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奖沦为人情游戏,价值观怎么也歪了?

  原创 书单君 书单

  大家好,我是书单君,今天跟大家聊聊刚刚举办的第四十一届香港金像奖。

  去年,金像奖迎来了40周年。

  四十不惑,年岁正当,本该大办特办,庆贺过往。

  结果,疫情原因让本就星光黯淡的港圈聚会变得平庸索然。

  今年,重归线下,颇有些弥补遗憾的意思,港星云集不说,刚刚摘得奥斯卡影后的杨紫琼也赶来捧场。

  可不想,好好一场盛典,一地鸡毛。

  如果没有金像遗珠郑秀文得偿所愿,凭借《流水落花》摘得影后,今年的金像奖几乎一无是处。

  可以说,这届金像奖堪称金像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届,过往的所有弊病在这一届展露无遗。

  #01

  最佳风暴

  -

  争议与嘘声在当晚最大奖「最佳电影」颁发时爆发。

  出人意料,张婉婷执导的纪录片《给十九岁的我》成为最后赢家。

  这本该是金像奖历史上一大幸事,第一次有纪录片夺得「最佳电影」大奖。

  但没有想象中的祝贺,直播评论里粗口脏话一片,社交媒体全部愤慨痛骂。

  《给十九岁的我》为何引来如此汹涌的哗然争议?

  问题的答案要回溯到十二年前。

  2011年,英华女校为了筹建新校舍,邀知名校友张婉婷拍摄一部纪录片。

  拍摄团队从一群学生中挑选了几名,最终成片决定六位女生是主要拍摄对象。

  拍摄过程中,女生们频频感到隐私受到了侵害,表示了反感抗议,甚至多次躲避镜头,但拍摄团队和校方将她们的行为只是简单定义为“反叛”。

  十年后,纪录片完成制作,在校内首映上,六位女生才第一次看到成片,看后六人都感到非常震惊和不满。

  其中两位女生明确反对继续放映,或剪去她们的部分,但拍摄团队和校方始终没有同意。

  之后,拍摄方给出一份同意书,让六人允诺电影公映,女生阿聆直接拒绝签署。

  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纪录片仍旧陆续参加了电影节展映,以及最后的公映。

  公映后,阿聆发万字长文吐露这一年来与拍摄团队校方的斡旋,以及十年拍摄不为人知的痛苦,所有人这才知道电影背后的故事。

  原来拍摄初期,六人曾签署了一份同意书,当时同意书只强调了拍摄方的创作自主权和校方的所有权,并没有保证被拍摄对象的权利。

  甚至,其中一位女生是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签署,当时的她只有十一二岁。

  就这样,一份不平等,并不完全具有法律效力的同意书,绊住了六个女生。

  女生们不想拍摄和放映,拍摄方就会以同意书为由强调自己的所有权。

  更让女生们难以拒绝的还有情感勒索,拍摄团队对于女生们抗拒表现出不满,让尚是年幼的女生们不敢拒绝,而且校方也不断强调被选中拍摄是一件幸运的事。

  在此期间,唯有一位女生退出了拍摄计划。

  因为她从中一哭到了中五,拍摄团队和校方花了五年才认可她退出。

  首映后,成年的阿聆已经明确表示拒绝,但拍摄方反复强调拍了很久,分文未取,呕心沥血的制作如果不公映会浪费。

  从拍摄到放映,漫长十多年的过程中,阿聆等人无论成年与否,她们的诉求都没得到过认真的对待。

  而且据阿聆长文介绍,纪录片中很多导演的个人旁白带有过于主观的个人臆断,曲解了她的生活。

  拍摄的十年里,每年大概4-5天的采访镜头,虽然一年会有一次饭局,但此外交集不多。

  在这样不能保证对拍摄对象完全的了解情况下,又用一定的权力视角去审视和评论定义女生们的生活,这样的纪录片真的存在记录意义吗?

  就在阿聆发文后不久,单车运动员李慧诗也发文控诉,导演冒认记者去比赛场地采访她,并把受访片段在“被通知”的情况下剪进电影。

  如此种种,让大众对《给十九岁的我》反感倍升,电影也宣布暂停公映。

  英华女校更是发表声明退出金像奖「最佳电影」遴选。

  本以为,自此风波平息,结果,《给十九岁的我》摘得金像「最佳电影」。

  有人质疑为何退出还能拿奖,金像奖回应,没有退选机制。

  这一机制暂且不论是否合理,金像奖的评选规则又该怎么说呢?

