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嘉庆朝为何大环境急转直下?因为没有了和珅
原标题:嘉庆朝为何大环境急转直下?因为没有了和珅
整个清朝最辉煌的时代,就是康乾盛世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君主,是公认的勤政、贤明。公元1799年,太上皇乾隆驾崩。此时权力才真正转移到嘉庆的手中。乾隆去世后没多久,嘉庆马就不停蹄地做了一件大事:处置和珅。
和珅时任军机大臣、九门提督,重权在握。嘉庆先是将和珅软禁,然后命人搜集了和珅贪污的证据。证据确凿,接下来就是顺理成章地定罪、抄家。嘉庆定了和珅二十项条条足以问斩的大罪,并且从他的家中查抄了8亿两白银。
坊间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很多人认为,嘉庆之所以这么急不可耐地严办和珅,就是因为他看上了和珅富可敌国的家财,急需这笔钱来充实国库。这倒是可以理解,嘉庆处理内政外患都需要用钱,和珅是摆在眼前的“肥肉”。
但奇怪的是,为何嘉庆在处置了和珅之后,清廷的局面反而每况愈下,还不及乾隆朝的光景了?其实嘉庆自己也怀疑过,自己处置和珅这件事,是不是有点太着急了:“然则治之得无太急?”晚年时期的嘉庆,甚至还为此事感到后悔过。
从草根到重臣的发迹之路
和珅出身于满族正红旗,虽然出身还不错,但却是个苦命的人。他幼年时期家境还算优渥,但随着双亲的去世,和珅的处境也变得风雨飘摇。不仅处处要看别人的脸色,还不得不变卖家产求生。他曾想过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但多次名落孙山让他感到心灰意冷。
这个时候有人告诉他,可以进宫给皇上当侍卫。这是当时为了照顾满人,清廷特意留给满人的进阶之路。和珅抓住这个机会,一跃成为乾隆身边的红人。不同于其他贪恋吃喝玩乐的满人子弟,和珅聪敏好学,通晓多种语言。乾隆经常让他伴驾,对他接连破格提拔。
和珅非常善于揣摩乾隆的心思,总是能把事办到乾隆心坎上。很多时候乾隆还没有开口,和珅就已经猜到他想干什么了。而且事情办得滴水不漏,漂漂亮亮,将哄主子高兴放在首位。这样的臣子,乾隆能不喜欢吗?就是放到现在,和珅这种聪明又能干的人,也是领导们最喜欢的。
背靠着乾隆这棵大树,和珅重权在握。随着官职的升迁,欲望也在不断膨胀。因为中饱私囊、贪污受贿,和珅引起了朝中很多大臣的不满。其中阿桂就是他的死敌之一。但和珅并没有在乾隆面前说阿桂的坏话,而是经常夸赞他是朝廷的肱股之臣。久而久之在乾隆的心中,和珅的形象愈发出挑了。
乾隆朝的和珅风光无限,不愁有人往他家送金山银山,他也收得心安理得。乾隆不是昏庸无道的君主,对于和珅贪赃枉法的事情,他不会不知道。可就在乾隆知道的前提下,和珅依然能够保持多年屹立不倒,这是个值得深度剖析的问题。
乾隆为什么纵容宠信和珅?
得到乾隆皇帝的喜爱,和珅自身的才干和能力,占据了一定的因素。但是仅凭着这些,对于善用权术的皇帝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乾隆对和珅的宠信,有着更为复杂的原因。利用和珅与文官集团进行对抗,才是乾隆真正的目的。
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这样一段让人觉得印象深刻的片段。看到乾隆对和珅的纵容和默许,向来两袖清风、性格有些“轴”的纪晓岚,感到慷慨激愤的同时,还有着深深的疑惑。他忍不住质问乾隆,您为何要这样做呢?
