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第一才女:不争,是处世的最大智慧

  作者:晓爽? 来源:十点读书

  在清代文坛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

  容若即纳兰容若,太清春即顾太清。

  顾太清的头衔众多,每一个都金光闪闪:满族第一才女,清代第一女词人,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说家……

  在词文造诣上,才气直逼纳兰容若,大有争锋之势。

  然而,顾太清稳坐文坛第一交椅,靠的并不是争名夺利。

  在她坎坷的一生中,经历过人生的起落、情感的曲折和生活的辛酸,但最终都能守得云开见月明,究其原因,便在于“不争”二字。

  

  1

  不与命争,难题自解

  顾太清本名西林春,出身于满族大姓西林觉罗氏家族。

  以顾太清之名流传后世,恰是因为她不敢为外人知晓的出身。

  西林春的曾叔祖父鄂尔泰是雍正时期第一军机大臣,祖父鄂昌也身居高位,官至巡抚。

  贵族世家,烈火烹油,却因为一场文字狱“胡中藻案”受到牵连,祖父鄂昌被赐自尽,已故的鄂尔泰因是胡中藻的老师,牌位也被撤出了贤良祠。

  西林觉罗氏迅速衰落,西林春随着父亲流落江南,十一岁时,父母双亡,又寄养于嫁到江南的姑姑家。

  姑父是一名姓顾的文人,于是西林春便改名顾春,这才有了公开的姓名。

  在家人的重视以及姑父的教导下,天资聪颖的顾春很快在江南文化圈崭露头角。

  《名媛辞话》里评价她:才华横溢,援笔立成。

  顾春也因为诗词的造诣,被远在京城的堂姑,也就是乾隆第五子永琪的福晋,邀请来做王府格格们的老师。

  期间,永琪的孙子奕绘因酷爱诗词,常与顾春切磋交流,继而被顾春的才华深深吸引。

  两情若是久长时,则只盼朝朝暮暮。

  因为奕绘已经有了福晋,于是想纳顾春为侧福晋。

  奈何清朝有规定,贝勒若纳妾,只能从本府包衣中选择。

  而顾春身为满洲贵族,又是罪臣之女,如果纳妾,夫家就会有削爵获罪的风险。

  王府断不会为了两个人的感情弃家族荣耀于不顾,顾春只好洒泪回江南。

  直到10年之后,奕绘得了机会,把顾春以王府顾姓侍卫家女儿的名义,呈报了宗人府。

  跨越十年,相隔千里,从十六岁等到二十六岁,两个相爱之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因为奕绘的道号叫做“太素”,顾春就取道号太清,这才有了顾太清的名字流传于后世。

  奕绘有诗集《流水篇》,太清则取名《落花集》。

  奕绘的词稿名《南谷樵唱》,太清则以《东海渔歌》来呼应。

  《道德经》有言: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太清与奕绘,是命运赐予的缘分,也是命运设置的考验。

  当人无能为力时,就把它交给命运。

  不与命争,静待时机,难题自然迎刃而解。

  

  2

  不与人争,愤恨自泯

  情深爱重、酷爱诗词的两人,婚后更是广交天下诗友,荣亲王府每天高朋满座,文人墨客往来频繁。

  可惜,婚后九年,奕绘患了疾病,不到一个月就撒手人寰。

  太清悲痛不已,无心于诗词,亲王府闭门谢客。

  但是顾太清词坛盛名仍在,若能得到她的墨宝也是三生有幸,甚至能抬高身价。

  当时,杭州有个名士陈文述,提倡闺秀文学,培养了一批能吟诗作对的女弟子。

  清朝末年,妇女解放的苗头已经有些许萌芽,陈文述也抓住了这股风,顺势大兴女性文学以博人眼球。

  这年,陈文述想为埋骨在西湖边的前代才女小青、菊香、云友等人重修墓园,还让自己的女弟子们写诗赞咏这些女子,声势浩大。

  陈文述还把这些诗篇整理成册,取名《兰因集》,大有出版发行之势。

  不过,里面都是他的女弟子写的诗,缺个噱头。

  于是,他就让儿媳周云林委托汪允庄向太清求诗一首,这汪允庄可是太清在江南居住时的闺蜜,总有几分情面。

  然而,太清对这类故作风雅,沽名钓誉之事不感兴趣,便婉言拒绝了闺蜜的请求。

  诧异的是,《兰因集》出版后,陈文述托人千里迢迢的送了两本给顾太清,里面有一首诗赫然写着顾太清的名字。

  冒充也就罢了,还做得如此理直气壮,简直荒唐。

  太清气极反笑,写了一首讽刺诗回赠了陈文述:

  含沙小技大冷成,野骛安知澡雪鸿;

  绮语永沉黑闇狱,庸夫空望上清宫。

  碧城行列休添我,人海从来鄙此公;

  任尔乱言成一笑,浮云不碍日头红。

  全诗把陈文述故作风雅、沽名钓誉的丑态描摹的淋漓尽致。

  清朝名臣张之洞有言:平生有三不争,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人争名,三不与无谓人争气。

  陈文述明显占全了以上三种,太清避之都唯恐不及。

  就像诗中所言,野鹜怎能与鸿鹄鸟同道?

