹不像现在,那时候它们要慢一些,而且效果更加离散,所以子弹穿过大脑会形成一个干脆利落的孔道,并不怎么影响周围的其他组织。于是有些受害者在大脑变成了甜甜圈的形状后,依然能够幸运地存活。这要是放在今天,同样的创伤路线,子弹基本能让脑浆变成爆米花,让受害者一命呜呼。

  而T先生,就是早年大脑中枪后幸存下来的一位。但他也并不是毫无损伤,枪伤给他留下了一份奇特的礼物——一个完整的视觉系统,和一个完全被破坏的视皮质。简单地说,就是T先生视觉前端接收装置——眼睛没有问题,可以接收视觉信息,但是他视觉后台系统崩溃了,没法处理和分析接收的视觉信息。再简单一点儿说,他成了“睁眼瞎”!

  我们还知道,在人类行为中,“脸”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这就是为什么尽管男人们通常关注的并不是脸,但古希腊的海伦依然被形容成拥有一张“倾国倾城的脸”,而不是“倾国倾城的胸”。无论男人对女人的身材多么关注,女人对男人的肌肉多么热衷,人类大脑里却没有专门分析肱二头肌和屁股曲线的地方,却有一个独立的区域用来分析脸——梭状回面孔区。要说明我们大脑对脸的特殊待遇,请看下面这张颠倒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图片。

  

  在这组图中,图C看起来很扭曲,而图A看起来没有什么异常。事实上,A—B与C—D上下两组图是一模一样的,不信你把书翻转180度看一下就知道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距呢?就是因为你的大脑向“脸”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所以更擅长发现那些正面朝上的面孔的扭曲,而图A对大脑来说看上去不是那么像“脸”,所以被忽视了。

  通常,我们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脸来快速判断他们是开心还是难过,满足还是不满足,友好还是危险,所以说,面部表情是我们交流的关键,而且我们对突发事件的态度也真实地反映在面部表情上,很难被抑制或者伪造。至于“喜怒不形于色”的说法,只是针对整体的、大面积的表情而言,细微之处终究难逃脱泄露内心真实想法的命运。所以才有了一门专门通过表情“洞察人心”的学科——微表情。这也说明,人的表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潜意识控制的。

  那么T先生的“睁眼瞎”和人类的“脸”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来看下面这个实验:

  在T先生面前放上一组人脸图片,让他分辨图片中谁的脸是开心的,谁的不开心。

  这个实验听上去有些可笑,因为我们都知道T先生的视觉后台分析系统已经完全瘫痪了,他能“看到”东西,但不知道看到的是什么。

  实验的结果却非常神奇,“睁眼瞎”的T先生竟然在三分之二的情况下都正确地辨认出他所“看到”的脸是开心的还是生气的。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他的意识已经不工作了(视觉属于意识范畴),但他的梭状回面孔区,也就是潜意识所掌管的区域,依然在正常地接收、分析着图像。所以T先生才能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正确地识别出那么多面孔。

  几个月之后,另一组研究者也找到了T先生,想让他参加另一组实验。是什么呢?如果你突然感觉就要踩到一只躺在地上的猫时,可能会下意识地避开,这个自动避开的行为是由你的潜意识主宰的。这正是这组人想在T先生身上进行的实验。他们提议,观察一下T先生在没有拐杖帮助的情况下,走过一个堆满杂物的走廊的情形。一开始T先生非常不愿意,他觉得:“我是个盲人,你们这是在拿我开玩笑!”后来在研究者反复恳求下T先生同意了。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包括T先生也没有想到。——他顺利地从走廊中走过,途中避开了一个垃圾筒、一堆废报纸和几个盒子,一次也没有跌倒,也没有撞上任何物体!当被问道是如何完成这个任务的,T先生自己也解释不清楚。

  T先生这种毫无视觉感知能力,却能够对眼睛接收的视觉信号作出反应的行为,被称为“盲视”!盲视是一个很古怪的病症,但是它让我们知道我们的大脑中除了“意识”外,还有“潜意识”这套独立运行的系统。

