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18岁还找不到自己的人,很难找到爱情

  

  心理0时差 周刊 第30期

  - 文末福利预告 -

  「心理成熟度 ◎ 专业测试」

  

  似乎所有人从小就有一个愿望:“我要快快长大,等到了 18 岁,就是个大人啦!”

  结果过了 18 岁之后,又开始回味:“艾玛时间怎么过那么快?18 岁就算成年了,谁规定的?”

  但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样,会停下来问一问:为什么成年的标准,不偏不倚,刚刚好是“18岁”呢?

  学法律和政治的人,自会有他们的说法,因为这个年龄说到底是法律规定的。生物和神经学家也会从骨骼、大脑和生殖系统的成熟度来解释:男人女人都是在 16 - 20 岁走向生理成熟的,取 18 算是个中间数吧……

  但大众对 “成年人” 的认知和期待,可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成熟,更是思维和心智的成熟。

  所以!要看透我们从出生到 18 岁经历的成长,少了心理学怎么行?!

  心理学上的三大经典理论告诉你:

  一个到了 18 岁年龄,已经达成了以下 “三大成熟标准”:

  ① 道德成熟:懂得用法律和社会秩序来校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② 身份成熟:知道自己是谁、找到了自己、也具备了找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开始并维系一段感情的能力③ 认知成熟:已经拥有了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能提出假设、寻求验证、并不断探索这个世界

  本期心理0时差,是创刊以来的第 30 期。正所谓三十而立,在0时差也日趋成熟的今天,小编将带领屏幕前的你,一睹发展心理学家跨越世纪、经久不衰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看看心理学家眼里的“18 岁”,到底什么模样。

  文末福利预告:壹心理专业 “心理成熟度” 测试,来赢取专属于你的免单名额!

  

  

  01

  “一个成年人,说话做事要有道德底线”

  科尔伯格之:道德发展理论

  介绍理论之前,我们先来个“道德挑战” —— 你接下来作出的选择,直接反映了你的道德水平哦!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情景 >>

  H 先生的妻子因病而濒临死亡。有一种特殊药剂能治愈她,由某药剂师配制。然而,这种药不仅制作费用昂贵,售价更是成本价的 10 倍 —— 成本 200 元,但售价高达 2000 元。H 四处借钱,但只借到了 1000 元,这才是药价的一半。H 只好去恳求药剂师,表明他的妻子已生命垂危,是否能便宜一点,或者先付一部分,剩下的钱日后再补上。但药剂师却表示:“不行,我发明了这种药,我要用它来赚钱。” H 绝望了,于是他私自闯入了药店,为妻子偷来了这款药物。[1]

  现在,请认真思考并判断:你认为,H 先生应该去偷这种药吗?为什么?

  注意:以下共 12 个选项,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想选的不止一项、又或者你有其他的考虑不在这 12 项之列。但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请你在斟酌之后,选出和你真实心声最为匹配的那一个选项。

  ------------------------

  请先选定你的答案

  然后再继续往下看

  ------------------------

  

  上面这题,是由发展心理学家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撰写的 “道德困境(moral dilemma)”。既然是 “困境”,那就必定会让你在道德标尺上左右两难、进退维谷。

  H 先生该不该去偷?这是次要的,也没有所谓的 “正确答案”。重要的是:题目中的 12 个选项,每 2 个为一组,对应「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Kohberg's Stage 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中的一个阶段。

  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我们这一生的道德发展可以分为以下 6 个阶段:[2][3]

  Stage 1 服从、规避惩罚

  Obidience & Punishment Avoidance

  2-3 岁 — 5-6 岁左右

  对应上一题的选项是:1 或 7

  这个阶段的孩子做事,要么是为了避免受到惩罚,要么是对权威人士的服从(比如自己的父母)。

  Stage 2 自身利益

  Self-Interest

  5 岁 — 7 岁左右(有些孩子会到 9 岁)

  对应上一题的选项是:2 或 8

  这是个 “自私自利” 的阶段,孩子开始了解到,自己的行为如果正确,是可以为自己赢得奖励的。

  Stage 3 好孩子般的遵从

  The "Good Boy/Girl" Conformity

  7 岁 — 12 岁左右

  对应上一题的选项是:3 或 9

  到了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会根据自己所属群体的期待和要求,来校准自己的言行。

  