  金像奖评选规定入围影片公映连续七天于50座以上影院放映不少于五场。

  《给十九岁的我》仅上映四天就下映,而且英华女校自舆论事件后,因没有跟参与拍摄者达成共识,所以也没有提供电影放映。

  那在没有看过电影的情况下,投票人是怎么判断投票的呢?

  退一万步讲,即便投票人都在电影节和公映四天看过了电影,那其他观众呢?

  一部大众几乎都没有看过的电影拿到了最大奖,是不是意味着以后只要投票人内部看过,迈过大众都可以评奖?

  那这样的奖有代表性吗?能服众吗?

  质疑不解并没有在颁奖时刻消散,反而在获奖感言环节攀到高峰。

  颁奖典礼现场,张婉婷虽然没有出席,但是洋洋洒洒的致谢辞早就写好,由联合导演现场代读。

  一部退出的电影继续接受提名,不仅获奖了,获奖词还准备好了。

  《给十九岁的我》的获奖好似一个早就确定的必然结果。

  更甚,联合导演获奖感言鼓励香港拍纪录片的导演继续拍,不要怕。

  一个巧妙的偷换概念,把自己的身份悄然转为了受害者。

  好似此番波澜是他人的诬陷,让不得志电影人蒙了天大的委屈。

  用金像奖扭转舆论压力,进行一场叫屈的公关,《给十九岁的我》得到之后如此多的愤言似乎也能理解了。

  更人失望的是金像奖,它授予颁奖是想表达什么?

  是鼓励这种罔顾拍摄伦理的纪录片出现?

  还是纵容这种规则的破坏与行为的不堪?

  一场不遮掩的合谋,让金像奖所有的金身在那一刻瞬间瓦解。

  #02

  璀璨前生

  -

  如果回忆起金像的前生,难免会唏嘘金像的如今。

  金像奖的锋芒在第一届就令人震慑。

  第一届金像奖,新浪潮电影《父子情》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胡越的故事》获「最佳编剧」。

  大胆创新的香港新浪潮电影第一次得到认可,许鞍华、方育平等导演被关注发现。

  第三届金像奖,纵然有大前辈李翰祥、午马提名,但是金像奖义无反顾把「最佳影片」颁给了新浪潮的《半边人》。

  也是在那一届,刘晓庆获影后提名,成为内地首位获得提名的女演员,翌年,斯琴高娃拿下影后,成为首位内地金像影后。

  那是1984年的金像奖,先锋前瞻,大胆勇猛,正因如此,金像奖成为公认的华语电影行业一大风向标。

  第五届,肯定成龙成家班的《警察故事》开启动作片序幕,第十届,为票房惨淡的《阿飞正传》正名,让艺术片不再萎靡,第十三届,《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获奖,宣告三级片也可登堂……

  绝不拘泥于世俗规则,曾经的金像奖给了多少电影人底气与希望。

  低谷期的吴孟达被嘲圈内烂泥,悔改之后凭借《天若有情》拿了「最佳男配」。

  苦于身份的舒淇,凭借《色情男女》摘得「最佳女配」「最佳新演员」两奖。

  金像奖成为多少电影人人生的一次转折点。

  给机会,给希望,金像奖用自身的影响力竭尽所能地给予香港电影人帮助。

  它可能宽容,也可能苛刻。

  梅艳芳26岁拿影后,撼实三栖艺人绝对地位,演了20年电影的刘德华凭《暗战》才拿到影帝奖杯。

  没有什么明里暗里的争夺,众人欢聚一堂,只为互相庆贺。

  你赢了我,没关系,等我明年再来;你输了我,无所谓,以后都有机会。

  所以,哪怕凭《阮玲玉》获封影后的张曼玉在台上说“反正奖在我手里,任凭你们讲什么,我不理”也不会觉得有一丝不合时宜。

  而那些落选的遗憾和委屈也没有避过,反而成了颁奖台上互相的调侃。

  刘德华揶揄刘嘉玲,“羡慕”梁朝伟拿多奖;看老友周星驰终于拿奖,梁朝伟在台上笑的像个孩子……

  期间种种趣事还有太多太多,周润发穿着戏服拿影帝,现场发起了结婚请柬;曾志伟获奖感言里,把两个无厘头好友梅艳芳和周星驰加进去……

  颁奖嘉宾互开玩笑,港式幽默穿插其中,一帮人团结一起,拍好片,塑好角,轰轰烈烈的,让香港电影璀璨,让金像奖耀眼。

  那时热闹是真,情意是真,团结也是真。

  如今的金像也是团结,但好像变了味儿了。

  #03

  青黄不接?

