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观众晃吐了的影片,却成了年度炸裂的最佳?
两年前的平遥国际电影节,
孔大山的长片处女作惊艳亮相,
在影迷圈掀起过一波关注度,拿下了不少奖项。
这部影片4月初上映后,围绕它的争议更是没断过——
《宇宙探索编辑部》
官姐私心更喜欢这版海报,夏加尔绘画一般的色彩,同样暗藏了影片的关键元素“胡萝卜和驴”,画面复古而奇幻。
作为年度黑马,诚如网友所言,
在“啥玩意儿”和“好像有点牛逼”之间反复横跳。
这是一部特别个性化的影片,
换言之,如果你的脑电波跟导演对上了,你会被这种一本正经的胡言乱语跟奇奇怪怪的灵气折服,沉浸在这无边无际的两小时浪漫和深情之中;
但如果你不喜欢这种荒诞,那么只会觉得镜头格外晃,头晕恶心,能在公路片里得到晕船的观后感。
以至于影片官方都发了观影tip:
记得选后排座位。
民科情怀,寻找外星文明
影片的灵感来源,是导演前几年看到的一则电视新闻。
山东某村民称自己抓到了一个外星人,电台记者拍记者去走近科学,
结果到了村民家,对方当着记者面打开放外星人尸体的冰柜——原来是一个硅胶娃娃。
普通人看到这样的沙雕新闻,乐呵一下就过去了,偏偏孔大山从中琢磨出不一样的东西,这一幕也被他放到了影片中。
孔大山跟编剧王一通花了两年时间完成剧本,甚至为了影片王一通还憋出了一堆诗,最终出演了片中孙一通这个同外星人交流的角色。
伪纪录片的模式,模糊了现实与虚幻的界限,情节的离奇,在西南的迷雾中得以消解。
影片如同上世纪风格的预告片,分分钟让人梦回《霹雳贝贝》,
色彩对比强烈的画面,老式电视机特有的噪点、录像机、外星人、世界未解之谜……谁还没有过这样迷恋奇奇怪怪外星文明的童年呢?
影片以章回体的结构,将故事划分成五个章节,讲述杂志编辑唐志军寻找外星人的奇幻故事。
唐志军,旁人尊称唐老师,熟人习惯叫老唐,
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一本科幻杂志的编辑,
年轻时意气风发,随着杂志的没落,人也日渐颓废,
老婆跑了,女儿更是抑郁症自杀去世,
落魄潦倒,依然一门心思沉浸在探索外星文明中。
杂志日渐式微,连经营都成问题,
老唐在旁人眼里,更像是个神经病一样的存在。
就连编辑部的财务大姐都直言,他就一民科。
然而某天,老唐在论坛上发现疑似有人发现外星人的存在,
自己更是接收到疑似外星信号,
他便毫不犹豫地踏上寻找外星人的旅途。
除了老唐,以及嘴上嫌弃他,却一直带着电池跟随他的彩蓉姐,
这趟旅途还增加了好几个人。
内蒙小伙那日苏,热爱喝酒,喝到舌头打结,
单纯觉得唐志军这样的行为很酷,便加入了他的队伍。
朋克少女晓晓,同样患有抑郁症,对父母在自己小时候离婚有所介怀,
记挂着妈妈当年一句“爸爸被外星人抓走了”,也加入了寻找外星人之旅。
半道上,他们邂逅了一个总是神叨叨的少年孙一通,
他自称见过外星人,更能与外星人对话。
唐志军一行人跟着他往山间行走,半信半疑中,仿佛真能与外星人对话。
一路上笑料与温馨共有,
还有不少科学不可解释的时刻,
跌跌撞撞,最终能完成各自的夙愿吗?
荒诞搞笑中,寻求自我存在的意义
伪纪录片的呈现形式,让片中的荒诞搞笑更加吸引观众。
一本正经的幽默,恰到好处的离奇,
在略带嘲讽的剧情中,又营造出一丝丝浪漫。
你说这少年顶着一口锅?
不,这是跟外星文明联系的接收器。
你以为有点憨憨的大叔在开游乐场的碰碰车?
