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不一样的奉贤·小美好丨“郁见你”民宿 主理人 郁春燕;莜麒设计&贤物文创工作
本期《长三角人物周刊》
有幸邀请到的嘉宾是
“郁见你”民宿 主理人
生活方式KOL
郁春燕
莜麒设计&贤物文创工作室创意总监
夏红燕
奉贤,南上海的明珠。
这片总面积733平方公里的土地南临杭州湾,北枕黄浦江,东与浦东新区接壤,西与金山、松江毗邻,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与众不同的人文气质。相传春秋时孔子的弟子言偃曾在此传道讲学。为表敬奉贤人之意,此地得名“奉贤”。
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春风吹拂下,越来越多的当代贤人正在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为乡村,为奉贤重新赋能。我们这一期节目的主人公,“郁见你”民宿主理人郁春燕便是其中的一位。
行走在不一样的新奉贤,你会看到她亲手打造的民宿“郁见你”每天都吸引着来自天南海北的客人,改变了当地的文化面貌,也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
作为土生土长的奉贤人,郁小姐说:“我要为家乡点一盏心灯。”
01
似曾相识“燕”归来
奉贤区柘林镇,大上海的最南端,吹到第一缕海风的地方。郁春燕就出生在那里的亭村,大自然和田野就是她的家,也是她的美好童年。
15岁时她去往城市里上学,然后工作,结婚生子。十几年的城市生活没有磨灭乡村的记忆,城市的车水马龙越是热闹,乡间一草一木就在脑海里变得越发加清晰。
印象中的奉贤乡村总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有春播秋收,有农忙双抢,远是一副祥和恬淡的样子。
“小时候爸爸就告诉我,柘树是一种矮小的带刺灌木。????因为这个地方靠近海边,又有海患,我们的祖先为了抵御外敌??种下了这种植物,这里就以植物命名。”郁春燕说那是她第一次为家乡人感到骄傲,觉得他们都很勇敢。
30岁时,她做了一个同样勇敢的决定:从上海市区搬回奉贤,成为一名“返乡青年”。
只是想要离父母近一些,离土地近一些,离乡音近一些,2010年她放弃了让女儿进入市区重点学校的机会,毅然决然地举家回到柘林。
乡村已经在时代的洪流里改变了许多,家里的老房子也早已拆除。但乡音不会变,流水不会变,土地的味道也没有变。
“我觉得奉贤的空气都比外面清新,它给我安全感。”她说。
从此她守着父母,和同学、朋友、父老乡亲每天说着熟悉的本地话,过上自己怀念了十几年,也向往了十几年的日子。
在奉贤,她用一座旧屋打造了工作室“荷庭21”,然后是“罗兰别墅”,最近这两年又有了全新的民宿“郁见你”。她不断地尝试将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重新连接,让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02
民宿里的田园梦想
葱葱郁郁的稻田边,潺潺流淌的小河旁,“郁见你”民宿藏在绿树掩映的一方小院里。房屋完全由原来的农民房改造而成,呈现的就是小时候乡村的生活味道。
郁春燕说:“当年看上这个地方,就是因为它和我小时候居住的村庄几乎完全一样。一样的稻田、河流、地势和布局。我去的时候房子破而未败,似乎就在等候着新的主人。”
更神奇的是,就在她接手这里的第二年,外面的河坡上长出了一棵柘树,好像是家乡在以她的方式迎接回家的孩子。
正因为是本地人,打造“郁见你”的初期郁春燕就打定了主意:“这是我的家乡,??我的民宿??不需要豪华,不需要另类,甚至不需要非常多的时尚元素。它就是一个新的家,跟外面的农田,河流,??跟周边的房子?都在一起,????草也长,树也长,一切都是息息相关的……”
“郁见你”于是显得和一般的民宿都不一样。它不是农家乐,不是咖啡馆、旅店,也不是轻奢酒店,她更像是一个所有人都向往的梦想家园,一种扎根于乡间的,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存在。
民宿的装修偏北欧简约风格:低饱和度的配色、实木手工家具、杂而不乱的绿植……荡荡秋千或是在吊床上小憩一会都很惬意。
