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兵团:不拿军饷,无人换防,永不下岗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欢乐沸腾之中,然而却有一支神秘队伍,默默地告别了家乡和家人,踏上了前往我国西北部的乌鲁木齐,那时还叫做迪化的路途之中。这支部队约有10万余人,基本上都来自于曾经的八路军一零二师团和三五九旅,而在他们前往西北时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作一野第一兵团,而带领他们前往西北的就是曾经在南泥湾领导过三五九旅的旅长王震。后来这支兵团又称之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949年,由于刚刚成立新中国,经过多年战火的侵袭的中国百废待兴,但是对于国家的中部地区建设尚且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是祖国的边疆地区,由于地势复杂,人烟稀少,所以对于边疆地区的建设总是要落后了很多。

  而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军事要地,多少年来,新疆地区动乱不断,几乎每朝每代都要派兵驻守新疆,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新疆地区海拔较高,物产资源匮乏,而生活在新疆的多是游牧民族,所以为了生存,只能不断的挑起事端。在西汉初年,匈奴不断地在边疆地区发起战争,汉武帝就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前往平定匈奴作乱,而后,汉文帝刘恒又为了防止匈奴再次作乱,采取了太常掌故晁错的屯田戍边的制度,就派大量的军民前往边疆地区生活,士兵们在边疆地区,一方面可以守卫边疆,另一方面也可以开垦新疆地区的土地。

  

  后来朝代的更替,这项制度虽有所改变但是一直没有被完全废除。

  我国在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疆的这些地区做了研究,认为这些地区都是国家建设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急需要建设,于是党中央在经过商讨之后就找到了王震将军,希望王震将军可以带兵去驻守和帮助新疆地区的发展。王震将军是当时我党优秀的共产党员,1908年,王震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的一户佃农家庭,所谓佃农就是自己没有土地要租种地主家土地的农民,王震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从小家境贫寒,年少时因为贫穷受到了很多的不公和欺负,于是渐渐的少时的王震就萌生了反抗压迫,要为国家效力的愿望,1922年,年仅14岁的王震就离开了家乡,前往长沙从军,但是不幸的是,王震没有找到部队,再加上当时的他风餐露宿,没有钱可以吃饭,所以他就在当地的铁路上找了一份工作,成为了一名铁路工人,在当工人的那段期间,王震学习到了大量的铁路知识,也在工友的带领下渐渐的接触到了当时的先进思想,一开始,王震大受震撼,因为之前的他在家乡从来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思想,并在工友的影响下慢慢接触到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的社会到处都在起义,闹革命,接收到新思想的王震也积极投入到了工人运动之中,并在工人运动之中成长,最后成为了了工人纠察队队长等职务,在带领工人运动期间,王震也从来没有忘记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终于,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中,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成为共产党员的王震积极参加了党内活动,并在加入共产党的同一年参加了大革命,可惜最后失败了,失败后的王震并未就此沮丧,而是继续投身于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之中,并在这期间,依旧坚持工人运动,并为我党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也做出了贡献。

  在抗日战争爆发时,王震已经是一位资深的党员了,他当时时任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军政委员、第一二〇师三九旅副旅长等职,带领着部队获得多场战役的成功,在他的带领下,他的部队被称为“百战百胜的铁军”。

  1941年,他率领部队进驻南泥湾,一方面参加斗争,一方面又在响应党在当时倡导的“一把锄头一把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号召下,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而本身南泥湾地区的土地就较为肥沃,发展农业生产更是得心应手,于是在王震的带领下,经过两年的努力,三五九旅就开垦了荒地约30余亩,把之前一面荒芜的南泥湾建设成了“陕北的江南”,在当时,王震的成功示范,也被中共中央西北局誉为“发展的先锋”。王震将军在大运动之中也一直是坚守在开荒的第一线,每天的开荒任务甚至比士兵还要重。毛泽东也曾为他题词“有创造精神”。

  

  在解放战争期间,王震先是被任命为中原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带领部队取得中原地区的胜利,随后在1947年春天,他又率军来到陕北,并被任命为西北野战兵团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那里他又带领士兵取得了沙家店战役、陇东三边战役等多场战役等成功,使得西北战场的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随后,他就一直在西北地区作战,为解放西北地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在听到组织上想要自己去西北地区开展建设工作,王震想都没想就直接答应了下来,因为一方面新疆地区是由自己一手打下来的,在那里又有着深厚群众基础,那一方面,由于自己在那里作战多年,对于西北地区的各个方面都比较熟悉。

  于王震来说,西北地区就像是他的第二个故乡一样。组织上希望王震将军在那边不仅可以守卫边疆,因为新疆地区处于多国交界处,新中国刚成立,边疆安全也是重中之重。

  也可以帮助祖国边疆地区的生产建设。由于之前王震将军曾带领三五九旅开垦过南泥湾的经验,所以毛主席还戏称道:“你这次去新疆要把新疆地区也要开垦的像南泥湾一样才行。”听到后,王震将军也表示道:“一定不会辜负组织上的信任。”于是,王震当即就被任命为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新疆分局第一书记,新疆军区第一副司令等职,命令王震立即带领部队前往新疆地区。但是,当时王震的部队还遗留在兰州,王震在收到命令后,就立即赶回了兰州,整顿部队,向着西北地区出发。

