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被马斯克忽悠“瘸了”吗?

  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

  将“智谷趋势Pro” 设为星标

  保持联系,一起前行

  ◎智谷趋势Pro(ID:zgtrendPlus) | 暴雨

  昨晚,SpaceX的星舰发射,炸在了空中。

  星舰爆炸后,出乎意料地,SpaceX 总部大楼传出了欢呼声,还有人开了一瓶香槟。对了,中国某直播间居然播起了《好日子》……

  无论这次发射结果如何,马斯克都选择看到好的一面。他表示,星舰应该在几个月之后会进行下一次试验。

  有意思的是,这事发生后,一把烧掉30亿美元(约200亿元人民币)的马斯克本人还没着急,中国人却吵翻天了。

  主要有几点争议,我们今天来简单聊一聊。

  

  成败之争:星舰发射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在不少中国媒体都在抢发“星舰发射失败”的新闻的时候,马斯克却在第一时间发来贺电:

  祝贺SpaceX团队完成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星舰发射测试!这为几个月后的下一次测试积累了很多经验。

  

  注意,他用的是“祝贺”,以及“激动人心”。马斯克还真是一个优秀的老板。

  国内媒体财新也是很稀有地承认星舰首发成功的,它用的标题是《“星舰”首飞发射成功,飞行近4分钟后爆炸》。

  

  很多中国人对此迷惑不解,那批老外激动个锤子啊?都炸了!

  星舰原定进行的科目是轨道级飞行测试(OFT),目标是低地轨道(LEO),尝试绕地球飞行一圈,推进器将落在墨西哥湾,而飞船将溅落太平洋、以待回收。

  星舰飞上去近4分钟就发生了计划外分解,对比原计划肯定不能算成功。

  不过有相关博主表示,其实此次星舰发射并没有失败,因为官方认定的发射成功标准为“不损坏发射台正常起飞”,然后一级运载火箭和上面级都会可控坠入大海。而在此次的发射过程中,星舰确实是正常离开了发射台且并未对发射台造成任何损坏,只是最终在空中解体爆炸。如此来看,星舰或许是“发射成功,飞行失败”。

  博主@ 烈焰双雄也认为,能起飞,能不炸在发射台上,能坚持到38KM进入一二级分离阶段,就是成功。因为到这已经证明了星舰能飞,能抗住空气摩擦生热, 推力足够,这条路径已经被完全证实可行。

  

  还有科技迷给大家搞1个简单的评判标准:

  不炸在发射台,就算及格; 一二级成功分离,就叫良好; 二级能实现绕圈,就是优秀; 要是一二级都能成功溅落在制定区域,没炸,那就远远超出预期。

  

  这么看,没毛病,星舰的首发已经“及格”了!当然,离星际开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星舰”后续进入轨道级发射阶段,大量创新理念和设计有待落地,各项飞行试验的成本也将以指数级上升。

  

  路线之争:星舰这条技术路线走不走得通?

  “他这是用鸡拉的马车”、“经典青铜指挥王者打游戏”……在星舰首飞炸了后,不少自认为有“先见之明”的网友跳出来冷嘲热讽。

  大家都知道,“星舰”设计理念非常激进,集成了多项未经验证的新技术,比如33台猛禽发动机并联,还不走寻常路各种玩“大牌平替”,比如用不锈钢做火箭外壳,愣是把仰望星空白菜化(具体见昨天文章)。此次发射若是成功,“星舰”将成为航天史上第一款可完全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又是首款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

  但从昨晚直播可见,星舰起飞不久就挂了5台发动机,直到3分钟还未能关机并分离。

  

  回到根本,星舰的这条路线究竟走不走得通?

  从理论上推算,星舰的技术路线是可以成功的,火箭成本是可以压缩到之前的1/10或1/100的,只是需要不断试验、迭代,直至成功。

  马斯克曾透露他非常推崇的思维模式是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翻译成中文就是第一性原理思维。这是物理学的角度看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举个简单的例子,火箭是由什么制成的?航空级铝合金,再加上一些钛、铜和碳纤维。这些材料在市场上值多少钱?结果他发现,火箭原材料的成本大约是火箭价格的2%。与其花几千万美元的高价购买一枚已经造好的火箭,还不如通过购买便宜的原材料来自己打造一枚火箭。于是马斯克创办了SpaceX,并在几年时间内,SpaceX将发射火箭的成本削减至原本的十分之一,尽管价格已经很低,SpaceX还是能够大赚一笔。

  不过有摸了很多石头的人说,“马斯克有点想当然了,美国1969年就成功登月了,大力发展宇航这么长时间,他的技术路线之前不大可能没有考虑过,之所以不用,就是因为风险太大了”……

