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行香子·过七里濑》美得如同一幅山水画,又像是与智者对话

  宋神宗登基后的第四年,王安石的熙宁变法正轰轰烈烈地展开。苏轼时年三十四岁,他的一肚子不合时宜初现端倪,作为旧党的骨干力量,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变法,并发挥自己的雄辩才能,洋洋洒洒地上书直指新法的一些弊病,因此也就惹怒了宰相王安石。当时,新党正在得势的时候,朝政基本上由新党把持着,与新法唱反调的苏轼自然受到排挤和打击。苏轼于是自请出京,被授为杭州通判。苏轼不仅有真才实学,而且人品高尚。杭州太守对苏轼礼遇有加,当地的许多文人佳士也争相与苏轼结交。苏轼到了杭州,如鱼得水,也充分发挥自己的职权,为杭州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在杭州的第三年春天,苏轼奉命巡查富阳,从新城来到桐庐,乘舟漂流在富春江上,经过七里濑时,被周围美丽的景色所吸引,于是心有所感,写下了一首赞美大自然美好风光的佳作,这便是非常著名的《行香子·过七里濑》。词作原文如下: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这首诗的大意是:舟轻如叶,乘一叶小舟。荡着双桨,像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色天光,水天一色,江水清澈,波平如镜。水中游鱼清晰可辨,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中沙洲,烟雾缭绕,白鹭点点,悠闲自得。白天的溪水,清澈而见沙底,小舟很快就通过了。清晓的溪水,清冷而有霜意。月光下的溪水,是明亮的水晶世界。

  从纵向看,溪水两岸连接着起伏不断的山脉,重重叠叠,如同一幅山水画。从横列看,青山曲曲折折,如同一张屏风。算来,严光当年白白地在这里垂钓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不管是刘秀称帝,还是严光垂钓,而今也已如梦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只有连绵不绝的远山,重峦叠嶂。山间的白云,缭绕变幻。晨曦中的青山,青翠欲滴。

  

  苏轼这首《行香子·过七里濑》是一首写景词。整首词通过详细描写清澈宁静的江水之美,以及不同时间段的溪水的不同美感,然后简略描写了江水两岸山景的美妙,着力描绘了富春江七里濑的优美景色,同时,发出自己的感想,表现了自己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也流露了功名虚无、江山长在的人生哲学。全词动静结合,画面优美,既有美感,又有哲理,语言清丽,意境广渺,刚柔相济,韵味深远,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用如椽妙笔,为我们展现了富春江上的大美景色,在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中,在那生意盎然、活泼清灵的景色中,融注了自己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哲理思考,寄寓了自己因缘自适、看透名利、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浩叹,看透生活而不厌倦生活,善于将沉重的荣辱得失化为过眼云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安慰。细细品读这首词,在充分享受诗情画意的美感的同时,如同聆听智者讲述人生真谛,总有点韵味无穷的感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