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这四个被忽略的细节,说明他对潘金莲不是只有恨

  说起武松,自然想到为兄报仇,怒杀嫂子的好汉,可原著中有四个细节,很少有人注意到,把武松内心的纠结苦闷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到底是什么细节呢?武松对潘金莲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感?

  细节一:武松羞得低下头。武松意外在阳谷县遇到大哥,初见大嫂,当天潘金莲和武松都喝酒了,潘金莲直盯着武松看,看得武松都低下了头。武松是个25岁的小伙子,潘金莲23岁,长得如花似玉,这么盯着看,武松都有些害羞了。不过当潘金莲邀请武松搬过来住时,武松当场答应,当天就把行李搬到哥嫂家。

  武松

  大家注意:武松跑到柴进家避难一年多,连封信都没给哥哥写,他哥还埋怨他,他在阳谷县当了都头十几天了,根本也没想请假回家看望哥哥或给哥写信报个平安,现在看到嫂嫂了,一天也不等,马上搬到哥哥家住。对哥嫂很亲是正常的,这时武松是敬重哥嫂,对嫂子异常热情如火的眼神,武松既害羞又有些乐于接受,否则也不必当天就搬过来住。第一阶段武松对潘金莲是敬重。

  潘金莲眼神里有了爱意细节二:武松给潘金莲买衣料。武松搬来数日,就给潘金莲买来一匹彩色缎子做衣服。这衣服料,在潘金莲看来是一种暗示,在继续服侍武松的同时,开始用言语来撩拨武松,武松是个硬心直汉,却不见怪。第二阶段,武松对潘金莲是主动示好,对不合常理的撩拨也不见怪。二人已经超越了普通叔嫂关系。

  这衣料让潘金莲陶醉细节三:武松喝了潘金莲筛的“成双杯儿”,还回敬一杯。武松在哥嫂家住了一个月后,潘金莲决定表白,武松进家后,把前门后门都关了,武松是个精细人,应该能察觉嫂子关门。然后二人开始喝酒,潘金莲先给武松一杯,武松一饮而尽,潘金莲又筛一杯,说:“天色寒冷,叔叔饮个成双杯儿。”武松又是一饮而尽。武松马上给潘金莲筛一杯,潘金莲也喝了。

  大家注意,从武松饮下成双杯儿,还回敬潘金莲一杯酒后,潘金莲似乎得到了暗示,马上开始进行最直接的表白,先是衣着故意露一下,话题也越来越接近实质。

  武松喝下“成双杯儿”第三阶段,武松对潘金莲越来越大胆的表白,半推半就,假装不明白“成双杯儿”是什么意思,但内心非常痛苦、矛盾、纠结。

  细节四:武松知道了潘金莲的想法,却不离开。武松喝过成双杯儿后,面对嫂嫂光提一些男女方面的话,开始武松有八九分知道潘金莲的意思,武松第二次羞得低下头。潘金莲由动口撩拨发展到动手撩拨,潘金莲为武松拨火,用手捏武松肩膀,处处是暗示,但武松为什么不离开呢?武松明知嫂嫂的意思,嫂嫂穿着不整,面红耳赤,如果此时大哥进来,一定非常尴尬,按常理,他为了避免大哥看到这尴尬一幕,应该选择离开。武松不走是因为潘金莲像个磁石牢牢地吸住他,走不动。武松表现出焦躁,而不是厌烦。这焦躁中就有矛盾、纠结的心理,就像央视西游中唐僧对女儿国国王时满头冒汗的情景。

  潘金莲开始动手当潘金莲最后摊牌时,端过一杯酒,自喝一口,剩下大半盏,说:“你若有心,吃我这半盏残酒。”潘金莲认为自己经过许多次试探,一步步升级,每一步,武松表现都在她意料中,她认为是最后表白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才会这么直白的表白爱意。潘金莲是个很聪明的女人,她有这个信心,前期那么多蛛丝马迹,能得出一个结论:武松对她有好感。

  爱你在心口难开可武松一方面是个渴望爱、也配得上爱的热血男儿,让他面对诱惑,却抬不动脚走不开;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受封建伦理道德束缚的男人,绝不会背负一个欺兄的骂名。因此,他没有第二个选择,只能是怒斥嫂嫂。鱼和熊掌无法兼得,爱和道德也不能兼得,武松挣扎了一段时间后,还是倾向于道德。

  第四阶段:武松极其痛苦地作出选择,这个选择的难度不次于“母亲和妻子同时掉进河里,先救谁”。

  武松手足情深今日一悟:我们在评价武松、潘金莲这样的人物时,往往采用脸谱化贴标签,武松是好人,潘金莲是坏女人。只有认真读细节,才会发现并不是这样简单,武松内心是多么复杂,潘金莲之所以敢如此大胆表白,是因为前期经过许多试探,觉得有希望表白成功,才彻底摊牌。作者在写武松和潘金莲时,是按普通人来塑造的,有爱有欲望,但也有道德约束力,人物的喜怒哀乐、内心世界都刻画得极其丰满。大家认为武松对潘金莲的情感到底是什么,欢迎讨论交流,甚至拍砖。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