不,这是陨石猎人跟他的座驾。
就连电视播放不了,雪花满屏,
也得赶紧掏出接收器感受信号:
“这不是普通的电视雪花点,这是宇宙诞生时的余晖”。
然而花五百多买的外星人腿骨,会随着时间长长,变得像孙悟空的金箍棒;
红巨星会塌缩,麻雀会落满石狮子,驴子会出现在山涧,外星壁画也会在山洞里现身。
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跟有理有据的科普中游走,
那些浪漫而诗意的句子,让人精神漫游,仿佛一同置身在这迷梦般的氛围中。
这趟荒诞不羁却又浪漫至极的旅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影片的英文名《Journey to the West》(《西游记》),
其实看到片中老唐、孙一通、频繁拆台的彩蓉姐,也能对应到唐僧、孙悟空、猪八戒身上,
更不用说多次出现的西游记人物元素,
诚如导演所说:
“我觉得它跟《西游记》的内核也是一样的,都是一个人带着困惑、难题,去踏上一个寻找答案的旅途。”
唐志军心心念念寻找外星人,所求的不过是一个答案,
女儿自杀前曾给自己发过一个短信,而这也成了他的心结,
他发现孙一通可能会见到外星人,便小心翼翼地说道:
“你可以帮我问问它们,人类存在在这个宇宙里到底有什么意义吗?”
孙一通却说:“要是它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呢 ,又或者它们来这也是为了问我们这个问题呢?”
所有向外寻找的问题,答案或许早就在自己心中。
导演孔大山说,网易云听众在《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圆舞曲》下评论的一段话像是给唐志军的判词:
“一种理想主义怀着热烈的情感在巨大的悲剧里狂欢,在痛苦和绝望里产生了美好又绝望的幻觉。”
与外界格格不入,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唐志军,
或许只是一个不能接受残酷现实的普通人。
略带喜剧色彩的西行之旅,底色是悲怆的难过。
故事的原点,其实就像电影《大佛普拉斯》中的那句台词:“虽然现在是太空时代,人类早就可以坐太空飞船去月球,但永远无法探索别人内心的宇宙。”
存在的意义,更多是那些存在的过程。
强烈的作者风格,满分的情怀细节
不少观众吐槽,全程手持摄影的拍摄方式,让人在电影院看出看了晕船的呕吐感。
这种个性化的呈现方式,以及片中时不时抖落的搞笑元素,让熟悉导演过往作品的观众,很难不会心一笑。
孔大山学生时期的短片《法制未来时》,反映了电影人拍摄文艺片的种种困境,最有名的一幕甚至被网友剪辑做成梗图,广为热传。
这种搞笑和认真,也延续到了《宇宙探索编辑部》里。
毕竟,谁会为了拍一只驴子,苦苦等待适合的季节,在第一遍拍摄素材落空后,
又重新把驴子运回去补拍呢?
孔大山,在某种程度上也跟老唐相似。
其实,片中的科幻杂志是有原型的,现实中叫《飞碟探索》,创刊于80年代,是许多国人的童年科幻启蒙。
就连孙一通头上戴的锅也有来头。
上世纪气功热,新闻现场全是这样头上顶个锅的人。
而《宇宙探索》编辑部,也随着影片的热映,成了影迷们打卡的所在。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很久都走不出的心理阴影,看似全员精神病的《宇宙探索编辑部》,仿佛是给了大家一个宣泄的窗口,
就像导演孔大山所说:“希望它给大家的感受,就像是你有一个特别不靠谱的朋友,在你难过的时候,他突然跑过来,不停给你开各种莫名其妙的玩笑,最后你突然意识到,他只是很笨拙地想要安慰你。”
在《流浪地球》开创国产科幻片工业化后,我们惊喜发现,原来还有这样一种软科幻的方式。
郭帆盛赞:孔大山探索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另外一种可能性。
两部影片还梦幻联动了一波。
如果你想发一把疯,不妨进影院感受这份特别。
前年在平遥影展,影片获得“迷影选择荣誉”奖。
评审团在颁奖礼上的颁奖词,也许是影片的最佳注脚:
“这是一部处处闪耀着智慧火花的电影。影片融科幻、奇谈、现实于一炉,轻巧、戏谑却又极接地气地为我们打开了一条我们未曾预料到的中国科幻片的崭新路径。”