  Stage 4 法律与秩序

  Law & Order

  10-15 岁开始 — 成年

  对应上一题的选项是:4 或 10

  这是 “遵从” 的下一个阶段:青少年开始认识到,自己不能只按照自己所属的群体规则来校准自己的言行,还应该遵从法律和社会秩序。

  Stage 5 人权与社会契约

  Human Rights & Social Contract

  最早 12 岁开始 — 成年

  对应上一题的选项是:5 或 11

  这个阶段的人,会觉得自己和周围每个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一种 “合约”。这是我们自主选择走进的一种 “契约关系”,前提是这段关系里的人都认同:这些约定的存在,对大家都有好处。

  Stage 6 普世的伦理原则

  Universal Human Ethics

  成年阶段

  对应上一题的选项是:6 或 12

  成功达到这个阶段的人,大概就是所谓 “博爱” 的典范。在他们的道德准则中,所谓的 “好”与“坏”,由通用于全世界和全人类的普世价值来衡量。

  达到这种境界的人,虽然也承认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但当内心认同的普世道德和价值观和法律相背,他们会选择前者,哪怕这意味着自己可能会变成个 “违法罪犯”。

  还记得电影《奇迹男孩(Wonder)》中,主人公小男孩奥吉所在学校的老师,曾在黑板上写下这么一句箴言:

  When given the choice between being right or being kind, choose kind.—— 当你有机会在正确和善良之间做选择时,请选择善良。

  

  电影《奇迹男孩》截图

  布朗老师正在教导学生要 “选择善良”

  虽然电影中的故事出自小说作者和编剧之手,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要这些小小的孩子加速进入道德发展的第 6 阶段也不切实际,但这部电影之所以大人小孩都红了眼眶 ——

  我想这就是第 6 阶段所谓的 “普世价值”:一种全球通行、你我都能感知到的大爱和温暖。

  

  

  02

  “18 岁,要找到爱情,先找到自己”

  埃里克森之: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道德,毕竟只是生活的一个因素;而无论是道德还是生活本身,讲的都是一个人和全社会的关系。

  接下来为你介绍的这位心理学家,叫做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他认为:每个人的生活状态、身体和心理活动,都是由心理 + 社会的双重因素共同决定的。

  埃里克森把每一个人从生到死的心智成长,分为 8 大阶段。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4]

  

  埃里克·埃里克森 Erik Erikson

  这个理论核心思想是:我们人在不同的年纪,都会遭遇一个特定的考验。每一场考验,都是两个对立面的较量,而成功完成挑战的人,会收获一份「自我力量(ego strength)」。带着这份力量,我们就更有可能克服下一个人生挑战。

  Stage 1 基本信任 VS 不信任

  Basic Trust VS Mistrust

  1 - 2 岁 | 关键人物:母亲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作为婴儿,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我可以信任这个世界,还是应该怀疑这个世界?

  如果我们在这么弱小的时候就能信任一个人(母亲),我们长大后也有信任他人的力量。反之,如果我们经受的是恐惧和不信任,那么将来,我们对这个世界也会充满恐惧、难以与他人建立信任。

  

  Stage 2 活泼自信 VS 羞耻怀疑

  Autonomy VS Shame + Doubt

  2 - 4 岁 | 关键人物:父母双方

  我们在这时候已经有能力去更多地探索这个世界了,爬也好、走也好,我们都希望能看到更多的新鲜事物。

  如果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发现和探索世界的许可,我们会收获自信。反之,小孩的心里则会滋生羞愧和怀疑。

  

  Stage 3 自动自发 VS 退缩内疚

  Initiative VS Guilt

  4 - 5 岁 | 关键人物:整个大家庭

  进入幼儿园的时候,我们会接触到更多游戏和玩具,我们也开始学习最基本的一些知识和原理,比如圆形的球滚动起来是怎么样的。

  这时候我们想做更多的事情,但也会触及到更多的 “可以” 和 “不可以”。我们会问:“我想这样做,可以吗?”

  如果我们在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得到了鼓励,我们会收获自发性和自主性、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满足自己的兴趣。反之,如果我们被阻止、甚至被告知我们做的事情是丢脸的傻事,我们的心中就会滋生羞愧之情和自我怀疑。

  

  Stage 4 勤奋努力 VS 自贬自卑

  Industry VS Inferiority

  5 - 12 岁,关键人物:邻居和学校(同学、老师)

  意识到自己有自己的兴趣后,我们渐渐发现:自己和别人是不一样的,而且我们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对、做好。

  如果我们做的事情受到了同伴和老师的认可,我们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勤奋努力。反之如果我们常常收到负面的评价,则会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也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

  

  Stage 5 自我认同 VS 角色混淆

  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

  13 - 19 岁 | 关键人物:同伴和偶像

  这个阶段的我们已经意识到,自己身上有多重身份。我们既是爸妈的孩子、是学生、是别人的朋友和同学、也是国家的公民,每个角色都是我们可以扮演的,彼此重叠但又大有不同。

  这时候遇到的巨大挑战就是 “身份危机(identity crisis)”:我到底是谁?

