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的冯小刚有多厉害?为何现在却不行了?
冯小刚的身份比较多,一开始是做美术的,代表作有《大林葬》、《凯旋在子夜》、《便衣警察》、《好男好女》等电视剧。后来又做了编剧,1990年冯小刚与郑晓龙联合编导他的第一部电影《遭遇激情》,该影片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提名,他与王朔、马未都联合编剧的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使他受到广泛关注。再后来才做的导演,这其中还时不时的在电影中露个脸,经常在一些电影中做友情客串,比如周星驰的《功夫》,姜文的《让子弹飞》中都有冯小刚的身影。

1994年,冯小刚从美工和编剧的身份转换做了导演,处女作是《永失我爱》,1997年冯小刚导演了电影《甲方乙方》,这一年可以说是“贺岁年”,正是《甲方乙方》这部电影的出现,才开启了贺岁片的先河,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甲方乙方》在大陆以贺岁片的名分上映荣获当年票房冠军。
冯小刚的电影模式也作为一个成功的案例引人们的注意,他开创的商业电影模式已经初步成型并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最关键的是冯小刚早期是以和王朔的合作为主,从1994年的《北京人在纽约》到2000年的《甲方乙方》,其中主要作品基本改编自王朔的小说。依仗王朔,冯小刚拥有一个相对较高的剧本故事起点。他本人只要在原题材的基础上发挥,就能保障电影的完成度和内涵。

顺便说一句王朔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可称得上中国影视剧教父级的人物。没有王朔的电影视界会丧失一大部分优秀作品。进入新世纪之后王朔也就才穷了,和冯小刚重修旧好之后搞出的《风诚勿扰》和《私人订制》都无法与早期他的剧作水平比肩。
在这之后,冯小刚有陆续推出了《不见不散》、《一声叹息》,《没完没了》,《手机》,《天下无贼》,《夜宴》,《大碗》,《非诚勿扰1、2》,《集结号》,《唐山大地震》,《1942》《私人订制》,《我不是潘金莲》,《芳华》等一系列优秀电影,可以说每一部电影都是经典。也正是因为冯小刚导演的这些贺岁片经常带有很多的喜剧色彩,他的喜剧电影也普遍被称为冯氏喜剧。

冯式喜剧,特点不是幽默,是踏实。就算观众自己走进这些片子里,也可以成为一个角色,哪怕是只说一句一点都不好笑的台词。冯氏喜剧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喜剧纪录片,《甲方乙方》既能反应现实事件流行元素又架空现实却表达出很多现实里的方方面面的一观冲突。
开心麻花的喜剧架空现实有余,接地气不足。《西虹市首富》大家最关心的东西没拍出来。一夜暴富后如何应对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彩票一夜暴富是假,拆迁一夜暴富是部分真。一夜暴富怎么应对身边的巨变这要拍出来啊,没有。唯一接地气的场景不拍。

当然说到冯小刚那就必须讲一下《1942》,这肯定是冯老师最认真拍的电影,是他本人讲过的,也绝对有水准。和它齐名的社会现实题材的《唐山大地震》,也让多少白领或者家庭中的女性落泪,还有就是《天下无贼》,觉得是商业兼具文艺的很好的剧情片,也确实让观众和影评人们动容的一部。突出特点是“贼与贼”叙事关系的反常性,这部真的是太好了,故事,演员,配乐,拍摄手法,故事主题都好。过了这么多年,想起刘若英还是会想到方小平和王丽。以及影史经典的吃烤鸭流泪片段。主题曲也是令人久久难忘。那天的云是否都已料到,所以脚步才轻巧。以免打扰到我们的时光,因为注定那么少。风吹着白云飘,你到哪里去了。想你的时候抬头微笑,知道不知道。

最近,冯小刚的的电影风格似乎有些转变,虽然仍然带走一定的喜剧色彩,但更加关注社会现实无论是外在画面说服力还是内在蕴含的主旨都是值得人们去深刻体会和思考的。而他的风格转变更引领我们去探索市场,使影片生产能更好的满足受众的观影诉求。
当然个人觉得从冯小刚的大多数作品中都能够看出冯小刚此人的性格,四十多岁是他人生阅历最丰富,且又年富力强的时段,所以拍出了很多我认为是非常好的作品,现在冯小刚已年逾六旬,精力不比从前,且地位也相当之高,无需再去证明自己,所以剩下的时间可以说基本会是以享受生活为主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