许是被纪晓岚的这份固执打动了,乾隆难得放下身为君主的架子,跟他说了几句心里话:“和珅身怀异心了吗,勾结党羽了吗?不过是贪点钱,算不得什么大事。这就是帝王之术。”纪晓岚听罢,也只能硬生生将疑惑吞了下去,保持沉默。
虽然是影视作品,但也不难看出编剧对这段历史入木三分的理解和刻画。乾隆的这几句话没说太透,但是他要传达的内容已经非常明显:和珅是他的“自己人”。自己人犯点错误可以原谅。你纪晓岚天天盯着朕,但和珅知道怎么让朕高兴。
纪晓岚的沉默,也是因为他明白了乾隆这几句话的含义。虽然这几句话说得不重,但是已经摆明了,把和珅和自己放在了完全对立的位置。在一些情况下,和珅是和乾隆站在一切的,而纪晓岚是和文官集团站在一起的。
乾隆对文官集团的制衡
草根出身的皇帝,有着丰富的“基层经验”,往往能很好地掌控皇权。说白了,就是皇帝太明白了,太聪明了,臣子完全糊弄不了他。但也许顺治皇帝、康熙皇帝还有一些“基层经验”,到了乾隆皇帝这里,他丝毫没有这样的历练机会。
这样就很容易出现一种被动的局面:臣子说什么就是什么,反正皇帝连紫禁城都没怎么出过,哪里知道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为此皇帝必须培养出来一批自己的势力,将文官集团盯在自己身上的眼睛转移出去。臣子吵得越厉害,皇帝就越高兴,这就是乾隆所说的“帝王之术”。
果然,和珅这步棋的作用奏效了。眼见着和珅中饱私囊、贪得无厌,文官集团不断弹劾和珅,将矛头对准和珅。这下乾隆皇帝放心了,原来你们终于知道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什么了,是帮着朕排忧解难,而不是联手欺瞒朕、忤逆朕。文官集团与和珅的争斗,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乾隆。
那么为什么乾隆会选择和珅呢?这里不得不说,和珅这个人方方面面具备的条件,简直就是根据乾隆的需求打造的,可遇而不可求。首先和珅是满人,从血缘上就比汉臣更为亲近。且他没有满人那些养尊处优的坏毛病,有着七窍玲珑心还颇具才干学识,是乾隆处理政务时的得力助手。
此外和珅不是科举仕途上来的,天然就和文官集团不是一路人。他身上没有那些迂腐书生掉书袋的东西,不管是忠诚度还是灵活度,都让乾隆感到满意。乾隆知道和珅是大贪官,但却一直舍不得处置他,就是因为像和珅这样完全满足他需求的人,实在是太难找了。事实上,乾隆确实一直没有找到。这不得不说是和珅的幸运,让他舒舒服服活了这么多年。
嘉庆政治手腕上的稚嫩
乾隆去世后,嘉庆以雷霆之势处置了和珅。对皇帝来说,处置和珅当然是很简单的事情,可问题是之后怎么办?刚刚手握实权的嘉庆,脑子里可能只想到了处置和珅这步。拿和珅立威、没收和珅家产,接下来的事情,就走一步看一步吧!
从急三火四就处置了和珅这件事上来看,年轻的嘉庆和他的父亲祖父相比,政治手腕还相当稚嫩。对于他来说,处置和珅的前提是,培养出来替代和珅的人。但是这件事有着相当大的难度,一来没有那么合适的,二来文官集团也聪明了。
有了和珅这个先例,文官集团对于皇帝培养自己人这件事,已经非常提防了。嘉庆就算有意培养能替代和珅的人,可能也很难找到机会。和珅死后嘉庆面临的局面是,文官集团重新站在了皇帝的对立面。看似一团和气的朝臣,实则暗潮汹涌。
一力处置和珅的嘉庆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身为皇帝的另一层含义是,真真正正地成为“孤家寡人”。信任的臣子,表面恭敬顺从,背后忤逆放肆;曾经的恩师,看似敦厚受礼,实则两面三刀。皇帝的身边,连一个可以说真心话的人都没有。
在很多权谋剧中,大家都可以发现这样一句出现频率较高的台词:“皇帝,是不该有情的。”在皇帝的眼中,只能存在两种人,一种是需要的人,一种是不需要的人。对于乾隆皇帝来说,和珅就是那个适时出现的,他需要的人。
而过早杀掉和珅的嘉庆,就真真正正成为了“孤家寡人”。他每天坐在朝堂之下,下面全都是团结起来想办法对付他、糊弄他的臣子。所有的文官都长了一个嘴巴,皇帝很难从中得到有效信息。这样的朝廷,离走下坡路也就不远了。
封建王朝的更迭,是有其各管规律的。每个朝代,都要经历盛极必衰这个过程,清朝也不例外。在经过康乾盛世之后,嘉庆接手的是一个看似稳固繁荣,但实际上已经危机四伏的江山。过早杀掉和珅,或许真的是个错误的决定。
臣子们沆瀣一气,朝堂一片祥和。出于人本性中的惰性,久而久之嘉庆皇帝也愿意躲在舒适区中,不去接受和挑战艰难的事务。只是这样的局面,不知能维持多久。康乾盛世之后,清廷的局面在不知不觉之中,出现了衰落的信号。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