这里有稻香四溢的晚风,安宁静谧的田园,清新舒爽的空气。很多人来此仅仅为了吃一顿饭,喝一杯咖啡,或是坐一会儿发发呆……
一棵合欢树和一棵枣树不经意地长在河岸两边,彼此呼应,它们??都是鸟衔来的种子,却好像特为守护这小院而来,就像郁春燕说的:“我非常喜欢这种天做一半我做一半的感觉。”
同时聚拢来的还有一群有趣的客人。
每年枣子成熟的时候都会有同一家子的鸟儿飞来吃枣??。??前年的时候,大家一起给鸟取了名字,还给新孵出来的小鸟“阿福”办了场满月酒。来了好多朋友,大家还给郁春燕随了“份子钱”。
再后来,小狗来了,小猫也来了,不光人喜欢这里,动物也喜欢。
因着这份人气,“郁见你”的周边陆续又开出4家民宿,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乡间聚落,这是过去的乡村从未有过的风景。
人们在这里搞聚会,办party,吃饭或者小住,就像主人当初所期望的那样,“不是逃避,不是隐居,也不是寻找世外桃源,只是回到生活本来的样子。”
03
为众人点一盏心灯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乡村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个诗酒田园的梦想,憧憬一份炊烟牧歌的悠然。
只是能将它变成现实的人并不多。所以打造“郁见你”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人的事业。
郁春燕不是建筑专业出身,翻修房子的过程对她来说完全是从零开始,十分艰难,难得她“一个人坐在田埂上哭过好多回”。
可是客人和朋友们都在??鼓励她,每天都关注着工程的进展,还经常带着礼物来看她,给建设中的房子拍下照片。他们把自己的梦想寄托于此,也让房子的主人不敢轻言放弃。这一方小小的院落,需要承载起那么多人对田园的向往,对旧时光的怀恋,对新鲜空气的渴望。
2020年,“郁见你”终于开业。它从布局到陈设都不像个消费场所,更像是个招待朋友的地方。
熟客们会把自己淘到的香水、巧克力、丝巾送给老板娘。后者也会给大家分享自己最近发现的品质好物。“郁见你”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陈列馆——一盏台灯,一个暖炉,一只水杯,甚至床上用品都是主人千挑万选的,客人喜欢都可以买回去。
大家在这里聊天、吃饭,喝咖啡,分享好物,坐看云起……时间仿佛一点点慢下来,日子变得缓慢悠长,充满了质感。
人少的时候,郁春燕会坐在民宿旁的田埂上,看太阳升起,落下。这里离她的出生地不到2公里,她感受时间从身上流过的痕迹,也感受几十年来发生的变化。
这变化太大太快,快得叫人害怕。只有踩在这片土地上,记忆才会被唤醒,祥和恬淡的昔日生活才能重新回来。
思绪渐渐飘远。在南上海这片欣欣向荣的土地上,整个奉贤区也正在发生着沧桑巨变。它正以更高的标准进行着规划、建设和开发,按照“新片区西部门户、南上海城市中心、长三角活力新城”的发展定位加速前行。
在又“美”又“强”的整体目标之下,一个集生态、文化、产业、居住、旅游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不一样的奉贤正呼之欲出。
春燕知道,吸引人们一次次来此的不仅仅是民宿,更是越来越好也越来越美的大奉贤。
冬天的夜晚,你会看到一缕青烟从“郁见你”的烟囱里袅袅而上。夜幕四合之中,那里有人,有温度,有热腾腾的饭菜,有亲人等候暮归的望眼……
无论时代的脚步多么迅疾,乡村始终是累了的都市人梦回童年的地方。
郁春燕将父母给的名和姓重新种植在这里,带领众人回来,投入乡土的怀抱,感受自然的气息。
一间小小的民宿,就是当代人梦想的投射,内心的皈依,也是于阡陌之间点亮的一盏灯,让游子歇下倦足。从一盏,到许多,终至星星点点。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做先行者,为众人点灯,今日之贤者当如是。
暌违家乡二十载,回到故土的夏红燕用设计师的眼光重新发现乡村的美好,唤醒沉睡许久的记忆和感动。
乡间的一草一木、一丝一线,都是她的创作素材,流淌在血液里的乡愁给了她源源不绝的灵感,幻化出带着情感温度的文创贤物。