  这种方法可能忽略了实际操作中的很多复杂因素和不确定性。原料也许简单了,但控制体系就会异常复杂。

  

  知名航空博主@航空物语 就指出:

  星舰的环节太多,说明星舰是个已经接近技术路线能力边缘、比较脆弱的体系。那么工程上能解决吗?可以,就是成本可能很高,时间可能很长;而且技术再成熟,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整个体系脆弱的本质。

  在他看来,与其花大代价去保障一个脆弱的体系,不如一鼓作气捣鼓研发一个不那么脆弱的新体系。

  “以载人登火为例,我国就有科学家指出应当采用核动力推进,无需来回倒腾加油,一次直达、运力更高、速度更快,甚至几个月就能往返一趟。虽然核动力研制难度比星舰大,但胜在体系简单高效,只要投入实用,优势将愈发明显。”

  核动力火箭的能效是传统化学燃料火箭的3倍甚至更多。

  美国拟最早于2027年在太空测试先进的核动力火箭推进技术。

  中国新闻网2018年一篇报道也提到,中国航天人的目标是:2040年前后实现核动力空间穿梭机的重大突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正联合中国核动力相关研究设计单位,开展空间核动力方案论证和关键技术研究工作,后续将形成核热、核电等多种方案。

  对于技术路线之争,我个人更倾向于“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真假之争:马斯克到底是“超级梦想家”,还是圈钱的“大忽悠”?

  从SpaceX成立到现在,其实这个争议一直没有停过。

  

  航天是一项烧钱的事业,支撑SpaceX冒险的,除了富可敌国的马斯克变卖名下所有房产 all in SpaceX,还有其背后数轮融资。

  据美国投资数据公司Crunchbase统计,SpaceX自成立以来已经累计融资29轮,融资总额高达98亿美元。

  比如在发射前,沙特阿拉伯主权财富基金和阿联酋的阿尔法?阿布扎比(Alpha Dhabi)参与了SpaceX最新一轮融资。在中东资本注资前,1月SpaceX还进行了7.5亿美元的融资,出资方为美国私人风投公司。在最新一轮融资后,Spacex的估值预计接近1400亿美元,其将成为世界上估值最高的私人企业之一。

  能完成29轮融资,如果马斯克的“火星计划”真的只是一个忽悠项目,那前赴后继的投资人都瞎了眼吗?

  那一次次大型的“烟花秀”,可都是投资人白花花的银子啊。

  更何况,马斯克并不是一个对财富上瘾的商人,似乎圈钱的可能性不大。

  举个例子,从2019年2月开始,马斯克就宣布将开放所有的特斯拉电动汽车专利,将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做大,拉入了新赛道。 千万别小看专利公开,专利费用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举个例子,高通公司拥有手机芯片的专利,专利授权费的收入就多大几十亿美元,占公司总收入的20%,利润率更是高达60%以上……

  所以,我更愿意相信,马斯克是一个超级梦想家,他是想改变航天的逻辑,而且他也加速了人类探索太空的进程。晚点LatePost的文章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

  2022 年,牛津大学三位学者分析了 NASA 和 SpaceX 的 203 次太空任务,发现 SpaceX 的火箭研发成本只有 NASA 的十分之一,研发速度快两倍。 他们认为主要是出发点不同。作为政府机构,NASA 只要靠实现超前的项目展现国家技术实力,做的都是没有规模化效应的一次性项目,不可复用,难以持续。而 SpaceX 作为商业机构,想靠有限的资金频繁进入太空,必须尽可能降低成本,完成平台化。 这想法并不稀罕,现代工业都是平台化,降低单位建造、使用成本,激发更多需求。但航天探索长期被计划和指令,而非市场主导,来自财政拨款的机构往往缺少对效率的极致追求。

  所以,也许我们应该多点耐心,给颠覆式的创新更大的容错空间。不成功便成仁嘛!

  更何况,马斯克和星舰,给我们白开水般的日子里带来了多少热闹,我们也需要像星舰发射这样让人“对活着感到兴奋”的事情。

  参考资料:

  晚点LatePost 《SpaceX 的秘密武器:能承受一次次爆炸》

  中国新闻网 《中国航天超级计划:2040年前后核动力空间穿梭机实现突破》

  智谷趋势 《从来没有人像马斯克这样,让中国人这么难受过》

  

  2023年开局,充满不确定。智谷尽全力帮助你找到有确定性的方向、趋势、研判。

  加入智谷圈,每周的万字调研和研究,浓缩出最高标准的的内部研判。每周3分钟,穿透资讯噪声,直达最本质的财富信号。

  首发优惠价99元/年,未来随人数增加逐步恢复至499元/年。扫码加入,圈内等你,每周三更新。

  限时开放2周,赶紧加入

  付款后停顿3秒,添加您的专属通信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