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角的暗黑童话,《记忆传授人》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小朋友们的节日又到了。提到童年,大家总会想起无限美好的往事,不必竞争,很少烦心,永远有吃不完的零食,整个世界都是彩色的,儿童节让大人也陷入了这样的气氛里。然而,童真梦幻的表象下,儿童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他们想告诉我们什么故事?有哪些一直以来被大人们忽视的细节曾影响了孩子的一生?在这个儿童节,我要带大家看一个有点暗黑的儿童故事:《记忆传授人》(《The Giver》),它曾被公认为最能激发阅读兴趣的科幻小说,出版后引起美国孩子们的热烈讨论。

  这个故事也在1994年获得了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金牌奖,稍微探寻一下故事背后的故事,我们会发现,作者的洛伊丝·劳里本意确实是创作一本给孩子看的童书,那么问题来了,明明是一个“儿童糖果制造厂”类型的作家,为什么会创作出这样一部有点“暗黑”的儿童文学呢?这样一个故事又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记忆传授人》到底讲了什么。

  1.反差:儿童视角与成人现实

  因为经验的欠缺,儿童看待世界的方式自然自带纯真滤镜,家长常说的那句“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可不仅仅是炫耀自己经验老道,相反,这句俗话道出了二者之间的真实隔阂:由时间差造成的角度差异。

  讲故事的人不可能让一个一岁小孩熟练讲述高数知识,除非你有意创作一本奇幻文学,但在非超自然的世界观里,人物的成长是需要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断经历来获得的,作者们往往将这个过程写得引人入胜,使故事完整而真实。但在《记忆传授人》中,十二岁的小主角乔纳斯的成长过程却得到了特殊的处理,这种处理是小说中最玄妙的地方,十二岁,本就处于儿童与少年的交界地带,作者用了一个设定BUFF,瞬间将乔纳斯带入了成人的世界——乔纳斯被选定成为了记忆传授者,他将通过学习,承受所有人类的记忆。

  这个BUFF是如何自然触发的呢?先看剧情,自然而贴合生活实际的剧情最适合作为叙述的切入点。故事的叙述视角是从即将迈入十二岁的乔纳斯展开的。乔纳斯最喜欢每年的十二月,因为众人翘首盼望的社区“大庆典”就在十二月。注意,在《记忆传授人》的设定中,“社区”是虚拟的国度,“大庆典”也不是指圣诞节,社区里并没有宗教。

  其实,大庆典指的是一个仪式,在这一天,所有十二岁以下的孩子将一起进级领受长一岁的贺礼。比如一岁的孩子将有自己的名字,八岁的孩子可以开始依据兴趣做义工,九岁的孩子可以领到自己的自行车。最重要也最受关注的是十二岁,因为他们将获知将来被派任什么工作。

  这里不得不讲讲人物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了。在这个未来世界,社会制度进化到接近“完美”,一切现代人发愁的事情在那个世界里都不再是问题。工作、结婚与生育都由国家分配,新出生的小孩怎么办?生长流程参见上面对大庆典的介绍。有好处就有代价,在这个世界里,监控无孔不入,犯禁者将被流放到无人知晓的地方,永远不得再次进入社区。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记忆传授人》和《美丽新世界》、《1984》一样,是一部反乌托邦小说。首先按照乌托邦的构想建立起完美社区,然后通过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命运揭示乌托邦必将陨落的宿命,这样一个“亲手构建—亲手毁灭”的剧情圆环被运用在很多经典作品中:《仙剑三》的主线剧情里,蜀山长老们自己亲手制造了恶念的实体,徐长卿若要销毁恶念,长老们也会跟着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复联四》的灭霸,在一系列行动之后终于打响了那个响指,创造出令他满意的世界,但为了消灭这股强大的力量,他自己也必须消失。不要害怕让你的人物陷入死循环,有时候,无解反而意味着重建,故事行进到某处,陷入死局,或许就是你的故事在提醒你:试着捋一捋剧情,然后建立新的行文思路。

  不过,就算是反乌托邦小说,这样严格的规定和统一的执行制度也让一些读者心生疑惑了,这就是故事在叙述视角和叙述内容上形成的反差在起作用。让孩子进入大人的世界,尽管他们没有准备好;让大人直面孩子的困惑,尽管他们并不能回答;把你的爱情故事写成一场战争,再把科幻故事写成一段爱情,这样想想,是不是觉得有点想打开文档写起来了呢?

  作为读者,可以选择的故事真是太多了,难看的故事千篇一律,大热的故事永远在推陈出新。作者们不妨试一试,让痛恨底层人民的霸总和穷苦路人互换身份,让绝世坏蛋穿越到菩萨的身体里,总之,让一种视角与他的对立面碰撞起来,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这样的效果表现在《记忆传授人》这个故事里,就变成了乔纳斯对社区秩序/完美规则的反抗。忘了说,如果你有兴趣读一读原著,你会发现,作者营造的反差无处不在,精妙绝伦。这个号称是最稳定、最幸福的世界,居然没有人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颜色。

  如果你还想看一看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黑白色调会进一步让你明白,当儿童眼中的世界都是非黑即白的时候,世界会有多么冷酷无情。