回忆、寻找、构思、创作的过程点亮了自己,感染了乡邻,也让从小生活的这一方土地焕发出全新的面貌。
01?离乡 ? 返乡
夏红燕是个八零后,出生在奉贤区奉城镇的陈桥村。16岁时,她离开家乡去到上海市区,求学,工作,结婚生子,一转眼便是20年。
36岁那年,父亲在一场意外中遭遇颅脑损伤,住进了重症病房。虽然经过多日的照顾终于被唤醒,但丧失了自理能力,需要亲人照顾。当时夏红燕正怀着第二个孩子,没有任何犹豫,她抛弃了市区的一切回到家乡。
“
爱能拯救一个家庭。父母需要我,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
”
村子里熟悉的亲情和乡音让她很快就找到了归属感,新的生活就此开启。在照顾父亲之余,她想要为父母改善晚年的生活环境,便对宅基地上的小楼做了彻底翻新。
新居从里到外都是她自己设计。落成后乡邻们跑来参观,他们发现这个姑娘很有想法,家里的东西都透着一股新奇但又熟悉的味道:碎布头、小石块、小树枝,看似随意地拼接起来就是一幅画,一件别致的装饰品。
乡间那些不起眼的零零碎碎在她的手里好像都活了一样。大家纷纷向她取经,她也毫无保留地传授扮美生活的方法。
她发现乡村淳朴天然的环境,正契合了自己所追求的自然造物的设计理念,于是注册了“贤物”乡村文创品牌,并在家中建立起自己的工作室。
随着淘换来的旧物越来越多,她需要更大的创作空间。当时不远处的卫季村村委会正好有空置的办公楼,夏红燕就把那里改造成了1200平方米的贤物乡村文创园,里面包含了文创主题农场、村史馆、国学馆、贤物生活馆。
她的工作室也跟着落户其中,陆续推出了“贤物”的系列作品。
慢慢地,更多的“贤物”文创受到乡亲们的认可,夏红燕又接下了打造村史馆的任务。
“我原来在上海当设计师,做的就是商业空间的整体软装,打造村史馆正好可以把多年的工作经验都用上。能用自己的专业给家乡做出点贡献,我觉得很值得。”夏红燕满是自豪地回忆道。
第一家村史馆打造完成后,紧接着又是第二家,第三家……如今奉贤区好几个村子的村史馆都是她的手笔。
与此同时,“贤物”文创产品的网上直播生意也做得红红火火,团队日益壮大。这一切都是当初仓促间回来的夏红燕没有想到的。
“本来还想着离开城市后工作节奏能慢下来,哪知道回来反而更忙了。”夏红燕的无奈中带着些得意。“我觉得回到奉贤才是生活真正的开始。家乡让我找回了自己。”她说。
02?故土 ? 记忆
在陈桥村的村史馆里,有一幅土布制作的贴画吸引了很多参观者的目光。
画里有青石板的小路,白墙黑瓦的老房子,还有大片的柿子林。
“那是我跟村里的阿姨妈妈要来的土布,有各种颜色。我把布剪成几千片,一点一点地配凑出小时候记忆里村庄的样子。”
夏红燕记忆中的乡村,许多印记正在被时间磨平,她希望用文创的方式把它们留住,让更多的人记住乡愁。
比如把深蓝色的土布打了褶拼在一起,就能呈现出层层叠叠此起彼伏的瓦片的效果,非常立体逼真。夏红燕说,这幅画寄托了自己对家乡的感情。
“
它能让我找到原始的,现在的,还有将来的自己。
”
记忆中还有一条红红的喜船,装满了土布、被子、家具。最小的姨妈即将出嫁,小小的夏红燕坐在船头,满心都是幸福的感觉……
多年后,“贤物”文创里有了一整个套系的“贤?红妆”系列。真的有一条喜船,船上装着很多的土布卷,还有抱枕,旗袍,非常喜庆。
“在我小的时候,奉贤土布都是妈妈们在深更半夜一点一点织出来的,存满了几个大箱子,等到女儿出嫁的那天带走。摞得高高的土布卷,作为嫁妆搬上喜船,就好像妈妈的心也跟着女儿走了。”
同样做了母亲的夏红燕,已经不用再熬夜织布,但她会用土布给女儿做旗袍,也会告诉孩子“这就是奶奶阿婆们自己织的布,它是全棉的,环保的,穿了会让你觉得很舒服很幸福。”
作为土生土长的奉贤人,土布依然是她作为妈妈送给女儿最好的礼物。而且因为加入了更多的创意,旗袍穿在女儿身上又显得特别时尚。
还有一些老的家具或建筑构件,也在夏红燕的手里获得了新生。“我只抓住最精华的部分,像什么手绘的凤凰、蝴蝶、风景画,再把它打造成新的东西。”
于是一块破门板可以变成一只新柜子,手绘的部分被保留下来,泛着岁月的流光。还有一些老的柜门、椅子,用土布包起来,又变成了全新的东西。
村史馆里的每一件“贤物”都是这样,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更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不仅仅是物品,更是一份有温度的记忆。村史馆也因此为奉贤的乡村振兴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