  如果此时我们的家长给我们自由、让我们去寻找真正的自己,我们就能认清自己的身份。反之,如果家长强迫我们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或者按照所谓的 “社会和文化标准” 来做人,我们会感到迷失、并陷入身份危机。

  

  好,我就先说到这里,因为这第 5 个阶段,已经涵盖了 18 岁。

  上面我们强调过,埃里克森的理论要点是:每一个阶段挑战的成功达成、都能为我们积累下一阶段战胜新挑战的 “自我能量”。反之:如果我们在上一个阶段遭受了挫败、没能获得这份能量,那即便我们的生理年龄进入了下一个阶段,但在新的挑战面前,我们也很可能身陷囹圄。

  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过了 18 - 19 岁之后,第 6 阶段的挑战是 “亲密 VS 孤独”:找到一个相爱的人、开始并维系一段长期的感情 VS 孤身一人、甚至孤独终老。

  所以:在 18 - 19 岁还没能战胜第 5 阶段挑战、没能找到自己的人,很难找到一段亲密长久的恋爱关系。

  当然,还有后面的第 7 阶段(精力充沛 VS 颓废停滞),和最后的终极第 8 阶段(完美无憾 VS 悲观绝望)。

  再重申一遍:每个高阶挑战的克服,都依赖于低阶挑战中成功获得的 “自我力量”。所以就很容易理解了。比如,在理当 18 岁成年的第 5 阶段,如果我们无法获得自我身份认同,那在接下来的第 6 阶段,我们也就可能无法收获一段良好的亲密关系。

  如果你有兴趣详细、完整地了解埃里克森的 8 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这里有段很棒的科普动画:

  埃里克森的 8 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视频来源:Sprouts

  翻译整理:聊疗心(公众号ID:liaoliaoxin8)

  

  03

  “成年人应该具备抽象和逻辑思辨的能力”

  皮亚杰之:认知发展理论

  上面说到:埃里克森的理论核心是 “人与社会的互动”,而这种互动的本质,是我们从婴儿开始,对这个世界满满的好奇和探索,而心理学上有一个叫做“认知心理学”的流派,专门研究人类对万事万物的认知。

  「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 Jean Piaget(让·皮亚杰)在上世纪中期提出,一度成为认知发展研究领域的鼻祖理论,且在当代心理学中也被广泛承认和使用。[5]

  

  让·皮亚杰 Jean Piaget

  小编制作了下面这张示意图,帮助你简单明了地认识皮亚杰理论中的 4 大成长阶段(从 0 岁婴儿、到童年、青少年和成年)。

  

  ↑ 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 4 大孩童发展阶段

  Jean Piaget's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不难看出,皮亚杰的核心思想就是:人从出生开始,就通过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网。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认识新事物,也尝试着去影响、控制这些事物,看到结果后,又重塑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关键问题来了:12 岁之后呢?就笼统地用 “12岁-成年” 来概括余生,不太妥当吧?

  带着同样的疑问,当代心理学家在进一步研究和推论之后,提出了第 5 个更新的认知发展阶段:「后形式阶段(postformal stage)」。[6]

  所谓的 “后形式” 是指:人们在进行思辨和决策时,除了逻辑思考,更会综合考量自己所处的境况、环境、和自身的情绪。

  举个例子:具有后形式思考能力的成人能够懂得,自己用来平息和同事之间工作上摩擦的方法,在自己和恋人之间发生口角时,可能就不适用了。

  后形式思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成人在此时此刻思考问题时,充分懂得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这个道理,也会把人际关系、工作、政治和社会环境等多维度因素考虑进来。[3]

  总之,拥有后形式思维能力的人,就是个 “成人” 了。虽说相对皮亚杰既存的理论,当代心理学家对这第 5 阶段的具体年龄还未达成共识,但 18 岁必定是后形式思维产生、发展和完善的时期。

  

  

  04

  所以呢?

