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影视剧营销,连狗都不放过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如题。想说很久了,现在的影视剧营销手段,是越来越让人迷惑了。

  前阵子某电影营销“狗都看哭了”,引起骂声一片,网友辣评↓

  

  虽然这是一部和狗狗有关的电影,但这种营销大可不必。

  

  先不说狗狗看不看得懂,它们甚至都看不到画面的五彩斑斓(众所周知,狗狗只能看到黑白黄蓝灰几种颜色),也许只能辨别出,“嘿,这块墙上有我的同类!”

  就是说,别为难观众了,也别为难狗狗了。

  其实,网友们反感的奇葩影视剧营销手段远不止此,也并非从近期才开始。

  我们略做总结,从用演员本名替换角色名的“诈骗式营销”,到用词在尺度边缘反复试探的“擦边式营销”,再到请素人当“哭托”的“尬演式营销”,总有一种手段让人忍不住感慨:套路是不是太多了!

  

  01

  先来说说“诈骗式营销”。

  相信大家在冲浪的时候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看到一个像是娱乐八卦的词条,点开却发现讲的是影视剧相关的内容,恍然惊觉,又被骗进来“杀”了。

  

  

  不说角色名,而直接套用演员本名,结合有话题点的剧情来获取点击,是这类营销的惯用手法。

  一开始,吃瓜群众还会产生好奇,但被骗的次数多了,就很难再有新鲜感。不仅如此,这种操作也对演员本人产生影响。

  演员罗晋主演的某电视剧,曾以#罗晋新剧老婆被群嘲#为宣传话题,引得网友议论起他现实生活中的另一半。罗晋随后发文斥责,表示“娱乐,要有度”,并删除了部分剧集相关宣传动态。

  

  还有一种,用的确实是剧中的角色名,却“蹭”了其他艺人的名字。比如某电视剧#大勋 渣男#的话题,让网友们误以为说的是艺人魏大勋。

  

  这类话题固然很容易激起网友们的吃瓜心理,获得点击量,但点进来之后被安利到剧集的又有多少?吐槽的总是更多。

  02

  令网友们不适的“擦边式营销”,问题集中在话题用词上。

  正在播出的某部剧,最近就因擦边的宣传词条被网友吐槽“下头营销”。

  

  此前,某电视剧播出时也频繁以此类话题宣传,不只是没看剧的路人网友,连剧集观众也“激情开麦”,指责营销“没有下限”,同时让演员“路人缘雪上加霜”。

  

  

  甚至还有剧集营销,公然对暴力行为进行美化。某电视剧中,一女性角色被丈夫掐住脖子,属于家暴行为,宣传却使用了“36度恒温围脖”的词条。

  

  网友集体怒骂:“家暴也能玩梗吗?”

  

  把低俗当看点,把暴力娱乐化,观众还没点开看剧,就已经被无下限的营销手段给劝退了。

  03

  从目前来看,“尬演式营销”在电影营销上使用得更广泛。

  不知从何时起,电影首映礼请圈内人士(比如主创人员的明星好友)来看、看完之后点评成了必备流程,要是在观影途中看哭,那TA便妥妥成为“优质宣传素材”。

  比如某艺人,在多部电影首映时哭得梨花带雨,被网友质疑“职业哭托”。

  

  不过,靠哭更能让网友产生共情的,还得是素人,更有说服力嘛。于是,许多电影营销便请来素人当“哭托”。

  

  哭的场景都在电影院,但哭的姿势花样百出。除了上图撩起衣服露腹肌哭,还有闭眼哭↓

  

  抽搐哭↓

  

  哭得引来了保洁阿姨送纸擦泪↓

  

  哭得收到了同场女孩送花安慰↓

  

  对了,文章开头提及的狗狗们,也算得上是“哭托”了,虽然是被迫营业。

  光会哭还不够,还得有剧情配合,好让网友进一步感受到,这电影是“真的会看哭啊”。

  有博主公布过某电影找“哭托”的相关信息,不得不说,“剧本”翔实、角色形象立体、演技要求明确。

  

  但如此一来,网友们也要对电影打问号了:那么多人看哭了,是真哭还是假哭?电影是否真的好看?是否真的能打动人心?

  毕竟,被刷屏的“好哭”“看哭”骗进去又发现“货不对版”之后,还有几个人会再次入坑?

  营销,本是让作品扩大知名度,为作品锦上添花的存在。但若只顾热度、只取流量,不顾真实和底线地营销,只会起反作用,让人看不懂的同时也有损作品本身的评价。

  营销要服务作品,符合作品自身特质、突出作品相关内核,而非用满是噱头的套路来吸引观众注意。

  当然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作品够好够硬,也许做起营销也能更容易些,是不是?

  END

  往期回顾

  监制 | 唐晓艳 李志翔编审 | 刘 园 张凌云 丁 玫

  编辑 | 余寻梦 申 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