  

  在去新疆的路上,由于海拔的原因和当时国内交通并不发达,所以很多时候,战士们都需要靠他们的双腿行走在戈壁的沙漠之中,并且由于新疆地区的海拔较高,战士们很多都有着高原反应,在行军路途中可谓是经历了很多的艰难险阻,但是最终在战士们夜以继日和不断克服终于来到了目的地,乌鲁木齐。刚到那里时,这些战士们还有着部队的编制和军衔,属于解放军的一部分。在那里这些战士们不仅承担着守卫祖国边疆的责任还要帮助当地的人民改善生活水平,和那里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率军进入乌鲁木齐时,王震就和手下的士兵们说;“我们来到这里,就是要发扬‘南泥湾精神’。”在部队刚到乌鲁木齐时,王震也没有给战士们休整的机会,直接让战士们投入地区建设的工作之中,并命令手下的士兵们:“我军的全体战士,必须一律参加劳动生产工作。”并且王震将军也身先士卒,带头参加地区的开垦工作,每天在营地里工作完就去田里参加劳作。

  但是由于地区处在戈壁滩之中,水资源匮乏,而开垦田地必不可少的就是水源,这下难住了王震将军

  于是,王震将军在闲暇时会四处走访,寻找水源,但是一连很多天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水源,就在这时,王震将军听说之前乌鲁木齐有一处水渠名叫和平渠,这个水渠,之前当地民众曾集资想要修建,但是由于后期资金不足等一系列原因,这个水渠修了一半就停工了,王震在听说这个消息后,立马驱车来到了这个水渠,看到水渠等基本情况后,王震将军大喜,一直萦绕在他心里的水源问题终于可以解决了,但是由于水渠还尚未完工,而且如果需要用做开垦使用,还要进行修改,但是,当时王震没有这么多的资金用做水渠的修建,于是,在可以节约的方面都进行节省,例如人工费,为了节约人工费,王震将军就亲自带领战士们采买修建水渠需要的材料,并带领士兵们进行水渠的修建。

  

  在修建水渠的过程中,由于技术的有限和地形的原因使得石料没有办法直接开车拉到水渠旁,没有办法之下,只能依靠战士们用自己的背一趟趟的背,有时身上的衣服都会被石头磨破,背上也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很快,在士兵们不懈地努力之下,水渠终于修建完成,至此,戈壁上的居民们不仅日常生活用水方面解决了,在开垦田地的用水问题也解决了。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震将军带领的士兵们到处开荒播种,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后来据统计,整个王震带领的部队仅在他们刚去乌鲁木齐当年,就开荒播种了约5,58万公顷的粮食。

  并且部队在种植粮食等同时,也带领当地居民养殖牛羊。

  在刚去乌鲁木齐等第二年,部队就实现了自给自足,从蔬菜到米饭,到肉食,都是士兵们不懈努力的成果。解决了吃的问题,王震将军与开始头疼穿的问题,在戈壁滩上,长年刮着大风,并且风像刀子一样割在脸上生疼,天气环境十分恶劣,战士们来的时候的衣服就一直穿着,都是破了就补,补了之后在继续穿,甚至于有一位士兵的衣服上缝有两百九十多块的补丁。

  

  再加上戈壁上昼夜温差巨大,使得士兵们白天的辛苦劳作时,太阳会把士兵们的身上晒伤,身上流的都是辛勤的汗水,到了夜里衣服就会被晚上的温度所冻住,使得士兵们的衣服更加不经穿。王震将军在知道这件事后,心里就开始盘算着想要在这个地方建立一个棉纺厂,因为这个地方的地质十分适合种植棉花,如果建立棉纺厂,我们首先原料就十分充足,并且建立棉纺厂一方面可以使士兵们有新衣可穿,另一方面可以使这个地区的女性有就业机会,带动这个地区的经济。

  说干就干,王震将军用之前省下来的经费,开始筹划建厂的具体事宜,但是,开始的起步是十分困难的,王震将军几乎所有时间都在为建厂的事情奔波,终于,在王震将军的坚持和努力下,乌鲁木齐终于有了第一座工厂,这下从根本上就解决了士兵们的穿衣问题。