  2.反转:打碎平静的力量

  如果只是四平八稳按部就班地写下去,《记忆传授人》大概真的就是一本普普通通的儿童文学了,但作者的想法显然没那么简单。这位美国作家在乔纳斯这个儿童的世界里又安排进了另一个儿童,一个完全没有任何生活自理能力的幼小婴儿。

  婴儿的体检数据在这个社区被判定为不合格,因此,他被剥夺了长大成人的资格,放到乔纳斯家也只是寄养。

  在作者的安排下,乔纳斯开始和社区里的所有人不一样了,他成为了记忆传授人,被扔进了成年人,或者说所有人类的记忆世界,那些乌托邦制度下人们失去的感觉与记忆一点一点回到了他的身体里,他没有老老实实成为那个听命于社区的新一任“Giver”,而是带着新生的婴儿与所有人的记忆,逃离了社区。

  和世界对抗,做自己的国王,这样的角色在故事中是很常见的。作者应该注意的是,奋起反抗固然是一个令人期待的转折,但在这个情节发生之前,角色与情节都需要蓄力。是什么让角色忍无可忍必须反抗?是什么让情节步步紧逼地来到了这一步?压死骆驼必须加上最后一根稻草,但之前的所有稻草同样值得你认真叙述。在《记忆传授人》里,触发反转的是这样一个情节:小婴儿始终无法达到这个国家婴儿的健康标准,于是,国家决定舍弃他的生命。

  此时的乔纳斯已经是一个七情六欲正常的孩子了,他无法接受一个新生命因为制度的规定而消失,于是,乔纳斯和象征着新希望的婴儿出逃了。

  反转不一定要惊天动地,也不必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它需要贴合你的情节曲线,来得出人意料又不突兀。如果读者完整地了解了乔纳斯的生活经历,他们也必然能够预料到此时的反转,作者要做的就是将这个反转精彩地展开,且不显得莫名其妙。

  3.反问:构造想象的空间

  作为一部带有科幻色彩的儿童文学,《记忆传授人》有很多极富想象力的细节。当乔纳斯正式跟随上一代记忆传授人学习时,他收到了这样一份守则:

  一、每天下课后,直接到养老院后面的安尼斯入口处报到。

  二、每天训练结束后,立刻回家。

  三、从现在开始可不受规则约束,有权向任何一位市民

  发问,并保证获得答案。

  四、禁止谈论训练内容,包括双亲和长老会在内。

  五、从现在开始,不再跟别人分享梦境。

  六、除非疾病或伤势与训练无关,否则禁止申请任何药物。

  七、不得申请解放。

  八、可以说谎。

  这份守则可以说颠覆了主角之前的世界观,向他展示了这个世界黑暗的一面。在之前的生活中,说谎是最严重的罪过,所有孩子在十二岁之前都被严厉告知不许说谎。正因为孩子们清楚地知道问题的严重性,所以,他们从不说谎,并且相信其他人也是一样。

  而守则的最后一条却告诉乔纳斯,十二岁之后的你可以说谎。

  是所有孩子都被允许说谎了吗?那么爸爸妈妈平常对他说的那些话里是不是也有谎言呢?乔纳斯依然以儿童的角度追问着。这些问题同样是作者的疑问,是特意设置在这里让读者一起思考的。之所以在出版后引起了剧烈讨论,故事中提出的那些问题功不可没。不符合标准的孩子就要被放弃吗?孩子们真的不能自己选择吗?父母和孩子之前确实有爱吗?第一次感受到痛是什么感觉?有评论说,这本儿童文学里的哲学问题拿到哲学课上都可以讨论半个学期了,而对于故事来说,提出问题后的留白是想象空间的扩大,作者可以把所有情节事无巨细地讲给读者听,也可以只给读者开启想象之门的钥匙,毕竟,如果所有发展都成为了板上钉钉的“现实”,阅读的趣味要从哪里找回呢?在本书的最后两个章节里,作者描绘了乔纳思身心受到饥饿、恐惧、寒冷的煎熬,以及逐渐步入另一社区的喜悦,却没有明确点出乔纳思的逃亡行动是否成功,而是以乔纳思仿佛看见圣诞佳节合家团聚的温馨情境结束,留下了故事中最后一个让读者思考“想象的空间”。到底乔纳思是否抵达了另一个他所向往的社区?或一切只是他临终前的幻想着学校的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的书中想要传达的价值观,探讨社会的各种形式,并借此引导孩子尊重历史,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即使在最后,作者也把空间留给了读者们。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开放式结局。结局代表着完成,却不意味着完整。亚里士多德《诗学》有论:“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所谓尾,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规自然的上承某事者,但无他事继其后”。不完整也是一种美,《红楼梦》手稿缺失,维纳斯断臂不续,证明了不完整的作品也许能够更多地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创造不一般的美感。试试给小说一个开放式结局,看看读者怎样反应不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吗?

  在全国儿童快乐过节的日子里,我给大家带来了这样一个有点暗黑的故事分析,是不是有点……总之,故事是故事,生活是生活,在故事里体验一把别人的人生就够啦,其他细节咱可以慢慢讨论。

  你有什么童年趣事或者童年阴影分享吗?来来来大家评论区自行寻找一下别人家的孩子~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