  下面是另一个“另类的”盲视案例,个中意味还请大家自己体会。

  W先生口述:

  几年前,我和妻子之间有许多误会。尽管我愿意承认她是个没有坏心眼儿的人,但我觉得她太冷淡了,我们在一起生活缺乏柔情。有一天,她从外面回来,给了我一本她买的书,以为我会对这本书感兴趣。我对她的“关心”表示感谢,答应会仔细阅读这本书,但是事后我随手就把它扔到一边了。偶尔我会想起这本书,却找不到了。

  大约6个月以后,我的母亲病了,妻子承担了照顾我母亲的重任。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她身上有很多我以前没有发现的美好品质,我对她的感情又日渐深厚起来。一天傍晚,我回到家里,满怀对妻子的感激之情,下意识地走到书桌旁。当我毫无目的但带着几分模糊的信心打开抽屉时,发现抽屉里的最上面,竟是那本我找了很久却遍寻不见的妻子送给我的书。

  “请自行脑补!”

  潜意识不仅有时会代替意识翻译感官的数据,还会提升、改善这些数据,而且它必须这么做!因为我们感官传输的数据质量非常低劣,必须将这些数据整理好才能使用。举个例子来说,视网膜上有一个点叫“盲点”,如果一个物体的影像刚好落在这个点上,就会看不到。正常情况下,你并不会感觉到这个盲点,因为大脑会根据从这个点周围获取的数据来填补这个漏洞。为了让大家感受一下盲点的存在,我们人工制造了一个可以发现盲点的情况:

  请看下面这幅图,把本书放在离你的脸一尺(约0.33米)远的距离,闭上你的右眼(或者用别的东西挡住),然后,用你的左眼看下面数列中的数字“1”。这时,在你的视野边缘依然可以看见左边的那张“苦脸”。现在,头保持稳定不动,用左眼从“1”向左依次看向“2”至“9”,你会发现, 那张“哭脸”就会落入你的盲点,大概会在你看到数字“4”的时候消失,然后看到“6”的时候重新出现!

  

  为了弥补盲点的存在,人的眼睛每秒钟都会微微改变一点儿位置,我们可以把这种眼部活动称为“微扫视”。它可算得上是人类身体所能进行的最快的运动了,以至于没有特殊仪器的帮助,你根本无法观察到这种快速的活动。举例来说,当你读这些文字的时候,眼睛就在沿着字列进行着一系列的扫视;而当有人跟你说话的时候,你的目光就会在对方的脸上游走。控制着你眼球的那六块肌肉成了最辛苦的家伙,一天之内的运动就有十万次!

  如果把眼睛看作一个简单的摄像机,因为它需要不停地“扫描”,会使机身颤动,这种情况下“录下来”的东西根本模糊得没法看。但是大脑,具体说是潜意识,会默默地帮助它做剪辑和调整,来弥补眼睛抖动造成的画面混乱。

  当眼睛传递数据时,还存在另一个问题,就是“周边视觉”。当你伸出手,看大拇指的指甲,你会发现视线集中在指甲盖,或者是指甲边缘。哪怕你有再好的视力,指甲外区域的视觉清晰度,大概也跟一个重度近视患者看到的没什么两样!

  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站在一米开外,然后看下面第一行中间的那个星号*,请一直把视线固定在这个星号上,你可能正好能够看清A和F,然后看E的时候有一点儿困难,却不怎么能看得清其他字母了。现在下移到第二行和第三行,你会发现,增大的字母给了你一些帮助,但是你仍然看不清所有字母,这就是周边视觉产生的效果。

  

  盲点、扫视和糟糕的周边视觉,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比如,你看你上司的脸,视网膜向你呈现的其实是一个模糊、颤动着的、在脸的正中央有一个黑洞的人。但是生活中为什么我们没有让这样的情况发生呢?就是潜意识自动处理了这些数据:将两只眼睛接收的数据合并,移除所有颤动造成的瑕疵效果,根据邻近的视觉填补盲点造成的空缺。

  结果就像下图显示的那样,右边的画面仅仅是意识反映出的样子,左面的则是经过潜意识加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