  随着棉纺厂的成功建立,王震将军又开始想在这个地区建立一套民生工业体系,于是在王震的领导下帮助了当地军民先后建立了煤矿厂、水电站、水泥厂等各色各样的厂,并以“八一”命名,例如“八一水泥厂”、“八一钢铁厂”等等,甚至时至今日,很多厂依旧存在,他们的名字如今看来,就是那一时期最好的回忆。这些厂房的建立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到1953年时,新疆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6倍。这时,组织上又下达命令,希望他可以在那里修建铁路,成立铁道建设突击队,由于之前王震是当过铁路工人的,所以对于铁路的修建也是有着一定的了解,所以,他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姿态和战士们不畏艰辛的战斗状态,修建了一条连接广西的黎湛铁路,1954年,乌鲁木齐的地方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战士们包括王震本身都对这个地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但是这时却接到中央的命令,决定让驻扎在边疆的兵团集体完成转业任务,命令下达后,由于战士们热爱这片自己亲手建设起来的土地,所以都决定在当地完成转业任务。

  据了解,当时有大约10万人在当地完成转业,转业后的战士们没有了编号和军衔,但是这些战士们自发地组成了一支新疆建设兵团,并决定在这个地方生活下去。并且,国家为了新疆地区的发展,在全国发起号召,希望有更多的专业人士投身于新疆这片土地,为祖国的边疆建设发光发热。在祖国的号召下,有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专业知识分子奔赴到了新疆,并参与到了新疆的生产建设之中。至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但是之前来到边疆的大多都是小伙子,在当地转业之后,兵团士兵中的生活问题也需要解决,据统计,当时转业后的兵团中有96%的士兵们没有结婚,可以说,基本上整个兵团都是光棍。王震将军心里也清楚,安家立业,只有家安了,军心才能安定下来。而当时我军部队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习惯还立下了规定,不能和少数民族的姑娘结婚。

  

  这下使得军中士兵想要成家更是难上加难。

  于是,王震在了解的这个情况后就向组织上汇报,组织上也明白这是一个重点问题,于是,组织上就让王震将军可以去内地招一些女兵,但是前提是一定要愿意投入边疆。于是在王震的努力下和国家政策的双重保障下,就有了大约八千名女兵主动请缨,想要去边疆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王震将军为新疆的发展,为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巩固西北边疆地区的稳定呕心沥血,倾注了他全部的精力。“兵团精神”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他们源源不断的新旧交替使得“兵团精神”一代代相传。新疆生产兵团中的马军武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马军武小的时候,他就跟随父母来到了新疆,成为了新疆第一代的“兵团人”,小时候马军武就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怕困难,一心一意只为人民的精神所感染,他的父母也是这样的人,他的父亲曾经为了帮助有需要的人,常常下班后要很晚才能回家,一开始,马军武不理解父亲的行为,而父亲又总沉默寡言,但是,随着马军武年龄的增长和自己所感受到的,他不仅可以理解父亲自己也深深的爱上了这个地方。

  

  于是马军武的心中也埋下了要像父母一样,要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战士一样,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做贡献。在1984年时,阿拉克别克河发生了洪水,一时间,人们的财产和安全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在接到组织的命令后,马军武的父母要赶往阿拉克进行救援活动,这时,马军武知道后也央求着父母带自己一起去,这时的马军武已经是一名小伙子了,父母在他的不停的请求之下只得答应,在阿拉克的救援活动中,马军武亲眼目睹了洪水带给人们的灾害,和救援过程中战士们的辛苦,马军武深受震撼,也积极加入到紧张的救援活动之中,最终在将士们的不断努力下,洪水救援行动圆满成功。回去的路上,马军武想着这些日子里的所见所闻,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好像在一夜之间长大了,他也想要加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用自己的行动践行这种不怕吃苦的精神。

  在回去后不久,马军武的父母就要退休了,马军武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之中,从那以后,马军武就一直在新疆,见证着新疆地区的发展。从加入兵团距今约有三十年之久。

  后来有人采访他问道:“新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你在这里呆了这么久有过后悔吗?”马军武想都没想就回答道:“自己从不后悔,在新疆的三十余年里,我觉得自己过得十分的充实且自豪,这是我青年时就立下的志愿,我仅仅只是在完成我想要做的而已。”而多年以来,有很多像马军武一样的人不断的加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之中,为兵团源源不断的输入新鲜的血液,据统计,如今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有320万余人之多。而仅在29019年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新疆实现了2747.07亿元的总产值,其中不管是农业还是新兴的第三产业,都在稳定的逐年提升,而且这个数字也在逐年增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新疆的生产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祖国边疆的这片土地中,奉献出他们的青春。

  

  1991年,时任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王恩茂来到新疆这个地方,刚下车,他就感慨于新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由于多年前王恩茂就来过新疆,他了解新疆之前落后的生产现状,所以在他看到了新疆如今的成就,才会有如此的感概。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兵团精神”也吸引并激励着很多的人加入并参与到新疆地区的生产建设之中,“兵团精神”代代相传。并且在之后的日子里,党中央为了表彰兵团取得的突出成就,所以在第五次党代表大会中,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产生的“兵团精神”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如今,离王震将军带领部队来到新疆地区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之久,但是“兵团精神”依旧激励着我们新一代的青年人,这一精神也使得我们受用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