乡愁给了夏红燕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每一种工艺,每一种颜色,每一样材质,都是那样的得心应手,就像她说的,“我就是把心里的东西掏出来给你看。”
她会为了创作而失眠,有时半夜来了灵感也会立刻爬起来工作,好像有种源自骨子里的急迫,要把想到的东西马上做出来。
03?带动 ? 焕新
做村史馆的时候,村里的很多阿姨妈妈们都会来帮忙。因为自己是个二宝妈,夏红燕的身边也聚集了很多的二宝妈妈。
她永远也忘不了一位阿姨看到土布做的文创作品时眼里涌出的热泪。
“她摸着那块布告诉我,她是怎么样为了织好一卷布整晚没睡,就想着出嫁的时候全部拿出去。这大概是她一生最大的骄傲。”
那种心灵的共鸣给了夏红燕巨大的成就感,也让她觉得那些设计并不仅仅属于自己,而是大家都想要表达的东西。
通过网上店铺和直播带货,夏红燕带动了周边的许多阿姨妈妈们一起再就业。她还带着附近的大学生们实习,创业,让他们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
更让她想不到的是,原来的同事和朋友们在她的影响下竟然掀起了一股“下乡潮”。
回到奉贤之后,很多设计师朋友都来拜访她,大家都非常羡慕她在乡间的“土豪”生活。
“我也想来做点事情”是她听到最多的话。于是夏红燕又多了一份“地陪”的工作,常常带着朋友们在奉贤到处看房子找场地。咖啡吧、养老空间、亲子场所,创客空间的构想被一一提出。
有的人已经在行动。一位资深的设计师朋友来到奉贤,正打算把一座老房子改造成养老空间,已经在画图纸。房子处在一片农田的中间,虽然破旧,但周边的景观好极了。
还有一些原来的同事,也都回到了郊区的老家。他们说要去振兴美丽的乡村,同时也是做回自己。
夏红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被美丽的乡村吸引来,未来的乡村一定更加时尚和现代化,但又不失古朴的人文情怀。”
她还相信:
“
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在给了别人之后,你仍然拥有它,那就是爱。
”
从爱出发,她回到乡村,发现了生活中更多的美好。
回来快7年了,如今的夏红燕每天都过得很开心。爸爸的身体恢复得不错,已经能在自家的小院子里种花种草。当初肚子里怀的二宝,现在也是能说会道能歌善舞。
她从小在乡村的自然环境里成长,跟河流、树木、鲜花交朋友。她热爱乡村,喜欢穿妈妈做的土布旗袍,还会头头是道地给别人讲土布的故事。
有个幸福的家庭,有份值得的事业,一切简单而美好,夏红燕觉得这就是女性最好的生活。
2020年,夏红燕的四口之家被评为“奉贤区美育家庭”。2021年9月,她被评为“奉贤区贤城好家长”,2022年,又获得了“奉贤区巾帼建功标兵”的称号。
把新和旧融于一炉,让传统的元素迸发出新的创意,振兴美丽的乡村。夏红燕觉得这一路走来,所有的努力都值得。
做乡村的守艺人,守护的不仅是有形的物质,更是乡村最值得珍视的传统和记忆,是那些质朴的温润的,让人想起来就感到温暖的东西。
乡村是如此广阔的天地,夏红燕希望用自己的所长让奉贤变得更美,让更多的人来认识这不一样的奉贤,不一样的贤物,不一样的美好。
本期聚焦:发现不一样的奉贤·小美好
节目嘉宾:“郁见你”民宿主理人?郁春燕;莜麒设计&贤物文创工作室创意总监?夏红燕
播出频率: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长三角之声(FM89.9)
播出时间:周六、周日 (20:00-21:00)
主持:叶子
城市的变化也好,进程也好,不仅仅由那些抽象的经济数据与宏大事件来体现,还应由一个个真实的个体命运来表达。《长三角人物周刊》每周带给您全新视角,以人物访谈为切入点,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实施变化中人物的观感、体会,自身与长三角的链接;以人物画卷的巡览,展现长三角一体化所带来的特色、优势,及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