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人生路不熟》:喜剧电影还是舞台小品?-荔枝影评!
原标题:《人生路不熟》:喜剧电影还是舞台小品?-荔枝影评!
文/余晓
(作者为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余晓,知名评论员;本文为荔枝新闻客户端及荔枝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人生路不熟》是那种很适合在长假期间上映的电影——搞笑又轻松,看电影的过程不费脑筋不费力气,看完后身心得到放松电影看电影。当然,对于这样一部喜剧片的思路和题材,你不必太认真,但不得不说,我们的喜剧片越来越像舞台小品了。
有多相似呢?第一个是结构图像。从表面上看,《人生路不熟》是一部典型意义上的公路电影。男主万一凡与女友周微雨的老家之旅,各种人物联系冲突不断展开。但很快我们就发现,整部电影完全是由“笑话”组成的。可以说,一家人每次开车到一个工地,都会开始画草图。如果一路上把这些无聊的笑话都去掉,对整部电影的故事影响不大。完全“碎片化”的剧情推进方式,也让影片更像是一部由不同小品拼凑而成的大型小品集。
后面是表演图。这并不奇怪,乔杉、马丽、田雨、常远等演员,包括客串,都有着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可当他们将小品的表演模式搬上大银幕时,一股违和感涌上了他们的脸。这不是他们的错,因为影片中的人物本应具有复杂的性格和人性的深度,但小品的人物设计根本不需要考虑以上因素。草图中出现的大多数人物都是象征性的和程式化的。比如田雨饰演的富豪贾主任和常远饰演的“童年宝藏”光子,他们的角色非常相似——他们的形象虚伪、肤浅,只要你负责插科打诨、胡说八道。
最后是概念图。今天,大家对舞台小品的形式已经非常熟悉了。一开始的一系列误会和废话,一路走到了最后的没落。而最后的衰落,无一例外,一定是正能量的煽情和升华。这种“先喜后悲”的套路我们在电视荧屏上见得多了,现在喜剧电影也越来越熟练地运用类似的把戏。《人生路不熟》为固执的父亲和独立的女儿之间的相互理解踏上最后的一步。我不能说真挚的亲情想哭就没有问题,但真的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有没有类似的小品?
喜剧电影的“小品”与其说是一种新的探索,不如说是一种省时省力省心的经济创作模式。这样的电影不需要完整的故事,不需要挖掘人物的内心,更不需要设定明确的主题。另一方面,不管是演员还是导演,恐怕都非常欢迎这样的创作模式。不用说马丽、乔杉,就连范丞丞、张靓颖这样的新生代演员,演一个废柴朋友、一个野蛮朋友,都不是什么难事。每个人都毫不费力地工作,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精力完成任务。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只是最后“受苦”的大概是观众吧。这并不是说在影院看《人生路不熟》会觉得很痛苦,而是说看一部“短片”和看十部差不多——跟纯工业流水线产品有什么区别?
不是说电影不应该“素描”,但即使是为了参考和学习,我们不应该多了解一下本质吗?精巧的设计在小品中难得一见,但《人生路不熟》却彻底学会了“流量病”。哪个话题最热,最会引发讨论,以至于马上被抄进正文,台上的小品被吐槽了好几年。没想到,这部电影也消息了这个问题。万一凡被老板吸纳为“社畜”,因此在片中大吐口水,并表达了打工人的心痛。但是这个情节和整部电影的主题有多少联系呢?也许这并不新鲜。新的是如何用热门话题填充电影的持续时间。他们可以表达什么内容,谁在乎?
也在片尾“评级”。大鹏之前的《保你平安》明显自然多了,而《人生路不熟》就很生硬别扭了。究其原因,前者的主人公有着清晰的行为逻辑和行动目标,而后者则完全是热点和小品,难免缺乏统一的精神内核。或许电影的“素描”符合经济规律,但别忘了,电影毕竟还有艺术的一面。喜剧片不代表有笑点,拍电影不代表有噱头。如果这种“小品”继续下去,只会让喜剧片的路越来越窄。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