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古迹遗址日:年轻一代关注北京中轴线申遗
今天是第41个“国际古迹遗址日”。而北京中轴线申遗也进入了关键期。
在“变革中的文化遗产·中国国际古迹遗址日主场活动”上,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申遗办专职副主任褚建好发布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与城市文化可持续》报告。
该报告是在北京中轴线申遗办的指导下,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三方联合研究编制,是全球范围内文化遗产点首次在申遗阶段明确提出文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对其做整体评估。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申遗办专职副主任褚建好
报告整体以北京中轴线为核心案例,呈现遗产保护工作在政府管理、社会治理、环境保护、产业带动、文化涵育等多元体现。
这是《UNESCO文化2030可持续指标》在中国文化遗产地的落地样本项目,也是全球范围内,文化遗产点首次在申遗阶段明确提出文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对其做出整体评估。
一起来看重点。
超过82%的受访者“知道”北京中轴线申遗,74.91%的被访者表示“非常支持”北京中轴线申遗。
受访者中,28-35岁青年人是主力支持群体,其次是更为年轻的18-27岁群体。考虑到青年人群的活跃社交属性,中轴线文化遗产的支持人群凸显“年轻态”,有利于中轴线文化遗产的社会传承和代际传承。
同时,企鹅有调通过中轴线的社会话题大数据挖掘,发现中轴线文化传播对民众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产生积极影响,整体文化认同度从2020年7月的 210.1分,上升至2022年12月的263.9分(满分300分)。
这是一个非常亮眼的数据。
这些年国潮兴起,年轻一代不再艳羡于外来文化的纷繁,在互联网的连结和广泛传播下,非遗文化资产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绽放光彩的良好契机,可以说对于北京中轴线的申遗与年轻化传承来看,这就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数字中轴官网
“数字中轴”项目建设过程中,申遗办联合北京市测绘局、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等团队通过数字化扫描实现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并可持续留存文化遗产资源,未来会有序开放给社会;数字技术链接大众实现文化触达与惠民,并提供了多维度社会力量参与中轴线保护的方式;数字技术也提供了文化创意衍生的工具和能力,以“数字中轴”官网与“云上中轴”小程序等形式引导或示范,让文化科技企业或者其他机构都能参与中轴线的文创开发。
另外“数字中轴”官网与“云上中轴”小程序等产品将VR/AR/MR等技术应用于中轴线真实场景中,将中轴线中更丰富的文化符号应用于数字内容产品中,让更多的人在数实相生中深度了解中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