  -

  金像当晚,吴镇宇颁奖前调侃了一句:

  “香港电影如今青黄不接,因为刘「青」云和「黄」秋生还在接戏。”

  “青黄不接”的调侃,引来全场一阵爆笑。

  笑过之后,都是一阵难言的落寞。

  千禧之际,《卧虎藏龙》《花样年华》携手登场唱起香港最后的挽歌。

  2003年是最后的一声呜咽,四大天王合体悼念张国荣离去,《无间道》挣力地一拼,夺七项大奖。

  自此,金像奖再无惊喜,香港电影走向迷雾。

  香港女演员大断层,金像影后长期由内地演员摘得。

  之后,连影帝之位也变得乏味。

  刘青云,古天乐,刘德华,郭富城,梁朝伟,张家辉,梁家辉,林家栋……来来回回就是那几个,再无新人出现。

  「最佳电影」也没有太多选择,提名更像凑数,毕竟实至名归的那部太过确定。

  警匪片越拍越多,越拍越套路,不一定有故事剧情,但一定有爆破戏,追车戏,枪战戏……

  扫毒,窃听风云,寒战,从一拍到三,续集越摞越高,演员始终那几位,要不当警,要不当匪,一点意外没有。

  这般尴尬里,有人感慨后继无人。

  可能前几年的颓势真的是人才无以为继,让老人们不得不五六十岁仍旧拼命强撑。

  但近两年香港迎来许久未有的“小阳春”,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涌现,这般说辞还立得住脚吗?

  去年金像,十一项提名的新锐佳作《浊水漂流》颗粒无收,让所有人震愕。

  本以为《浊水漂流》里表演碾压的吴镇宇,会摘掉“陪跑影帝”的帽子,结果,大势所趋的影帝奖给了《杀出个黄昏》的谢贤。

  谢贤的影帝奖不是孤例。

  今年,「最佳电影」给了张婉婷的《给十九岁的我》。

  「最佳亚洲电影」给了尔冬升的《海的尽头是草原》。

  去年刚拿了「终身成就奖」的许冠文拿了「最佳男配角』。

  这些奖看似无常,但细看他们背后的身份便豁然开朗,张婉婷香港电影导演会会长,尔冬升金像奖主席主席,许冠文香港演艺人协会名誉会长。

  裁判开枪,裁判拿奖。

  金像奖好似变成了一个圈层游戏,谁在这个圈里,谁才有拿奖的可能。

  不屑这般作态的杜琪峰,早就炮轰过金像的不公,哪怕金像奖给了杜琪峰不少奖,他依旧从未出席,表示抗议。

  好不容易,四次入围「最佳导演」的韦家辉,六次入围「最佳女主角」的郑秀文在今年拿到了奖。

  但是这种圈层间的人情作态并未化解,反而依然存在。

  否则,为什么身傍去年香港两部高票房电影《毒舌律师》《还是觉得你最好》的正宗男主黄子华,竟然连提名都入围不了?

  破了票房记录的《正义回廊》,拿了不少奖的《窄路微尘》只给小奖草草对待?

  所以,金像是真的青黄不接吗?

  金像如今这般到底是没有优秀的年轻人?还是没有符合他们“标准”的年轻人?

  不仅排挤圈外人,还要指责年轻人。

  金像奖彻底沦为人情游戏。

  同样是颁奖,奥斯卡这几年频频被指迂腐刻板,但每年都有改进动作,力图顺应时代潮流。

  它让超英《黑豹》登堂,它让《寄生虫》夺奖,它让杨紫琼代表的亚裔仰首。

  艺术电影圣殿的戛纳,每年保证半数左右的新导演,女性电影人数量逐年递增,今年更是创纪录的有六人。

  就连隔壁前后辈观念最强的韩国演艺圈百想青龙,有一众忠武路老戏骨,还要继续捧新人,比如,如今的怪物新人“三金”姐妹。

  而金像奖,被称为“东方奥斯卡”的一项重要大奖,如今争议缠身,不思进取,反而自娱自乐。

  今年更是促成了如此大的争议「最佳电影」,很难不让人可惜。

  书单君还记得,去年张叔平设计的海报上,烁烁八字,“金像四十,不惑如初”。

  不知在不惑的第二年,金像还记得自己最初的样子吗?

  原标题:《金像奖沦为人情游戏,价值观怎么也歪了?》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