  18 岁就算成年了,到底凭什么?

  看到这里我们都明白了:心理学上经千百次验证的三大发展理论表明 ——

  一个成长过程正常的普通人,在 18 岁左右这个平均年龄,已经懂得用法律和社会秩序来校准自己的道德观念(科尔伯格)、经受了身份危机并基本完成自我身份认同(埃里克森)、并且拥有了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皮亚杰)。

  这些理论里提到的所谓 “普通正常人”、“普世价值” 等概念,都具有一个共性:

  无论你生活在地球的哪个角落,这些理论都有相当的代表性,所以和文章开头提到的生理基础一样,它们能够为大部分人的心智成长提供一把可靠的标尺。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一个现象:全世界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都把 18 岁裁定为法定的成人年龄,我相信这不是一个巧合。

  然而,心理学家毕竟不是政治家,无权在法律里写下国家规定的法定成人年龄。成年和未成年的界定,也是个社会概念,牵涉很多社会现象和问题。但我相信,裁定这个年龄的决策者,有参考心理学家的发展理论和研究成果(至少我希望如此)。

  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任何理论都有局限性。每个理论阶段的 “平均年龄” 都不能 100% 为地球上每一个自然人代言,而这世上也存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它们的法定成年年龄并不是 18 岁。比如:在英国,法定成年的年龄是 16 岁,在加拿大的一部分省份是 19 岁、另一部分则要到20岁,我国台湾地区的法定成年年龄也是 20 岁。[7]

  最后想说的就是:生命是流动的,生命中的一切成分也是有变数的;法律也是可以重新修订的,所以法定年龄也一样。比如日本现在的法定成年年龄是 20 岁,可到了 2022 年,就将修改提前至 18 岁。[7]

  

  小编还记得自己的 18 岁生日,当爸妈和外婆奶奶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今天起你就是个成年人啦!” 这份 “成年” 的分量,是在提醒我:时间到了,该懂事了、该明理了、该为自己负责任了。

  —— 我想,这句 18 岁的生日祝福和成长嘱托,对我对你,都是一样的。

  我们心中的 “成年”,更多的是法律意义之外的东西,这也正是心理学的价值。心理研究者发明了「心理成熟度(psychological maturity)」量表,为我们提供多维度的专业成长测评。

  而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经典理论,彼此联系、融合,为之后相关的心理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0时差创刊30期 ◎ 福利时间

  送你一份专业心理成熟度测试,私人定制!

  网上各种 “心理年龄” 的免费测试铺天盖地,但专业靠谱的测试真心不多,而且,专业靠谱的测试大多是要收费的……

  BUT!今天是心理0时差周刊的第 30 期,为了能给一路相伴同行的你们争取到福利,小编必须要拿出一点诚意来!!

  我连夜找来壹心理专业测试组的老大畅聊人生,软磨硬泡拿到了 10 份免费专业的心理成熟度测试,统统送给屏幕前的你们!!

  | 64 题,8-15 分钟,你将得到:

  「以下展示报告部分内容」

  01丨评估你的心理成熟度

  

  02丨解析你的处事模式

  

  03丨解析你的心智模式

  

  04丨提升你的成熟魅力

  

  | 福利发放方式:

  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后,发送数字 “18”,收到系统回复即代表已经获得了抽奖机会,如下图所示

  

  截止时间:4月28日 星期六 晚上24:00。系统将在所有成功获得抽奖机会的朋友中,随机抽取 10 位幸运用户,免费赠送一份测试!

  中奖名单将于 4月29日 星期日 下午16:00 公布。届时,请长按下方二维码扫描进入公号,发送关键词 “18中奖” 即可查看

  

  长按扫码,发送数字「18」

  赢取心理成熟度免单测试

  —— —— ——

  References / 本文参考资料:

  [1] Wikipedia. Heinz Dilemma.

  [2] The Brain on McGill University's official website. Moral Development.

  [3] Education.com. Kohlberg's Three Levels and Six Stages of Moral Reasoning.

  [4] Rosenthal, D. A., Gurney, R. M., & Moore, S. M. (1981). From trust on intimacy: A new inventory for examining Erikson's stages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0(6), 525-537.

  [5] Piaget, J. (1970). Piaget's theory.

  [6] Commons, M. L., & Richards, F. A. (2002). Four postformal stages. In Handbook of adult development (pp. 199-219). Springer, Boston, MA.

  [7] Wikipedia. Age of Majo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