  不在同一层次的人,更没必要相争,看淡看透的同时,就当看了一场笑话。

  逆风而上,只会让自己气愤,让对方忿恨,不妨一笑了之。

  

  3

  不与事争,流言自清

  当太清逐渐从丈夫离世的伤感中走出来,太平湖畔的王府又恢复了往昔的热闹,京城文人雅士时有往来。

  当时与太清往来密切的诗人中,就有名扬天下的大文豪龚自珍。

  这位大诗人出身书香世家,著作等身,才华横溢,却仕途失意,空有报国之志,官位却只是宗人府一个闲职,只能寄情于诗词。

  龚自珍写的诗总会成为典范,被京城文人传抄。

  谁成想一首“己亥杂诗”,却被捕风捉影,诗中说:

  空山徒倚倦游身,梦见城西阆苑春;

  一骑传笺朱邸晚,临风递与缟衣人。

  诗后还有一句小注:“忆宣武门内太平湖之丁香花。”

  太清居住的王府就在太平湖不远处,湖畔有一片茂密的丁香林。

  大家都猜测“缟衣人”是太清,因为她住在“朱邸”王府,常穿白衣,与龚自珍又是好友。

  其实文人之间把好友写进诗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然而,这首诗却被有心人利用。

  就是曾经求取太清提诗的陈文述。

  说起来这件事本就是陈文述的做法有失水准,却在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这一年,陈文述恰巧来京城,看到了这首诗,再加上龚自珍又写了一首诗:

  明月外,净红尘,蓬莱幽谧四无邻;

  九霄一脉银河水,流过红墙不见人。

  惊觉后,月华浓,天风已度五更钟;

  此生欲问光明殿,知隔朱扁几万重?

  陈文述看到后激动不已,他把两首诗联系起来,言之凿凿地说这是顾太清与龚自珍幽会的证据!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香艳传闻“丁香花案”。

  纵使太清与龚自珍能妙笔生花,也不能改写这愈演愈烈的花边新闻。

  最后,龚自珍郁郁离开了京城。

  太清深知百口莫辩,也就三缄其口。

  信你的人,无需你去争辩;不信你的人,纵使你磨破了嘴皮,也不会信。

  天下事,无非三种: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

  只管做好自己的事,不争不辩,空穴来风终会消散。

  

  4

  不与己争,世界自静

  墙外流言四起,红墙之内也不消停。

  因为与龚自珍的谣言,太清被婆婆和前福晋的儿子火速驱逐出府。

  想来丁香花案不但给了陈文述报复的机会,还给了争夺家产之人机会。

  40岁的顾太清带着自己的一双儿女,无处可去,只能在西城养马营租住。

  但居住的房子总是动荡搬迁,要是能有自己的房子就不必带着儿女四处游荡。

  离开王府时,太清称得上净身出户,生活十分困难,吃饱穿暖都成问题。

  身边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亡夫曾经送的金凤钗了。

  于是,太清卖了金钗换钱,购置一处简陋房屋给自己和儿女容身。

  这一年中,太清经历了太多,七月初先夫离世,十月末被婆婆赶出王府,身边的两儿两女,最大的也才13岁,孤儿寡母无枝可依,让人不胜唏嘘。

  “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的这首词跨越千年,成了太清当时的写照。

  太清也曾想一死了之,但看到一双儿女,暗暗发誓为亡夫教导好孩子。

  清贫的生活更能让人清心明志,看淡世态炎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心无物,天地宽。

  当心定气闲后,繁华和落寞也就没了区别。

  不过,命运总是出人意料。

  19年后,王府继承人去世,因为没有子嗣,就把太清的孙子过继,回王府承袭爵位,继承家业。

  跨越20年,太清再次以女主人的身份回归了王府。

  因为大半生的操劳,晚年的太清体弱多病,双目几近失明,但仍笔墨不辍,续写了《红楼梦影》,这是《红楼梦》非常受欢迎的续本,太清也因此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说家。

  书中,太清借宝玉之口,讲述功名利禄,富贵荣华皆是过眼云烟,不必争,顺其自然就是最好的生活。

  这无疑是太清经历一生辛酸悟出的真谛。

  《菜根谭》有云,“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争不是懦弱,而是善待自己,成全自己。

  不与己争,就是最好的成全。

  

  5

  人生在世,我们总在不经意间就把太多时间花在了与人相争上。

  其实,“不争”才是处世的最大智慧。

  老子曰:“夫唯不争,故无尤”。

  顾太清的一生,既有幸福安好,也有坎坷波折,她始终保持着从容和顺的处事态度,看淡人生的种种喜乐哀愁。

  不管外界世事如何变迁,都能守住自己的心,不与不必要的人和事争吵,顺其自然只做自己。

  正是这样的不争,不理,不解释,专注而自持,使她活出了自己的节奏。

  愿我们胸怀不争的处世哲学,在纷繁复杂的人生海洋里活出智慧的自己。

  -作者简介-

  作者:晓爽,一个忙里偷闲的惬意人儿。本文首发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25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红楼梦赏析经授权转载。

  红楼梦赏析

  一入红楼,终生难醒

  与君相逢,平生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